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歷史一輪復習 專題突破卷34 人口遷徙、文化交融與認同(解析版)_第1頁
高考歷史一輪復習 專題突破卷34 人口遷徙、文化交融與認同(解析版)_第2頁
高考歷史一輪復習 專題突破卷34 人口遷徙、文化交融與認同(解析版)_第3頁
高考歷史一輪復習 專題突破卷34 人口遷徙、文化交融與認同(解析版)_第4頁
高考歷史一輪復習 專題突破卷34 人口遷徙、文化交融與認同(解析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8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專題34人口遷徙、文化交融與認同專題突破卷(考試時間:75分鐘試卷滿分:100分)選擇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個最符合題目要求。1.閱讀下表“印歐人的遷徙”,據此可知,印歐人的遷徙原聚集地遷徙過程黑海北岸印歐人來到小亞細亞,被稱為赫梯人,前1595年,滅古巴比倫王國,赫梯成為近東大國黑海以東印歐人分化為伊朗語族和印度語族,其中伊朗語族的波斯人在公元前6世紀建立大帝國黑海以西印歐人前2000年初,入侵意大利;前6世紀,其中的拉丁人建立了羅馬A.產生了古代許多顯赫一時的國家 B.引發古代西亞、南亞文明的衰弱C.有利于游牧民族與農耕民族的交融 D.推動了最早一批奴隸制國家的興起【答案】A【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古代歐亞。根據材料“赫梯成為近東大國”、“波斯人在公元前6世紀建立大帝國”、“其中的拉丁人建立了羅馬”等并結合所學可知,印歐人的遷徙產生了古代許多顯赫一時的國家,A項正確;印歐人遷徙后就構成了西亞和南亞文明的組成部分,推動了文明的發展,排除B項;從材料看不出游牧民族與農耕民族的融合,排除C項;古埃及和古巴比倫等奴隸制國家的建立早于材料中的國家,排除D項。故選A項。2.雅利安人進入印度大概在公元前1500年左右,中斷了古印度的哈拉帕文化,建立起了吠陀文化,并取得了非凡的成就。這反映了A.印歐人遷徙影響南亞文化發展 B.亞歐游牧民族遷徙中斷了古印度文明C.農耕文明不斷向古代印度擴張 D.東正教發展成為古印度時期主要宗教【答案】A【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設問詞可知是本質題。時空是古代史(印度)。據材料“雅利安人進入印度大概在公元前1500年左右,中斷了古印度的哈拉帕文化……”,可知雅利安人的入侵,中斷了印度的哈拉帕文化發展,同時建立了新的文化,并取得非凡的成就,而雅利安人又屬于印歐人,說明印歐人遷徙影響南亞文化發展,A項正確;材料強調的是印歐人遷徙對印度的影響,并不是亞歐民族遷徙的影響,排除B項;材料體現的是雅利安人對于南亞印度文化的影響,不能得出農耕文明的擴展狀況,排除C項;僅從材料,無法判定宗教信息,排除D項。故選A項。3.《赫梯法典》關于“馬”有如下的規定:第六十一條:假如任何人獲得良種的馬而消除它的烙印,它的主人發現了它,則消除烙印的人應交付七匹馬……同時用自己的房屋擔保。第六十四條:假如人盜竊拉車的馬,則其案件也如此。這段材料可以說明①赫梯人廣泛使用馬和馬拉戰車②馬對游牧民族的遷徙極其重要③《赫梯法典》是日耳曼法的前身④促使赫梯成為歷史上第一個地跨亞非歐的大帝國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答案】A【解析】本題是組合選擇題。時空是:古代(赫梯)。據材料“假如人盜竊拉車的馬”及所學知識可知,赫梯人廣泛使用馬和馬拉戰車,①正確;據所學知識可知,赫梯人廣泛使用馬,且馬在赫梯人遷徙過程中作為重要的畜力,發揮了重要的作用,②正確。