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52∕T 1401.42-2023 山地旅游 第42部分:資源評定與保護_第1頁
DB52∕T 1401.42-2023 山地旅游 第42部分:資源評定與保護_第2頁
DB52∕T 1401.42-2023 山地旅游 第42部分:資源評定與保護_第3頁
DB52∕T 1401.42-2023 山地旅游 第42部分:資源評定與保護_第4頁
DB52∕T 1401.42-2023 山地旅游 第42部分:資源評定與保護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7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ICS03.022

CCSA12

52

貴州省地方標準

DB52/T1401.42—2023

山地旅游第42部分:資源評定與保護

Mountaintourism—Part42:ResourcesAssessmentandProtection

2023-12-04發布2024-06-01實施

貴州省市場監督管理局發布

DB52/T1401.42—2023

目次

前言.................................................................................II

1范圍...............................................................................1

2規范性引用文件.....................................................................1

3術語和定義.........................................................................1

4山地旅游資源調查...................................................................2

5山地旅游資源保護性評價.............................................................3

6山地旅游資源保護...................................................................6

附錄A(規范性)山地旅游資源基本類型................................................10

附錄B(規范性)山地旅游資源調查與評價表............................................16

附錄C(規范性)山地旅游資源保護方案表..............................................18

I

DB52/T1401.42—2023

前言

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標準化工作導則第1部分:標準化文件的結構和起草規則》的規定

起草。

本文件是DB52/T1401《貴州山地旅游標準體系》的第42部分。

本文件由黔西南州人民政府提出。

本文件由貴州省文化和旅游廳歸口。

本文件起草單位: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興義民族師范學院、黔西南州市場監督管理

局、黔西南州文化體育廣電旅游局。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朱鶴、張書穎、李顯、賀登位、許禮靜、黃廷梅。

II

DB52/T1401.42—2023

山地旅游第42部分:資源評定與保護

1范圍

本文件提供了山地旅游資源調查、山地旅游資源評價、山地旅游資源保護的建議,為山地旅游資源

保護提供指導。

本文件適用于山地旅游資源的調查、評價及保護。

2規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內容通過文中的規范性引用而構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條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僅該日期對應的版本適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單)適用于本

文件。

GB/T16571博物館和文物保護單位安全防范系統要求

GB/T18972旅游資源分類、調查與評價

GB19079(所有部分)體育場所開放條件與技術要求

GB/T34311體育場所開放條件與技術要求總則

LY/T1726自然保護區有效管理評價技術規范

LY/T2089自然保護區生態旅游管理評價技術規范

3術語和定義

下列術語和定義適用于本文件。

3.1

山地旅游資源mountaintourismresources

山地范圍內能對游客產生吸引力,并可被旅游業合理利用,產生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的

各種事物和現象。

3.2

山地旅游資源單體objectofmountaintourismresources

山地范圍內可作為獨立觀賞或利用的旅游資源基本類型的單獨個體,包括“獨立型旅游資源單體”

和由同一類型的獨立單體結合在一起的“集合型旅游資源單體”。

3.3

山地旅游資源調查investigationofmountaintourismresources

按照旅游資源分類標準,對山地旅游資源單體進行的研究和記錄。

1

DB52/T1401.42—2023

3.4

山地旅游資源保護性評價protectiveevaluationofmountaintourismresources

在旅游資源調查的基礎上,對旅游資源的規模、質量、承載力、開發條件、存續現狀等方面進行科

學的分析和評估,構建保護指數,為旅游資源的保護、開發、規劃和管理提供科學依據。

4山地旅游資源調查

4.1山地旅游資源分類

山地旅游資源的分類方法依照附錄A執行。

4.2程序與方法

4.2.1在保證成果質量的前提下,注重整個運作過程的科學性、客觀性、準確性,做到內容簡潔和量

化。

4.2.2應成立山地旅游資源調查組,調查組成員應具有地質地貌、旅游環境、歷史文化、建筑園林、

森林生態等有關專業知識并了解該調查區域的基本情況,由調查組完成調查工作。

4.2.3調查組需完成全部旅游資源調查程序,包括調查培訓、調查資料準備、調查方案設計、實地調

查和《山地旅游資源調查與評價表》(附錄B)相應內容的填寫。

4.2.4調查開始前應對調查組人員進行相應的技術培訓,包括但不限于:

