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毒理學試題及答案一、單項選擇題(每題2分,共20分)1.關于半數致死量(LD??)的描述,正確的是:A.是指引起50%實驗動物出現陽性反應的劑量B.LD??越小,化學物質的急性毒性越強C.測定LD??時,實驗動物的種屬不影響結果D.LD??僅適用于急性毒性評價,無法反映慢性毒性2.下列哪種途徑是化學物質經皮膚吸收的主要限速步驟?A.表皮角質層B.真皮層C.皮下脂肪層D.毛囊與汗腺3.氰化物中毒的主要機制是:A.抑制細胞色素氧化酶,阻斷電子傳遞鏈B.與血紅蛋白結合形成高鐵血紅蛋白C.破壞紅細胞膜導致溶血D.抑制膽堿酯酶活性4.關于生物轉化的I相反應,錯誤的是:A.主要包括氧化、還原、水解反應B.由細胞色素P450酶系催化C.反應結果一定使化學物質毒性降低D.可為II相反應提供結合基團5.某化學物質的蓄積系數(K)為3,其蓄積毒性屬于:A.高度蓄積B.明顯蓄積C.中等蓄積D.輕度蓄積6.致畸作用的敏感期是:A.著床前期(受精后0-1周)B.器官形成期(受精后3-8周)C.胎兒期(受精后9周-出生)D.圍產期(出生前后)7.下列哪項不是致突變試驗的遺傳學終點?A.DNA完整性改變B.染色體數目異常C.蛋白質構象改變D.基因突變8.評價化學物質慢性毒性時,最關鍵的觀察指標是:A.體重變化B.死亡數C.器官系數(器官重量/體重)D.LOAEL(最低觀察到有害作用劑量)9.關于表觀分布容積(Vd)的描述,正確的是:A.Vd越大,化學物質在體內分布越局限B.Vd=體內總藥量/血藥濃度C.Vd僅反映血漿與組織間的平衡D.Vd與化學物質的脂溶性無關10.百草枯中毒的特征性損害是:A.急性腎功能衰竭B.肺纖維化C.心肌細胞壞死D.中樞神經系統損傷二、多項選擇題(每題3分,共15分,多選、少選、錯選均不得分)1.影響化學物質毒性作用的因素包括:A.化學物質的結構與理化性質B.暴露途徑與劑量C.實驗動物的種屬與性別D.環境溫度與濕度2.關于蓄積毒性試驗的描述,正確的是:A.固定劑量法適用于高毒性物質B.20天蓄積法通過計算蓄積系數評價蓄積性C.生物半減期法可反映化學物質在體內的蓄積速度D.蓄積毒性是慢性毒性的基礎3.致突變、致癌、致畸作用的共同點包括:A.具有劑量-效應關系B.可能存在閾值C.與DNA損傷相關D.可通過動物試驗預測4.有機磷農藥中毒的臨床表現包括:A.毒蕈堿樣癥狀(流涎、瞳孔縮小)B.煙堿樣癥狀(肌肉震顫、痙攣)C.中樞神經系統癥狀(昏迷、抽搐)D.遲發性神經毒性(肢體麻痹)5.毒代動力學的主要參數包括:A.生物利用度(F)B.清除率(CL)C.半衰期(t?/?)D.最大無作用劑量(NOAEL)三、名詞解釋(每題4分,共20分)1.半數致死量(LD??)2.生物轉化(biotransformation)3.蓄積毒性(cumulativetoxicity)4.表觀分布容積(Vd)5.遲發性神經毒性(delayedneurotoxicity)四、簡答題(每題8分,共32分)1.簡述影響化學物質毒性作用的主要因素。2.舉例說明生物轉化的兩相反應及其毒理學意義。3.急性毒性試驗的目的和基本步驟是什么?4.簡述化學致癌的多階段理論(啟動-促進-進展階段)。