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閱讀5頁,還剩12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關于血脂的成分及其原理的初步探討五級學員黃尹俞、潘思妤合編 指導老師:黎黍勻摘要:本文論述了血脂的概念定義,及其影響的各種因素,并對血脂引起的疾病進行詳細的臨床分類,論述了各類的臨床報告,并從生化分析的角度深層次的揭示了血脂各個成分的關系和特征。關鍵詞:血脂成分原理探討 一 概念定義血脂指血漿中的脂質成分。膽固醇和甘油三脂是血漿中主要血脂成分。膽固醇大部分(60-80%)由身體合成,少部分來源于食物。甘油三酯大部分由食物攝取,少部分由身體合成。膽固醇和甘油三脂都是機體必需的營養物質,不能太多,也不能太少。血脂主要包括:(1)膽固醇(簡寫為Ch),約占血漿總脂的1/3,有游離膽固醇和膽固醇酯兩種形式,其中游離膽固醇約占1/3,其余的2/3與長鏈脂肪酸酯化為膽固醇酯。(2)磷脂(簡寫為PL),約占血漿總脂的1/3,主要有卵磷脂、腦磷脂、絲氨酸磷脂、神經磷脂等,其中70%80%是卵磷脂。(3)甘油三酯,又稱中性脂肪(簡寫為TG),約占血漿總脂的1/4。(4)游離脂肪酸(簡寫FFA),又稱非酯化脂肪酸,約占血漿總脂的5%10%,它是機體能量的主要來源。脂質不溶或微溶于水,必須與蛋白質結合以脂蛋白形式存在才能在血液中循環,因此“高血脂”是通過高脂蛋白血癥表現出來的。血脂的來源有二:一是外源性的,即消化道吸收來的;二是內源性的,即由體內組織動員或由肝臟合成而來。在正常情況下,它易受食物成分及體內代謝的影響。血脂水平的變化極大,一般在餐后36h漸趨穩定。測定血脂水平應于餐后1214h為宜。引起的原因有很多,如:飲食沒有節制、缺乏運動、肥胖、年齡增高、精神緊張等。用電泳法可把血漿脂蛋白分為以下四類:乳糜微粒、前-脂蛋白、-脂蛋白、-脂蛋白。乳糜微粒的功能是轉運外源性脂肪(極低密度脂蛋白的功能是轉運內源性脂肪;低密度脂蛋白的功能是轉運膽固醇;高密度脂蛋白的功能是轉運內源性膽固醇和磷脂)。血液中的膽固醇、甘油三脂與血液中的蛋白質分別結合成高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和低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其中高密度脂蛋白防止動脈粥樣硬化的形成,而低密度脂蛋白則促使心血管疾病發生。各類脂蛋白的主要成份、來源和功能列于表1。表1脂蛋白的特性及功能分類主要脂質主要載脂蛋白來源功能乳糜微粒(CM)甘油三酯B48、AI、AII小腸合成將食物中的甘油三酯和膽固醇從小腸轉運至其他組織CM殘粒甘油三酯、膽固醇B48、ECM中TG經脂酶水解后形成將膽固醇釋放至肝臟;可能有致動脈粥樣硬化作用極低密度脂蛋白(V低密度脂蛋白)甘油三酯B100、E、Cs肝臟合成轉運甘油三酯至外周組織,經脂酶水解后釋放游離脂肪酸中間密度脂蛋白(中密度脂蛋白)甘油三酯、膽固醇B100、EV低密度脂蛋白中TG經脂酶水解后形成屬低密度脂蛋白前體,部分經肝臟攝??;具有致動脈粥樣硬化作用低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B100V低密度脂蛋白和中密度脂蛋白中TG經脂酶水解后形成膽固醇的主要載體,經低密度脂蛋白受體介導攝取而被組織利用,致動脈粥樣硬化作用最強,與冠心病直接相關高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磷脂,膽固醇AI、AII、Cs肝臟和小腸合成,CM和V低密度脂蛋白脂解后表面物衍生促進膽固醇從外周組織移去,轉運膽固醇至肝臟或其他組織再分布,具有抗動脈粥樣硬化作用,高密度脂蛋白-C與冠心病負相關總膽固醇值的正常值,應在200毫克以下。而根據年齡的不同,若超過下列標準值,便屬異常。20-25歲:120mg/dL26-29歲:140mg/dL30-39歲:150mg/dL40-49歲:160mg/dL50歲以上:190mg/dL主要的脂蛋白分類乳糜微粒、極低密度(前-)脂蛋白(V低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和高密度(a-)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這些蛋白是緊密相聯的。而分類常就物理化學特性而言(例如電泳移動率及超速離心分離后的密度)。血中主要的脂蛋白轉運為甘油三酯,乳糜微粒是最大的脂蛋白攜帶者外源性的甘油三酯經過胸導管到靜脈系統,在脂肪的毛細血管和肌肉組織中,90%的乳糜甘油三酯通過一組特定的酯酶被轉運,乳糜微粒被水解成脂肪酸和甘油進入到脂肪細胞和肌肉細胞中被利用或儲存。這種脂酶快速地使極低密度脂蛋白中的內源性甘油三酯降解,引起中密度脂蛋白(中密度脂蛋白)喪失甘油三酯和脫輔基蛋白,26小時內中密度脂蛋白通過分離更多的甘油三酯而進一步降解成為低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在血漿中的半衰期為23天,V低密度脂蛋白為血漿低密度脂蛋白的主要來源。