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專題02三國兩晉南北朝的政權更迭與民族交融【基礎過關】1.(2023·北京懷柔區三模·3)三國兩晉南北朝包括三國、西晉、東晉十六國、南北朝幾個階段,下列選項符合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歷史特征的是()①戰火連綿,政局動蕩,社會經濟在曲折中仍有發展②數百年分裂局面是由于中央對地方的控制嚴重削弱③漢族與內遷邊疆民族在沖突與交往中逐步走向交融④南方的開發初見成效,文化領域也有不少重要成果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2.(2023·山東淄博三模·3)圖1為魏晉時期的畫像磚,畫像磚上的人物用一個叉狀的工具穿肉并進行炙烤。據記載,“炙”本是游牧民族烹飪肉類的方法,魏晉時期,“中國尚之,貴人富室,必畜其器,吉享嘉賓,皆以為先”。這說明當時()圖1A.華夏認同觀念加強B.游牧民族借鑒中原習俗C.民族交融不斷發展D.民眾飲食結構發生改變3.(2023·重慶模擬調研七·3)西晉時,“舉秀才必五策皆通”,又設立國子學,與太學相并立。南朝時期,國子學中經策試而入仕的學生,“見于史傳者數十人之多”。國學的“明經”科地位上升,超過了孝廉,形成了“州舉秀才試文、國學明經試經”的格局。這反映出()A.九品中正制名存實亡B.考試選官逐漸受到重視C.門閥士族影響為巨大D.人才選拔制度發展成熟4.(2023·重慶三模·康德卷·3)北魏道武帝立拓跋嗣為太子,賜其母劉貴人死,“立子殺母”的做法被奉為立國傳承制度,“昔漢武帝將立其子而殺其母……汝當續統,故吾遠同漢武,為長久之計”。這一制度的確立()A.延續了游牧民族的部落傳統B.使儒家倫理道德被顛覆C.體現了民族融合的發展趨勢D.意在維護君主專制權力5.(2023·遼寧部分學校高三5月聯考·3)東晉及宋、齊、梁、陳各朝先后在其管轄地區內用北方的地名設置了一批州、郡和縣,后世稱為僑州、僑郡、僑縣,用來安翌北方流民。北魏時期,拓跋政權也在南北交爭地帶設置新郡縣或僑州、僑郡。據此可知,當時設置僑州、郡縣的主要目的是()A.加速民族交融B.爭奪農業人口C.擴展統治區域D.維護中央集權6.(2023·福建龍巖三模·3)長期以來,我國傳統倫理以善事父母為孝;到了魏晉南北朝時期,人們普遍認為僧侶離親出家可通過傳教修道以榮宗耀祖,還可為祖先祈福,并不違背孝道。這反映出當時()A.儒學地位日益衰微B.佛教思想廣泛流傳C.門第觀念根深蒂固D.釋道融合漸成主流【能力提升】7.(2023·安徽蕪湖二模·25)南朝梁武帝時,有大臣出使北魏前認為“魏朝甚盛,猶曰五胡。正朔相承,當在江左”,歸來后感嘆“昨至洛陽,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禮儀富盛,人物殷阜”,承認南朝自愧不如。這可以用來說明()A.南北經濟發展趨于平衡B.北方完成全國統一的原因C.華夏認同觀念開始產生D.古代政治重心始終在北方8.(2023·浙江精誠聯盟5月聯考·3)“南渡的北人通常是按籍貫聚集若干家,節節遷移,形成一個又一個的流民群。南渡官僚也往往隨帶家族部曲,并且沿途收集流散,以擴大自己的部曲隊伍。到劉宋時期,南遷人民到達長江流域的,總數至少有70萬人。”下列項中,對這場遷徙運動的影響解讀正確的是()A.引發印歐人的大規模遷徙B.北方士族勢力影響南朝政局C.塢堡和莊園經濟由此產生D.中國經濟重心南移進程完成9.(2023·福建適應性檢測·3)《魏書》記載,太和改制以前,“錢貨無所周流”。太和十九年(495年)鑄行太和五銖,“雖利于京邑之肆,而不入徐、揚之市”“不行于天下”,黃河流域的河北諸州“猶以他物交易,錢略不入市也”,河南諸州也是各種貨幣和谷帛雜用。這說明北魏時期()A.北方商品經濟出現嚴重衰退B.實物稅取代貨幣稅成為主體C.小農經濟阻礙商品經濟發展D.