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湘潭縣一中2024-2025學年高一上學期期中考試歷史練習卷_第1頁
湖南省湘潭縣一中2024-2025學年高一上學期期中考試歷史練習卷_第2頁
湖南省湘潭縣一中2024-2025學年高一上學期期中考試歷史練習卷_第3頁
湖南省湘潭縣一中2024-2025學年高一上學期期中考試歷史練習卷_第4頁
湖南省湘潭縣一中2024-2025學年高一上學期期中考試歷史練習卷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6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湖南省湘潭縣一中2024-2025學年高一上學期期中考試歷史練習卷時量:75分鐘分值:100分一、選擇題:本大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個是符合題目要求的。1.如表為山西襄汾陶寺遺址中發現的墓葬情況。這可以用來說明當時()大型墓使用木棺。隨葬品達一、二百件,有彩繪陶器、彩繪木器、玉或石制的禮器和裝飾品以及整豬骨架等。墓主都是男性。中型墓使用木棺。一般隨葬成組陶器、木器和玉、石器,幾件至一、二十件不等,常見豬下頜骨數個至數十個。死者多系男性。小型墓大多沒有木質葬具和隨葬品。A.母系氏族社會開始瓦解 B.貴族等級制度形成C.早期奴隸制國家建立 D.社會階層分化出現2.下列為中國古代某些朝代的中樞機構示意圖。按照時間順序排列正確的是()A.①③②④B.③④①②C.③①④②D.③①②④3.商朝的統治區域包括商王直接控制的王畿和間接控制的畿外兩大部分。下圖顯示了王畿外主要方國和部族的分布狀況。由此可知,商朝的國家管理制度是()A.內外服制 B.分封制 C.中央集權制 D.行省制4.有學者把中國古代國家的起源與發展劃分為三個階段,并將第一個階段形容為“滿天星斗”,第二個階段為“月明星稀”,第三個階段為“皓月凌空”。與“月明星稀”的形容相類似的是()A.原始群落的分布形態 B.部族林立的邦國形態C.早期國家的基本形態 D.大一統國家典型形態5.江南原本被中原諸國視為蠻荒“夷人”聚居之地,但公元前544年,吳國公子季札出使中原諸國,對于中原各國貴族視為“文明”象征的樂舞與詩歌,皆能一一點評,得其精髓;對于各國政治現狀,也能做出準確的研判。這反映了()A.中華文明多元起源 B.江南地區融合中原文化C.中原諸國傲慢無禮 D.江南地區開始超越北方6.“樂與君子聽之,廢君子聽治”“與賤人聽之,廢賤人之從事”表達了某位思想家對聽樂曲行為的批評態度。這屬于哪一學派的思想觀點()A.墨家 B.儒家 C.法家 D.道家7.歷史人物評價常易引發討論,如對商的王、曹操、武則天等人,古今史家眾說紛紜。尤其是新材料的發現會引發新一波的討論,以曹操墓的發現為例,一時曾有“不堪寂寞,曹操出土”的說辭。如何正確看待和評價歷史人物,是歷史學習與研究的重要內容。下列歷史人物評價標準和方法,合理的是A.知人論世,以當時當地大多數人的利益為評價標準B.與時俱進,以今日之價值標準全面衡量前人之是非C察言觀行,評價歷史人物活動應側重動機而非效果D.綜合考量,看是否符合歷史運動趨勢推動社會進步8.780年,宰相楊炎奏請唐德宗實行賦稅制度改革,收稅“惟以資產為宗,不以丁身為本”,古代賦稅制度逐漸由“舍地稅人”朝“舍人稅地”方向發展。這一變化反映了()A.國家廢除了長期以來的人丁稅 B.政府力圖保障農民的生產時間C.政府對農民的賦稅剝削日益沉重 D.國家對農民的人身束縛逐漸減弱9.唐朝時期《貞觀政要》記載:“商旅野次,無復盜賊,囹圄(監獄)常空,馬牛布野,外戶不閉,又頻致豐稔,米斗三四錢,行旅自京師至于嶺表,自山東至于滄海,皆不赍糧,取給于路。如山東村落,行客經過者必厚加供待,或時有贈遺,此皆古昔未有也”,以下選項最準確的是A.唐朝時期商品經濟高度發達 B.中央實現了對地方控制C.貞觀年間社會矛盾得到徹底解決 D.唐太宗統治時期經濟發展10.下圖是陜西西安市城南的李爽(593-668年)墓的墓室壁畫。畫中吹簫女伎,身著男裝,小袖袍。《新唐書·車服志》云:“有衣男子衣而靴,如奚、契丹之服。”該作品反映了A.中原與邊疆的文化交融 B.農牧復合型經濟的發展C.再現了晚唐的文化風貌 D.中西文化碰撞的時代性11.隋煬帝大業年間,江南經濟發展已經達到了前所未有程度,而北方的人口和北方土地可以產出的財富,卻不足以供養一個龐大的朝廷。