低密度脂蛋白的排泄不是很清楚,肝臟清除約占70%有活性的受體位點清除循環中的大多數低密度脂蛋白這些位點在肝細胞和特定的與載脂蛋白B(apoB)結合的細胞表面和低密度脂蛋白關聯的配體,低密度脂蛋白則和低密度脂蛋白受體結合量很少但重要的一部分低密度脂蛋白被循環中的非-低密度脂蛋白受體旁路所清除,包括被巨噬細胞上的受體所攝入,清除,巨噬細胞可移動到動脈壁上成為動脈硬化斑上的泡沫細胞。高血脂在醫學上的定義是指由于脂肪代謝異常使血漿中一種或多種脂質高于正常的疾病。高脂血癥由極低密度脂蛋白產生過多或清除障礙以及極低密度脂蛋白轉變成低密度脂蛋白過多所致。肥胖、糖尿病、酒精過量、腎病綜合征或基因缺陷等都可引起肝臟極低密度脂蛋白產生過多,低密度脂蛋白和膽固醇增高亦常與血高甘油三酯相關聯,低密度脂蛋白的清除障礙和apoB的結構缺陷有關。另外,清除障礙亦可能由于低密度脂蛋白受體數量減少或功能異常(活力降低),這可能為基因或飲食因素所致。低密度脂蛋白受體蛋白結構的分子缺陷是低密度脂蛋白受體功能異常常見的遺傳學原因。脂質三角:是近年來提出的現代概念,是指脂質指標中的三項重要成份低密度脂蛋白-C(低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C(高密度脂蛋白)和TG(甘油三酯)所構成的有機的三角關系。這三項指標對于全面評估患者的血脂狀況和預測冠心病危險都有著重要的意義和相關關系。是構成脂質治療中診斷和治療的基礎。脂質治療目標正是針對這三項指標所制定的范圍。表2 血脂水平的分層標準表 單位mg/dl(mmol/L)指標合適范圍邊緣升高升高降低膽固醇200(5.18)201239(5.216.19)240(6.22)低密度脂蛋白-C130(3.37)130159(3.374.12)160(4.14)高密度脂蛋白-C40(1.04)60(1.55)40(1.04)TG150(1.70)150-199(1.702.25)200(2.26)注:2007年中國成人血脂異常防治指南載脂蛋白:血脂成分需要與一種特殊的球蛋白結合,才能在血漿中運轉,即為載脂蛋白。繼發性高甘油三酯血癥:許多代謝性疾病、某些疾病狀態、激素和藥物等都可引起高甘油三酯血癥,這種情況一般稱為繼發性高甘油三酯血癥。因血脂的變化,主要與體內脂肪含量的多少及機體動用脂肪庫的情況有關,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人體脂肪代謝方面的情況。隨著肥胖程度的增加,血脂含量呈上升趨勢。就拿膽固醇來說,除了有與動脈粥樣硬化有密切關系的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外,還有能轉化為具有重要生理作用的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在機體內產生重要作用。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轉化成膽汁酸鹽,有助于脂肪的消化吸收;轉化為腎上腺皮質激素,發揮對物質代謝的調節作用;轉化為性激素(雌激素和雄激素),發揮其對生育及物質代謝的調節作用等等。二 影響因素1.營養因素 許多營養因素均可引起血漿甘油三酯水平升高。大量攝入單糖亦可引起血漿甘油三酯水平升高,這可能與伴發的胰島素抵抗有關;也可能是由于單糖可改變V低密度脂蛋白的結構,而影響其清除速度。飲食的結構也對血漿甘油三酯水平升高有影響。此外,酒精還可降低脂蛋白酯酶的活性,而使甘油三酯分解代謝減慢。2.生活方式 習慣于靜坐的人血漿甘油三酯濃度比堅持體育鍛煉者要高。無論是長期或短期體育鍛煉均可降低血漿甘油三酯水平。鍛煉尚可增高脂蛋白脂酶活性,升高高密度脂蛋白水平特別是高密度脂蛋白2的水平,并降低肝脂酶活性。長期堅持鍛煉,還可使外源性甘油三酯從血漿中清除增加。吸煙也可增加血漿甘油三酯水平。3.基因異常脂蛋白脂酶和Apo CII基因異常Apo E基因異常三 臨床分類高脂血癥的臨床表現。高脂血癥的臨床表現主要包括兩大方面: (1)脂質在真皮內沉積所引起的黃色瘤;(2)脂質在血管內皮沉積所引起的動脈粥樣硬化,產生冠心病和周圍血管病等。黃色瘤:是一種異常的局限性皮膚隆凸起,其顏色可為黃色、桔黃色或棕紅色,多呈結節、斑塊或丘疹形狀,質地一般柔軟。主要是由于真皮內集聚了吞噬脂質的巨噬細胞(泡沫細胞)又名黃色瘤細胞所致。根據黃色瘤的形態、發生部位,一般可分為6種:1肌腱黃色瘤2掌皺紋黃色瘤3結節性黃色瘤4結節疹性黃色瘤5疹性黃色瘤6扁平黃色瘤其他表現:高脂血癥還可現兩個體征,即角膜弓和脂血癥眼底改變。角膜弓又稱老年環,若見于40歲以下者,則多伴有高脂血癥,以家族性高膽固醇血癥為多見,但特異性并不很強。脂血癥眼底改變是由于富含甘油三酯的大顆粒脂蛋白沉積在眼底小動脈上引起光散射所致,常常是嚴重的高甘油三酯血癥并伴有乳糜微粒血癥的特征表現。此外,嚴重的高膽固醇血癥尤其是純合子家族性高膽固醇血癥可出現游走性多關節炎,不過這種情況較為罕見,且關節炎多為自限性。明顯的高甘油三酯血癥還可引起急性胰腺炎,應該引起注意。高脂血癥的分類:1.基于是否繼發于全身系統性疾病而分為繼發性高脂血癥和原發性高血癥。(1)原發性,屬遺傳性代謝紊亂。(2)繼發性,常見于控制不良的糖尿病、飲酒、甲狀腺機能減退癥、腎病綜合征、膽道阻塞、口服避孕藥等。對于前一類,調整飲食+鍛煉+藥物治療。后一類,調整生活方式+治療。2.高脂蛋白血癥的表型分型法3.