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單元概覽本單元主要闡述了古代中國農耕文明的基本結構和特點。精耕細作的農業占主導,手工業和商業是其有效補充;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是中國農耕文明的典型特點。線索1古代農業古代農業發展的主線是小農經濟的產生與鞏固,包括土地制度的變遷、耕作方式的演進、水利設施的修建等,以家庭為單位、精耕細作是其突出特征。線索2古代手工業古代手工業主要有官營、民營、家庭手工業三種經營形態,其中紡織、冶金、制瓷是三大主要行業,以絲綢、瓷器為代表的手工業產品遠銷海外。線索3古代商業古代商業發展包括市場形成、市場管理、貨幣演變、內外貿易、城市商業功能發展等五大要素,其中市場貿易管理是核心內容,時空限制經歷了一個由嚴格到寬松的過程。線索4古代的經濟政策古代的經濟政策以重農抑商、閉關鎖國為主,前者首倡于商鞅變法,貫穿于封建社會始終,后者僅實行于明清兩朝,二者均是影響資本主義萌芽在中國發展緩慢的重要因素。第18講古代中國的農業和手工業的發展一、精耕細作的古代農業1.耕作方式(1)刀耕火種:原始社會使用石刀、石斧、石犁,依土地肥力變化而遷徙。(2)石器鋤耕:商周出現農具,但很少使用,主要工具仍是木制的耒耜和石鋤、石犁。(3)鐵犁牛耕①春秋戰國:鐵農具和牛耕出現并推廣。②兩漢:西漢趙過發明,東漢推廣到珠江流域。③隋唐:江東地區出現,安裝了犁評,犁耕技術日漸完善。2.耕作技術(1)春秋戰國:使用當時世界上先進的。(2)漢朝:出現了二牛一人犁耕法和趙過推行的。(3)魏晉南北朝:北方旱地耕耙耱技術形成,南方水田也采用耕耙技術,我國農業耕作技術成熟定型。3.耕作制度4.水利灌溉(1)水利工程:戰國時期的、漢朝的漕渠、白渠和龍首渠等。(2)灌溉工具:曹魏時改制翻車,唐朝創制,宋朝出現水力高轉筒車,明清時期出現。5.經營方式(1)集體勞作:商周時期,土地歸所有,勞動者在田間集體耕作。(2)個體農耕(小農經濟)①原因:鐵農具出現和牛耕推廣,確立。②特點:以為單位;男耕女織,自給自足。③地位:中國傳統農業社會生產的基本模式。④評價積極方面是我國封建社會占主導地位的經濟形態和農業生產的基本模式有利于調動農民生產積極性,推動精耕細作技術發展是封建王朝的主要財源,是古代中國文明成就的基礎在封建社會形成和發展時期,基本適應了生產力發展的水平,有利于社會經濟的發展消極方面不利于先進技術的推廣和運用隨著人口增加和土地兼并的激化,人地矛盾日益突出,導致人類生存環境的惡化封建社會后期成為阻礙生產力發展和社會進步的主要因素二、土地制度的演變1.原始社會:土地屬于所有。2.夏商西周:井田制,一切土地屬于,是奴隸社會的土地國有制。3.封建社會:封建土地所有制。(1)確立:春秋時期的實際上承認了土地私有的合法性;戰國時期的變法以法律形式確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2)評價:在中國歷史上延續了兩千多年;地主階級依靠政治經濟特權,大量兼并農民的土地,造成了社會的分化。(3)問題:土地兼并現象嚴重。原因在土地私有制下,土地自由買賣制度的存在,加上地主依靠政治經濟特權,大量兼并農民土地影響影響國家賦稅收入,導致租佃關系出現并日趨普遍化,引起階級矛盾激化和農民起義措施北魏至唐前期實行,明朝政府丈量全國土地,按照人丁和田畝收取賦稅等結果起到了鼓勵農民墾荒的作用,但不能真正阻止土地的兼并教材補缺古代中國經濟重心的南移1.