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邵陽市2024-2025學年高二下學期期末考試歷史試題(解析版)_第1頁
湖南省邵陽市2024-2025學年高二下學期期末考試歷史試題(解析版)_第2頁
湖南省邵陽市2024-2025學年高二下學期期末考試歷史試題(解析版)_第3頁
湖南省邵陽市2024-2025學年高二下學期期末考試歷史試題(解析版)_第4頁
湖南省邵陽市2024-2025學年高二下學期期末考試歷史試題(解析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0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1頁/共1頁2025年邵陽市高二聯考試題卷歷史本試卷共6頁,19個小題。滿分100分??荚囉脮r75分鐘。注意事項:1.答卷前,考生務必將自己的姓名、準考證號填寫在答題卡上。將條形碼橫貼在答題卡上“貼條形碼區”。2.作答選擇題時,選出每小題答案后,用2B鉛筆在答題卡上對應題目選項的答案信息點涂黑;如需改動,用橡皮擦干凈后,再選涂其他答案。答案寫在試題卷上無效。3.非選擇題必須用黑色字跡的鋼筆或簽字筆作答,答案必須寫在答題卡各題目指定區域內相應位置上;如需改動,先劃掉原來的答案,然后再寫上新答案;不準使用鉛筆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無效。4.保持答題卡的整潔??荚嚱Y束后,只交答題卡,試題卷自行保存。一、選擇題:本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1.如圖是仰韶文化時期出現的一種大口尖底陶器,器壁上有小孔??脊沤缯J為該類陶器為釀酒器,大口、小孔的設計有助于快速發酵、有效封口及過濾和轉移酒液。這體現出該時期()A.飲酒之風盛行 B.貧富分化加劇 C.原始農業有所發展 D.社會分工不斷細化【答案】C【解析】【詳解】根據提干設問詞,可知是本質題。根據材料關鍵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古代中國。根據材料“該陶器為釀酒器,大口、小孔設計助力發酵、過濾”,結合所學仰韶文化屬新石器時代,原始農業發展使糧食剩余可知,釀酒依賴糧食剩余,而糧食剩余源于原始農業進步,故釀酒器體現原始農業有所發展,C項正確;盛行需大量飲酒場景、多酒器分布,單一器物無法推導“風氣盛行”,邏輯以偏概全,排除A項;貧富分化加劇始于大汶口文化晚期,仰韶文化階段貧富分化尚不顯著,排除B項;單一釀酒器無法證明“社會分工細化”,概念范圍錯位,排除D項。故選C項。2.面對“六王咸伏其辜,天下大定”“上古以來未嘗有,五帝所不及”的不世功業,秦王政以為“名號不更,無以稱成功,傳后世”,于是兼采三皇五帝位號,號曰“皇帝”。這一做法表明()A.官僚政治取代貴族政治 B.君權神授理念形成C.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強化 D.華夏道統傳承發展【答案】D【解析】【詳解】根據題干設問詞,可知本題是本質題,根據材料關鍵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秦朝時期的中國。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秦王政兼采三皇五帝的位號,號曰“皇帝”,三皇五帝是華夏文明早期的重要象征,代表著華夏的道統,秦王政此舉表明他在建立新的統治秩序時,傳承和發展了華夏道統,將自己的統治與華夏文明的古老傳統相聯系,以增強統治的合法性和權威性,D項正確;郡縣制下,官員由皇帝直接任免,打破了貴族世襲特權,而題干主要講述的是秦王政創立“皇帝”稱號,并未涉及郡縣制等官僚政治取代貴族政治的相關內容,排除A項;君權神授理念強調君主的權力是由神授予的,通常會有關于君主與神聯系的表述,比如借助宗教、祥瑞等宣揚君主權力的神圣性,但題干中并沒有提及神授權力等相關信息,只是說秦王政為彰顯功業而創立“皇帝”稱號,排除B項;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強化涉及到中央對地方的控制加強、君權對相權的削弱等多方面制度建設和權力運作的變化,題干僅僅圍繞“皇帝”稱號的創立,沒有體現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強化的具體措施和表現,排除C項。