課件:中醫藥適宜技術推廣課件.ppt_第1頁
課件:中醫藥適宜技術推廣課件.ppt_第2頁
課件:中醫藥適宜技術推廣課件.ppt_第3頁
課件:中醫藥適宜技術推廣課件.ppt_第4頁
課件:中醫藥適宜技術推廣課件.ppt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68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常用方劑的組成及功用,陽谷縣中醫院 張友太,補陽還五湯(王清任醫林改錯),補陽還五湯(王清任醫林改錯),【組成】黃芪生四兩(120g) 歸尾二錢(6g) 赤芍一錢半(6g) 地龍一錢(3g) 川芎一錢(3g) 桃仁一錢(3g) 紅花一錢(3g) 【用法】水煎服。 【功用】補氣活血通絡。 【主治】中風之氣虛血瘀證。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語言蹇澀,口角流涎,下肢痿廢,小便頻數或遺尿不禁,苔白,舌暗淡,脈緩無力。,補陽還五湯,【治證機理】本方為益氣活血的代表方,治療中風后遺癥的常用方劑。正氣虛虧,氣虛血滯,脈絡瘀阻。 脈絡瘀阻,經遂不通,氣不能行,故見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血不能榮,筋脈肌肉失養;氣虛血滯,舌本失養,約束無力故語言蹇澀,口角流涎;氣虛不能固攝,氣化失司小便頻數或遺尿不禁。 苔白、脈緩氣虛之象。 綜上,本方病機為氣虛血滯,脈絡瘀阻。,補陽還五湯,【方解】本病因虛致瘀,氣虛為本,血瘀為標,治以補氣為主,活血為輔。 君藥:生黃芪(重用)補益元氣而起廢, 使氣旺能行血, 臣藥:當歸尾活血祛瘀,兼以養血, 使祛瘀而不傷好血 佐藥:川芎、赤芍、桃仁、紅花活血 化瘀 地龍性善走竄,長于通經活絡 諸病合用,使氣旺血行,瘀消脈通,機體得以濡養,諸證自可漸愈。 本方配伍特點:一是重用黃芪四兩,取其量大力專,使衛氣充足,能鼓動血行;二是活血通絡藥用量較少,五味藥總量僅為黃芪的五分之一。由此可以看出本方以補氣為主的立法宗旨。,補陽還五湯,【運用】本方為益氣活血的代表方,又是治療中風后遺癥的常用方。 1、證治要點: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苔白,脈緩或脈細弱無力。 2、加減運用:偏寒者,可加肉桂、巴戟天等溫腎散寒;脾虛者,加黨參、白術以健脾益氣;痰多者,加制半夏、天竺黃以化痰;語言欠利者,加菖蒲、遠志以開竅化痰;口眼歪斜者,加白附子、僵蠶、全蝎祛風化痰通絡;偏癱日久,療效不顯者,加水蛭、虻蟲破瘀通絡;下肢癱瘓者,加杜仲、牛膝以補肝腎。加威靈仙(通十二經氣血) 3、現代臨床:本方對腦血管意外的后遺癥,小兒麻痹后遺癥以及其他原因引起的半身癱瘓、截癱、單癱癥屬氣虛血瘀者,均可酌情使用。,補陽還五湯,【使用注意】 1、使用本方需久服緩治,療效方顯。愈后還需繼續服用一段時間,以鞏固療效,防止復發。 2、本方證以正氣虧虛為主,故生黃芪用量宜重(可從3060克開始,效果不顯再逐漸增加),祛瘀藥物宜輕。,補陽還五湯歌訣,補陽還五芪歸芎, 桃紅赤芍加地龍, 半身不遂中風證, 補氣活血經絡通。,四 君 子 湯 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四 君 子 湯 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組成】 人參去蘆(10g) (參蘆為催吐劑) 白術 (9g) 茯苓去皮(苓皮利水)(9g) 甘草炙 (9g) 各等分 【用法】上為細末,每服二錢,冰一盞,煎大宜服之. 