古代中國經濟重心南移的原因及過程(1)原因②南方社會環境相對穩定,自然條件優越,蘊含著發展農耕經濟的巨大潛力。③統治者的政策:南方統治者為增強實力,重視發展經濟。④江南經濟發展:新的農作物在江南引種,推動了農業生產的發展;海外貿易的發展,促進了江南商品經濟的繁榮。⑤江南地區各族人民的共同勞動。(2)經濟重心南移的過程魏晉南北朝時,江南得到初步開發,南北經濟趨于平衡;中唐以后,南方經濟發展水平逐漸趕上并超過北方;南宋時期,經濟重心南移完成。2.古代中國經濟重心南移的特點(1)經濟重心的南移伴隨著北方人民的南遷。(2)南移趨勢往往在國家分裂或封建割據、戰亂時期最為突出。(3)政治中心的南移(如南朝、南宋)對經濟重心的南移有一定的影響。(4)由北向南,從黃河流域轉移到長江流域和江南一帶;由內地向沿海逐漸轉移。3.古代中國經濟重心南移的影響海外貿易推動了南方沿海沿江城市的迅速發展,海上交通和運輸有了很大改善,促進了宋元時期海上貿易的發展城市發展南方工商業城市增多,商品經濟發達人口分布南方人口迅速膨脹,我國南部、東南部人口在全國總人口中的比重不斷增長人才教育促進了南方地區文化教育事業的發展民族關系促進了民族的多樣性和統一性生態環境南方某些地區被過度開發,破壞了生態環境,影響經濟的可持續發展三、古代手工業的發展演變1.官營手工業(1)歷程:夏、商、西周時期的手工業,全部由壟斷,“工商食官”;春秋戰國時期繼續發展;西漢武帝以后最有利可圖的行業都收歸官辦。(2)特點:由直接經營,進行集中的大作坊生產。生產不計成本,產品大多精美。(3)表現時期冶鑄業制瓷業紡織業商周青銅鑄造進入繁榮時期商朝時已燒制出原始瓷器商朝時已有織機,西周時能生產斜紋提花織物秦漢東漢杜詩發明水力鼓風冶鐵工具——東漢燒出成熟的青瓷長安的東西織室有數千工人魏晉南北朝南北朝時發明法北朝燒出成熟的白瓷隋唐唐朝形成南青北白兩大制瓷系統吸收波斯的織法和圖案風格宋元宋代瓷窯遍布全國各地,出現了五大名窯吸收了花鳥畫中的寫實風格明清青花瓷、彩瓷、爭奇斗艷在蘇杭等地設;緞成為清朝絲織品的代表(4)評價①利:資金雄厚、規模經營,有利于細密分工和協作;工匠集中、管理嚴格,有利于技藝水平提高。②弊:官府提供原料,不計成本,不入市場,缺乏競爭;大多采取強制勞動手段,不能調動工匠的積極性;工官制度使得水準較高的手工業技術局限于為帝王、貴族服務,技術發明和革新不能服務于社會;行業之間相互隔絕,新技術難以推廣,也容易失傳。2.民間手工業(1)生產特點①家庭手工業:作為農戶的副業,主要用于交納賦稅和,剩余部分作為商品出賣。②民營手工業:由民間私人經營,主要生產供民間消費的產品。(2)發展歷程①早期狀況:經歷春秋戰國和秦漢的發展后,魏晉南北朝時遭受摧殘。②隋唐時期:唐朝朝廷賦稅戶調的布、絹、錦等,多數出自農夫織婦之手。③宋元時期:民間日常用具及用品主要出自民營手工業;元代推廣棉紡織技術,棉紡織品產量增多。④明清時期:占據手工業生產的主導地位,在江南一些手工業部門中開始出現性質的生產關系。3.手工業的影響(1)西漢:中國絲綢通過“絲綢之路”遠銷亞洲、歐洲,中國獲得“”譽稱。(2)唐朝:中國瓷器大量輸出國外,遠達歐洲、非洲。(3)明清:通過海上絲綢之路,瓷器對外銷量更大,西方稱中國為“瓷器大國”。圖示明史古代手工業考點一男耕女織的小農經濟1.自然經濟、小農經濟和自耕農經濟(1)自然經濟的本質屬性是物質生產的自給自足,和商品經濟相對立。