于是隋煬帝決定()A.完成南北方的統一 B.開鑿大運河C.興建東都洛陽 D.遠征高麗12.北宋建立以后,“令諸州自今歲受民租及管榷之課,除支度給用外,凡緡帛之類,悉數送往京師”。其后,又逐步建立健全了轉運使、通判、主簿這樣一套地方財政管理機制,地方支用“悉出于三司”。這說明宋代()A.財政權集中于皇帝 B.消除地方割據勢力C.削弱地方的財政權 D.加強對地方的全面控制13.明后期有士人稱,江南流行“好名喜夸”之風,家中但凡有千金之產,必定會營建一園,“近聚土壤,遠延木石,聊以矜眩于一時耳”,但“俗氣撲人”。這可用于說明()A.士大夫傳統觀念的顛覆 B.世俗化審美趣味的初現C.士農工商社會結構解體 D.江南市鎮工商業的繁榮14.魏孝文帝推行“改官制、禁胡服、斷北語、改姓氏、定族姓”等改革措施,增強了北魏實力,促進了北方的民族交融。其改革成功的根本原因是()A.北魏實現北方統一 B.孝文帝改革決心堅定C.改革措施全面易行 D.順應了歷史發展潮流15.賈思勰編撰《齊民要術》的標準有三:農業及食品加工存儲技術屬于“資生之業”,要“靡不畢書”;對尚未引進的國外作物僅存其名目;對“商賈之事”和“花草之流”絕不記錄。這表明《齊民要術》的社會歷史價值是()A革新傳統農業技術 B.倡導農業立國精神C.推動中外文化交融 D.增益國家糧食安全16.明清鼎革之際,學者轉入對儒學典籍的輯佚和校勘,以“禮學”代“理學”,希望重塑原始儒家關于“冠、婚、喪、祭、鄉、射、朝、聘”的禮樂秩序。這種現象A.助長了心學空談心性之風B.體現了儒家學者的理想訴求C.加劇了思想專制和文字獄D.導致程朱理學喪失統治地位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共3小題,共52分。17.變法、改革是社會發展的強大動力。中國古代有多次影響深遠的變法、改革。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商鞅變法之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己,乃立三丈之木于國都市之南門,募民有能徙置北門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復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輒予五十金,以明不欺。卒下令。令行期年,秦民之國都言新令之不便者以千數。于是太子犯法。衛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師公孫賈。”明日,秦人皆趨令。行之十年,秦國道不拾遺,山無盜賊,民勇于公戰,怯于私斗,鄉邑大治。秦民初言令不便者,有來言令便。衛鞅曰:“此皆亂法之民也!”盡遷之于邊。其后民莫敢議令。——《史記·商君列傳》材料二而安石乃汲汲以財利兵革為先務,引用兇邪,排擯忠直,躁迫強戾,使天下之人囂然喪其樂生之心。卒之群奸嗣虐,流毒四海。至于崇寧、宣和之際(崇寧,1102—1106年,為宋徽宗早期年號;宣和,1119—1125年,為宋徽宗后期年號),而禍亂極矣。——朱熹(1)根據材料一、結合所學知識,歸納商鞅變法成功的原因,并簡述商鞅變法的意義。(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王安石變法失敗的原因。(3)綜合材料一、二、談談你從中國古代變法中得到的啟示。18.閱讀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完成下列要求。農業直接關系到國計民生和國家的興衰存亡。因而古代中國統治者都會注意調整田制和賦稅,救濟百姓,抑制土地兼并,減輕農民負擔,扶植小農經濟。閱讀下列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問題。材料一:(周代規定)五谷不時,果實未熟,不粥(通“鬻”)于市。——《禮記·王制》材料二:丘也聞有國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蓋均無貧,和無寡,安無傾。夫如是,故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既來之,則安之。——《論語·子路》材料三:(宋淳熙十二年)淮水冰,斷流。是冬大雪。自十二月至明年正月,或雪,或霰(xiàn,小冰粒),或雹或雨水,冰冱(hù,凍)尺余,連日不解。