故選D項。3.魏晉南北朝時期,僑姓士族因缺乏宗族根基,需借助權要地位占山護澤以維系門第。但侯景之亂中“在都者覆滅略盡”,至隋統一后江左僑姓士族“幾乎全部寂然無聞”。這些現象反映出()A.宗族勢力決定士族地位高低 B.政局變動影響僑姓士族命運C.南北政權對峙加速士族階層分化 D.經濟特權未能保障門閥政治延續【答案】B【解析】【詳解】根據題干設問詞,可知本題是本質題,根據材料關鍵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魏晉南北朝時期的中國。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魏晉南北朝時期僑姓士族借助權要地位維系門第,侯景之亂時“在都者覆滅略盡”,隋統一后江左僑姓士族“幾乎全部寂然無聞”,侯景之亂和隋統一都是重大的政局變動,僑姓士族在這些政局變動下命運發生巨大變化,體現了政局變動影響僑姓士族命運,B項正確;材料中提到僑姓士族缺乏宗族根基,需借助權要地位維系門第,這表明宗族勢力并非決定士族地位高低的關鍵因素,排除A項;材料中并沒有關于南北政權對峙加速士族階層分化的相關表述,主要圍繞僑姓士族在侯景之亂和隋統一等政局變動下的興衰,排除C項;材料雖提及僑姓士族占山護澤有經濟特權,但重點強調的是政局變動對其命運的影響,而非經濟特權與門閥政治延續的關系,排除D項。故選B項。4.唐律規定,里正之責“掌按比戶口,課植農桑,檢察非違,催驅賦役”;坊正之責是“掌坊門管鑰,督察奸非”。這可用于說明唐朝()A.里坊是基層地方行政機構 B.社會矛盾趨向緩和C.里正坊正皆由中央機構任免 D.政府重視基層治理【答案】D【解析】【詳解】根據題干設問詞,可知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唐代中國。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里正職責是“掌按比戶口,課植農桑,檢察非違,催驅賦役”,即管理戶口登記、督促農業生產、檢查違法行為、催收賦稅和勞役。坊正職責是“掌坊門管鑰,督察奸非”,即管理坊門鑰匙、督察奸邪和非法行為。這些規定直接體現了政府對基層事務的系統化管理,包括經濟(賦役、農桑)、社會秩序(檢察非違、督察奸非)和人口控制(按比戶口),目的是確保國家賦稅來源、社會穩定和統治效率,D項正確;里坊確實是唐朝基層行政組織,里正和坊正為其負責人。但材料僅描述職責,未直接定義其機構性質,排除A項;職責中“檢察非違”和“督察奸非”表明政府需應對違法行為,隱含社會矛盾存在,而非緩和,排除B項;里正和坊正常由地方推舉或地方政府任命,非中央直接任免,排除C項。故選D項。5.蒙古興起時,儒學在蒙古統治者眼中,與伊斯蘭文化、基督教文化并無二致。而在定鼎中原之后,追封孔子為“大成至圣文宣王”,以儒家經典為科舉取士標準。這些舉措旨在()A.證明其政權的合法性 B.促進民族交融 C.縮小蒙漢之間的差異 D.維護儒學正統【答案】A【解析】【詳解】根據題干設問詞,可知是目的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元朝中國。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作為外來征服者,蒙古統治者需要通過接受漢族傳統意識形態(儒學)來獲取“天命”的象征性認可,從而贏得漢族士大夫和精英的支持,鞏固統治基礎。追封孔子和推行儒家科舉,意在表明元朝繼承了中華正統,符合儒家“仁政”和“禮治”的理念,以此消解漢族對“異族”統治的抵觸,增強政權的正當性,A項正確;這些舉措客觀上可能促進了蒙漢文化交流,但并非直接目的。