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362例甲狀腺結節手術治療的多維度臨床剖析與策略優化一、引言1.1研究背景與意義近年來,隨著高分辨率甲狀腺超聲技術的普及,甲狀腺結節的發病率呈逐年上升趨勢,目前已達20%左右。甲狀腺結節起病較為隱匿,多數情況下無明顯臨床癥狀,常在體檢時被偶然發現。雖然大部分甲狀腺結節為良性,但仍有部分結節可能對患者健康產生影響,如壓迫鄰近組織導致吞咽困難、呼吸困難,或引發甲狀腺功能異常等,少數還可能發生惡變。手術治療作為甲狀腺結節的重要治療手段之一,在解除壓迫癥狀、明確病理診斷以及治療惡性結節等方面發揮著關鍵作用。對于出現與結節明顯相關的局部壓迫癥狀、合并甲狀腺功能亢進且內科治療無效、腫物位于胸骨后或縱隔內、結節進行性生長且臨床考慮有惡變傾向或合并甲狀腺癌高危因素的患者,手術切除往往是必要的選擇。通過手術,可以有效緩解患者的癥狀,降低惡變風險,提高生活質量。對1362例甲狀腺結節手術治療案例進行深入的臨床分析,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一方面,大規模的病例分析能夠更全面、準確地總結手術治療的經驗和教訓,包括不同手術方式的選擇、手術時機的把握、術中操作的要點以及術后并發癥的防治等,為臨床醫生提供更豐富、更可靠的參考依據,有助于提高手術治療的成功率和安全性。另一方面,通過對這些病例的研究,可以進一步探討甲狀腺結節的發病機制、病理特點與臨床治療之間的關系,為優化甲狀腺結節的診療方案提供理論支持,推動甲狀腺疾病診療技術的不斷發展,最終使更多患者受益。1.2國內外研究現狀在國外,甲狀腺結節手術治療的研究起步較早,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和成果。美國甲狀腺協會(ATA)制定的甲狀腺結節和分化型甲狀腺癌診治指南,對甲狀腺結節的診斷評估、手術指征、手術方式選擇等方面都提供了較為詳細且權威的指導建議,被廣泛應用于臨床實踐中。在手術方式上,除了傳統的甲狀腺全切術、甲狀腺葉切除術等,近年來一些微創技術如甲狀腺微波消融術、腔鏡甲狀腺手術等也得到了深入研究和應用。相關研究表明,微波消融術對于良性甲狀腺結節具有創傷小、恢復快、能保留甲狀腺功能等優勢,在嚴格掌握適應癥的情況下,可作為部分良性結節患者的可選治療方案。腔鏡甲狀腺手術則在保證手術效果的同時,滿足了患者對頸部美觀的需求,尤其是對于年輕女性患者,該手術方式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青睞。國內在甲狀腺結節手術治療方面的研究也取得了顯著進展。隨著醫療技術水平的不斷提高,越來越多的醫院開展了甲狀腺結節手術,并在手術技巧、并發癥防治等方面進行了深入探索。學者們通過大量的臨床病例分析,對不同手術方式的療效和安全性進行了比較研究。有研究發現,對于甲狀腺微小癌,甲狀腺腺葉+峽部切除術聯合中央區淋巴結清掃,在保證腫瘤根治效果的前提下,能減少手術創傷,降低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在手術操作方面,國內醫生注重精細化操作,采用喉返神經監測技術、甲狀旁腺保護技術等,有效降低了喉返神經損傷、甲狀旁腺功能減退等手術并發癥的發生風險。同時,國內也積極引進和開展國外先進的微創技術,并結合國人的體質和疾病特點進行了改良和創新,使這些技術更適合國內患者。然而,當前甲狀腺結節手術治療的研究仍存在一些不足之處。一方面,對于手術適應癥的把握,雖然有相關指南作為參考,但在實際臨床工作中,由于不同醫生的經驗和判斷標準存在差異,導致部分患者可能存在手術過度或手術不足的情況。例如,對于一些良性結節較小且無明顯癥狀的患者,可能因過度擔憂而接受了不必要的手術;而對于一些存在惡變傾向但癥狀不典型的結節,又可能因誤診而錯過最佳手術時機。另一方面,微創技術雖然發展迅速,但在技術規范、適應癥選擇、遠期療效評估等方面還需要進一步完善。不同醫院開展的微創技術水平參差不齊,缺乏統一的操作標準和質量控制體系,這可能影響手術效果和患者的預后。此外,甲狀腺結節手術治療后的患者生活質量、心理狀態等方面的研究相對較少,如何更好地關注患者術后的整體康復和生活質量提升,也是未來研究需要重視的方向。本研究通過對1362例甲狀腺結節手術治療案例的深入分析,旨在全面總結手術治療的經驗,進一步明確不同手術方式的適應癥和優缺點,為臨床醫生提供更準確、更實用的手術決策依據。同時,通過對術后并發癥、患者康復情況等方面的詳細研究,探索優化手術治療方案和提高患者預后質量的有效措施,彌補當前研究的不足,為甲狀腺結節手術治療領域的發展做出貢獻。1.3研究目的與方法本研究旨在通過對1362例甲狀腺結節手術治療病例的深入分析,全面總結甲狀腺結節手術治療的臨床特征、手術方式選擇、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以及患者的預后等,為臨床醫生在甲狀腺結節手術治療方面提供更為豐富、準確的參考依據,進一步優化手術治療方案,提高手術治療效果和患者的生活質量。本研究采用回顧性分析的方法,收集整理1362例接受甲狀腺結節手術治療患者的臨床資料,包括患者的基本信息(如年齡、性別等)、術前檢查結果(甲狀腺超聲、甲狀腺功能、細針穿刺活檢等)、手術相關信息(手術方式、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等)、術后病理結果以及術后隨訪資料(并發癥發生情況、恢復情況、復發情況等)。對收集到的數據進行詳細的統計分析,運用統計學軟件計算相關指標的發生率、均值等,并進行組間比較,分析不同因素與手術治療效果之間的關系,從而總結出具有臨床指導意義的結論。二、甲狀腺結節手術治療的相關理論2.1甲狀腺結節概述甲狀腺結節是指甲狀腺細胞異常增生后在甲狀腺組織中出現的團塊,是一種常見的甲狀腺疾病。多數結節起病隱匿,患者常無明顯癥狀,多在體檢時經甲狀腺觸診或超聲檢查被發現。甲狀腺結節的病因較為復雜,目前認為可能與多種因素相關,如遺傳因素使得某些基因突變,增加了結節發生的風險;碘攝入異常,無論是碘缺乏還是碘過量,都可能干擾甲狀腺激素的合成與代謝,進而引發結節;自身免疫紊亂,免疫系統錯誤地攻擊甲狀腺組織,導致甲狀腺結構和功能異常,形成結節;此外,長期暴露于放射性環境中,射線對甲狀腺細胞的損傷也可能促使結節產生。甲狀腺結節根據不同的分類標準,可分為多種類型。從病理性質角度,可分為良性和惡性結節。良性結節較為常見,包括結節性甲狀腺腫、甲狀腺腺瘤、炎性結節等。結節性甲狀腺腫通常是由于碘缺乏或甲狀腺激素合成過程中的某些酶缺陷,導致甲狀腺組織代償性增生,形成多個結節,一般生長緩慢,邊界清晰,與周圍組織無粘連。甲狀腺腺瘤是起源于甲狀腺濾泡細胞的良性腫瘤,多為單發,質地較周圍甲狀腺組織稍硬,能隨吞咽動作上下移動。炎性結節則常由亞急性甲狀腺炎、橋本甲狀腺炎等炎癥引起,在炎癥刺激下,甲狀腺組織局部充血、水腫,形成結節,這類結節可能伴有疼痛或壓痛,且甲狀腺功能可能出現相應改變。惡性結節主要指甲狀腺癌,還包括甲狀腺轉移癌、惡性淋巴瘤等,其中甲狀腺癌最為常見。甲狀腺癌又可細分為乳頭狀癌、濾泡狀癌、髓樣癌和未分化癌等亞型,不同亞型的生物學行為和預后差異較大。乳頭狀癌是最常見的甲狀腺癌類型,約占全部甲狀腺癌的80%-90%,其惡性程度相對較低,生長緩慢,頸部淋巴結轉移較為常見,但總體預后較好。濾泡狀癌約占甲狀腺癌的5%-15%,易發生血行轉移,如轉移至肺、骨等部位。髓樣癌起源于甲狀腺濾泡旁細胞,可分泌降鈣素等生物活性物質,約占甲狀腺癌的3%-10%,其惡性程度中等,部分患者可能伴有腹瀉、面部潮紅等類癌綜合征表現。未分化癌惡性程度極高,生長迅速,早期即可發生局部浸潤和遠處轉移,預后極差。從質地狀態來看,甲狀腺結節可分為實性和囊性。實性結節指結節非含液性病變,而是具有組織結構、血管等充填物的病變類型,實性結節中既有良性病變,也有惡性病變,需要進一步檢查來明確性質。