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屈原列傳》高二語文(統(tǒng)編版選擇性必修中冊)同步訓(xùn)練_第1頁
09《屈原列傳》高二語文(統(tǒng)編版選擇性必修中冊)同步訓(xùn)練_第2頁
09《屈原列傳》高二語文(統(tǒng)編版選擇性必修中冊)同步訓(xùn)練_第3頁
09《屈原列傳》高二語文(統(tǒng)編版選擇性必修中冊)同步訓(xùn)練_第4頁
09《屈原列傳》高二語文(統(tǒng)編版選擇性必修中冊)同步訓(xùn)練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第九課屈原列傳同步訓(xùn)練一、基礎(chǔ)知識鞏固1.下列各項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項是()A.“離騷”者,猶離憂也B.屈平屬草稿未定C.其后秦欲伐齊,齊與楚從親D.亡走趙,趙不內(nèi)2.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A.入則與王圖議國事人窮則反本B.屈平之作《離騷》,蓋自怨生也復(fù)之秦,竟死于秦而歸葬C.王怒而疏屈平 信而見疑,忠而被謗D.以一儀而當漢中地 卒以此見懷王之終不悟也3.下列句中,加點詞的意義與現(xiàn)代漢語的意義相同的一項是()A.顏色憔悴,形容枯槁B.又因厚幣用事者臣靳尚C.明年,秦割漢中地與楚以和D.懷王乃悉發(fā)國中兵,以深入擊秦4.下列句子中與其他三句句式不相同的一項是()A.信而見疑,忠而被謗B.故內(nèi)惑于鄭袖,外欺于張儀C.數(shù)十年,竟為秦所滅D.人又誰能以身之察察5.下列句子中與其他三句句式不相同的一項是()A.忠而被謗 B.故內(nèi)惑于鄭袖C.是以見放 D.人又誰能以身之察察6.下列各組句子中,句式不相同的一組是()A.父母者,人之本也秦虎狼之國,不可信B.明于治亂,嫻于辭令方正之不容也C.(人君)莫不欲求忠以自為,舉賢以自佐而自令若是D.信而見疑,忠而被謗身客死于秦,為天下笑7.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虛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A.eq\b\lc\{(\a\vs4\al\co1(上官大夫見而欲奪之,信而見疑,忠而被謗))B.eq\b\lc\{(\a\vs4\al\co1(復(fù)之秦,竟死于秦而歸葬,又安能以晧晧之白,而蒙世俗之溫蠖乎))C.eq\b\lc\{(\a\vs4\al\co1(而所謂賢者不賢也,夫圣人者,不凝滯于物))D.eq\b\lc\{(\a\vs4\al\co1(身客死于秦,為天下笑,數(shù)十年,竟為秦所滅))8.從詞類活用的角度看,下列加點詞的用法和其他三項不同的一項是()A.短屈原于頃襄王B.余讀《離騷》《天問》《招魂》《哀郢》,悲其志C.讀《服鳥賦》,同死生D.輕去就,又爽然自失矣9.下列有關(guān)文化常識的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A.左徒,楚國官名,和“令尹”一樣,相當于后世的“丞相”一職。B.大夫,古代的官名,西周以后先秦諸侯國中,在國君以下有卿、大夫、士三等。C.委質(zhì),呈獻禮物。“質(zhì)”,同“贄”,指初見尊長所送的禮物。D.三閭大夫,楚國官名,管理楚國屈、景、昭三姓貴族。10.下列對文化常識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A.由于人口繁衍,一個民族分為若干分支,它們的稱號就是氏。本文中屈原的“屈”是“氏”而不是“姓”。B.“齊與楚從親”中“從”指“合縱”,“合眾弱以攻一強”,指諸侯聯(lián)合抗秦的同盟。C.齊桓,即齊桓公,春秋五霸之一,曾任管仲為相,推行改革,使國力強盛。D.湯武,商湯與周武王的并稱,商湯曾武力推翻殷紂的統(tǒng)治,周武王曾武力推翻夏桀的統(tǒng)治。11.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屈原在文章中經(jīng)常用香花芳草作比喻,關(guān)于這一點,司馬遷在《屈原列傳》中作出了自己的解釋的詩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屈原列傳》中闡明《離騷》治國理想的兩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屈原列傳》中,司馬遷認為屈原《離騷》的創(chuàng)作背景,除了楚懷王聽信讒言、不辨是非以外,還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揭示出當時朝廷小人當?shù)赖暮诎惮F(xiàn)實。

