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高中歷史部編版選擇性必修1 第六單元 基層治理與社會保障 達標檢測卷(A)教師版_第1頁
2021年高中歷史部編版選擇性必修1 第六單元 基層治理與社會保障 達標檢測卷(A)教師版_第2頁
2021年高中歷史部編版選擇性必修1 第六單元 基層治理與社會保障 達標檢測卷(A)教師版_第3頁
2021年高中歷史部編版選擇性必修1 第六單元 基層治理與社會保障 達標檢測卷(A)教師版_第4頁
2021年高中歷史部編版選擇性必修1 第六單元 基層治理與社會保障 達標檢測卷(A)教師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此卷只裝訂不密封班級姓名準考證號此卷只裝訂不密封班級姓名準考證號考場號座位號歷史(A)注意事項:1.答題前,先將自己的姓名、準考證號填寫在試題卷和答題卡上,并將準考證號條形碼粘貼在答題卡上的指定位置。2.選擇題的作答:每小題選出答案后,用2B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寫在試題卷、草稿紙和答題卡上的非答題區域均無效。3.非選擇題的作答:用簽字筆直接答在答題卡上對應的答題區域內。寫在試題卷、草稿紙和答題卡上的非答題區域均無效。4.考試結束后,請將本試題卷和答題卡一并上交。第Ⅰ卷(選擇題)本卷共25個小題,每小題2分,共50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1.從下面兩幅分別描繪中世紀西歐莊園生活與城市街景的油畫中,能較完整地了解西歐中世紀()A.各時期的建筑風格和居住環境B.城鄉社會生活和經濟活動狀況C.城鄉經濟發展程度有明顯差距D.政治等級森嚴,貧富懸殊【答案】B【解析】本題結合史料實證考查中世紀的西歐。圖1描繪的是西歐莊園的生產生活狀況,圖2描繪的是西歐城市市場交易的情況,因此通過圖片可以了解西歐中世紀的城鄉社會生活和經濟活動狀況,B項符合題意;材料無法體現“各時期”,A項排除;從材料只能看出城鄉經濟活動方式的不同,但無法看出差距,C項排除;材料未涉及貧富差距的問題,D項排除。2.清政府曾下令不許地方紳士自行救災,救濟災荒均以國家為主導,以免引發社會治安問題。但到了光緒初年,來自江浙等東南沿海的地方紳士,開始跨越江南,進入華北地區去救災。這說明()A.民間救災開始居主導地位B.民族資本主義初步發展C.政府的救災政策發生變化D.晚清中央權威趨于衰弱【答案】D【解析】本題考查清代的社會救災。清政府不許地方紳士自行救災,但到了光緒初年,出現了地方紳士跨越江南,進入華北地區去救災的現象,說明清朝中央政府的權威有所削弱,故選D項。材料沒有反映“開始居主導地位”,A項排除;材料所述與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無必然聯系,排除B項;材料中現象出現的原因是中央權威趨于衰弱,而非政府救災政策發生變化,排除C項。3.當代許多資本主義國家的學者、企業家、政治家意識到,兩極分化嚴重的結果是市場購買力嚴重不足。這不僅是社會公平問題,而且是經濟問題,當消費者無錢消費時,企業也就失去了獲利的機會。這揭示了()A.完善社會保障制度的重要意義B.經濟危機爆發的根本原因C.資本主義社會發展的終極歸宿D.國家壟斷資本主義勢在必行【答案】A【解析】本題考查完善社會保障制度的重要意義。由“兩極分化嚴重的結果是市場購買力嚴重不足。這不僅是社會公平問題而且是經濟問題,當消費者無錢消費時,企業也就失去了獲利的機會”,可知材料強調完善社會保障制度的重要意義,故選A項。