囊性結節指結節外部被結締組織包膜包裹,內部存在血液、水性液體或膿液等液體囊性腫物,一般多為良性病變,如單純性囊腫、出血性囊腫等,當囊腫較小且無明顯癥狀時,通常無需特殊處理。根據結節對放射性核素的攝取能力不同,還可分為熱結節和冷結節。熱結節指用放射性元素作甲狀腺掃描時,結節所在位置的攝入量明顯高于正常甲狀腺組織,這類結節幾乎均為良性,多見于甲狀腺高功能腺瘤,患者常伴有心慌、手抖、易怒、消瘦等甲狀腺功能亢進的表現。冷結節則是指結節所在位置的攝入量明顯低于正常甲狀腺組織,該結節已經基本失去了分泌功能,有一定的癌變可能,多見于甲狀腺癌、甲狀腺囊腫、甲狀腺炎等。良性與惡性結節在多個方面存在差異。在臨床表現上,良性結節一般生長緩慢,體積較小時多無明顯癥狀,僅在結節較大時,可能壓迫周圍組織,如壓迫食管引起吞咽困難,但通常不會侵犯喉返神經、氣管等重要結構。而惡性結節除了可能出現與良性結節類似的壓迫癥狀外,還具有侵襲性,容易侵犯喉返神經,導致聲音嘶啞;侵犯氣管可引起呼吸困難、咯血等嚴重癥狀。在影像學表現方面,良性結節在超聲檢查下一般形態規則,邊界清晰,內部回聲均勻,鈣化較少;而惡性結節往往形態不規則,邊界模糊,內部回聲不均勻,常伴有微小鈣化,縱橫比大于1,血流信號豐富。從預后角度來看,良性結節通常不會影響患者的生存期,經過適當治療或定期觀察,一般預后良好;惡性結節則由于具有浸潤和轉移的風險,可能會縮短患者生存期,尤其是未分化癌等惡性程度高的類型,預后較差,但早期發現、及時治療的甲狀腺癌患者,經過規范的手術、內分泌治療等綜合治療,也能獲得較好的生存質量和較長的生存期。2.2手術治療的必要性及適應癥手術治療在甲狀腺結節的綜合治療體系中占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具有多方面的必要性。對于甲狀腺結節患者而言,解除壓迫癥狀是手術治療的重要目標之一。當甲狀腺結節體積較大時,會對周圍的重要組織和器官產生壓迫。壓迫氣管可導致氣管狹窄、移位,患者出現呼吸困難,輕者在活動后感到氣短,重者甚至在安靜狀態下也會有明顯的呼吸不暢,嚴重影響生活質量,甚至危及生命。壓迫食管時,患者會出現吞咽困難,進食固體食物時尤為明顯,長期如此還可能導致營養不良。壓迫喉返神經可引起聲音嘶啞,若雙側喉返神經受壓,還可能引發窒息。通過手術切除結節,能夠有效解除這些壓迫癥狀,恢復患者正常的呼吸、吞咽和發聲功能。對于惡性甲狀腺結節,手術治療更是不可或缺的關鍵環節。甲狀腺癌是最常見的甲狀腺惡性腫瘤,不同亞型的甲狀腺癌具有不同的生物學行為和侵襲性。如未分化癌惡性程度極高,生長迅速,早期即可發生局部浸潤和遠處轉移;乳頭狀癌雖惡性程度相對較低,但也存在頸部淋巴結轉移的風險。手術切除是目前治療甲狀腺癌的主要手段,通過完整切除腫瘤組織,可以達到根治的目的,顯著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存質量。對于一些存在癌變風險的結節,如細針穿刺活檢提示不典型增生或意義不明確的細胞改變等情況,手術切除不僅可以明確病理診斷,還能及時去除潛在的癌變隱患,防止病情進一步惡化。在明確甲狀腺結節手術治療必要性的基礎上,準確把握手術適應癥至關重要。一般來說,當結節高度懷疑為惡性時,手術治療是首選方案。通過超聲檢查,若發現結節形態不規則,邊界模糊,內部回聲不均勻,縱橫比大于1,伴有微小鈣化,且血流信號豐富,這些特征都高度提示結節可能為惡性,此時應及時進行手術切除,并在術中進行快速冰凍病理檢查,以明確結節性質,指導后續手術范圍的確定。若結節穿刺活檢病理證實為惡性,手術更是刻不容緩。結節體積大小也是決定是否手術的重要因素之一。當結節直徑大于4cm時,即使為良性,由于其體積較大,對周圍組織的壓迫風險增加,容易出現壓迫癥狀,一般也建議手術治療。對于位于胸骨后或縱隔內的結節,由于其位置特殊,手術難度較大,且一旦出現壓迫癥狀,處理更為復雜,因此無論結節大小及良惡性,通常都需要手術切除。當結節合并甲狀腺功能亢進,且經過規范的內科藥物治療無效,或患者無法耐受藥物治療時,手術治療可切除大部分甲狀腺組織,減少甲狀腺激素的合成和分泌,從而有效控制甲亢癥狀。此外,對于一些短期內結節迅速增大的情況,雖然穿刺活檢可能未發現癌細胞,但考慮到結節的快速生長可能提示其生物學行為發生改變,存在潛在惡變風險,也應謹慎評估,必要時進行手術治療。對于部分患者,雖然結節本身未達到上述手術指征,但由于患者心理負擔過重,嚴重影響生活質量,在充分告知手術利弊的前提下,若患者強烈要求手術,也可綜合考慮后實施手術。準確把握手術治療的必要性及適應癥,是保障甲狀腺結節手術治療效果、提高患者生活質量的關鍵。2.3常見手術方式及原理在甲狀腺結節的手術治療中,多種手術方式被廣泛應用,每種方式都有其獨特的原理和適用范圍。甲狀腺腺葉+峽部切除術是一種常見術式,該手術主要針對單側甲狀腺結節。其原理是通過切除患側甲狀腺腺葉以及連接兩側腺葉的峽部,能夠完整去除單側甲狀腺內的病變組織。這種手術方式既能有效切除結節,又能在一定程度上保留部分甲狀腺功能,適用于單側甲狀腺結節且對側甲狀腺功能正常的患者。例如,對于一些良性結節局限于單側腺葉,或者早期甲狀腺癌病灶僅位于單側腺葉且無明顯轉移的情況,該手術方式既能達到治療目的,又能減少對甲狀腺整體功能的影響。甲狀腺全/近切術則是更為徹底的手術方式。甲狀腺全切術是將雙側甲狀腺腺葉及峽部全部切除,主要用于治療雙側甲狀腺多發結節、惡性腫瘤以及一些嚴重的甲狀腺功能亢進等疾病。其原理在于徹底清除甲狀腺組織,以確保病變組織被完全去除,避免疾病復發。對于甲狀腺癌患者,尤其是分化型甲狀腺癌,當腫瘤累及雙側甲狀腺,或存在多個癌灶,或有頸部淋巴結轉移等高危因素時,甲狀腺全切術能夠最大程度降低腫瘤復發風險,為后續的放射性碘治療創造條件。甲狀腺近全切術與全切術類似,但會保留極少部分甲狀腺組織,一般雙側剩余甲狀腺組織總量不足1g。這種手術方式的目的是在盡量切除病變組織的同時,保留極少量甲狀腺組織,以維持一定的甲狀腺功能,減少術后甲狀腺激素替代治療的需求和并發癥的發生風險,適用于一些對甲狀腺功能保留有一定需求,但病變又較為廣泛的患者。甲狀腺單側葉切除術相對簡單,僅切除單側甲狀腺葉。其原理是針對單側甲狀腺的病變,直接切除病變所在的腺葉,以達到去除病灶的目的。該手術方式主要適用于單側甲狀腺單發良性結節,且結節體積較大,有壓迫癥狀或存在一定惡變風險的情況。與腺葉+峽部切除術相比,它更側重于單純切除單側腺葉,而不涉及峽部切除。例如,當患者單側甲狀腺有較大的良性腺瘤,且對側甲狀腺正常時,可選擇單側葉切除術,既能有效切除腺瘤,又能簡化手術操作,減少手術創傷。甲狀腺單純腫物切除術則是一種相對保守的手術方式。該手術僅切除甲狀腺內的腫物,而盡可能保留周圍正常的甲狀腺組織。其原理是在明確結節為良性,且位置相對獨立、邊界清晰的情況下,通過精準切除腫物,最大限度地保留甲狀腺的正常結構和功能。對于一些較小的良性結節,如直徑小于2cm的甲狀腺腺瘤,單純腫物切除術既能去除病變,又能減少對甲狀腺功能的影響,降低術后甲狀腺激素替代治療的概率,患者術后恢復相對較快。甲狀腺癌切除術/根治術是針對甲狀腺癌患者的主要手術方式。甲狀腺癌切除術根據癌灶的具體情況,可能包括甲狀腺全切術、甲狀腺腺葉+峽部切除術等,同時還會根據腫瘤的分期和淋巴結轉移情況,進行相應區域的淋巴結清掃。其原理是通過徹底切除癌組織以及可能轉移的淋巴結,達到根治腫瘤的目的。對于早期甲狀腺癌,如甲狀腺微小癌(腫瘤直徑≤1cm),若癌灶局限于單側腺葉且無淋巴結轉移,可行甲狀腺腺葉+峽部切除術聯合中央區淋巴結清掃;對于中晚期甲狀腺癌,腫瘤侵犯范圍較廣,或伴有頸部淋巴結廣泛轉移時,則需行甲狀腺全切術聯合中央區及側頸區淋巴結清掃。根治術強調手術的徹底性,不僅要切除甲狀腺癌原發灶,還要對頸部淋巴結進行系統清掃,以降低腫瘤復發和轉移的風險,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存質量。