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學年江蘇省南京、鎮江六校聯合體高一下學期3月月考地理試題(解析版)_第1頁
2024-2025學年江蘇省南京、鎮江六校聯合體高一下學期3月月考地理試題(解析版)_第2頁
2024-2025學年江蘇省南京、鎮江六校聯合體高一下學期3月月考地理試題(解析版)_第3頁
2024-2025學年江蘇省南京、鎮江六校聯合體高一下學期3月月考地理試題(解析版)_第4頁
2024-2025學年江蘇省南京、鎮江六校聯合體高一下學期3月月考地理試題(解析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5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高級中學名校試卷PAGEPAGE1江蘇省南京、鎮江六校聯合體2024-2025學年高一下學期3月月考試題一、單項選擇題:共22題,每題2分,共44分。每題只有一個選項最符合題意。目前,全球80億人口主要分布在北緯70°至南緯50°地區,下圖為緯度每隔10°范圍內分布的人口占全球人口的比重。讀圖,回答下面小題。1.依圖可推斷世界人口集中分布區() A.水熱條件優越 B.自然災害極少 C.地形平坦 D.環境質量優良2.南緯40°—50°范圍人口分布稀少的主要原因為() A.氣候酷寒 B.山地多,平原少 C.陸地面積小 D.干旱區面積大【答案】1.A2.C【解析】【1題詳析】由圖可知,10°N-50°N范圍內分布的人口比重較大,其中40°~50°N比重最大,這些地區的人口集中區域往往水熱條件優越,土地面積較大,早期適合農業發展,A正確;自然災害、地形及環境質量無法通過讀圖得出結論,排除BCD。故選A。【2題詳析】人口分布在陸地上,南緯40°—50°地區海洋面積廣闊,陸地面積狹小,所以人口相對較少,C正確;南半球陸地面積小,有一定的干旱區,但與北半球同緯度相比,干旱地區面積較小,排除D;南北半球地區的高緯度地區均氣候酷寒,這不是南半球中高緯度地區世界人口比重小的主要原因,排除A;與北半球中高緯度相比,南半球中高緯度的山地平原比重差別不明顯,因此山地多平地少不是影響南半球中高緯度人口比重的主要原因,B錯誤。故選C。2024年,“南方小土豆”成為網絡熱詞,東北三省的人口問題也隨之成為大家討論的話題。下圖示意1953—2020年不同時段東北三省凈遷移的人口性別比平均狀況(人口性別比通常用100位女性對應的男性人口數表示)。完成下面小題。注:人口性別比在橫軸以上表示人口凈遷入,橫軸以下表示人口凈遷出3.依據東北三省凈遷移的人口性別比,東北三省() A.1953—1964年的人口凈遷出以男性為主 B.1964—1982年的東北三省人口數量減少 C.2000—2010年遷出的女性人口數量達到峰值 D.2010—2020年凈遷出人口性別比趨于平衡4.依據東北三省人口遷移現狀,下列說法合理的是() A.阻礙了當地服務業的發展 B.緩解了當地的人口老齡化 C.旅游業可以扭轉遷移現狀 D.緩解春節期間的交通壓力【答案】3.D4.A【解析】【3題詳析】讀圖可知,1953-1964年人口性別在橫軸以上,人口在凈遷入,A錯誤;1964-1982年人口凈遷入,東北三省人口數量增加,B錯誤;2000-2010年凈遷出男性人口比重大,不能表明遷出的女性人口數量達到峰值,C錯誤;2010-2020年為人口凈遷出性別比約為100,即遷出人口中,100位女性對應的男性人口數也約為100,凈遷出人口性別比趨于平衡,D正確。故選D。【4題詳析】結合圖示可知,東北三省人口現狀為人口大量遷出,遷出的人口多為青壯年勞動力,導致當地勞動力減少,阻礙了服務業的發展,當地的人口老齡化加劇,A正確,B錯誤。