a)山地旅游資源的相關定義和識別;

b)調查資料的收集、分析和整理;

c)調查的重點和開展的方式;

d)相關儀器(GPS、全站儀等)的使用方法;

e)相關圖件的制作;

f)山地旅游資源評價和計分的方法;

g)附錄B的填寫。

4.2.5調查以資料收集和現場調研相結合的方式進行。

4.2.6調查資料收集基于已有資料,包含但不限于:政府文件、學術研究成果、規劃資料、教材、口

述資料、實物標本資料、文物普查資料、方志等。準備調查資料與工具,包括:

a)與旅游資源單體及其賦存環境有關的各類資料,包括地方志書、旅游區與旅游點介紹、規劃

b)專題報告、專題地圖、影像、報道、照片等;

c)實地調查所需的各類設備如簡易測量儀器、影像設備等;

d)山地旅游資源調查與評價表見附錄B。

4.2.7對具有旅游開發前景,有明顯的經濟、社會、文化價值的山地旅游資源單體進行調查,對以下

資源不予調查:

a)存在形式差,不具有開發利用價值的;

b)與國家現行法律、法規相違背的;

c)開發后有損于社會形象的或可能造成環境問題的;

d)影響國計民生的;

e)某些位于特定區域內,不可為旅游利用的。

4.2.8調查區域在與旅游開發規劃相配套的前提下,一般按照行政區進行劃分(如在市州一級的調查

中,可將市州劃分為調查區域,在區縣一級的調查中,可將區縣劃分為調查區域),針對旅游資源綜合

體,可參考相關旅游發展規劃或指導文件要求進行分區調研。

2

DB52/T1401.42—2023

4.2.9其他旅游資源調查要求按照GB/T18972執行。

5山地旅游資源保護性評價

5.1總體要求

5.1.1按照本文件的旅游資源分類體系對山地旅游資源單體進行評價。

5.1.2采用打分評價方式完成,注重評價的客觀性、系統性、科學性和可操作性。評價分兩級,包括

初評和復評。初評由山地旅游資源調查組完成該項工作,參與評分人員應完成旅游資源調查程序,并根

據本標準的要求,進行技術培訓。初評過程的相關資料需保存并提交山地旅游資源保護專家委員會用于

復評參考。

5.1.3復評由山地旅游資源保護專家委員會完成,專家組成員需具備地質地貌、旅游環境、歷史文化、

建筑園林、森林生態等專業知識背景,復評專家委員會人數一般不應少于5人。

5.2評價指標

山地旅游資源保護評價體系見表1。

表1山地旅游資源保護評價體系

計分

項目指標

100~7575~5050~2525~0

全部或其中一項全部或其中一項全部或其中一項全部或其中一項

具有極高的觀賞具有很高的觀賞具有較高的觀賞具有一般觀賞價

資源本體價值價值、游憩價值、價值、游憩價值、價值、游憩價值、值、游憩價值、

(0.39)使用價值、歷史使用價值、歷史使用價值、歷史使用價值、歷史

價值、科學價值、價值、科學價值、價值、科學價值、價值、科學價值、

文化價值等文化價值等文化價值等文化價值等

旅游價值

珍稀奇特程度在世界范圍內罕在全國范圍內罕在全省范圍內罕

(0.41)較為多見

(0.28)見見見

規模豐度單體規模巨大/單體規模較大/單體規模一般/單體規模較小/

(0.15)集群密度極高集群密度較高集群密度一般集群密度稀疏

知名度和影響

具有世界級影響具有全國級影響具有省域級影響具有市縣級影響

力力力力

(0.18)

邊界與主干道距邊界與主干道距

交通可達性邊界與主干道距邊界與主干道距

離在500m到離在1000m到

(0.22)離在500m范圍內離大于5000m

1000m范圍內5000m范圍內

適游期或適游

開發潛力超過300天/適宜超過250天/適宜超過150天/適宜超過100天/或適

范圍

(0.27)于所有游客于80%游客于60%游客宜于40%游客

(0.18)