12.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在《屈原列傳》中,作者司馬遷連用了“,”兩個被動句,寫出了屈原誠信待人卻被猜疑、忠心耿耿卻被誹謗的現(xiàn)實,為下文寫屈原心生怨氣并作《離騷》做了鋪墊。

(2)我們讀屈原的《離騷》,會發(fā)現(xiàn)屈原在詩中經(jīng)常用美人香草作比喻,關(guān)于這一點,司馬遷在《屈原列傳》中做出了解釋:“,。”

(3)在《屈原列傳》中,司馬遷對屈原的人格做出了高度的評價。其中認為他志向遠大,即使與日月對照,光輝也毫不遜色的句子是:“,。”

13.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屈原列傳》中運用對比手法,從文辭和內(nèi)涵角度對屈原創(chuàng)作進行評價的句子是“,”。

(2)《屈原列傳》高度評價《離騷》的寫作內(nèi)容,認為得到完整體現(xiàn)的人文道德與國家治理的兩句是“,”。(3)在《屈原列傳》中,“,”兩句,一針見血地指出當時朝廷小人當?shù)?正直之人遭到排擠的黑暗現(xiàn)實。一課內(nèi)閱讀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屈原列傳(節(jié)選)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為楚懷王左徒。博聞強志,明于治亂,嫻于辭令。入則與王圖議國事,以出號令;出則接遇賓客,應(yīng)對諸侯。王甚任之。上官大夫與之同列,爭寵而心害其能。懷王使屈原造為憲令,屈平屬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見而欲奪之,屈平不與。因讒之曰:“王使屈平為令,眾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為‘非我莫能為也’。”王怒而疏屈平。屈平疾王聽之不聰也,讒諂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憂愁幽思而作《離騷》。“離騷”者,猶離憂也。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窮則反本,故勞苦倦極,未嘗不呼天也;疾痛慘怛,未嘗不呼父母也。屈平正道直行,竭忠盡智以事其君,讒人間之,可謂窮矣。信而見疑,忠而被謗,能無怨乎?屈平之作《離騷》,蓋自怨生也。上稱帝嚳,下道齊桓,中述湯、武,以刺世事。明道德之廣崇,治亂之條貫,靡不畢見。其文約,其辭微,其志潔,其行廉。其稱文小而其指極大,舉類邇而見義遠。其志潔,故其稱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蟬蛻于濁穢,以浮游塵埃之外,不獲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推此志也,雖與日月爭光可也。1.材料一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將相應(yīng)位置的字母填在下面的答題線上。屈平A正道B直行C竭忠D盡智E以事F其君G讒人H間之I可謂J窮矣。2.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名,是在社會上使用的個人的符號。自稱用名,稱人以字。“字”往往是“名”的解釋和補充。B.中國古代的帝王除有姓名之外,往往還有廟號、謚號、尊號和年號,“懷王”即為楚王的謚號。C.大夫,古代官名。西周以后先秦諸侯國中,在國君之下有卿、大夫、士三級。大夫世襲,有封地。D.《離騷》是戰(zhàn)國時期著名詩人屈原的代表作,是中國古代漢族詩歌史上一首最長的政治敘事詩。3.下列對原文有關(guān)內(nèi)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節(jié)選的部分主要交代了屈原寫作《離騷》的外因和內(nèi)因,并對《離騷》的內(nèi)容做了高度概括。B.屈原文約、辭微,志潔、行廉,這些在他的輝煌巨著《離騷》中都充分地表現(xiàn)了出來;志潔、行廉,是文約、辭微的思想基礎(chǔ)。C.與屈原同列的上官大夫企圖強取屈原草擬的憲令底稿,目的是要搶占屈原的功勞,在楚懷王面前與屈原爭寵。D.屈原在《離騷》中稱頌遠古的帝嚳,中古的齊桓,近古的湯、武,意在諷刺楚國的時政,暗喻國君不賢,表現(xiàn)了屈原追求“美政”的政治理想。4.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1)王使屈平為令,眾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其志潔,故其稱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5.結(jié)合文本,試從楚懷王角度分析楚國衰落的原因。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課外拓展(一)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10題。