高脂血癥的基因分型法高血脂的表現:1病史癥狀:原發性者見于兒童繼發性者多在20歲后發病多數人無癥狀僅于體檢時發現也可早年發生冠心病及其他動脈粥樣硬化性疾病如中風周圍血管病常伴有肥胖葡萄糖耐量異常(或糖尿病)高胰島素血癥高尿酸血癥可發生急性胰腺炎常出現黃斑瘤位于上下眼瞼或腱黃瘤在肢體伸側肌腱如鷹嘴髕足跟部伴有肌腱炎時有痛感和壓痛2體檢發現:可有肥胖周圍神經炎或動脈粥樣硬化性疾病糖尿病等的體征3輔助檢查:(1)血脂血漿總膽固醇5.2mmol/L是理想水平;5.26.2mmol/L為臨界;6.2mmol/L為過高血漿甘油三酯2.3mmol/L為過高(2)脂蛋白測定低密度脂蛋白和高密度脂蛋白比總膽因醇更有意義低密度脂蛋白水平升高與心血管疾病患病率和病死率升高相關高密度脂蛋白水平升高有利于防止動脈粥樣硬化發生降脂藥物主要有:(1)膽酸結合樹脂;(2)煙酸類;(3)苯氧芳酸類。四 臨床報告1、我國的一項大規模調查表明血漿總膽固醇180mg/dl其心、腦血管病的發病危險就大大增加,并據此作為中國人的正常血脂上限。2、大量的研究結果表明,調整生活方式才是治療高脂血癥的基礎。調整生活方式的關鍵在改變飲食習慣和適度鍛煉兩個方面。少食高糖食品,多選用富含不飽和脂肪酸的植物油。膳食中的膽固醇幾乎全部來自動物源性食物,其中以禽卵、動物腦髓、內臟中膽固醇最豐富,炸雞腿、三明治等含膽固醇也較多,應少吃或不吃。而一些蔬菜象洋蔥、竹筍,以及諸如柚子、酸棗、刺梨、香蕉、柑桔、山楂等種類的水果具有調整血脂代謝、延緩動脈硬化的保健作用,經常食用益處多多。節制飲食只有一種相對消極的方法。如果能夠經常參加體育鍛煉,降血脂的效果會更好。3、中國成人血脂異常防治指南(下文中稱指南)中根據心血管疾病發病的綜合危險將危險等級分為低危、中危、高危和極高危,危險因素包括:高血壓、吸煙、肥胖、年齡等。指南中將冠心病、糖尿病患者定為心腦血管疾病的高危人群,危險程度的大小決定干預的強度,因此膽固醇 160mg/dl, 低密度脂蛋白-C100mg/dl時,這些高危人群就應該服用調脂藥物了。不能僅僅以血脂化驗單的數值作為調脂治療的絕對標準,一定要結合心血管疾病的綜合危險因素,危險因素越多,就應該越早的使用調脂藥,在多個危險因素面前,“正?!钡难綍兊谩安徽!绷恕?、高膽固醇和高甘油三酯都是心臟病形成的危險因素。如果血液中甘油三酯濃度過高,一樣會引起心血管疾病。日本研究人員為了調查總膽固醇正常的人群,其甘油三酯濃度與冠狀動脈疾病的關系,持續追蹤11068位40至69歲沒有冠狀動脈疾病與中風的日本人群,長達15年半之久。參與調查的人,男女平均總膽固醇分別為183與195mg/dL。在15年半的研究期間內,發生冠狀動脈疾病的人數達245人次。研究人員進一步分析,發現冠狀動脈疾病的發生率與病人的甘油三酯濃度有呈正比的關系。男女病人只要甘油三酯增加88.5mg/dL,發生冠狀動脈疾病的機會就分別增加29%與42%,而且不受膽固醇濃度高低的影響。5、血脂家族中的好孩子和壞孩子與動脈粥樣硬化密切相關,直接影響著能導致嚴重后果甚至可以威脅到生命的心腦血管疾病。壞孩子低密度脂蛋白將肝臟合成的膽固醇運輸到身體各處,包括心腦血管。當它的含量增高時就會沉積于動脈的內膜,同時刺激血管的內膜增生,在血管內壁上形成粥樣斑塊,同時造成血稠。如果血脂持續增高,斑塊就逐漸增大增多,血管壁也增厚變硬了,血管腔變小,形成動脈粥樣硬化。久而久之引起這一血管供應的部位缺血,嚴重時供血中斷,供血部位的組織就會壞死。發生在心臟,就是心肌梗塞,發生在腦,就是腦梗塞。好孩子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是心腦血管的保護神,它主要由肝臟產生,可將全身各處的膽固醇運送到肝臟進行處理,被稱為血管的清道夫,它增多時可以降低血中膽固醇的含量,減緩和阻止動脈粥樣硬化的發生和發展,是維護心腦血管健康的有力保障。研究發現,使得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增加0.026mmol/L,則冠心病的發生與死亡率的危險性可以減低2%3%。6、芬蘭Kuopio大學的研究者還發現,中年人的收縮壓高或高膽固醇水平或兩者都高,可增加患者晚年發生阿爾茨海默(Alzheimer)病的危險。阿爾茨海默(Alzheimer)病是老年癡呆中較常見的一種。7、嚴重的高甘油三酯血癥(特別是1000mg/dl,或11.3mmol/l時)主要引起急性胰腺炎;輕到中度高甘油三酯血癥(200mg/dl,或2.3mmol/l)與心腦血管事件有關。高甘油三酯血癥往往伴有其他的脂質紊亂。也就是說,甘油三酯是間接致病。對于高甘油三酯血癥的處理,可先讓患者改善生活方式如調整飲食結構等而降低甘油三酯水平,如果效果不好,可考慮用藥物治療。8、少數高脂血癥可以表現為黃色瘤,是發生在皮膚的局限性隆起,顏色可為黃色、橘黃色或棕紅色,邊界清楚,質地比較柔軟,常見于眼瞼周圍。家族遺傳性高脂血癥更容易出現黃色瘤。當高脂血癥發展到比較嚴重的程度時可表現為頭暈、胸痛、胸悶、腹痛、肢體疼痛、麻木,視物模糊、視物扭曲等癥狀,多是因為高血脂導致動脈粥樣硬化,使身體局部血液供應不足造成,但缺乏特異性。當最終發展為冠心病、腦中風及其它相關的心腦血管疾病時,會出現一系列相應癥狀。9、哪些人容易患高血脂癥:第一,高血脂癥有一些高危人群,這些人如果有了高血脂癥以后就屬于高危,高危人群本身有高血壓病,如果再有高血脂癥那是高危人群。