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講 文化常識(解析版)_第1頁
第五講 文化常識(解析版)_第2頁
第五講 文化常識(解析版)_第3頁
第五講 文化常識(解析版)_第4頁
第五講 文化常識(解析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4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PAGE5高2022屆高考語文第一輪復習講練學案之文言文閱讀專題第五講文化常識【知識精講】一、考情分析古代文化常識類詞語,在文言文閱讀中經常出現,含義比較固定,涉及面廣,體現了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古代文化知識題重在考查識記能力,但由于該考查點所考查的詞語是從文言材料中引發出來的,故兼考理解和推斷能力。對于這一考查點的復習,除了重視平時的積累外(尤其要著重積累教材中的文化常識),也要掌握一定的答題方法。二、復習指導古代文化常識的內容極其廣泛,大致說來它包括古代官職、姓名稱謂、天文歷法、古代地理、科舉制度、風俗禮儀、飲食器用、音樂文娛等。其他如陰陽術數、星圖占卜、兵法行陣等比較生僻、艱深或帶有唯心色彩的可以不納入復習范圍。面對內容廣泛的古代文化常識,我們應該重視巧記。下面介紹幾種巧記法:一、分類串記法1.科舉記憶法明清時期科舉共分四級,分別是“院試、鄉試、會試、殿試”。院試中榜者為“秀才”,鄉試中榜者為“舉人”,會試中榜者為“貢士”,殿試中榜者為“進士”。舉人中的第一名為“解元”,貢士中的第一名為“會元”,進士中的第一名為“狀元”。一個考生,倘若能連獲上述三個第一名的話,那他就是“連中三元”了。2.雅號記憶法“詩圣”杜甫、“詩仙”李白、“詩魔”白居易、“詩佛”王維、“詩豪”劉禹錫、“詩鬼”李賀、“詩骨”陳子昂、“詩杰”王勃、“詩囚”孟郊、“詩狂”賀知章、“詩奴”賈島等。3.文體記憶法教材所選的古文篇目,一般都是按“語錄體、編年體、國別體、紀傳體”這四種文體優選的文章。《論語》,語錄體,是孔子的弟子和后學者對孔子言行思想的記錄,共20篇492章;《春秋》《左傳》《資治通鑒》,編年體,是按年代順序編寫的史書;《國語》《戰國策》,國別體,是分國敘述的記言史書;“二十四史”,紀傳體,是以記載帝王、諸侯王、社會各界著名人物事跡的巨著,除《史記》為“通史”外,其他均為“斷代史”。4.基數記憶法殿試一甲等(狀元、榜眼、探花);漢代二京都(洛陽、長安);政務三省制(中書省、門下省、尚書省);星宿四象分(東方蒼龍、西方白虎、南方朱雀、北方玄武);夜晚五時段(一更、二更……五更);許慎六書創(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注、假借);人有七情欲(喜、怒、哀、懼、愛、惡、欲);方位八荒地(東、西、南、北、東北、西北、東南、西南);古國九州天(冀、豫、雍、揚、兗、徐、梁、青、荊);儒家十義(父慈、子孝、兄良、弟悌、父義、婦聽、長惠、幼順、君仁、臣忠)。二、聯想記憶法識記文化常識要進行相關的聯想,或相似聯想,或相反聯想。如記憶官職變動:eq\x(任、拜、除、征)→eq\x(遷、擢、拔)→eq\x(調、轉、徙)→eq\x(罷、貶、左遷)授官職→提升官職→調動官職→免官或降職這樣舉一而反三,觸一而發十,便能較系統地記住許多知識。三、分清易混法文學文化常識中有一些易混知識點一定要分清,如“謚號”“廟號”“年號”等的區別。常見“號”的區別:(1)謚號。古代帝王、諸侯、高官大臣等人死后,朝廷根據他們的生平行為給予一種稱號以褒貶善惡,稱為“謚”或“謚號”。謚號是死者生前事跡和品德的概括。謚號按性質分為三類:①美謚,表揚性的:經天緯地曰文,布義行剛曰景,威強睿德曰武,柔質慈民曰惠,圣聞周達曰昭,圣善周聞曰宣。②惡謚,批判性的:亂而不損曰靈,殺戮無辜曰厲,好內遠禮曰煬。③平謚,表同情的:恭仁短折曰哀,慈仁短折曰懷,在國遭憂曰愍。(2)廟號。是指皇帝死后,在太廟立室奉祀時特起的名號,如高祖、太宗等。從漢代起,每個朝代一般是第一個皇帝的謚號太長,不便稱呼,所以唐宋以來的皇帝都改稱廟號,如唐太宗、宋太祖。到了明清兩代才用年號來稱呼。(3)年號。是紀年的名稱,亦是帝王用的,如“貞觀”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年號。改元。新皇帝即位后,一般都要改變紀年的年號,稱為“改元”。同一皇帝在位時也可以改元,如漢武帝改了十一次年號,唐高宗用過十四個年號。到了明代,才規定一帝一元,才有可能用年號來稱呼皇帝。如清高宗的年號是乾隆,清高宗就被稱為乾隆皇帝。(4)尊號、徽號。“尊”為尊敬,“徽”為美好。“尊號”和“徽號”都是對尊者加上的號,以表示尊崇褒美的意思。往往在皇帝和皇后生前就有尊號。如唐玄宗開元二十七年受尊號為開元圣文神武皇帝;清代同治帝曾尊生母葉赫那拉氏為圣母皇太后,再加上徽號為“慈禧”。封建時代帝后的尊號可以加幾次,實際上都是臣子對他們的阿諛奉承。現代也有贈送徽號這種情況的,但性質和內容已不一樣,如孫炳文曾贈給郭沫若一個徽號——“戎馬書生”。四、表格記憶法這種方法系統、清晰、高效。如明清三級科舉考試簡表。考試名稱考試日期考試級別主考官中者稱謂說明鄉試子、卯、午、酉年八月京城和各省皇帝派遣考官舉人第一名“解元”會試鄉試后第二年春天京城禮部皇帝特派考官貢士第一名“會元”殿試會試后同年四月皇宮殿廷皇帝進士第一名“狀元”第二名“榜眼”第三名“探花”【對點精練】一、分類訓練(一)姓名稱謂1.對下列文化常識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古代中國漢族男性年滿二十歲要舉行冠禮,表示成年。未冠又稱弱冠,即不到二十歲。B.擢進士,指被選拔為進士。中國古代科舉制度中,通過最后一級中央政府朝廷考試者(古代科舉殿試及第者),稱為進士。C.浮屠,亦作浮圖、休屠。古人稱佛教徒為浮屠,都是佛陀的異譯。后人認為佛陀二字太麻煩,于是簡化成了一個字“佛”。D.“贊”是紀傳體史書中寫在篇末的評論性文字,可用來表達對傳主的肯定和贊美。1.A【“未冠”不是“弱冠”。】2.對下列文化常識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弱冠:古代男子二十歲行冠札,表示已經成人,但體魄還未強壯,所以稱作弱冠。B.道:指古代行政區劃名,在漢朝才開始出現,后各朝代“道”的管轄范圍不盡相同。C.義倉:舊時儲糧備荒的一種社會習俗。由國家組織、以賑災自助為目的的民間儲備。D.公:指爵位,是古代君主對貴戚功臣的封賜。春秋時期有五等爵位,分別是公、伯、侯、子、男。2.D【應為“公、侯、伯、子、男”。】3.對下列文化常識的解說,正確的一項是()A.長老指年紀大的人,與此不同的是,長者往往指有德行的人。B.累遷又稱遷累,指多次升遷官職,遷的含意與授、拜、除相同。C.進士是清代科舉的最高功名。經會試、復試和殿試取中后,方能稱進士。這三個階段的考試由皇帝圈題,欽定名次。D.擢:指提拔。表示授予官職或官職晉升的詞語還有“拜、除、辟、征、左遷”等。3.A【B,遷的含意與授、拜、除不相同;C,殿試才由皇帝圈題,欽定名次;D,“左遷”是降職。】4.對下列文化常識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布衣”本指布制的衣服,借指讀書人。古代富貴人家穿絲織物,書生穿麻、葛織物。B.“日講起居注官”是清朝的宮廷官職,負責記錄整理帝王的言行,作為撰修國史的材料。C.“超擢”指超越一級或更多等級而晉升官員,一般用于特別有才干或有特殊功勛的人。D.“詞科”是科舉名目之一,主要選拔學問淵博、文辭清麗、能草擬朝廷日常文稿的人才。4.A【“布衣”指平民,非讀書人,且平民穿麻、葛織物。】5.對下列文化常識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關:古代在險要地方或國界設立的守衛處所。如:關塞,關卡,關隘。B.高祖:廟號。廟號是皇帝死后,在太廟立室奉祀時特起的名號。C.字:古人幼時取字,成年取名。對平輩或尊輩稱字是出于禮貌或尊敬,如“劉文靜字肇仁。”D.踐:特指皇帝登臨帝位,如:踐作,踐極。5.C【幼時取名,成年取字。】6.對下列文化常識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萬機,指當政者處理的重要事務,也可指大臣處理的重要事務。B.有司,指主管某部門的官吏,古代設官分職,各有專司,故稱有司。C.笞,指中國古代用竹板或荊條拷打犯人脊背或臀腿的刑罰。D.陛下,是對帝王的尊稱,陛下原指站在臺階下的侍者,臣向天子進言時,不能直呼天子,必先呼侍者而告之,后來陛下就成了與帝王面對面的敬稱。6.A【不能指大臣處理的重要事務。】7.對下列文化常識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弱冠:古代男子二十歲行冠禮,表示已經成人,但體魄還未強壯,所以稱作弱冠。