物物交換成為主要交換形式10.(2023·浙江四校5月聯考·18)九品中正制是魏晉南北朝官員選拔的主要制度。《晉書·鄭袤傳子默附傳》記載,“初,(晉武)帝以貴公子當品,鄉里莫敢與為輩,求之州內,于是十二郡中正僉共舉默”。據此材料,對九品中正制的解釋錯誤的是()A.由中正官來評定地方士人的資品B.西晉時期選官標準主要看重家世C.郡守根據中正官評定的資品授官D.逐漸成為了維護士族特權的工具11.(2023·東北三省四市二模·25)北燕后裔馮寶任南梁商涼郡(嶺南南越地區)太守,娶當地俚人冼氏女為妻。他在當地辦理詞訟,教民耕織,開設士林學館,吸納俚人子弟入學讀書。這些舉措()A.實現了經濟重心的南移B.維護了嶺南地區的安定C.推動當地農耕文明發展D.促進了各民族共同繁榮12.(2023·遼寧遼南協作校三模·2)魏晉南北朝時期,北方政權統治者受漢史典籍影響,熱衷于帝王符瑞神話,內容多是帝王由其母與神物相交相感而生。如《魏書·太祖記》(北魏)載:母“游于云澤……夢日出室內,寤而見光自牖屬天,歘然有感……生太祖于參合陂北,其夜復有光明”。這反映了,當時()A.文化認同不斷增強B.社會迷信色彩濃厚C.文學藝術成就突出D.各民族間關系融洽13.(2023·江蘇南通四模·3)《喪服》本屬于《儀禮》中的一篇,東晉時成為顯學,南遷士族依喪服就可以辨識門第品流和血緣親疏。他們還對朝廷的禮樂、輿服、儀注等所謂“衣冠文物”極為重視。當時的大詩人孫綽曾說“由禮則雅,不由禮則夷”。這一現象源于()A.儒學受到佛道挑戰B.南北方文化的交流與融合C.門閥士族日益衰落D.東晉維護正統的文化需要14.(2023·浙江東陽5月模擬·18)《虎溪三笑圖》描繪的系佛門傳說,虎溪在廬山東林寺前,相傳晉僧慧遠居東林寺時,送客不過溪。一日,儒者陶潛、道士陸修靜來訪,與語甚契,相送時不覺過溪,虎輒號鳴,三人大笑而別。這反映了魏晉南北朝時期()A.社會思想多元并存B.儒學獨尊地位確立C.佛教完成了本土化D.道教最受官方尊崇15.(2023·北京海淀區二模·17)(12分)【魏晉南北朝繪畫】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地圖依據趙振宇《魏晉南北朝繪畫地理格局研究》材料二漢末中原動亂,地處絲綢之路要道的河西走廊等地區的軍民卻因為戰事鮮及而享受著相對平靜的生活。關內的戰亂導致移民涌入,將農桑技術與先進的中原文化帶入這一地區。《后漢書·孔奮傳》記載:“時天下擾亂,唯河西獨安,而姑臧(今甘肅武威)稱為富邑,通貨羌胡,市日四合,每居縣者,不盈數月輒致豐積。”陳寅恪指出:“西晉永嘉之亂,中原魏晉以降之文化轉移保存于涼州(主要指今甘肅一帶)一隅。”——摘編自朱滸《傳承與分立:魏晉南北朝墓室壁畫中所見胡人形象》從地圖中A、B、C三個區域,任意選擇兩個,概括該地區繪畫發展的特點并分析發展原因。(12分)16.(2023·河北保定二模·17)(12分)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北魏時期(494年)大臣韓顯宗上言:古者四民異居,欲其業專志定也。太祖道武皇帝創基撥亂,日不暇給,然猶分別士庶,不今雜居,工伎屠沽,各有攸處;但不設科禁,久而混淆。今聞洛邑居民之制,專以官位相從,不分族類。夫官位無常,朝榮夕悴,則是衣冠、皂隸不日同處矣。借使一里之內,或調習歌舞,或講肆詩書,縱群兒隨其所之,則必不棄歌舞而從詩書矣。然則使工伎之家習士人風禮,百年難成;士人之子效工伎容態,一朝而就。是以仲尼稱里仁之美,孟母勤三徙之訓。此乃風俗之原不可不察。朝廷每選人士,校其一婚一宦以為升降,何其密也!至于度地居民,則清濁連甍,何其略也!今因遷徙之初,皆是空地,分別工伎,在于一言,有何可疑而闕盛美!——摘編自《通鑒紀事本末》(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韓顯宗的基本主張,并分析該主張的社會背景。