小農經濟的本質屬性是家庭經營,經營規模狹小。自耕農經濟是小農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小農經濟除包括自耕農經濟外,還包括以租種地主土地為生的佃農經濟。三者的關系圖示如下:(2)自然經濟的基本特征是“自給自足”,其中“足”并非富足,而是指只能滿足自家基本生活需要和繳納賦稅,但是很少進行商品交換。事實上,封建制度下的農民生活非常艱苦。2.精耕細作精耕細作農業是對中國傳統農業精華的一種概括,指的是傳統農業的一個綜合技術體系。鐵農具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廣是精耕細作農業發展的基礎。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土地生產率,是精耕細作農業的總目標。其作用是改變了農業環境,提高了土地生產率。針對練1(2018·天津南開區質量調查題,2)古代中國以農立國,農耕文明長期居于世界先進水平,精耕細作是我國傳統農業經濟的一個基本特征。下列關于“精耕細作”的敘述不正確的是()A.推動了農業生產不斷發展B.突出特點是少投入多產出C.提高了農業生產技術水平D.促進了土地資源開發利用1.小農經濟的特點(1)分散性:以家庭為生產、生活的基本單位。(2)封閉性:農業和家庭手工業相結合,自給自足,市場交換少。(3)落后性:注重精耕細作,但容易催生滿足的社會心態和民族性格。(4)脆弱性:由于天災人禍的影響,小農很容易破產。(5)保守性:相對簡單的生產工具,長期不變的生產技術和容易滿足的社會心理狀態。2.影響小農經濟成長的因素(1)有利因素①生產工具的改進和使用:如鐵農具、牛耕的普及。②農民自身因素:擁有一定的生產資料,生產積極性高;努力提高耕作技術,盡可能提高單位面積產量。③封建政府的扶植:采取重農政策,扶植小農經濟。(2)不利因素①小農經濟規模小和條件簡陋,受到沉重的封建剝削,農業始終維持著簡單再生產,頑固地保持著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形態。②歷代封建王朝后期,隨著統治的腐敗,每遇災荒瘟疫,小農經濟都面臨著破產的危險。考點二古代中國的土地制度和賦役制度1.租佃關系(1)地主把土地租給佃農耕種,收取地租作為收益,稱為租佃制。租佃制下,地主與佃農之間形成了租佃關系。租佃關系形成于戰國時期,宋代,租佃經營僅次于自耕農形式。明清時期,租佃制普及全國,成為農村經濟中的主要形式。(2)在租佃制下,地主與佃農雖然是剝削與被剝削的關系,但佃農在選擇雇主方面有一定的權利,而且在支配產品方面也獲得了適當的自主權。租佃方式的確定,使佃農對地主的依附關系相對減弱;大大提高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有利于農業的穩步發展。2.地主莊園經濟(田莊經濟)(1)田莊是漢代地主經營地產的一種生產組織形式。它占有大量的土地、山林川澤,控制著眾多的依附人口(佃客),以滿足地主的生活和享樂需要為目的組織生產,能夠“閉門成市”,甚至可以“有求必給”,自給自足地進行生產、生活的實體。(2)在田莊里,佃主與佃戶每每聚族而居,帶有濃厚的封建宗法色彩;東漢地主田莊的大量存在,使東漢社會的發展不是表現為封建國家的強大和統一的鞏固,而是表現為封建國家的貧弱和政治局勢的不穩定。田莊在戰亂時有利于生產穩定,但也容易形成割據勢力。