蒙古統治者更注重政治控制,而非主動推動民族融合,排除B項;雖然科舉和尊孔可能間接縮小文化差異,但元朝統治者并未從根本上改變蒙古特權地位,其初衷是利用儒學工具穩定統治,而非消除族群界限,排除C項;元朝統治者并非為“維護”儒學本身,而是將其作為統治手段。儒學在漢族社會中本就具有正統地位,蒙古統治者通過尊崇它來,而非出于對儒學的內在認同,排除D項。故選A項。6.下表是道光年間史地學代表著作(部分)。這些作品()著作作者撰寫或刊刻時間《新疆賦》徐松道光四年(1824)《西域釋地》祁韻士道光十六年(1836)《圣武記》魏源道光二十六年(1846)A.反映近代中國邊疆危機日益加深B.表明明清之際西學東漸影響深遠C.謳歌了西南群眾抵抗侵略的愛國熱情D.賡續了知識分子“經世致用”的傳統【答案】D【解析】【詳解】根據題干設問詞,可知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清朝中國。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徐松《新疆賦》雖以漢賦體例行文,實則通過詳注考辨清代治理新疆的歷程,強調屯田、水利對鞏固邊防的重要性,其目的在于“為清朝當代史地著作”,直接服務于邊疆治理。祁韻士《西域釋地》考訂西北地理沿革,破除“捐西守東”等錯誤主張,提出“祖宗開辟之地,尺寸不可失”,凸顯領土意識與現實對策的結合。魏源《圣武記》更明確以“溯洄民力物力盛衰”為綱,總結清代武功經驗,為抵御外侮提供歷史鏡鑒,其修訂增補直接呼應鴉片戰爭后的邊疆危機。三人將地理考辨與邊防、民生、外交問題結合,既賡續了顧炎武“天下郡國利病”的經世精神,又因應近代危機賦予其新的時代內涵,D項正確;著作確因危機而興(如《圣武記》直接受鴉片戰爭刺激),但其價值不止于“反映危機”,更在于提供應對策略,本質是經世精神的實踐,排除A項;此時研究仍植根傳統典籍與實地考察,如徐松考訂主要依據《水經注》《漢書》及清代官書,未見西學方法滲透,排除B項;著作聚焦西北邊疆(新疆、蒙古),西南抗英事跡未被納入主題。魏源雖關注西南,但《圣武記》以清前期武功為主,排除C項。故選D項。7.甲午戰爭期間,日本媒體蓄意制造中國威脅論,刻畫滿清政府對漢族的壓迫,宣揚戰爭是對中國百姓的“救贖”。中國媒體則常以“東夷之邦”“撮爾小國”等話語諷刺日本。這反映出()A.中日兩國文化軟實力存在著差距 B.民粹主義成為東亞國家政治主流C.媒體輿論推動中日文化徹底割裂 D.漢族與滿族的民族矛盾空前激化【答案】A【解析】【詳解】據本題題干的設問,可知這是本質題。時空是:近代(中國和日本)。據材料和所學可知,甲午戰爭期間,日本媒體借助近代西方思想,炒作民族平等,宣傳中國威脅論,控制中外輿論,而中國媒體依舊采用傳統華夷觀念,反映出兩國近代化的差距,即中國在文化軟實力上的落后,A項正確;材料對比的是中日兩國媒體即知識階層對民族關系、世界形勢等認知的差異,并未體現東亞各國強調人民權力、反對貴族政治和精英政治,不能得出民粹主義成為東亞國家政治主流的結論,排除B項;材料體現的是中日兩國輿論戰爭宣傳策略的不同,沒有體現其結果,并且徹底一詞太過絕對,排除C項;據所學,甲午戰爭期間主要矛盾是中日民族矛盾,材料沒有體現國內漢族與滿族民族矛盾空前激化的信息,排除D項。故選A項。8.1929年10月后,閩浙贛根據地土地政策規定:沒收豪紳地主土地、富農出租土地及公共土地,以鄉為單位“抽多補少,抽肥補瘦”,允許土地自由買賣與私有。該政策的突出特點是()A.絕對平均主義瓦解封建經濟基礎B.革命徹底性與策略靈活性相結合C.通過土地國有化推動生產關系的變革D.廢除土地私有制以滿足農民均分訴求【答案】B【解析】【詳解】據本題主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正向題。時空是近代(中國)。