A項符合題意;日耳曼法是各日耳曼王國在記載和整理日耳曼人部落習慣的基礎上編纂的一批成文法,其前身并非《赫梯法典》,③錯誤,排除BD項;赫梯并未建立地跨亞歐非的大帝國,④錯誤,排除C項。故選A項。4.《漢書》載,漢初被匈奴占據的河西走廊“無城郭常居耕田之業”;經過漢武帝以后近一百二十年的開發,“河西殷富,帶河為固”;西晉以后,該地區的農業逐漸衰退。這表明河西走廊的農業發展A.深受農牧轉換的影響 B.面臨五胡內遷的沖擊C.依賴基層社會的治理 D.取決區域人口的遷徙【答案】A【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漢朝、西晉(中國)。根據材料“漢初被匈奴占據的河西走廊……經過漢武帝以后近一百二十年的開發,‘河西殷富,帶河為固’;西晉以后,該地區的農業逐漸衰退”可知,河西走廊的農業發展的變化情況,與中原地區與少數民族的關系相關,體現的是農耕文明與游牧文明的相互轉換對其的影響,A項正確;五胡內遷的沖擊是在西晉時期,概括不全面,排除B項;材料中描述的是農耕文明與游牧文明的轉換,沒有體現基層社會的治理,排除C項;河西走廊的農業發展取決于生產力的發展以及文明的轉換,而非人口的遷徙,排除D項。故選A項。5.魏晉南北朝時期,長江流域是南下移民的交匯地,那里的人來自中原各地,言語腔調各有不同,隨著時間的推移,留駐下來的移民和本地人交融,并產生了大家都能接受和聽得懂的地方語言。這反映出當時A.國家統一趨勢不斷加強 B.人口遷移促進文化交融C.民族矛盾逐漸得以緩和 D.社會動蕩引發民族遷移【答案】B【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魏晉南北朝時期(中國)。根據材料“魏晉南北朝時期,長江流域是南下移民的交匯地,那里的人來自中原各地,言語腔調各有不同,隨著時間的推移,留駐下來的移民和本地人交融,并產生了大家都能接受和聽得懂的地方語言?!笨芍?,魏晉南北朝時期,長江流域是北民南下遷移的交匯地,“隨著時間的推移,留駐下來的移民和本地人交融,并產生了大家都能接受和聽得懂的地方語言”,可見人口遷移促進了文化交融,B項正確;“國家統一趨勢不斷加強”這一結論需要材料提供多方面史實來對比說明,而材料只涉及長江流域的民族語言交融,排除A項;材料顯示的是長江流域這一局部地區的民族語言交融,僅憑此不能得出魏晉南北朝時期民族矛盾緩和的結論,排除C項;材料強調的不是民族遷移的原因,而是民族遷移的影響,排除D項。故選B項。6.如圖是北美洲伊斯帕尼奧拉島(即海地島)1493—1570年人口變化圖。據此可以推斷,導致這一變化的主要因素是①殖民者殘酷的奴役②大量土著居民被販賣到歐洲③多種傳染疾病的肆虐④工業生產造成嚴重污染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答案】B【解析】本題是組合選擇題。時空是1493—1570年(北美洲伊斯帕尼奧拉島)。據圖示信息可得出主要結論:1493—1570年,海地島的人口銳減,結合所學可知,新航路開辟的推動下,西方列強走上殖民擴張道路,對美洲土著居民進行殘酷的屠殺,同時殖民者帶去的傳染病毒也加劇了人口的減少,①③正確,B項正確;殖民者并沒有販賣大量北美洲土著居民到歐洲,且此時工業革命尚未開始,②④錯誤,排除ACD項。故本題選B項。7.1851年以來,大批華工前往澳大利亞淘金。據統計,當時每6個外國淘金者中就有一個中國人。華工不僅成為澳大利亞淘金熱潮中的一支重要力量,還參加了當地的建設和清除從林、開擴田地的工程。在1888年前后,約有5000名華工參與修筑了從達爾文至松灣的鐵路。同時,昆士蘭所有的公路都是華工修筑的。這反映了A.華工獲得了在海外發展的自由權 B.華工推動近代中國國際地位提高C.華工促進了澳大利亞經濟的發展 D.