針對練2(2018·湖南五市十校教研改共同體高三聯考題,4)《抱樸子·吳失篇》說,東吳大姓“僮仆成軍,閉門為市,牛羊掩原隰,田池布千里”。這說明當時東吳()A.地主田莊自給自足 B.不注重保護環境C.士族制度十分腐朽 D.農業商品化加強1.中國古代的土地國有制(1)井田制:井田制是我國奴隸社會的土地國有制度,出現于商朝,西周時期發展成熟,春秋時期逐漸瓦解。(2)王田制(王莽時期):把民間的田地更名為“王田”,歸國家所有,禁止自由買賣。從形式上看與井田制相似,但本質上屬于地主土地所有制。目的在于托古改制,限制土地兼并,緩和階級矛盾。由于脫離社會實際,并招致豪強地主階級的反對而失敗。(3)屯田制(曹魏時期):國家以軍事強制形式要求士兵或農民墾種荒地,生產軍糧或征收田租的土地制度。屯田制對解決軍糧供應、安置流民和恢復發展農業生產起了一定的積極作用。(4)均田制(北魏到唐朝前期):在不觸動原私有土地的基礎上,把國家掌握的無主荒地分配給無地或少地農民耕種,農民繳納租稅并服徭役和兵役的一種土地管理制度。2.古代重要的賦稅制度(1)春秋時期的初稅畝:規定不論公田(井田)和私田,一律按實際畝數征稅。這是我國征收土地稅的開始。它承認私田合法,這就承認了私田主人對土地的所有權。(2)秦漢編戶制度:政府把農民編入戶籍(稱為編戶),實行按編戶征收租賦和征收徭役、兵役的制度。編戶齊民是國家賦稅的主要承擔者,農民的負擔有四項:田租(土地稅)、算賦和口賦(人頭稅)、徭役、兵役。(3)北魏租調制:北魏均田制規定受田農民必須向國家交租(即土地稅,征糧)和調(即戶稅,征布帛),還要服兵役和徭役。(4)隋唐租庸調制:隋朝沿用北魏的租調制,后規定50歲以上可以繳納一定絹代替勞役,叫“庸”。唐朝租庸調制規定:成年男子每年向官府繳納一定量的谷物,叫作“租”;繳納定量的絹或布,叫作“調”;在服徭役的期限內,不去服役的可以繳納絹或布代役,叫作“庸”。這樣,既保證了農民的生產時間,有利于農業生產的發展,也保證了國家的賦稅收入。(5)唐中后期兩稅法:780年,唐德宗接受宰相楊炎的建議,實行兩稅法,每戶按資產交戶稅,按土地交地稅,一年分夏季和秋季兩次納稅。這就改變了戰國以來以人丁為主的征稅標準,擴大了稅源,保證了國家的財政收入,也相對減輕了農民的負擔。(6)北宋募役法和方田均稅法:王安石變法實行募役法,政府向應服役而不愿服役的人戶,按貧富等第收取免役錢,雇人服役。方田均稅法規定政府重新丈量土地,按照土地的多少和肥瘠收取賦稅。這有利于社會經濟的發展,也增加了政府的財政收入。(7)明朝“一條鞭法”:1581年,明朝內閣首輔張居正在全國推行,將原來的田賦、徭役、雜稅,“并為一條”,折成銀兩,分攤在田畝上,按人丁和田畝的多寡來分擔。賦役征銀的辦法,適應了商品經濟的發展需要,有利于農業商品化和資本主義萌芽的成長。(8)清朝“攤丁入畝”和“地丁銀”:雍正初年實行地丁合一,正式廢除了人丁稅,把丁銀全部攤入地畝中征收。攤丁入畝的實行標志著延續了數千年的人頭稅的廢除,進一步放松了農民對國家的人身依附關系,使中國人口迅速膨脹,增加了大量勞動力,有利于當時國家的發展。考點三古代中國的手工業1.工商食官“工”即官府控制下的手工業者,“商”是官商,他們在官府的監督、控制下勞動,由官府給以必需的生產原料和衣食等微薄的生活資料,稱之為“食官”。他們的職業世代相襲,沒有經營、遷徙的自由,專為官府和貴族服務。2.匠戶中國古代從事手工業生產的專業人戶稱作“匠戶”。唐代出現工匠定期在官營手工業作坊內服役的制度。宋代雇匠實行薪酬制。