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2025學年高二下學期聯考語文試題及答案一、現代文閱讀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材料一:嵇康的《聲無哀樂論》是中國美學史乃至中國哲學史上一篇影響深遠的重要論文。錢鐘書在《管錐篇》中說:“西方論師(漢斯立克)謂音樂不傳心情,而示心運,仿現心之舒疾、猛揚、升降諸動態,嵇康前已道之。”嵇康與漢斯立克雖然分屬相距一千多年之遙的不同民族歷史文化時空,但在音樂問題上的確存在著英雄所見略同,當然同中也有異。嵇康站在音樂本體論的角度,對儒家音樂傳統觀念進行了反駁。在《聲無哀樂論》中,儒家的音樂本體觀用秦客的話轉述就是:“治世之音安以樂,亡國之音哀以思,夫治亂在政,而音聲應之,故哀思之情表于金石,安樂之象形于管弦也。”這就是說,一定的音樂與一定社會政治制度的治亡相“應”,是一定時代人們哀思情感的表現和安樂形象的反映。而嵇康認為,音樂的本體本原是在天地之氣融合產生萬事萬物,以及四時運行交替,五行因而形成過程中發出的聲音。它與事物的色彩、氣味一樣,都是天地自然萬物運動過程中產生的。也像色彩、氣味等之存在于天地之間一樣,它或好聽或不好聽,其本體只受天地自然規律的支配,而不會因為特定社會政治制度之治亂而變化。在《聲無哀樂論》中,嵇康說了不少描述這個自然本體內涵的話,如“五聲有善惡,此物之自然也”“聲音有自然之和……克諧之聲,成于金石,至和之聲,得于管弦也”。可以把嵇康的音樂自然本體本原論的基本內涵概括為:與時代政治和人們情感無關的聲音自然之和。嵇康說的音樂本體是“自然之和”,其哲學基礎已由儒家遷移到了道家。嵇康“越名教而任自然”,“非湯武而薄周孔”,認定“老子莊周,吾之師也”。而老莊哲學的“自然”,正是與儒家“人為”相對的范疇,是排除了任何人為因素客觀本原存在,其形而上即“道”。因此,在嵇康那里,“自然之和”的“自然”,也正是排除了人為因素體現“道”的精神的純粹客觀本原存在的“自然”。嵇康認為,音樂本體的“自然之和”,只是作為體道之存在的客觀自然聲音美的提取,按美的規律和諧組織排比,是道之顯現的自然聲音和諧組織成的形式。嵇康的文化論帶有一定政治色彩,音樂論占據其中重要位置。因此,他強調音樂與人之利欲情感和人為政治倫理都無關,而真正具備政治功能的,是理想的政治體系。愛德華·漢斯立克是奧地利近現代著名音樂美學家,他從音樂美學出發,曾言:“音樂美學的研究方法,迄今為止,差不多都有一個通病,就是它不去探索什么是音樂中的美,而是去描述傾聽音樂時占領我們心靈的感情。”這個“通病”由來已久,舒巴特是典型代表。舒巴特認為音樂美是表情,而表情就是“內心的表露”。而漢斯立克認為,音樂美應以音樂所特有的東西為依據,而情感并不是音樂所特有的東西,而是次要的或外加的東西,因此,把情感視為音樂的本體或特殊的美是錯誤的。漢氏的這一觀點的確與嵇康的音樂“無關哀樂”說遙相呼應。既然音樂美不是“通病”說的情感,那么是什么呢?漢斯立克認為:“音樂美是一種獨特的只為音樂所特有的美,這是一種不依附,不需要外來內容的美,它存在于樂音以及樂音的藝術組合中,優美悅耳的音響之間的巧妙關系,它們之間的協調和對抗、追逐和遇合,飛躍和消逝,這些東西以自由的形式呈現在我們直觀的心靈面前,并且使我們感到美的愉快。”漢斯立克這里說的“自由的形式”,奠基于西方傳統的本體論哲學。西方形而上學本體論哲學所認為的“形式”,不是一個與“內容”相對立的概念,在那里,“形式”就是“理式”,是總攬萬物的“精神”,是生命的本質及其呈現。承此而來,漢氏的“形式”,是音樂的特殊美之所在。錢鐘書在揭示并描述漢氏思想時說“音樂不傳心情,而示心運……”,又說“樂無意,故能涵一切意”。寥寥數語,可謂把握到了漢氏思想的精髓。音樂的本體和特殊的美,作為一種總攬所有音樂藝術的“理式”和“精神”,并不是任何具體的情意。(摘編自林衡勛《嵇康的<聲無哀樂論>與漢斯立克的<論音樂的美>》)材料二:從《聲無哀樂論》的立論邏輯來看,嵇康的目標似乎只是為了“正名”,即要在音樂與哀樂之情的關系問題上做到“名實俱去”。從實的方面來說,嵇康所要做的無非是“托大同于聲音,歸眾變于人情”。嵇康并不否認音樂的確可以使人有哀樂之情的流露,但這并不是因為某種音樂本身有其固定的情緒感染方向,使人產生出原本沒有的情緒,而只是人內心中事先郁積的哀樂之情,遇至和之聲的觸發疏導而表現出來罷了。從名的角度看,哀樂是用來命名人的內在情緒的,而音樂則是外在客觀的實存,因內心的哀與樂而將音樂命名為哀樂或樂樂,不符合命名的原則。文中的“秦客”提出一個駁難——“然則有賢然后愛生,有愚然后憎成”,既然賢生愛,愚生憎,那么如果音樂能讓人流露出內在的哀樂之情,只能說明音樂中有與哀樂相應的品質。對此,嵇康幾乎在瞬間就作出了令人驚異的應答。他認為情緒有不同的類型,一類是愛憎喜怒這樣的對象化情緒,另一類如哀樂則是非對象化的。對象化的情緒總是與客觀對象的品質相應相隨,而非對象化的情緒則源于個體對其生活整體的完整感受;前者隨對象而生,亦隨對象而滅,后者則郁積心中,不系對象之存滅。