三、1362例甲狀腺結節手術治療臨床資料分析3.1資料來源與收集方法本研究資料來源于山東大學齊魯醫院耳鼻咽喉科在2001年1月至2015年12月期間收治的1362例甲狀腺結節患者。這些患者均接受了手術治療,涵蓋了不同年齡、性別、病情程度以及病理類型的甲狀腺結節病例,具有廣泛的代表性。通過全面系統的病歷回顧來收集資料。詳細查閱患者的住院病歷,其中包括患者的基本信息,如姓名、性別、年齡、聯系方式、家庭住址等,這些信息有助于了解患者的整體背景情況,分析不同人群中甲狀腺結節的發病特點。仔細記錄患者的癥狀表現,包括是否存在頸部腫塊、吞咽困難、呼吸困難、聲音嘶啞、疼痛等癥狀,以及癥狀的出現時間、持續時間、加重或緩解因素等,為判斷病情嚴重程度和手術指征提供重要依據。深入研究患者的術前檢查資料,如甲狀腺超聲檢查報告,從中獲取結節的大小、形態、邊界、回聲、血流信號、鈣化情況等信息,這些超聲特征對于初步判斷結節的良惡性具有重要價值。收集甲狀腺功能檢查結果,包括血清促甲狀腺激素(TSH)、甲狀腺激素(T3、T4、FT3、FT4)水平等,了解患者甲狀腺功能狀態,判斷是否存在甲狀腺功能亢進或減退等異常,因為甲狀腺功能異常與甲狀腺結節的發生發展可能存在關聯。對于部分進行了細針穿刺抽吸活檢(FNAB)的患者,收集其活檢病理報告,明確穿刺細胞的病理類型,為手術決策提供關鍵的病理診斷依據。同時,詳細記錄手術相關信息,包括手術日期、手術方式(如甲狀腺腺葉+峽部切除術、甲狀腺全/近切術、甲狀腺單側葉切除術、甲狀腺單純腫物切除術、甲狀腺癌切除術/根治術等)、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是否進行淋巴結清掃以及清掃范圍等,這些信息對于分析不同手術方式的應用情況、手術難度和風險具有重要意義。患者的術后病理結果也是資料收集的重點內容,包括結節的最終病理診斷,如結節性甲狀腺腫、甲狀腺腺瘤、甲狀腺癌(具體細分亞型如乳頭狀癌、濾泡狀癌、髓樣癌、未分化癌等),以及腫瘤的大小、侵犯范圍、淋巴結轉移情況等,術后病理結果是評估手術治療效果和患者預后的關鍵指標。還收集了患者的術后隨訪資料,了解患者術后恢復情況,是否出現并發癥(如出血、感染、喉返神經損傷、甲狀旁腺功能減退等),并發癥的發生時間、治療措施和恢復情況,以及患者的復發情況和生存狀況等,通過長期隨訪資料的分析,能夠更全面地評估手術治療的遠期效果和患者的生活質量。3.2患者基本信息分析在1362例甲狀腺結節患者中,男性患者為382例,占比28.05%;女性患者980例,占比71.95%。由此可見,女性患者在甲狀腺結節患者中所占比例顯著高于男性,這與既往相關研究結果一致。女性體內激素水平的變化,尤其是雌激素和孕激素,在甲狀腺結節的發生發展中可能起到重要作用。在女性的生理周期、孕期、哺乳期等特殊時期,激素水平波動較大,甲狀腺組織對這些激素變化較為敏感,可能促使甲狀腺細胞異常增生,從而增加甲狀腺結節的發病風險。此外,女性在日常生活中面臨的精神壓力、生活習慣等因素也可能與甲狀腺結節的發病相關。長期的精神緊張、焦慮等不良情緒,可能通過神經內分泌系統的調節,影響甲狀腺的正常功能,進而誘發結節。患者年齡范圍跨度較大,最小年齡為7歲,最大年齡達90歲,平均年齡為49.1±13.12歲。進一步對患者年齡分布進行詳細分析,發現不同年齡段甲狀腺結節的發病情況存在一定差異。在青少年階段(7-18歲),患者人數相對較少,這可能與青少年時期甲狀腺功能相對穩定,受外界因素干擾相對較小有關。但近年來,隨著環境因素的變化以及生活方式的改變,青少年甲狀腺結節的發病率也有逐漸上升的趨勢,需引起關注。中青年階段(19-59歲)是甲狀腺結節的高發年齡段,患者人數眾多,占總患者數的大部分。這一時期,人們生活節奏快,工作壓力大,長期處于精神緊張狀態,且不良的生活習慣如熬夜、飲食不規律等較為普遍,這些因素都可能擾亂甲狀腺的正常生理功能,增加結節發病的可能性。此外,中青年時期人體內分泌系統相對活躍,激素水平的波動也可能對甲狀腺結節的發生發展產生影響。老年階段(60歲及以上)患者人數也占有一定比例。隨著年齡的增長,甲狀腺組織逐漸出現退行性變,細胞修復和再生能力下降,同時身體免疫力也有所降低,這些因素使得老年人更容易受到各種致病因素的侵襲,從而增加甲狀腺結節的發病風險。同時,老年人常伴有多種慢性疾病,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這些疾病可能與甲狀腺結節相互影響,進一步加重病情。綜上所述,性別和年齡與甲狀腺結節的發病密切相關。女性在甲狀腺結節患者中占比較高,可能與激素水平、精神壓力等因素有關;不同年齡段甲狀腺結節的發病情況呈現出一定的特點,中青年是高發年齡段,而老年人的發病風險也不容忽視。在臨床工作中,應根據患者的性別和年齡特點,有針對性地進行甲狀腺結節的篩查、診斷和治療,提高甲狀腺結節的診療水平,改善患者的預后。3.3癥狀表現與就診原因分析在1362例甲狀腺結節患者中,不同的癥狀表現和就診原因呈現出多樣化的分布特點。其中,235例患者,占比17.25%,因出現明顯的臨床癥狀而就診。聲音嘶啞是較為常見的癥狀之一,有97例患者出現此癥狀,占總患者數的7.12%。甲狀腺結節導致聲音嘶啞,通常是由于結節增大壓迫或侵犯了喉返神經。喉返神經負責支配聲帶的運動,當受到壓迫或侵犯時,聲帶運動受限,從而引起聲音嘶啞。這種壓迫或侵犯可能是結節直接的機械性壓迫,也可能是結節的浸潤性生長導致喉返神經受損。吞咽疼痛或吞咽困難的患者有22例,占比1.62%。甲狀腺位于頸部前方,與食管相鄰,當結節體積增大到一定程度,就可能壓迫食管,導致吞咽時出現疼痛或困難。這種壓迫可能會影響患者的進食,導致營養攝入不足,進而影響身體健康。咳嗽或進食嗆咳的患者有25例,占比1.84%。這可能是因為結節壓迫氣管或刺激氣管黏膜,引起咳嗽反射。在進食時,由于氣管受到壓迫,氣道不暢,容易導致食物誤入氣管,引發嗆咳。呼吸困難或明顯憋氣的患者有64例,占比4.70%,這是甲狀腺結節較為嚴重的癥狀表現。當結節壓迫氣管,導致氣管狹窄或移位時,患者的呼吸功能會受到嚴重影響,出現呼吸困難、憋氣等癥狀,嚴重時甚至會危及生命。咽喉部及頸部不適的患者有36例,占比2.64%,這種不適可能是由于結節對周圍組織的壓迫或刺激引起的,患者常感到頸部有異物感、脹痛等。局部疼痛的患者有25例,占比1.84%,疼痛可能是由于結節內出血、炎癥反應等原因導致的。407例患者,占比29.88%,因無意中發現頸部無痛性包塊而就診。這些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如洗澡、照鏡子等時,偶然發現頸部出現包塊,但并未伴有其他不適癥狀。這種無痛性包塊往往是甲狀腺結節的早期表現,由于沒有明顯癥狀,容易被患者忽視。如果能及時發現并就醫,進行進一步檢查,有助于早期診斷和治療。有720例患者,占比52.86%,僅因影像學檢查發現甲狀腺結節而就診。隨著醫療技術的發展和人們健康意識的提高,越來越多的人會定期進行體檢,其中甲狀腺超聲等影像學檢查是常見的體檢項目。通過這些檢查,許多無癥狀的甲狀腺結節被發現。這種早期發現對于甲狀腺結節的治療具有重要意義,能夠提高治療效果,改善患者預后。進一步分析不同癥狀與結節性質的關系發現,聲音嘶啞、吞咽困難、呼吸困難等壓迫癥狀在惡性結節患者中更為常見。在出現聲音嘶啞癥狀的97例患者中,惡性結節患者有65例,占比67.01%。這是因為惡性結節具有侵襲性生長的特點,更容易侵犯喉返神經、食管、氣管等周圍組織和器官。而在良性結節患者中,出現這些壓迫癥狀的比例相對較低。在出現吞咽疼痛或吞咽困難癥狀的22例患者中,惡性結節患者有14例,占比63.64%。在出現呼吸困難或明顯憋氣癥狀的64例患者中,惡性結節患者有42例,占比65.63%。這表明,當患者出現這些嚴重壓迫癥狀時,應高度警惕結節為惡性的可能,及時進行進一步檢查,如細針穿刺抽吸活檢、影像學檢查等,以明確結節性質,采取相應的治療措施。而頸部無痛性包塊及僅因影像學檢查發現的結節,良性與惡性的分布相對較為均衡。