臺州雪深丈余,凍死者甚眾。……以荒政十有二聚萬民(防止百姓離散):一曰散利(發放救濟物資),二曰薄征,三曰緩刑,四曰弛力(放寬力役),五曰舍禁(取消山澤的禁令),六曰去幾(停收關市之稅),……十有二曰除盜賊。——《宋史》(卷六十二)(1)根據材料一,周代這一規定有什么積極意義?(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孔子關于社會保障方面的思想主張思想產生的主要背景。(3)材料三反映問題,宋代政府是如何應對的?(舉出二例即可)(4)綜合上述材料及所學知識,就社會保障來說,你認為古代中國政府的舉措和孔子的主張能否真正實現?19.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秦漢統一帝國形成后,民族認同意識進一步增強。司馬遷在《史記》中,以黃帝為華夏第一帝,將“五方”之民,將秦、楚、越,以及中國四邊的匈奴族、南越族、東越族、西南夷等的祖先一同納入華夏同祖共源的世系中去,成為古代中國人“同源同祖”的淵源,由此構建了由五帝三王起始的中國五千年的政治與民族、文明的歷史。——摘編自李禹階《華夏民族與國家認同意識的演變》材料二經歷孝文帝融合和后來的發展,百多萬鮮卑包括北方各族移民遷移到中原和洛陽,并最終融入了漢族之中,成為漢族的一部分,為漢民族注入了新鮮血液,而鮮卑民族也在一個新的民族大家庭中得到了永生。在吸收了鮮卑各族文化后,以漢族為主體的文化遠遠超越了南方的漢族文化,民族融合波瀾壯闊,南北文化相互碰撞。——焦興青《北魏孝文帝改革對我國民族大融合的啟示》(1)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司馬遷在民族認同方面的貢獻及時代背景。(2)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孝文帝為推動“民族融合”的舉措及影響。(3)結合所學知識,我們應該怎樣對待少數民族。湖南省湘潭縣一中2024-2025學年高一上學期期中考試歷史練習卷時量:75分鐘分值:100分一、選擇題:本大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個是符合題目要求的。1.如表為山西襄汾陶寺遺址中發現的墓葬情況。這可以用來說明當時()大型墓使用木棺。隨葬品達一、二百件,有彩繪陶器、彩繪木器、玉或石制的禮器和裝飾品以及整豬骨架等。墓主都是男性。中型墓使用木棺一般隨葬成組陶器、木器和玉、石器,幾件至一、二十件不等,常見豬下頜骨數個至數十個。死者多系男性。小型墓大多沒有木質葬具和隨葬品。A.母系氏族社會開始瓦解 B.貴族等級制度形成C.早期奴隸制國家建立 D.社會階層分化出現【答案】D【解析】【詳解】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距今約5000年(中國山西陶寺遺址)。根據題干表格對陶寺遺址墓葬情況的歸類分析可知,墓葬出現大小的差別,隨葬品也存在多少貴賤的區別,體現了這一時期已經出現貧富分化和等級差別,說明社會階層分化出現,D項正確;缺少時間的比較,母系氏族社會開始瓦解說法過于絕對,排除A項;夏商周時期貴族等級制度形成,時間不符,排除B項;早期奴隸制國家包含政治、經濟、文化、法律等多方面復雜的體系構建,僅憑墓葬的差異信息還不足以表明早期奴隸制國家建立,排除C項。故選D項。2.下列為中國古代某些朝代的中樞機構示意圖。按照時間順序排列正確的是()①③②④ B.③④①② C.③①④② D.③①②④【答案】C【解析】【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正向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秦至宋朝時期(中國)。據①圖示信息可知,該時期中樞機構實行中外朝制,結合所學可知漢武帝設置中朝;據②圖示信息可知,并結合所學可知,宋朝在中央實行二府三司制;據③圖示信息可知,該時期中央實行三公九卿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該中樞機構屬于秦朝時期;據④圖示信息可知,該時期中樞機構實行三省六部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屬于隋唐時期,按照時間順序依次是:③①④②,故選C項,排除A、B、D項。