五、論述題(13分)某化工廠排放的廢水檢測出高濃度的重金屬鎘(Cd2?),請結合毒理學知識,論述鎘的毒性作用機制、主要靶器官及慢性暴露的健康危害。參考答案一、單項選擇題1.B(LD??是引起50%實驗動物死亡的劑量,其值越小,急性毒性越強;種屬影響結果;慢性毒性需通過長期試驗評價)2.A(表皮角質層是皮膚吸收的主要屏障,為限速步驟)3.A(氰離子與細胞色素氧化酶的Fe3?結合,阻斷電子傳遞,導致細胞內窒息)4.C(I相反應可能激活毒性,如苯并[a]芘經P450代謝為環氧化物后致癌性增強)5.C(蓄積系數K=1為高度蓄積,1<K≤3為明顯蓄積,3<K≤5為中等蓄積,K>5為輕度蓄積)6.B(器官形成期是胚胎對致畸物最敏感的時期,易發生結構畸形)7.C(致突變的遺傳學終點包括DNA損傷、基因突變、染色體畸變,不包括蛋白質構象改變)8.D(LOAEL是慢性毒性試驗中確定安全劑量的關鍵指標)9.B(Vd=體內總藥量/血藥濃度,Vd越大,分布越廣泛;與脂溶性正相關)10.B(百草枯選擇性蓄積于肺,引起肺泡上皮細胞損傷和肺纖維化)二、多項選擇題1.ABCD(所有選項均為影響毒性的因素,包括化學物本身、暴露條件、機體因素和環境因素)2.BCD(固定劑量法適用于低毒性物質;20天法通過計算蓄積系數K=LD??(1次)/LD??(累積)評價;生物半減期越短,蓄積越慢)3.ACD(致突變、致癌、致畸均可能無閾值(如遺傳毒性致癌物),三者均與DNA損傷相關,可通過動物試驗預測)4.ABCD(有機磷中毒包括急性膽堿能危象(毒蕈堿樣、煙堿樣、中樞癥狀)和遲發性神經毒性(1-4周后出現))5.ABC(NOAEL是毒性評價指標,非毒代動力學參數)三、名詞解釋1.半數致死量(LD??):在一定染毒時間內,引起實驗動物群體中50%個體死亡的劑量,是評價化學物質急性毒性的核心指標,單位通常為mg/kg體重。2.生物轉化(biotransformation):化學物質進入體內后,在酶的催化下發生的代謝轉化過程,分為I相(氧化、還原、水解)和II相(結合)反應,目的是增加水溶性,促進排泄,但可能激活或滅活毒性。3.蓄積毒性(cumulativetoxicity):化學物質反復或持續進入體內,其吸收速度超過代謝或排泄速度,導致在體內逐漸累積并引起毒性作用的現象,是慢性毒性的基礎。4.表觀分布容積(Vd):理論上化學物質在體內均勻分布所需的體液容積,計算公式為Vd=體內總藥量/血漿藥物濃度,反映化學物質在體內的分布范圍(如Vd>體液總量提示分布至組織或脂肪)。5.遲發性神經毒性(delayedneurotoxicity):某些化學物質(如有機磷農藥三鄰甲苯磷酸酯)在急性中毒恢復后1-4周出現的周圍神經和脊髓長束退行性病變,表現為肢體麻痹、運動障礙,與神經毒酯酶抑制相關。四、簡答題1.影響化學物質毒性作用的主要因素包括:(1)化學物本身因素:①結構與理化性質(如脂溶性越高,跨膜吸收越快;分子量越小,經皮吸收能力越強);②不純物與異構體(如多氯聯苯的不同同系物毒性差異大)。(2)暴露條件:①劑量(關鍵因素,符合劑量-反應關系);②途徑(經口<經皮<吸入,因吸收效率不同);③時間與頻率(反復暴露易蓄積)。(3)機體因素:①種屬與品系(如大鼠對黃曲霉毒素B?敏感,豚鼠不敏感);②性別(雌激素可能影響代謝酶活性);③年齡(幼體代謝酶未成熟,老年體排泄功能下降);④健康狀態(肝病患者解毒能力降低)。