(摘編自楊立華《中國哲學十五講》)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儒家認為音樂在一定程度上是社會政治制度治亡的呼應、人們哀思情感的表現及安樂形象的反映,這與嵇康所持觀點不同。B.嵇康所謂“自然之和”中的“自然”,與《老子》所言的“道法自然”一句中“自然”的概念內涵高度一致。C.嵇康和漢斯立克分別從各自的哲學理論出發,對音樂展開論述,他們均認為,音樂本身并不能天然自帶具體的情意。D.嵇康認為“愛憎喜怒”與“哀樂”這些情緒是源于個體對其生活整體的完整感受,郁積心中,它們不受對象存滅的影響。2.根據材料內容,下列說法正確的一項是(
)A.漢斯立克認為音樂“不傳心情,而示心運”,實際上他也認可嵇康的“聲無哀樂論”。B.嵇康論述“聲無哀樂”,重在強調音樂是客觀存在的,但并沒有否定音樂的政治功能。C.因特定社會政治制度的治亂總在變化中,故嵇康認為音樂的本體只受天地自然規律支配。D.如果有人說音樂其實可以使聽眾的哀樂之情流露,嵇康也會予以認可。3.結合材料內容,下列選項中能直接支持嵇康“聲無哀樂論”的一項是(
)A.“放鄭聲,遠佞人;鄭聲淫,佞人殆。”B.“移風易俗,莫善于樂。”C.“心之與聲,明為二物。”D.“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4.請簡要分析材料一的行文思路。5.依據嵇康的“聲無哀樂論”,那我們又該如何解讀《琵琶行》中“座中泣下誰最多,江州司馬青衫濕”的情景?請結合以上材料簡述你的看法。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生命本來沒有名字周國平①這是一封讀者來信,從一家雜志社轉來的。每個作家都有自己的讀者,都會收到讀者的來信,這很平常。我不經意地拆開了信封。可是,讀了信,我的心在一種溫暖的感動中顫栗了。②請允許我把這封不長的信抄錄在這里——③“不知道該怎樣稱呼您,每一種嘗試都令自己沮喪,所以就冒昧地開口了,實在是一份由衷的生命對生命的親切溫暖的敬意。④“記住你的名字大約是在七年前,那一年翻看一本《父母必讀》,上面有一篇寫孩子的或者是寫給孩子的文章,是印刷體卻另有一種纖柔之感,覺得您這個男人的面孔很別樣。⑤“后來慢慢長大了,讀您的文章便多了,常推薦給周圍的人去讀,從不多聒噪什么,覺得您的文章和人似乎是很需要我們安靜的,因為什么,卻并不深究下去了。⑥“這回讀您的《時光村落里的往事》,恍若穿行鄉村,沐浴到了最干凈最暖和的陽光。我是一個卑微的生命,但我相信您一定愿意靜靜地聽這個生命說:‘我愿意靜靜地聽您說話……”我從不愿把您想象成一個思想家或散文家,您不會為此生氣吧。⑦“也許再過好多年之后,我已經老了,那時候,我相信為了年輕時讀過的您的那些話語,我要用心說一聲:謝謝您!”⑧信尾沒有落款,只有這一行字:“生命本來沒有名字吧,我是,你是。”我這才想到查看信封,發現那上面也沒有寄信人的地址,作為替代的是“時光村落”四個字。我注意了郵戳,寄自河北懷來。⑨從信的口氣看,我相信寫信人是一個很年輕的剛剛長大的女孩,一個生活在窮城僻鎮的女孩。我不曾給《父母必讀》寄過稿子,那篇使她和我初次相遇的文章,也許是這個雜志轉載的,也許是她記錯了刊載的地方,不過這都無關緊要。令我感動的是她對我的文章的讀法,不是從中尋找思想,也不是作為散文欣賞,而是一個生命靜靜地傾聽另一個生命。所以,我所獲得的不是一個作家的虛榮心的滿足,而是一個生命被另一個生命領悟的溫暖,一種暖入人性根底的深深的感動。⑩“生命本來沒有名字”——這話說得多么好!我們降生到世上,有誰是帶著名字來的?又有誰是帶著頭銜、職位、身份、財產等等來的?可是,隨著我們長大,越來越深地沉溺于俗務瑣事,已經很少有人能記起這個最單純的事實了。我們彼此以名字相見,名字又與頭銜、身份、財產之類相聯,結果,在這些寄生物的纏繞之下,生命本身隱匿了,甚至萎縮了。無論對己對人,生命的感覺都日趨麻痹。多數時候,我們只是作為一個稱謂活在世上。即使是朝夕相處的伴侶,也難得以生命的本然狀態相待,更多的是一種倫常和習慣。浩瀚宇宙間,也許只有我們的星球開出了生命的花朵,可是,在這個幸運的星球上,比比皆是利益的交換,身份的較量,財產的爭奪,最罕見的偏偏是生命與生命的相遇。仔細想想,我們是怎樣地本末倒置,因小失大,辜負了造化的寵愛。?是的——我是,你是,每一個人都是一個多么普通又多么獨特的生命,原本無名無姓,卻到底可歌可泣。我、你、每一個生命都是那么偶然地來到這個世界上,完全可能不降生,卻畢竟降生了,然后又將必然地離去。想一想世界在時間和空間上的無限,每一個生命的誕生的偶然,怎能不感到一個生命與另一個生命的相遇是一種奇跡呢。有時我甚至覺得,兩個生命在世上同時存在過,哪怕永不相遇,其中也仍然有一種令人感動的因緣。我相信,對于生命的這種珍惜和體悟乃是一切人間之愛的至深的源泉。你說你愛你的妻子,可是,如果你不是把她當作一個獨一無二的生命來愛,那么你的愛還是比較有限。