根據“沒收豪紳地主土地、富農出租土地及公共土地”“以鄉為單位‘抽多補少,抽肥補瘦’”“允許土地自由買賣與私有”等信息,結合所學可知,在農村革命根據地里,土地革命既要消滅地主剝削農民的封建土地制度,又要照顧到富農和鄉村的實際情況、保障農民的權益,反映出當時中國共產黨推行的土地政策,具有將革命徹底性與策略靈活性相結合的突出特點,B項正確;據所學,農村革命根據地時行的土地革命并未強調產品的平均分配,并非“絕對”平均主義,排除A項;土地國有化與“富農出租土地”“允許土地自由買賣與私有”等信息不符,排除C項;土地革命要廢除的是地主用以剝削農民的封建土地制度,實行農民的土地所有,并未廢除土地私有制,排除D項。故選B項。9.下圖是解放戰爭時期某一戰役示意圖。該戰役()A.粉碎了國民黨的全面進攻 B.揭開了解放軍戰略進攻的序幕C.標志著中華民國時期結束 D.加速國民黨戰略進攻走向低潮【答案】D【解析】【詳解】根據題干設問詞,可知本題是影響題,根據材料關鍵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解放戰爭時期的中國。根據地圖中可看到“山東”字樣,以及解放軍和國民黨軍的行動方向等相關標注,結合所學解放戰爭知識,這與孟良崮戰役相關,在孟良崮戰役中,華東野戰軍在山東孟良崮消滅國民黨王牌主力整編第七十四師,打退了敵人對山東解放區的重點進攻,加速國民黨戰略進攻走向低潮,符合地圖所示戰役情況,D項正確;人民解放軍經過8個月的作戰,粉碎了國民黨的全面進攻,其作戰方式是各個解放區軍民集中優勢兵力,殲滅敵人有生力量,主要作戰區域并非集中在山東,排除A項;1947年6月劉鄧大軍千里躍進大別山,揭開了解放軍戰略進攻的序幕,地點不是山東,排除B項;1949年4月23日,人民解放軍解放南京,標志著中華民國時期結束,與地圖所示山東地區的戰役無關,排除C項。故選D項。10.為解決“兩彈一星”理論研究、實驗和研制的難題,國家組織中國科學院、高等院校等科研力量,協同作戰。在發射“東方紅一號”時,動用了全國近60%的通信線路,守衛通信線路的群眾多達60萬人。這反映了我國()A.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 B.“科教興國”的成果顯著C.基礎設施建設領先世界 D.三線建設增強了國防實力【答案】A【解析】【詳解】據本題題干的設問,可知這是本質題。時空是:現代(中國)。據材料和所學可知,20世紀六七十年代,黨和國家組織科研力量、調度物資和資源,廣大群眾積極參與,多方協同作戰共同突破“兩彈一星”課題的事實,體現了社會主義制度具有集中力量辦大事、促進生產力發展等的優越性,A項正確;據所學,“科教興國”戰略的提出是在1995年,排除B項;基礎設施指為社會生產和居民生活提供公共服務的物質工程設施,“兩彈一星”屬于國防科技并非基礎設施,排除C項;材料聚焦的是“兩彈一星”課題,并未提及優化國防工業布局、提升戰略縱深的三線建設取得的成果及其作用,排除D項。故選A項。11.1979年《人民日報》首登四川寧江機床廠廣告遭反對,后被官方媒體肯定為“有意義的改革”。1985年上?!皣H飯店”東芝廣告被部分市民形容為“鬼子進村”,官方媒體刊文回應“允許和歡迎外商做廣告”。這些現象反映()A.民眾普遍抵制外來文化 B.市場經濟體制初步建立 C.經濟觀念轉型過程曲折 D.政府放棄計劃經濟體制【答案】C【解析】【詳解】根據題干設問詞,可知本題是本質題,根據材料關鍵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現代中國。根據材料可知,改革開放初期,“廣告”作為市場經濟手段被視為“資本主義產物”,遭到觀念保守者反對。官方媒體最終肯定其為“有意義的改革”,體現了改革初期政府對市場經濟探索的支持。由此可見,民眾的反對反映了舊觀念的慣性,而官方的肯定則體現了改革的方向,二者的張力凸顯了經濟觀念轉型的復雜性與曲折性,C項正確;1979年事件針對的是國內企業廣告(非外來文化),1985年“部分市民”的反應屬于個別現象,不能代表“普遍”態度,排除A項;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初步建立是在21世紀初,1985年中國仍處于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轉型初期,排除B項;1985年政府仍在探索“有計劃的商品經濟”,尚未“放棄”計劃經濟體制,排除D項。