第二,糖尿病的病人是高血脂癥的高危人群,糖尿病的病人要對血脂特別慎重。第三,冠心病,包括有心絞痛或者有過心肌梗死這一類。第四,有過腦血管的病變,比如腦出血、腦栓塞、腦梗塞,這類病人也是高血脂癥的危險病人。第五,肥胖,胖人不見得血脂都高,但是血脂高的人如果肥胖,這兩者之間是一個惡性循環。應該說有高血壓、糖尿病、冠心病、肥胖、腦血管病的這一類人我們都列為高血脂癥的高危人群。10、有人認為,降壓治療不能明顯減少冠心病(心肌梗死)發生,可能是某些降壓藥造成了血脂升高,因而抵消降壓藥所產生的有益作用。糖皮質激素(常簡稱為激素)是一類用于治療哮喘、關節炎等常見病的重要藥物。長期應用卻可能引起面部和背部的脂肪堆積,并同時使其他部位的皮下脂肪消耗增加,因而會使血膽固醇和甘油三酯水平升高。還有其他一些藥物也可引起短時間的輕度血脂升高。醫學研究證實:絕經前后女性的膽固醇水平開始升高并超過男性。其它血脂成分如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在女性體內變化情況也基本相似,究其原因,簡單的說:就是體內激素發生了變化。女性在正常月經周期,激素分泌正常,體內有足量的雌激素。雌激素可以降低低密度脂蛋白并升高高密度脂蛋白,并且有抗氧化劑的作用,可以防治動脈粥樣硬化的形成,同時還可以防止和減少血栓的形成。絕經后由于卵巢功能的減退,內源性雌激素分泌減少,就會導致血膽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升高,高密度脂蛋白降低,這將增加冠心病、腦中風等動脈粥樣硬化疾病發病的危險性。最近,權威期刊柳葉刀研究報告,膽固醇含量過高的媽媽,生下的小寶寶看起來雖然很健康,但是到了長大之后,卻比其它孩子更容易患高血脂。11、高血脂并發疾病:如果血脂過多容易造成“血稠”在血管壁上沉積形成動脈粥樣硬化,這種情況如果發生在心臟就引起冠心病;發生在腦就會出現腦中風;如果堵塞眼底血管將導致視力下降失明;如果發生在腎臟就會引起腎動脈硬化腎功能衰竭;發生在下肢會出現肢體壞死潰爛等此外高血脂可引發高血壓誘發膽結石胰腺炎加重肝炎導致男性性功能障礙老年癡呆等疾病最新研究提示高血脂可能與癌癥的發病有關糖尿病患者應注意調血脂:糖尿病合并高血脂更容易導致腦中風冠心病肢體壞死眼底病變腎臟病變神經病變等這些糖尿病的遠期并發癥是造成糖尿病患者殘疾或過早死亡的主要原因哪些人易患脂肪肝:高血脂患者糖尿病患者腹部脂肪堆積者長期大量飲酒者肥胖者和患有病毒性肝炎者脂肪肝有那些癥狀:輕度脂肪肝多數無自覺癥狀中度重度表現為肝腫大食欲減退肝區脹痛轉氨酶升高少數出現輕度黃疸脾大等脂肪肝患者應該怎么辦:早期治療可以阻止脂肪肝的發展大多數脂肪肝是可以治愈的包括祛除病因改善生活方式調節飲食結構;應用調脂藥進行治療12、已經發生了腎臟病,如果血中低密度脂蛋白升高,它就會與腎臟內的系膜細胞特異性地結合,引起系膜細胞的增殖,即促進了腎小球的硬化,也可以說是慢性腎功能衰竭的前奏。近年專家們還發現,血漿中載脂蛋白水平的變異并不明顯,可是腎臟組織中有載脂蛋白的沉積。一旦出現沉積,尿中排出的蛋白量會更多,血漿總蛋白水平更低,如果做腎穿刺,發現腎組織中的硬化改變更明顯。因此,認為載脂蛋白在腎臟的沉積可加速腎臟的損傷,此種局部的沉積,比全身血脂升高對人類腎小球的損傷更嚴重。引起動脈血管病變、加速動脈硬化病程的因素還有:抽煙、肥胖、缺乏運動、高血壓、糖尿病。五 生化分析脂蛋白主要是由膽固醇、甘油三酯、磷脂和蛋白質組成,絕大多數是在肝臟和小腸組織中合成,并主要經肝臟進行分解代謝。位于脂蛋白中的蛋白質稱為載脂蛋白,現已發現有20余種載脂蛋白。 載脂蛋白能介導脂蛋白與細胞膜上的脂蛋白受體結合并被攝入細胞內進行分解代謝。在脂蛋白的代謝過程中,有幾種酶也起很重要的作用,主要包括脂蛋白脂酶和肝甘油三酯脂酶(或稱肝脂酶)。所以,血脂代謝就是指脂蛋白代謝,而參與這一代謝過程的主要因素有載脂蛋白、脂蛋白受體和脂酶。 CM(乳糜顆粒)來源于食物脂肪,顆粒最大,含外源性甘油三酯近90%,因而其密度最低。正常人空腹12小時后采血時,血漿中無CM。餐后以及某些病理狀態下血漿中含有大量的CM時,因其顆粒大能使光發生散射,血漿外觀混濁。將含有CM的血 漿放在4靜置過夜, CM會自動漂浮到血漿表面,形成一層奶酪,這是檢查有無CM存在最簡單而又實用的 方法。CM中的載脂蛋白(apolipoprotein, Apo)主要是Apo AI和C,其次是含有少量的Apo AII、AIV、B48和E。 V低密度脂蛋白(極低密度脂蛋白)中甘油三酯含量仍然很豐富,占一半以上。由于CM和V低密度脂蛋白中都是以甘油三酯為主,所以這兩種脂蛋白統稱為 富含甘油三酯的脂蛋白。在沒有CM存在的血漿中,其甘油三酯的水平主要反映V低密度脂蛋白的多少。由于V低密度脂蛋白分子比CM小,空腹12小時的血漿是清亮透明的,只有當空腹血漿中甘油三酯水平起過3.3mmol/L(300mg/dl)時,血漿才呈乳狀光澤直至 混濁,但不上浮成蓋。V低密度脂蛋白中的載脂蛋白含量近10%,其中40%-50%為Apo C, 30%-40%為Apo B100, 10-15%為Apo E。中密度脂蛋白(中密度脂蛋白)是極低密度脂蛋白向低密度脂蛋白轉化過程中的中間產物,與極低密度脂蛋白相比,其膽固醇的含量已明顯增加。正常情況下,血漿中中密度脂蛋白含量 很低。目前有關中密度脂蛋白的認識仍不大一致,有人將其歸于V低密度脂蛋白,稱其為極低密度脂蛋白的殘粒(極低密度脂蛋白remnant)。