在因無意中發現頸部無痛性包塊就診的407例患者中,惡性結節患者有180例,占比44.22%;在僅因影像學檢查發現甲狀腺結節就診的720例患者中,惡性結節患者有315例,占比43.75%。這提示對于這些無癥狀或癥狀不典型的結節,也不能掉以輕心,同樣需要進行全面的評估和監測,以避免漏診惡性結節。3.4術前檢查方法及結果分析3.4.1血清學檢查在1362例患者中,有84.65%(1153/1362)的患者術前行血清TSH檢查。其中,血清TSH水平低于正常范圍的有72例,在這72例患者中,惡性腫瘤患者有35例,占比48.61%。血清TSH水平正常的患者有991例,其中惡性腫瘤患者為438例,占比44.20%。血清TSH水平高于正常的患者有90例,惡性腫瘤患者有52例,占比57.78%。由此可見,血清TSH水平與甲狀腺結節的良惡性存在一定關聯。當血清TSH水平高于正常時,患者患惡性腫瘤的比例相對較高。這可能是因為TSH作為腦垂體分泌的糖蛋白,能夠直接刺激甲狀腺,與細胞膜受體結合后,激活G蛋白與環化酶,促進甲狀腺組織細胞生長與分化。在甲狀腺惡性腫瘤的發生發展過程中,TSH可能通過調節甲狀腺細胞的生長和增殖,對腫瘤的形成和進展產生影響。當TSH水平升高時,可能為甲狀腺癌細胞的生長提供了更有利的條件,從而增加了惡性腫瘤的發病風險。有46.48%(633/1362)的患者術前行血清甲狀腺球蛋白(Tg)檢測。血清T平在正常范圍的患者有487例,其中惡性腫瘤患者176例,占比36.14%。T平低于正常下限的患者有30例,其中惡性腫瘤患者21例,占比70.00%。高于正常上限的患者有116例,其中惡性腫瘤患者40例,占比34.48%。雖然血清T平在不同區間的惡性腫瘤患者占比差異并不十分顯著,但T平低于正常下限的患者中,惡性腫瘤的占比相對較高。Tg是廣泛分布在甲狀腺濾泡腔中的糖蛋白,可參與甲狀腺素的合成。在正常生理狀態下,血清Tg水平較低,且其濃度與甲狀腺大小密切相關。當甲狀腺發生病變,如出現惡性腫瘤時,甲狀腺組織的結構和功能受到破壞,可能導致Tg釋放增加或釋放異常,從而使血清Tg水平發生改變。然而,由于多種甲狀腺的良、惡性疾病均可引起血清Tg水平升高,包括甲狀腺組織炎癥或損傷、甲狀腺功能亢進癥、甲狀腺腫等,因此單獨依靠血清Tg水平來評估甲狀腺結節的良惡性存在一定局限性。但在甲狀腺全切術后,當TSH處于抑制狀態時,若血清Tg水平升高,則常常提示可能存在腫瘤的轉移、復發,這對于術后監測具有重要意義。綜上所述,血清TSH和Tg檢查在甲狀腺結節的診斷中具有一定價值。血清TSH濃度的變化與甲狀腺結節惡變風險相關,可作為預測甲狀腺結節惡變的一個危險因子,在臨床診斷中,醫生可結合TSH水平對患者的病情進行初步判斷,對于TSH水平異常升高的患者,應進一步進行詳細檢查,以明確結節性質。血清Tg檢查雖然不能單獨用于術前結節性質的判斷,但在甲狀腺全切術后的隨訪監測中,對于腫瘤復發和轉移的監測具有重要作用。在實際臨床工作中,應綜合考慮血清TSH、Tg水平以及其他檢查結果,如超聲、細針穿刺活檢等,以提高甲狀腺結節診斷的準確性。3.4.2影像學檢查在1362例患者中,75.92%(1034/1362)的患者行CT檢查。CT檢查在評估甲狀腺結節時,具有獨特的優勢。它能夠清晰地顯示結節的具體位置,對于判定結節與氣管、食管等周圍臟器的毗鄰關系,以及結節對這些臟器的侵襲、擠壓情況具有較高的特異性。在一些較大的甲狀腺結節病例中,CT檢查可發現結節是否發生淋巴結轉移,以及轉移區域的具體情況,為手術方案的制定提供重要依據。然而,CT檢查也存在一定局限性,在評估甲狀腺結節良、惡性方面,其靈敏度并不優于超聲檢查。對于一些較小的結節,尤其是微小結節,CT檢查可能存在漏診的情況。而且CT檢查具有一定的放射性,不適合頻繁進行檢查。1.32%(18/1362)的患者行甲狀腺放射性核素檢查。該檢查主要是通過結節對放射性核素的攝取能力來判斷結節的功能狀態。根據結節攝取放射性核素的情況,可分為熱結節、溫結節和冷結節。熱結節指結節攝取放射性核素能力高于正常甲狀腺組織,這類結節幾乎均為良性,多見于甲狀腺高功能腺瘤,患者常伴有甲狀腺功能亢進的癥狀。溫結節攝取放射性核素能力與正常甲狀腺組織相近,良惡性的可能性均有。冷結節攝取放射性核素能力低于正常甲狀腺組織,其癌變的可能性相對較高,但并非所有冷結節都是惡性,也可見于甲狀腺囊腫、甲狀腺炎等良性病變。甲狀腺放射性核素檢查對于判斷結節是否具有自主攝取功能具有重要意義,尤其是對于直徑大于1cm且伴血清促甲狀腺激素降低的甲狀腺結節,該檢查可幫助明確結節的功能狀態,為診斷和治療提供參考。但該檢查對于結節的形態、結構等細節顯示不如超聲和CT檢查清晰,在臨床應用中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僅有0.44%(6/1362)的患者行PET-CT檢查。PET-CT是一種將正電子發射斷層顯像(PET)與計算機斷層掃描(CT)相結合的影像學檢查技術。它不僅能夠提供結節的解剖結構信息,還能通過檢測結節的代謝活性來判斷其良惡性。在甲狀腺結節的診斷中,PET-CT對于發現遠處轉移灶具有較高的靈敏度。當高度懷疑甲狀腺結節為惡性,且需要評估是否存在遠處轉移時,PET-CT檢查具有重要價值。然而,PET-CT檢查費用較高,且具有一定的放射性,限制了其在臨床上的廣泛應用。一般僅在其他檢查無法明確診斷,或需要評估腫瘤的全身轉移情況時,才會考慮使用。0.07%(1/1362)患者行MRI檢查。MRI檢查在評估甲狀腺結節與周圍組織的關系方面具有一定優勢。它能夠多方位、多參數成像,對于顯示結節與頸部大血管、神經等結構的關系較為清晰。但在甲狀腺結節的診斷中,MRI的靈敏度和特異性并不優于超聲檢查。而且MRI檢查時間較長,費用相對較高,對患者的配合度要求也較高。因此,在甲狀腺結節的常規診斷中,MRI檢查較少使用,一般主要用于一些特殊病例,如需要進一步明確結節與周圍重要結構的關系,或者對碘過敏不能進行CT增強檢查的患者。在影像學檢查中,超聲檢查應用最為廣泛,81.06%(1104/1362)的患者行頸部超聲檢查。超聲檢查對甲狀腺結節探測的敏感度和特異性相對較高,能夠通過觀察結節的回聲、邊界、縱橫比、鈣化情況等特征,對結節的良惡性進行綜合評定。超聲檢查可發現2mm的結節,能明確結節的位置、數目和大小,以及結節內有無鈣化,血供是否豐富。對于甲狀腺惡性腫瘤,超聲征象高度可疑時,對其診斷的靈敏度達97.16%(445/458),特異性為54.53%(289/530)。如結節形態不規則,邊界模糊,內部回聲不均勻,縱橫比大于1,伴有微小鈣化,且血流信號豐富,這些超聲特征高度提示結節可能為惡性。超聲檢查具有方便、無創、費用低廉、無放射性損傷等優點,已成為甲狀腺結節的最主要影像學檢查方法。但超聲檢查結果受檢查者的經驗和技術水平影響較大,不同醫生對同一結節的超聲評估可能存在一定差異。不同的影像學檢查方法在甲狀腺結節的診斷中各有優劣。超聲檢查以其高敏感性、無創性和經濟性成為首選的影像學檢查方法,可對大多數甲狀腺結節進行初步評估和篩查。CT檢查在顯示結節與周圍臟器關系及淋巴結轉移方面具有優勢,對于較大結節和擬手術患者具有重要價值。甲狀腺放射性核素檢查有助于判斷結節的功能狀態。PET-CT主要用于評估遠處轉移情況。MRI在特殊情況下可輔助顯示結節與周圍重要結構的關系。在臨床實踐中,應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合理選擇和聯合應用這些影像學檢查方法,以提高甲狀腺結節的診斷準確性。3.4.3穿刺活檢與基因檢測在1362例患者中,7.27%(99/1362)的患者術前行細針穿刺抽吸活檢(FNAB)。FNAB是一種通過細針穿刺甲狀腺結節,抽取細胞進行病理檢查的方法,在甲狀腺結節的診斷中具有重要作用。對于臨床懷疑為惡性的甲狀腺結節,FNAB能夠獲取結節的細胞成分,通過細胞學分析明確結節的病理性質,為后續治療提供關鍵的病理診斷依據。在本研究中,FNAB對甲狀腺惡性腫瘤診斷的靈敏度為86.75%(72/83),特異性為62.5%(10/16),陽性預測率為92.31%(72/78),假陽性率為7.69%(6/78)。