可承受開發強可開發范圍占整可開發范圍占整可開發范圍占整可開發范圍占整

度體的比例超過體的比例在15%體的比例在5%到體的比例不足

(0.27)30%到30%15%5%

3

DB52/T1401.42—2023

表1(續)

計分

項目指標

100~7575~5050~2525~0

近10年未發生過近10年未發生過近10年未發生過近10年發生過嚴

嚴重級別以上災嚴重級別以上災嚴重級別以上災重級別以上災害

開發潛力災害發生頻度

害,及近5年未發害,及近5年未發害,但近5年發生或近5年嚴重級

(0.27)(0.33)

生過嚴重級別災生過嚴重級別災過嚴重級別災害別災害發生次數

害害不超過3次在3到5次之間超過5次

旅游開發程度

幾乎未開發少量開發部分開發全部開發

(0.15)

資源完整性有少量變化,但

保持完整有明顯變化有重大變化

(0.24)不明顯

生態承載能力10人~35人35人~50人

存續現狀<10人/100m2>50人/100m2

(0.19)/100m2/100m2

(0.32)

環境保護與危

沒有受到任何環受到輕度環境污受到中度環境污受到重度環境污

境污染與危害染與危害染與危害染與危害

(0.20)

安全性存在較少的安全存在較大的安全存在很大的安全

沒有安全隱患

(0.22)隱患隱患隱患

全年空氣質量指全年空氣質量指

全年空氣質量指全年空氣質量指

數(AQI)達到優數(AQI)達到優

數(AQI)達到優數(AQI)達到優

的天數超過的天數超過

的天數超過70%/的天數超過60%/

90%/80%/

氣溫在10℃~氣溫在10℃~

康養適宜性氣溫在10℃~氣溫在10℃~

30℃之間超過30℃之間超過

(0.63)30℃之間超過30℃之間超過

40%/30%/

60%/50%/

附加值年平均負氧離子年平均負氧離子

年平均負氧離子年平均負氧離子

(0.20)濃度超過2000濃度超過1000

濃度超過5000濃度超過3000

個/cm3個/cm3

個/cm3個/cm3

周邊500m內有超周邊500m內有超

周邊500m內有超過3處重點保護過3處特色保護周邊500m內有超

資源集聚性

過3處核心保護資源/周邊500m資源/周邊500m過3處一般保護

(0.37)

資源內有2處核心保內有1處核心保資源

護資源護資源

5.3計分方法

5.3.1山地旅游資源的保護指數(PI)的大小反映旅游資源保護的重要性和迫切程度,數值大小在0~

120之間

5.3.2山地旅游資源的保護指數的值越大則山地旅游資源的保護的重要性越大、優先度越高,值越小

則保護的重要性和迫切度越小。

5.3.3山地旅游資源的保護指數(PI)按公式1進行計算:

4

DB52/T1401.42—2023

3

(1)

PI(wiVi)·····································································

i1

式中:

Vi——表示第i個項目的綜合得分;

wi——為項目i在旅游資源的保護指數中的權重系數。

5.3.4每個項目的綜合得分為指標分數乘以相應系數的折算值,總分值為100分,按公式2進行計算。

公式(2)的三部分指標分別反映了山地旅游資源的旅游價值、開發潛力和存續現狀。

n

()(2)

Viwjj······································································

ji

式中:

Vi——表示第i個項目的綜合得分;

wj——為指標j在該項目中的權重系數;

n——為該項目中的指標數量。

5.4評價程序

5.4.1由調查組將收集的資料統一編號、存檔,并將匯總信息填寫至附錄B中。

5.4.2在調查組對相關資料分析、轉化、利用的基礎上,逐個對旅游資源單體進行現場調查核實,包

括訪問、實地觀察、測試、記錄、繪圖、攝影,必要時進行采樣和室內分析。

5.4.3現場調研的重點內容包括但不限于:記錄山地旅游資源所在地理位置、明確山地旅游資源的范

圍邊界、采集山地旅游資源的影像資料。

5.4.4針對非實體的山地旅游資源,不需劃定資源的范圍邊界。

5.4.5調查組在結合資料收集分析和現場調研的情況,按照本文件5.2所述指標,對山地旅游資源進

行評價打分。

5.4.6打分采取先定級再定分的方式,即先對山地旅游資源單體進行定檔,后在檔內賦予每個指標相

應分數,總分值為120分。

5.4.7通過各調查組組員平均數(參評人員較多時可采用去掉最高和最低得分后計算平均分的方法)

