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ICS07.040
CCSA75
12
天津市地方標準
DB12/T1414—2025
天津市1:5001:2000地形圖測繪技術規范
Surveyingandmappingspecificationfor1:5001:2000topographicmapinTianjin
2025-02-12發布2025-03-15實施
天津市市場監督管理委員會發布
DB12/T1414—2025
目次
前言.................................................................................II
1范圍...............................................................................1
2規范性引用文件.....................................................................1
3術語和定義.........................................................................1
4基本要求...........................................................................2
5數據編輯...........................................................................4
6元數據.............................................................................6
7控制測量...........................................................................6
8航空攝影測量法....................................................................14
9內外業一體化成圖法................................................................15
101:2000地形圖編繪法...............................................................18
11地形圖更新.......................................................................21
12質量控制.........................................................................22
附錄A(規范性)標石規格............................................................23
附錄B(資料性)指示碑(牌)和標石表面刻字說明......................................25
附錄C(資料性)GNSS等級控制點點之記...............................................26
附錄D(資料性)靜態GNSS外業觀測手簿...............................................27
附錄E(資料性)GNSSRTK測量已知點坐標校核觀測手簿.................................28
附錄F(資料性)GNSSRTK外業觀測手簿...............................................29
附錄G(資料性)二級控制點點之記....................................................30
附錄H(資料性)等級水準點點之記....................................................31
I
DB12/T1414—2025
前言
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標準化工作導則第1部分:標準化文件的結構和起草規則》的規定起
草。
本文件由天津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提出并歸口。
本文件起草單位:天津市測繪院有限公司。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盛中杰、劉玉財、史廷玉、楊玉忠、王少一、周奎、葛亮、周麗珠、劉婷婷、