元代實行“匠籍”制,工匠被編入專門的戶籍,不得脫籍改業,世代相襲。明代匠戶成為半自由的手工業者,清順治二年(1645年)廢除“匠籍制”,匠人獲得自由身份。1.古代手工業經營形態及特點經營形態管理方式產品流通方式地位官營手工業政府直接經營,集中的大作坊生產武器等軍用品和官府貴族生活用品不在市場流通至明代前期占據主導地位,代表我國古代手工業發展的最高水平民營手工業民間私人自主經營民間消費的產品在市場流通明中葉后占據主導地位家庭手工業農戶的副業供自己消費和交納賦稅剩余部分出售一直存在于社會經濟生活中2.古代中國手工業沒有出現生產領域技術革命的原因(1)市場因素——男耕女織的小農經濟具有封閉性,對市場商品的需求量不大。(2)官營壓制——官營手工業占據最有利可圖的行業,加之其規模大、技術精,對私營手工業產生了沖擊。(3)政策限制——手工業者社會地位低下,封建政府往往對之征收重稅。(4)社會動蕩——民間手工業力量弱小,封建社會的動蕩往往對其沖擊巨大。(5)技術水平——技術傳承具有封閉性,難以得到交流提高。針對練3(2018·濰坊模擬,7)學者吳曉波在分析引發西方工業革命的紡織業在中國沒有產生同樣變革的根源時指出:明代中國鄉村每個農家都有織機一部,耕作之余,無論婦幼老小都通宵達旦從事紡織。雖然每戶所織之布數量甚微,但眾多的戶數聚合成驚人的產量,僅僅一個松江府每年所產棉布就比英國多出6倍。據此作者認為()A.低廉的勞動力成本阻礙了生產方式的變革B.中國家庭手工業的生產效率遠遠高于西方C.科學技術的落后成為生產方式變革的障礙D.國內市場狹窄影響了手工業的擴大再生產唯物史觀——從上層建筑的反作用看明清時期農耕經濟高度發展的原因明清時期農耕經濟高度發展,農業生產技術水平處于世界領先地位;民營手工業迅速發展并占據全社會手工業生產的主導地位;商品流通擴大,白銀廣泛流通,江南地區工商業市鎮出現。這種農耕經濟繁榮的局面得益于當時的社會環境和統治者的政策。明清時期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強化,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發展,社會穩定;統治者在一定時期和一定程度上采取了鼓勵生產的措施,這些因素使明清時期我國的農耕經濟繼續發展,呈現日落前的輝煌。材料一魚鱗冊始行于洪武二十年……量度田畝方圓,次以字號,悉書主名及田之丈尺,編類為冊,狀如魚鱗,號曰“魚鱗圖冊”。先是,詔天下編黃冊,以戶為主,詳具舊管、新收、開除、實在之數為四柱式。而魚鱗圖冊以土田為主,諸原坂、墳衍、下隰、沃瘠、沙鹵之別畢具。魚鱗冊為經,土田之訟質焉。黃冊為緯,賦役之法定焉?!X穆《國史大綱》要求:分析材料,指出“魚鱗圖冊”與黃冊的主要區別。材料二官方以法令來保護手工業技術的世代傳習。有時,為了技術的世代傳習,官府還要干涉某些手工業者家屬的婚姻,使民間技術的傳習成為頑固的傳統。從元稹《織女詞》“東家頭白雙女兒,為解挑紋嫁不得”可見一斑。一直到不久以前,各地還有所謂“祖傳秘方”的存在?!讐垡椭骶帯吨袊ㄊ贰返谝痪硪螅簭牟牧现姓页鲋袊糯止I世代傳習的原因。材料明初規定:輪班匠須一年或五年一班輪流到官營手工作坊服役,每班平均三個月。住坐匠則是每月赴官營手工作坊中服役十天,若不赴班,則須月出銀一錢由官府另雇他人。(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起,輪班匠一律征銀,政府則以銀雇工。