七分。 通口服,拘時,入鹽少許,白湯點亦得。 【功效】益氣健脾。 【主治】脾胃氣虛證。氣短乏力,語聲輕微,面色萎白,食少便溏,舌淡苔白,脈虛弱。,四君子湯,【證治機理】四君子湯,是補氣的基本方劑,治療氣虛諸證。脾為中氣之源,靈樞營衛生會說:“人受氣于谷,谷入于胃,以傳于肺,五臟六腑,皆以受氣,其清者為營,濁者為衛。”脾主運化,胃主受納。飲食勞倦損傷脾胃,則納運機能薄弱,食少便溏。原書局方謂:“心腹脹滿,全不思食,腸鳴泄瀉,嘔噦吐逆。”脾胃為后天之本,營衛氣血生化之源,脾虛食少,則化源不足,遂致“營衛氣虛,臟腑怯弱”。面色萎白,語聲低微,四肢無力,脈來虛弱等氣虛諸癥顯現。故氣虛當補氣,“補氣必從脾胃著手”(中國醫學大辭典)。,四君子湯,【方解】方中人參甘溫,益氣補虛,本經謂“主補五臟”。合以炙甘草加強甘溫益氣補中之效。配以白術、茯苓,健脾和胃。白術甘苦溫,健脾燥濕,本草求真謂其“為脾臟補氣第一要藥”。本草經疏謂其為“安脾胃之神品”。茯苓甘淡平,滲濕健脾。苓、術健脾祛濕,順其脾喜燥惡濕的生理特點,則中焦運化復常。脾運健則化源足,化源足則氣得補。內經云“甘入脾”,“脾欲甘”。補脾胃必用甘味。是方,四藥皆甘溫、甘平,益氣健脾。“常服溫和脾胃,進益飲食,辟寒邪瘴霧氣”(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名為四君子,以取其作用平和之義。,四君子湯,君藥 人參 甘溫,益氣補虛 臣藥 白術甘苦溫,健脾燥濕 佐藥 茯苓甘淡平,滲濕健脾 脾運健則化源足,化源足則氣得補 (四君子湯中為什么用茯苓?p267) 佐使 炙甘草甘溫,益氣補中,調和諸藥 四君子湯方的藥物變通(附稿p04:7(3),四君子湯,【運用】 1. 四君子湯是補氣的基本方。臨床應用以面色萎白,食少神倦,四肢乏力,舌淡苔白,脈虛弱為證治要點。 2.若伴嘔吐者,加半夏、陳皮以降逆止嘔膈痞滿者,加枘殼、陳皮等行氣寬胸;畏寒腹痛者,加附子、干姜等以溫中散悸失眠者,加酸棗仁以寧心安神。 3.本方現代常用于治療慢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腸潰瘍、乙型肝炎、慢性腎炎氮質血癥、小兒感染后脾虛綜合癥等證屬脾胃氣虛者。,四君子湯化裁方,(1)異功散 (小兒藥證直訣卷下四君子湯配伍陳皮、生姜、大棗為異功散)) 人參切,去蘆 茯苓去皮 白術 陳皮制 甘草各等分。上為細末,每服二錢,水一盞,生姜五片,棗兩個,同煎至七分,食前,溫服,量多少與之。功用:溫中和氣。主治:吐瀉,不思乳食。凡川譏虛冷病,先與數服,坩助其氣。 說明:異功散功效與四君子湯基本相同。惟陳皮理氣和胃,姜棗調脾胃,和營衛。是方重視胃氣,以裕營衛生化之源,其功更著。,四君子湯化裁方,(2)六君子湯(校注婦人良方卷二十四) 即四君子湯加陳皮、半夏各一錢。若中氣虛寒假熱,誤服寒涼克伐,以致四肢發熱,口干舌燥,嘔吐,此因寒氣隔陽于外,須更加姜、桂。不應,急加附子。功用:益氣健脾,燥濕化痰。主治:脾胃氣虛兼痰濕,不思飲食,惡心嘔吐,胸脘痞悶,大便不實,或咳嗽痰多色白等。 說明:四君子湯加陳皮、半夏,理氣和胃化痰,成為六君子湯,既消且補,屬于通補之劑,用于氣虛生濕,脾虛生痰者,最為相宜。,四君子湯化裁方,(3)香砂六君子湯 (古今名醫方論卷一)(六君子湯+木香,砂仁) 人參一錢 白術二錢 茯苓二錢 甘草七分 陳皮八分 半夏一錢 砂仁八分 木香七分 右(上)生姜二錢,水煎服。功用:健脾益氣,和胃理氣。