經濟危機爆發的根本原因是資本主義的基本矛盾,排除B項;縮小貧富差距,緩解社會危機,只是資產階級鞏固統治的手段,不是資本主義社會發展的終極歸宿,排除C項;國家壟斷資本主義和材料內容無必然聯系,排除D項。4.有位于高處、豪華的領主住所;有簡陋的農奴茅舍;有包括教堂、水磨房和手工業者的庫房在內的公共設施;有領主主持的法庭處理領地內部事務;農奴以勞役地租的方式承擔義務。這樣的情景最有可能出現在()A.歐洲中世紀的莊園 B.中世紀歐洲的城市C.東漢豪強地主莊園 D.魏晉門閥士族轄地【答案】A【解析】本題考查西歐中世紀莊園的特征。依據材料“教堂、水磨房和手工業者的庫房在內的公共設施”“領主主持的法庭處理領地內部事務”“農奴以勞役地租的方式承擔義務”可知是西歐中世紀的莊園,A項正確;B項不符合勞役地租的信息,錯誤;中國東漢和魏晉時期沒有教堂,C、D兩項均錯誤。5.西歐中世紀鄉村的典型組織形式是莊園。右圖展現了當時一個莊園的布局。據此可知當時西林地歐的莊園()A.經營規模普遍較小B.具有自然經濟特征C.生產內容較為單D.宗族色彩非常濃厚【答案】B【解析】本題考查西歐中世紀莊園的特征。圖中有林地、牧場、耕地、磨坊等,由此可知莊園中農業、手工業都獲得發展,且自成體系,說明其具有自然經濟特征,B項符合題意;圖中顯示西歐中世紀莊園的經營規模比較大,A項錯誤;圖中有林地、牧場、耕地、磨坊等,說明莊園生產內容并不單一,C項錯誤;圖中不能體現西歐莊園宗族色彩非常濃厚,D項錯誤6.19世紀末,德國帝國議會通過了一系列國家社會保障立法,宰相俾斯麥不遺余力地推行這些社會保障制度,他說:“只要給健康工人以勞動權,保證他們病有所醫,老有所養那些先生們(社會主義者)就會成為鳥的空鳴。”這反映出當時德國()A.經濟高速發展,率先建成“福利國家”B.民主化程度提高,建立責任內閣制C.政府用非暴力手段加強社會控制D.社會保障導致社會主義運動失敗【答案】C【解析】本題考查德國社會保障制度建立的原因。依據材料可知,俾斯麥強調用社會保障制度來消除工人階級的斗爭,反映了當時德國政府釆用非暴力手段抵制社會革命、加強社會控制,C項正確;A項錯誤,材料并未將德國與其他國家比較,無法得出德國率先建成“福利國家”;B項錯誤,當時德國并未實行責任內閣制;D項與史實不符。7.明朝鄉村社倉制度規定,各村二三十家為一會,以戶等的高下,分別捐糧收儲于倉,并推有德者為社正,進行具體管理。若遇兇年,則計戶給散,先中下戶,后及上戶,上戶需償還,中下戶則免其償還。這反映了明朝()A.救濟方式體現了重農抑商政策B.建立了完備的鄉村備荒倉儲體系C.鄉村救濟保障了當時農民的生產和生活D.鄉村救濟注意發揮民間力量的作用【答案】D【解析】本題考查明朝鄉村救濟。根據材料可知,明朝的鄉村社倉制度是實行民間自我管理的,體現了明朝鄉村救濟注重發揮民間力量的作用,故選D項;材料沒有體現明代抑制商業發展,排除A項;材料中明朝政府并沒有過多的參與鄉村救濟過程,算不上建立了完備的體系,排除B項;明朝鄉村救濟制度只能在“兇年”時發揮作用,并不能保障平時農民的生產和生活,排除C項。8.20世紀30年代,為緩解經濟危機,美國總統羅斯福頒布了一系列政策。下圖所示內容屬于羅斯福新政中的()A.金融政策B.工業生產政策C.農業政策D.社會保障制度【答案】D【解析】本題考查羅斯福新政。根據材料可知,雇主每月交納全體職工工資總額的一定比例給國家,國家在工人失業時發放一定數額的救濟金給工人,這是社會保障制度的表現,D項正確;A、B、C三項不符合材料內容,排除。9.521年,梁武帝曾下詔:“凡民有單老孤稚不能自存,主者郡縣咸加收養,贍給衣食,每令周足,以終其身。”并在京師置孤獨園,收養孤兒和單身老人,使“孤幼有歸,華發不匱”。這反映了當時政府()A.“無為而治”,保護弱勢群體B.踐行民本思想,防止貧富分化C.