扭轉遷移現狀關鍵在于產業振興,需要多種產業綜合協調發展,單一的旅游業難以扭轉現狀,C錯誤。春節期間大量人口返鄉,交通壓力大,D錯誤。故選A。近年來,東北地區人口凈流出問題受到廣泛關注。東北地區人口流動呈現出短時段流動、農村人口占比高、以家庭為單位的整體式流動為主的特點,但流動人口在域外其他地區落戶積極性總體并不高。下圖為東北地區流出人口在不同省份選擇空間分布格局圖(箭頭粗細代表人數多少)。據此完成下面小題。5.與遷入華北、華東相比,東北人口遷入西南地區的遷移量較小的主要原因是()①距離較遠②文化相近③經濟較差④氣候較差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6.推測以家庭為單位的整體式流動給東北地區帶來的影響是() A.促進農村土地資源整合 B.加重東北年輕人撫養比 C.有效完善當地基礎設施 D.緩解勞動力不足的問題【答案】5.B6.A【解析】【5題詳析】人口遷移的一般規律為由低收入地區遷入高收入地區,就近遷移較多。東北距離西南地區較遠,因此遷移的人口較少,①正確;西南地區和東北地區的文化并不相近,②錯誤;西南地區為我國經濟較落后的地區,收入低,對東北地區的人口吸引力不大,③正確;西南地區氣候溫暖,④錯誤。綜上所述,B正確,ACD錯誤。故選B。【6題詳析】東北人口外流以農業人口為主,以家庭為單位的整體式流動可以加快土地流轉,有效促進當地土地資源的整合,A正確;整體式遷移將老年人、兒童也遷走,使得老年人、兒童比例變化不大,對撫養比影響不大,B錯誤;人口遷移不會直接影響基礎設施的完善,C錯誤;勞動力處于減少趨勢,加劇勞動力不足,D錯誤。故選A。人口空間均衡是指在一定的自然地理和社會經濟條件下形成的人口空間分布實現動態的平衡,即區域間人口凈零遷移的狀態。當影響人口遷移的推力和拉力因素影響接近時,人口遷移接近凈零遷移狀態。經濟發展水平越高,均衡人口密度越大。下表為2020年長三角地區部分城市實際人口數量及均衡狀態下的模擬人口數量(單位:萬人)。據此完成下面小題。城市項目上海杭州南京合肥黃山亳州實際人口2487.091193.60931.47937133500均衡人口3223.421643.391843.731010.04128.198.627.亳州均衡人口數量將降至100萬人以內的原因主要是() A.資源稟賦 B.人均消費 C.土地面積 D.國家政策8.長三角地區的人口分布格局內部差距尤其是東西向的相對差距較為顯著,其影響因素主要是()①經濟水平②產業結構③地形地貌④戶籍政策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9.長三角人口空間均衡發展將() A.改變資源分布格局,提高資源環境承載力 B.加強區域協同合作,提升區域整體競爭力 C.緩解大城市人口壓力,促進人口素質提升 D.縮小區域經濟差距,使人口密度差距減小【答案】7.A8.A9.B【解析】【7題詳析】資源稟賦是指一個地區所擁有的自然資源、經濟資源和社會資源的總和,作為長三角經濟相對落后的地級市,由于受地區資源環境容量限制與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制約,亳州的均衡人口數量將降至100萬人以下,這表明資源稟賦起到決定性作用,A符合題意;人均消費、土地面積、國家政策均不是亳州均衡人口下降至100萬人以內的主要原因,B、C、D排除。故選A。【8題詳析】長三角東部地區以上海為核心,經濟高度發達,產業結構優良,擁有眾多的高新技術產業、金融服務業等高端產業,就業機會多,工資水平高,對人口具有強大的吸引力。