B.道:指古代行政區劃名,在漢朝才開始出現,后各朝代“道”的管轄范圍不盡相同。C.義倉:舊時儲糧備荒的一種社會習俗。由國家組織、以賑災自助為目的的民間儲備。D.公:指爵位,是古代君主對貴戚功臣的封賜。春秋時期有五等爵位,分別是公、伯、候、子、男。7.D【公、候、伯、子、男。】8.對下列文化常識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古人認為我國疆土四面為海所環抱,因而稱國境以內為“海內”,國境以外為海外。B.“釋褐”通常是指脫去平民衣服,開始擔任官職;有時也指新考中的進士被授予官職。C.“人爵”是與天爵相對而言的,它是指塵世人們所封的爵位,例如國君所賜的公、侯等。D.古代男女成年時要行冠禮,戴上表示已經成人的帽子,而“弱冠”就是還沒有成年。8.D【應為“古代男子成年時要行冠禮”,另外“還沒有成年”有誤,男子20歲稱弱冠,此時已經成年。】9.對下列文化常識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幼孤,隨母適胡氏”,古人又“鰥寡孤獨”之說,其中,“鰥”指無妻或喪偶,“寡”指女子喪夫,“孤”指幼年喪父,“獨”指老而無子。B.“洪熙元年”中,“洪熙”是指明仁宗年號。年號始于漢武帝,此后皇帝即位都要改元,并以年號紀年,如“慶歷四年”“元和十年”均是如此。C.“海鹽民”中,“民”是對百姓的稱謂,常見的百姓稱謂還有布衣、黔首、黎民、生民、黎庶、蒼生、黎元、氓和足下等。D.由于受時代的限制,古人對四方異族的了解有限,往往用蠻夷戎狄胡越等來泛指四方異族,對南方各族常稱“百越”或“越族”。9.C【足下對人的敬稱,上輩和同輩都可以稱足下。】10.對下列文化常識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江左,古人習慣以東為左,以西為右。東西與左右常可互相替代,故江左又指江東。B.字,古代男子成人,不便直呼其名,故為取一與本名涵義無關的別名,稱之為字。C.射策,漢代考試取士方法之一,士子針對策問,提出治理政事方略,后泛指應試。D.服闕,古人任職時因你父親或母親去世離職守喪三年,期滿除服,稱之為服闕。10.B【古人名與字的涵義是相關的,不是無關的。】11.對下列文化常識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孝廉,是漢武帝時設立的察舉考試以任用官員的一種科目。孝廉是“孝順親長,廉能正直”的意思。后代,也變成明朝、清朝對舉人的雅稱。B.太守,是郡守的尊稱。漢景帝更名為太守,為一郡的最高行政長官,除治民、進賢、決訟、檢奸外,還可以自行任免所屬掾史。C.字,古人幼時取字,成人命名,字和名有意義上的聯系。字是為了便于他人稱謂。對平輩或尊輩稱字是出于禮貌和尊敬。D.殺青,古人在竹簡上寫字,用火烤去竹簡的水分,以便書寫和防蟲蛀,這道工序稱為殺青。后來泛指書籍定稿。11.C【古人幼時命名,成人取字。】12.對下列文化常識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字,是指古代男子在十八歲行冠禮后,由父母或師長為自己在本名之外所起的表示德行或與本名意義相關的名字。B.漕運,是指在古代社會,封建王朝將所征田賦的部分糧食經由水路運往京師或其他指定地點的一種專業運輸方式。C.太子少保,與太子少師、太子少傅均為負責教習太子的東宮官職,分別是太保、太師、太傅的副職,后來成為一種榮譽性稱號。D.三綱,指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它是儒家倫理文化中的重要思想,在漫長的封建社會中起到了極為重要的作用。12.A【字,是指古代男子在二十歲行冠禮后。】13.對下列文化常識的解說,正確的一項是()A.德宗是唐朝皇帝李適的廟號,廟號就是皇帝登基時在太廟立室奉祀時特起的名號,例如高祖、太宗、高宗、玄宗、肅宗等。B.字,本義是生兒育女。古時,男子二十歲結發加冠時取字,女子十五歲許嫁結發及笄時取字。C.丁內艱,是指遭遇父親去世。丁憂就是遭遇父母親去世。古代朝廷官員,無論任什么官職,從得知喪事的那一天起,必須回到祖籍守喪一段時間。D.崩,古時指皇帝死亡。古代等級森嚴,天子之死謂“崩”或“駕崩”,諸侯、皇室成員等之死謂“薨”,士之死謂“不祿”,庶人之死謂“卒”。13.B【A,廟號只能是皇帝逝后才有;C,丁內艱,是遭遇母親去世;D,庶人之死謂死,大夫之死為“卒”。】14.對下列文化常識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諱”,古代對君主、尊長名字避開不直稱叫諱,規矩是“諱姓”不“諱名”,即在死后的君主或尊長的名前加“諱”字,以示尊重。B.“參知政事”,簡稱“參政”,唐宋時最高政務長官之一,與同平章事、樞密使、樞密副使合稱“宰執”;宋代以參知政事為副宰相。C.殺青,古人在竹簡上寫字,用火烤去竹簡的水分,以便書寫和防蟲蛀,這道工序稱為殺青。后來泛指書籍定稿。D.“謚”,是指對古代帝王、貴族大臣或有地位名望的人死后加給帶有褒貶意義的稱號,以總結他一生最主要的功業成敗和品德的優劣。14.A【規矩是“諱名”不“諱姓”。】15.對下列文化常識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熊概,字元節”,古人幼時命名,成年(男20歲、女18歲)取字,字和名使用有別,名供長輩呼喚;字是供平輩和晚輩稱呼。B.刺史,古代官職名,漢武帝時在全國分設十三部(州),每部(州)設置刺史一人,巡行郡縣,“刺”有檢核問事之意。C.“海鹽民”“民”是對百姓的稱謂,常見的百姓稱謂還有:布衣、黔首、黎民、生民、庶民、黎庶、蒼生、黎元、氓等。D.“蠻”,由于受時代的限制,古代學者對四方異族的了解十分有限,對他們的異同也沒有深入調查,認真識別,往往用蠻、夷、戎、狄、胡、越等來泛指四方異族。《史記·吳太伯世家》索引說:“蠻者,閩也,南夷之名,蠻亦稱越”。中原地區古人對南方各族通稱“百越”或“越族”。15.A【男20歲、女15歲。】16.對下列文化常識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后生,年輕人、后輩,《論語》中有“后生可畏,焉知來者之不如今也”之語。“卿宗后生”即“愛卿家族中的年輕人”。B.不諱是死亡的委婉表達,古人對不同的人的死有不同的委婉表達,如天子死日“崩”,諸侯死日“薨”,士死日“不祿”等。C.故老,古代常指地方上很有社會聲望的年高而見識多的人,“賓禮故老”就是將當地德高望重的老人像賓客一樣敬重。D.“從父”指母親的兄弟,即舅舅。“從”表示外戚。16.D【“從父”指父親的兄弟,即伯父。“從”表示堂房親屬。】17.對下列文化常識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騎射”是指騎馬射箭。周朝的貴族教育體系中,要求掌握禮、樂、射、御、書、數等六種基本才能。其中,射指的就是射箭。B.古代男子20歲稱“弱冠”。這時行冠禮,即戴上帽子,以示成年,但體猶未壯,故又稱“弱”。后世泛指男子二十左右的年紀。C.古時候稱四方異族為西夷、南蠻、東戎、北狄,現在“南蠻”被用來做罵人話。D.紳是古代仕宦者和儒者圍于腰際的大帶,捂紳就是指把笏板插在腰間,指有官職或做過官的人,引申指士大夫。17.C【東夷、南蠻、西戎、北狄。】18.對下列文化常識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冠“從”稱謂在典籍中使用非常多,如“從父”、“從舅”、“從子”等,指的是同一宗族中次于至親的人,意為“與父類從”,的“從弟”即此類,相當于今天的堂弟。B.“陛下”原來指的是帝王座椅后的屏風之下,后來引申為與帝王面對面應對時,對帝王的敬稱。C.翰林院始設于唐,初為供職具有藝能人士的機構。自唐玄宗后翰林學士擔當起草詔書職責,宋朝后翰林學士成為正式官職。D.郊祀,也叫“郊祭”,即祭祀天地日月,是古代至高至重的國家祭典。漢董仲舒有言“國有大喪者,止宗廟之祭,而不止郊祭,不敢以父母之喪,廢事天地之禮也。”18.B【“陛下”原來指的是帝王宮殿的臺階之下,后來引申為與帝王面對面應對時,對帝王的敬稱。】19.對下列文化常識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宋代著名的四大書院是:江西廬山的白鹿洞書院、湖南長沙的岳麓書院、湖南衡陽的石鼓書院和河南商丘的應天府書院。B.受禪是指王朝代換,新王朝的皇帝接受禪讓的帝位,源干上古時的禪讓制,后來中國的王朝更替常以禪讓之名行奪權之實。C.在古代官職任免升降術語中,“擢”“陟”“升”都是指提升官職。D.在古代謙辭中,“愚”謙稱自己不聰明,也可單獨用“愚”謙稱自己,具有類似意思的詞語有“不才、不佞、鄙人、敝人、后學、不谷等”。19.D【“不谷”,即不善,古代諸侯的謙稱。】20.下列對相關內容的解說,正確的一項是()A.“丐閑”是指請求辭官歸家,類似的提法還有“乞休”“乞骸骨”等,而“致仕”是指出來做官。