你愛她的美麗、溫柔、賢惠、聰明,當然都對,但這些品質在別的女人身上也能找到。惟獨她的生命,作為一個生命體的她,卻是在普天下的女人身上也無法重組或再生的,一旦失去,便是不可挽回地失去了。世上什么都能重復,戀愛可以再談,配偶可以另擇,身份可以炮制,錢財可以重掙,甚至歷史也可以重演,惟獨生命不能。愈是精微的事物愈不可重復,所以,與每一個既普通又獨特的生命相比,包括名聲地位財產在內的種種外在遭遇實在粗淺得很。?既然如此,當另一個生命,一個陌生得連名字也不知道的生命,遠遠地卻又那么親近地發現了你的生命,透過世俗功利和文化的外觀,向你的生命發出了不求回報的呼應,這豈非人生中令人感動的幸遇??所以,我要感謝這個不知名的女孩,感謝她用她的安靜的傾聽和領悟點拔了我的生命的性靈。她使我愈加堅信,此生此世,當不當思想家或散文家,寫不寫得出漂亮文章,真是不重要。我唯愿保持住一份生命的本色,一份能夠安靜聆聽別的生命也使別的生命愿意安靜聆聽的純真,此中的快樂遠非浮華功名可比。?很想讓她知道我的感謝,但愿她讀到這篇文章。6.下列對文本相關內容和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
)A.文本以一封匿名讀者來信開頭,并直接引用“我”所收到的信件內容,為后文表達對生命的感慨作鋪墊。B.“我”在收到這封信后感到非常溫暖,并用“一個生命靜靜地傾聽另一個生命”這樣的比擬手法,表達自己的感動。C.全文語言平實如話,卻暗藏批判的鋒芒。例如以“寄生物”喻指世俗標簽,引發人們對生命異化的思考。D.本文通過質樸的語言與深邃的哲思,將生命本質的探討與個體存在的價值融為一體,揭示了生命本真的意義。7.關于文中第⑩段到第?段部分,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A.⑩段闡述了當前生活中人們沉溺于俗務瑣事而為外物影響的現狀,并對“生命本身隱匿”“生命的感覺都日趨麻痹”的后果進行反思。B.?段以丈夫對妻子的愛為例,表示真正的愛是愛對方獨一無二的生命,而不是因為對方身上如“寄生物”般的品質,其目的就是為直接證明“生命本來就沒有名字”這一觀點。C.作者善用短句與排比增強節奏感,如?段劃線句子,在短句的急促節奏中,暗示現代人價值觀的單一化與模式化,也凸顯了生命本身的不可重復性。D.?段中“唯愿”一詞強調了愿望的純粹性,說明“保持生命本色”是最根本的渴望,它體現了一種回歸本源、守護內心的堅定和對世人的期許。8.你認為生命具有怎樣的特性?請結合文本內容簡要概括。9.文章在第一人稱與第二人稱之間靈活切換,可以增強作品的藝術表現力,結合本文具體內容,分析人稱的使用效果。二、文言文閱讀閱讀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材料一:堯章,名夔,鄱陽人。家貧無立錐,然博學多能,翰墨人品皆似晉宋之雅士。嘗以《揚州慢》詞示范石湖,石湖擊節久之。晚年倦游,居西湖。時范石湖已沒,楊誠齋亦亡,惟張平州鑒(張平甫)與之善。平州,號約齋居士,世家甚富,館堯章十年,欲輸資為之拜爵,堯章辭謝不受。后病卒于錢塘,貧不能殯,友人吳潛諸公葬之西馬塍。家鉉翁嘆曰:“堯章之貧,至不能葬。然其詞清空如野云孤飛,去留無跡,真詩人之杰也!”(節選自《硯北雜志》)材料二:(姜夔)嘗為自敘:“某早孤不振,幸不墜先人之緒業。少日奔走,凡世之所謂名公巨儒,皆嘗受其知矣。內翰梁公,于某為鄉曲,愛其詩似唐人,謂長短句妙天下。樞使鄭公愛其文,使坐上為之,因擊節稱賞。參政范公成大以為翰墨人品,皆似晉、宋之雅士。待制楊公萬里以為于文無所不工,甚似陸天隨,于是為忘年友。復州蕭公,世所謂千巖先生者也,以為是年作詩,始得此友。待制朱公既愛其才,又愛其深于禮樂。丞相京公不特稱其禮樂之書,又愛其駢儷之文。丞相謝公愛其樂書,使次子來謁焉。稼軒辛公,深服其長短句。如二卿孫公從之、胡氏應期、江陵楊公、南州張公、金陵吳公及吳德夫、項平甫、徐子淵、曾幼度、商輦仲、王晦叔、易彥章之徒,皆當世俊士,不可悉數,或愛其人,或愛其詩,或愛其文,或愛其字,或折節交之。若東州之士,則樓公大防、葉公正則,則尤所賞激者。嗟乎!四海之內,知己者不為少矣,而未有能振之于窶困無聊之地者。舊所依倚,惟有張兄平甫,其人甚賢,十年相處,情甚骨肉,而某亦竭誠盡力,憂樂關念。平甫念其困躓場屋,至欲輸資以拜爵,某辭謝不顧,又欲割錫山之膏腴,以養其山林無用之身。惜乎平甫下世,今惘惘然若有所失。人生百年有幾賓主如某與平甫者復有幾撫事感慨不能為懷。平甫既歿,稚子甚幼。入其門則必為之凄然,終日獨坐,逡巡而歸,思欲舍去,則念平甫垂絕之言。何忍言去?留而不去,則既無主人矣,其能久乎?”(節選自《齊東野語》)10.材料三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紙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人生百年A有幾B賓主如某C與平甫者復D有幾E撫事F感慨G不能為懷。11.