對各指標定量化處理。

5.4.8根據計分規則,計算相應項目得分,后根據項目得分,計算山地旅游資源的保護指數(PI)得

分。

5.4.9除各項指標得分外,還應注明存在問題。

5.4.10調查組成員需根據客觀情況,完成《山地旅游資源調查與評價表》(附錄B),并根據資源調

查和評價的具體情況,形成山地旅游資源保護圖件。

5.5等級劃分

根據山地旅游資源保護指數及等差分級原則,將山地旅游資源單體劃分為五類:核心保護資源(PI

>75),重點保護資源(50<PI≤75)、特色保護資源(25<PI≤50)、一般保護資源(0<PI≤25)。

5

DB52/T1401.42—2023

6山地旅游資源保護

6.1總體要求

6.1.1貫徹執行國家有關資源保護的方針、政策和法律、法規。

6.1.2遵循可持續利用、因地制宜、生態保護優先于開發利用的原則。

6.1.3加強各類山地旅游資源的分類分級保護。

6.1.4根據山地地文景觀資源、山地水域風光資源、山地生物景觀資源、山地天象與氣候景觀資源、

山地建筑與設施資源、山地歷史遺跡資源、山地旅游購品資源、山地人文活動資源、山地體育旅游資源、

山地康體養生旅游資源的特點制定相應的保護措施,做好資源保護與相關規劃的協調銜接,合理確定開

發利用規模。

6.1.5在核心保護資源和重點保護資源及其外圍劃定一定的范圍作為資源保護區,采取嚴格的保護措

施,并對保護區范圍內進行整體性保護。

6.1.6資源保護區范圍劃定需與地方國土空間規劃相一致,如存在沖突區域,應以保護優先、開發次

之的方式協調。

6.1.7保護重要的地帶性資源,針對資源保護級別較高的連片區域,推動建立國家公園或自然保護區,

維護原生態的自然景觀。加強各類山地旅游資源保護的宣傳和普及教育,提高全民保護意識。

6.1.8針對核心保護資源和重點保護資源密集區域,應編制資源保護利用規劃,對所保護的資源進行

監測、維護,防止源被破壞和污染。

6.1.9針對文物保護單位、自然保護區、森林公園等保護地范圍內的山地旅游資源,如無特殊說明,

參照GB/T16571、LY/T1726、LY/T2089標準執行。

6.2山地地文景觀資源保護要求

6.2.1對具有國際、國內和區域性典型意義的地質遺跡,應推動建成國家級、省級、縣級地質遺跡保

護區、地質遺跡保護段、地質遺跡保護點或地質公園。

6.2.2對國際或國內具有極為罕見和重要科學價值的地質遺跡,非經批準不應入內。對大區域范圍內

具有重要科學價值的地質遺跡,可有組織地進行科研、教學、學術交流及適當的旅游活動。

6.2.3任何單位和個人不應在地質保護區內及可能對地質遺跡資源造成影響的一定范圍內進行采石、

取土、開礦、放牧、砍伐以及其他對保護對象有損害的活動。

6.2.4對易風化、易被人為破壞的地文景觀資源,應采取有效的保護措施。

6.2.5對地文景觀資源的安全隱患,如危巖、滑坡及其他破壞的地方,應加以排除和修復,保證其安

全性和穩定性。

6.2.6不應在保護區內修建與地質遺跡保護無關的廠房或其他建筑設施;對已建成并可能對地質遺跡

造成污染或破壞的設施,應限期治理或停業外遷。

6.3山地水域景觀資源保護要求

6.3.1針對飲用水水源保護區內的水域、國家和省級自然保護區(含風景名勝區)內的水域、蓄滯洪

區、行洪排澇骨干河道、面積50萬m2以上的湖泊及其他環境敏感區內的水域,應制定嚴格的保護規定,

明確水域名稱、位置、面積、主要功能等。

6.3.2針對上述區域,應有計劃有步驟地實施區域內移民搬遷工程,應實行水資源管理制度,完善水

資源保護辦法。

6.3.3加強水域景觀資源的綜合治理與保護,結合衛生環境治理,組織實施水體周邊垃圾整治,排查、