(4)環境因素:溫度(高溫促進皮膚血管擴張,增加吸收)、濕度(高濕促進經皮吸收)、聯合暴露(如乙醇可增強有機溶劑的肝毒性)。2.生物轉化的兩相反應及毒理學意義:I相反應(第一相):主要為氧化、還原、水解反應,由細胞色素P450(CYP)、黃素單加氧酶(FMO)等催化。例如,苯并[a]芘(BaP)經CYP1A1氧化生成7,8-環氧化物,再經環氧化物水解酶(EH)生成7,8-二氫二醇,此步驟為激活過程,使BaP從無活性前致癌物變為近致癌物。II相反應(第二相):為結合反應,將I相反應生成的極性基團(如-OH、-COOH)與內源性物質(如葡萄糖醛酸、硫酸、谷胱甘肽)結合,由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轉移酶(UGT)、磺基轉移酶(SULT)等催化。例如,對乙酰氨基酚(APAP)經UGT催化與葡萄糖醛酸結合生成無毒代謝物排泄;但若過量時,CYP2E1將APAP代謝為N-乙酰-對苯醌亞胺(NAPQI),超過谷胱甘肽(GSH)結合能力時,NAPQI與肝細胞蛋白共價結合,導致肝壞死。毒理學意義:兩相反應是機體的防御機制,多數情況下降低毒性(如APAP的正常代謝),但部分化學物經生物轉化后毒性增強(如BaP的活化),稱為代謝活化,是化學致癌、致突變的重要機制。3.急性毒性試驗的目的和基本步驟:目的:①確定化學物質的急性毒性強度(如LD??);②觀察急性中毒表現(癥狀、死亡時間、靶器官);③為亞急性/慢性毒性試驗設計提供劑量依據;④初步評價毒作用機制(如是否抑制特定酶)。基本步驟:(1)實驗動物選擇:常用大鼠、小鼠,體重18-22g(小鼠)或180-220g(大鼠),雌雄各半,數量每組10-20只。(2)染毒前準備:動物適應環境3-5天,禁食(不禁水)12小時。(3)染毒途徑:根據實際暴露途徑選擇(如經口灌胃、吸入、經皮涂抹)。(4)劑量設計:采用寇氏法或Bliss法,設置5-7個劑量組,劑量范圍覆蓋0%~100%死亡率(如10、30、90、270、810mg/kg)。(5)觀察與記錄:染毒后連續觀察14天,記錄中毒癥狀(如震顫、抽搐)、死亡時間、剖檢病變(如肝腫大、肺充血)。(6)數據處理:計算LD??及其95%置信區間,描述毒作用特征。4.化學致癌的多階段理論:(1)啟動階段(initiation):化學致癌物(如多環芳烴)經代謝活化為親電子物質,與DNA共價結合形成DNA加合物,導致原癌基因(如ras)激活或抑癌基因(如p53)失活,形成啟動細胞。此階段不可逆,單次小劑量即可完成。(2)促進階段(promotion):促癌物(如佛波酯)作用于啟動細胞,通過激活信號通路(如蛋白激酶C)促進其克隆擴增,形成良性病變(如乳頭狀瘤)。此階段可逆,需多次、長期暴露,無明確閾值。(3)進展階段(progression):良性病變細胞發生進一步遺傳改變(如染色體畸變、基因擴增),獲得侵襲性和轉移能力,發展為惡性腫瘤(如鱗狀細胞癌)。此階段不可逆,表現為細胞異型性增加、血管生成。實例:黃曲霉毒素B?(AFB?)作為啟動劑,與p53基因密碼子249結合形成加合物,導致G→T突變;隨后,乙肝病毒(HBV)感染作為促進劑,通過炎癥反應促進肝細胞增殖,最終進展為肝細胞癌。