重視基層治理,維護社會穩定D.形成了完備的社會保障體系【答案】C【解析】本題考查南朝時期的基層管理制度。由材料可知梁武帝重視基層管理,其目的是維護社會穩定,C項正確。“無為而治”是漢初統治政策,南朝時期并未實行,A項排除;材料中的做法只能在一定程度上緩解貧富差距,但不能“防止貧富分化”,B項錯誤;D項“完備”表述不符合史實。10.中國的戶籍制度始于周朝,至秦代初具規模。從商代的“登人”到漢代的“編戶齊民”,再到宋代的“保甲制”,戶籍制度通過體系完備的社區組織、行政網絡克服了人口居住分散的特點建立起了自下而上的嚴格的戶口管理制度。我國歷代政府之所以重視戶籍管理,其根本目的是()A.嚴防農民串聯造反 B.便于國家征集勞役和兵役C.便于壓迫剝削農民 D.鞏固封建王朝統治【答案】D【解析】本題考查中國古代戶籍管理的目的。根據所學可知我國古代的戶籍制度不斷完善,體系越來越嚴密,其主要目的是便于統治者鞏固統治,故選D項;其余三項也是中國古代戶籍制度不斷完善的目的,但究其根本,也都是為了鞏固統治,故排除。11.編戶齊民是漢代政府實行的戶籍制度,規定凡政府控制的戶口都必須將姓名、年齡、籍貫、身份、相貌、財富情況等項目一一載入戶籍,被正式編人政府戶籍的人口,稱為“編戶齊民”。由此可得知()A.平民可以隨意遷徙 B.政府借此保障收入C.農業要求精耕細作 D.漢代禁止土地兼并【答案】B【解析】本題考查漢代的戶籍制度。漢代將政府控制下的戶口編入戶籍,保證了戶數的穩定,從而保證了賦稅的征收,B項正確。被編入戶籍的平民是不能隨意遷徙的,排除A項。C、D兩項材料未體現,排除。12.戰國時期,秦獻公改造基層居民組織,將全國人口編為五家為伍、十家為什的單位,這一舉措被稱為“戶籍相伍”;秦孝公任用商鞅進行變法,“并諸小鄉聚,集為大縣,縣一令,四十一縣”。“戶籍相伍”和“集鄉為縣”()A.確立起皇帝制度 B.摧毀了宗法制度C.建立起官僚政治 D.加強了基層治理【答案】D【解析】本題考查戰國時期的基層治理。秦獻公改造基層居民組織,商鞅變法“集鄉為縣”,這些措施有利于政府加強對基層的管理,D項正確;秦始皇創立皇帝制度,A項錯誤;宗法制被摧毀是在秦始皇建立君主專制中央集權制度之時,排除B項;秦始皇時期正式建立起官僚政治,排除C項。13.中國傳統戶籍制度源遠流長。春秋戰國時期,各諸侯國采用“編戶”和“定籍”等辦法進行人口管理和控制;唐代規定“父母在,子孫別籍、異財者,徒三年”;明代戶籍分為軍籍、匠籍、民籍等,名色人戶不得隨意遷居,不得擅自變動。我國歷代重視戶籍管理主要是為了()A.防止人口流動造成社會動蕩B.保證為抵御外族入侵提供足夠兵源C.征調人力興修大型水利工程D.保證政府賦稅、徭役和兵役的來源【答案】D【解析】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中國歷代都比較重視戶籍管理,這是因為戶籍是征收賦稅、征派徭役和兵役的依據,故D項正確。人口流動不一定會導致社會動蕩,故A項錯誤。B、C兩項表述不全面,故排除。14.下表是1983—1984年英國稅收與福利對家庭收入的影響(單位:英鎊),從中可知這種情況()月收入(四口之家)50.0080.00100.00130.00200.00兒童津貼13.0013.0013.0013.0013.00房屋津貼22.5517.6013.898.290.00家庭收入補助22.507.500.000.000.00學校免費午餐5.005.000.000.000.00納稅0.00-7.88-13.88-19.88-43.83國民保險-4.50-7.20-9.00-10.80-18.00實際收入108.55108.00104.01110.61151.12A.使英國貧富差距變得極為微小B.導致政府出現嚴重的財政危機C.