解決水體周邊衛生及污水治理隱患。對水體淺層可見的藻類進行打撈,減少內源性污染物產生。

6

DB52/T1401.42—2023

6.3.4在水域景觀資源范圍內從事養殖或各種水上活動、各種商業經營活動應報有關行政主管部門批

準。

6.3.5基礎設施建設項目一律不應占用重要水域。建設項目占用水域的,應當符合水域資源保護規劃

和有關技術標準、技術規范,不應危害堤防安全、影響河勢穩定、妨礙行洪暢通、損害生態環境。

6.3.6不應在水域景觀資源及周邊排放各類工業及生活廢水、中水。不應利用無防滲漏措施的溝渠、

坑塘等輸送或者存貯含有毒污染物的廢水、含病原體的污水和其他廢棄物。

6.3.7針對特殊類型的水資源,如溫泉資源的保護和管理,應遵循統一規劃、合理配置、集約節約的

原則,有計劃地開采,限制取水量,保證資源可持續利用。

6.4山地生物資源保護要求

6.4.1保護生物多樣性,不應隨意捕殺、獵取、破壞生物景觀資源。針對山地范圍內瀕危物種,且對

生境有特殊要求的,應就地設置保護區。

6.4.2根據重要動(植)物的生活習性(生長條件)確定核心棲息地(生長區)范圍。

6.4.3加強環境保護,擴大和恢復棲息地(生長區),同時應加強各生境之間植被的延續性,提高異

質性,遵循自然演替途徑。

6.4.4對瀕危動植物物種進行建議人工培育和繁殖,擴大物種種群數量和生存范圍。

6.4.5對保護物種適時監測,進行數據分析,提供保護的科學依據。

6.4.6防治森林火災的發生,涉及明火的旅游和商業活動必須在非森林防護區用火。

6.4.7旅游景點建設應避開野生動物的繁育場所,不應在野生動物的繁育基金進入其棲息地。

6.5山地天象與氣候景觀資源保護要求

6.5.1在天象與氣候資源豐富區域或者敏感區域內,劃定天象與氣候資源保護區域,保護區域內不得

建設破壞天象與氣候資源的項目。

6.5.2天象與氣候資源開發利用需進行可行性論證,未進行論證的項目,項目建設單位不得開工建設。

6.5.3開發利用太陽能、風能、云水資源等氣候資源時,其范圍和強度應當嚴守生態保護紅線、符合

環境保護要求。

6.6山地遺址遺跡資源保護要求

6.6.1結合文物普查工作,對有價值的遺址遺跡資源應及時完成文物及其保護單位申報工作。

6.6.2對遺址遺跡原物給予保護的同時將相關資源進行整理、提煉和集中,針對有展示價值的資源應

形成綜合性的展示場所。

6.6.3對于重要的遺址遺跡資源堅持“搶救第一,保護為主,合理開發,永續利用”的方針,嚴格遵

守“修舊如舊”的原則,不可隨意拆遷和異地復制。

6.6.4堅持原址保護,只有在發生不可抗拒的自然災害或因國家重大建設工程的需要,使遷移保護成

為唯一有效的手段時,才可以原狀遷移,易地保護,并需要依法報批,在獲得批準后方可實施。

6.6.5基本建設活動應盡可能避開遺址遺跡資源的保護范圍,因特殊情況確需在遺址遺跡資源的保護

范圍內進行工程施工作業的,需要依法報批,在獲得批準后方可實施。

6.6.6與遺址遺跡資源價值關聯的自然和人文景觀及構成遺址遺跡資源的外圍環境,應當與遺址遺跡

資源統一進行保護。

6.6.7應充分估計各類災害和旅游活動等可能對遺址遺跡資源造成的危害,并制訂應付突發災害和破

壞的周密搶救方案。

6.6.8遺址遺跡資源保護應以日常保養為主,制定日常保養制度并定期監測,減少附加手段干預。

6.6.9對目前無條件修復的遺址遺跡資源,應劃定保護紅線,保護文物古跡不受損傷。

7

DB52/T1401.42—2023

6.7山地建筑與設施資源保護要求

6.7.1應以建筑與設施資源的基本類型為依據,對其進行針對性地保護。

6.7.2實施山體周邊建筑的與設施資源修建、保護等工程,應當與山體景觀風貌和生態環境相協調。