清政府決定廢除這一制度,“各省俱除匠籍為民”。——范文瀾《中國通史》發現問題:材料反映出明清時期官府對工匠人身控制的松弛,這是當時社會經濟發展的必然結果。思考:材料反映出明清時期的工匠地位有何變化?產生了什么影響?史料一漢代灌溉區分布示意圖史料二唐朝灌溉工程數量簡表地區時間工程類別長江以北長江以南中唐以前中唐以后中唐以前中唐以后灌溉982923938辨析史料:“漢代灌溉區分布示意圖”和“唐朝灌溉工程數量簡表”為后人根據古代典籍繪制,反映出從漢到唐灌溉水利事業的發展和農業的發展,也能看出經濟布局的變化。應用:對以上史料的認識正確的是()A.因是后人所制,主觀性強,不具有史料價值B.反映出漢唐時期經濟重心的南移C.可用來研究漢唐的土地制度與租佃關系D.反映出南北方農業經濟的區域特色1.(2018·課標全國Ⅲ,24)據考古報告,從數十處戰國以前的墓葬中發現了鐵器實物,這些鐵器不少是自然隕鐵制作而成,發現地分布情況如圖。據此可知,戰國以前()A.鐵制農具得到普遍使用B.新疆地區與中原聯系緊密C.我國的冶鐵技術已經相當普及D.鐵器分布可反映社會發展程度2.(2018·課標全國Ⅰ,26)北宋前中期,在今四川井研縣一帶山谷中,密布著成百上千個采用新制鹽技術的竹筒井。井主所雇工匠大多來自“他州別縣”,以“傭身賃力”為生,受雇期間,若對工作條件或待遇不滿意,輒另謀高就。這反映出當時()A.民營手工業得到發展 B.手工業者社會地位高C.雇傭勞動已經普及 D.鹽業專賣制度解體3.(2017·課標全國Ⅰ,27)明前中期,朝廷在飲食器具使用上有一套嚴格規定,例如官員不得使用玉制器皿等。到明后期,連低級官員乃至普通人家也都使用玉制器皿。這一變化反映了()A.君主專制統治逐漸加強B.經濟發展沖擊等級秩序C.市民興起瓦解傳統倫理D.低級官員易染奢靡風氣4.(2017·課標全國Ⅱ,26)北朝時,嗜好奶類制品的北方人常常嘲笑南方人的喝茶習俗。唐中期,北方城市中,“多開店鋪,煎茶賣之,不問道俗,投錢取飲。其茶自江、淮而來,舟車相繼,所在山積”。據此可知,唐中期()A.國家統一使南茶開始北運B.南北方飲食習慣趨于一致C.南方經濟文化影響力上升D.南方經濟水平已超越北方5.(2016·課標全國Ⅰ,25)下圖為漢代畫像磚中的農事圖,此圖可以用來說明當時()A.個體農戶的生產勞作狀態B.精耕細作農業的不斷發展C.土地公有制下的集體勞作D.大地主田莊上的生產情形6.(2016·課標全國Ⅲ,27)明末有人描述江南農村的變化時說,百年前的雇工“戴星出入,俗柔順而主令尊”,如今“驕惰成風,非酒食不能勸”“夏必加下點心,冬必與早粥”。這一變化反映了()A.市鎮經濟與手工業的發展B.政府積極推行重農政策C.社會矛盾日益尖銳D.農業中人身依附關系強化7.(2015·課標全國Ⅰ,24)《呂氏春秋·上農》在描述農耕之利時不無夸張地說,一個農夫耕種肥沃的土地可以養活九口人,耕種一般的土地也能養活五口人。戰國時期農業收益的增加()A.促進了個體小農經濟的形成B.抑制了手工業和商業的發展C.導致畜力與鐵制農具的使用D.阻礙了大土地所有制的成長8.(2015·課標全國Ⅰ,27)下表為河南、江蘇兩地科舉考試狀元人數表唐宋明清河南151621江蘇781749此表呈現的變化反映了()A.理學的影響力不斷擴大B.經濟發展促進文化興盛C.中原地區經濟急劇衰退D.政治重心南移趨勢明顯1.(2019·臨汾高三模擬)先秦著作《山海經·海內經》記載:“后稷(后稷是古代周族始祖)播百谷。稷之孫曰叔均,始作牛耕。”