使每個家庭都能充分享受福利制度帶來的好處D.影響了人們的工作積極性【答案】D【解析】根據材料可知,原本收入不同的家庭,在經過交稅、接受補助之后,各家庭間實際收入差別并不大,這在一定程度上會打擊人們工作的積極性,故D項正確。A項與史實不符,故排除。材料并沒有涉及政府的總體支出和負擔能力,故B項排除。由表格可知,并不是所有家庭都能充分享受福利制度帶來的好處,故C項錯誤。15.20世紀八九十年代,英國頒布法律,把醫院管理、社區服務、社會治安和教育等都交給相關公司承擔,通過市場競爭機制讓大量私有部門和志愿部門參與到地方自治中來,從而使得地方治理的效率更高、成本更低。材料反映了()A.西方政府行政能力的削弱B.西方社會福利制度的建立C.英國福利國家政策的調整D.西方國家對經濟的干預加強【答案】C【解析】材料反映了英國有意識的減少國家對經濟的干預,削減國家制度性福利,也就是對福利國家政策進行調整,故C項正確。材料沒有體現西方政府行政能力削弱,故A項錯誤。二戰后,西方國家紛紛建立社會福利制度,故B項錯誤。由材料可知,西方國家減少了對經濟的干預,故D項錯誤。16.北美殖民地特別是新英格蘭地區盛行地方自治。年滿21歲的成年男子都可以參加市鎮大會。大會選舉市鎮行政委員會、其他官員及出席殖民地議會的代表。大會還提出、討論和通過議案,處理地方重大事務如征稅、分配土地、制定地方法規以及為學校和教會制訂章程。對此下列表述不正確的是()A.體現立法、行政、司法三權分立B.對美國憲法產生了深刻的影響C.鄉鎮是最基本的地方自治單位D.美國基本保持地方自治的傳統【答案】A【解析】材料并沒有體現三權分立的原則,故A項表述錯誤,符合題目要求。材料強調發揮地方自治的作用,受其影響,美國憲法規定美國實行聯邦制,中央集權與地方分權相結合,故B項正確,不符合題意。根據材料“大會選舉市鎮行政委員會、其他官員及出席殖民地議會的代表。大會還提出、討論和通過議案,處理地方重大事務如征稅、分配土地、制定地方法規以及為學校和教會制訂章程”可知,鄉鎮是最基本的地方自治單位,在基層治理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故C項正確,不符合題意。由“北美殖民地特別是新英格蘭地區盛行地方自治”可知,美國基本保持地方自治,故D項正確,不符合題意。17.社會保障制度建設是當今世界各國普遍關注的重大問題,一位同學在研究英國社會保障制度的發展歷史時搜集到下列材料,下列選項中對其內容理解錯誤的是()1833年通過《工廠法》,對工人的勞動安全、衛生、福利作出了相關規定1842年通過《礦業法》,禁止使用婦女和不滿10歲的兒童從事地下勞動1870—1907年頒布7項教育法,實施免費義務教育,并對學生提供食品和醫療保障1875—1909年頒布多個住房法令,重點解決工廠宿舍及工人居住區的住房和環境問題A.兩次工業革命是推動社會保障制度發展的重要因素B.英國以立法形式推進制度建設,保障公民的基本權利C.有利于緩和社會矛盾,保持資本主義經濟的持續發展D.實現了社會公平,推動了資本主義體制的自我完善【答案】D【解析】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可知,國家為公民提供的社會保障是以經濟發展為前提的,故A項正確,不符合題意。由材料可知,英國通過立法來完善社會保障制度,故B項正確,不符合題意。從社會保障的內容來看,英國制定相關法律來保障公民的生活條件、居住環境和勞動安全等,這有利于緩和社會矛盾,故C項正確,不符合題意。D項表述絕對化,實現社會公平是社會發展的目標,并不能斷言那時英國已經實現了社會公平,只能說其努力實現社會公平,推動了資本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故D項錯誤,符合題意。