華工在澳大利亞主要從事重工業【答案】C【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851年以來(中國、澳大利亞)。材料反映了1851年以來華工廣泛參與到澳大利亞的經濟建設,尤其是道路建設,可見華工促進了澳大利亞經濟的發展,C項正確;材料沒有體現華工在海外享受自由權,排除A項;材料不涉及華工在海外發展與中國國際地位之間的關系,排除B項;材料中田地工程明顯不是重工業,排除D項。故選C項。8.有學者研究美國外來移民地位:1789—1880年移民是備受歡迎的財富;1880—1924年移民逐漸被看做是“威脅”而加以限制;1924—1942年移民在美國的地位跌入谷底。這一變化說明A.世界形勢變化影響移民走向 B.外來移民是國家崛起的重要力量C.社會環境影響外來移民地位 D.社會發展程度導致移民數量變化【答案】C【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近代(美國)。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可知,1789年至1880年,美國正值第二次工業革命時期,歡迎移民,但是在1924-1942年美國受到經濟危機和戰爭的影響,因此對于移民不太歡迎,這說明社會環境影響移民地位,C項正確;材料主旨是移民地位的變化而非移民的走向,排除A項;材料沒有提及移民在美國的人口占比,無法得知其在美國崛起發揮的作用,排除B項;材料未涉及到移民數量的變化,排除D項。故選C項。9.有學者認為,在英國殖民擴張的過程中,英語也許是過去三百年中最重要的一項出口。但在近代英語中同時也匯集了大量來自加勒比地區、印度以及非洲的詞匯。這說明A.亞非拉民族意識覺醒 B.英語傳播范圍廣泛C.文化交流具有雙向性 D.英國殖民勢力衰落【答案】C【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近代(英國、加勒比地區、印度、非洲)。據本題材料“英語也許是過去三百年中最重要的一項出口”“近代英語中同時也匯集了大量來自加勒比地區、印度以及非洲的詞匯”,可知英國殖民擴張的過程中會將英語文化對外輸出,同時也會吸取其他地區的文明來豐富本國傳統文化,說明文化交流具有雙向性,C項正確;亞非拉民族意識覺醒是指亞非拉人民反抗殖民侵略的意識,與本題材料結論不一致,排除A項;英語傳播范圍廣泛,只是表面現象而非本質,排除B項;英語文化的對外輸出是伴隨英國對外殖民擴張過程而進行的,英語在殖民地區廣泛傳播,說明殖民勢力較強,排除D項。故選C項。10.19世紀70年代,美國太平洋鐵路最終建成。這條鐵路修建最為困難的西段近90%的部分由華人勞工建成,但在鐵路建成之后,華人勞工未獲尊重反而遭到了白人的歧視與迫害,他們只好在以舊金山都板街為中心的小范圍內聚集,后來這里又遷入了新的移民,發展至今。華人勞工的聚集A.提升了中國在世界的社會影響力 B.有利于中華文化的保留與傳播C.使華工成為各國建設的主要勞力 D.為中國帶來了巨額的外匯收入【答案】B【解析】本題是多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的提示詞,可知這是本質題、影響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近代中國和世界。據材料“華人勞工未獲尊重反而遭到了白人的歧視與迫害,他們只好在以舊金山都板街為中心的小范圍內聚集,后來這里又遷入了新的移民,發展至今”并結合所學可知,華人勞工的聚集地承擔著重要的社會功能,是華裔免于歧視的庇護所,是新移民的門戶與家園,亦是中華藝術、歷史與傳統文化的庇護所,對外國人來說,華人勞工的聚集地是認識中國的第一步,由此可見,華人勞工的聚集有利于中華文化的保留與傳播,B項正確;當時中國被列強侵略,國際地位很低,僅靠華人勞工的聚集,對提升中國在世界的“社會影響力”作用不大,排除A項;華工并未成為“各國”建設的“主要勞力”,C項不符合史實,排除C項;華人勞工的聚集未給中國帶來巨額的外匯收入,D項不符合史實,排除D項。