主治:氣虛腫滿,痰飲結聚,脾胃不和,變生諸證。脘腹脹滿或疼痛,納呆噯氣,嘔吐泄瀉等癥。 說明:六君子湯加木香、砂仁理氣止痛,即是香砂六君子湯,常用于虛寒胃痛或脾虛泄瀉。,四君子湯化裁方,(4)保元湯 (痘疹全書博愛心鑒,錄自景岳全書痘疹詮古方四君子湯去苓術+黃芪肉桂) 人參二三錢 炙甘草一錢 肉桂五七分 黃芪二三錢 灌膿時,酒炒四藥時蜜炙,水一鐘半,加糯米一撮,煎服。功用:補氣溫陽。主治:虛損勞怯,元氣不足。倦怠乏力,少氣胃寒,小兒痘瘡,氣虛頂陷,血虛漿清,不能發起灌漿者。 說明:保元湯取四君子湯人參、甘草,再加黃芪,補益元氣,配以肉桂以溫下焦元陽,兩顧脾腎,純補無瀉,用于虛損勞怯,元氣不足諸證。,四君子湯歌訣,四君子湯中和義, 參術茯苓甘草比, 食少便溏體贏瘦, 甘平益胃效相當。,玉屏風散 世醫得效方,玉屏風散 世醫得效方,【組成】防風 黃芪各一兩(各30g) 白術二兩(60g) 【用法】上藥研末,每服三錢,水一盅半,姜三片,煎服。 【功用】益氣固表止汗。 【主治】表虛自汗。汗出惡風,面色咣白,舌淡苔白,脈浮虛。亦治虛人腠理不固,易感風邪。,玉屏風散,【證治機理】本方主治氣虛衛表不固之自汗證。衛氣發自胸中,行于脈外,分布于體表,行溫養肌膚腠理,調節汗孔開合,防御外邪侵襲之職。正如靈樞本藏所說:“衛氣者,所以溫分肉,充皮膚,肥腠理,司開合者也。”醫旨緒余亦說:“衛氣者,為言護衛周身,溫分肉,肥腠理,不使外邪侵犯也。”可見衛氣之名已包含“護衛”這義。肺主一身之氣,外合皮毛,衛氣之輸布體表,充養肌膚,全賴肺氣的宣發作用,即所謂“脾氣散精,肺輸入皮毛,輕清者入于經絡為營,慓悍者入于皮膚為衛“(慎齋遺書)。一旦肺氣虛弱,不能宣發衛氣于體表,則衛氣亦弱,進而不能固表,毛竅疏松,腠理空疏。若營陰不守,津液外泄,身常汗出汗;衛氣既虛,肌腠失于溫煦,則見惡風怯寒;表虛不能衛外,故易為風邪所襲,則常患感冒;面色恍白、舌淡苔白,脈浮虛軟等癥,皆為肺衛氣虛,臟腑經絡失于濡養,功能衰減的反映。因此,肺衛氣虛,腠理失固是本證的基本病機。治宜益氣實衛,固表止汗。,玉屏風散,【方解】方中黃芪甘溫,歸脾肺二經,“入肺補氣,入表實衛,補氣諸藥之最”(本草求真),本方用之,取其擅補脾肺之氣,俾脾氣旺則土能生金,肺氣足則表固衛實,用為君藥。白術甘苦而溫,專入脾胃經,為健脾益氣要藥,協黃芪則培土生金,固表止汗之功益著,為臣藥。二藥合用,使氣旺表實,則汗不能外泄,風邪不易內侵。佐以防風甘溫不燥,藥性緩和,走表而祛風散邪,與黃芪、白術相配則補中寓散,且黃芪得防風固表而不留邪;防風得黃芪,祛邪而不傷正。正如成方便讀所說:“黃芪固表益衛,得防風之善行善走者,相畏相使,其功益彰,則黃芪自不慮其固邪,防風亦不慮其散表。”全方配合,補中兼疏,散中寓收,共具益氣固表、止汗、扶正祛邪之功。表虛自汗之人服之,能益氣固表以止汗泄,體虛易感風邪之人服之,能益氣固表以御外邪。 本方益氣固表,止汗御風之功,有如屏障,珍貴如玉,且為散劑,故名之“玉屏風”。,玉屏風散,君藥 黃芪 入肺補氣,入表實衛 臣藥 白術健脾益氣協黃芪培土生金 君臣合作:使氣旺表實,則汗不能外泄,風 邪不易內侵 佐藥 防風走表而祛風散邪 以上諸藥合用:補中兼疏,固表不留邪 散中寓收,祛風不傷表 黃芪得防風,固表力愈大,領藥力達表。防風得黃芪,驅風力愈強,扶正以驅邪。白術固里,安內實外。本方配伍特點:散中有補、補中兼散,補散兼施: 以益氣固表藥為主,酌配少量解表祛風之品,固表之中寓有疏散,祛風亦可加強固表止汗之功,相畏相使,相反相成。,玉屏風散,【類方鑒別】本方與桂枝湯均可用治表虛自汗。然本方證之自汗,乃衛氣虛弱,腠理不固而致;桂枝湯證之自汗,因外感風寒,營衛不和所致。