B.謚號是人死后,朝廷根據他的生平事跡與品德修養,評定褒貶,給予一個帶有評判性質的稱號。C.“逆龍鱗”比喻犯人主或強權之怒。傳說龍喉下有逆鱗徑尺,若人有觸之者則必殺人。后人用“龍鱗”指皇帝或其威嚴。D.“除戶部侍郎”中的“戶部”,屬于“三省六部”中的六部之一,戶部主要掌管土地戶口、賦稅財政和典禮、科舉、學校等工作。20.C【A,“致仕”也是指請求辭官歸家;B,“謚號”不僅僅是朝廷給予的;D,典禮、科舉、學校等工作是屬于禮部的職權范圍。】(二)地理、宗法、風俗禮儀1.下列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古代中國漢族男性年滿二十歲要舉行冠禮,表示成年。未冠又稱弱冠,即不到二十歲。B.擢進士,指被選拔為進士。中國古代科舉制度中,通過最后一級中央政府朝廷考試者(古代科舉殿試及第者),稱為進士。C.浮屠,亦作浮圖、休屠。古人稱佛教徒為浮屠,都是佛陀的異譯。后人認為佛陀二字太麻煩,于是簡化成了一個字“佛”。D.“贊”是紀傳體史書中寫在篇末的評論性文字,可用來表達對傳主的肯定和贊美。1.A【“未冠”不是“弱冠”。】2.下列對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四十三年,望中猶記,烽火揚州路”一句中“路”是泛指,指通往揚州的路上。B.道:指古代行政區劃名,在漢朝才開始出現,后各朝代“道”的管轄范圍不盡相同。C.義倉:舊時儲糧備荒的一種社會習俗。由國家組織、以賑災自助為目的的民間儲備。D.公:指爵位,是古代君主對貴戚功臣的封賜。春秋時期有五等爵位,分別是公、侯、伯、子、男。2.A【“路”為行政單位,揚州路即指揚州。】3.下列對相關內容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關,在不同的時期有不同的意義,秦漢乃至隋朝,多指函谷關,如“先破秦入關者”中的“關”就是指此關。B.服闕,指守喪期滿除服,古代父母去世要守喪三年,三年之喪滿稱之為服闕。C.有司,指有具體職務、做具體工作的官吏。古代設官分職,各有專司。D.母憂,是指古代以孝治天下,令母親憂傷,就是不孝。3.D【“母憂”指的是母親去世。】4.下列對相關內容的解說,正確的一項是()A.長者指年紀大的人,與此不同的是,老者往往指有德行的人。B.累遷又稱遷累,指多次升遷官職,遷的含意與授、拜、除相同。C.頓首指磕頭,是古時候的禮節之一,以頭叩地即舉而不停留。D.司馬遷在《史記》中把“僖”字皆作“釐”,是為了避免提到春秋時期魯僖公的名字。4.C【A項老者是指年紀大的人,長者是指有德行的人;B項遷與授、拜、除不盡相同;D項司馬遷是為了避免提到自己的祖父司馬僖的名字。】5.下列對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字,本義是生兒育女。古時,男子二十歲結發加冠時取字,女子十五歲許嫁結發及笄時取字。B.州,古代的一種行政區劃單位。州與中國古代行政區劃路、府、省、道等,區域大小大致相同。C.閨,舊時特指女子居住的內室。闥,建筑物內的小門。“閨闥”,指女眷所居內室的門戶。D.徭,指古代統治者強制人民承擔的無償勞動;賦,田賦。“輕徭薄賦”指“減輕徭役,降低賦稅”。5.B【州,古代的一種行政區劃單位。州與中國古代行政區劃路、府、省、道等,區域大小不相同。】6.下列對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辟節度府,指被節度使征召做官,唐代朝廷大臣可征召名士大儒為官,地方長官也可自行辟聘,這是沿襲漢代的用人制度。B.德宗是唐朝皇帝李適的廟號,廟號就是皇帝登基時在太廟立室奉祀時特起的名號,例如高祖、太宗、高宗、玄宗、肅宗等。C.密詔是指中國古代封建社會皇帝給大臣們下達的秘密詔書,相當下機密圣旨,區別于平常皇帝分封大臣與頒布政令的圣旨。D.贈戶部尚書持指加封戶部尚書官職稱號,贈官一般在原官銜基礎上加一級,古代朝廷對功臣先人或在本人死后追封爵位官職。6.B【錯在“登基時”,廟號只能是皇帝逝后才有。】7.下列對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后唐是五代政權之一,李存勖所建,都洛陽。五代指后梁、后唐、后晉、后漢、后周。B.稱疾,是古文中較為常見的一種托詞,當事人本身或許沒有生病,卻以生病為由,以回避某事某人。C.祭酒,古代學官名。晉武帝咸寧四年設,以后歷代多沿用,為國子學或國子監的主管官。D.丁內艱,是指遭遇父親去世。丁憂就是遭遇父母親去世。古代朝廷官員,無論任什么官職,從得知喪事的那一天起,必須回到祖籍守喪一段時間。7.D【丁內艱,是遭遇母親去世。】8.下列對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掾,原為佐助的意思,后為副官佐或官署屬員的通稱。根據分管事務的不同,有不同的掾史,如戶曹掾史、水曹掾史、比曹掾史、倉曹掾史等。B.征士指的是不就朝廷征辟的士人。可見,魏晉以后,選擇人才方面雖有九品官人法,但自漢代起存在的征辟制還有保留。C.宗廟是祭祀祖先的專用房屋。宗廟制度規定,天子立七廟,諸侯立五廟,大夫立三廟,士立一廟,庶人不準設廟。D.崩,古時指皇帝死亡。古代等級森嚴,天子之死謂“崩”或“駕崩”,諸侯、皇室成員等之死謂“薨”,士之死謂“不祿”,庶人之死謂“卒”。8.D【庶人之死謂死,大夫之死為“卒”。】9.下列對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諱”,古代對君主、尊長名字避開不直稱叫諱,規矩是“諱名”不“諱姓”,即在死后的君主或尊長的名前加“諱”字,以示尊重。B.“進士”,是指在中國古代科舉制度中,通過會試考取后進入殿試的讀書人,是古代科舉殿試及第者的統稱,意為可以進授爵位之人。C.“參知政事”,簡稱“參政”,唐宋時最高政務長官之一,與同平章事、樞密使、樞密副使合稱“宰執”;宋代以參知政事為副宰相。D.“謚”,是指對古代帝王、貴族大臣或有地位名望的人死后加給帶有褒揚意義的稱號,以總結他一生最主要的功業與歌頌他的品格,以期名揚后世。9.D【謚號有褒貶之分,題目遺漏了“惡謚”。】10.下列對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幼年喪父稱為孤,老而無子稱為獨,老而無妻稱為鰥,老而無夫稱為寡。B.除、拔、擢都有授予官職的含義,但是拔是授予本無官職的人。C.謚號是人死后,朝廷根據他的生平事跡與品德修養,評定褒貶,給予一個帶有評判性質的稱號。D.孝,指對父母還報的愛;悌,指兄弟姊妹的友愛。孔子非常重視孝悌,認為孝悌是做人、做學問的根本。10.C【“謚號”不僅僅是朝廷給予的。】11.下列對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是()A.進士是科舉考試的最高功名,及第指科舉考試應試中選。科舉殿試時錄取分為三甲:分別賜“進士及第”“進士出身”“同進士出身”的稱號。一部分文人是進士出身,如王維,但仍有很多不是,比如李白,杜甫。B.大理寺,官署名。掌刑獄案件審理。北齊為大理寺,歷代因之,明清時期與刑部、都察院并稱為“三法司”。狄仁杰就曾在此任職。C.服除,指守喪期滿。古制規定父母、祖父母甚至兄弟姊妹去世,均要守喪,是為丁憂,時間視親疏而定;丁憂期間不能為官,已為官者則需停職守制,沒有例外情況。D.擢,提升官職,其他如“遷”也指官職的提升,“改”“徙”“知”等都可以表示官職的變動,而“出”特指離京外調,“入”則指入京為官。11.C【身居要職、官居要地,或者其他無可奈何情況下,可酌情守喪,可不必去職,以素服辦公,不參加吉禮。】12.下列對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A.春秋戰國時期,諸侯死了叫“薨”。后世有封爵的大官死了也可以叫“薨”。B.“高宗”是乾隆皇帝的廟號。廟號是皇帝死后,在太廟立室奉祀時特起的名號,如漢高祖、唐太宗、漢武帝。C.“頓首”是古代的一種禮節,即拜跪于地,引頭至地,頭頓地再舉起。D.禮部為六部之一,管理全國學校事務及科舉考試以及藩屬和外國之往來事。12.B【漢武帝是謚號。】13.下列對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字:古人幼時取名,成年取字。對平輩或尊輩稱字是出于禮貌或尊敬。B.高祖:廟號。廟號是皇帝死后,在太廟立室奉祀時特起的名號。C.關:古代在險要地方或國界設立的守衛處所。如:關塞,關卡,關隘。D.陛下:是古代對帝王的謙稱,陛下原指天子座下的臺階,臣向天子進言時,不能直面天子,要低頭。后來陛下就成了帝王的謙稱。13.D【陛下是臣子對帝王的敬稱。】14.下列對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尚,有匹配之意,多指高攀婚姻。B.漕運,水道運輸,唐宋以來,指東南各地經水路運糧食往京師或指定的公倉。C.