18.在托克維爾看來,英國的地方自治傳統是在英國特有的長期宗教紛爭中形成的。英國人“比當時的大部分歐洲人更熟悉權利觀念和真正自由的原則。在移民初期,自由制度的茁壯萌芽即地方自治,已經深深地扎根于英國人的習慣之中”。對材料理解最準確的是()A.英國民主思想來自宗教改革 B.地方自治是英國政體的重要特點C.美國自治思想深受英國影響 D.美國政體學習借鑒了英國政體【答案】C【解析】根據材料“英國人‘比當時的大部分歐洲人更熟悉權利觀念和真正自由的原則’。在移民初期,自由制度的茁壯萌芽即地方自治,已經深深地扎根于英國人的習慣之中”可知,英國人移民到美國,同時帶去了自治思想,所以美國自治思想深受英國影響,故C項正確。根據材料“英國的地方自治傳統是在英國特有的長期宗教紛爭中形成的”,可知英國地方自治傳統源于宗教紛爭,而不是來自宗教改革,故A項排除。材料無法體現地方自治是英國政體的重要特點,故B項排除。材料強調美國自治思想深受英國影響,而不是美國政體學習借鑒了英國政體,故D項排除。19.自9世紀起,西歐社會開始流行一種新型農業經濟組織形式,它是一個獨立的自給自足的經濟和政治單位。“它”是()A.村社B.莊園C.鄉鎮D.社區【答案】B【解析】9世紀的西歐正處于中世紀時期,這一時期莊園是西歐主要的基層單位,故B項正確。20.南北朝時期梁武帝曾下詔:“凡民有單老孤稚,不能自存,主者郡縣咸加收養,贍給衣食,每令周足,以終其身。”他多次責令郡縣置孤獨園,收養孤兒和單身老人,使“孤幼有歸,華發不匱”。這說明當時政府()A.采取“無為而治”的政策來保護弱勢群體B.踐行“民本”思想以防止貧富分化C.重視基層治理以維護社會穩定D.形成了完備的社會保障體系【答案】C【解析】根據材料“主者郡縣咸加收養,贍給衣食,每令周足,以終其身”“多次責令郡縣置孤獨園,收養孤兒和單身老人”分析可知,當時政府對弱勢群體給予救助,體現其重視基層治理以維護社會穩定,故C項正確。材料未涉及“無為而治”,故排除A項。政府采取救濟措施并非為了防止貧富分化,B項說法錯誤,故排除。南北朝時期并未形成完備的社會保障體系,D項不符合史實,故排除。21.明朝在江南市鎮等地設立巡檢司進行日常治安管理;對一些規模比較大的江南市鎮,政府大多直接委派縣丞、主簿等縣級副職駐鎮管理;對那些體量特別大的江南市鎮,還派遣同知等更高級別的官員駐鎮管理。這一舉措旨在()A.提升市鎮的經濟水平B.降低政府的行政成本C.加強基層社會的治理D.凸顯市鎮的軍事功能【答案】C【解析】據材料可知,對于不同規模的江南市鎮,明朝分別設立巡檢司進行日常治安管理,委派縣丞、主簿等縣級副職駐鎮管理,派遣同知等更高級別的官員駐鎮管理,這表明明朝政府重視加強對江南市鎮的管理,故C項正確;A、B、D三項均不是這一舉措的主要目的,故排除。22.相比唐朝,宋朝的戶籍制度不再將民眾區分為“良民”與“賤民”,而是根據居住地的不同,將民戶劃分為“坊郭戶”與“鄉村戶”。又根據居民有無地產,劃分“主戶”與“客戶”,而按宋朝立法,“客戶”要退佃離開,地主是不可以阻撓的。這一變化()A.反映中央集權趨于弱化B.表明政府鼓勵民眾遷移C.體現宋朝戶口管理的開放性D.說明宋朝戶籍制度已經完善【答案】C【解析】依據材料信息可知,宋朝以居住地和地產等作為標準作為戶籍劃分的依據,戶口管理和社會流動呈現開放性的特點,故C項正確。材料并未涉及中央與地方關系的變化,故A項排除。宋朝這一政策有利于民眾遷移,但材料中宋朝政府并未直接鼓勵民眾遷移,故B項錯誤。宋朝戶籍制度已經完善的說法與史實不符,故D項排除。23.董煟在《救荒全書》中記載:“(宋代)救荒之法不一,而大致有五:常平以賑糶(賣出);義倉以賑濟;不足,則勸分于有力之家;又遏糴(買入)有禁,抑價有禁。”