故本方功專固表止汗,兼以祛風;而桂枝湯則以解肌發表,調和營衛取效。,玉屏風散,【運用】 1證治要點 本主為治療表虛自汗的常用方劑,臨床以自汗惡風,面色 白,舌淡脈虛為證治要點。 2 加減變化 汗出量多者,加浮小麥、牡蠣、麻黃根等以加強因表止汗之功;表虛外感風寒,頭痛鼻塞,汗出惡風,脈浮緩者,可與桂枝湯合用,以益氣固表,調和營衛。 3 現代常用本方治療小兒呼吸道感染,因衛陽不振,表氣失固而感受風寒所致者,以及各類腎小球腎炎患者中易于傷風感冒而誘致病情反復者,本方有良好療效。 使用注意 虛人外感,邪多虛少,以及陰虛發熱之盜汗,不宜應用本方。,玉屏風散歌訣,玉屏風散少而精, 芪術防風鼎足形, 表虛汗多易感冒, 固表斂汗效特靈。,歸 脾 湯 濟生方,歸 脾 湯 濟生方,【組成】白術一兩(30g) 茯神去木,一兩(30g) 黃芪去蘆,一兩(30g) 龍眼肉一兩(30g) 酸棗仁炒,去殼一兩(30g) 人參半兩(15g) 木香不見火,半兩(15g) 甘草炙,二錢半(8g) 當歸一錢(3g) 遠志蜜炙,一錢(3g) (當歸、遠志兩味,是從 校注婦人良方補入)。 【用法】 上 咀,每服四錢,水一盞半,生姜五片,棗一枚煎至七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功用】 益氣補血,健脾養心。 【主治】 (1)心脾氣血兩虛證。心悸怔忡,健忘失眠(p289),氣短乏力,食少,面色萎黃,舌質淡,苔薄白,脈細弱。 (2)脾不統血證。婦女崩漏,月經超前,量多色淡或淋漓不止,便血,紫癜,舌淡,脈細。,歸 脾 湯,【證治機理】本方主治因思慮過度,勞傷心脾,致心脾兩虛,氣血不足之證。心藏神而賴血以養之,脾主統血而氣以攝之。思慮過度,勞傷心脾,脾胃為后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脾虛則氣衰血少,而心失所養,故見心悸、怔忡、健忘、失眠、盜汗、虛熱、體倦食少、面色萎黃、舌淡苔白、脈細緩。脾虛則統攝無權,故見便血,皮下紫癜、婦人崩漏下血等,均屬氣血不足之象。治宜益氣補血,健脾養心。,歸 脾 湯,【方解】方中以黃芪甘溫補脾益氣;龍眼肉甘溫,為補益心脾,養血安神之滋補良藥,故滇南本草謂其“養血安神,長智斂汗,開胃益脾”。二藥合用,補氣生血,養脾益心之功益佳,共為君藥。人參、白術甘溫益氣,黃芪配伍,加強補脾益氣之功;當歸滋養營血,與龍眼肉相伍,增加養心補血之效,均為臣藥。茯神、遠志、酸棗仁寧心安神;木香理氣醒脾,以防益氣補血藥滋膩滯氣,使其補而不滯。以上諸藥皆為佐藥。炙甘草益氣補脾,調和諸藥,是為使藥。煎藥時少加姜、棗調和脾胃,以資生化。諸藥合用,可使心脾同治,氣血兼顧,則心得所養,血統于脾,諸癥可愈。全方配合共成心脾同治、氣血雙補之劑。,歸 脾 湯,君藥 黃 芪 甘溫,補脾益氣 龍眼肉(p291) 甘溫,補益心脾,養血安神 臣藥 人參、白術甘溫益氣,黃芪配伍, 加強補脾益氣之功 當 歸 滋養營血,與龍眼肉相 伍,增加養心補血之效 酸棗仁寧心安神 佐藥 伏神、遠志 (遠志的作用p292) 寧心安神 木 香 理氣醒脾,使益氣補血藥補不礙 胃,補而不滯。 使藥 炙甘草 益氣補脾,調和諸藥。 生姜、大棗 調和脾胃,以資生化。 以上諸藥合用,心脾統治,氣血兼顧 歸脾湯中為什么補氣的藥物較多(四君子湯、黃芪),而補血的藥物只有當歸和龍眼肉,而當歸還是后加上的?補血藥為什么只選當歸和龍眼肉?p290,歸 脾 湯,【類方鑒別】本方與補中益氣湯兩方同用參、芪、術、草、益氣補脾。