故選C項。12.埃及古王國時期(約前27-前22世紀),確立了以法老為首的君主專制政體。在這一階段,埃及對鄰近區域進行了多次遠征,并大規模興建了金字塔和水利工程。這一時期的埃及()A.初步實現國家統一 B.內部不穩定因素增加 C.遭受赫梯帝國入侵 D.成為新的希臘文化中心【答案】B【解析】【詳解】根據題干設問詞,可知本題是影響題,根據材料關鍵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古代埃及。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在埃及古王國時期,確立以法老為首的君主專制政體,大規模興建金字塔和水利工程需要耗費大量人力、物力,頻繁對鄰近區域進行遠征也會加重人民負擔,這些情況都容易引發社會矛盾,使得內部不穩定因素增加,B項正確;埃及初步實現國家統一是在公元前3100年左右,早于埃及古王國時期,排除A項;埃及遭受赫梯帝國入侵主要是在新王國時期,并非古王國時期,時間不符,排除C項;埃及成為新的希臘文化中心是在希臘化時代。亞歷山大大帝征服埃及后,埃及逐漸希臘化,這遠遠晚于埃及古王國時期,排除D項。故選B項。13.1520年春,西班牙國會對國王提出:不許離開卡斯提臘、禁止黃金出國、撤銷外國人的高級官職,遭到國王拒絕。同年,以自治城市為主體的起義爆發,起義失敗后,國王轉而與上層貴族聯盟。這可用于()A.佐證西班牙民族國家已經形成 B.佐證西班牙自治城市開始興起C.研究西班牙重商主義政策的起源 D.研究西班牙社會轉型失敗的原因【答案】D【解析】【詳解】根據題干設問詞,可知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520年西班牙。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起義初期曾聯合部分低級貴族,但因缺乏統一領導及內部分歧,于1521年被王室軍隊鎮壓。此后,查理五世轉而授予貴族更多地方特權,換取政治支持,削弱議會權力,僅保留其征稅工具職能。這一事件集中體現了哈布斯堡王朝初期西班牙王權與地方勢力、傳統封建結構與新興市民階級間的深刻矛盾,最終導致西班牙錯失制度革新的機會,強化了阻礙現代化的封建專制結構,D項正確;西班牙雖在1492年統一,但主權屬哈布斯堡王朝而非“民族全體”。民族意識直至19世紀抗法戰爭才覺醒,排除A項;自治城市早在12世紀已參與議會,起義是其衰落的轉折點(此后城市代表權被王室操控),排除B項;起義訴求含重商元素,但王室未推行系統政策,且西班牙最終走向“去工業化”,與英法重商主義背道而馳,排除C項。故選D項。14.馬克思提出:“勞動權就是支配資本的權力,支配資本的權力就是占有生產資料,使生產資料受聯合起來的工人階級支配,也就是消滅雇傭勞動、資本及其相互間的關系?!瘪R克思這一思想意在()A.改造社會經濟所有制結構 B.建立生產資料個人占有制C.推翻資產階級的專制統治 D.號召國際無產者聯合起來【答案】A【解析】【詳解】根據題干設問詞,可知是目的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近代德國。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馬克思顛覆了資產階級對“勞動權”的定義,將其升華為勞動者對資本控制權的奪取,即勞動權本質是階級權力的反轉,點明在資本主義制度下,生產資料被資產階級壟斷,勞動者只能出賣勞動力。而馬克思主張將生產資料轉移到勞動者手中。強調生產資料歸“聯合起來的工人階級”(即社會化占有),而非個人或少數群體,這是對私有制的根本否定,最終目標是廢除資本主義生產關系,A項正確;馬克思主張“聯合支配”(社會化占有),反對私有制,排除B項;推翻資產階級的專制統治屬于政治革命,是手段,但思想直接目標是經濟基礎改造,排除C項;“聯合起來的工人階級”隱含聯合必要,但非首要意圖,排除D項。故選A項。