6.7.3對山地范圍內保護價值較高的村寨進行整體性保護,結合村寨特點,制定保護規劃,制定和完

善保護措施和管理規定,加強保護力度,改善整體環境質量。

6.7.4對歷史人文建筑,需要在評估的基礎上,按照不改變原狀的原則進行修繕和利用,其保護性配

套建筑設施的建筑風格應當與原建筑相協調,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損壞或者擅自遷移、拆除歷史人文建

筑。

6.7.5宜利用已有人文與建筑資源尤其是傳統風貌建筑展示地方特色文化,開設博物館、陳列館、紀

念館、傳統作坊或者開辦民宿等服務性經營活動。

6.7.6支持傳統風貌建筑材料的生產,鼓勵研究和運用傳統建筑手法、技藝、材質和符號,延續本地

區傳統建筑風貌,強化和塑造地方特色。

6.8山地旅游商品資源保護要求

6.8.1鼓勵彰顯山地特色的旅游商品研發,應突出貴州山地特色,具有一定的文化藝術內涵和實用性。

6.8.2加強知識產權保護意識,原創山地旅游商品及品牌應及時申請專利、商標等知識產權,并做好

監督管理與品牌形象保護。

6.9山地人文活動資源保護要求

6.9.1人文活動資源的靜態保護采用錄音、錄像、拍照等方法記錄,應建立完善的歷史文化、人文活

動檔案,編制成相應的書籍、音像制品等出版物。

6.9.2針對具有重要價值的人文活動資源,應及時進行搶救性保護,科學、有效保持原生態的人文活

動內涵和風貌。

6.9.3針對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的人文活動資源,相關傳承人、文化傳承單位,應履行保護和

傳承的責任,推動遺產保護與山地旅游發展相融合。

6.9.4鼓勵發掘、收集、整理、宣傳和利用與山地特色及地方歷史文化有關的歷史事件、典故傳說和

傳統藝術、民俗等人文活動資源,傳承和弘揚優秀傳統文化。

6.10山地體育旅游資源保護要求

6.10.1山地體育旅游資源保護與開發應符合GB/T34311和GB19079(所有部分)的要求。

6.10.2山地體育旅游資源的保護與開發及涉及配套設施的新增、改擴建,應按建設規劃要求進行,涉

及設備器材均應取得產品質量檢驗合格證書和認證證明,合消防、安全、衛生和環保規定,不得降低建

設標準。

6.10.3山地體育旅游資源的相關管理機構需要建立健全應急救援制度、環保制度、活動組織規范、技

術操作規范等運營管理制度,加強安全保障工作。

6.11山地康體養生旅游資源保護要求

6.11.1應注重康體養生資源與周邊自然環境的整體性保護。

6.11.2針對溫泉、礦泉等特殊資源養生地的開發利用,應實行保護區制度,編制資源保護和開發利用

規劃,并報送相關部門批準。

6.11.3應確定康體養生資源的開發容量,制定相應的開發計劃,合理設定旅游環境容量。

8

DB52/T1401.42—2023

6.12保護方案制定

6.12.1建立山地旅游資源保護方案制定組來完成方案制定工作。方案制定組由5人~7人組成,應有

山地旅游資源調查組相關成員參與,明確負責人和參與人。

6.12.2應完成山地旅游資源控制范圍的相關說明和圖件,旅游資源的保護范圍需要根據工作底圖確定,

工作底圖包括區域等高線地形圖(比例尺范圍1:5000~1:10000,適調查區域大小而定)和行政區劃圖。

6.12.3由山地旅游資源保護方案制定組根據山地旅游資源評估結果,依據以上保護要求完成保護方案

的設計,填入《山地旅游資源保護方案表》(附錄C),報文化和旅游主管部門存檔管理。

9

DB52/T1401.42—2023

A

A

附錄A

(規范性)