五、論述題鎘(Cd2?)是一種具有蓄積性的重金屬,其毒性作用機制、靶器官及慢性健康危害如下:1.毒性作用機制(1)干擾金屬離子穩態:鎘與鋅(Zn2?)、銅(Cu2?)等必需金屬離子競爭結合位點,抑制含鋅酶(如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含巰基酶(如δ-氨基-γ-酮戊酸脫水酶ALAD)的活性,導致氧化應激和能量代謝障礙。(2)誘導氧化損傷:鎘通過激活NADPH氧化酶、抑制抗氧化系統(如降低GSH、維生素E水平),促進活性氧(ROS)生成,導致脂質過氧化(如膜磷脂破壞)、DNA斷裂和蛋白質變性。(3)干擾基因表達:鎘可激活核因子κB(NF-κB)和激活蛋白-1(AP-1)等轉錄因子,誘導炎癥因子(如TNF-α、IL-6)和纖維化因子(如TGF-β)表達,促進組織損傷和修復失衡。(4)腎毒性機制:鎘在腎臟與金屬硫蛋白(MT)結合形成Cd-MT復合物,經近端腎小管重吸收后蓄積;當MT飽和時,游離Cd2?直接損傷腎小管上皮細胞,抑制Na?-K?-ATP酶,導致重吸收功能障礙。2.主要靶器官(1)腎臟:是鎘的主要蓄積器官(約50%體內鎘分布于腎皮質),慢性暴露可引起近端腎小管功能障礙,表現為低分子蛋白尿(如β?-微球蛋白、視黃醇結合蛋白升高)、氨基酸尿和糖尿,嚴重時進展為慢性腎功能衰竭。(2)骨骼:鎘通過抑制成骨細胞活性(減少骨鈣素分泌)、促進破骨細胞分化(激活RANKL/RANK通路),并干擾維生素D代謝(抑制1α-羥化酶,減少1,25-(OH)?D?生成),導致骨礦化障礙,表現為骨軟化癥(如日本“痛痛病”的骨痛、骨折)。(3)肺臟:吸入鎘塵可引起肺泡巨噬細胞損傷,釋放炎癥因子(如IL-8)和蛋白酶(如彈性蛋白酶),導致肺氣腫和肺纖維化;長期暴露與肺癌風險增加相關(國際癌癥研究機構IARC列為1類致癌物)。(4)肝臟:鎘可誘導肝細胞脂肪變性和壞死,抑制細胞色素P450酶系,影響藥物代謝;慢性暴露可能進展為肝硬化。3.慢性暴露的健康危害(1)腎臟損害:早期表現為尿β?-微球蛋白升高(腎小管損傷標志),隨暴露時間延長出現腎小球濾過率(GFR)下降,最終發展為終末期腎病。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異常信息考核管理辦法
- 外聘機構服務管理辦法
- 薪酬等級評審管理辦法
- 肝病護理課件教學
- 福建二升三數學試卷
- 福建2024成人高考數學試卷
- 二年級拔尖數學試卷
- 足球培訓課件模板
- 廣東6年級升學數學試卷
- 高中藝術生數學試卷
- 2024年 紹興市交通控股集團公司招聘考試筆試真題試題含答案
- 口腔診室終末消毒流程
- 維保人員培訓管理制度
- 2024年廣州市荔灣區社區專職招聘考試真題
- 超限模板及高支模安全專項施工方案(論證后)
- 大隱靜脈患者的護理查房講課件
- 切口感染案例分析
- 2025-2030年中國管道運輸行業市場深度分析及發展前景與投資研究報告
- 2025-2030年中國汽車檢測行業市場深度調研及競爭格局與投資發展潛力研究報告
- 特性設備安全培訓課件
- 兒童版心肺復蘇課件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