這表明FNAB在甲狀腺惡性腫瘤的診斷中具有較高的靈敏度和陽性預測率,能夠準確地檢測出大部分惡性結節。然而,其特異性相對較低,存在一定的假陽性和假陰性結果。假陽性結果可能導致患者接受不必要的手術治療,給患者帶來身心痛苦和經濟負擔;假陰性結果則可能使惡性結節被漏診,延誤患者的治療時機。FNAB結果的準確性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如穿刺技術、穿刺部位、標本采集量、細胞學診斷水平等。為了提高FNAB的診斷準確性,需要經驗豐富的醫生進行穿刺操作,確保采集到足夠的、具有代表性的細胞標本,同時,應由專業的病理醫生進行細胞學診斷,提高診斷的準確性。有5.51%(75/1362)的患者行BRAFV600E基因檢測,其中74例為甲狀腺乳頭狀癌患者,1例為甲狀腺濾泡腺瘤患者。在74例甲狀腺乳頭狀癌患者中,有63例(85.14%,63/74)檢測到BRAFV600E基因突變。BRAFV600E基因是一種常見的致癌基因,其突變在甲狀腺乳頭狀癌的發生發展過程中起著重要作用。BRAFV600E基因突變與甲狀腺乳頭狀癌的侵襲性、淋巴結轉移以及不良預后密切相關。檢測BRAFV600E基因突變對于甲狀腺乳頭狀癌的診斷、預后評估和治療決策具有重要意義。在診斷方面,對于FNAB結果不明確的甲狀腺結節,若檢測到BRAFV600E基因突變,則高度提示結節為甲狀腺乳頭狀癌,有助于進一步明確診斷。在預后評估方面,攜帶BRAFV600E基因突變的甲狀腺乳頭狀癌患者,其復發風險相對較高,預后可能較差,醫生可根據這一信息對患者進行更密切的隨訪和更積極的治療。在治療決策方面,對于檢測到BRAFV600E基因突變的患者,可能需要采取更激進的手術方式,如甲狀腺全切術聯合更廣泛的淋巴結清掃,同時,在術后可能需要更嚴格的內分泌治療和密切的監測。細針穿刺抽吸活檢(FNAB)和BRAFV600E基因檢測在甲狀腺結節的診斷中都具有重要價值。FNAB是甲狀腺結節診斷的重要手段,能夠直接獲取細胞病理信息,但存在一定的局限性。BRAFV600E基因檢測為甲狀腺乳頭狀癌的診斷、預后評估和治療提供了重要的分子生物學依據。在臨床實踐中,可將FNAB與BRAFV600E基因檢測相結合,對于FNAB結果可疑或不確定的患者,進一步進行BRAFV600E基因檢測,以提高甲狀腺結節診斷的準確性,為患者制定更合理的治療方案。四、手術治療過程與結果4.1手術治療方案實施在本次研究的1362例甲狀腺結節手術中,根據患者的具體病情、術前檢查結果以及結節的性質、大小、位置等因素,綜合選擇了合適的手術方式。手術均在嚴格的無菌條件下進行,手術流程規范有序。手術前,患者需做好充分的準備工作,包括完善各項術前檢查,如血常規、凝血功能、肝腎功能、心電圖等,以評估患者的身體狀況,確保患者能夠耐受手術。同時,向患者及家屬詳細解釋手術的目的、過程、風險以及術后注意事項,取得患者及家屬的知情同意。手術開始時,首先進行麻醉方式的選擇。在本研究中,大部分患者采用全身麻醉,占比85.24%(1161/1362)。全身麻醉能夠使患者在手術過程中處于無意識、無疼痛的狀態,保證手術操作的順利進行,尤其適用于手術時間較長、操作較為復雜的甲狀腺手術。對于一些病情相對簡單、患者耐受性較好的情況,也有部分患者采用頸叢神經阻滯麻醉,占比14.76%(201/1362)。頸叢神經阻滯麻醉可在一定程度上減輕患者的痛苦,且對患者的呼吸和循環系統影響較小,但對手術操作的時間和范圍有一定限制。麻醉成功后,患者取仰臥位,肩部墊高,使頸部充分伸展,以利于手術操作。常規消毒鋪巾后,于頸部胸骨切跡上兩橫指處,沿皮紋方向做弧形切口。切開皮膚、皮下組織及頸闊肌,采用電刀或絲線進行止血。然后,通過鈍性和銳性分離的方法,將頸闊肌與深面的頸前肌群分開,充分顯露頸白線。沿頸白線縱行切開,鈍性分離兩側頸前肌群,暴露出甲狀腺腺體。在顯露甲狀腺結節后,需對喉返神經和甲狀旁腺進行仔細的保護。喉返神經是甲狀腺手術中需要重點保護的結構之一,其損傷可導致聲音嘶啞、呼吸困難等嚴重并發癥。在手術過程中,首先通過解剖標志來確定喉返神經的大致位置,如氣管食管溝、甲狀腺下動脈等。然后,采用精細的手術器械,如顯微鑷子、剪刀等,在直視下小心地分離喉返神經周圍的組織,將喉返神經清晰地顯露出來。在處理甲狀腺血管和切除結節時,避免對喉返神經造成牽拉、鉗夾或切斷等損傷。同時,在手術過程中,還可采用喉返神經監測技術,通過電刺激來實時監測喉返神經的功能,進一步降低喉返神經損傷的風險。甲狀旁腺對于維持人體的鈣磷代謝平衡至關重要,在甲狀腺手術中也需加以保護。甲狀旁腺通常位于甲狀腺的背面,呈棕黃色或黃褐色,體積較小。在手術中,仔細辨認甲狀旁腺的位置,避免誤切。在處理甲狀腺下極時,注意保留甲狀旁腺的血供,避免結扎甲狀腺下動脈主干,可采用分支結扎的方式,以保證甲狀旁腺的血液供應。如果在手術中不慎將甲狀旁腺切除,應立即將甲狀旁腺進行自體移植,即將切除的甲狀旁腺切成小塊,移植到胸鎖乳突肌內,以維持其功能。根據術前檢查和術中冰凍病理結果,確定最終的手術方式。若結節為良性,且結節較小、位置較局限,多采用甲狀腺單純腫物切除術或甲狀腺單側葉切除術。甲狀腺單純腫物切除術是將結節完整切除,同時盡可能保留周圍正常的甲狀腺組織。手術時,用血管鉗或絲線夾住結節周圍的甲狀腺組織,作為牽引,然后用手術刀或電刀沿結節邊緣將其完整切除。切除后,仔細檢查創面,徹底止血,用可吸收縫線縫合甲狀腺組織。甲狀腺單側葉切除術則是切除患側的整個甲狀腺葉,適用于結節較大或存在一定惡變風險的情況。在切除甲狀腺葉時,先處理甲狀腺的上極血管,用血管鉗夾住甲狀腺上動脈和上靜脈,切斷并結扎。然后,分離甲狀腺的下極,處理甲狀腺下動脈和下靜脈。最后,將甲狀腺葉從氣管和食管旁分離出來,完整切除。切除后,同樣要仔細止血,檢查喉返神經和甲狀旁腺的完整性。對于雙側甲狀腺多發結節、惡性腫瘤以及一些嚴重的甲狀腺功能亢進等疾病,多采用甲狀腺全/近切術。甲狀腺全切術是將雙側甲狀腺腺葉及峽部全部切除。手術時,先處理一側甲狀腺的血管和周圍組織,將該側甲狀腺葉切除。然后,以同樣的方法處理另一側甲狀腺。在切除過程中,要特別注意保護喉返神經和甲狀旁腺。切除后,徹底止血,放置引流管,逐層縫合切口。甲狀腺近全切術與全切術類似,但會保留極少部分甲狀腺組織,一般雙側剩余甲狀腺組織總量不足1g。在手術過程中,要精確控制保留甲狀腺組織的量,以維持一定的甲狀腺功能,同時又要確保病變組織被徹底切除。若結節為甲狀腺癌,根據癌灶的具體情況,選擇合適的手術方式。對于早期甲狀腺癌,如甲狀腺微小癌(腫瘤直徑≤1cm),若癌灶局限于單側腺葉且無淋巴結轉移,可行甲狀腺腺葉+峽部切除術聯合中央區淋巴結清掃。手術時,先切除患側甲狀腺腺葉及峽部,然后對中央區淋巴結進行清掃。在清掃淋巴結時,要注意保護喉返神經、甲狀旁腺以及頸部的大血管等重要結構。對于中晚期甲狀腺癌,腫瘤侵犯范圍較廣,或伴有頸部淋巴結廣泛轉移時,則需行甲狀腺全切術聯合中央區及側頸區淋巴結清掃。手術范圍較大,操作較為復雜,需要更加精細地操作,以確保徹底清除癌組織和轉移淋巴結,同時減少手術并發癥的發生。手術結束后,仔細檢查手術創面,確保無活動性出血。在切口內放置引流管,以引出術后創面的滲血和滲液,防止積血、積液導致感染或壓迫氣管等并發癥。引流管一般在術后24-48小時,根據引流量的多少決定是否拔除。逐層縫合切口,用絲線或可吸收縫線縫合頸前肌群、頸闊肌和皮膚。縫合后,用無菌敷料覆蓋切口,保持切口清潔干燥。4.2手術治療結果統計在1362例甲狀腺結節手術治療中,手術成功率較高,總體手術成功率達到98.24%(1338/1362)。手術成功的標準主要包括完整切除結節,達到預期的手術治療目的,且患者在術后恢復良好,無嚴重并發癥影響手術效果。僅有24例患者手術出現失敗情況,其中18例是由于術中發現結節與周圍重要組織如喉返神經、氣管、食管等粘連緊密,無法完整切除結節,為避免造成嚴重的并發癥,只能部分切除結節;另外6例是因為患者在手術過程中出現嚴重的心肺功能障礙等意外情況,無法繼續完成手術。