3.商朝的統治區域包括商王直接控制的王畿和間接控制的畿外兩大部分。下圖顯示了王畿外主要方國和部族的分布狀況。由此可知,商朝的國家管理制度是()A.內外服制 B.分封制 C.中央集權制 D.行省制【答案】A【解析】【詳解】根據題干設問詞,可知是推斷題。根據材料關鍵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商朝時期的中國。根據材料“商朝的統治區域包括商王直接控制的王畿和間接控制的畿外兩大部分”和所學可知,內外服制度?是商朝的國家管理體制,內服是指商王直接統治的王畿地區,而外服是指商王通過方國首領間接管轄的畿外之地,A項正確;分封制是西周在地方推行的政治制度,排除B項;商朝尚未實現權力的高度集中,排除C項;行省制是元朝在地方推行的制度,排除D項。故選A項。4.有學者把中國古代國家的起源與發展劃分為三個階段,并將第一個階段形容為“滿天星斗”,第二個階段為“月明星稀”,第三個階段為“皓月凌空”。與“月明星稀”的形容相類似的是()A.原始群落的分布形態 B.部族林立的邦國形態C.早期國家的基本形態 D.大一統國家典型形態【答案】C【解析】【詳解】根據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是正向題。時空是:古代(中國)。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可知,夏、商、周時期,形成了較為強大的中央王朝,類似于“月”,在中央王朝之外,還同時存在著眾多的方國、部族或諸侯國,類似于“星”,但是尚無完全意義之統一國家,國家形態仍處于較為松散狀態,與“月明星稀”的形容最為類似,C項正確;“原始群落的分布形態”是早期國家形成之前的歷史狀態,與材料不符,排除A項;“部族林立的邦國形態”是指邦國林立的“萬邦”時代,沒有形成中央王朝,這與“滿天星斗”的形容類似,排除B項;“大一統國家典型形態”是指形成了統一、強大的中央王朝,恰似“皓月凌空”,排除D項。故選C項。5.江南原本被中原諸國視為蠻荒的“夷人”聚居之地,但公元前544年,吳國公子季札出使中原諸國,對于中原各國貴族視為“文明”象征的樂舞與詩歌,皆能一一點評,得其精髓;對于各國政治現狀,也能做出準確的研判。這反映了()A.中華文明多元起源 B.江南地區融合中原文化C.中原諸國傲慢無禮 D.江南地區開始超越北方【答案】B【解析】【詳解】根據“吳國公子季札出使中原諸國,對于中原各國貴族視為‘文明’象征的樂舞與詩歌,皆能一一點評,得其精髓;對于各國政治現狀,也能做出準確的研判。”可得出江南地區也受到中原文化的影響,有融合了中原文明,B項正確;材料沒有體現起源的多元,排除A項;材料不能體現傲慢無禮,排除C項;江南地區開始超越北方是在隋唐時期,排除D項。故選B項。6.“樂與君子聽之,廢君子聽治”“與賤人聽之,廢賤人之從事”表達了某位思想家對聽樂曲行為的批評態度。這屬于哪一學派的思想觀點()A.墨家 B.儒家 C.法家 D.道家【答案】A【解析】【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先秦(中國)。根據材料“樂與君子聽之,廢君子聽治”“與賤人聽之,廢賤人之從事”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該觀點認為樂與君子同聽,就會荒廢君子的聽獄和治理國事,而與賤人同聽,就會荒廢賤人所作的事情,該觀點認為樂是不利于國家和社會治理的,這是墨家的觀點,A項正確;“儒家”強調“禮樂”,與題意不符,排除B項;“法家”主張以法治國,與題意不符,排除C項;“道家”主張“無為”,與題意不符,排除D項。故選A項。7.歷史人物評價常易引發討論,如對商的王、曹操、武則天等人,古今史家眾說紛紜。尤其是新材料的發現會引發新一波的討論,以曹操墓的發現為例,一時曾有“不堪寂寞,曹操出土”的說辭。如何正確看待和評價歷史人物,是歷史學習與研究的重要內容。下列歷史人物評價標準和方法,合理的是A.知人論世,以當時當地大多數人的利益為評價標準B.與時俱進,以今日之價值標準全面衡量前人之非C.察言觀行,評價歷史人物活動應側重動機而非效果D.綜合考量,看是否符合歷史運動趨勢推動社會進步【答案】D【解析】【詳解】依據所學知識可知,評價歷史人物既要辯證的看待,又要歷史的看待,應該綜合考量,看是否符合歷史發展的趨勢,是否推動社會進步等,故D正確;“以當時當地大多數人的利益為評價標準”有些片面,故A錯誤;“以今日之價值標準全面衡量前人之是非”就是苛求古人,不足取,故B錯誤;評價歷史人物活動既要看動機又還要看效果,故C錯誤。