山地旅游資源基本類型

山地旅游資源基本類型見表A.1。

表A.1山地旅游資源基本類型

主類亞類基本類型釋義

AAA山丘型旅游地山地丘陵內可供觀光游覽的整體景觀或個別景觀

AAB谷地型旅游地溝谷內可供觀光游覽的整體景觀或個體景觀

AAC沙礫石地型旅游地沙漠、戈壁、荒原內可供觀光游覽的整體區域或個別區段

AA綜合自AAD灘地型旅游地緩平難地內可供觀光游覽的整體景觀或個別景觀

然旅游地AAE奇異自然現象發生在山地地表并還沒有合理解釋的自然界奇特現象

AAF自然標志地標志特殊地理、自然區域的地點

山地自然景觀及其自然要素(主要是地貌、氣候、植被、土壤)隨

AAG垂直自然地帶

海拔高度變化而呈現遞變規律的區域

在巖層或巖體受力發生破裂時,地殼沿破裂面產生顯著位移的現象

ABA斷層景觀

和景色

ABB褶曲景觀地層在各種內力作用下形成的扭曲變形

ABC節理景觀指巖石中沒有相對位移或僅有微小位移斷裂的現象和景色

AB沉積

ABD地層剖面地層中具有科學意義的典型剖面

與構造

ABE鈣華與泉華鈣華與泉華是巖石中的鈣質等化學元素溶解后沉淀形成的形態

礦點礦脈

ABF礦床礦石地點和由成景礦物、石體組成的地面

與礦石積聚地

ABG生物化石點保存在地層中的地質時期的生物遺體?遺骸及活動遺跡的發掘地點

A地文

ACA凸峰在山地或丘陵地區突出的山峰或丘峰

景觀

ACB獨峰指平地或平緩地面上突起的丘陵個體

ACC峰叢一種連座峰林,基部完全相連,頂部為圓錐狀或尖錐狀的山峰

ACD石(土)林林立的石(土)質峰林。土林(soilforest)指林立的土質峰丘。

ACE奇特與象形山石形狀奇異?擬人狀物的山體或石體

ACF巖壁與巖縫坡度超過60°的高大巖面和巖石間的縫隙

兩坡陡峭、深度大于寬度、中間深峻的v字型谷、嶂谷、幽谷等山

AC地質地ACG峽谷段落

谷段落。

貌過程形跡

由密集的溝谷及其間的丘陵、臺地、坡地等正向地形組成的崎嶇地

ACH溝壑地

形景觀

指由層厚、產狀平緩、節理發育的紅色砂礫巖構成的城堡狀、寶塔

ACI丹霞狀、針狀、柱狀、棒狀、方山狀、峰林狀或洞穴等各種地貌形態。

因其形態類似巖溶山,故又稱假喀斯特。

ACJ雅丹主要在風蝕作用下形成的土墩和凹地(溝槽)的組合景觀。

ACK堆石洞巖石塊體塌落堆砌成的石洞。

位于基巖內和巖石表面的天然洞穴。如溶洞、落水洞與豎井、穿洞

AC地質地ACL巖石洞與巖穴

與天生橋、火山洞、地表坑穴等。

貌過程形跡

ACM沙丘地由沙堆積而成的各類高低起伏不平的沙丘、沙山。

10

DB52/T1401.42—2023

表A.1(續)

主類亞類基本類型釋義

被巖石、沙、礫石、泥、生物遺骸覆蓋的河流、湖泊、海洋沿岸堆

ACN岸灘

AC地質地積地面。即江、河、湖、海盆邊緣與四周陸地相鄰的地區。

貌過程形跡巖溶地區成群聳立的石灰巖山峰,主要發育在熱帶雨林和亞熱帶季

ACZ峰林

風區,由碳酸鹽類巖石經強烈溶蝕而成。

由于重力作用使山坡上的土體、巖體整體下滑或崩塌滾落而形成的

ADA重力堆積體

遺留物。

ADB泥石流堆積飽含大量泥砂、石塊的洪流堆積體。

A地文地震留下的痕跡,包括震毀、震損或地震影響區域內完好的建(構)