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之,起調節音節的作用,無實義,和《蘭亭集序》“夫人之相與”中的“之”用法相同。B.館,名詞活用作動詞,和《項脊軒志》“乳二世”中的“乳”字的用法相同。C.以為,翻譯成“認為”,和《石鐘山記》“自以為得其實”中“以為”的意思相同。D.于,介詞,“又愛其深于禮樂”一句與《歸去來兮辭》中“農人告余以春及”一句同屬于狀語后置句。12.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姜夔自比是有著魏晉風度的高雅之士,他不愿與世俗之人交往,晚年定居杭州西湖之畔,不慕權貴,斷然拒絕了他人的出仕邀請。B.姜夔后來在杭州病逝,因家貧無法安葬,友人籌資將他葬于城西馬塍之地。學者家鉉翁在其死后評價其詞意境不凡,并說他是杰出的詩人。C.姜夔早年孤苦無依,但憑借自己在為人、詩詞、文章、書法、音樂等方面的造詣,得到了當時不少名流的欣賞和青睞。D.待制朱公喜愛姜夔通曉禮樂,丞相京公欣賞姜夔有關禮樂的著作及其駢體文,丞相謝公喜歡姜夔的樂書,還讓次子去拜訪姜夔。13.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少日奔走,凡世之所謂名公巨儒,皆嘗受其知矣。(2)嗟乎!四海之內,知己者不為少矣,而未有能振之于窶困無聊之地者。14.為什么姜夔會對張平甫的去世感到萬分痛苦?請簡要概述。三、古代詩歌閱讀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下面小題。贈闕下①裴舍人錢起二月黃鶯飛上林②,春城紫禁曉陰陰。長樂③鐘聲花外盡,龍池柳色雨中深。陽和④不散窮途恨,霄漢常懸捧日心⑤。獻賦十年猶未遇,羞將白發對華簪。【注】①闕下:宮闕之下,指帝王所居之地。②上林:指上林苑,此處泛指宮苑。③長樂:即長樂宮,西漢主要宮殿之一,這里借指唐代長安宮殿。④陽和:指二月仲春。⑤捧日:指三國時期,程昱夢中登泰山,兩手捧日,后便顯達的典故。15.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首聯中一個“飛”字,傳遞出生機盎然的氣息;“曉陰陰”既寫清晨薄霧籠罩的實景,又寫出宮廷的森嚴。B.頷聯中“盡”“深”二字勾連聽覺與視覺,看似寫景,實則是為顯出權力中心的冷漠無情,以此表達內心思緒。C.頸聯中,詩人由對環境的描寫轉向個人抒懷,巧用典故,來表明自己的心跡;“不散”與“常懸”呼應,暗示愁緒之深。D.尾聯中,作者以“十年未遇”呼應“窮途恨”,又以“羞對華簪”回應“捧日心”,將全詩收束于“干謁”這個核心。16.錢起這首《贈闕下裴舍人》與柳永的《望海潮》同屬“干謁之作”(類似于現代的自薦信),請你說說這兩首詩詞,在內容和情感上有哪些不同。四、名篇名句默寫17.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同學們到郊外春游,陽光下樹木蔥郁,水流淙淙,小慧不禁想起了陶淵明《歸去來兮辭》中的文句:“
,
。”(2)李密《陳情表》中“
,
”借烏鴉反哺喻人倫,強化終養祖母的倫理正當性。(3)鮑照的《擬行路難》以“
,
”起興,從日常平凡的生活現象引發自身的感慨。五、語言文字運用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宣夜說主張的是一種無限空間的宇宙圖景,認為日月星辰自由飄浮在虛空之中。這與古希臘人的水晶天說完全不同。希臘人認為天是某種特殊材料形成的固體天球,日月星辰分布在不同的球層上。在歐洲歷史上,這種固體天球觀念
A
,直到16世紀,由于在第谷①出色的天文觀測工作的沖擊下,使人們才逐漸廢棄了這種觀念。與西方的水晶天說相比,(
甲
),正因為如此,熟知西方天文學發展史的科學史家如李約瑟等在了解了宣夜說的具體內容后,對之給予了很高的評價。但是,從另一個視角來看,宣夜說的重要性就相形見絀了。從對科學發展的作用來說,該學說只是一種初級的宇宙理論,它沒有與數學結合,不能用以編制歷法,不能預測日月星辰的運行,不能給人們提供有用的信息,這決定了它在天文學界必然要處于被邊緣化的狀態。更重要的是,它在本質上是反理性的,因為它認為天體的運動彼此獨立,互不相關,無規律可循。這種主張,杜絕了人們探尋自然規律的可能性,所以,它不利于科學的發展,是一種沒有前途的學說。正因為如此,到了東漢末年,(
乙
)。東漢著名學者蔡邕在總結當時天文學界的狀況時,
B
地指出了宣夜說的處境:“宣夜之學,絕無師法。”(《晉書·天文志》)宣夜說被天文學家們所拋棄,是歷史的必然。【注】①:第谷(1546-1601),丹麥天文學家。18.下列詞語與文中畫波浪線句中的“邊緣化”一詞構詞方式最接近的一項是(