其不同之處:一是配伍不同,本方是補氣藥配伍養心安神藥,意在益心脾,復其生血統血之職;補中益氣湯是補氣藥配伍升陽舉陷藥,意在補氣升提,復其升清降濁之功。二是主治不同,本方主治心脾兩虛之心悸怔忡,食少體倦和脾不統血之便血,崩漏等;補中益氣湯主治脾胃氣虛之少氣懶言,發熱及中氣下陷諸證。,歸 脾 湯,【運用】 1本方是補益心脾的常用方,臨床運用時以氣短乏力,心悸失眠,便血及崩漏,舌淡脈細弱為辨證要點。 2加減變化 (歸脾湯治療什么樣的月經失調?如何加減變化?p293)崩漏下血偏寒者,加艾葉炭、炮姜炭以溫經止血;偏熱者,加生地炭、阿膠珠、棕櫚炭以涼血止血。 3近代不斷擴展本方的應用范圍,除精神性疾病,如神經衰弱外,還廣泛用于氣血不足之心血管疾病,脾不統血之各種血證,妯貧血、功能性子宮出血、血小板減少性紫癜、再生障礙性貧血、胃十二指腸潰瘍出血等,以及氣血不足之眩暈、脫發等疾病。,歸脾湯歌訣,歸脾湯用參術芪, 歸草茯神遠志齊, 酸棗木香龍眼肉, 煎加姜棗益心脾。,六味地黃丸(地黃丸) 小兒藥證直訣,六味地黃丸(地黃丸) 小兒藥證直訣,【組成】熟地黃八錢(24g) 山茱萸四錢(12g) 干山藥四錢(12g) 澤瀉三錢(9g) 茯苓去皮,三錢(9g) 丹皮三錢(9g) 【用法】上藥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空心溫水化下三丸。 【功用】滋補肝腎。 【原書主治】地黃丸,治腎怯失音,囪開不合,神不足,目中白睛多,面色咣白等癥。(小兒藥證直訣卷下) 【主治】 肝腎陰虛證。腰膝痠軟,頭暈目眩,視物昏花,耳鳴耳聾,盜汗遺精,消渴,骨蒸潮熱,手足心熱,舌燥咽痛,牙齒動搖,足跟作痛,以及小兒囪門不合,舌紅少苔,脈沉細數。,六味地黃丸(地黃丸),【治證機理】本方為滋陰補腎之著名方劑。所治諸證,皆因腎陰虧損,虛火上炎所致。腎為先天之本,腎陰為一身陰液之根本,故腎陰不足不僅在陰虛諸證中最重,而且常變生諸證,臨床表現復雜,故有“五臟之傷,腎為最重”(醫碥)之說。腰為腎之府,腎主骨生髓,齒為骨之余,腎陰不足則骨髓不充,故見腰膝酸軟無力,齒牙動搖;腦為髓海,腎陰虧損,不能生髓充腦,故頭暈目眩;腎開竅耳,腎陰不足,精不上承,故耳鳴耳聾;腎藏精,為封蟄之本,腎陰虛水不濟火,相火不藏,妄擾精室,故見遺精;陰虛生內熱,故骨蒸潮熱,手足心熱,消渴、盜汗、脈沉細數;陰虧虛火上炎,故舌燥咽干,舌紅少苔。又小兒囪門不合,亦腎虛生骨遲緩所致。由上可見,本證臨床表現雖然繁雜,但均不出腎虛精虧,虛火內擾這一基本病機,且以陰虛為本,火動為標。故從補腎滋陰立法。亦即王冰所說“壯水之主,以制陽光。”,六味地黃丸(地黃丸),【方解】方中重用熟地黃,味甘純陰,主入腎經,長于滋陰補腎,填精益髓,為方中君藥。山茱萸酸溫,主入肝經,滋養肝腎,秘澀精氣,益血以生陰精(有一個問題:山萸肉有澀精、補精、溫肝腎的作用,既然陰虛已導致火動,為什么還要用它?p313) ;淮山藥甘平,主入脾經,“健脾補虛,澀精固腎”(景岳全書),補后天以充先天,共為臣藥。君臣相協,滋陰益腎之力相得益彰,又兼具養肝補脾之效。但以補腎陰為主,補其不足以治本。腎為水臟,腎元虛餒每致水濁內停,故又以澤瀉泄腎利濕,并防熟地之滋膩戀邪;陰虛陽失所制,故以丹皮清瀉相火,并制山茱萸之溫;茯苓淡滲脾濕,既助澤瀉以瀉腎濁,又助淮山藥之健運以充養后天之本。以上三藥相合,一則滲濕濁,清虛熱,平其偏勝以除由腎虛而生之病理產物;二則制約滋補藥之副作用,使補而不滯,滋而不膩,澀不戀邪,均為佐藥。全方配合三補三瀉,以補為主,寓瀉于補,補不礙邪,瀉不傷正,相輔相成,構成通補開合之劑。