AD自然變ADC地震遺跡

景觀筑物及地震活動產生的地質、地形、地貌變動的痕跡等

動遺跡

ADD陷落地地下淘蝕使地表自然下陷形成的低洼地。

ADE火山與熔巖地殼內部溢出的高溫物質堆積而成的火山與熔巖形態。

ADF冰川堆積體具有旅游價值的冰川后退或消失后遺留下來的堆積地形。

ADG冰川侵蝕遺跡具有旅游價值的冰川后退或消失后遺留下來的侵蝕地形。

AEA島區小型島嶼上可供游覽休憩的區段。

AE島礁河流、湖泊、海洋中隱現于水面上下的巖石及由珊瑚蟲等的遺骸堆

AEB巖礁

積成的巖石狀物。按礁在水中位置分為明礁、暗礁。

BAA觀光游憩河段指可供觀賞、休憩、娛樂的河流區段。

指地下流水河道的段落。暗河又稱地下河。指具有河流主要特性的

BA河段BAB暗河河段

巖溶的地下通道。

BAC古河道段落已經消失的歷史河道現存段落

BBA觀光游憩湖區指可供觀賞、休憩、娛樂的湖泊水域。

BB天然地表常年濕潤或有薄層積水,生長濕生和沼生植物的地域或個別段

BBB沼澤與濕地

湖泊與池沼落。

BBC潭池四周有岸的小片水域

B水域

BCA懸瀑從懸崖處傾瀉或散落下來的水流。

風光

BC瀑布從陡坡上跌落下來落差不大的水流。即河流流經局部懸崖式河床時

BCB跌水

的一種水流傾瀉現象。規模較大者又稱為“瀑布”。

BDA冷泉地下水的天然露頭

BD泉

BDB地熱與溫泉埋藏于地下的溫度適宜?具有礦物元素的地下熱水?熱汽

BEA觀光游憩海域指可供觀賞、休憩、游樂的海上區域。

BE河口

與海面BEB涌潮現象海水大潮時涌入海灣和近海河道的海浪推進景象。

BEC擊浪現象指海浪向岸邊推進時,拍打海岸造成水花卷起的景象。

CAA林地生長在一起的大片樹木組成的植物群體

指生長在一起的小片簇狀樹木組成的植物群體,有些林木種類獨特

CAB叢樹

CA樹木或形態特異

C生物

指年代久遠、有獨特歷史、傳說的有科研價值或形態特殊的單株樹

景觀CAC獨樹

木。

CB草原

CBA草地以多年生草本植物或小半灌木組成的植物群落構成的地區

與草地

11

DB52/T1401.42—2023

表A.1(續)

主類亞類基本類型釋義

CB草原指在一定草本植被覆蓋中混生著稀疏林木的地區,林木的覆蓋率一

CBB疏林草地

與草地般不超過10%。

CCA草場花卉地指在草地上成片生長的花色花形具有觀賞價值的花卉生長地域。

CC花卉地CCB林間花卉地指在樹林間成片生長的花色花形具有觀賞價值的花卉生長地域。

C生物CCZ水生花卉地指在水域間成片生長的花色花形具有觀賞價值的花卉生長水域。

景觀CDA水生動物棲息地一種或多種水生動物常年或季節性棲息的地方

一種或多種陸生野生哺乳動物、兩棲動物、爬行動物等常年或季節

CD野生動CDB陸地動物棲息地

性棲息的地方。

物棲息地

CDC鳥類棲息地一種或多種鳥類常年或季節性棲息的地方

CDE蝶類棲息地一種或多種蝶類常年或季節性棲息的地方

DAA日月星辰觀察地適合觀察太陽、月亮、星星的地點。

DAB光環現象觀察地適合觀察虹霞、極光、佛光等光環現象的地點。

DA光現象

海市蜃樓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