從考古發現來看,在河南、山西、江蘇、浙江、上海、廣西、內蒙古、吉林等省市出土了商周時期的石犁。這說明()A.歷史記述的正誤需要考古發現佐證B.文獻資料不能作為一手史料C.商周時期我國就出現了鐵犁牛耕D.我國使用牛耕技術的歷史久遠2.(2018·重慶模擬)據史載,唐代后期皖南山地的祁門一帶,“千里之內,業于茶者七、八”。四川九隴人張守珪,有茶園在仙君山,“每歲召采茶人力百余人,男女傭工者雜處園中”,這說明當時()A.茶葉種植成為主要的農事活動B.茶葉生產形成了專業化的產區C.農業的耕作方式發生巨大改變D.雇傭關系成為普遍的社會現象3.(2018·濮陽模擬)下表為考古出土漢代鐵器的地區統計,據此可以得到的結論是()地區出土鐵器地區黃河流域甘肅、內蒙古、寧夏、陜西、山西、河南、河北、山東長江流域云南、四川、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浙江、江蘇珠江流域廣西、廣東、貴州邊遠地區遼寧、福建A.中國經濟發展仍不均衡B.秦漢農業工具革命性突破C.漢代鐵器冶煉技術提高D.北方經濟明顯領先于南方4.(2018·三明模擬)元朝匠戶子孫世襲,被長期“鳩集”在官營手工作坊內工作,而到明朝初年,匠戶除在規定時間服役外,其余時間都可以“自由趁作”。這種變化()A.表明私營手工業占據了主導地位B.標志著資本主義萌芽的出現C.說明匠戶地位和身份的根本改變D.促進了手工工場的興起5.(2018·商丘模擬)明朝皇帝每于郊祀上報皇天牧養有成時,都把全國的戶口簿籍陳于祭臺之上,即表示上天賜予他對人民、土地的所有權。這一做法反映了()A.明朝天人合一思想仍很盛行B.封建統治者對農業生產重視C.土地國有仍是主流土地制度D.明朝的人口戶籍管理較嚴格課時作業一、選擇題1.(2018·“千校聯盟”預測,25)西漢王朝建立不久,朝廷將田賦從秦時“太半之賦”減至十五稅一,之后又減至三十稅一,甚至一度“除田之租稅”。漢初實行輕徭薄賦政策的主要原因是()A.農民生活極貧困 B.漢初財政較寬裕C.統治者開明政策 D.鑒于秦滅亡教訓2.(2018·天津和平區一模,2)《耒耜經》記載:“進之則箭下,入土也深;退之則箭上,入土也淺?!瓥|之田器盡于是?!边@一農具()A.由西域傳入B.屬水力灌溉工具C.在東漢時普遍使用D.在當時的江南地區廣泛使用3.(2019·濰坊模擬)南宋劉一止《苕溪集》載:“老龍下飲骨節瘦,引水上訴聲呷呀。初疑蹙踏動地軸,風輪共轉相鉤加。……殘年我亦冀一飽,謂此鼓吹勝聞蛙?!边@可以佐證()A.冶金工具革新 B.農業技術進步C.風能普遍利用 D.小農生活富足4.(2018·哈師大附中模擬,25)北宋前期,統治者提倡江南江北不同農作物的“參植”,要求各地官吏大力宣傳,并制定了如由北方官府供給南方所缺的粟、麥、豆的種子,北方種稻免其租等優惠政策。其主要目的是()A.增加政府的財政稅收 B.提高糧食產量C.改變積貧積弱的局面 D.維護國家統一5.(2018·惠州模擬)下圖為反映明代太湖地區農業生產著作《便民圖纂》的插圖,插圖中竹枝詞為:“男子園中去采桑,只因女子喂蠶忙。蠶要喂時桑要采,事須分管兩相當?!贝藞D可用來說明當時()A.資本主義萌芽已經產生B.農業經濟結構得到改變C.重農抑商政策嚴格實行D.家庭經濟模式仍未打破6.