,六味地黃丸(地黃丸),君藥 熟地黃主入腎經,滋陰補腎,填 精益髓 臣藥 山茱萸主入肝經,滋養肝腎,秘 澀精氣,益血以生陰精 淮山藥主入脾經,健脾補虛, 澀精固腎補后天以充先天 君臣合用,滋陰益腎,養肝補脾,補其不 足以治本。 佐藥 澤瀉泄腎利濕,并防熟地之滋膩戀邪 丹皮清瀉相火,并制山茱萸之溫 茯苓淡滲脾濕,既助澤瀉以瀉腎濁,又助山藥健運以充養 后天之本。 以上三藥:滲濕濁、清虛熱以治標 三補三瀉,補而不滯,滋而不膩,澀不戀邪,相輔相成,通補開合。 本方配伍特點:一是三補三瀉,以補為主;二是肝脾腎三陰并補,以補腎陰為主。(為什么要補又要瀉呢?P311;三味補藥各有什么側重點?p312) 本方由錢仲陽從金匱要略的腎氣丸減桂、附而成。原方主治小兒“五遲”之證。,六味地黃丸(地黃丸),【運用】 1本方是治療腎陰虛證的基本方、代表方。臨床以腰膝酸軟,頭暈目眩,口燥咽干,舌紅少苔,脈沉細數為證治要點。 2加減變化:陰虛而火盛者,加知母、黃柏、玄參等以加強清熱降火之功;兼納差腹脹者,加焦白術、砂仁、陳皮等以防滯氣礙脾。 3現代應用:廣泛用于腎陰虧虛的各種證候,對于慢性腎炎、高血壓、糖尿病、肺結核、腎結石、甲狀腺機能亢迸、中心性視網膜炎及無排卵性功能性子宮出血、更年期綜合征等屬肝腎陰虛者均可加減運用。 【使用注意】本方雖有茯苓、山藥之補脾助運,但畢竟熟地味厚滋膩,有礙運化,故脾虛食少及便溏者均當慎用。,六味地黃丸化裁方,1知柏地黃丸(醫宗金鑒) 又名知柏八味丸,系將六味地黃丸加知母二兩(60g)、黃柏二兩(60g),配為蜜丸,或作湯劑煎服。丸劑、湯劑服法與六味地黃丸同。功用:滋陰降火。主治:陰虛火旺而致的骨蒸勞熱,虛煩盜汗,腰脊痰痛,遺精等證。(為什么要用知母和黃柏這兩味苦寒瀉火的藥呢?p314),六味地黃丸化裁方,2都氣丸(醫宗己任編) 本方系六味地黃丸加五味子二錢(6g),作蜜丸。亦可作湯劑煎服。功用:滋腎納氣。主治:腎陰虛氣喘、呃逆之證。(虛喘,加五味子以補腎納氣),六味地黃丸化裁方,3麥味地黃丸(醫級) 原名八仙長壽丸,本方在六味地黃丸內加麥冬三錢(9g)、五味子二錢 (6g),亦即都氣丸加麥冬,制為蜜丸,亦可作湯劑煎服。服法與六味地黃丸同。功用:斂肺納腎。主治:肺腎陰虛。咳嗽喘逆,潮熱盜汗(加麥冬、五味子以滋肺陰、斂肺氣。),六味地黃丸化裁方,4杞菊地黃丸(醫級) 本方系將六味地黃丸加枸杞子、菊花各9g,制為蜜丸。亦可作湯劑,水煎服。功用:滋腎養肝。主治:肝腎陰虛而致的兩眼昏花,視物不明,或眼睛干澀,迎風流淚。(腎陰虛已經連及肝陰虛,所以加補肝陰、清肝熱的枸杞子和菊花),六味地黃丸化裁方,知柏地黃丸、都氣丸、麥味地黃丸、杞菊地黃丸都以六味地黃丸為基礎加味組成,均有滋陰補腎的作用。六味地黃丸為滋補腎陰的主方,適用於腎陰不足,虛火上炎,腰痰夢遺等證;加黃柏、知母名知柏地黃丸,增強了滋腎陰、清相火作用;加五味子名都氣丸,兼有納氣平喘之功;加麥冬、五味子名麥味地黃丸,兼有斂肺止咳作用;加枸杞、菊花名杞菊地黃丸,兼有養陰平肝,滋水明目作用。,六味地黃丸歌訣,六味地黃益腎肝, 山藥丹澤萸苓摻, 腎陰虧損虛火上, 滋陰補腎自安康。,酸 棗 仁 湯 金貴要略,酸 棗 仁 湯 金貴要略,【組成】 酸棗仁二升(1518g) 甘草一兩(3g) 知母二兩(8lOg) 茯苓二兩(1Og) 芎二兩 (35g) 【用法】 上五味,以水八升,煮酸棗仁,得六升,內諸藥煮取三升,分溫三服。 【功用】 養血安神,清熱除煩。 【主治】 肝血不足,虛熱內擾證。虛勞虛煩不得眠,心悸,頭目眩暈,咽干口燥,舌紅,脈弦細。,酸 棗 仁 湯,【證治機理】 本方主治病機為肝血不足、陰虛內熱所致,以“虛煩”為辨證關鍵。