15.1921年法國將“停戰車廂”移入榮軍院,并在“停戰空地”樹立“倒伏德國黑鷹”的紀念碑。1950年后,復制的“停戰車廂”重回貢比涅森林,紀念活動轉向“對戰爭的追憶與反思”,強調“平和、包容、理性”。這一變化反映出()A.冷戰格局下意識形態對抗弱化 B.歐洲一體化背景下的歷史反思C.戰后德國對歷史罪行的深刻懺悔 D.法國民族主義情緒從高漲到消退【答案】B【解析】【詳解】根據題干設問詞,可知本題是本質題,根據材料關鍵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20世紀20年代的歐洲。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20世紀50年代,歐洲一體化進程開始推進,隨著歐洲一體化的發展,法德作為歐洲大陸的重要國家,需要化解歷史矛盾,實現和解與合作,法國將“停戰車廂”相關紀念活動從強調對德國的勝利(1921年的樹立“倒伏德國黑鷹”紀念碑等做法體現)轉變為“對戰爭的追憶與反思”,強調“平和、包容、理性”,這正是在歐洲一體化背景下,對歷史進行反思,以促進法德關系改善和歐洲聯合的體現,B項正確;冷戰格局下,意識形態對抗在20世紀50至70年代實際上是比較激烈的,并沒有弱化,而且材料中法國對“停戰車廂”相關紀念活動的變化,主要不是因為意識形態對抗的變化,排除A項;材料主要圍繞法國對“停戰車廂”紀念活動的變化展開,并沒有突出強調戰后德國對歷史罪行的懺悔情況,排除C項;法國這一紀念活動的變化不能簡單等同于民族主義情緒從高漲到消退,且法國民族主義情緒并沒有消退,只是在歐洲一體化等新的形勢下,以一種更理性的方式去看待歷史,其民族主義情緒可能更多地融入到推動歐洲合作等方面,而不是消退,排除D項。故選B項。16.如圖為2025年3月20日刊登在《中國日報》上的一幅漫畫。這一漫畫反映出美國貿易政策()A.能有效降低民生商品價格讓雞蛋 B.以合理手段維護經濟利益再次便宜C.陷入貿易保護的邏輯悖論 D.推動了全球貿易秩序優化【答案】C【解析】【詳解】根據題干設問詞,可知本題是影響題,根據材料關鍵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現代世界。根據材料信息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美國一方面想要通過貿易保護政策(如設置貿易壁壘等)來維護自身利益,期望像“讓雞蛋再次便宜”這樣有利于民生或經濟的結果,但另一方面,貿易保護主義會破壞全球產業鏈、供應鏈,導致成本上升等問題,反而難以實現諸如降低民生商品價格等目標,陷入了一種邏輯悖論,這與漫畫所表達的情境相符,C項正確;美國的貿易政策并沒有有效降低民生商品價格,從漫畫整體情境看,其采取的措施沒有達成“讓雞蛋再次便宜”的目的,而且在現實中,美國的貿易保護政策往往會擾亂市場,不利于商品價格合理降低,排除A項;美國常通過加征關稅等貿易保護主義手段,這些手段破壞了正常的國際貿易秩序,不是合理的維護經濟利益的方式,排除B項;美國的貿易保護政策嚴重破壞了全球貿易秩序,而不是推動全球貿易秩序優化,排除D項。故選C項。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共3小題,共52分,其中17題18分,18題16分,19題18分。17.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萬歷四十六年(1618年),時任戶部尚書李汝華提議加派遼餉籌措軍費以抵御遼東努爾哈赤建立的后金,“自貴州外,畝增銀三厘五毫,得餉二百萬”。遼餉銀錠加派及銀錠銘文表(部分)名稱背景史料記錄銀錠銘文遼餉遼東戰爭加派時間征收標準總額(兩)地區名目地區萬歷四十六年每畝三厘五毫二百萬貴州地區除外遼餉銀、地畝遼餉銀、加派、地畝銀、地畝加派銀賀縣、石門縣、四川、云南萬歷四十七年每畝七厘/萬歷四十八年每畝九厘五百二十萬崇禎三年每畝一分二厘六百六十萬天啟元年雜項無定額/新餉雜項銀云南崇禎八年捐助無定額五省助餉京山縣——摘編自付宛璐等《明末“三餉加派”補證——以四川彭山江口遺址出水銀錠為中心》材料二清朝攝政王多爾袞在滅掉大明后,曾評價“前朝(明朝)弊政,厲民最甚者莫如加派遼餉,以致民窮盜起,而復加剿餉(為了消滅農民軍,舊額田賦的基礎上,每畝加糧六合,稱剿餉),再為各邊抽練,而復加練餉(練邊兵而畝加賦銀一分,稱練餉)。