但也人認為中密度脂蛋白是大 顆粒的低密度脂蛋白,命名為低密度脂蛋白1。最新的研究結果表明,中密度脂蛋白是一種有其自身特點的脂蛋白,應將其與V低密度脂蛋白和低密度脂蛋白區別開來。中密度脂蛋白 中的載脂蛋白以Apo B100為主,占60%-80%,其次是Apo C(10%-20%)和Apo E(10%-15%)。低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是血漿中膽固醇含量最多的一種脂蛋白,其膽固醇的含量(包括膽固醇酯和游離膽固醇)在一半以上。所以,低密度脂蛋白 被稱為富含膽固醇的脂蛋白。血漿中膽固醇約70%是在低密度脂蛋白內,單純性高膽固醇血癥時,血漿膽固醇濃度的升高與血漿 中低密度脂蛋白水平是一致的。由于低密度脂蛋白顆粒小,即使血漿中低密度脂蛋白的濃度很高,血漿也不會混濁。低密度脂蛋白中載脂蛋白幾乎全部為Apo B 100(占95%以上),僅含有微量的Apo C和E。Lp(a)是1963年由Berg(北歐的一位遺傳學家)利用免疫方法發現的一種新的脂蛋白。Lp(a)的脂質成分類似于低密度脂蛋白,但其所含的載脂蛋白部分除一分子Apo B100外,還含有另一分子載脂蛋白即Apo (a),二個載脂蛋白以二硫鍵共價結合。 目前認為Lp(a)是直接由肝臟產生的,不能轉化為其他種類脂蛋白,是一類獨立的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顆粒最小,其結構特點是脂質和蛋白質部分幾乎各占一半。高密度脂蛋白中的載脂蛋白以Apo AI為主,占65%,其余載脂蛋白為Apo AII(10%-23%)、Apo C(5%-15%)和Apo E(1%-3%),此外還有微量的Apo AIV。高密度脂蛋白可進一步再分為高密度脂蛋白2和高密度脂蛋白3兩個亞組分。高密度脂蛋白2顆粒大于高密度脂蛋白3,而其密度則小于高密度脂蛋白3。兩者的化學結構差別是,高密度脂蛋白2中膽固醇酯的含量較多,而載脂蛋白的含則相對較少。成熟的血漿脂蛋白大致為球形顆粒,由兩大部分組成,即疏水性的核(含膽固醇酯、甘油三酯)和親水性的外殼(含 磷脂、游離膽固醇、載脂蛋白)。各種脂蛋白以及同種脂蛋白顆粒間的核和外殼中的各種成份是不斷地進行交換。1、載脂蛋白:載脂蛋白是位于脂蛋白表面的蛋白質,他們以多種形式和不同的比例存在于各類脂蛋白中。各類脂蛋白也因其所含載脂蛋白的種類不同,而具有不同的功能和不同的代謝途徑。例如, CM來源于小腸含Apo B48,而極低密度脂蛋白由肝臟合成則 含Apo B100。一般認為,載脂蛋白至少有下列五方面的功能:(1)與脂質的親和作用而使脂質溶于水性介質中;(2)運轉膽固醇和甘油三酯;(3)作為脂蛋白外殼的結構成份,與脂蛋白外生物信息相連聯;(4)以配體的形式作為脂蛋白與特異受體的連接物。載脂蛋白結合到受體上是細胞攝取脂蛋白的第一步。例如, Apo B100能被低密度脂蛋白受體識別, Apo E不僅能被低密度脂蛋白受體識別,還能CM殘粒受體識別。(5)激活某些與血漿脂蛋白代謝有關的酶類。例如, Apo AI和CI能激活卵磷脂-膽固醇酰基轉移酶(licithin: cholesteryl acetyl transferase, LCAT),該酶催化高密度脂蛋白中的游離膽固醇酯化為膽固醇酯;Apo CII則可激活脂蛋白脂酶,該酶可水解CM和極低密度脂蛋白中的甘油三酯。2、脂蛋白受體血漿脂蛋白在體內的分解代謝是通過與細胞膜上的脂蛋白受體結合而實現的。目前了解較為清楚的脂蛋白受體是低密度脂蛋白受體。這種受體存在于哺乳動物和人體幾乎所有的細胞表面上,但以肝細胞上最為豐富,對脂蛋白分子中的ApoB和Apo E有特異性識別和高親和性結合能力,故亦稱為Apo B、E受體。低密度脂蛋白受體主要參與極低密度脂蛋白、中密度脂蛋白和低密度脂蛋白的分解代謝。許多實驗表明人體內除了低密度脂蛋白受體外,還有其它脂蛋白受體。脂蛋白代謝:一般說來,人體內血漿脂蛋白代謝可分為外源性代謝途徑和內源性代謝途徑。外源性代謝途徑是指飲食攝入的膽 固醇和甘油三酯在小腸中合成CM及其代謝過程;而內源性代謝途徑則是指由肝臟合成極低密度脂蛋白,后者轉變為中密度脂蛋白和低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 被肝臟或其它器官代謝的過程。此外,還有一個膽固醇逆轉運途徑,即高密度脂蛋白的代謝。外源性代謝途徑CM是在十二指腸和空腸的粘膜細胞內合成。小腸粘膜吸收部分水解的食物中所含甘油三酯、磷脂、脂肪酸和膽固醇后,腸壁細胞能將這些脂質再酯化,合成自身的甘油三酯和膽固醇酯;此外,腸壁細胞還能合成Apo B48和ApoAI;在高爾基體內脂質和載脂蛋白組裝成乳糜微粒,然后分泌入腸淋巴液。原始的CM不含有Apo C,由Apo B48、Apo AI和Apo AII與極性游離膽固醇、磷脂組成單分子層外殼,包住非極性脂質核心。在淋巴液中原始CM接受來自于高密度脂蛋白的Apo E和Apo C后逐漸變為成熟,然后經由胸導管進入血液循環。由上可見, CM的生理功能是將食物來源的甘油三酯從小腸運輸到肝外組織中被利用。在這個外源性的代謝途徑中, CM表面有某些成份如載脂蛋白、磷脂等則轉移到 高密度脂蛋白。CM殘粒則運載食物中的膽固醇和脂溶性維生素到肝臟。一般認為,食物來源的膽固醇不直接影響血漿中其它種類的脂蛋白中膽固醇含量。