汪大超、孫曉瑋、馬海燕、徐瑩、李佳穎、王燕午、劉新國、倪文禮、王曉歡、閆偉、王光昇、柳華橋、
胡勤軍、鄭二龍、楊釗、丁旭、蘆琪。
II
DB12/T1414—2025
天津市1:5001:2000地形圖測繪技術規范
1范圍
本文件規定了天津市1:5001:2000地形圖測繪的基本要求、數據編輯、元數據、控制測量、航空攝
影測量法、內外業一體化成圖、1:2000地形圖編繪、地形圖更新、質量控制等內容和要求。
本文件適用于天津市1:5001:2000地形圖的測制、編繪和更新等工作。
2規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內容通過文中的規范性引用而構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條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僅該日期對應的版本適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單)適用于本
文件。
GB/T7930-20081:5001:10001:2000地形圖航空攝影測量內業規范
GB/T12343.1-2008國家基本比例尺地圖編繪規范第1部分:1:250001:500001:100000地形圖
編繪規范
GB/T12898-2009國家三、四等水準測量規范
GB/T14268-2008國家基本比例尺地形圖更新規范
GB/T24356-2023測繪成果質量檢查與驗收
GB/T50228-2011工程測量基本術語標準
GB50026-2020工程測量標準
CH/T2007三、四等導線測量規范
CJJ/T8-2011城市測量規范
CJJ/T73-2019衛星定位城市測量技術標準
DB12/T473.1-2021天津市基礎地理信息要素數據字典第1部分:1:5001:2000基礎地理信息要
素數據字典
DB12/T1091-2021航空正射影像數據處理作業流程
DB12/T1092-2021航空實景影像三維數據生產技術規程
DB12/T1411基礎地理信息數據圖幅和單元的劃分、編號與命名
DB12/T1413天津市1:5001:2000基礎地理信息要素元數據技術規范
3術語和定義
下列術語和定義適用于本文件。
要素feature
現實世界現象的抽象。
注:一個要素可以作為一種類型(如湖泊)或一種實例(如某一湖泊)出現。
要素屬性featureattribute
要素的質量和數量特征。
注1:一個要素屬性可能以一種類型或一個實例出現。當只有一個含義時,要么使用要素屬性類型,要么使用要素
1
DB12/T1414—2025
屬性實例。
注2:一個要素屬性應當有名稱、數據類型和與之相關的值域。要素實例的要素屬性應當有一個從值域獲得的屬性
值。
控制測量controlsurvey
為特定目的建立區域測量控制網的技術,包括平面控制測量和高程控制測量。
[來源:GB/T50228-2011,3.1.1]
全球導航衛星系統控制網globalnavigationsatellitesystemcontrolnetwork
使用全球導航衛星定位技術建設的測量控制網,簡稱GNSS控制網或GNSS網。
[來源:CJJ/T73-2019,2.1.5]
連續運行基準站系統continuouslyoperatingreferencestationsystem
由多個連續運行的GNSS基準站及計算機網絡、通信網絡等組成,用于提供不同精度、多種方式定位
服務的信息系統,簡稱CORS系統。
[來源:CJJ/T73-2019,2.1.6]
航空攝影測量aerialphotogrammetry
基于飛機(包括無人機)搭載的航攝儀器獲取的地面連續像片,結合外業獲取的控制點平面和高程
信息,利用攝影測量軟件系統測制基礎地理信息數字成果的全過程。
地形圖編繪topographicmapscompilation
利用大于成圖比例尺地形圖數據和更新資料,通過拼接與坐標轉換、內容取舍與更新、制圖綜合與
編輯等編繪技術獲取符合成圖比例尺要求的地形圖的過程。
[來源:GB/T12343.1-2008,3.1]
地形圖更新topographicmapsrevision
根據固定年限和調查得到某地區地形要素的變更情況,來決定對該地區進行重測、修測或修編。
[來源:GB/T14268-2008,3.1]
4基本要求
數學基礎
4.1.1坐標系統應采用2000天津城市坐標系。
4.1.2高程系統應采用1972年天津市大沽高程系,高程應注明年代。
4.1.3時間系統應采用公元紀年、北京時間。
地形類別
地形類別按圖幅范圍內大部分的地面坡度劃分,應符合表1的規定。
2
DB12/T1414—2025
表1地形類別
地形類別平地丘陵地山地