)A.官僚化B.全球化C.內卷化D.簡單化19.請在文中橫線處填上恰當的成語。20.請在文中括號內補寫恰當的語句,使整段文字語意完整連貫,內容貼切,邏輯嚴密,每處不超過20個字。21.文中畫橫線的句子有三處語病,請進行修改,使語言表達準確流暢。可少量增刪詞語,但不能改變原意。22.文中畫波浪線的句子可改寫成:“它沒有與數學結合,不能用以編制歷法、預測日月星辰的運行,沒有給人們提供有用的信息,所以處于被邊緣化的狀態。”從語意上看這句與原文基本相同,為什么說原文表達效果更好?六、作文23.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在學完選擇性必修下冊《蘭亭集序》《歸去來兮辭》兩篇文章后,某校高二年級某班舉行了一次主題為“生命如水,是應該匯入江河奔流,還是應該歸于山林靜流”的課后研討,請你以該班學生的身份,為此次研討會寫一篇發言稿。要求:自選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得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1.D
2.D
3.C
4.(1)首先指出嵇康的《聲無哀樂論》與漢斯立克的音樂觀點相近似。(2)然后指出嵇康的觀點是站在音樂本體論的角度,強調音樂與人之利欲情感和人為政治倫理無關。(3)接著闡釋漢斯立克的觀點,他否認情感是音樂所特有的美,與嵇康的“聲無哀樂論”相呼應。(4)最后指出漢斯立克所謂“音樂美”的內涵以及其理論的思想依據。
5.(1)音樂本身是客觀的,是道之顯現的自然聲音和諧組織成的形式。其實質本不包含任何情感。(2)白居易之所以對琵琶女的演奏感到哀傷,是因為音樂使他自傷身世,激發出了他內心積郁的情緒。
(3)哭泣作為哀傷情緒的體現,是非對象化的,不系對象之存滅,所以無論有沒有琵琶女的演奏,它都可能發生。【導語】文章圍繞嵇康《聲無哀樂論》與漢斯立克音樂美學展開對比,指出二者均認為音樂本體與情感無關,嵇康本于道家自然觀,漢斯立克基于西方本體論哲學。材料二補充嵇康立論邏輯,借情緒分類闡釋音樂與情感關系,分析全面深入。1.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篩選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D.“是源于個體對其生活整體的完整感受,郁積心中,它們不受對象存滅的影響”錯誤。由原文“他認為情緒有不同的類型,一類是愛憎喜怒這樣的對象化情緒,另一類如哀樂則是非對象化的。對象化的情緒總是與客觀對象的品質相應相隨,而非對象化的情緒則源于個體對其生活整體的完整感受;前者隨對象而生,亦隨對象而滅,后者則郁積心中,不系對象之存滅”可知,嵇康將“愛憎喜怒”與“哀樂”作了區分,前者是對象化情緒,后者是非對象化的。對象化的情緒總是與客觀對象的品質相應相隨。故選D。2.本題考查學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度的能力。A.“他也認可嵇康的聲無哀樂論”錯誤。由原文“錢鐘書在揭示并描述漢氏思想時說‘音樂不傳心情,而示心運……’”可知,音樂“不傳心情,而示心運”確實是漢斯立克的觀點,但“他也認可嵇康的‘聲無哀樂論’”無中生有。
B.“并沒有否定音樂的政治功能”錯誤。由原文“他強調音樂與人之利欲情感和人為政治倫理都無關,而真正具備政治功能的,是理想的政治體系”可知,嵇康否定了音樂的政治功能。C.“因……,故……”錯誤。由原文“其本體只受天地自然規律的支配,而不會因為特定社會政治制度之治亂而變化”可知,兩者無因果關系。故選D。3.本題考查學生分析論點、論據和論證方法的能力。A.選自《論語》,意思是說應當遠離鄭國的音樂和奸佞之人,因為鄭地的樂曲頹靡,奸佞之人使人懈怠。孔子強調正統禮樂的教化性。與嵇康觀點不合。
B.選自《孝經》,強調音樂有教化作用,與嵇康觀點不合。
C.選自《聲無哀樂論》,意思是說聲與心是兩種不同的事物,沒有關聯。
D.選自《春夜洛城聞笛》,是在強調音樂對情感的影響。故選C。4.本題考查學生分析文章結構和思路的能力。(1)開篇引用錢鐘書《管錐篇》的內容,指出嵇康與漢斯立克在音樂不傳心情、僅示心運這一觀點上具有相似性,從而引出本文探討的核心話題。(2)二、三、四兩段分別寫到“嵇康站在音樂本體論的角度,對儒家音樂傳統觀念進行了反駁”“可以把嵇康的音樂自然本體本原論的基本內涵概括為:與時代政治和人們情感無關的聲音自然之和”“因此,他強調音樂與人之利欲情感和人為政治倫理都無關,而真正具備政治功能的,是理的政治體系”,指出嵇康的觀點是站在音樂本體論的角度,強調音樂本體是“自然之和”,即與人之利欲情感和人為政治倫理無關的聲音自然之和。(3)第五段寫到“漢斯立克認為,音樂美應以音樂所特有的東西為依據,而情感并不是音樂所特有的東西,而是次要的或外加的東西,因此,把情感視為音樂的本體或特殊的美是錯誤的。漢氏的這一觀點的確與嵇康的音樂‘無關哀樂’說遙相呼應”,漢斯立克認為情感并不是音樂所特有的東西,他的這一觀點與嵇康的“聲無哀樂論”相呼應。