惟此三餉,數倍正供,苦累小民,剔脂刮髓,遠者二十余年,近者十余年,天下嗷嗷,朝不及夕。”——摘編自白壽彝《中國通史》(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給“遼餉”下個定義,歸納明代遼餉加派特點。(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從唯物史觀的角度談談你對材料二觀點的理解?!敬鸢浮浚?)定義:遼餉是明代政府為應對遼東戰事加派的稅目,來源為田賦,用途為軍費。特點:從臨時性的財政應急措施演變為常態化的稅收征派;征收范圍廣;農民負擔加重;持續時間長;名目多樣等。(2)觀點:多爾袞認為明朝加派“三餉”,導致明朝滅亡。理解:多爾袞站在清朝統治者的立場,來看待明朝的滅亡。明朝“三餉”加重人民負擔,激化社會矛盾,使其失去民心,而清朝順應民心取而代之。明朝滅亡是多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明朝末年君主專制強化,政治黑暗,土地兼并嚴重,天災不斷。“三餉”的加派,加劇了社會矛盾,農民起義蜂起,加速了明朝的滅亡?!叭A”破壞了社會再生產的基礎,引發了劇烈的階級斗爭,印證了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這一唯物史觀的基本原理。【解析】【小問1詳解】本題是特點題。時空是明代(中國)。第一小問定義,據材料一“籌措軍費以抵御遼東努爾哈赤建立的后金”“畝增銀三厘五毫,得餉二百萬”以及“遼餉銀錠加派及銀錠銘文表”中相關背景“遼東戰事”、征收標準“每畝”等信息可知,遼餉是明代政府為應對遼東戰事加派的稅目,來源為田賦,用途為軍費。第二小問特點,整合材料一中“萬歷四十六年(1618年),時任戶部尚書李汝華提議加派遼餉籌措軍費以抵御遼東努爾哈赤建立的后金”和表格中“加派時間”等信息,結合所學可知,從臨時性的財政應急措施演變為常態化的稅收征派,持續時間長;據材料一“貴州地區除外”“五省”“銀錠銘文出現的地區”等信息可知,征收范圍廣;據表格中“征收標準”一欄數據變化可知,農民負擔加重;據銀錠銘文一項中“名目”一欄的相關文字可知,名目多樣等?!拘?詳解】本題是評論解說題。時空是古代(中國)。本題為開放性試題,答案言之成理即可。首先,閱讀材料,明確其中觀點,如據材料二“(明朝)弊政,厲民最甚者莫如加派遼餉,以致民窮盜起,而復加剿餉,再為各邊抽練,而復加練餉。惟此三餉,數倍正供,苦累小民,剔脂刮髓,遠者二十余年,近者十余年,天下嗷嗷,朝不及夕”等信息,可得出觀點,多爾袞認為明朝加派“三餉”,導致明朝滅亡。關于闡釋可運用唯物史觀,綜合材料一二和所學,說明多爾兗觀點的依據和本質,并辯證分析導致明代滅亡的主要原因。最后歸納總結、升華主題,明確“三餉”破壞了社會再生產的基礎,引發了劇烈的階級斗爭,印證了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這一唯物史觀的基本原理。若其他模式言之成理也可。18.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中華民國建立后,未能在較短的時間里重建社會秩序,很快便陷入種種混亂中。對于這段歷史,某革命者曾深有感觸地說:“見過辛亥革命,見過二次革命,見過袁世凱稱帝、張勛復辟,看來看去,就看得懷疑起來,于是失望、頹唐得很了。”——摘編自魯迅《南腔北調集·自序》材料二人就是這樣,想創造新世界的時候,都會把舊社會說得無比黑暗。實際上,任何一個所謂舊社會的真面貌都不是革命者控訴的那個樣子。要想探索文明的興衰,尤其是通過長歷史、大脈絡去發現文明的內在邏輯,就必須放下非黑即白的思維方式。因為這種大而化之扣帽子的辦法會讓思想變得簡單粗暴,很難深入文明的底層?!