“少牢”指我國古代祭祀時用牛、羊和豬當祭品,“太牢”則指祭祀帝王時用羊和豬當祭品。D.“謚號”古人死后依其生前行跡而為之所立的或褒貶或同情的稱號。例如謚號“文忠”就是一種褒揚。14.C【“少牢”指我國古代祭祀時用羊和豬當祭品,“太牢”則指祭祀帝王時用牛、羊和豬當祭品。】15.下列對文化常識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中華”一詞來源于上古時期,因為華夏族居四方之中的黃河流域一帶,故稱“中華”,后常用來泛指中原地區。B.“頓首”是古時的一種拜禮,為“九拜”之一,俗稱叩頭。行禮時,頭碰地停住,直到他人拉起。通常用于下對上及平輩間的敬禮,如官僚間的拜迎、拜送,民間的拜賀、拜望、拜別等。C.南面,古代以坐北朝南為尊位,故帝王召見群臣時,都面向南而坐,因此南面指帝王之位。后泛指居尊位或官位。D.“序”是周代學校的名稱。古人常以庠序稱地方學校,或泛指學校或教育事業。15.B【“頓首”是古時的一種拜禮,為“九拜”之一,俗稱叩頭。行禮時,頭碰地即起。因其頭接觸地面時間短暫,故稱頓首。】16.下列對文化常識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刺史,古代官職名,漢武帝時在全國分設十三部(州),每部(州)設置刺史一人,巡行郡縣,“刺”有檢核問事之意。B.宗廟,古代帝王、諸侯祭祀祖宗的廟宇。據學界考證,周代宗廟制規定,只有天子和諸侯可以設宗廟,其余人則不準設廟。C.故老,古代常指地方上很有社會聲望的年高而見識多的人,“賓禮故老”就是將當地德高望重的老人像賓客一樣敬重。D.后生,年輕人、后輩,《論語》中有“后生可畏,焉知來者之不如今也”之語。“卿宗后生”即“愛卿家族中的年輕人”。16.B【“只有天子和諸侯可以設宗廟,其余人則不準設廟”錯,學界一般認為,周禮宗廟制度是:天子七廟,諸侯五廟,大夫三廟,士一廟,庶人不準設廟。】17.下列對文化常識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黃老”分別指黃帝和老子,黃老之術是產生于戰國時期以道家思想為核心的流派,對后來道教的形成產生了很大影響。B.“案”在古代指進送食物的托盤,形體不大,足很矮,可以托舉起來,也可以放在地上。后來長形的桌子或架起來代替桌子用的長木板也叫“案”。C.“三族”指父族、母族、妻族,“罪三族”指因為一人犯罪而牽連到親屬受罰,是古代專制社會慘無人道的刑法之一。D.“右”作為方位名詞指右邊,與“左”相對。古代崇右,故以右為上,為高;而在地理上,以西為左,以東為右。17.D【在地理上,以西為右,以東為左。】18.下列對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十二生肖”又稱屬相。古代術數家拿十二種動物來配十二地支,子為鼠,丑為牛,寅為虎,卯為兔,辰為龍,巳為蛇,午為馬,未為羊,申為猴,酉為雞,戌為狗,亥為豬。B.“家祭”是古人在家廟內祭祀祖先或家族守護神的禮儀。唐代即有專人制訂家祭禮儀,相沿施行。如宋代陸游《示兒》詩中有這么兩句:“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C.“六禮”是中國古代婚姻的六種手續和禮儀,即納采、問名、納吉、納征、賄遷、請期。D.“三輔”在西漢時本指治理京畿地區的三位官員,后指這三位官員管轄的地區。隋唐以后簡稱“輔”。18.C【六禮包括納采、問名、納吉、納征、請期、親迎。】19.下列對文化常識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從父”是對母親改嫁后的丈夫的稱呼,即繼父,“從弟”即繼弟。B.受禪是指王朝代換,新王朝的皇帝接受禪讓的帝位,源干上古時的禪讓制,后來中國的王朝更替常以禪讓之名行奪權之實。C.不諱是死亡的委婉表達,古人對不同的人的死有不同的委婉表達,如天子死日“崩”,諸侯死日“薨”,士死日“不祿”等。D.紳是古代仕宦者和儒者圍于腰際的大帶,捂紳就是指把笏板插在腰間,指有官職或做過官的人,引申指士大夫。19.A【“從父”指父親的兄弟,即伯父或叔父。“從”表示堂房親屬,“從弟”即堂弟。】20.下列對文化常識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騎射”是指騎馬射箭。周朝的貴族教育體系中,要求掌握禮、樂、射、御、書、數等六種基本才能。其中,射指的就是射箭。B.古代男子20歲稱“弱冠”。這時行冠禮,即戴上帽子,以示成年,但體猶未壯,故又稱“弱”。后世泛指男子二十左右的年紀。C.古時候稱四方異族為東夷、南蠻、西戎、北狄,現在“南蠻”被用來做罵人話。D.高祖,一指先祖稱謂,二為皇帝廟號之一。歷朝歷代的開國皇帝都一律統稱“高祖”。20.D【還有用“太祖”等稱開國皇帝的。(祖父:①曾祖父的父親稱為高祖,而與之對應的親屬稱謂是玄孫,即曾孫的兒子。②也可用于皇帝的廟號。)】21.下列對文化常識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九拜”是我國古代特有的向對方表示崇高敬意的跪拜禮。這是不同等級、不同身份的社會成員,在不同場合所使用的規定禮儀。B.古代帝王祭祀社稷時,牛、羊、豕三牲全備為“太牢”。古代祭祀所用犧牲,行祭前需先飼養于牢,故這類犧牲稱為牢。C.古代皇帝為已死的官員及其親屬加封叫贈。古代帝王、大臣死后,就其生平事跡,為之立號,此號稱謚。帝王之謚,由禮官議上;臣下之謚,由朝廷賜予。D.幽、厲指周幽王、周厲王,“幽”“厲”是謚號,是根據其生前品德行為所給的美溢。21.D【幽、厲是惡謚。】22.下列對文化常識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在古代地理術語中,“三秦”指潼關以西的關中地區。項羽滅秦后曾將此地封給秦軍三位降將,故得名。“兩都”在漢代指長安、洛陽。又叫“兩京”。B.“甍”是古人對身故的一種說法,本稱諸侯之死,后世也稱皇帝的高等妃嬪、皇子、公主、貴族或官員之死。C.江左,古人習慣以東為左,以西為右。東西與左右常可互相替代,故江左又指江東。D.服闕,古人任職時因你父親或母親去世離職守喪三年,期滿除服,稱之為服闕。22.B【封爵的大官之死可以稱甍,普通官員之死不能稱甍。】23.下列對文化常識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陪葬,臣子或妻妾的靈柩葬在皇帝或丈夫墳墓的近旁。B.“再拜”通常指拜兩拜,是古代一種表示恭敬的禮節;舊時也常作為敬辭,用于書信的開頭或末尾。C.江右,古時以面朝北為準,右為東,左為西。因此,古人把長江之西稱為“江左”,長江之東稱為“江右”。D.河東代指山西西南。因黃河流經山西省的西南境,則山西在黃河以東,故這塊地方古稱河東。秦漢時指河東郡地,唐代以后泛指山西。23.C【“古時以面朝北為準,右為東,左為西”,這一說法有誤,古人習慣以面朝南為尊,左為東,右為西,因此江左,在長江之東,而江右,則在長江之西。】24.下列對文化常識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郊祀,也叫“郊祭”,即祭祀天地日月,是古代至高至重的國家祭典。漢董仲舒有言“國有大喪者,止宗廟之祭,而不止郊祭,不敢以父母之喪,廢事天地之禮也。”B.祠,是供奉祖宗、鬼神或有功德的人的處所。“祠”左旁“示”表示向神靈出示呈現的祭品等。C.三綱,指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子為母綱,它是儒家倫理文化中的重要思想,在漫長的封建社會中起到了極為重要的作用。D.“贈”是古代朝廷為表彰大臣的功績,在大臣死后,追授給大臣一個較高的官職或稱號。24.C【三綱,指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三)學校、選拔、官職、刑法1.對下列文化常識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童子”,此處指童子科考試。童子科是古代選拔神童的制度,漢代已有,開始以薦舉為主,后來增加了考試,能夠通過考試的神童稱為童生。B.“疏”,是古代臣下向帝王進言的奏章的一種,用以向帝王陳述意見或進行說明,也可以用來陳情,與對經書作注解的注疏不同。C.“大中祥符”是宋代的一個年號。在我國歷史上,一個帝王在位期間不一定只用一個年號,一個年號也不一定只有一個帝王使用。D.《春秋左傳》是對《春秋》進行闡釋的一部經典作品,在古代典籍中,隸屬于四大部類中的經部。這里的“傳”指解釋經義的文字。1.A【沒有考取秀才的考生無論多大都叫童生。】2.對下列文化常識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弱冠:古代男子二十歲行冠札,表示已經成人,但體魄還未強壯,所以稱作弱冠。B.道:指古代行政區劃名,在漢朝才開始出現,后各朝代“道”的管轄范圍不盡相同。C.義倉:舊時儲糧備荒的一種社會習俗。