因此,在食物脂肪的主動吸收過程中,血漿甘油三酯濃度會暫時性升高,而血漿膽固醇含量則幾乎無變化。內源性代謝途徑(1)極低密度脂蛋白代謝:極低密度脂蛋白是由肝臟合成,其主要脂類為肝臟合成的甘油三酯。脂質原料來源于吸收的CM以及糖類物質在肝臟中的轉化和脂肪組織動員出來的游離脂肪酸、甘油。極低密度脂蛋白中的膽固醇除來自CM殘粒外,肝臟自身亦合成一部分。極低密度脂蛋白的Apo B攬100攭全部在肝臟內合成。V低密度脂蛋白剛分泌進入血液循環時,含有極少量的膽固醇酯,而大量的膽固醇酯則來源于高密度脂蛋白。這是 由于血液中存在有膽固醇酯轉移蛋白,后者的生理功能是將高密度脂蛋白中膽固醇酯轉移到其他類脂蛋白(主要是極低密度脂蛋白)。內源性甘油三酯是在肝臟中合成的,其最重要的底物是游離脂肪酸。流經肝臟的血液中游離脂肪酸含量增加或肝 臟自身合成的游離脂肪酸增加,都可加速肝臟合成和分泌V低密度脂蛋白。肝臟利用游離脂肪酸合成甘油三酯的速率受飲食的影響。高碳水化合物飲食可使肝臟每天合成分泌極低密度脂蛋白達100克,而脂肪飲食則僅使肝臟每天合成分泌V低密度脂蛋白25克。相反, 高碳水化合物飲食則較少影響CM的合成,而高脂肪飲食可增加極低密度脂蛋白的合成。 V低密度脂蛋白分解代謝的初始階段類似于CM,即從高密度脂蛋白中獲Apo CII后,大量的甘油三酯被存在于周圍組織毛細血管床中的LPL水解,釋放出游離脂肪酸, V低密度脂蛋白顆粒逐漸縮小, Apo C和Apo E又轉移到高密度脂蛋白顆粒中去。Apo B100保留在V低密度脂蛋白顆粒中,殘留在血液中的顆粒稱為V低密度脂蛋白殘粒(亦有人稱之為中密度脂蛋白)。V低密度脂蛋白并非呈均一性,可進一步分成許多亞組分。其中較主要的有V低密度脂蛋白攬1攭和V低密度脂蛋白2,前者為大顆粒V低密度脂蛋白,后者為小顆 粒V低密度脂蛋白。V低密度脂蛋白攬1攭有兩種代謝命運,其一是經LPL的作用脫脂后轉變為V低密度脂蛋白2;其二是直接從血液循環中被清除,這可能與 一種新的受體參與有關。V低密度脂蛋白2除了由V低密度脂蛋白攬1攭轉變而為來外,還有相當一部分是由肝臟直接合成分泌的。以往認為V低密度脂蛋白殘粒全部經由中密度脂蛋白轉變為低密度脂蛋白。但近年來研究結果表明,只有一半或少于一半的V低密度脂蛋白轉變成低密度脂蛋白。這視 動物種屬不同而異,人類不到50%。其余的V低密度脂蛋白絕大部分被肝臟所攝取,也可能被肝外組織攝取一部分。而且,血漿中V低密度脂蛋白很不均一,大顆粒的、富含甘油三酯的V低密度脂蛋白迅速被清除,僅10%左右轉變為低密度脂蛋白;小顆粒的、含甘油三酯少的V低密度脂蛋白 清除較慢,而且有40%左右轉變成低密度脂蛋白。V低密度脂蛋白或V低密度脂蛋白殘粒在體內的直接分解代謝是通過肝臟的低密度脂蛋白受體進行。V低密度脂蛋白也向周圍組織提供膽固醇,并在肝臟的膽固醇向肝外組織運輸過程中起一定的作用。這是通過兩方面而達到:其一是V低密度脂蛋白有一半轉變為低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通過低密度脂蛋白受體途徑向周圍組織提供膽固醇;其二是V低密度脂蛋白還可 能直接被肝外組織成攝取。(2)中密度脂蛋白代謝:中密度脂蛋白是由V低密度脂蛋白轉變而來。中密度脂蛋白在體內的分解代謝迅速,因此正常情況下血漿中中密度脂蛋白濃度很低。大約二分之一的中密度脂蛋白被低密度脂蛋白受體直接分解代謝。由于中密度脂蛋白含有豐富的Apo E,而低密度脂蛋白受體對Apo E的親和力遠大于Apo B100,所以中密度脂蛋白是因Apo E與 低密度脂蛋白受體相結合而被肝臟攝取,分解代謝釋放出脂質。另二分之一的中密度脂蛋白則轉變為低密度脂蛋白,這一過程需要有HTGL和Apo E的參予,但其確切機理尚不十分清楚。(3)低密度脂蛋白代謝:低密度脂蛋白是由中密度脂蛋白在肝臟內轉化而來,但新近的研究結果提示,肝臟可直接合成分泌少量低密度脂蛋白。一般認為,大多數低密度脂蛋白是 由肝臟內和肝外的低密度脂蛋白受體進行代謝,占體內低密度脂蛋白代謝的70%-75%,其余的低密度脂蛋白 則經由非特異性、非受體依賴性的途徑進 行代謝。低密度脂蛋白與受體結合后,低密度脂蛋白顆粒被吞飲,然后進入溶酶體。在溶酶體中,低密度脂蛋白被水解釋放出游離膽固醇。游離膽固 醇可摻入細胞漿膜中,被細胞膜所利用或轉換成其他物質。而低密度脂蛋白受體則可再循環。在這個過程中,低密度脂蛋白向細 胞提供膽固醇,同時又受到多方面的調節,其中最主要的是低密度脂蛋白受體的調節。低密度脂蛋白受體的活性是決定低密度脂蛋白分解代謝速率的重要因素。細胞內游離膽固醇的含量可調節低密度脂蛋白受體的合成和表達。細胞內游離膽固醇含量增加則抑制低密度脂蛋白受體的合成和表達,反之亦然。有人認為,人體內的低密度脂蛋白至少由二個亞組分組成。而且這兩個亞組分低密度脂蛋白的分解速度和代謝途徑均不相同。其中一 亞組分低密度脂蛋白迅速地被分解代謝,這是由受體途徑進行的;而另一亞組分由則在體內清除緩慢,因為是經由非受體的途徑。人體內的膽固醇可來源于食物,亦可由肝臟合成。內源性肝臟合成膽固醇是一個復雜的過程。膽固醇合成開始于乙 酰輔酶A,三分子乙酰輔酶A合成一分子-羥基-甲基戎二酸輔酶A(-hydroxy-methyl glutaryl CoA, HMG CoA),然后合成甲羥戎酸,繼而合成鯊烯,最后合成膽固醇。在這個過程中, HMG CoA還原酶是一個關鍵的限速酶。