(4)最后一段寫到“漢斯立克認為:‘音樂美是一種獨特的只為音樂所特有的美,這是一種不依附,不需要外來內容的美,它存在于樂音以及樂音的藝術組合中,優美悅耳的音響之間的巧妙關系,它們之間的協調和對抗、追逐和遇合,飛躍和消逝,這些東西以自由的形式呈現在我們直觀的心靈面前,并且使我們感到美的愉快。’”,指出漢斯立克所謂“音樂美”的內涵以及其理論的思想依據。5.本題考查學生分析、運用文本信息的能力。(1)由原文“嵇康認為,音樂本體的‘自然之和’,只是作為體道之存在的客觀自然聲音美的提取,按美的規律和諧組織排比,是道之顯現的自然聲音和諧組織成的形式”可知,嵇康的“聲無哀樂論”認為音樂本身是客觀的,是道之顯現的自然聲音和諧組織成的形式。其實質本不包含任何情感。(2)《琵琶行》中白居易聽到琵琶女彈奏的琵琶曲,于是發出了“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的感慨,也就是說琵琶女所彈奏的琵琶曲,讓白居易想到了自己的身世,激發出了他內心積郁的情緒,所以才導致“青衫濕”。(3)由原文“情緒有不同的類型,一類是愛憎喜怒這樣的對象化情緒,另一類如哀樂則是非對象化的。對象化的情緒總是與客觀對象的品質相應相隨,而非對象化的情緒則源于個體對其生活整體的完整感受;前者隨對象而生,亦隨對象而滅,后者則郁積心中,不系對象之存滅”可知,哭泣作為哀傷情緒的體現,是非對象化的,不系對象之存滅,所以無論有沒有琵琶女的演奏,它都可能發生。6.B7.B
8.(1)生命是單純的。(2)生命是普通的卻又是獨特的。(3)生命是偶然的,又將必然離去。(4)生命之間存在隱性的聯結,生命的相遇是一種奇跡。
9.(1)文中使用了第一人稱“我”,記錄自己收到女孩來信的所得所感,增強真實感和代入感。(2)文中使用了第二人稱“你”,制造與讀者或自我的對話,引發共情或自省,使文本更具互動性。(3)文章在第一人稱與第二人稱之間靈活切換,使文本既有個人層面的情感深度,又有讀者層面的普遍意義的廣度。【導語】周國平的《生命本來沒有名字》通過一封匿名讀者來信,引發了對生命本質的深刻思考。文章以質樸的語言和深邃的哲思,探討了生命本真的意義,批判了現代社會對名利的追逐和對生命本然的忽視。作者強調,生命的相遇是一種奇跡,真正的愛是對獨一無二生命的珍視。全文情感真摯,發人深省,呼喚人們回歸生命的純粹與真實。6.本題考查學生對文本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B.“比擬手法”錯誤。“一個生命靜靜地傾聽另一個生命”沒有使用比擬的手法。故選B。7.本題考查學生分析文章重要語段的作用的能力。B.“對方身上如‘寄生物’般的品質,其目的就是為直接證明'生命本來就沒有名字’這一觀點”錯誤。首先,這一段是為了告訴我們“生命的這種珍惜和體悟乃是一切人間之愛的至深的源泉”,并沒有“直接證明”中心論點;其次,“其他人也能具備的一些品質”如美麗、溫柔、賢惠、聰明并不等于“寄生物”,文中的“寄生物”指的是頭銜、身份、財產等。故選B。8.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歸納概括要點的能力。(1)生命是單純的。第⑩段“我們降生到世上,有誰是帶著名字來的?又有誰是帶著頭銜、職位、身份、財產等等來的?”表明生命誕生時本無世俗標簽,本質是純粹的。
(2)生命是普通的卻又是獨特的。第?段說“每一個人都是一個多么普通又多么獨特的生命,原本無名無姓,卻到底可歌可泣”,可見每個生命在宇宙中平凡渺小,但作為個體又獨一無二,不可重復,如“作為生命體的她,卻是在普天下的女人身上也無法重組或再生的”。(3)生命是偶然的,又將必然離去。第?段說“我、你、每一個生命都是那么偶然地來到這個世界上,完全可能不降生,卻畢竟降生了,然后又將必然地離去”,表達了生命誕生于無限時空中的偶然性,但死亡是必然結局。
(4)生命之間存在隱性的聯結,生命的相遇是一種奇跡。第?段“想一想世界在時間和空間上的無限,每一個生命的誕生的偶然,怎能不感到一個生命與另一個生命的相遇是一種奇跡呢。有時我甚至覺得,兩個生命在世上同時存在過,哪怕永不相遇,其中也仍然有一種令人感動的因緣”,表明生命能同時存在即是因緣,何況兩個生命間的相遇,如讀者與作者的精神共鳴,超越世俗,這令人感動的幸遇,更是奇跡般的聯結。9.本題考查學生對文本敘述特色的分析鑒賞能力。(1)文章以“我”的視角敘述收信過程,“我不經意地拆開了信封”“我這才想到查看信封”;記錄個人感受,“我的心在一種溫暖的感動中顫栗了”。使讀者以親歷者視角體驗事件,拉近與作者的情感距離,讓“生命被領悟”的感動更具真實性。(2)文中使用了第二人稱“你”,如第?段“你說你愛你的妻子……”“你愛她的美麗、溫柔……”直接面向讀者假設生活場景,制造與讀者或自我的對話,迫使讀者代入情境,反思自己對生命的態度,如“是否因外在標簽忽視生命本真”,增強文本的互動性和說服力。(3)文章在第一人稱與第二人稱之間靈活切換,既以個人體驗為情感基點,又通過“你”“我們”的轉換將個體感悟升華為對生命本質的共性思考,使文本既有個人層面的情感深度,又有讀者層面的普遍意義的廣度。10.BEG11.A