地面坡度/(°)<22~<66~<25
基本等高距
基本等高距依據地形類別劃分,應符合表2的規定。一個圖幅或單元內宜采用一種基本等高距。當
用圖需要時,基本等高距可選用括號內的數值,平坦地區也可不繪制等高線,用高程注記點表示。
表2基本等高距
單位為米
地形類別平地丘陵地山地
基本等高距(1:500)0.50.51.0
基本等高距(1:2000)0.5(1.0)1.02.0
注:一個圖幅或單元內宜采用一種基本等高距。
精度要求
4.4.11:500地形圖精度要求
4.4.1.1圖根點相對于圖根起算點的點位中誤差不得超過±0.05m;高程中誤差不得大于測圖基本等高
距的1/10。
4.4.1.2測站點相對于鄰近圖根點的點位中誤差不得超過±0.15m;高程中誤差:平地不得大于1/10
基本等高距,丘陵地不得大于1/8基本等高距,山地不得大于1/6基本等高距。
4.4.1.3地物點相對于鄰近圖根點的點位中誤差不得超過±0.25m,與鄰近地物點的間距中誤差不得超
過±0.2m;山地和設站施測困難的舊街坊內部的點位中誤差和鄰近地物點的間距中誤差的限差可在上述
限差上放寬0.5倍,以兩倍中誤差為最大誤差。
4.4.1.4平地的高程注記點相對于鄰近圖根點的高程中誤差不得超過±0.15m;其他地區高程精度應以
等高線插求點的高程中誤差來衡量。等高線插求點相對于鄰近圖根點的高程中誤差應符合表3的規定。
表3等高線插求點的高程中誤差
單位為米
地形類別平地丘陵地山地
高程中誤差≤0.15≤1/2Hd≤2/3Hd
注:Hd——基本等高距
4.4.21:2000地形圖精度要求
4.4.2.1圖根點相對于圖根起算點的點位中誤差不得超過±0.2m;高程中誤差不得大于測圖基本等高
距的1/10。
4.4.2.2測站點相對于鄰近圖根點的點位中誤差不得超過±0.6m;高程中誤差:平地不得大于1/10基
本等高距,丘陵地不得大于1/8基本等高距,山地不得大于1/6基本等高距。
4.4.2.3地物點相對于鄰近圖根點的點位中誤差不得超過±1.0m,與鄰近地物點的間距中誤差不得超
過±0.8m;山地和設站施測困難的舊街坊內部的點位中誤差和鄰近地物點的間距中誤差的限差可在上述
限差上放寬0.5倍,以兩倍中誤差為最大誤差。
3
DB12/T1414—2025
4.4.2.4平地的高程注記點相對于鄰近圖根點的高程中誤差不得超過±0.15m;其他地區地形圖高程精
度應以等高線插求點的高程中誤差來衡量。等高線插求點相對于鄰近圖根點的高程中誤差應符合表4
的規定。
表4等高線插求點的高程中誤差
單位為米
地形類別平地丘陵地山地
高程中誤差≤0.15≤1/2Hd≤2/3Hd
注:Hd——基本等高距
高程注記點及等高線
4.5.1京哈公路以北的山區應繪制等高線;京哈公路以南地區,人工土堆或小山、高爾夫球場的場地
高差大于2m時應繪制等高線。
4.5.2等高線高程注記應分布適當,便于用圖時迅速判定等高線的高程,注在平緩處,字頭指向高處
且不能字頭朝下。根據地形情況圖上每100cm2面積內,應有1~3個等高線高程注記。
4.5.3高程注記點應選在明顯地物點和地形特征點上,大面積沒有明顯地物或地形特征的區域也需要
一定數量的高程注記點,盡量成“品”字形分布。依據地形類別及地物點和地形點的數量,其密度為圖
上每100cm2內9~20個。
4.5.4地形圖上的高程注記點應分布均勻。其間距一般情況下以圖上2.5cm為宜,在平坦及地形簡單
地區可放寬至圖上3.5cm,線狀地物高程注記點間距不得大于圖上7.5cm。
地形圖的表達要求
4.6.1地形圖的符號與注記規格、要素屬性和關聯關系應符合DB12/T473.1中的相關規定。
4.6.2要素屬性只表示要素的基本屬性。房屋用途屬性只表示到一級。
4.6.3要素不建立二級關聯。
4.6.4境界可不表示。
地形圖管理
天津市1:5001:2000地形圖的管理方式和文件命名等相關要求應符合DB12/T1411中的相關規定。
地形圖測繪方法
1:500地形圖測繪,可采用航空攝影測量法、內外業一體化成圖法。1:2000地形圖測繪,可采用航
空攝影測量法、內外業一體化成圖法和地形圖編繪法。在滿足本文件規定精度的前提下,可采用新技術、
新方法和新工藝。
5數據編輯
一般規定
數據編輯應符合DB12/T473.1的相關規定。
其他編輯要求
5.2.1單元管理時,被單元線切割的面狀要素,包括:各類橋、閘、涵洞等,應完整地保留在小號單
元文件內,大號單元文件內不表示,但應處理好與其它要素的關系。高鐵高架橋和輕軌高架橋保留在各
4
DB12/T1414—2025
自的單元文件內,框架線在各自的單元內獨立閉合。
5.2.2單元管理時,當修測的獨立地物被單元線切割時,應調整單元線。單元線調整前,應按照下列
要求進行處理:
a)當房屋等被單元線切割時,應完整保留在小號單元文件內,大號單元文件內不表示,但應處理
好與其它要素的關系;
b)當植被等被單元線切割時,按照單元線范圍分別加框架線;