8.780年,宰相楊炎奏請唐德宗實行賦稅制度改革,收稅“惟以資產為宗,不以丁身為本”,古代賦稅制度逐漸由“舍地稅人”朝“舍人稅地”方向發展。這一變化反映了()A.國家廢除了長期以來的人丁稅 B.政府力圖保障農民的生產時間C.政府對農民的賦稅剝削日益沉重 D.國家對農民的人身束縛逐漸減弱【答案】D【解析】【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780年唐朝時期(中國)。據材料信息結合所學可知是唐朝的兩稅法,兩稅法的實施主要影響之一是國家放松了對農民的人身束縛,D項正確;兩稅法反映了古代賦稅標準由以人丁為主逐漸向以財產為主演變,但并未完全取消人丁稅,排除A項;政府力圖保障農民的生產時間主要是租庸調制呈現的作用,排除B項;材料體現的是稅制改革,沒有體現C項內容,排除C項。故選D項。9.唐朝時期《貞觀政要》記載:“商旅野次,無復盜賊,囹圄(監獄)常空,馬牛布野,外戶不閉,又頻致豐稔,米斗三四錢,行旅自京師至于嶺表,自山東至于滄海,皆不赍糧,取給于路。如山東村落,行客經過者必厚加供待,或時有贈遺,此皆古昔未有也”,以下選項最準確是A.唐朝時期商品經濟高度發達 B.中央實現了對地方的控制C.貞觀年間社會矛盾得到徹底解決 D.唐太宗統治時期經濟發展【答案】D【解析】【詳解】材料“《貞觀政要》……商旅野次,無復盜賊,囹圄(監獄)常空,馬牛布野,外戶不閉,又頻致豐稔,米斗三四錢,行旅自京師至于嶺表……取給于路”,說明貞觀年間社會經濟發展狀況,D項正確;根據材料“馬牛布野,外戶不閉,又頻致豐稔”,反映是農業發展狀況,A項錯誤;材料不體現中央與地方的關系,B項錯誤;“徹底解決”表述絕對,C項錯誤。10.下圖是陜西西安市城南的李爽(593-668年)墓的墓室壁畫。畫中吹簫女伎,身著男裝,小袖袍。《新唐書·車服志》云:“有衣男子衣而靴,如奚、契丹之服。”該作品反映了A.中原與邊疆的文化交融 B.農牧復合型經濟的發展C.再現了晚唐的文化風貌 D.中西文化碰撞的時代性【答案】A【解析】【詳解】根據材料“吹簫女伎,身著男裝,小袖袍”“如奚、契丹之服”等信息可知,“女著男裝”之風在唐代較為流行,這幅畫再現了唐代女性的這一著裝特點,同時,唐朝服飾文化深受少數民族影響,說明中原文化與邊疆文化的交融,A項正確;材料與耕作方式無關,排除B項;材料出現在武則天時期,不屬于晚唐時期,排除C項;材料僅僅涉及周邊民族,不屬于中西文化的碰撞,排除D項。故選A項。11.隋煬帝大業年間,江南經濟發展已經達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而北方的人口和北方土地可以產出的財富,卻不足以供養一個龐大的朝廷。于是隋煬帝決定()A.完成南北方的統一 B.開鑿大運河C.興建東都洛陽 D.遠征高麗【答案】B【解析】【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設問詞是正向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隋朝。據題干及所學可知,隋煬帝為了把南方財富運送到北方都城,他決定開鑿大運河,溝通南北。B項正確;隋滅掉陳朝,實現了南北統一,而不是開鑿大運河,排除A項;洛陽在北方,高麗在朝鮮半島,因此都不能能連接南北,排除CD項。故選B項。12.北宋建立以后,“令諸州自今歲受民租及管榷之課,除支度給用外,凡緡帛之類,悉數送往京師”。其后,又逐步建立健全了轉運使、通判、主簿這樣一套地方財政管理機制,地方支用“悉出于三司”。這說明宋代()A.財政權集中于皇帝 B.消除地方割據勢力C.削弱地方的財政權 D.加強對地方的全面控制【答案】C【解析】【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北宋時期的中國。材料表明北宋初期,政府規定各州把地方大部分財政上繳中央,這有利于加強中央集權,削弱了地方財政權,C項正確;材料提現的是財政權收歸中央,沒有提到皇帝,排除A項;材料涉及的是財政權,不是地方割據勢力,排除B項;材料只是體現了財政權收歸中央,不是加強對地方的全面控制,排除D項。故選C項。13.明后期有士人稱,江南流行“好名喜夸”之風,家中但凡有千金之產,必定會營建一園,“近聚土壤,遠延木石,聊以矜眩于一時耳”,但“俗氣撲人”。