故選B項。11.1882年,馬克思、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俄文版序言中寫道:“正是歐洲的移民使北美能夠進行大規模的農業生產……開發巨大的工業資源,這種力量與規模,必然在短期內打破西歐、特別是英國至今的工業壟斷。這兩種情況又反過來對美國本身起著革命的作用?!睂Υ死斫庾顪蚀_的是A.歐洲移民深刻影響了美國歷史進程 B.移民活動使美國成為世界第一強國C.經濟發展不平衡引發國際關系變化 D.黑奴貿易促進了美國資本主義發展【答案】A【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882年(歐洲)。根據材料“正是歐洲的移民使北美能夠進行大規模的農業生產……開發巨大的工業資源,這種力量與規模,必然在短期內打破西歐,特別是英國至今的工業壟斷。”可知,馬克思、恩格斯認為,歐洲的移民促進了北美大規模的農業生產,以及工業資源的開發,使美國在短期內打破英國的工業壟斷,說明歐洲移民深刻影響了美國歷史進程,A項正確;移民活動無法使美國成為世界第一強國,而是工業化,排除B項;材料描述的是移民對美國發展的影響,沒有體現國際關系變化信息,排除C項;材料中描述的是歐洲移民,而非黑奴貿易,排除D項。故選A項。12.二戰之后,移居美國的湘籍廚師彭長貴創制“左宗棠雞”,這道融合酸甜辣的湘菜迅速成為美式中餐的代表,風靡全美,并成為美國人餐桌上常見的美食,這一現象從根本上反映了A.中美文化沖突與融合 B.美國文化的強勢輸出C.移民文化在交融發展 D.國際分工的日益深化【答案】C【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現代世界。根據材料可知,“左宗棠雞”既有湘菜風格,也有美國元素,體現了中美文化的交融發展,C項正確;材料僅體現中美文化交流,不體現沖突,排除A項;材料涉及中國文化在美國的傳播,并非美國文化的輸出,排除B項;國際分工體現了生產和銷售等環節,并非食物,排除D項。故選C項。13.據統計,1990年全球國際移民數量為1.53億,而這一數字在2019年增至2.72億。這一現象主要源于A.發達國家對勞動力需求增加 B.國際經濟中心轉移趨勢明顯C.世界經濟一體化的進程加快 D.兩極格局結束難民問題加劇【答案】C【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原因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現代(世界)。根據材料“1.53億”、“2.72億”可知,從1990年到2019年,國際移民人數迅速增加,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世界經濟一體化的進程加快促使資本、貿易等在全球范國內流動,也促進了人口的全球流動,C項正確;發達國家對勞動力的需求并不是國際移民增加的主要原因,排除A項;國際經濟中心轉移并沒有明顯轉移,排除B項;D項與史實不符,兩極格局結束后,難民問題沒有加劇,排除D項。故選C項。14.據報道,越來越多的亞裔專業人才和技能人才放棄澳大利亞、新西蘭和其他西方國家,轉而移民至亞洲一些主要城市。曼谷大學人口和社會研究學院Sakkarin博士表示:“20世紀90年代以來亞洲專業型人才,原本打算進入西方勞動力市場,不過卻開始大批來到東亞。”出現這一現象的主要原因是A.亞洲產業結構的升級調整 B.冷戰后科學技術革命的推動C.世界經濟重心完成了轉移 D.東亞改變了人才引進的政策【答案】A【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原因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20世紀90年以來亞洲。