由國家組織、以賑災自助為目的的民間儲備。D.公:指爵位,是古代君主對貴戚功臣的封賜。春秋時期有五等爵位,分別是公、伯、侯、子、男。2.D【應為“公、侯、伯、子、男”。】3.對下列文化常識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進士是清代科舉的最高功名。經會試、復試和殿試取中后,方能稱進士。這三個階段的考試由皇帝圈題,欽定名次。B.京師是中國古代對都城的稱謂。在中國古代,國家的首都通常稱為京師,近現代已不再沿用,直接稱為首都。C.總督是清朝時統轄一省或數省行政、經濟及軍事的長官,又稱為“督憲”“制臺”,是清朝九位最高級的封疆大臣之一。D.乞休,自請辭官退休。古代對此管退休有多種稱謂,如“掛冠”“乞骸骨”“乞身”“致仕”“解綬”“移病”“告老”等。3.A【殿試才由皇帝圈題,欽定名次。】4.對下列文化常識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處士:指有才德而隱居不愿做官的人;也可以泛指沒有做過官的讀書人。B.擢:指提拔。表示授予官職或官職晉升的詞語還有“拜、除、辟、征、左遷”等。C.博士:指學官名。“博士”作為官名,始于戰國,后代相承,有五經博士、太常博士等。D.工部:我國封建時代中央官署名,古代“六部”之一,掌管屯田、水利、交通等事務。4.B【“左遷”是降職。】5.對下列文化常識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辟節度府,指被節度使征召做官,唐代朝廷大臣可征召名士大儒為官,地方長官也可自行辟聘,這是沿襲秦朝的用人制度。B.擢進士,指被選拔為進士。中國古代科舉制度中,通過最后一級中央政府朝廷考試者(古代科舉殿試及第者),稱為進士。C.密詔是指中國古代封建社會皇帝給大臣們下達的秘密詔書,相當下機密圣旨,區別于平常皇帝分封大臣與頒布政令的圣旨。D.贈戶部尚書持指加封戶部尚書官職稱號,贈官一般在原官銜基礎上加一級,古代朝廷對功臣先人或在本人死后追封爵位官職。5.A【秦朝沒有節度使,節度使是漢代才有的官職。】6.對下列文化常識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后唐是五代政權之一,李存勖所建,都洛陽。五代指后梁、后唐、后晉、后漢、后周。B.稱疾,是古文中較為常見的一種托詞,當事人本身或許沒有生病,卻以生病為由,以回避某事某人。C.祭酒,古代禮官名。晉武帝咸寧四年設,以后歷代多沿用,為國子監的主管官。D.有司,指有具體職務、做具體工作的官吏。古代設官分職,各有專司。6.C【祭酒是學官名,國子監是綜合學校及官署二職于一體的部門。】7.對下列文化常識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諱”,古代對君主、尊長名字避開不直稱叫諱,規矩是“諱名”不“諱姓”,即在死后的君主或尊長的名前加“諱”字,以示尊重。B.“進士”,是指在中國古代科舉制度中,通過殿試考取后進入會試的讀書人,是古代科舉殿試及第者的統稱,意為可以進授爵位之人。C.“參知政事”,簡稱“參政”,唐宋時最高政務長官之一,與同平章事、樞密使、樞密副使合稱“宰執”;宋代以參知政事為副宰相。D.“謚”,是指對古代帝王、貴族大臣或有地位名望的人死后加給帶有褒貶意義的稱號,以總結他一生最主要的功業成敗和品德的優劣。7.B【“通過殿試考取后進入會試”錯,“會試”與“殿試”互換。】8.對下列文化常識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乾道”為年號,漢代武帝繼位后始有年號,始創年號為元狩,追稱“元狩”以前年號為“建元”“元光”“元朔”,此后形成制度。B.“進士”,通過殿試者稱為進士,進士一甲稱“進士及第”,二甲稱“進士出身”,三甲稱“同進士出身”。C.“教授”是我國古代的學官名稱,宋代除宗學、醫學、武學等置教授傳授學業外,各路的州、縣均置教授。D.“丐閑”指請求辭官歸家,類似的提法還有“乞休”“乞骸骨”等,而“致仕”是指出來做官。8.D【“致仕”也是指請求辭官歸家。】9.對下列文化常識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燕,周朝諸侯國國名,在今河北北部和遼寧南部。燕王,中國古代王爵之一。B.“役”的本義是服兵役,戍守邊疆。如《歸去來兮辭》中的“既自以心為形役”的“役”就是它的本義。C.節,符節,是中國古代君主派出的使節所持的憑信,用于代表君主出征、節制方面、監察、辦理重大案件、出使外國等重大事務的證明。D.郡,形聲字,形旁“阝”表示“郡”與行政區域有關。本義指古代的行政區域。9.B【“既自以心為形役”的“役”是“役使,奴役”的意思。】10.對下列文化常識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紹興十八年”,是用皇帝的年號紀年的一種紀年方式。如“咸豐十年”“德祐二年二月”等也是屬于此類紀年方式。B.除:拜官授職,如“除戶部侍郎”“除太府少卿”“除知秀州”中的“除”,都是授予官職的意思。C.“除戶部侍郎”中的“戶部”,屬于“三省六部”中的六部之一,戶部主要掌管土地戶口、賦稅財政和典禮、科舉、學校等工作。D.“拜右丞相兼樞密使”中的“右丞相”要大于“左丞相”,前者為正職,后者為副職。10.C【典禮、科舉、學校等工作是屬于禮部的職權范圍。】11.對下列文化常識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辟、拜、封”是表授予官職一類的字,“遷、轉、徙”是表調動官職一類的字,“罷、除、黜”是表罷免官職一類的字,“判”則表高位兼低職。B.掾,原為佐助的意思,后為副官佐或官署屬員的通稱。根據分管事務的不同,有不同的掾史,如戶曹掾史、水曹掾史、比曹掾史、倉曹掾史等。C.征士指的是不就朝廷征辟的士人。可見,魏晉以后,選擇人才方面雖有九品官人法,但自漢代起存在的征辟制還有保留。D.舉鄉試。舉,舉薦。鄉試,中國古代科舉考試之一,又稱秋闈,由天子欽命的主考官主持,凡屬本省生員、貢生、監生經科試合格,均準應試,考中者稱舉人,俗稱孝廉。11.A【“除”屬于授予官職一類。】12.對下列文化常識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庶吉士,是中國明、清兩朝時翰林院內的短期職位。由通過科舉考試中進士的人當中選擇有潛質者擔任,為皇帝近臣,負責起草詔書,有為皇帝講解經籍等責,是為明內閣輔臣的重要來源之一。B.言官又稱諫官,職在諷議左右,以匡人君,監察方式主要是諫諍封駁,審核詔令章奏。統治者既然把特權賦予言官,也就會對言官的政治素質提出特別的要求。C.中國儒家學派創始人孔子晚年整理的《詩》《書》《禮》《易》《樂》《春秋》,后人稱之為“六經”。其中《樂經》已失傳,所以通常稱“五經”。D.古代官員正常退休叫作“致仕”,古人還常用致事、致政、休致等名稱,蓋指官員辭職歸家。按照封建禮法,官員欲退,則皇帝必稱社稷所倚而加以挽留,官員則以不能阻塞后人予以堅持,反復數次之后,皇帝不再勉強,以優厚待遇讓官員回鄉安度晚年。“乞骸骨”“丁憂”也可理解為告老還鄉,退休之意。12.D【丁憂是指古代官員為去世父母在家守孝。】13.對下列文化常識的解說,正確的一項是()A.進士是科舉考試的最高功名,及第指科舉考試應試中選。科舉殿試時錄取分為三甲:狀元、榜眼、探花。一部分文人是進士出身,如王維,但仍有很多不是,比如李白,杜甫。B.大理寺,官署名。掌刑獄案件審理。北齊為大理寺,歷代因之,明清時期與刑部、吏部并稱為“三法司”。狄仁杰就曾在此任職。C.服除,指守喪期滿。古制規定父母、祖父母甚至兄弟姊妹去世,均要守喪,是為丁憂,時間視親疏而定;丁憂期間不能為官,已為官者則需停職守制。D.擢,提升官職,其他如“除”“遷”“拜”也指官職的提升,“改”“徙”“知”等都可以表示官職的變動,而“出”特指離京外調,“入”則指入京為官。13.C【A.選項中三甲分別為“進士及第”“進士出身”“同進士出身”;B.選項中大理寺、刑部、都察院并稱為“三法司”;D.選項中“拜”“除”不表示官職的升遷。】14.對下列文化常識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進士,隋唐以后的科舉取士打破了魏晉南北朝時期實行的九品中正制對選拔人才的控制,科舉考試由“六部”中吏部主管,通過最后一級中央政府朝廷考試者,稱為進士。B.縉紳,原意是插笏(古代朝會時官宦所執的手板,有事就寫在上面,以備遺忘)于帶,是舊時官宦的裝束,轉用為官宦的代稱。C.納履,穿鞋,借指辭別。D.胄監,指國子監,亦指國子監的生員。國子監是隋朝以后的中央官學。14.A】“科舉考試由‘六部’中吏部主管”表述不正確,科舉考試由禮部負責。】15.對下列文化常識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抗疏,古代指臣子向皇帝上書直言。如“匡衡抗疏功名薄”中,以“匡衡抗疏”暗指自己因抗疏觸怒皇上。B.