這可用于說明()A.士大夫傳統觀念的顛覆 B.世俗化審美趣味的初現C.士農工商社會結構解體 D.江南市鎮工商業的繁榮【答案】D【解析】【詳解】結合所學可知,明后期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江南地區出現了資本主義萌芽、市鎮普遍興起,市鎮經濟對傳統的社會意識、當地風俗產生沖擊,形成了“好名喜夸”之風,D項正確;“顛覆”表述過于絕對,士大夫傳統觀念仍是以儒家思想為主,排除A項;宋朝時期甚至更早以前就已有世俗化審美趣味,“初現”表述錯誤,排除B項;明清時期社會結構總體穩定,“解體”表述錯誤,排除C項。故選D項。14.魏孝文帝推行“改官制、禁胡服、斷北語、改姓氏、定族姓”等改革措施,增強了北魏實力,促進了北方的民族交融。其改革成功的根本原因是()A.北魏實現北方統一 B.孝文帝改革決心堅定C.改革措施全面易行 D.順應了歷史發展潮流【答案】D【解析】【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原因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北魏時期。材料反映的是北魏孝文帝改革,孝文帝改革能夠成功的根本原因在于這次改革順應了歷史發展的潮流,D項正確;北魏實現北方統一是改革成功的條件,不是根本原因,排除A項;孝文帝改革決心堅定是改革成功的原因之一,但不是根本原因,排除B項;改革措施全面易行也是改革成功的原因之一,但不是根本原因,排除C項。故選D項。15.賈思勰編撰《齊民要術》的標準有三:農業及食品加工存儲技術屬于“資生之業”,要“靡不畢書”;對尚未引進的國外作物僅存其名目;對“商賈之事”和“花草之流”絕不記錄。這表明《齊民要術》的社會歷史價值是()A.革新傳統農業技術 B.倡導農業立國精神C.推動中外文化交融 D.增益國家糧食安全【答案】D【解析】【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根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根據材料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北魏(中國)。根據材料“農業及食品加工存儲技術屬于“資生之業”得出,《齊民要術》注重食品的加工和儲存,有利于提高國家糧食安全,D項正確;材料只涉及加工和儲存技術,排除A項;材料并未強調農業對國家的影響,排除B項;根據材料信息可知,《齊民要術》對國外作物僅存其名目,排除C項。故選D項。16.明清鼎革之際,學者轉入對儒學典籍的輯佚和校勘,以“禮學”代“理學”,希望重塑原始儒家關于“冠、婚、喪、祭、鄉、射、朝、聘”的禮樂秩序。這種現象A.助長了心學空談心性之風B.體現了儒家學者的理想訴求C.加劇了思想專制和文字獄D.導致程朱理學喪失統治地位【答案】B【解析】【詳解】根據材料信息,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重塑原始儒家的禮樂秩序體現的是儒家學者的理想訴求,選B是符合題意的,正確;材料不涉及“心學”,選項A不符合題意,排除;重塑禮樂秩序不是思想專制,也不是文字獄,選項C不符合題意,排除;程朱理學也是儒學,重塑原始儒家不會導致程朱理學喪失統治地位,選項D不符合題意,排除;故本題選B。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共3小題,共52分。17.變法、改革是社會發展的強大動力。中國古代有多次影響深遠的變法、改革。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商鞅變法之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己,乃立三丈之木于國都市之南門,募民有能徙置北門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復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輒予五十金,以明不欺。卒下令。令行期年,秦民之國都言新令之不便者以千數。于是太子犯法。衛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師公孫賈。”明日,秦人皆趨令。