根據“專業人才和技能人才”“20世紀90年代”得出這一時期亞洲實現了產業結構的升級調整,適應了高端人才的需要,A項正確;材料主要反映了20世紀90年以來越來越多的亞裔專業人才移民至亞洲,材料不能體現冷戰后科學技術革命的推動,排除B項。選項中“世界經濟重心完成了轉移“與史實不符,排除C項;材料中沒有體現東亞改變了人才引進策略,排除D項。故選A項。15.在新加坡的文娛集會的節目單上,觀眾可以看到有馬來舞蹈、中國舞蹈,以及西洋舞蹈;在城市建設中,新加坡市政當局會有意識地將各民族居民安排在同一單元樓里。這些做法反映了新加坡A.實現了各民族文化的統一 B.缺乏特色主流文化C.是最具有移民特性的國家 D.多元文化和諧共處【答案】D【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20世紀(新加坡)。根據材料“在新加坡的文娛集會的節目單上,觀眾可以看到有馬來舞蹈、中國舞蹈,以及西洋舞蹈;在城市建設中,新加坡市政當局會有意識地將各民族居民安排在同一單元樓里”可知,新加坡政府注重不同民族文化之間的相互理解與共榮,并進行有意識的混合安排,使多元文化的光彩得以交相輝映,材料內容反映了新加坡多元文化和諧共處,D項正確;多元文化和諧共處不等同于文化的統一,排除A項;材料描述的是新加坡文化的多元性,沒有體現缺乏特色主流文化,即體現的是新加坡文化的多元性,不代表缺乏特色,排除B項;最具有移民特性的國家,“最”字說法過于絕對,排除C項。故選D項。16.2020年以來,隨著全球人員流動模式的轉變和多國辭職潮的出現,國際社會對高素質人才和專業人士“求賢若渴”,各國紛紛加入“搶人戰局”。德國當局除了吸引專業人才,還將目光放在身處德國的約180萬名難民身上。這主要體現了A.歐洲經濟發展模式的快速轉型 B.人才流動解決了國際難民問題C.全球化引起了人才的跨國流動 D.全球勞動力市場結構的多樣性【答案】D【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2020年以來(世界)。據本題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結論是:隨著經濟的發展,世界各國特別是發達國家自身勞動力嚴重不足,它們對高素質人才和專業人才需求大增,德國當局還利用難民解決本國勞動力問題,這反映了當今世界勞動力市場結構的多樣性,D項正確;材料未體現歐洲經濟發展模式的轉型,排除A項;材料體現的是全球勞動力市場的需求,并非解決國際難民問題,排除B項;材料反映的是國際社會對高素質人才和專業人士的需求,而不是“全球化引起了人才的跨國流動”,排除C項。故選D項。二、材料分析題17.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一18世紀末,法蘭西共和國憲法規定:凡支持革命的外國移民都可以成為法國公民,所有公民都享有平等地位,但外來移民在語言、文化、宗教等方面的特殊性不得保留。第三共和國時期,共和派通過實現普選權、新聞與結社自由等方式力圖使所有人都融入法國并享有平等權利,但外來移民還是因為國籍受到歧視。1880-1930年間,法國政府通過向來法打工的外國人發放許可證的方式為虧損行業輸入廉價勞動力,以此保護本國勞動力市場。1974年,法國政府采取應急性措施終止外籍勞工入境。1977年,法國決定以提供補貼的方式,鼓勵業已入境的外國移民全家返回原籍?!幾择R勝利《“共和同化原則”面臨挑戰》材料二——摘自李明歡《“共和模式”的法國移民政策研究困境》(1)結合材料和所學知識,概括18世紀末至20世紀中期法國政府對待外來移民的態度并說明其形成的原因。(6分)(2)根據材料二,概括20世紀法國外籍移民人口變化趨勢,結合所學知識分析1975-1982年法國已入籍外國移民狀況發生變化的背景。