(2019·南昌模擬)下表是清代兩湖地區人口、耕地及米價統計表(部分):年份人口(萬人)耕地(萬頃)耕地負荷(人/頃)米價(千文/石)17245680.06.70.57517531651.483.119.91.01217843283.289.836.61.41218204799.295.050.52.432綜合表格可知,以下與米價變動原因無關的是()A.政府政策推動人口增長B.商品經濟發展吸引農業勞動C.鴉片走私導致白銀外流D.土地單位面積產量不斷提高7.(2018·太原模擬)據測算,清順治十八年,全國耕地總面積為733萬頃,乾隆十八年已增至993萬頃,嘉慶十六年又增至1051萬頃;從乾隆至道光年間,種植玉米的地區已擴展至20省354府州縣。這些現象反映了()A.清朝政府大力扶持墾荒B.中西經濟交流日趨頻繁C.傳統農業轉型動力不足D.種植結構發生根本變化8.(2018·重慶高考模擬調研卷三,25)漢武帝時在全國重要產鐵地置鐵官約50處,其中有6處在今天河南境內;迄今發掘出漢代冶鐵遺址近60處,河南地區有38處且規模較大。這反映出漢代()A.冶鐵技術趨于成熟 B.官營手工業占主導C.中原地區經濟領先 D.開始進入鐵器時代9.(2018·濟寧高三模擬)下圖為清朝前期人口與人均田畝數變化示意圖。下列對該圖信息的分析最合理的是()A.人口激增導致清代耕地面積減少B.清代前期傳統農耕經濟不斷發展C.農民對封建國家的依附關系增強D.傳統農業耕作方式發生根本轉變10.(2018·天一大聯考階段性測試五,27)下表是不同文獻對明清時期松江地區棉紡織業的有關記述。據此可認定的歷史事實是當時()記述出處“布成持以易花,或即以棉易紗,輾轉相乘?!薄督饾尚≈尽わL俗》“棉紗成纴……卷之成餅,列肆賣之,名布經團?!鼻宕胰A《木棉譜》“城中女紅悉力紡紗,售之鄉民?!薄渡虾1藤Y料選輯》A.耕與織走向了分離 B.紡紗生產呈現專業化C.商人進入生產領域 D.棉紡業出現區域分工11.(2018·淄博部分學校模擬,27)明初,有隸屬官府的工匠,因為不堪官府奴役,經常怠工、逃亡。嘉靖年間,政府允許工匠以銀代役,每人每年四錢五分,稱“匠班銀”。這一變化反映了()A.工匠對官府人身依附削弱B.社會矛盾日益尖銳C.白銀成為普遍流通的貨幣D.雇傭關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冀教版數學八下20.1《常量和變量》模板
- 中信百信銀行java面試題及答案
- 融資證考試題及答案
- 農村居民受益于統一大市場
- 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合同模板
- 房地產結構及立面優化設計合同模板
- 電力事故調查規程
- Brand KPIs for car insurance:VHV in Germany-英文培訓課件2025.5
- 心理師資建設
- 政治中亞峰會題目及答案
- 中國凈菜行業市場深度研究及發展趨勢預測報告
- 糖尿病飲食治療講課件
- 輸液反應急救護理流程講課件
- 江蘇省2025年中職職教高考文化統考數學試題答案
- GB/Z 27021.13-2025合格評定管理體系審核認證機構要求第13部分:合規管理體系審核與認證能力要求
- 全國醫療服務價格項目規范(試行)
- 食品用塑料包裝容器工具等制品生產許可審查細則
- 財政部金融企業不良資產批量轉讓管理辦法(財金[2012]6號)
- 格賓擋墻結構設計計算書
- 八年級上冊物理教案全冊
- 《ROHS知識培訓》PPT課件.ppt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