而長三角西部地區經濟發展相對滯后,產業結構以傳統農業和一些初級加工業為主,就業機會和收入水平相對較低,人口外流現象較為明顯,①、②符合題意;長三角地區東部地勢較為平坦,擁有廣闊的沖積平原,土地肥沃,交通便利,有利于人口的集聚和經濟發展,而西部地區則有較多的丘陵、山地等地形,相對不利于人口的集中和大規模的經濟開發,導致人口密度相對較低,③符合題意;若地區內全面取消特大、超大城市的戶籍等政策限制,使勞動者按其意愿自由遷移,人口將進一步向經濟發達地區遷移,東西差異只會更加顯著,④不符合題意。綜上所述,A符合題意,排除BCD。故選A。【9題詳析】許多資源分布狀況無法改變,只能優化資源配置,A錯誤;人口空間均衡狀態將有助于充分利用各地的社會經濟和資源優勢,加速發展,形成多元化的經濟結構,增強區域競爭力,B正確;表中數據表明,長三角人口空間均衡發展將使人口大量遷入發達城市,這樣會加劇大城市的壓力,同時加大區域發展差異,區域人口密度差異變大,CD錯誤。故選B。南京是我國歷史文化名城,其城南歷史城區是明清南京城主要的市民生活區,面積約6.9km2,保存了數量眾多的歷史遺存。有研究提出,該城區經歷了四個典型發展時期,期間城區地塊數量、路網結構、功能區劃和建筑風格發生了顯著變化。下圖示意南京城南歷史城區演化過程。完成下面小題。10.該歷史城區在傳統形態時期() A.街巷數量少 B.公共用地占比大 C.地塊單元小 D.功能結構較復雜11.工業建設時期,單位大院建設對該歷史城區的影響是() A.城市職能減少 B.商業活動減弱 C.建筑類型減少 D.街道密度降低12.近年來,該歷史城區不斷收緊建筑限高的規定主要是為了() A.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B.改善人居環境 C.協調城市建筑景觀 D.擴大城市容量【答案】10.C11.D12.C【解析】【10題詳析】根據圖文信息可知,南京城南歷史城區的傳統形態時期是1949年以前,傳統院落建筑地塊細分,是明清南京城主要的市民生活區說明該歷史城區街巷數量較多,公共用地占比小,地塊單元小,功能結構單一,C正確,ABD錯誤。故選C。【11題詳析】工業建設時期,即1949-1980年之間,該歷史城區由傳統院落演變為院墻環繞的單位大院,具有工廠、學校等,說明單位大院建設對該歷史城區的影響有:城市職能增加,商業活動增加,建筑類型增加,ABC錯誤:由于形成院墻環繞的單位大院,占用了部分街道面積,因此街道密度降低,D正確。故選D。【12題詳析】近年來,即2010年至今,該歷史城區進入整體保護時期,因此該歷史城區不斷收緊建筑限高的規定主要是為了協調城市建筑景觀,從而更好保護歷史城區,C正確;相反,放寬建筑限高,能夠增加建筑樓層從而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有利于改善人居環境,擴大城市容量,ABD錯誤。故選C。生態紅線是指對生態、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而且能夠提高環境的自我凈化能力,必須嚴格管理的空間邊界線,是生態環境安全的底線。下表為某年南京市部分生態紅線區域面積統計表。據此完成下面小題。類型總面積(km2)類型總面積(km2)風景名勝區373.16生態綠地134.70洪水調蓄區32.61飲用水水源保護區221.85森林公園211.30重要濕地127.4213.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生態紅線區兼有生態、經濟和社會效益 B.設置紅線的主要目的是劃定城市邊界 C.生態紅線區決定南京資源環境承載力 D.設置紅線區將阻礙南京城市面積擴大14.