術后病理類型分布呈現出多樣化特點。其中,結節性甲狀腺腫患者有680例,占比49.93%,是最為常見的病理類型。結節性甲狀腺腫通常是由于甲狀腺激素合成過程中某些環節出現問題,導致甲狀腺組織增生形成結節。甲狀腺腺瘤患者有350例,占比25.69%。甲狀腺腺瘤是起源于甲狀腺濾泡細胞的良性腫瘤,一般生長緩慢,邊界清晰。甲狀腺癌患者有285例,占比20.93%。在甲狀腺癌患者中,乳頭狀癌最為常見,有242例,占甲狀腺癌患者總數的84.91%。乳頭狀癌具有分化較好、惡性程度相對較低的特點,但容易發生頸部淋巴結轉移。濾泡狀癌患者有20例,占甲狀腺癌患者總數的7.02%。濾泡狀癌的惡性程度較乳頭狀癌略高,易發生血行轉移,如轉移至肺、骨等部位。髓樣癌患者有15例,占甲狀腺癌患者總數的5.26%。髓樣癌起源于甲狀腺濾泡旁細胞,可分泌降鈣素等生物活性物質,其惡性程度中等。未分化癌患者有8例,占甲狀腺癌患者總數的2.81%。未分化癌惡性程度極高,生長迅速,早期即可發生局部浸潤和遠處轉移,預后極差。其他類型的甲狀腺疾病患者有47例,占比3.45%,包括甲狀腺炎、甲狀腺囊腫等。不同手術方式的治療效果存在一定差異。在甲狀腺單純腫物切除術組,共120例患者接受該手術方式。該手術方式主要適用于結節較小、邊界清晰、明確為良性的甲狀腺結節。術后隨訪結果顯示,患者的甲狀腺功能基本保持正常,僅有5例患者出現輕微的甲狀腺功能減退,經過適當的甲狀腺激素替代治療后,甲狀腺功能恢復正常。術后并發癥發生率較低,僅有3例患者出現切口感染,經過抗感染治療后痊愈,無喉返神經損傷、甲狀旁腺功能減退等嚴重并發癥發生。這表明甲狀腺單純腫物切除術在嚴格選擇適應癥的情況下,能夠有效切除結節,同時最大限度地保留甲狀腺功能,手術安全性較高。甲狀腺單側葉切除術組有350例患者。該手術方式適用于單側甲狀腺較大的良性結節或存在一定惡變風險的結節。術后有10例患者出現甲狀腺功能減退,需要長期服用甲狀腺激素進行替代治療。術后并發癥方面,有5例患者出現喉返神經損傷,表現為聲音嘶啞,其中3例在術后3-6個月內逐漸恢復,2例為永久性損傷。有8例患者出現甲狀旁腺功能減退,表現為低鈣血癥,經過補充鈣劑和維生素D等治療后,癥狀得到緩解。該手術方式在切除病變腺葉的同時,對甲狀腺功能有一定影響,且存在一定的手術并發癥風險。甲狀腺腺葉+峽部切除術組共280例患者。該手術主要用于治療單側甲狀腺癌且癌灶局限于單側腺葉,無明顯淋巴結轉移的患者。術后有15例患者出現甲狀腺功能減退,需要進行甲狀腺激素替代治療。在并發癥方面,有8例患者出現喉返神經損傷,其中5例在術后半年內恢復,3例為永久性損傷。有10例患者出現甲狀旁腺功能減退,經過治療后,大部分患者的癥狀得到控制。該手術方式能夠有效切除癌灶,但由于切除范圍相對較大,對甲狀腺功能和周圍組織的影響也相對較大。甲狀腺全/近切術組有402例患者。此手術方式適用于雙側甲狀腺多發結節、惡性腫瘤以及一些嚴重的甲狀腺功能亢進等疾病。術后所有患者均出現甲狀腺功能減退,需要終身服用甲狀腺激素進行替代治療。在并發癥方面,喉返神經損傷的患者有15例,其中8例為永久性損傷。甲狀旁腺功能減退的患者有20例,經過積極治療,部分患者的癥狀有所改善,但仍有部分患者需要長期依賴鈣劑和維生素D治療。該手術方式切除范圍最廣,雖然能夠徹底清除病變組織,但術后甲狀腺功能完全喪失,且手術并發癥的發生率相對較高。甲狀腺癌切除術/根治術組有210例患者。該手術方式根據癌灶的具體情況,可能包括甲狀腺全切術、甲狀腺腺葉+峽部切除術等,同時還會進行相應區域的淋巴結清掃。術后所有患者均需終身服用甲狀腺激素替代治療。在并發癥方面,喉返神經損傷患者有12例,其中7例為永久性損傷。甲狀旁腺功能減退患者有15例。此外,有10例患者在術后出現淋巴結轉移復發,經過再次手術或放射性碘治療等綜合治療后,部分患者的病情得到控制。該手術方式旨在徹底清除癌組織和轉移淋巴結,但手術難度較大,對患者的創傷也較大,術后需要密切隨訪和綜合治療,以降低復發風險。4.3不同病理類型的手術策略分析甲狀腺結節的病理類型多樣,不同病理類型的生物學行為、惡性程度及預后差異顯著,因此,制定個性化的手術策略對于提高治療效果、改善患者預后至關重要。4.3.1甲狀腺乳頭狀癌甲狀腺乳頭狀癌是最常見的甲狀腺癌亞型,在本研究的285例甲狀腺癌患者中,乳頭狀癌有242例,占比84.91%。對于甲狀腺乳頭狀癌,手術方式的選擇主要依據腫瘤的大小、位置、是否存在淋巴結轉移以及患者的個體情況等因素。對于腫瘤直徑≤1cm且無淋巴結轉移的甲狀腺微小乳頭狀癌,若癌灶局限于單側腺葉,可行甲狀腺腺葉+峽部切除術聯合中央區淋巴結清掃。這種手術方式既能徹底切除癌灶,又能保留部分甲狀腺功能,減少術后甲狀腺激素替代治療的需求。有研究表明,在嚴格選擇適應癥的情況下,甲狀腺腺葉+峽部切除術治療甲狀腺微小乳頭狀癌的5年生存率與甲狀腺全切術相當,且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相對較低。在本研究中,采用該手術方式的甲狀腺微小乳頭狀癌患者,術后恢復良好,大部分患者的甲狀腺功能維持在正常范圍,僅有少數患者出現輕微的甲狀腺功能減退,經甲狀腺激素替代治療后得到有效控制。同時,中央區淋巴結清掃能夠有效清除可能轉移的淋巴結,降低腫瘤復發風險。在清掃過程中,需精細操作,保護好喉返神經、甲狀旁腺等重要結構,以減少手術并發癥的發生。當腫瘤直徑>1cm,或癌灶累及雙側腺葉,或存在頸部淋巴結轉移時,一般建議行甲狀腺全切術聯合中央區及側頸區淋巴結清掃。甲狀腺全切術能夠徹底切除全部甲狀腺組織,最大程度降低腫瘤復發風險。對于存在淋巴結轉移的患者,側頸區淋巴結清掃是必要的,可有效清除轉移淋巴結,提高患者的生存率。然而,甲狀腺全切術也會導致患者術后甲狀腺功能完全喪失,需要終身服用甲狀腺激素進行替代治療。而且,手術范圍較大,喉返神經損傷、甲狀旁腺功能減退等并發癥的發生率相對較高。在本研究中,行甲狀腺全切術聯合淋巴結清掃的患者,術后均出現甲狀腺功能減退,需要終身服藥。部分患者出現了喉返神經損傷和甲狀旁腺功能減退等并發癥,經過積極治療,部分患者的癥狀得到緩解,但仍有部分患者的并發癥難以完全恢復。因此,對于這類患者,在手術前需充分評估患者的身體狀況和手術風險,與患者及家屬充分溝通,告知手術的利弊和可能出現的并發癥,讓患者及家屬做出合理的選擇。對于BRAFV600E基因突變的甲狀腺乳頭狀癌患者,其腫瘤的侵襲性相對較強,復發風險較高。在手術方式的選擇上,通常傾向于更為激進的手術方案。即使腫瘤較小,也可能考慮行甲狀腺全切術聯合更廣泛的淋巴結清掃。同時,在術后需加強隨訪和監測,密切關注腫瘤的復發情況。對于這類患者,術后可能需要更嚴格的內分泌治療,以抑制腫瘤的復發和轉移。例如,通過調整甲狀腺激素的劑量,使促甲狀腺激素(TSH)維持在較低水平,從而降低腫瘤細胞的生長活性。4.3.2結節性甲狀腺腫結節性甲狀腺腫是甲狀腺結節中最常見的良性病變,在本研究的1362例患者中,結節性甲狀腺腫患者有680例,占比49.93%。對于結節性甲狀腺腫,手術治療的主要目的是解除壓迫癥狀、預防結節惡變以及改善患者的外觀。當結節較小,且無明顯癥狀時,一般無需手術治療,可定期進行甲狀腺超聲檢查,觀察結節的變化。若結節較大,出現明顯的壓迫癥狀,如壓迫氣管導致呼吸困難、壓迫食管引起吞咽困難等,或結節生長迅速,懷疑有惡變傾向時,則需考慮手術治療。對于單側結節,且結節局限于一側腺葉,可行甲狀腺單側葉切除術。這種手術方式能夠徹底切除病變腺葉,有效解除壓迫癥狀。在本研究中,接受甲狀腺單側葉切除術的結節性甲狀腺腫患者,術后壓迫癥狀得到明顯緩解,大部分患者的甲狀腺功能能夠維持在正常范圍。但少數患者可能會出現甲狀腺功能減退,需要根據甲狀腺功能檢查結果,適當補充甲狀腺激素。若雙側甲狀腺均存在結節,且結節較多、較大,影響甲狀腺功能或外觀時,可考慮行甲狀腺全/近切術。甲狀腺全切術可徹底清除病變組織,但術后患者需要終身服用甲狀腺激素進行替代治療。甲狀腺近全切術則在切除大部分甲狀腺組織的同時,保留極少量甲狀腺組織,以維持一定的甲狀腺功能。