來源于低密度脂蛋白的膽固醇也可調節細胞內兩種酶的活性,繼而調控細胞內游離膽固醇的平衡。第一種受調節的酶是乙酰膽固醇乙酰轉移酶(acyl cholesterol acyl transferase, ACAT),該酶的功能是將游離膽固醇轉化為膽固醇酯。細胞內游離膽固醇含量增加,可使ACAT活性增高,因而降低細胞內膽固醇量。相反,當細胞內游離膽固醇含量低下時,則 使ACAT活性下降。受細胞內游離膽固醇影響的第二種酶是HMG CoA還原酶,該酶可視為體內膽固醇合成的自然控制物。 細胞從低密度脂蛋白獲取膽固醇增加,造成細胞內游離膽固醇含量增多,反饋性抑制HMG CoA還原酶活性,繼而細胞自身合成膽 固醇的能力下降;相反,若細胞從低密度脂蛋白獲取膽固醇減少時, HMG CoA還原酶活性會增高,細胞合成膽固醇也增加。低密度脂蛋白的主要功能是將膽固醇轉運到肝外組織細胞。雖然肝外組織也能自身合成膽固醇,但對某些組織細胞來說并不 能滿足其需要。例如,分泌類固醇激素的腺體和快速分裂增殖的細胞則需要的較多量的膽固醇。然而,肝外絕大多數 的組織細胞分解代謝膽固醇的能力是有限的。因此,需要有一種機制能將膽固醇從肝外組織細胞轉運至肝臟,以防膽固 醇在這些組織中過多地聚積。許多研究證明表明,高密度脂蛋白很可能參與這一膽固醇的逆轉運途經。(4)高密度脂蛋白代謝膽固醇逆轉運途徑高密度脂蛋白主要是由肝臟和小腸合成。新生的高密度脂蛋白呈碟形,由磷脂、游離膽固醇和載脂蛋白組成,其中的Apo AII含量較Apo AI多,它是LCAT作用的部位。高密度脂蛋白轉運肝外組織細胞中的膽固醇,第一步是與細胞表面結合,這個過程可能是由高密度脂蛋白受體介導。與低密度脂蛋白不同,高密度脂蛋白與其受體結合后,并不被細胞吞飲入胞內。當高密度脂蛋白與其受體結合時,可產生一種信號,這種信號則誘導細胞內的游離膽 固醇向細胞表面轉移,最后進入高密度脂蛋白。從細胞來的游離膽固醇,在LCAT的作用下酯化成膽固醇酯。膽固醇酯則向高密度脂蛋白中 心核轉移,以使LCAT作用的活性部位能進一步接受游離膽固醇。新生高密度脂蛋白在接受大量的膽固醇后則變為成熟的高密度脂蛋白,這 時高密度脂蛋白的形狀也由碟形變成球形。由于LCAT酯化膽固醇幾乎發生在瞬間,因此正常人血液中幾乎難以發現新生的碟形 高密度脂蛋白。成熟的球形高密度脂蛋白可分為高密度脂蛋白2和高密度脂蛋白3。從新生的高密度脂蛋白顆粒形成的球形高密度脂蛋白是高密度脂蛋白3,其密度高,膽固醇含量相對較少。隨 著膽固醇酯的進一步摻入,使高密度脂蛋白的密度降低而形成高密度脂蛋白2。高密度脂蛋白在成熟的過程中,除了獲得膽固醇酯外,還獲得一些其 他成份,包括Apo AI、Apo C、甘油三酯和磷脂等。高密度脂蛋白將膽固醇從周圍組織細胞轉運到肝臟的重要意義是顯而易見。因為肝臟是將體內過多的膽固醇排出體外的基本臟器,并調節體內血漿膽固醇水平。雖然高密度脂蛋白能將肝外組織細胞中的膽固醇轉移到肝臟,但需要其他載脂蛋白和血漿脂 蛋白的參加。目前認為,高密度脂蛋白并不是將肝外膽固醇全部轉送至肝臟,其中大部分膽固醇酯是被轉移給V低密度脂蛋白和低密度脂蛋白,后者進入肝臟被 分解代謝。高密度脂蛋白將自身的膽固醇轉移給V低密度脂蛋白和低密度脂蛋白時,還需要一種血漿蛋白質即CETP參與。有研究表明, Apo D可能參與 膽固醇酯在各類脂蛋白間的交換轉移過程。高密度脂蛋白除了參與膽固醇的逆轉運外,還為其他脂蛋白提供多種必需成份。例如,高密度脂蛋白將Apo E和Apo CII提供給CM和V低密度脂蛋白,以促進CM和V低密度脂蛋白的分解代謝。此外,高密度脂蛋白還是Apo AI的貯存庫。高密度脂蛋白的半壽期約為5天,主要降解埸所是肝臟。但是有關高密度脂蛋白分解代謝的詳細過程尚待進一步研究澄清。人體內約含有60克膽固醇,其中2/3屬于相對穩定地存在于皮膚、脂肪和肌肉等組織中,另1/3則屬于所謂的代謝 性活動池中,經肝臟而在體內循環。肝臟的主要代謝作用是,將膽固醇轉化為膽汁酸而排向小腸。進入小腸的膽汁酸,其中95%可經腸肝循環被重吸收回到肝臟,只有5%被排出體外。另一方面由小腸直接分泌的游離膽固醇可溶解于膽汁 酸中,這種游離的膽固醇則僅有50%被重吸收,另50%則被排出體外。各類脂蛋白的臨床意義1、CM正常人空腹12小時后,血漿中CM已完全被清,但I型和V型高脂蛋白血癥病人,空腹血漿中出現高濃度CM。 由于CM顆粒大,不能進入動脈壁內,一般不致動脈粥樣硬化,但易誘發胰腺炎。近年來的研究表明,餐后高脂血癥(主 要是CM濃度升高)亦是冠心病的危險因素。CM的代謝殘骸即CM殘粒可被巨噬細胞表面受體所識別而攝取,因而可能與動 脈粥樣硬化有關。2、V低密度脂蛋白與動脈硬化的關系一直沒有定論。以往認為正常的V低密度脂蛋白不具致動脈粥樣硬化的作用,因為它們攜帶相對 少量的膽固醇,另外V低密度脂蛋白顆粒相對大,不易透過動脈內膜。目前多數學者認為,血漿V低密度脂蛋白水平升高是冠心的危險因子。 其理論依據是: (1).當血漿V低密度脂蛋白濃度升高時,其結構也發生變化,顆粒變小,膽固醇的含量相對增加,因而具有致動 脈粥樣硬化作用。例如, -V低密度脂蛋白是唯一的不必經化學修飾就可在體外試驗中引起細胞內膽固醇聚積的脂蛋白。(2). V低密度脂蛋白濃度升高,可影響其他種類脂蛋白的濃度和結構。例如,高V低密度脂蛋白血癥常伴有小顆粒低密度脂蛋白增加,而小顆粒低密度脂蛋白易被氧 化,氧化后的低密度脂蛋白(Ox-低密度脂蛋白)具有很強的致動脈粥樣硬化作用。