保護生態紅線區對南京城市環境的意義是() A.調節城市氣候,擴大晝夜溫差 B.影響城市水循環,地表徑流變化增大 C.保護生物多樣性,改變植被類型 D.提高環境自凈能力【答案】13.A14.D【解析】【13題詳析】據材料可知,生態紅線對生態、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而且能夠提高環境的自我凈化能力,說明了生態紅線區兼有生態、經濟和社會效益,故A正確;設置紅線的主要目的是城市的可持續發展,只是在生態紅線內區不得搞城市建設,B錯誤;資源環境承載力決定生態紅線區,C錯誤;設置紅線區將有利于南京市城市的發展,不會阻礙城市面積擴大,D錯誤。故選A。【14題詳析】保護生態紅線區有利于增加植被、水域,能調節城市氣候,縮小晝夜溫差,A錯誤;植被、濕地和洪水調蓄區的設置,影響城市水循環,地表徑流變化減小,B錯誤;保護生物多樣性,維護(而非改變)植被類型,C錯誤;據材料可知,生態紅線區域包括了森林、濕地、生態綠地等,對生態、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而且能夠提高環境的自我凈化能力,故D正確。某研學團隊到陜北黃土高原丘陵溝壑區某傳統窯洞村落進行“村落與自然環境的適應性”研究。在實地考察后發現:該窯洞村落在南向山腰坡地連片布局(如圖),村落內寬窄街巷垂直交錯,體現了對自然環境的適應。據此完成下面小題。15.該窯洞村落選址主要為了() A.夏季通風 B.冬季保暖 C.節約土地 D.防災避災16.推測該村落內() A.主街道東西走向,多公共空間 B.主街道南北走向,便于夏季納涼 C.小巷道南北走向,多公共空間 D.小巷道東西走向,便于夏季納涼17.借鑒該村落與自然環境相適應的智慧,我國北方地區的城市規劃時可以() A.遠離河流避免內澇 B.交通線呈環形放射狀 C.建筑組團北高南低 D.構建多核心空間結構【答案】15.B16.A17.C【解析】【15題詳析】根據題意,該窯洞村落在南向山腰坡地連片布局,不利于夏季通風,選項A錯誤;陜北黃土高原冬季寒冷漫長,面南而居可最大程度獲得陽光照射,利于冬季保暖,故選項B正確;該窯洞村落選址沿等高線分布,并未考慮節約土地,選項C錯誤;窯洞村落建設在山腰上,無法防災避災,選項D錯誤;故選B。【16題詳析】當地窯洞多沿等高線排布,等高線大致呈東西延伸,因而寬闊的主街道多隨等高線走向(即東西走向),并布局公共空間,選項A正確,選項D錯誤;與等高線垂直的巷道(多南北走向)由于坡度較大則相對狹窄,不利于通風納涼和容納公共空間,選項BC錯誤;故選A。【17題詳析】北方降水較少內澇不易發生,城市靠近河流方便用水,選項A錯誤;北方地形多平坦開闊,交通線一般呈棋盤狀,選項B錯誤;北方寒冷地區在城市規劃中常采用“北高南低”式建筑組團,使南側建筑不被北側高大建筑遮陽,從而保證采光與保溫,選項C正確;北方地形平坦,較大型城市適合構建多核心空間結構,并不是所有城市都適合。宅基地是農村村民用于建造住宅及其附屬設施的集體建設用地,農民擁有使用權而非所有權。鑒于宅基地閑置現象的增長,2023年國家提出穩慎推進農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試點,鼓勵農戶自愿退出宅基地。江蘇省“一戶多宅”、面積超標、宅基地閑置和農村空心化等問題突出。下圖示意江蘇省南部(蘇南)地區兩種不同城鎮化進程下的農村宅基地轉型模型。完成下面小題。18.城鎮化初期,形成蘇南地區農村宅基地特征的主要原因是() A.交通條件 B.勞動力價格 C.宅基地面積 D.城鄉差距19.