訟牒,訴狀,封建社會打官司的文書。訟,訴訟;牒,訴狀,也常指古代官府的往來文書。C.琉球,明太祖朱元璋派使臣出使琉球群島,詔書中稱其琉球,當時的琉球實際上是中國的屬國。D.御史,古代行政官職,自秦朝至清朝,專為史官性質的官職,是負責掌管文書、記錄時事的官吏。15.D【御史,古代行政官職,自秦朝至清朝,專為監察性質的官職,負責監察朝廷、諸侯的官吏。】16.對下列文化常識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吏部是“六部”之一,長官為吏部尚書,掌管所有官吏的任免、考選、調動等事務。B.祠亦稱祠廟,是舊時祭祀祖先的建筑,相當于現在為紀念名人等修建的紀念堂。C.授為加授官職之意,表示這種意思的詞語還有拜、拔、除、擢,等。D.致仕,古人也常稱致事、休致、致政等,指的是古代官員退休,回鄉安度晚年。16.A【掌管所有官吏的任免不當,吏部主管文職官員事務。】17.對下列文化常識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僭于天子”,僭,超越本分,古代指地位在下的冒用在上的名義或禮儀、器物。B.御史大夫,從隋唐開始,中央行政機構設,吏、戶、禮、兵、刑、工六部。六部最高長官叫“御史大夫”,相當于部長。排在“御史大夫”后的為“侍郎”相當于副部長。C.蹕,古代帝王出行時開路清道,禁止他人通行。也指帝王的車駕或行幸之處。D.內史,官名。西周始置,協助天子管理爵、祿、廢、置等政務。春秋時沿置。17.B【中六部最高長官不是御史大夫而應是尚書。】18.對下列文化常識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歲幣,指北宋朝廷每年向遼國輸納的錢物。B.補外,指古代地方官員轉調其他地方任職。C.帷宮,古代帝王出行時以帷幕布置成的行宮。D.幸,舊指皇帝親臨,即封建帝王到達某地。18.B【“補外”應指“京官外調任職”。】19.對下列文化常識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中嘉祐二年進士第”中“第”指科舉考試及格的等次,“進士”是古代科舉制度中通過最后一級考試者,意為可以進授爵位之人。B.太守,是郡守的尊稱。漢景帝更名為太守,為一郡的最高行政長官,除治民、進賢、決訟、檢奸外,還可以自行任免所屬掾史。C.孝廉,是秦始皇時設立的察舉考試以任用官員的一種科目。孝廉是“孝順親長,廉能正直”的意思。后代,也變成明朝、清朝對舉人的雅稱。D.“乞骸骨”就是官員自請退職,字面意思就是請求使骸骨歸葬故鄉。19.C【不是秦始皇是設立的,而是漢武帝時設立的。】20.對下列文化常識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國子指國子監,指當時國家設立的最高學府,入國子監學習的學生稱國子生。B.博士是我國古代的官職名,太常博士是太常寺的屬官,與現代的學位“博士”不同。C.史公,即太史公,西漢武帝時設立的官職名。司馬遷,他繼任父職,寫出被魯迅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的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D.遷在古代可指官職的調動,多指升官,涉及官職升遷的詞還有授、擢、升等。20.D【“授”一般指授職、任命,不表示官職升遷。】21.對下列文化常識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食邑即封地,其大小隨爵位黜升而損益,古代的卿、大夫以封地征收的賦稅為食祿。B.列侯是秦漢時設置的二十種爵位中的一種,屬于“侯爵”,是異姓臣子的最高封爵。C.符是朝廷封官、傳達命令和調兵遣將的憑證,剖分為二,執有其中之一即可生效。D.尚,有匹配之意,多指高攀婚姻。21.C【“符”合二為一方生效。】22.對下列文化常識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薦舉”是中國古代選拔官吏制度的一種形式。薦舉有考察、推舉的意思,又叫察舉。由地方長官在轄區內隨時考察、選取人才,推薦給上級或中央,經過試用考核,再任命官職。薦舉的主要科目有孝廉、賢良、文學、茂才等。B.古代科舉制度殿試后錄取進士,揭曉名次的布告,因用黃紙書寫,故而稱黃甲、金榜。多由皇帝點定,俗稱皇榜。考中進士就稱金榜題名。C.“生員”即秀才,通過院試(童試)的可稱為生員或秀才。西漢時避光武帝劉秀諱,而稱秀才為茂才。D.“學官”是古代主管學務的官員和官學教師的統稱。如祭酒、博士、助教、提學、學政、教授和教習、教諭等。22.C【“西漢”應為“東漢”。】23.對下列文化常識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漢書》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斷代史,它與《史記》、《后漢書》、《三國志》合稱為“前四史”。B.“吏部”掌管全國文武官員的選用、任免、考核、調動等事務,主管是吏部尚書和吏部侍郎。C.“春秋”既可指春季秋季,也可指我國特定的歷史時代,還可指儒家經典。D.“少牢”指我國古代祭祀時用羊和豬當祭品,“太牢”則指祭祀帝王時用牛、羊和豬當祭品。23.B【吏部掌管全國文官,兵部掌管全國武官。24.對下列文化常識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會試”是古代科舉制度中考取貢士的中央考試。會試就是集中全國舉人會同考試之意。B.“及第”指科舉考試應試中選,因榜上題名有甲乙次第,故名。應試未中的叫落第、下第。C.六部是中國隋唐至清末中央行政機構吏部、戶部、禮部、兵部、刑部、工部的總稱。D.古代描述官員職務時,“入”指調入京城為官,“出”是指官員犯錯被貶離開京城做官。24.D【“出”,離開京城任職,解釋為貶官理解偏差。】25.對下列文化常識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唐初設翰林院,作為文人和卜醫技術待詔的處所,并非中央機關。后來另建學士院,入院的稱為翰林學士,專掌皇帝的機密詔令。B.南面,古代以坐北朝南為尊位,故帝王召見群臣時,都面向南而坐,因此南面指帝王之位。后泛指居尊位或官位。C.宰相指輔助皇帝、統領群僚、總攬政務的最高行政長官,其中宰是輔助、相是主宰的意思。D.禮部,為六部之一,主管典禮、科舉、學校等事務,長官為禮部尚書,副長官為侍郎。25.C【宰指主宰、相指輔助。】26.對下列文化常識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郎中”本是官名,即帝王侍從官的通稱。戰國始有,秦漢治置。后世遂以侍郎、郎中、員外郎為各部要職。B.太尉,最早見于《呂氏春秋》,東漢時期,以太尉、司徒、司空為三公,太尉管軍事,司徒管民政,司空管監察,分別開府。西漢早期,設太尉官多半和軍事有關。C.“博士”在古代為學位名稱,現為官名。秦漢時是掌管書籍文典、通曉史事的官職,后成為學術上專通一經或精通一藝、從事教授生徒的官職。D.陛下,是對帝王的尊稱,陛下原指站在臺階下的侍者,臣向天子進言時,不能直呼天子,必先呼侍者而告之,后來陛下就成了與帝王面對面的敬稱。26.C【“博士”在古代為官名,現在為學位名稱。】27.對下列文化常識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擢進士第”意為考中進士,其中的“擢”有提拔,拔選意,往往指提升官職。與“擢”意思相同的還有“陟”“拜”“除”等詞。B.“則黥為卒”中的“黥”是古代的一種刑法,又稱“墨刑”。一般是用刀刺刻犯人的面額,再用墨涂在刀傷創口上,使其永不褪色,適用于較輕的罪犯。C.“偏裨”指偏將,裨將,是將佐的通稱。古代佐助大將的將領稱偏裨,亦稱副將。D.“贈銀青光祿大夫”中的“贈”是古代朝廷為表彰已死大臣的功績,追授給死者的一種官職或稱號,也稱追贈;其余還有贈官、贈典、增謚等。27.A【“拜”和“除”是“授予官職”的意思,無提升之意。】28.對下列文化常識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學士院,官署名,掌起草任免將相、號令征伐等機密詔令,并備皇帝顧問,宋稱翰林學士院。B.轉運使,主管運輸的巾央或地方官職,宋時該職曾為一個地區實際上的最高行政長官。C.遮道,又稱“攔路”“借留”,典出東漢寇恂,指地方百姓要求留用政績卓著、深得民心的官吏。D.致齋,指精致的書齋學舍,內涵文房四寶,琴棋書畫,茗香繞竹,無不精致,文化韻味濃厚。28.D【致齋,指行齋戒之禮以致敬。】29.對下列文化常識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刺史,古代官職名,漢武帝時在全國分設十三部(州),每部(州)設置刺史一人,巡行郡縣,“刺”有檢核問事之意。B.