材料表明宋代()A.賑濟的對象沒有選擇性 B.否定利用市場調節手段C.賑災救助措施的多樣性 D.富民沒有參與災荒賑濟【答案】C【解析】材料說明宋代救荒之法大致有五種,這充分體現了宋代賑災救助措施的多樣性,故C項正確。由材料可知,宋代賑濟的對象主要是災荒人群,是有選擇性的,故A項錯誤。材料“遏糴(買入)有禁,抑價有禁”說明宋代這些救荒之法利用了市場調節手段,故B項錯誤。根據材料信息“不足,則勸分于有力之家”可知,富民參與災荒救濟,故D項錯誤。24.據《漢書?百官公卿表》記載,秦漢時地方實行鄉里制度:百家為一里,十里一亭,亭有長。十亭一鄉,鄉設三老,掌教化;設嗇夫,掌獄訟、賦稅;設游徼,掌捕盜。據此,以下說法不正確的是()A.郡縣二級體制難以直接管理鄉村B.秦漢時中央集權制度與地方分權制度相結合C.鄉里制度是縣制度在基層的補充D.基層組織的任務是征發賦役和維護穩定【答案】B【解析】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可知,秦漢時期實行中央集權制度,地方官員在中央的嚴格控制下行使職權,B項錯誤,但符合題目要求,故選B項。A、C、D三項說法正確,但不符合題目要求,故均排除。25.20世紀80年代,英國政府實行養老金改革。國家只提供最基本的養老金,同時強制所有企業推行職業養老金制度。政府還規定任何職工按期繳付一定費用,到退休時,由國家負責支付個人養老金。這一改革旨在()A.減少國家干預,縮減福利規模B.加強社會保障,緩解失業壓力C.節省政府開支,放棄社保責任D.擴大政府職能,縮小貧富差距【答案】A【解析】“國家只提供最基本的養老金,同時強制所有企業……”體現的是20世紀80年代政府減少福利支出,故選A項;減少福利支出不是加強保障,排除B項;“由國家負責支付個人養老金”體現了政府的責任,排除C項;材料體現的是減少國家干預而不是擴大政府職能,排除D項。第Ⅱ卷(非選擇題)本卷共三大題,共50分。考生根據要求作答。26.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材料一1834年英國頒布濟貧法修正案(又稱新濟貧法),第一次全面以社會政策的方式規定接受救濟的人應給予一種比獨立的勞動者低的生活標準;在全國興建濟貧院,要接受救濟的人只能進入濟貧院接受統一管理,而進入濟貧院要經過嚴格審查,只有真正的赤貧之人才能進入。中央成立濟貧法部的行政部門,有權頒布施行濟貧條例;成立督察組專門監督中央條例在地方上的執行情況。院外救濟的申請者在家接受救濟,這些人往往都是些寡婦、暫時性殘疾的人、老年人等。1905年英國政府成立了皇家調查委員會,頒布《失業工人法》,1908年頒布《養老金法》,1911年頒布《健康保險法》,自此正式建立起新型的社會保障制度體系。——摘編自崔明遠《英國貧困問題解決探析——以新舊濟貧法實施為例》材料二德國的俾斯麥建立了社會保障制度,該制度規定:圍繞著勞動者在年老、疾病、工傷、失業等方面的風險設置保險項目,并用以保障勞動者在遭遇這些事件時的基本生活;勞動者享有的勞動保險待遇水平與繳納勞動保險費的多少和個人收入情況相聯系;雇主與勞動者個人繳納的勞動保險費形成養老、醫療、失業、工傷、生育等社會保險基金,當勞動者遭遇保險事件時,享受相應的社會保險待遇,社會保險基金在受保成員之間調劑使用。材料三20世紀70年代中期以后,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社會福利制度陷入了重重困境。隨著經濟全球化的蓬勃興起與加速發展,資本可以隨意躍出國界,工會對福利的任何進一步要求和政府擴大福利支出的政策都會促使資本“外逃”,資本“外逃”反過來又加劇了國內的失業壓力。