12.A
13.(1)年少時每天奔走,大凡舉世所謂的公卿、大學問家,我都曾經受到他們的知遇。(2)唉!四海之內,了解自己的人不少了,但卻沒有人能在我生活窮困,無所依賴的時候幫助我。
14.①張平甫為人賢良,姜夔欣賞敬重其人品。②姜夔與張平甫相處了十年,情誼深厚,勝過骨肉至親。③在姜夔生活困頓時,張平甫給予了極大的幫助,張平甫對姜夔有知遇之恩。④張平甫去世時,他的孩子還很小,姜夔心生惻隱。【導語】這篇文言文主要介紹了姜夔的生平。他雖博學多能、人品高雅,卻家境貧寒。文中通過其自敘及他人評價,展現出他在文學藝術等方面的造詣,受諸多名公巨儒賞識。尤其著重體現了他與張平甫的深厚情誼,張平甫對他關懷備至,其去世讓姜夔痛苦萬分,也側面反映出姜夔重情重義的性格特點。10.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文斷句的能力。句意:人生百年能有多久?像我和平甫這樣的賓主又能有幾對?追念往事時感慨不已,不能釋懷。“人生百年”是主語,“有”是謂語,“幾”是賓語,故在B處斷開。“賓主”是主語,“如某與平甫者”是“賓主”的后置定語,“復有”是謂語,“幾”是賓語,故在E處斷開。“感慨”是謂語,“撫事”是“感慨”的狀語,故在G處斷開。故選BEG。11.本題考查學生對文言詞語中的一詞多義現象的理解能力。A.錯誤。用法不同,助詞,調節音節,無實義/助詞,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句意:石湖贊賞了很久。/人與人交往。B.正確。都是名詞活用作動詞,招待,延請/喂奶,哺育。句意:讓姜堯章住在自己家十年。/給父親和自己兩代人喂過奶。
C.正確。句意:參政范成大先生認為我的書法和人品。/自認為得到了它(石鐘山命名)的真相。D.正確。都是狀語后置句,正常的順序為“又愛其于禮樂深”/“農人以春及告余”。句意:又喜愛我在禮樂方面精通。/農夫把春天到了的消息告訴了我。故選A。12.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的能力。A.“姜夔自比是有著魏晉風度的高雅之士……不慕權貴,斷然拒絕了他人的出仕邀請”錯誤,文中“然博學多能,翰墨人品皆似晉宋之雅士”“參政范公成大以為翰墨人品,皆似晉、宋之雅士”,是他人認為,不是自比。結合材料二“平甫念其困躓場屋,……逡巡而歸,思欲舍去,則念平甫垂絕之言”可知,平甫是姜夔好友,姜夔對其資助很是感激,談不上斷然拒絕。故選A。13.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并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日”,時;“嘗”,曾經;“知其知”,受到他們的知遇。(2)“振”,通“賑”,救濟、幫助;“窶困無聊”,生活困苦,無所事事;“振之于窶困無聊之地”是狀語后置,正常的語序為“于窶困無聊之地振之”。14.本題考查學生篩選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①從材料二“其人甚賢”可知,張平甫為人賢良,這得到了姜夔的欣賞與敬重,讓姜夔覺得他是難得的友人,其人品是姜夔重視他的重要原因之一。②材料二提到“十年相處,情甚骨肉”,說明姜夔與張平甫相處長達十年,感情深厚,如同親人。這種長久而親密的關系,使得張平甫在姜夔心中有著特殊的地位,其去世自然讓姜夔萬分痛苦。③材料中說張平甫“欲輸資為之拜爵”“又欲割錫山之膏腴,以養其山林無用之身”,在姜夔困頓時,張平甫給予了極大的幫助,想通過各種方式改善姜夔的處境,有知遇之恩。姜夔對這份恩情十分感激,所以張平甫的去世讓他格外悲痛。④材料二提到“平甫既歿,稚子甚幼”,張平甫去世時孩子還很小,這讓姜夔心生惻隱。他想到張平甫身后的家庭狀況,更添對友人去世的痛苦和對其家庭的擔憂。參考譯文:材料一:姜堯章,名夔,是鄱陽人。他家境貧寒,窮得連插錐子的地方都沒有,卻學識淵博、多才多藝,書法和人品都像晉宋時期的雅士。他曾拿《揚州慢》詞給范石湖看,石湖贊賞了很久。晚年厭倦漂泊,定居西湖。當時范石湖已去世,楊萬里也已故去,只有張平州(張平甫)和他交好。張平甫號約齋居士,出身富貴世家,讓姜堯章住在自己家十年,想拿出錢財為他買官爵,堯章推辭不接受。后來堯章在錢塘病逝,因貧窮無法下葬,友人吳潛等人將他葬在西馬塍。家鉉翁感嘆說:“堯章貧困到無法下葬的地步。但他的詞清空超脫,如同野云獨自飄飛,來去無蹤,真是詩人中的俊杰啊!”材料二:(姜夔)曾自己敘述道:“我早年喪父,家道不振,所幸沒有敗壞先人的功業。年少時四處奔走,凡是世上所說的名公巨儒,我都曾受到他們的賞識。內翰梁公是我的同鄉,喜愛我的詩像唐人之作,說我的詞妙絕天下。樞使鄭公喜愛我的文章,讓我在宴席上當場寫作,因而擊節稱賞。參政范成大先生認為我的書法和人品,都像晉宋時期的雅士。待制楊萬里先生認為我文章各體皆工,很像陸天隨,于是和我成為忘年之交。