“劾”指揭發罪狀,“彈劾”指君主時代擔任監察職務的官員檢舉官吏的罪狀,“劾死”指冒死彈劾。C.“巡撫”在明初指京官巡察地方,清代正式成為省級地方長官,地位略次于總督,別稱“撫院”“撫臺”“撫軍”。D.進士,中國古代科舉制度中,通過朝廷最后一級考試者,稱為進士。古代科舉考試按照等級次序先后分為院試、鄉試、會試、殿試。29.B【“劾死”指判決死罪。】30.對下列文化常識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辭賦”是我國古代的一種文體。最早見于諸子散文中,后以屈原為代表的“騷體”是詩向賦的過渡,稱“騷賦”。漢代正式確立了賦的體例,稱為“辭賦”。B.“九拜”是我國古代特有的向對方表示崇高敬意的跪拜禮。這是不同等級、不同身份的社會成員,在不同場合所使用的規定禮儀。C.古代帝王祭祀社稷時,牛、羊、豕(shǐ,豬)三牲全備為“太牢”。古代祭祀所用犧牲,行祭前需先飼養于牢,故這類犧牲稱為牢。D.“會試”是明清兩代每四年在京城舉行的一次考試,因在春季舉行,故又稱春闈。考試由禮部主持,皇帝任命正、副總裁,各省的舉人及國子監監生皆可應考,錄取三百名為貢士,第一名叫會元。30.D【“會試”是每三年在京城舉行一次。】31.對下列文化常識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鄉試由朝廷選派翰林、內閣學士赴各省充任正副主考官,主持鄉試,考試主要考《四書》《五經》策問、八股文等,各朝所試科目有所不同。鄉試考中的稱為舉人,第一名稱會元。B.兵部尚書是六部尚書之一,統管全國軍事的行政長官。明清時期,兵部各部門分管各地駐軍的糧草,軍隊的調動以及軍隊官員的任命等等事宜。C.奏議是古代臣屬進呈帝王的奏章的統稱。它包括奏、議、疏、表、對策等。D.古代皇帝為已死的官員及其親屬加封叫贈。古代帝王、大臣死后,就其生平事跡,為之立號,此號稱謚。帝王之謚,由禮官議上;臣下之謚,由朝廷賜予。31.A【鄉試第一名稱為解元。】32.對下列文化常識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先秦學校分為兩大類:國學和鄉學。國學為天子或諸侯所設,包括太學和小學兩種。太學、小學教學內容都以“六藝”為主,小學尤以書、數為主。B.在古代官職任免升降術語中,“謫”是指降職貶官或調往邊遠地區。“除”是指降職并外放,與“謫”相近。C.在古代地理術語中,“三秦”指潼關以西的關中地區。項羽滅秦后曾將此地封給秦軍三位降將,故得名。“兩都”在漢代指長安、洛陽。又叫“兩京”。D.“中國”在古代文獻中是一個多義性的詞組。從春秋戰國至宋元明清,多用來泛指中原地區。大致范圍是:黃河以南,長江以北,淮河以西,嘉峪關以東的地區。32.B【“貶”是指降職并外放,與“謫”相近;“除”指拜官授職。】33.對下列文化常識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踐阼”指走上阼階主位,特指皇帝登基。古代廟寢堂前兩階,主階在東,稱阼階。B.在古代,封建君主對妻妾的寵愛叫“幸”,比如“寵幸”“臨幸”“婦女無所幸”;君主駕臨某地,也叫“幸”。C.大理,即大理寺,古代官署名,是國家刑獄案件審理之地,相當于現代的最高法院。D.“秩滿”指古代官吏任期屆滿。一般十年為一“秩”,故官員任期一般也是十年。33.D【按規定,地方官一任三年,任滿必須離開。任內每年一小考,三年一大考,根據考語決定升遷或降職。】34.對下列文化常識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中統三年,屬于年號紀年,中統是元朝的第一個年號。B.鳴鼓和鳴金是古代打仗時的指揮信號。鳴鼓是進攻的信號,鳴金是收兵的信號。C.虎符是中國古代鐵制的虎形調兵憑證,各個朝代的虎符形制都是一樣的。D.秩,古代官吏的俸祿或官階、品級。34.C【在中國古代,虎符是虎形調兵憑證。虎符專事專用,主要由青銅制造,各個朝代的虎符形制不同。】35.對下列文化常識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大學士”又稱內閣大學士、殿閣大學士等,為輔助皇帝的高級秘書官。B.“振恤”,即賑濟與撫恤,即面對災荒來襲時,各級政府和民間做的相應的反應和對策。C.“詔”先秦時代上級給下級的命令文告稱詔。秦漢以后,專指帝王的文書命令。D.“致仕”,“致”意思是“獲得”,“仕”意為“官職”,“致仕”指獲得官職。35.D【“致仕”:交還官職,即退休。】36.對下列文化常識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璽書,是古代以泥封加印的文書。古代遞送文書易于破損,所以竹簡兩片合一,縛以繩,在繩結上用泥封固,鈐以璽。秦以后專指皇帝的詔書。B.內遣,指皇帝派大臣到各地巡視,用以監督地方官吏。被派遣的官員一般可以明章或者密奏彈劾官員,各朝代稱謂不同,如監察御史、巡按御史。C.孝廉,是漢武帝時設立的推舉官員的制度,孝廉是“孝順親長、廉能正直”的意思。后來,“孝廉”這個稱呼,也變成明朝、清朝對舉人的雅稱。D.贈,即追贈,或追封,指加封死者的官職、勛位,用來表揚對國家有貢獻的死者,如明追贈吳麟征“兵部右侍郎”,宋追封岳飛“鄂王”。36.B【內遣,指宦官出使。】37.對下列文化常識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教授,職官名,宋、元以后府、州、縣學的學官,掌管學校的考核、測驗等職務。B.貢舉是我國科舉制度的種類之一,是由特命大臣主持、定期舉行的科考,“知貢舉”,指的是扈蒙參加貢舉科考。C.翰林院始設于唐,初為供職具有藝能人士的機構。自唐玄宗后翰林學士擔當起草詔書職責,宋朝后翰林學士成為正式官職。D.吏部掌管官吏的任免、考核、升降等事務,吏部尚書是吏部的最高長官,為中央六部尚書之首。37.B【“知貢舉”是指主持貢舉考試。】38.對下列文化常識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六部是我國古代中央行政機構中吏、戶、禮、兵、法、工各部的總稱。其中戶部為掌管戶籍財經的機關,長官為戶部尚書。B.草制,草擬制書。制是皇帝的命令,制書是用以頒布皇帝重要法制命令的專用文書。C.“太學”是中國古代的的一種大學,始設于漢代。為中央官學、最高學府,太學祭酒兼掌全國教育行政。隋代以后改為國子監。D.踐:特指皇帝登臨帝位,如:踐作,踐極。38.A【沒有“法”部,為“刑”。】39.對下列文化常識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李密的上疏《陳情表》被認定為中國文學史上抒情文的代表作之一,文中敘述祖母撫育自己的大恩,自己應該報養祖母的大義,又傾訴自己不能從命的苦衷,言辭慷慨,表達感情直接坦率。B.三國時期的蜀漢,終于漢懷帝劉禪。蜀國被魏所滅,劉禪投降后,魏帝封他一個食俸祿無實權的“安樂公”稱號,并將他遷居魏國都城洛陽居住,劉禪卻樂而忘本,樂不思蜀。C.皋陶是古代傳說中的人物,是與堯、舜、禹齊名的“上古四圣”之一,被奉為中國司法鼻祖,后常為獄官或獄神的代稱。D.古代臣民上書言事分為“上書”“上疏”和“上封事”,其區別在于“上書”是臣民向皇帝進言所采用的最常見的形式,“上疏”是在朝官員專門上奏皇帝的一種文書形式,上封事則是向皇帝進諫帶有機密性文書。39.A【“言辭慷慨,表達感情直接坦率”錯誤。應該是“言辭懇切,表達情感委婉含蓄”。】40.對下列文化常識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制書,即制式文書,是朝廷大員頒布重要法令或褒獎懲戒官員時采用的專用文書。B.棄市,為死刑的一種,自商周即有。《禮記》:“刑人于市,與眾棄之。”即在人眾聚集的鬧市,對犯人執行死刑,用于處決某些罪大惡極者。C.參知政事,宋代的一個常設官職,相當于副宰相,設置這一官職的根本目的是削弱相權,加強皇權。D.襲爵,繼承爵位。按規定,第一繼承人繼承被繼承人的爵位;其余繼承人減三等襲爵。40.A【制書就是皇帝說的話。所謂“天子之言曰制,書則載其言。”在周代,帝王的命令叫命。秦始皇統一六國后,改命為制,制即成為用以頒布皇帝重要的法制命令的專用文書。】(四)作家流派、文史典籍、音樂文娛1.下列對文化常識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舉鄉試。舉,舉薦。鄉試,中國古代科舉考試之一,又稱秋闈,由天子欽命的主考官主持,凡屬本省生員、貢生、監生經科試合格,均準應試,考中者稱舉人,俗稱孝廉。B.和親,與敵議和,約為姻親。一般來說,和親雙方都是為了避免戰爭,捐棄仇怨,轉而建立和平、友好、親睦的關系。C.老莊,老子和莊子的并稱,老子和莊子是道家學說的代表人物,道家主張“清靜無為”“順應天道”“人性本善”“逍遙齊物”等思想。D.景泰元年。景泰,是明代皇帝朱祁鈺的年號;元年,即他即位的第一年。年號,是我國古代的一種紀年法。1.C【“人性本善”是儒家孟子的思想主張。】2.