(甲)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為楚懷王左徒。博聞強志,明于治亂,嫻于辭令。入則與王圖議國事,以出號令;出則接遇賓客,應(yīng)對諸侯。王甚任之。……長子頃襄王立,以其弟子蘭為令尹。楚人既咎子蘭以勸懷王入秦而不反也。屈平既嫉之,雖放流,眷顧楚國,系心懷王,不忘欲反,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其存君興國而欲反覆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然終無可奈何,故不可以反。卒以此見懷王之終不悟也。人君無愚、智、賢、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為,舉賢以自佐;然亡國破家相隨屬,而圣君治國累世而不見者,其所謂忠者不忠,而所謂賢者不賢也。懷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內(nèi)惑于鄭袖,外欺于張儀,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令尹子蘭,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為天下笑。此不知人之禍也。……令尹子蘭聞之,大怒,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頃襄王,頃襄王怒而遷之。屈原至于江濱,被發(fā)行吟澤畔,顏色憔悴,形容枯槁。漁父見而問之曰:“子非三閭大夫歟?何故而至此?”屈原曰:“舉世混濁而我獨清,眾人皆醉而我獨醒,是以見放。”漁父曰:“夫圣人者,不凝滯于物,而能與世推移。舉世混濁,何不隨其流而揚其波?眾人皆醉,何不其糟而啜其醨?何故懷瑾握瑜,而自令見放為?”屈原曰:“吾聞之,新沐者必彈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誰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寧赴常流而葬乎江魚腹中耳,又安能以晧晧之白,而蒙世俗之溫蠖乎?”乃作《懷沙》之賦。……于是懷石,遂自投汨羅以死。(節(jié)選自《史記·屈原賈生列傳》,有刪改)(乙)陸秀夫字君實,楚州鹽城人。生三歲,其父徙家鎮(zhèn)江。稍長,從其鄉(xiāng)人孟先生學(xué),孟之徒恒百余,獨指秀夫曰:“此非凡兒也。”景定元年,登進士第。李庭芝鎮(zhèn)淮南,聞其名,辟至幕中。秀夫才思清麗,一時文人少能及之。性沉靜,不茍求人知,每僚吏至閣,賓主交歡,秀夫獨斂焉無一語。或時宴集府中,坐尊俎間,矜莊終日,未嘗少有希合。至察其事,皆治,庭芝益器之,雖改官不使去己,就幕三遷至主管機宜文字①。咸淳十年,庭芝制置淮東,擢參議官。德祐元年,邊事急,諸僚屬多亡者,惟秀夫數(shù)人不去。庭芝上其名,除司農(nóng)寺丞,累擢至宗正少卿兼權(quán)起居舍人。二王走溫州,秀夫與蘇劉義追從之,使人召陳宜中、張世杰等,皆至,遂相與立益王于福州。進端明殿學(xué)士、簽書樞密院事。宜中以秀夫久在兵間,知軍務(wù),每事咨訪始行,秀夫亦悉心贊之,無不自盡。旋與宜中議不合,宜中使言者劾罷之。張世杰讓宜中曰:“此如何時,動以臺諫論人?”宜中皇恐,亟召秀夫還。時君臣播越海濱,庶事疏略,楊太妃垂簾,與群臣語猶自稱奴。每時節(jié)朝會,秀夫儼然正笏立,如治朝,或時在行中,凄然泣下,以朝衣拭淚,衣盡浥,左右無不悲慟者。屬井澳②風,王以驚疾殂,群臣皆欲散去。秀夫曰:“度宗皇帝一子尚在將焉置之古人有以一旅一成中興者今百官有司皆具士卒數(shù)萬天若未欲絕宋此豈不可為國邪”乃與眾共立衛(wèi)王。以秀夫為左丞相,與世杰共秉政。時世杰駐兵厓山,秀夫外籌軍旅,內(nèi)調(diào)工役,凡有所述作,又盡出其手。至元十六年二月,厓山破,秀夫走衛(wèi)王舟,而世杰、劉義各斷維去,秀夫度不可脫,乃杖劍驅(qū)妻子入海,即負王赴海死,年四十四。(節(jié)選自《宋史·陸秀夫傳》,有刪改)[注]①主管機宜文字:官職名,掌機密文件。②井澳,今廣東省中山市南海中島嶼。6.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3分)A.度宗皇帝一子尚在/將焉置之/古人有以一旅/一成中興者/今百官有司/皆具士卒數(shù)萬/天若未欲絕宋/此豈不可為國邪/B.度宗皇帝一子尚在/將焉置之/古人有以一旅一成中興者/今百官有司/皆具士卒數(shù)萬/天若未欲絕宋/此豈不可為國邪/C.度宗皇帝一子尚在/將焉置之/古人有以一旅/一成中興者/今百官有司皆具/士卒數(shù)萬/天若未欲絕宋/此豈不可為國邪/D.度宗皇帝一子尚在/將焉置之/古人有以一旅一成中興者/今百官有司皆具/士卒數(shù)萬/天若未欲絕宋/此豈不可為國邪/7.