(3). V低密度脂蛋白濃度升高伴有血漿高密度脂蛋白水平降低,因而使體內抗動脈粥樣硬化的因素減弱。(4). V低密度脂蛋白增高常與其他的冠心病危險因素相伴隨,如胰島素抵抗、肥胖、糖尿病等。3、中密度脂蛋白一直被認為具有致動脈粥樣硬化作用。但是,由于中密度脂蛋白的分離技術相對復雜,有關血漿中密度脂蛋白水平與冠心病的大系列臨床研究報道不多。有研究表明,血漿中密度脂蛋白濃度升高常易伴發周圍動脈粥樣硬化。4、低密度脂蛋白是所有血漿脂蛋白中首要的致動脈粥樣硬化性脂蛋白。已經證明粥樣硬化斑塊中的膽固醇來自血液循環中的低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的致動脈粥樣硬化作用與其本身的一些特點有關,即低密度脂蛋白相對較小,能很快穿過動脈內膜層。近來的研究發 現,經過氧化或其他化學修飾后的低密度脂蛋白,具有更強的致動脈粥樣硬化作用。由于小顆粒低密度脂蛋白易被氧化,所以較大顆粒低密度脂蛋白更具有致動脈硬樣粥化作用。5、高密度脂蛋白被認為是一種抗動脈粥樣硬化的血漿脂蛋白,是冠心病的保護因子。流行病學調查表明,人群中高密度脂蛋白-膽固 醇水平 0.907 mmol/L(1.68mmol/L者的8倍。高密度脂蛋白-C水平每增加0.026 mmol/L(1 mg/dl),患冠心病的危險性則下降2%-3%。高密度脂蛋白的抗動脈粥樣硬化作用可能是由于它能將周圍組織包括動脈壁內的膽固醇轉運到肝臟進行代謝有關。最近有人發現,高密度脂蛋白還具有抗低密度脂蛋白氧化的作用,并能促進損傷內皮細胞的修復,還 能穩定前列環素的活性。曾認為在臨床上測定高密度脂蛋白2亞組分濃度對預測冠心病的較大,其敏感性約比總高密度脂蛋白-C高1.5倍。 但新近的研究表明,測定高密度脂蛋白3亞組分濃度對預測冠心病具有同樣的價值,并可能大于高密度脂蛋白2亞組分的測定。脂類的結構與功能1、膽固醇膽固醇最早由動物膽石中分離出來,是具有羥基的固醇類化合物。所有固醇(包括膽固醇)均具有環戊多氫菲的共同結構。在人體內,膽固醇主要以游離膽固醇及膽固醇酯形式存在。膽固醇具有下列生理功能:(1)細胞膜結構成分;(2)合成類固醇激素;(3)合成膽汁酸。2、甘油三酯甘油三酯(TG)是甘油分子中的三個羥基被脂肪酸酯化而形成的,國際命名委員會建議使用名稱為三酯酰甘油(triacylglycerol),但由于人們已習慣簡潔通俗的名稱,故仍保留沿用甘油三酯。脂蛋白結構及其代謝應用超速離心方法,可將血漿脂蛋白分為:乳糜微粒(CM)、極低密度脂蛋白(V低密度脂蛋白)、中間密度脂蛋白(中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和高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在臨床上以低密度脂蛋白和高密度脂蛋白最為重要。1、乳糜微粒乳糜微粒(CM)是血漿中顆粒最大的脂蛋白,含甘油三酯近90%,因而其密度也最低。正常人空腹12小時后采血時,血漿中無CM。餐后以及某些病理狀態下血漿中含有大量的CM時,因其顆粒大能使光發生散射,血漿外觀混濁。將含有CM的血漿放在4靜置過夜,CM會自動漂浮到血漿表面,形成一層奶酪,這是檢查有無CM存在最簡單而又實用的方法。CM是在十二指腸和空腸的粘膜細胞內合成。CM殘粒是由肝臟中的低密度脂蛋白受體相關蛋白或Apo E受體(亦稱之殘粒受體)和低密度脂蛋白受體分解代謝。Apo E介導CM殘粒經由肝細胞殘粒受體攝取,CM在血液循環中很快被清除,半壽期小于1小時。由于Apo B48始終存在于CM中,所以Apo B48可視為CM及其殘粒的標致,以便與肝臟來源的V低密度脂蛋白(含Apo B100)相區別。2、極低密度脂蛋白極低密度脂蛋白(V低密度脂蛋白)中甘油三酯含量仍然很豐富,約占55%,膽固醇含量為20%,磷脂含量為15%,蛋白質含量約為10%。由于CM和V低密度脂蛋白中都是以甘油三酯為主,所以這兩類脂蛋白統稱為富含甘油三酯的脂蛋白(TRL)。在沒有CM存在的血漿中,其甘油三酯的水平主要反映V低密度脂蛋白的多少。由于V低密度脂蛋白分子比CM小,空腹12小時的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2024年陽江市陽春市三上數學期末調研試題含解析
- 自考行政管理文化產業題及答案
- 護理理論在實際中的應用試題及答案
- 執業藥師的法律法規理解試題及答案
- 精細化復習策略2025年執業醫師考試試題及答案
- 2025年執業護士考試產科護理知識試題及答案
- 現代化進程中的文化沖突試題及答案
- 行政管理備考攻略試題及答案
- 主管護師考試可行性分析試題及答案
- 2025年行政管理運作理論試題及答案
- 山東省煙臺市、德州市、東營市三市東營2025年高考適應性考試煙臺德州東營二模英語試卷+答案
- DL∕T 2447-2021 水電站防水淹廠房安全檢查技術規程
- 人音版三年級下冊音樂《搖船調》課件
- 動脈采血技術培訓課件
- 畢業論文-顎式破碎機結構設計
- 存貨質押貸款業務管理辦法
- 接觸網平面設計
- 液壓系統課件(完整)課件
- 硬筆書法:《硬筆書PPT課件用
- WF-PRM-102便攜式γ劑量率儀使用說明書
- (完整版)河南08定額問題匯總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