龐大的社會福利支出用于消費,既增加了西歐國家產品的生產成本,導致這些國家在對外經濟競爭中處于劣勢。國民對福利的過度依賴導致工作積極性不高和勞動力市場僵化,“福利經濟”培養出一批坐享其成的懶漢,誘發了長期困擾西方社會的福利道德問題。——摘編自代恒猛《全球化與歐洲“福利國家”:一個理論研究視角》(1)根據材料一,歸納近代英國濟貧的措施,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近代英國貧困問題產生的原因。(6分)(2)根據材料二,概括德國社會保障制度的特點,指出這一制度實施的意義。(6分)(3)根據材料三,概括20世紀70年代以來歐美國家福利制度帶來了哪些社會問題?(3分)(4)綜合以上材料,你對實施社會福利政策有何認識?(3分)【答案】(1)措施:頒布濟貧法律;興建濟貧院;建立濟貧監管體系;允許部分貧困者在家接受救濟,建立社會保障制度。原因:(自由)資本主義制度的弊端;工業革命使得貧富差距擴大等。(2)特點:以勞動者為核心;權利與義務相統一;保險項目多;互助共濟。意義:緩和了社會矛盾,有利于社會穩定;促進經濟發展。(3)資本外逃,加劇國內失業壓力;產品生產成本提高,削弱國家經濟競爭力;勞動者生產積極性降低(培養了懶漢),不利于發揮市場經濟的作用。(4)社會福利政策是一個國家文明與進步的重要標志,要大力加強社會福利事業建設;生產力的發展是實施社會福利措施的前提,經濟發展的同時要大力發展社會福利事業;實施社會福利措施有利于改善民生,穩定社會;調動全社會的福利意識,拓寬資金渠道,適度減輕政府財政負擔;加強對社會福利政策的完善,防止培養惰性思維;等。【解析】(1)措施:從材料一“在全國興建濟貧院,要接受救濟的人只能進入濟貧院接受統一管理”可總結出興建濟貧院;從材料一“而進入濟貧院要經過嚴格審查,只有真正的赤貧之人才能進入”得出建立濟貧監管體系;從材料一“中央成立濟貧法部的行政部門,有權頒布施行濟貧條例;成立督察組專門監督中央條例在地方上的執行情況。院外救濟的申請者在家接受救濟,這些人往往都是些寡婦、暫時性殘疾的人、老年人等”得出允許部分貧困者在家接受救濟,建立社會保障制度;從材料一“1905年英國政府成立了皇家調查委員會,頒布《失業工人法》,1908年頒布《養老金法》,1911年頒布《健康保險法》”得出頒布濟貧法律。原因:根據“1834年”可知,當時工業革命基本完成,聯系工業革命的影響分析可得,資本主義制度的弊端,工業革命使得貧富差距的擴大。(2)特點:根據材料二“圍繞著勞動者”得出以勞動者為核心;根據“勞動者享有的勞動保險待遇水平與繳納勞動保險費的多少和個人收入情況相聯系”得出權利與義務相統一;根據“養老、醫療、失業、工傷、生育等社會保險基金”得出保險項目多;根據“社會保險基金在受保成員之間調劑使用”得出互助共濟。意義:根據所學知識回答社會福利制度的積極影響即可,可從緩和社會矛盾、有利于社會穩定、促進經濟發展等角度回答。(3)結合材料三關鍵信息“資本‘外逃’”“國內的失業壓力”“增加了西歐國家產品的生產成本”“國家在對外經濟競爭中處于劣勢”“培養出一批坐享其成的懶漢”來概括回答,即歐美福利國家帶來了資本外逃;加劇國內失業壓力;產品生產成本提高,削弱國家經濟競爭力;勞動者生產積極性降低(培養了懶漢);不利于發揮市場經濟的作用等分析。(4)結合前面問題辯證分析即可。一方面福利政策是一個國家文明與進步的重要標志,要大力加強社會福利事業建設。但另一方面福利政策又容易導致惰性思維的形成。27.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材料一中國古代社會,歷代統治者對于治理鄉村都十分重視,其鄉村治理大致可以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自夏商周到春秋戰國直至隋文帝開皇十五年(公元595年)。