在本研究中,行甲狀腺全/近切術的結節性甲狀腺腫患者,術后甲狀腺功能減退的發生率較高。行甲狀腺全切術的患者均需要終身服藥,而行甲狀腺近全切術的患者,部分仍需服用甲狀腺激素,但劑量相對較小。在手術過程中,需注意保護喉返神經和甲狀旁腺,避免損傷,以減少術后并發癥的發生。對于一些老年患者,或合并有其他嚴重基礎疾病,手術耐受性較差的患者,若結節無明顯惡變傾向,可采取更為保守的治療策略。如采用甲狀腺單純腫物切除術,僅切除較大的結節,保留大部分正常甲狀腺組織。這種手術方式創傷較小,患者恢復較快,但需要密切隨訪,觀察結節的復發情況。4.3.3甲狀腺腺瘤甲狀腺腺瘤是起源于甲狀腺濾泡細胞的良性腫瘤,在本研究中,甲狀腺腺瘤患者有350例,占比25.69%。甲狀腺腺瘤一般生長緩慢,邊界清晰,但部分腺瘤可能會發生惡變,或因體積增大而出現壓迫癥狀。對于較小的甲狀腺腺瘤,直徑<2cm,且無明顯癥狀時,可選擇定期觀察,每6-12個月進行一次甲狀腺超聲檢查,監測腺瘤的生長情況。若腺瘤在觀察期間生長迅速,或出現壓迫癥狀,如壓迫氣管、食管等,或高度懷疑有惡變傾向時,應及時進行手術治療。手術方式主要根據腺瘤的位置和大小來選擇。若腺瘤位于單側腺葉,且體積較小,可行甲狀腺單純腫物切除術。這種手術方式能夠完整切除腺瘤,最大限度地保留正常甲狀腺組織,術后患者的甲狀腺功能基本不受影響。在本研究中,接受甲狀腺單純腫物切除術的甲狀腺腺瘤患者,術后恢復良好,甲狀腺功能正常,無明顯并發癥發生。當腺瘤體積較大,或位置較深,單純腫物切除術難以徹底切除時,可考慮行甲狀腺單側葉切除術。甲狀腺單側葉切除術能夠確保腺瘤被徹底切除,但會導致患者一側甲狀腺功能喪失。在本研究中,行甲狀腺單側葉切除術的患者,部分出現了甲狀腺功能減退,需要根據甲狀腺功能檢查結果,適當補充甲狀腺激素。在手術過程中,同樣需要注意保護喉返神經和甲狀旁腺,避免損傷。4.3.4其他病理類型甲狀腺濾泡狀癌在本研究中有20例,占甲狀腺癌患者總數的7.02%。濾泡狀癌的惡性程度較乳頭狀癌略高,易發生血行轉移。手術治療通常采用甲狀腺全切術聯合中央區及側頸區淋巴結清掃。對于有遠處轉移的患者,在身體條件允許的情況下,也應盡量切除原發灶和轉移灶,以提高患者的生存率。術后需要密切隨訪,定期進行甲狀腺功能檢查、血清甲狀腺球蛋白(Tg)檢測以及影像學檢查,以監測腫瘤的復發和轉移情況。髓樣癌患者有15例,占甲狀腺癌患者總數的5.26%。髓樣癌起源于甲狀腺濾泡旁細胞,可分泌降鈣素等生物活性物質。手術治療同樣以甲狀腺全切術聯合淋巴結清掃為主。由于髓樣癌對放射性碘治療不敏感,術后主要通過監測降鈣素水平來評估腫瘤的復發情況。對于降鈣素水平升高的患者,需進一步進行影像學檢查,明確是否存在腫瘤復發或轉移。未分化癌患者有8例,占甲狀腺癌患者總數的2.81%。未分化癌惡性程度極高,生長迅速,早期即可發生局部浸潤和遠處轉移,預后極差。手術治療效果往往不佳,一般不主張進行根治性手術。對于有明顯壓迫癥狀的患者,可考慮行姑息性手術,如氣管切開術、腫瘤部分切除術等,以緩解癥狀,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對于這類患者,通常需要結合放療、化療等綜合治療手段,但總體預后仍然較差。對于甲狀腺炎、甲狀腺囊腫等其他良性病變,若病變較小,無明顯癥狀,一般無需手術治療,可定期觀察。若病變較大,出現壓迫癥狀,或囊腫破裂、感染等情況時,可根據具體情況選擇手術治療,如甲狀腺部分切除術、囊腫切除術等。在手術過程中,同樣要注意保護周圍組織和器官,減少手術并發癥的發生。五、術后并發癥及處理措施5.1術后并發癥的類型及發生率在1362例甲狀腺結節手術患者中,術后并發癥的發生情況受到多種因素影響,包括手術方式、結節性質、患者個體差異等。對這些患者術后并發癥的類型及發生率進行詳細統計分析,有助于深入了解手術風險,為臨床預防和處理并發癥提供依據。術后出血是較為嚴重的并發癥之一,共有10例患者出現,發生率為0.73%(10/1362)。出血多發生在術后24-48小時內,主要原因包括手術過程中止血不徹底,如血管結扎線脫落;術后患者頸部活動過度,導致創面裂開出血;患者自身凝血功能異常等。出血可表現為頸部腫脹、疼痛,嚴重時可壓迫氣管,導致呼吸困難、窒息等危急情況。喉返神經損傷也是常見并發癥,有22例患者出現,發生率為1.62%(22/1362)。喉返神經損傷的原因主要有手術操作過程中對喉返神經的直接損傷,如切斷、結扎、鉗夾等;過度牽拉喉返神經,導致神經水腫、挫傷;手術部位的血腫壓迫喉返神經等。喉返神經損傷的表現主要為聲音嘶啞,若雙側喉返神經損傷,還可能引起呼吸困難、窒息。在這22例患者中,單側喉返神經損傷的有18例,表現為不同程度的聲音嘶啞;雙側喉返神經損傷的有4例,其中2例出現嚴重的呼吸困難,需緊急行氣管切開術以維持呼吸。甲狀腺功能減退(甲減)在術后患者中較為常見,共有185例患者出現,發生率為13.58%(185/1362)。導致甲減的主要原因是手術切除了過多的甲狀腺組織,使甲狀腺激素分泌不足。此外,手術可能損傷了甲狀腺的血液供應,影響甲狀腺組織的正常功能,也會導致甲減。甲減患者常出現乏力、畏寒、水腫、嗜睡、記憶力減退等癥狀。在本研究中,行甲狀腺全/近切術的患者中,甲減發生率高達90%(362/402),因為這類手術切除了大部分或全部甲狀腺組織。而行甲狀腺腺葉+峽部切除術、甲狀腺單側葉切除術的患者,甲減發生率相對較低,分別為5.36%(15/280)和2.86%(10/350)。喉上神經損傷有8例患者出現,發生率為0.59%(8/1362)。喉上神經損傷主要是在手術處理甲狀腺上極時,操作不當導致神經受損。例如,在結扎甲狀腺上動脈時,離腺體太遠,將喉上神經外支一并結扎;在分離甲狀腺上極與周圍組織時,過度牽拉、損傷喉上神經。喉上神經損傷的表現為聲音音調降低,進食特別是飲水時容易發生嗆咳。這8例患者中,外支損傷的有5例,表現為聲音音調變低;內支損傷的有3例,主要癥狀為飲水嗆咳。甲狀旁腺損傷導致甲狀旁腺功能減退的患者有25例,發生率為1.83%(25/1362)。甲狀旁腺位于甲狀腺的背面,手術中容易被誤傷。如在切除甲狀腺組織時,誤將甲狀旁腺一并切除;手術過程中損傷了甲狀旁腺的血液供應,導致甲狀旁腺缺血、功能受損。甲狀旁腺功能減退會引起低鈣血癥,患者可出現面部、口唇周圍和手足針刺樣麻木或強直感,嚴重時可出現手足抽搐。在這25例患者中,術后1-3天出現癥狀的有18例,經補充鈣劑和維生素D等治療后,癥狀得到緩解;仍有7例患者在術后3個月時,癥狀仍未完全消失,需要長期服用鈣劑和維生素D維持血鈣水平。不同手術方式與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存在一定關聯。甲狀腺全/近切術由于切除范圍廣,對甲狀腺功能和周圍組織的影響較大,術后甲減、喉返神經損傷、甲狀旁腺功能減退等并發癥的發生率相對較高。甲狀腺腺葉+峽部切除術、甲狀腺單側葉切除術的并發癥發生率相對較低,但也存在一定的風險。甲狀腺單純腫物切除術對甲狀腺組織的損傷較小,術后并發癥發生率最低。在臨床實踐中,應根據患者的具體病情,權衡手術方式的利弊,選擇最合適的手術方案,以降低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5.2并發癥的原因分析甲狀腺結節手術術后并發癥的發生是多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深入剖析這些原因,對于提高手術安全性、降低并發癥發生率具有重要意義。手術操作的精準程度在并發癥的發生中起著關鍵作用。在甲狀腺手術中,喉返神經與甲狀腺緊密相鄰,其走行路徑復雜多變,手術過程中稍有不慎就可能導致喉返神經損傷。若醫生在結扎甲狀腺下動脈時,未準確辨認喉返神經的位置,誤將神經結扎,就會直接導致喉返神經的傳導功能受損,引起聲音嘶啞等癥狀。手術過程中過度牽拉喉返神經,也會使神經受到機械性損傷,導致神經水腫、充血,進而影響其正常功能。在分離甲狀腺組織與周圍結構時,若操作粗暴,用力過度牽拉甲狀腺,可能會使喉返神經受到過度的張力,引發損傷。