(6分)【答案】(1)態度:同化\包容\接納;歧視\排斥。原因:同化態度源自法國大革命的影響;啟蒙思想的傳播;工業革命的需要。歧視態度源自法國政府代表本國資產階級利益\鞏固資產階級統治需要\維護本國經濟發展需要;歷史文化的差異;民族主義的影響。(2)趨勢:曲折上升原因:20世紀70年代,法國等資本主義國家出現“滯脹”現象\經濟危機;法國調整移民政策、限制移民;經濟全球化進一步發展,法國對外來移民的吸引力下降。【解析】(1)關于態度:根據材料一“凡支持革命的外國移民都可以成為法國公民,所有公民都享有平等地位,但外來移民在語言、文化、宗教等方面的特殊性不得保留。”得出同化\包容\接納的態度,主要原因,結合所學知識可從法國大革命的影響;啟蒙思想的傳播;工業革命的需要等方面分析作答。根據材料一“但外來移民還是因為國籍受到歧視”得出歧視\排斥的態度,主要原因,結合所學知識可從法國政府代表本國資產階級利益、歷史文化的差異、民族主義的影響等方面分析作答。(2)關于趨勢:根據材料可知,20世紀法國外籍移民人口變化趨勢是曲折上升。關于原因,結合所學知識可從經濟危機;法國調整移民政策、限制移民;經濟全球化進一步發展,法國對外來移民的吸引力下降等方面分析作答。18.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3分)材料一1874年3月,清政府指派的調查團抵達古巴,調查華工受虐事件。調查團先后視察了當地的甘蔗種植園、豬仔館、制糖廠以及囚禁華工的“官工所”,他們還收集到1176份口供證詞。下表為綜合其它華工史料,對所見的459份口供所進行的信息整理。年齡段人數出洋前職業人數出洋地點人數籍貫人數1—10歲4耕田84澳門354廣東38211—20歲142做小生意106汕頭38福建4921—30歲216做工87廈門30其它2831—40歲71其它26其它1441—50歲20未說明156未說明2351—60歲1出洋前職業未說明5——摘編自張書《晚清古巴華工出洋原因再析一以古巴華工口供為中心的考察》等材料二吾人對此可敬可愛之中國人,正宜尊仰之,感謝不逞也。如無此數千華人助戰,及在野工藝廠當工之華……以助于我古巴之人,則古巴之能否自由,亦未可料。古巴之華人,對于古巴之自由事業,無不慷慨附助。——摘編自古巴駐德公使奇沙禮《華工贊助古巴獨立史略》材料三19世紀五十年代初,舊金山附近五百萬英畝低洼地常年浸澇,荒廢無用。經華工平整后,大面積低洼地變為肥沃良田?!莸霓r業季節工人,華工占75%。據加州土地測量局長估計,華工在修鐵路、治洼地方面為加州所創財富近三億美元?!幾裕溃﹩讨危魅A《從社會經濟方面看中國移民》等(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19世紀中期古巴華工的三個特點,并分別說明其形成原因。(6分)(2)根據材料二、三并結合所學知識,從政治、經濟、文化角度說明美洲華工的歷史貢獻。(7分)【答案】(1)①遭受殘酷剝削。原因:古巴殖民者的迫害;國窮民弱。②出洋華工以青壯年為主。原因:古巴高強度工作的需要;列強的有意誘騙;黑人奴隸制的逐漸廢除。③出洋前職業較多,以小生產者為主。原因:列強侵略,許多小生產者破產;晚清社會動蕩,民生艱難等。④出洋地點集中在澳門及汕頭、廈門等通商口岸。原因:是西方國家在華活動的主要區域;與華工相關條款的規定;出洋便利,列強可節省成本。⑤在籍貫分布上呈現出明顯的集中性(或廣東和福建是輸出華工最主要的地區)。原因:接近澳門、廈門等出洋口岸;這些地區受列強侵略早,破產農民、手工業者等較多;列強在當地宣傳拐騙力度大;當地有下南洋的傳統等。(2)政治上,為美洲民族解放事業做出了貢獻;經濟上,促進了美洲的開發尤其是在美國經濟崛起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文化上,傳播了中華文化,促進了美洲多元文化的形成和發展。