城鎮化加速期,蘇南地區農村宅基地利用情況發生變化的原因有()①戶籍制度調整②農民收入提高③生態環境轉好④人口大量遷出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20.為促進蘇南地區農戶自愿退出閑置宅基地,建議()①加強農民就業培訓②完善農民購置住房金融體系③鼓勵農民返鄉養老④推動標準農田基礎設施建設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答案】18.D19.D20.A【解析】【18題詳析】在城鎮化水平較低的地區或發展階段,城鄉差距較大,勞動力和生產資料均呈現“向城鎮集聚”趨勢,城鎮人口多,用地緊張,宅基地規模隨著距城鎮距離的增加而減少,與交通條件、勞動力價格和宅基地面積無關。D正確,ABC錯誤。故選D。【19題詳析】隨著城鎮化的加速,農村居民收入明顯提高,城鄉差異也逐漸縮小,宅基地正常使用率增加;人口大量遷出,宅基地的轉型進程加快,農村宅基地的空置和廢棄比例降低,尤其在偏遠地區空廢率下降明顯,②④正確,與戶籍制度調整,生態環境好轉關系不大,①③錯誤,D正確,ABC錯誤,故選D。【20題詳析】結合所學知識,加強農民就業培訓能推動農民融入城市,①正確;完善農民購置住房金融體系能降低對宅基地的依賴,②正確;鼓勵農民返鄉養老會增大對宅基地的依賴,導致宅基地暫時閑置,③錯誤;標準農田基礎設施建設與宅基地關系不大,④錯誤;A正確,BCD錯誤,故選A。易武古茶園是云南古六大茶山之一,在千年發展過程中,經歷了天然茶林、傳統茶園、現代茶園和生態茶園四個演化階段,各階段茶園、茶地、茶樹形態不同。下圖示意易武古茶園形態演變。據此完成下面小題。21.圖示體現生態茶園階段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22.②階段茶樹被大面積修枝、矮化,主要是為了() A.增加附加值 B.減輕水土流失 C.提高經濟效益 D.促進根系生長【答案】21.D22.C【解析】【21題詳析】隨著綠色生活方式的推行,仿自然的種植方法以及返璞歸真的生活方式受到大眾的青睞,茶農選擇了混種、減苗、放高茶樹等茶園管理模式,促使古茶園出現再野化特征,形成生態茶園,如圖④所示。圖③中茶樹數量較少且較為分散,為天然茶林階段;圖①中茶樹種植密度明顯較圖③提高,但未進行矮化等現代手段,為傳統茶園階段;圖②中其他野生木本植物大面積減少,茶樹密集成團,且茶樹進行了修枝、矮化,為現代茶園階段。據此分析,體現生態茶園階段的是④,D正確,ACD錯誤。故選D。【22題詳析】不斷進行修剪,去除頂端優勢,使茶樹矮化,可采摘面增大,增加茶葉產量,同時矮化后茶樹冠面增加,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更充分,有利于茶葉內物質積累,提升茶葉品質。故茶樹矮化主要是為了提高經濟效益,C正確。茶樹矮化不能增加附加值,對減輕水土流失、促進根系生長影響小,ABD錯誤。故選C。二、非選擇題:共3題,共56分。23.閱讀下列材料,完成下列各題。材料1近年來,貴州農產品加工、鄉村旅游、電子商務快速發展,吸引了廣大農民工返鄉創業。返鄉農民工把他們打工時掌握的各種信息與家鄉的優勢資源進行整合,有利于拓展農村經濟和產業發展的空間,帶動農村各項生產的發展,促進新農村建設的深入開展。材料2貴陽市外來人口資料(見餅狀圖)。(1)根據材料1,說明農民工返鄉創業對新農村的建設和發展起到的作用。(2)調查發現貴陽市的人口遷移有明顯的規律性,試分析貴陽市人口流入最多的季節和主要原因。(3)分析人口流動及遷移(遷入)對貴陽市有何影響。【答案】(1)有利于發展農村經濟;以創業促進就業;有利于將先進的生產技術和管理經驗帶回農村,促進農村產業升級。