行之十年,秦國道不拾遺,山無盜賊,民勇于公戰,怯于私斗,鄉邑大治。秦民初言令不便者,有來言令便。衛鞅曰:“此皆亂法之民也!”盡遷之于邊。其后民莫敢議令。——《史記·商君列傳》材料二而安石乃汲汲以財利兵革為先務,引用兇邪,排擯忠直,躁迫強戾,使天下之人囂然喪其樂生之心。卒之群奸嗣虐,流毒四海。至于崇寧、宣和之際(崇寧,1102—1106年,為宋徽宗早期年號;宣和,1119—1125年,為宋徽宗后期年號),而禍亂極矣。——朱熹(1)根據材料一、結合所學知識,歸納商鞅變法成功原因,并簡述商鞅變法的意義。(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王安石變法失敗的原因。(3)綜合材料一、二、談談你從中國古代變法中得到的啟示。【答案】(1)原因:取信于民;重視法令的制定和執行;商鞅個人的信念、智慧和決心、勇氣;吸取他國變法經驗并和秦國國情結合;循序漸進,策略得當;重視擴大群眾基礎;秦孝公的支持;改革順應時代潮流。意義:打擊了貴族特權,穩定了社會,促進了秦國政治、經濟、軍事的發展;使秦國一躍成為政治軍事強國,為秦成就統一霸業奠定了基礎:順應歷史潮流,集列國變法之長,是戰國時期持續時間最長、涉及面最廣、改革最為徹底的一次變法(2)原因:用人不當;涉及面廣,操之過急,脫離實際;遭到大地主、大官僚的反對;變法加重了人民的負擔:宋神宗死后,失去皇帝的支持:變法是一場封建地主階級領導的改革,無法從根本上觸動封建生產關系,只是對封建社會內部矛盾進行局部調整(3)啟示:改革應堅持以人為本,重視人民群眾的利益;改革要符合國情,順應時代發展潮流;改革應從實際出發,循序漸進。【解析】【小問1詳解】本題是背景類、影響類材料分析題。時空是戰國時期的中國。第一小問原因,根據材料一“商鞅變法之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己”與材料一“有一人徙之,輒予五十金,以明不欺”可知,取信于民以及重視擴大群眾基礎;根據材料一“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可知,重視法令的制定和執行;根據材料一“商鞅變法之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己,乃立三丈之木于國都市之南門,募民有能徙置北門者,予十金。”可知,重視法令的制定和執行;根據材料一“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師公孫賈”可知,商鞅個人的信念、智慧和決心、勇氣;根據材料一“明日,秦人皆趨令。”與“商鞅變法之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己,乃立三丈之木于國都市之南門”可知,循序漸進,策略得當以及重視擴大群眾基礎;根據材料一“商鞅變法之令既具,未布”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吸取他國變法經驗并和秦國國情結合;再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秦孝公的支持以及改革順應時代潮流。第二小問意義,根據材料一“行之十年,秦國道不拾遺,山無盜賊,民勇于公戰,怯于私斗,鄉邑大治”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打擊了貴族特權,穩定了社會,促進了秦國政治、經濟、軍事的發展;再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使秦國一躍成為政治軍事強國,為秦成就統一霸業奠定了基礎;根據材料一“秦民初言令不便者,有來言令便。”與“令行期年,秦民之國都言新令之不便者以千數”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順應歷史潮流,集列國變法之長,是戰國時期持續時間最長、涉及面最廣、改革最為徹底的一次變法。【小問2詳解】本題是背景類材料分析題。時空是宋朝的中國。根據材料二“而安石乃汲汲以財利兵革為先務”與“躁迫強戾,使天下之人囂然喪其樂生之心”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涉及面廣,操之過急,脫離實際;根據材料二“卒之群奸嗣虐,流毒四海”可知,用人不當;根據材料二“引用兇邪,排擯忠直,躁迫強戾,使天下之人囂然喪其樂生之心。”