c)當自由邊范圍發生變化時(如濱海新區海岸線因填海造陸發生變化),按照實際地形修測完整。
5.2.3同一單位只繪制一個單位點。當單位被雙線道路、溝渠等分割或坐落在不同位置時,可表示多
個名稱注記,單位點與多個名稱注記應建立一級關聯。如果同一單位在不同分區時,單位點繪制在單位
面積較大的分區內,有單位點的名稱注記與單位點建立一級關聯。
5.2.4所有單位都應加繪單位點,單位點與單位注記應建立一級關聯,單位點與單位內建筑可不建立二
級關聯。大的單位、學校等的單位點與相應細分機構的單位點也可不建立二級關聯。
5.2.5所有有名稱的建、構筑物,都應加繪單位點,單位點與名稱注記應建立一級關聯;當建、構筑
物內配置符號表示的,單位點與符號、名稱注記應建立一級關聯。單位點與建、構筑物可不建立二級關
聯。
5.2.6一個村落細分為幾個子區域如“二排”、“三區”等時,子區域名稱應按小區名稱表示,并繪
制單位點,單位點用途屬性為民建。子區域單位點與村落單位點可不建立二級關聯。
5.2.7狹長地帶的性質注記可以按注記的排列形式表示。正在施工、待建、拆遷要素,有范圍線時,
范圍線與注記應建立一級關聯;無范圍線時,如果存在多組性質注記,注記之間應建立一級關聯。
5.2.8水系普染面遇橋梁、水閘、涵洞不間斷,保持連續,并做置下處理。遇單元線時以單元線為邊
界加普染面。對于上下不同層面溝渠普染面添加時,保持不同層面溝渠普染面的連續。
5.2.9不采集橋梁中心線。道路中心線遇到橋梁時,不應斷在橋梁框架線處。橋梁兩側名稱相同的道
路中心線要連續,名稱不同的應在橋梁中心斷開。道路遇環島時,兩側名稱相同的道路中心線連續表示,
名稱不同的應在環島中心斷開。
5.2.10道路上同一座橋,通車方向相反的兩輔橋梁,圖形上相互獨立,如下圖1,按照下列要求進行
處理:
a)在同一個單元內時,兩輔橋梁作為一個整體考慮,建立一級關聯;
b)不在一個單元內時,兩輔橋梁作為一個整體考慮,建立一級關聯,放在小號單元文件內,大
號單元文件不表示,但應處理好與其它地物的關系。
圖1通車方向相反的兩輔橋梁圖
5.2.11大面積平房區的胡同、里巷,沒有明確道路邊線時,只繪制中心線,不加繪輔助線構面。
5.2.12人行道與花壇共邊線時,邊線按照花壇表示;內部路與花壇共邊線時,邊線按照內部路表示;
5
DB12/T1414—2025
人行道與內部路共邊線時,邊線按照內部路表示。
接邊要求
1:5001:2000地形圖接邊要求和內容應符合DB12/T473.1的相關規定。
圖廓整飾
圖廓整飾要素包括圖名、圖幅編號、比例尺、密級、圖例、鄰接圖表等,1:5001:2000地形圖的圖
廓整飾應符合DB12/T473.1-2021中附錄L的相關規定。
6元數據
元數據文件的內容和要求應符合DB12/T1413的相關規定。
7控制測量
一般規定
7.1.1控制網的布設應遵循從整體到局部、分級布網的原則。
7.1.2按照測區范圍和起始控制點的分布,平面控制網的首級控制可選擇四等、一級或二級。平面控
制網的施測可采用GNSS測量或導線測量方法。
7.1.3高程控制網的首級控制不低于四等網。高程控制網的施測可采用水準測量、電磁波測距三角高
程測量或GNSS高程測量的方法。
平面控制測量
7.2.1全球導航衛星系統控制網(GNSS)
7.2.1.1精度指標要求
7.2.1.1.1各等級GNSS控制網的主要技術指標應符合表5的規定。
表5各等級GNSS網的主要技術指標
等級平均邊長(km)固定誤差a(mm)比例誤差系數b(mm/km)最弱邊相對中誤差
四等2≤10≤5≤1/45000
一級1≤10≤5≤1/20000
二級0.5≤10≤5≤1/10000
注1:a表示固定誤差;
注2:b表示比例誤差系數。
7.2.1.1.2各等級控制網相鄰點基線長度中誤差按下式計算:
…………(1)
式中:
表示基線長度中誤差(mm);
表示固定誤差(mm);
表示比例誤差系數(mm/km);
6
DB12/T1414—2025
表示相鄰點間的平均邊長(km)。
7.2.1.2GNSS控制網點的布設
7.2.1.2.1網的布設應遵循兼顧歷史、滿足需求、交通便利的原則;對符合GNSS網布點要求的舊有控
制點,應充分利用其標石。
7.2.1.2.2各等級控制網應由一個或若干個異步觀測環構成,也可采用附合線路形式構成。異步環或
附合線路中的邊數應小于等于10。
7.2.1.2.3對控制網內的長邊,宜構成大地四邊形或中點多邊形。
7.2.1.2.4各等級控制網中獨立基線的觀測總數,不宜少于必要觀測基線數的1.5倍。
7.2.1.2.5低等級GNSS網應聯測已有高等級控制點,聯測點數不應少于3個點,聯測點應均勻分布。
同時應考慮利用GNSS連續運行基準站的同步觀測數據。
7.2.1.3GNSS控制點的選點、埋石
7.2.1.3.1應根據地形條件和后續工作的需求進行選點和埋設。
7.2.1.3.2為保證對衛星跟蹤觀測和衛星信號的質量,要求測站上空盡可能的開闊,視場內障礙物的