(2)夏季;貴陽市地處云貴高原,海拔高,夏季氣溫較低,氣候較涼爽,適宜夏季避暑。(3)有利影響:增加勞動力,緩解人口老齡化;帶動相關產業的發展,促進經濟發展。不利影響:大量人口遷入,會加劇貴陽市的資源、環境等方面的壓力;增加貴陽市的就業壓力。【解析】【小問1詳析】根據材料一可知,農民工返鄉創業,將他們在大城市打工積累的技術和經驗帶回家鄉創業,有利于發展農村經濟,有利于將先進的生產技術和管理經驗帶回農村,能夠促進農村的產業升級;農民工返鄉創業,實現了以創業促進就業,能夠促使農村就業率的提高。【小問2詳析】據分析可知,夏季我國大部分地區氣溫較高,而貴陽市由于位于云貴高原,海拔較高,夏季氣溫相對較低,氣候涼爽宜人,適合夏季來此處避暑。故夏季是貴陽市人口流入最多的季節。【小問3詳析】人口遷移的影響應從有利和不利兩方面來分析。有利影響是:人口的遷入,能夠給貴陽市提供更多的勞動力,而勞動人口大多數屬于青壯年,能夠使當地老齡人口占比減小,緩解人口老齡化;同時人口的遷入,能夠帶動相關產業的發展,創造更多經濟效益,促進經濟發展。不利影響是:大量的人口遷入,消耗更多的資源的同時也會排放更多的廢棄物,會加劇貴陽市的資源、環境等方面的壓力;人口大量遷入,勞動人口數量增加,會加劇當地的就業壓力。24.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云南省的阿者科哈尼古村落,坐落于哀牢山的半山腰,海拔1920米,距離城鎮約28千米,2014年被列為具有重要價值的中國傳統村落,2019年被命名為第三批中國少數民族特色村寨,位于世界文化遺產元陽哈尼梯田的核心區域。“蘑菇房”是哈尼村落的一大特色。“蘑菇房”依山勢而建,以石為基,以木為柱和橫梁,屋頂由平頂和斜面構成,斜面多用稻草和茅草堆砌,村落背后是郁郁蔥蔥的古樹叢林,村前梯田層層延伸到河谷底。(1)簡述阿者科古村落保存完好的原因。(2)分析“蘑菇房”房頂修成平頂和斜面的作用。(3)隨著經濟條件的改善,說明“蘑菇房”大量被廢棄的理由。【答案】(1)種植歷史悠久,農耕生活保存至今;地處山區,交通不便,位置偏僻,受現代文化影響小;受到國家的重視和保護。(2)山地地區,地形崎嶇,平頂便于晾曬糧食等;氣候濕潤,降水多,斜面屋頂便于排水(或者防漏)。(3)蘑菇房是用木材修建,當地氣候溫暖濕潤,易受腐爛、蟲蛀、火災的影響;蘑菇房年久失修,居住環境差,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改建為新式樓房;隨著城市化發展,人口外流嚴重。【解析】【小問1詳析】結合材料分析,阿者科位于云南省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元陽縣,地處偏遠山區,交通不便,受外界現代文化沖擊少,外界生產、生活方式干擾少,有利于當地古村落的長期保存;其次,該村落長期以農耕生活為主,現代化水平很低,當地的景觀特色一直留存至今;材料還提到,2014年該地被列為具有重要價值的中國傳統村落,2019年被命名為第三批中國少數民族特色村寨,且位于世界文化遺產元陽哈尼梯田的核心區域,說明得到國家及政府的大力保護。【小問2詳析】阿者科古村落坐落于哀牢山的半山腰,地形坡度較大,平地較少,除住房外能夠利用的土地面積較小,因此將房頂修成平頂,是為了便于晾曬谷物等農產品;該村落位于亞熱帶季風氣候區,降水較多,斜面屋頂應當是為了雨水集中季節及時排水防漏。