葉氏醫學統旨中說:“虛煩者,心中擾亂,郁郁而不寧也,良由津液去多,五內枯燥,或營血不足,陽勝陰微。”所以不眠者,為肝陰不足,心血虧虛所致。人寤則魂寓于目,人寐則魂藏于肝,肝陰充足則能寐,肝陰不足則不能藏魂,夜不能寐(尤在涇語)。虛勞之人肝氣不榮,則魂不得藏,魂不藏故不得眠。靈樞邪客云:“陰虛則目不瞑。”此證脈當見細弦。陰虛生內熱,熱郁煩生,肝陰不足,虛煩內擾,心神不寧,神難守舍,亦不能寐。此外,肝血不足,心失所養,還見心悸、盜汗;肝陰不足,肝陽上亢,故而頭目眩暈;陰虛內熱故見口干咽燥。值得注意的是本證當與熱性病后期,或外感經汗吐下后余熱未盡,或勞心思慮過度所致者區別。綜上所述,肝陰不足,心血虧虛是本病的主要病機特點,治當養血安神、清熱除煩。,酸 棗 仁 湯,【方解】方中酸棗仁味酸色赤入心、肝二經,補肝陰,養心神,重用之為君藥。又以知母滋陰降火,潤燥除煩;茯苓健脾寧心,助主藥安神,共為臣藥。素問臟氣法時論云:“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用辛補之,酸瀉之。”故佐以川芎辛溫芳香,性善走散,開氣郁、行氣活血、條達肝氣,與酸棗仁相伍,一酸收,一辛散,相反相成,養血調肝,疏達肝氣安心神。甘草味甘性平,在方中有三個作用,即補益中氣,助氣血生化之源;其次緩肝急,與酸棗仁酸甘合化,養肝陰,斂浮陽;再次也可緩川芎之辛燥,防其疏肝泄氣,“緩以甘草之甘緩,防川芎之疏肝泄氣,所謂以土葆之”(羅美語)。全方配伍為養血虛而斂陰氣,治肝血不足,血不養心所致虛勞虛煩不得眠的代表方。,酸 棗 仁 湯,君藥 酸棗仁補肝陰,養心神 臣藥 知 母滋陰降火,潤燥除煩 茯 苓健脾寧心,助主藥安神 佐藥 川芎辛開氣郁、行氣活血、條達 肝氣與君藥相伍,收散結 合,相反相成 以上諸藥:養血調肝,疏達肝氣安心神。 使藥 甘草 補益中氣,助氣血生化之源 緩肝急,與酸棗仁酸甘合化,養肝陰,斂浮陽 緩川芎之辛燥,防其疏肝泄氣 調和諸藥 本方的配伍特點:是以酸收和辛散之品并用,兼以甘平之品配伍而成,體現了內經治肝而用酸泄辛散甘緩之治療原則。,酸 棗 仁 湯,【運用】 1.本方為治療肝血不足,虛熱內擾,心神失養所致虛煩失眠之重要方劑。臨床以虛煩不眠,咽干口燥,舌紅,脈弦細為辨證要點。 2.加減法:若心煩不眠,屬肝血不足,陰虛內熱較甚者,合二至丸或加生地黃、玄參、白芍等,以養血滋陰清熱;兼見盜汗甚者,加五味子、白芍、浮小麥以安神斂汗;心悸較重者,加龍齒、龜版、珍珠母等以鎮驚安神;心悸多夢,時有驚醒,舌淡脈細弦,屬心膽氣虛者,可加黨參、龍齒以益氣鎮驚;如精神抑郁,心煩不眠較甚者,可合甘麥大棗湯加夜交藤、合歡皮以緩肝安神解郁,或加入合歡花、夜交藤、石菖蒲、郁金等解郁安神之品,療效更好。 3.神經衰弱、高血壓病、心臟神經官能癥、陣發性心動過速、更年期綜合征及精神障礙如憂郁癥、焦慮性神經癥、精神分裂癥妄想型、肝豆狀核變性精神障礙等,證屬肝血不足, 虛熱內擾,心神不安者,可用本方加減治療。 ,酸 棗 仁 湯,【類方比較】本方與歸脾湯均有養血安神的作用,用治心血不足之失眠、心悸等證。但本方重用性平味酸之酸棗仁養血安神,配伍芳香辛溫之川芎調氣疏肝,酸收與辛散并用,具有養血調肝之妙,為養血安神,清熱除煩之劑,主治肝血不足,虛火內擾心神所致心煩失眠,頭暈目眩,脈弦細等證;歸脾湯則是心脾同治,重點在脾,使脾旺氣血生化有源;氣血并補,重在補氣,意在生血,血足則心有所養,主治心脾兩虛,氣血不足,心失所養之心悸失眠、神疲食少等證。,酸 棗 仁 湯,【要點回顧】 主治病機為肝陰不足、心血虧虛。病證特點為虛煩不眠、心悸盜汗、頭目眩暈、咽干口燥、舌質紅脈細數。