高度角不宜大于15°。
7.2.1.3.3測站應遠離大功率無線電發射源(如電視臺、電臺、微波站等),其距離不小于200m;遠
離高壓輸電線和微波無線電信號傳送通道,其距離不得小于50m;與變電站的距離應大于50m。
7.2.1.3.4為避免或減少多路徑效應的發生,測站應遠離對電磁波信號反射強烈的地形、地物,如高
層建筑、成片水域等。
7.2.1.3.5選點作業應滿足如下要求:
a)應選擇在交通方便,并有利于其他測量手段擴展和聯測的位置;
b)應選在土質堅實的地方或堅固穩定的高建筑物頂面上,便于造標、埋石和觀測,并能永久保
存。避開環境變化大,測量標志難以永久保存的地點,如易受水淹的河床、低地、靠近鐵路、
公路、已規劃的易受施工影響有劇烈震動的地點;
c)采用普通標石和建筑物上標石,其規格應符合附錄A的規定;標志采用不銹鋼材質上刻十字
絲,也可根據項目要求另行設計標志樣式及規格;
d)對符合要求的已有控制點,經檢查點位穩定可靠的,宜利用;
e)選點時應盡可能使測站附近的局部環境(地形、地貌、植被等)與周圍的大環境保持一致,
以減少氣象元素的代表性誤差。
7.2.1.3.6埋石作業應滿足要求如下:
a)選點人員應按照技術設計書并參照GNSS布網圖的要求踏勘選定點位,埋設標石;
b)所有地面埋設標石點應加設指示碑(牌),指示碑表面刻有“嚴禁碰動”及該點的點號,標
石表面加刻該點的點號,參見附錄B;
c)選點埋石作業完成后,參考附錄C實地繪制GNSS點之記,并應繪制詳細的GNSS網選點圖。
7.2.1.3.7GNSS控制網點命名應符合下列規定:
a)點名可利用村名、山名、地名或單位名表示;
b)當利用原有舊點位時,宜沿用老點名,當確需改名時,應在新點名后備注舊點名稱和舊點等
級。
7.2.1.4GNSS控制網施測
7.2.1.4.1各級GNSS控制網施測可采用靜態作業和動態作業的模式。靜態作業可施測四等和一、二級
平面控制網,動態作業可施測一、二級平面控制網。
7
DB12/T1414—2025
7.2.1.4.2靜態測量作業要求如下:
a)各等級GNSS控制網靜態觀測的技術要求應符合表6的要求;
表6各等級GNSS控制網靜態觀測的技術要求
等級四等一級二級
接收機類型多頻或雙頻雙頻或單頻雙頻或單頻
儀器標稱精度10mm+5×10-6d10mm+5×10-6d10mm+5×10-6d
觀測量載波相位載波相位載波相位
衛星高度角(°)≥15≥15≥15
有效觀測衛星數≥4≥4≥4
靜態
有效觀測時段長度(min)≥45≥30≥30
數據采樣間隔(s)10~3010~3010~30
PDOP<6<6<6
注:d——基線長度
b)靜態測量觀測計劃、準備工作、作業要求和數據處理應符合CJJ/T73-2019的相關規定;
c)觀測過程中,作業人員應及時逐項填寫外業觀測手簿進行觀測記錄,參見附錄D。
7.2.1.4.3動態測量作業要求如下:
a)各等級GNSS控制網動態觀測的技術要求應符合表7的要求;
表7各等級GNSS控制網動態觀測的技術要求
等級一級二級
接收機類型雙頻雙頻
儀器標稱精度10mm+2×10-6d10mm+2×10-6d
觀測量載波相位載波相位
衛星高度角(°)≥15≥15
有效觀測衛星數≥5≥5
動態
一測回有效觀測時間(s)≥10≥10
數據采樣間隔(s)11
PDOP≤6≤6
相鄰點間距離(m)≥500≥300
平面點位中誤差(mm)≤50≤50
邊長相對中誤差≤1/20000≤1/10000
方法網絡RTK網絡RTK單基站RTK
起算點等級--四等及以上
流動站到基準站距離(km)--≤6
測回數≥4≥3
注:d——基線長度
b)動態測量觀測計劃、坐標系統轉換工作,單基站RTK測量基準站的設置應符合CJJ/T73-2019
的相關規定;
c)動態衛星定位網點應進行邊長、角度或導線聯測檢核。RTK平面控制點檢核測量技術要求應符
合表8的要求;
d)RTK測量已知點坐標校核觀測手簿和RTK外業觀測手簿參見附錄E和附錄F。
8
DB12/T1414—2025
表8平面控制點檢核測量技術要求
邊長檢核角度檢核導線聯測檢核
坐標檢核
等級測距中誤差邊長較差的相測角中誤差角度較差限差
角度閉合差(″)邊長相對閉合差(mm)
(mm)對中誤差(″)(″)
一級151/1400051416√ 主站蜘蛛池模板: 湖北省| 崇文区| 甘孜县| 山西省| 什邡市| 呼伦贝尔市| 洛宁县| 离岛区| 措美县| 涞源县| 泰顺县| 广东省| 武山县| 凌云县| 渭源县| 英超| 克什克腾旗| 铁岭市| 沂水县| 叙永县| 灵宝市| 南充市| 富宁县| 临夏市| 钟祥市| 崇阳县| 苏尼特右旗| 栖霞市| 武夷山市| 潜江市| 额济纳旗| 和龙市| 衢州市| 平阳县| 瑞丽市| 榕江县| 长宁县| 穆棱市| 多伦县| 顺义区| 新乡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