遭到大地主、大官僚的反對以及變法加重了人民的負擔;結合王安石變法的本質等知識可知,變法是一場封建地主階級領導的改革,無法從根本上觸動封建生產關系,只是對封建社會內部矛盾進行局部調整;再結合王安石變法后期的政治局勢可知,宋神宗死后,失去皇帝的支持。【小問3詳解】本題是綜合題之開放創新題。時空是古代的中國。根據材料一“有一人徙之,輒予五十金,以明不欺。卒下令。”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改革應堅持以人為本,重視人民群眾的利益;根據材料一“秦國道不拾遺,山無盜賊,民勇于公戰,怯于私斗,鄉邑大治。秦民初言令不便者,有來言令便”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改革要符合國情,順應時代發展潮流;根據材料二“而安石乃汲汲以財利兵革為先務,引用兇邪,排擯忠直,躁迫強戾”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改革應從實際出發,循序漸進。18.閱讀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完成下列要求。農業直接關系到國計民生和國家的興衰存亡。因而古代中國統治者都會注意調整田制和賦稅,救濟百姓,抑制土地兼并,減輕農民負擔,扶植小農經濟。閱讀下列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問題。材料一:(周代規定)五谷不時,果實未熟,不粥(通“鬻”)于市。——《禮記·王制》材料二:丘也聞有國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蓋均無貧,和無寡,安無傾。夫如是,故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既來之,則安之。——《論語·子路》材料三:(宋淳熙十二年)淮水冰,斷流。是冬大雪。自十二月至明年正月,或雪,或霰(xiàn,小冰粒),或雹或雨水,冰冱(hù,凍)尺余,連日不解。臺州雪深丈余,凍死者甚眾。……以荒政十有二聚萬民(防止百姓離散):一曰散利(發放救濟物資),二曰薄征,三曰緩刑,四曰弛力(放寬力役),五曰舍禁(取消山澤的禁令),六曰去幾(停收關市之稅),……十有二曰除盜賊。——《宋史》(卷六十二)(1)根據材料一,周代這一規定有什么積極意義?(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孔子關于社會保障方面的思想主張思想產生的主要背景。(3)材料三反映的問題,宋代政府是如何應對的?(舉出二例即可)(4)綜合上述材料及所學知識,就社會保障來說,你認為古代中國政府的舉措和孔子的主張能否真正實現?【答案】(1)積極意義:有利于保障農業生產、食品安全。(2)背景:春秋末年,諸侯爭霸,社會動蕩;鐵犁牛耕開始推廣,新階級出現;孔子提倡“仁”和以德治國。(3)對策:發放救濟物資、減免賦稅等。(4)不能。小農經濟具有落后性與脆弱性,難以御天災人禍;吏治腐敗;孔子的思想不適應階級社會需要。能。中央集權制政府可以采取一系列荒政措施和發動民間災荒救助等,很大程度上緩解災荒;實現平均是百姓的追求。【解析】【小問1詳解】本題是影響類材料分析題。時空是古代的中國。根據材料“五谷不時,果實未熟,不粥(通“鬻”)于市”可知周代規定農產品在未成熟之前是不能在市場上出賣的,這有利于保障農業生產、食品安全。小問2詳解】本題是背景類材料分析題。時空是古代的中國。根據材料“蓋均無貧,和無寡,安無傾。夫如是,故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春秋末年,諸侯爭霸,社會動蕩;鐵犁牛耕開始推廣,新階級出現;孔子提倡“仁”和以德治國。【小問3詳解】本題是特點類材料分析題。時空是古代的中國。根據材料“一曰散利(發放救濟物資),二曰薄征,三曰緩刑,四曰弛力(放寬力役),五曰舍禁(取消山澤的禁令),六曰去幾(停收關市之稅),……十有二曰除盜賊”可知主要有發放救濟物資、減免賦稅等。小問4詳解】本題是認識類材料分析題。時空是古代的中國。根據材料中孔子的思想和宋代政府的應對舉措及所學知識可作出如下判斷:不能。主要從小農經濟具有落后性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