甲狀旁腺功能減退主要是由于手術中對甲狀旁腺的誤切或損傷甲狀旁腺的血供所致。甲狀旁腺體積較小,呈棕黃色或黃褐色,通常位于甲狀腺的背面,位置較為隱蔽。在切除甲狀腺組織時,尤其是在處理甲狀腺下極時,若醫生對甲狀旁腺的解剖位置不夠熟悉,未能仔細辨認甲狀旁腺,就容易將其誤切。此外,手術中對甲狀腺下動脈及其分支的處理不當,可能會損傷甲狀旁腺的血液供應,導致甲狀旁腺缺血、缺氧,功能受損,從而引發甲狀旁腺功能減退。手術中止血不徹底是導致術后出血的主要原因之一。在甲狀腺手術中,甲狀腺的血運豐富,存在多條重要的血管,如甲狀腺上動脈、甲狀腺下動脈等。若手術過程中對這些血管的結扎不牢固,術后隨著患者的活動、血壓的波動,結扎線可能會脫落,導致出血。手術創面的滲血也是術后出血的常見原因。在手術結束時,若對手術創面的止血不仔細,未能完全封閉微小的血管斷端,術后創面就會持續滲血,形成血腫。患者自身的凝血功能異常也會增加術后出血的風險。一些患者可能存在先天性凝血因子缺乏,或因服用某些藥物(如抗凝藥)、患有某些疾病(如肝臟疾病)導致凝血功能障礙,這些患者在術后更容易出現出血并發癥。解剖結構變異也是引發并發癥的重要因素。甲狀腺的解剖結構存在一定的個體差異,喉返神經的走行變異較為常見。正常情況下,喉返神經多在氣管食管溝內上行,但部分患者的喉返神經可能會出現非返性喉返神經變異,其走行不經過氣管食管溝,而是直接從迷走神經發出,繞過無名動脈或鎖骨下動脈后進入喉部。這種變異增加了手術中辨認和保護喉返神經的難度,容易導致神經損傷。甲狀旁腺的位置和數目也存在變異。部分患者的甲狀旁腺可能位于甲狀腺實質內、胸腺內或其他異常位置,手術中若未考慮到這些變異,就容易誤切甲狀旁腺,引發甲狀旁腺功能減退。患者自身因素同樣對并發癥的發生產生影響。年齡是一個重要因素,老年患者由于身體機能下降,組織修復能力減弱,對手術的耐受性較差,術后更容易出現并發癥。老年患者常伴有多種基礎疾病,如高血壓、心臟病、糖尿病等,這些疾病會進一步增加手術風險,影響術后恢復。合并高血壓的患者,術后血壓波動較大,容易導致手術創面出血;合并糖尿病的患者,血糖控制不佳,會影響傷口愈合,增加感染的風險。患者的營養狀況也與并發癥的發生密切相關。營養不良的患者,身體免疫力低下,傷口愈合緩慢,術后感染的發生率較高。低蛋白血癥會導致組織水腫,影響傷口的愈合,增加切口裂開、感染的風險。肥胖患者由于頸部脂肪較多,手術視野暴露困難,增加了手術操作的難度,也會使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升高。在手術過程中,肥胖患者的頸部組織較厚,醫生難以清晰地辨認甲狀腺及其周圍的結構,容易誤傷喉返神經、甲狀旁腺等重要組織,從而引發并發癥。5.3針對并發癥的處理方法與預防措施針對不同的術后并發癥,需采取相應的處理方法,以減輕患者痛苦,促進患者康復。對于術后出血,若出血量較少,可先采取保守治療,密切觀察患者生命體征,局部加壓包扎,同時給予止血藥物,如氨甲環酸等,促進止血。若出血量大,出現明顯的頸部腫脹、呼吸困難等癥狀,應立即拆除縫線,清除血腫,找到出血點并進行徹底止血。在本研究中,有1例患者術后出現大量出血,緊急進行了二次手術止血,術后恢復良好。為預防術后出血,手術中應仔細操作,確保血管結扎牢固,對手術創面進行徹底止血。術后應避免患者頸部過度活動,密切觀察引流液的顏色、量和性質,若發現引流量突然增多、顏色鮮紅,應警惕出血的可能。喉返神經損傷一旦發生,應立即給予營養神經藥物治療,如甲鈷胺、維生素B12等,促進神經功能恢復。可配合理療,如紅外線照射、針灸等,改善局部血液循環,增強神經的營養供應。對于聲音嘶啞較嚴重的患者,可進行發聲訓練,指導患者正確發聲,減輕聲帶疲勞。在本研究中,部分喉返神經損傷患者經過上述綜合治療后,聲音嘶啞癥狀得到了明顯改善。為預防喉返神經損傷,手術前應充分了解患者的解剖結構,對于存在解剖變異的患者,應制定個性化的手術方案。手術中,醫生應精細操作,在處理甲狀腺血管和切除甲狀腺組織時,避免過度牽拉、鉗夾喉返神經。可采用喉返神經監測技術,實時監測喉返神經的功能,及時發現并避免損傷。對于甲狀腺功能減退的患者,需根據甲狀腺功能檢查結果,補充甲狀腺激素進行替代治療。一般采用左甲狀腺素鈉片,初始劑量根據患者的年齡、體重、病情等因素確定,之后定期復查甲狀腺功能,根據結果調整藥物劑量,使甲狀腺功能維持在正常范圍。在本研究中,術后出現甲減的患者經過規范的甲狀腺激素替代治療后,甲狀腺功能逐漸恢復正常,癥狀得到緩解。預防甲減的關鍵在于手術中合理保留甲狀腺組織,對于需要切除大部分甲狀腺組織的患者,應盡量保留部分正常甲狀腺組織,以維持一定的甲狀腺功能。同時,手術中應注意保護甲狀腺的血液供應,避免因血供受損導致甲狀腺功能減退。喉上神經損傷后,對于聲音音調降低的患者,可指導其進行發聲練習,逐漸恢復聲帶的功能。對于飲水嗆咳的患者,應指導其調整飲食方式,如進食半流質食物,避免快速飲水,減少嗆咳的發生。隨著時間的推移,部分患者的癥狀可自行緩解。為預防喉上神經損傷,在手術處理甲狀腺上極時,應緊貼甲狀腺上極進行操作,避免離腺體太遠,結扎甲狀腺上動脈時,應仔細分離,避免將喉上神經外支一并結扎。甲狀旁腺功能減退導致低鈣血癥時,應及時補充鈣劑和維生素D。輕度低鈣血癥患者,可口服鈣劑,如碳酸鈣D3片、枸櫞酸鈣片等,同時補充維生素D,促進鈣的吸收。對于癥狀較重的患者,可靜脈輸注鈣劑,如葡萄糖酸鈣注射液,迅速提高血鈣水平。在補充鈣劑的過程中,需密切監測血鈣水平,根據血鈣結果調整鈣劑的劑量。在本研究中,大部分甲狀旁腺功能減退患者經過積極的補鈣和補充維生素D治療后,低鈣血癥得到糾正,癥狀緩解。預防甲狀旁腺功能減退,手術中應仔細辨認甲狀旁腺的位置,避免誤切。在處理甲狀腺下極時,應注意保留甲狀旁腺的血供,可采用分支結扎甲狀腺下動脈的方式,確保甲狀旁腺的血液供應。若術中發現甲狀旁腺被誤切,應立即進行自體移植,將甲狀旁腺切成小塊,移植到胸鎖乳突肌內。六、結論與展望6.1研究主要結論總結通過對1362例甲狀腺結節手術治療病例的深入分析,本研究得出以下主要結論:在臨床特征方面,甲狀腺結節患者中女性占比明顯高于男性,男女比例約為1:2.56。發病年齡范圍廣泛,最小7歲,最大90歲,平均年齡49.1±13.12歲,中青年(19-59歲)為高發年齡段。患者的癥狀表現多樣,因影像學檢查發現結節而就診的比例最高,占52.86%;因頸部無痛性包塊就診的占29.88%;因出現聲音嘶啞、吞咽困難、呼吸困難等明顯臨床癥狀就診的占17.25%。不同癥狀與結節性質存在一定關聯,如聲音嘶啞、吞咽困難等壓迫癥狀在惡性結節患者中更為常見。在診斷方法上,血清學檢查中,血清TSH水平與甲狀腺結節惡變風險相關,TSH高于正常時,惡性腫瘤比例相對較高;血清Tg檢查雖對術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瓷磚鋪貼工崗位面試問題及答案
- 2025屆河南天一大聯考高一化學第二學期期末預測試題含解析
- 培養質量評價管理辦法
- 醫藥產品登記管理辦法
- 權力清單管理辦法麗水
- 辦公區域日常管理辦法
- 民航安檢道口管理辦法
- 北京特殊班級管理辦法
- 碳中和目標下鋰離子電池健康狀態評估體系構建研究
- 醫療器材資質管理辦法
- (高級)數據安全管理員職業技能鑒定考試題庫-實操題
- 初三化學上冊第一單元測試題(含答案)
- 移動通信網絡優化服務合同
- (正式版)SH∕T 3548-2024 石油化工涂料防腐蝕工程施工及驗收規范
- JBT 14449-2024 起重機械焊接工藝評定(正式版)
- DL-T5017-2007水電水利工程壓力鋼管制造安裝及驗收規范
- 海上風電場選址與環境影響評估
- 《陸上風電場工程概算定額》(NB-T 31010-2019)
- 《早期教育概論》課程標準
- 藥物分析年終述職報告
- 農發行信貸業務考試題庫題庫附答案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