虛煩失眠是-種癥狀,有因勞傷心脾所致,有因肝陰不足、心血虧虛而致,也有因外感余熱未盡、熱擾心神所致,病機不同,辨證各異,立法選方用藥大相徑庭。 其次,本方配伍特點是以酸收和辛散之品相配,兼以甘平,體現了內經“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肝苦急,急食甘以緩之”的治療原則,從而達到養肝安神、收斂心氣的目的。,酸棗仁湯歌訣,酸棗仁湯治失眠, 川芎知草茯苓煎, 養血除煩清虛熱, 安然入睡夢鄉甜。,血府逐瘀湯 醫林改錯,血府逐瘀湯 醫林改錯,【組成】當歸三錢(9g) 生地三錢(9g) 桃仁四錢(12g) 紅花三錢(9g) 枳殼二錢 (6g) 赤芍二錢(6g) 柴胡一錢(3g) 甘草二錢(6g) 桔梗一錢(5g) 川芎一錢半(5g) 牛膝三錢(9g) 【用法】水煎服。 【功用】活血化瘀,行氣止痛。 【主治】胸中血瘀證。胸痛,頭痛日久不愈,痛如針刺而有定處,或呃逆日久不止,或飲水即嗆,干嘔,或內熱瞀悶,或心悸怔忡,或夜不能睡,或夜寐不安,或急躁善怒,或入暮潮熱(淤血化熱),或舌質黯紅,舌邊有瘀斑,或舌面有瘀點,唇暗或兩目暗黑,脈澀或弦緊。,血府逐瘀湯,組方特點:方劑特點功效本方由桃紅四物湯(桃仁、紅花、當歸、川芎、生地、赤芍)合四逆散(柴胡、枳殼、甘草、赤芍)加桔梗、牛膝而成。方中以桃紅四物湯活血化瘀而養血,防純化瘀之傷正;四逆散疏理肝氣,使氣行則血行;加桔梗引藥上行達于胸中(血府);牛膝引瘀血下行而通利血脈。諸藥相合,構成理氣活血之劑。本方以活血化瘀而不傷正、疏肝理氣而不耗氣為特點,達到運氣活血、祛瘀止痛的功效。,血府逐瘀湯,【治證機理】本方證原為治血瘀胸中(血府)而設,是王清任活血化瘀諸方中應用最廣泛的一首方劑。 瘀血內阻胸部,阻礙氣機,不通則痛胸痛日久不愈; 氣郁不舒,肝失其柔順條達之性急躁易怒; 郁而化熱,病在陰分傍晚漸熱,內熱煩悶; 瘀熱上擾心神,心失所養心悸失眠; 瘀血阻滯,清陽不升頭痛; 引動胃氣,胃失和降呃逆; 瘀血既久,新血不生,肌膚失于濡養唇暗或兩目暗黑,舌面淤點; 脈道不利脈澀。,血府逐瘀湯,【方解】本方證總病機為瘀血阻滯胸中,血瘀氣滯,以血瘀為主,氣滯為次。故本方立法活血化瘀,兼以行氣、止痛、養血、涼血。,血府逐瘀湯,君藥 桃仁、紅花 活血祛瘀止痛 臣藥 川芎、赤芍 助君藥活血祛瘀 牛膝通利血脈,活血祛瘀 佐藥 當歸、生地 清熱養血,以使祛 瘀不傷新血 枳殼、桔梗一升一降,寬胸行 (枳桔散:治胸中滿而不痛,一升一降) 氣, 氣行則血行 柴胡疏肝解郁,升達清陽(柴胡和牛膝,又是一升一降) 使藥 甘草調和諸藥 桔梗載藥上行 綜合本方,不僅行血分淤滯,又解氣分之郁結,活血而不耗血,祛瘀而又生新,合而用之,可作為通治一切氣滯血瘀之方。,血府逐瘀湯,【運用】 1、證治要點:胸痛、頭痛日久不愈,痛如針刺而有定處,舌黯紅或邊有瘀斑,脈澀或弦緊。 2、加減運用:血瘀經閉、痛經,可用本方去桔梗加香附、益母草、澤蘭等以活血調經止痛;脅下有痞塊,屬血瘀者,可用本方加郁金、丹參以活血祛瘀,消徵化積。,血府逐瘀湯化裁方,(l)通竅活血湯(醫林改錯上卷) 赤芍一錢(3g) 川芎一錢(3g) 桃仁三錢,研泥(9g) 紅花三錢(9g) 老蔥三根,切碎(3g) 鮮姜三錢,切碎(9g) 紅棗七個,去核(6g) 麝香(麝香為雄麝的肚臍和生殖器之間的腺囊的分泌物,是中樞神經興奮劑,外用能鎮痛、消腫。可用白芷、冰片代替 。)五厘,絹包(0.16g) 用黃酒半斤(250g),將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