夏商周時,出現了鄉里制度的萌芽。戰國時期,鄉、里以上行政組織漸具雛形,成為基層組織。秦漢時期實行郡縣制,其鄉里制度則逐步成熟,既發揮基層政權的作用,又帶有半自治的性質。第二階段大致為隋唐兩宋時期。隋朝基層官吏的數量比此前大為減少,權力也在逐步弱化。唐朝對城邑之外的各種聚落形態進行全面規范和整頓,不僅從名稱上統一為村,而且從法律上實施統一管理,國家力量向基層社會進一步滲透。這一階段處于由鄉里制向保甲制、由多官制向職役制的轉折時期,鄉里的地位逐漸淪落,鄉里自治功能逐步弱化,官方的控制與統治逐步增強。第三階段是從王安石變法至清朝,鄉里制度轉變為職役制,縣為基層行政組織,縣以下實行以代表皇權的保甲制度為載體。保甲對鄉里的控制更加嚴格,鄉村自治的色彩越來越弱。但到了近代,原有的保甲制越來越不適應農村的社會現實,最終在清朝末年為鄉鎮地方自治所取代。——摘編自唐鳴等《中國古代鄉村治理的基本模式及其歷史變遷》材料二明清時期,國家權力逐漸退出鄉村,形成了“國權不下縣,縣下惟宗族,宗族皆自治,自治靠倫理,倫理造鄉紳”的鄉村治理格局。鄉紳主要來自于休假退隱的官員、退休居鄉的前官體、尚未入仕的士人。多紳不僅是里甲制(征稅)和保甲(征兵)的主要控制者,還是鄉村公共事業的組織者和管理者,在災荒之年出面與政府協商,要求以減代服、減免賦稅等,同時興辦賑局、義莊,救濟鄉里。他們是鄉村社會規范的解釋者、社會教化的維護者,積極創辦義學、私人書院方志局、文學社團等鄉村文化教育機構。——摘編自徐祖瀾《鄉紳之治與國家權力——以明清時期中國鄉村社會為背景》(1)根據材料一,概括中國古代基層治理變革的基本趨勢。(4分)(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明清時期基層治理的特點并分析其背景。(8分)(3)根據上述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中國古代基層治理的積極影響。(4分)【答案】(1)趨勢:由鄉里制向保甲制轉變;由鄉里制向職役制轉變;國家對鄉村的干預和控制逐步加強;鄉村自治功能逐步削弱。(2)特點:以自治為主;重視倫理道德和社會教化;宗族及鄉紳主導;社會功能與政府職能相結合。背景:程朱理學的強化及影響;宗族勢力的崛起;科舉制及官僚制度的發展。(3)積極影響:有利于鄉村社會秩序的穩定;有利于加強中央集權;有利于維護農業發展和鞏固小農經濟的主體地位;有利于社會教化;有利于地方經濟的發展;提高了農民生產生活的積極性。【解析】(1)依據材料一中“這一階段處于由鄉里制向保甲制、由多官制向職役制的轉折時期,鄉里的地位逐漸淪落,鄉里自治功能逐步弱化,官方的控制與統治逐步增強”等可得出由鄉里制向保甲制轉變、由鄉宮制向職役制轉變、國家對鄉村的干預和控制逐步加強、鄉村自治功能逐步削弱。(2)第一小問,依據材料二中“形成了‘國權不下縣,縣下惟宗族,宗族皆自治,自治靠倫理,倫理造鄉紳’的鄉村治理格局”“鄉村公共事業的組織者和管理者,在災荒之年出面與政府協商,要求以減代服、減免賦稅等,同時興辦賑局、義莊,救濟鄉里”“積極創辦義學、私人書院方志局、文學社團等鄉村文化教育機構”等可得出以自治為主、重視倫理道德和社會教化、宗族及鄉紳主導、社會功能與政府職能相結合。第二小問,結合所學從程朱理學及其影響、宗族勢力、科舉制以及官僚制度發展等方面作答。(3)依據兩則材料并結合所學可以從有利于鄉村社會秩序的穩定、有利于加強中央集權、有利于維護農業發展和鞏固小農經濟的主體地位、有利于社會教化、有利于地方經濟的發展、提高了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