【解析】(1)根據材料一“1874年3月,清政府指派的調查團抵達古巴,調查華工受虐事件?!钡贸鲈馐軞埧釀兿?,關于原因:結合所學知識可從古巴殖民者的迫害、國窮民弱方面回答。根據材料一“11-20歲人數有142人,21-30歲人數有216人”可知出洋華工以青壯年為主,關于原因:結合所學知識可從古巴高強度工作的需要、列強的有意誘騙、黑人奴隸制的逐漸廢除等方面分析作答。根據材料“出洋前職業是做小生意106人、做工87人”可知出洋前職業較多,以小生產者為主;關于原因:結合所學知識可從列強侵略,許多小生產者破產;晚清社會動蕩,民生艱難等方面思考作答。另外還可從地域方面概括特點,如出洋地點集中在澳門及汕頭、廈門等通商口岸。關于原因:結合所學知識可從是西方國家在華活動的主要區域;與華工相關條款的規定;出洋便利,列強可節省成本等方面思考作答。在籍貫分布上呈現出明顯的集中性(或廣東和福建是輸出華工最主要的地區)。原因:接近澳門、廈門等出洋口岸;這些地區受列強侵略早,破產農民、手工業者等較多;列強在當地宣傳拐騙力度大;當地有下南洋的傳統等。(2)根據材料“以助于我古巴之人,則古巴之能否自由,亦未可料。古巴之華人,對于古巴之自由事業,無不慷慨附助?!笨芍?,政治上,為美洲民族解放事業做出了貢獻;根據材料“經華工平整后,大面積低洼地變為肥沃良田?!薄皳又萃恋販y量局長估計,華工在修鐵路、治洼地方面為加州所創財富近三億美元?!笨芍?,經濟上,促進了美洲的開發尤其是在美國經濟崛起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文化上,傳播了中華文化,促進了美洲多元文化的形成和發展。19.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材料一近代以來全球國際人口遷移時間1500~1850年1850~1945年1945~2000年主要移出地歐洲、非洲歐洲、亞洲亞洲、非洲、拉丁美洲主要移入地美洲美洲西歐、北美洲、大洋洲人口遷移數量至1850年,黑奴約為1500萬,為白人移民的4~5倍1846~1924年歐洲移出4800萬,1834~1941年亞洲移出1200~3700萬1960年遷移人口為325.萬,1974年為947.5萬,1985~1990年年增長率為2.59%——據鄔滄萍《世界人口》等編制材料二中國的海外移民歷史悠久,大致從1567~1840年是一個承前啟后的時期,移民數量有所增加,1801~1850年中國海外移民數達32萬人。近代中國海外移民的總數為1500萬人左右,其中90%移往東南亞,移民與祖國保持著密切聯系,1862~1949年,華僑投資國內企業有25510家,投資總額約63271萬元。新中國成立后,大陸地區很少向外移民。70年代以后,出現了一個新的移民潮。到2008年,移民人數達1000萬以上,主要集中于發達國家——摘編自曹樹基《中國移民史》(第六卷)等(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近代以來全球國際人口遷移的基本趨勢。(7分)(2)根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16世紀以來中國海外移民的特點及形成的主要原因,并說明華僑華人在中國近代史上的貢獻。(8分)【答案】(1)數量不斷增加;范圍不斷擴大;自愿移民從主要由發達地區向落后地區遷移,逐漸轉變為主要由發展中國家向發達國家遷移;被強迫進行的移民基本停止。(2)特點:中國大規模海外移民出現于鴉片戰爭之后,晚于世界國際移民;新中國成立后一段時間內基本停止;70年代以后形成新的移民潮;主要原因:卷入世界市場較晚;冷戰期間西方的封鎖;中國的改革開放。貢獻:引入技術和資金,促進了中國近代工業的興起與發展;支持了孫中山領導的民主革命;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