幾岳铙蕖段鞣绞肪V·文明縱橫3000年》(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革命者控訴舊社會”時的認識誤區。(2)根據材料二中作者觀點,結合中國近代史知識,以“我眼中的北洋政府時期”為主題寫一篇歷史短文。(要求:自擬標題,史論結合,邏輯嚴密,表述清晰。)【答案】(1)誤區:沒有一分為二、辯證客觀地看待歷史(非黑即白的思維方式);沒有用整體、發展的觀點看待歷史(簡單粗暴的認識方式)。(2)示例:北洋政府時期黑暗中孕育著光明北洋政府時期是近代中國歷史上一段黑暗的時期。政治上,袁世凱獨裁復辟,軍閥割據混戰,出賣國家主權;經濟上,土地兼并嚴重,農民賦稅沉重,軍閥操控軍用工業、運輸業等;思想文化上,掀起尊孔復古逆流,壓制民主思想傳播。然而在這黑暗幕布之下,一道道文明之光頑強穿透黑暗。政治上,政黨政治發展,民族民主意識進一步增強,無產階級力量壯大,新民主主義革命興起;經濟上,民族資本主義工業得到迅速發展,速度和規模超過以往半個世紀所取得的成績;思想文化上,新文化運動興起,高舉民主與科學旗幟,提出婦女解放、婚姻自由、家庭革命等口號,促進了思想解放;外交上,參加一戰,收回德、奧租界,發起修約運動,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中國國際地位??傊瑲v史從來不是單一色調的畫卷。北洋政府的黑暗統治下,中國社會肌體仍在孕育著新生的力量,那些黑暗中的微光,恰恰昭示著一個古老文明在裂變中重生的頑強生命力。(示例僅為參考,其他言之有理可酌情給分)【解析】【小問1詳解】本題是認識題。時空是(世界)。據材料一“中華民國建立后,未能在較短的時間里重建社會秩序”,材料二“想探索文明的興衰,尤其是通過長歷史、大脈絡去發現文明的內在邏輯,就必須放下非黑即白的思維方式”“大而化之扣帽子的辦法會讓思想變得簡單粗暴,很難深入文明的底層”等信息,結合所學,運用唯物史觀分析可知,“革命者控訴舊社會”時的認識誤區在于,沒有一分為二、辯證客觀地看待歷史(非黑即白的思維方式),沒有用整體、發展的觀點看待歷史(簡單粗暴的認識方式)。【小問2詳解】本題是評論解說題。時空是近代(中國)。本題為開放性試題,答案言之成理即可。首先,明確材料觀點和主題,確定一個標題。如據材料二“要想探索文明的興衰,尤其是通過長歷史、大脈絡去發現文明的內在邏輯,就必須放下非黑即白的思維方式”,結合所學中國近代史知識,圍繞“我眼中的北洋政府時期”這一主題,可確定短文標題——北洋政府時期黑暗中孕育著光明。關于闡釋,可綜合材料一“見過辛亥革命,見過二次革命,見過袁世凱稱帝、張勛復辟”,材料二“舊社會的真面貌都不是革命者控訴的那個樣子”和所學中國近代史知識,運用唯物史觀,從政治、經濟、社會生活和思想文化等角度,辯證分析辛亥革命后中國社會的進步和存在的問題,圍繞“我眼中的北洋政府時期”這一主題,說明北洋政府時期黑暗中孕育著光明。最后歸納總結、升華主題,指出歷史從來不是單一色調的畫卷。北洋政府的黑暗統治下,中國社會肌體仍在孕育著新生的力量,那些黑暗中的微光,恰恰昭示著一個古老文明在裂變中重生的頑強生命力。若其他模式言之成理也可。19.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巴拿馬運河區示意圖材料二1869年蘇伊士運河通航,巴拿馬主權國哥倫比亞看到了開發運河的經濟利益,打算修建運河。1881年哥倫比亞與法國簽署協議,法國獲得了運河建設許可權,1月運河破土動工。1903年巴拿馬政府宣布獨立,美國迫使哥倫比亞政府承認巴拿馬獨立,并與巴拿馬簽訂條約,以1000萬美元一次性支付及每年25萬美元補償為條件,永久獲得巴拿馬運河區的控制權及司法、軍事管轄權。1914年巴拿馬運河通航,1920年起正式向全球開放。此后的60年時間里,美國收取到高達461億美元的通關費用,而分給巴拿馬的則僅有11億美元。1959年古巴革命推翻美國扶植的傀儡政權,巴拿馬人民不斷開展收回運河主權的斗爭。1964年1月9日一名巴拿馬學生為了維護國家主權,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