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三閭大夫,戰(zhàn)國時楚國特設(shè)的官職,主持宗廟祭祀之事,兼管貴族屈、景、昭三大氏子弟教育的閑差事。B.漁父,文中是指打魚的男子,“漁父”在中國古代文化中含有特定意義,常指抱有“持守其真”、還歸自然主張的隱居者。C.進士,中國古代科舉制度中,通過最后一級中央政府朝廷考試者,為進士,即古代科舉省試及第者的稱呼。D.笏,古時候文武大臣朝見君王時所持的手板,以記錄君命或旨意,亦可以將對君王上奏的話記在笏板上,以防止遺忘。8.下列對原文有關(guān)內(nèi)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屈原能力出眾,遭小人陷害而被貶官,最后不愿與世推移而投江明志;陸秀夫才干突出,雖遇伯樂賞識,但偏逢末世,最后兵敗而赴海殉國。B.屈原和陸秀夫皆是忠貞愛國之士:屈原雖被放流,仍眷顧楚國,系心懷王;陸秀夫取勝無望,深覺辜負了王之重托,便赴海而死,向王明忠。C.甲文文學(xué)性濃厚,運用對偶、對比、比喻等修辭手法,增強了語言的表達效果;乙文語言平實、敘述簡潔,更注重史學(xué)性。D.甲乙兩文均精心裁切,詳略得當:甲文概述上官大夫詆毀屈原,詳寫屈原與漁父的對話;乙文略寫陸秀夫追隨二王到溫州的過程,詳寫朝會時的場景。9.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8分)(1)人君無愚、智、賢、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為,舉賢以自佐。(4分)(2)至察其事,皆治,庭芝益器之,雖改官不使去己,就幕三遷至主管機宜文字。(4分)10.作為人物傳記,甲乙兩文在表達方式上有何不同?(3分)(二)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題。材料一:居軍三年,吳師自潰。吳王帥其賢良,與其重祿,以上姑蘇。使王孫雒行成于越,曰:“昔者上天降禍于吳,得罪于會稽。今君王其圖不穀,不穀請復(fù)會稽之和。”王弗忍,欲許之。范蠡進諫曰:“臣聞之,圣人之功,時為之庸。得時不成,天有還形。今君王不斷,其忘會稽之事乎?”王曰:“諾。”不許。使者往而復(fù)來辭愈卑禮愈尊王又欲許之。范蠡諫曰:“孰使我蚤朝而晏罷者,非吳乎?與我爭三江、五湖之利者,非吳耶?夫十年謀之,一朝而棄之,其可乎?王姑勿許,其事將易冀已。”王曰:“吾欲勿許,而難對其使者,子其對之。”范蠡乃左提鼓,右援枹,以應(yīng)使者,曰:“昔者上天降禍于越,委制于吳,而吳不受。今將反此義以報此禍,吾王敢無聽天之命,而聽君王之命乎?”王孫雒曰:“子范子,先人有言曰:‘無助天為虐,助天為虐者不祥。’今吳稻蟹不遺種,子將助天為虐,不忌其不祥乎?”范蠡曰:“王孫子,昔吾先君固周室之不成子也,故濱于東海之陂,黿鼉魚鱉之與處,而鼃黽之與同渚;余雖面見然而人面,猶禽獸也,又安知是①者乎?”王孫雒曰:“子范子將助天為虐,助天為虐不祥。雒請反辭于王。”范蠡曰:“君王已委制于執(zhí)事之人矣。子往矣,無使執(zhí)事之人得罪于子。”使者辭反。范蠡不報于王,擊鼓興師以隨使者,至于姑蘇之宮,不傷越民,遂滅吳。(節(jié)選自《國語·越語》,有刪改)【注】①:巧言貌。材料二:長子頃襄王立,以其弟子蘭為令尹。楚人既咎子蘭以勸懷王入秦而不反也。屈平既嫉之,雖放流,眷顧楚國,系心懷王,不忘欲反,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其存君興國而欲反覆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然終無可奈何,故不可以反。卒以此見懷王之終不悟也。人君無愚、智、賢、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為,舉賢以自佐;然亡國破家相隨屬,而圣君治國累世而不見者,其所謂忠者不忠,而所謂賢者不賢也。懷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內(nèi)惑于鄭袖,外欺于張儀,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令尹子蘭,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為天下笑。此不知人之禍也。……(節(jié)選自《史記·屈原賈生列傳》)11.材料一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將相應(yīng)位置的字母填在下面的答題線上。使者往A而復(fù)來B辭C愈卑D禮愈E尊F王G又欲H許之。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2.下列對材料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yù)覽,若沒有圖紙預(yù)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