(7分)(2)你對材料中韓顯宗的主張持什么態度,請說明理由。(5分)【真題感知】1.(2022·海南高考·3)西晉初年,中原的很多百姓喜歡用細毛氈子做頭巾、系帶兒、褲邊兒。有人戲說中原必會被西北的少數民族所擊敗,因為人們頭上戴的、腰上系的、身上穿的都是西北產的,“能無敗乎”?這一現象反映了A.群言百家影響社會風尚B.經濟往來促進民族交融C.人口流動利于區域開發D.地方特產豐富人們生活2.(2021·河北高考·3)三國時期,魏明帝召集大臣議政。針對刺史制度問題,杜恕建言:“古之刺史,奉宣六條,以清靜為名,威風著稱,今可勿令領兵,以專民事。”由此可見,與西漢相比,當時魏國A.地方監察制度逐漸完善B.刺史制度加強了中央集權C.刺史的職權發生了異變D.刺史制度保障了吏治清明3.(2016·新課標全國Ⅲ卷·26)唐太宗對南朝后期競相模仿蕭子云書法的風氣表示不屑,認為其“僅得成書,無丈夫之氣”,只有王羲之的書法才“盡善盡美”,于是連西州(今吐魯番)幼童習字的范本都是王羲之書帖。王羲之在中國書法史上地位的確立,是因為()A.皇帝好惡決定社會對藝術的批判B.王羲之的藝術成就不可超越C.藝術水平與時代選擇的共同作用D.朝代更替影響藝術評判標準4.(2016·海南高考·6)北魏時,賈思勰的《齊民要術》總結出一套個體農戶農副兼營的精耕細作農業模式,反復強調農戶不要過度擴大耕種面積,“寧可少好,不可多惡”。這表明()A.精耕細作的目的是追求農業收益的最大化B.精耕細作農業遏止了大土地所有制的發展C.個體農戶為主體的耕作模式抑制農業的進步D.人口與土地的尖銳矛盾導致耕作模式的轉變5.(2014·海南高考·3)史載,東晉時,太尉郗鑒為女擇婿,遣人至朝廷重臣王導的家中“遍觀子弟”。王氏子弟各自修飾,以圖被選,只有王羲之“在東床坦腹食,獨若不聞”,被郗鑒認為是理想的女婿人選,“遂以女妻之”。這主要反映了當時()A.女性地位低下 B.婚姻講究門第C.擇婿方式獨特 D.大臣拉幫結派6.(2014·海南高考·4)北朝推行均田制,規定年滿15歲男子依照制度占有一定數量的耕地,按戶繳納賦稅,并要求男子達到15歲、女子達到13歲,必須嫁娶,不得拖延。均田制的目的是()A.抵制土地兼并 B.促進人口增長C.增加財稅收入 D.穩定個體小農7.(2022·廣東高考·20)【選修1:歷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北魏孝文帝認為使用近百年的都城平城“只是用武之地,非可文治”,而洛陽是帝宅王里,可“光宅中原”,故有意遷都。由于迭經戰亂,洛陽早已衰敗,太和十七年(493)孝文帝巡幸洛陽,令穆亮和漢族人氏李沖,董爵等人籌劃重建。兩年后,北魏“六宮及文武,盡遷洛陽。”考古發掘證明,北魏洛陽城的核心格局繼承和發展了中原正統王朝的都城模式和制度,主要建筑的規模、位置和名稱等于魏晉一致。遷洛早期重建的洛陽宮太極殿廣泛吸收和借鑒了魏晉洛陽城、南朝建康城和平城太極殿的形制。整個城市分為宮城、內城和外郭城。布局謹嚴,規模宏大,遠超前代。筑外郭城以及在城內統一規劃建造里坊,使郭城區域的功能進一步明確和豐富,是中國古代都城營建的一大創舉。三重城圍都城行制的出現,也改變了過去都城前朝后市的布局。開東魏、北齊鄴都南城和隋唐長安城宏大整齊之先河。——摘編至錢國祥《北魏洛陽外郭城的空間格局復原研究》等(1)概述孝文帝重建洛陽的原因和舉措。(8分)(2)簡析北魏重建洛陽在古代都城發展史上的意義。(4分)8.(2022·河北高考·21)[選修4:中外歷史人物評說]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劉劭,字孔才,廣平邯鄲人。魏文帝黃初(220—226)年間,“受詔集五經群書,以類相從,作《皇覽》”。其著述除《人物志》以外,大部分已經散佚。《人物志》是一部系統品鑒人才的著作。在鑒識人才上,劉劭把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