復州蕭公,即世人所說的千巖先生,認為在某年作詩時,才得以結交我這個朋友。待制朱公既喜愛我的才華,又喜愛我在禮樂方面精通。丞相京公不僅稱贊我的禮樂著作,還喜愛我的駢體文。丞相謝公喜愛我的樂書,讓次子來拜見我。稼軒辛棄疾先生,十分佩服我的詞。像二卿孫從之、胡應期、江陵楊公、南州張公、金陵吳公及吳德夫、項平甫、徐子淵、曾幼度、商輦仲、王晦叔、易彥章這些人,都是當世俊杰,不可全部列舉,他們有的喜愛我的為人,有的喜愛我的詩,有的喜愛我的文章,有的喜愛我的字,有的降低身份與我交往。至于東州的士人,樓大防、葉正則先生,更是對我特別賞識激勵的人。唉!四海之內,了解我的人不算少,但沒有能在我窮困潦倒、無所依靠時救助我的人。從前所依托的,只有張兄平甫,他為人非常賢德,我們相處十年,情誼親如骨肉,我也竭盡誠心和力量,關心他的憂愁喜樂。平甫念及我在科場困頓失意,甚至想出資為我買官爵,我推辭不顧;又想割讓錫山肥沃的土地,來供養我這山林無用之身。可惜平甫去世了,如今我恍恍惚惚好像失去了什么。人生百年能有多久?像我和平甫這樣的賓主又能有幾對?追念往事,感慨不已,不能釋懷。平甫去世后,他的幼子還很小。我進入他家門就一定會為此感到悲傷,整天獨坐,徘徊后離開。想就此離去,又想起平甫臨終時的話,怎么忍心說離開?留下不走,卻已經沒有主人了,還能久留嗎?”15.B16.①《贈闕下裴舍人》所描繪的時令是在春季,而《望海潮》則不拘于具體季節。②兩首詩歌描繪的對象分別是官苑美景和都市繁華。③《贈闕下裴舍人》沉郁自傷,清高與無奈交織;《望海潮》昂揚逢迎,世俗與贊美融合。④《贈闕下裴舍人》情感更為豐富,不僅表達了自己的落魄,也明確提出想為朝廷效力的想法,并將自己久不得志的遭遇講出來。而《望海潮》只一味極力贊頌杭州的繁榮富庶和承平氣象,不提自己的境況遭遇,也沒有明確提出希望得到提攜的想法。【導語】這首詩以春景繪宮苑之盛,“黃鶯”“柳色”暗藏頌圣之意,轉筆卻嘆“窮途恨”“白發”愁,將十年不遇的落魄與“捧日心”的赤誠交織,以含蓄筆觸干謁裴舍人,既見文人風骨,亦顯求仕無奈,婉曲深致。15.本題考查學生分析鑒賞詩歌內容和藝術特色的能力。B.“實則是為顯出權力中心的冷漠無情,以此表達內心思維”錯,頷聯中“盡”“深”二字實則為烘托出裴舍人“侍從近臣”的身份和地位。故選B。16.本題考查學生評價詩歌思想內容和情感的能力。①《贈闕下裴舍人》以“二月黃鶯”“春城紫禁”“雨中柳色”等意象,明確指向春季。《望海潮》則以“煙柳畫橋”“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等景物勾勒杭州風貌,“三秋”雖指秋季,但“桂子”與“荷花”(夏季盛開)并存,且整體鋪陳“參差十萬人家”“市列珠璣,戶盈羅綺”的都市景象,未局限于單一季節,更側重全景式的空間描繪。②《贈闕下裴舍人》聚焦“上林”“紫禁”“長樂鐘”“龍池柳”等宮廷意象,描繪的是官苑內部的精致美景。《望海潮》則鋪陳“東南形勝,三吳都會,錢塘自古繁華”的都市全景,從“煙柳畫橋”的市井風光到“云樹繞堤沙”的自然景致,再到“市列珠璣,戶盈羅綺”的商業繁華,場景涵蓋自然、人文、經濟等多重維度,展現的是開放的都市繁華圖景。③《贈闕下裴舍人》沉郁自傷,“獻賦十年猶未遇,羞將白發對華簪”直陳落魄,以“陽和不散窮途恨”傾訴懷才不遇,又以“捧日心”表明報國之志,清高與無奈交織,訴求隱晦卻含個人困境。《望海潮》昂揚逢迎,“東南形勝,三吳都會,錢塘自古繁華”等句極力頌美杭州富庶,“市列珠璣,戶盈羅綺”渲染世俗繁華,通篇無個人境遇提及,干謁意圖藏于贊美中,更顯功利性。④《贈闕下裴舍人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2025年郴州市宜章縣城區學校教師選聘考試筆試試題(含答案)
- 2025年安徽蕪湖市灣沚區沚津供應鏈有限公司招聘考試筆試試題(含答案)
- 【寧波】2025年浙江寧波市北侖區事業單位面向2025屆高校畢業生招聘高層次緊缺人才32人筆試歷年典型考題及考點剖析附帶答案詳解
- 幼兒英語肢體教學課件
- 文庫發布:稅務師2024課件
- 整齊有序班會課件
- 整形的課件教學課件
- 分一分一教學課件北師版
- 教育部消防公開課課件
- 教學課件五年級下冊英語
- 2025年醫療美容行業私密整形技術與市場規范報告
- 2025至2030中國海洋生物技術行業市場發展現狀及競爭格局與投資發展報告
- 教師學雷鋒管理制度
- 湖南2025年湖南江華瑤族自治縣招聘184名事業單位工作人員筆試歷年參考題庫附帶答案詳解
- 2025至2030中國化妝品檢測行業發展分析及競爭策略與趨勢預測報告
- 盤古java面試題及答案
- 2024中儲糧考試題庫與答案
- 2025年個人租房合同范本下載
- T/CAMIR 002-2022企業技術創新體系建設、管理與服務要求
- 多模態學習算法的實證分析及其未來發展趨勢
- 口腔合伙股東協議書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