下列對文化常識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中嘉祐二年進士第”中“第”指科舉考試及格的等次,“進士”是古代科舉制度中通過最后一級考試者,意為可以進授爵位之人。B.古代任命或調任官職的詞語很多,如“徙明、毫、滄三州”中的“徙”指“調動官職”,“拜中書舍人”中的“拜”指“授予官職”。C.“丁母艱”是指母親去世,回鄉守喪。守喪有一定的時間規定,這在古代是一種孝順行為,表明當事人對已故之人的崇敬和不舍。D.“六經”指六部儒家經典著作,是指經過孔子整理而傳授的六部先秦古籍。它們是《論語》《詩經》《尚書》《禮記》《樂經》《周易》。2.D【沒有《論語》,應該是《春秋》。】3.下列對文化常識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崩”指帝王和王后的死。而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士死曰不祿,庶人曰死。B.史公,即太史公,西漢武帝時設立的官職名。司馬遷是史公中杰出人物,他繼任父職,寫出被魯迅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的中國第一部編年體通史《史記》。C.“仗節”是手執符節的意思,古代在大臣出使或者大將出師的時候,皇帝授予他們符節,以此作為憑證和權力的象征。D.“屯田”是封建王朝組織勞動者在官地上進行開墾耕作的農業生產組織形式,通過這種形式朝廷可以取得一些軍餉和稅糧。3.B【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4.下列對文化常識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黃老”分別指黃帝和老子,黃老之術是產生于戰國時期以道家思想為核心的流派,對后來道教的形成產生了很大影響。B.我國傳統的四部分類法把圖書劃分為經、史、子、集四大類,稱為四部,其中史部主要收錄各種史書,經部主要收錄諸子百家著作。C.吏部掌管官吏的任免、考核、升降等事務,吏部尚書是吏部的最高長官,為中央六部尚書之首。D.“辟”“除”“徙”等詞語均含有任職的意思:“辟”表示被征召并授予官職,“除”表示任命、授職,“徙”表示官職調動。4.B【子部主要收錄諸子百家著作,經部主要收錄儒家經典著作。】5.下列對文化常識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古代刻在器物上用來警戒自己或者稱述功德的文字叫“銘”。刻在碑上,放在書案右邊用以自警的銘文叫“座右銘”。刻在石碑上,敘述死者生平,加以頌揚追思的,叫“墓志銘”。B.奏議是古代臣屬進呈帝王的奏章的統稱。它包括奏、議、疏、表、對策等。C.駢文又稱“四六文”,以四字六字相間定句,講求辭藻華麗,注重句式整齊,音韻和諧,但內容較空,遠離社會生活,其價值就不大了。駢文起源于漢魏,形成于南北朝,盛行于宋元。D.在春秋時,秦、晉兩國國君幾代都互相通婚,后稱兩姓聯姻為“秦晉之好”。5.C【駢文起源于漢魏,形成于南北朝,盛行于隋唐。】6.下列對文化常識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六經,是《詩》《書》《禮》《易》《樂》《春秋》的合稱。“六藝經傳皆通習之”中的“六藝”指的不是這“六經”,而是指六種技能。B.參知政事,宋代的一個常設官職,相當于副宰相,設置這一官職的根本目的是削弱相權,加強皇權。C.卒,指大夫死去。古人通常稱天子死為崩,公侯死為薨,士死為不祿,庶人死則稱死。D.致仕,古代指官員辭官或者退休。“乞骸骨”也是這個意思。6.A【“六藝經傳皆通習之”中的“六藝”指的就是六種經書。】7.下列對文化常識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教授,職官名,宋、元以后府、州、縣學的學官,掌管學校的考核、測驗等職務。B.酬倡,亦作“唱酬”“唱和”,是指朋友之間用詩詞、散文等文學作品來相互酬答唱和。C.自請以歸,朝廷官員上書皇帝請求辭官回到家鄉,與“乞骸骨”詞義相近。D.墓志銘,是放在墓中以備稽考的石刻文字,記錄死者生平和對死者稱頌、悼念等。7.B【酬倡,亦作“唱酬”“唱和”,只用于詩歌之間。】8.下列對文化常識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贊”是紀傳體史書中寫在篇末的評論性文字,可用來表達對傳主的肯定和贊美。B.中國儒家學派創始人孔子晚年整理的《詩》《書》《禮》《易》《樂》《春秋》,后人稱之為“六經”。其中《樂經》已失傳,所以通常稱“五經”。C.官器,指皇家專用的器物,臣民百姓非特旨允許或賞賜不得使用。比如定窯、景德鎮官窯等,就是專為宮廷燒制瓷器的“官窯”,燒制的瓷器就是官器的一個種類。D.《春秋左傳》是對《春秋》進行闡釋的一部經典作品,在古代典籍中,隸屬于四大部類中的子部。這里的“傳”指解釋經義的文字。8.D【《春秋左傳》是對《春秋》進行闡釋的一部經典作品,在古代典籍中,隸屬于四大部類中的經部。】9.下列對文化常識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五經》是五部儒家經典著作的合稱,包括《詩》《書》《禮》《樂》《春秋》。B.疏,有時指對古書的舊注做進一步解釋,也可以指臣子向皇帝分條陳述事情的意見書。C.“贈”是古代朝廷為表彰大臣的功績,在大臣死后,追授給大臣一個較高的官職或稱號。D.“弱冠”,男子20歲稱弱冠。行冠禮,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以示成年,但體猶未壯,還比較年少。9.B【《詩》《書》《禮》《易》《春秋》】10.下列對文化常識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管弦:指音樂。管,簫笛之類的管樂。弦,琴瑟或琵琶之類的弦樂。B.教坊:唐代官辦管領武術、軍隊訓練的機關。C.五陵年少:指京城富貴人家的子弟。五陵漢代五個皇帝(高、惠、景、武、昭)的陵墓。D.青衫,黑色單衣,唐代官職低的服色為青黑色。后人常用“司馬青衫”形容悲傷凄切的情感。10.B【教坊,唐代官辦管領音樂雜技、教練歌舞的機關。】11.下列對文化常識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古時音樂分為宮、商、角、徵、羽、變宮、變徵七音。羽音聲調激憤,變徵則聲調悲涼。B.“四書五經”泛指儒家經典著作,其中“五經”指《詩》《書》《禮》《易》《論語》五部經書。C.古代以伯、仲、叔、季來表示兄弟間的排行順序,伯為老大,仲為老二,叔為老三,季排行最小。D.“鰥寡孤獨”泛指沒有勞動力而又沒有親屬供養、無依無靠的人。其中“獨”指年老無子女的老人。11.B【《詩》《書》《禮》《易》《春秋》】12.我國古代用“金”“石”“絲”“竹”指代不同材質和類別的樂器,下列詩詞涉及“竹”的選項是()A.珠簾夕殿聞鐘磬,白日秋天憶鼓擎B.主人有酒歡今夕,請奏鳴琴廣陵客C.深秋簾幕千家雨,落日樓臺一笛風D.哀箏一弄湘江曲,聲聲寫盡湘波綠12.C【A.選項是鐘罄、鼓,B.選項是古琴,C.選項是笛子,D.選項是古箏。】13.下列對文化常識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關于漢字的構成,前人有所謂“六書”說,即“甲骨文”“金文”“隸書”“楷書”“行書”“草書”六種方法。B.古時音樂分為宮、商、角、徵、羽、變宮、變徵七音,其中變徵聲調悲涼,羽聲聲調激憤。C.春秋時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春秋初期,周天子分封天下,一般就是功勞大的,分得土地多,爵位就高,就可以分封為公爵,比如晉文公、秦穆公、齊桓公等。D.“科”又稱“介”,在戲劇中稱角色的動作,如笑科、飲酒科等。13.A【六書,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注、假借。】14.下列對文化常識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論語》是春秋戰國時期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孔子所著的一本書,記錄的是孔子的言行。B.《史記》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全書一百三十篇。作者是西漢史學家、文學家司馬遷。被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C.京劇臉譜中,紅臉代表忠勇,黑臉代表猛智,藍臉和綠臉代表草莽英雄,黃臉和白臉代表兇詐,金臉和銀臉代表神妖。D.《詩經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