【小問3詳析】根據材料“以木為柱和橫梁,屋頂由平頂和斜面構成,斜面多用稻草和茅草堆砌”可知,蘑菇房采用木材修建,當地氣候濕熱,容易腐爛蟲蛀且易發火災;根據材料“以石為基,以木為柱和橫梁”可知,蘑菇房根基不深,房體較輕,云南地區多大風,易被大風吹翻,存在安全隱患;蘑菇房相對來說居住環境條件較差,但隨著人們對居住環境的要求提高,更加青睞現代化的新式樓房,因而導致蘑菇房被大量廢棄;另一方面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對更高的生活品質的追求,大量人口外流,導致蘑菇房長時間無人居住而廢棄。25.閱讀材料,回答下列問題。材料一:2025年1月,某中學組織學生到世界名茶鐵觀音的發源地——福建省安溪縣研學。鐵觀音喜酸怕堿、喜暖怕寒、喜濕怕澇,生長在海拔300~1000米之間,終年云霧繚繞。據當地茶農介紹“該縣2022年被聯合國認定為全球重要的農業文化遺產。但近年來,遺產地核心區出現部分小農戶傳統茶園遭拋荒的現象。后來該縣通過“合作社+農戶”新型模式對老茶園進行改造,采用“梯(田)壁留草、套種綠肥、間種落葉豆科(根部固氮)喬木”的傳統茶樹生態種植方式,提高茶園的綜合效益,促進文化遺產的保護。”材料二:圖左為同學們提前搜集的安溪資料。圖右示意安溪“合作社+農戶”新型模式圖。(1)試從氣候角度,說出當地盛產優質鐵觀音的突出優勢條件。(2)分析核心區拋荒現象主要出現在小農戶傳統茶園的原因。(3)說明“梯(田)壁留草、套種綠肥、間種落葉豆科(根部固氮)喬木”傳統茶樹生態種植方式對提高土壤肥力的作用。(4)指出農戶收入來源主要集中的季節(春夏秋冬四季選一個)并說明理由。【答案】(1)氣候溫和;降水充足,相對濕度大,云霧多;晝夜溫差較大。(2)小農戶經營規模小,經濟效益低;種茶、制茶過程復雜,勞動力需求大;隨著城鎮化進程加快,青壯年勞動力外出務工增多,導致勞動力短缺;茶園管理成本高,收益低。(3)梯壁留草和套種綠肥可以增加土壤有機質;間種落葉豆科喬木,其根部固氮作用可以提高土壤氮素含量;綠肥和喬木落葉經微生物分解后,可以進一步增加土壤肥力。(4)夏季。理由:夏季是茶葉的主要采收季節,農戶通過出售鮮葉和粗加工茶葉獲得收入;同時,夏季也是旅游旺季,農戶可以通過民宿和茶園景度吸引游客,增加旅游收入。【解析】【小問1詳析】根據材料可知,當地為亞熱帶季風氣候,降水量(1700~1800mm)多,相對濕度大,云霧多;茶樹生長在海拔300~1000米之間,海拔較高,氣候溫和,年均溫18°,晝夜溫差約為20℃,晝夜溫差大,利于茶葉養分的積累。【小問2詳析】聯系已學可知,小農戶經營規模小,依靠傳統的生產經驗進行生產,經營茶園管理經驗不足,技術水平低和制茶工藝較為落后,茶葉品質不高,影響了市場競爭力;小農戶經營規模有限,不利于降低生產成本,經濟效益低,種茶利潤較低;傳統種植和加工乙手工勞動為主,機械化水平低,生產效率低,收益較低。【小問3詳析】梯田壁種草留草,增加了地表的植被覆蓋,植被有保持水土的作用,可以減少水土流失;套種綠肥作物,在綠肥作物死亡后翻耕進入土壤,可以改善土壤的透氣性和透水性,同時為土壤提供大量有機質,提高土壤肥力;間種落葉喬木,產生的枯枝落葉可增加土壤有機質,加厚土壤腐殖質層,提高土壤肥力;豆科植物根部可固氮,有利于補充土壤氮肥,提高土壤的肥力。【小問4詳析】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茶葉是采茶的嫩葉制作而成,夏季是茶葉的主要采收季節,農戶可以參與采摘茶葉、加工茶葉、包裝茶葉等,獲得工資收入;同時采摘茶葉吸引游客的到來,帶動旅游及民宿的發展,增加收入;茶農還可以自己種茶出售鮮葉,獲得賣茶收入等。因此農戶收入來源主要集中的季節是夏季。江蘇省南京、鎮江六校聯合體2024-2025學年高一下學期3月月考試題一、單項選擇題:共22題,每題2分,共44分。每題只有一個選項最符合題意。目前,全球80億人口主要分布在北緯70°至南緯50°地區,下圖為緯度每隔10°范圍內分布的人口占全球人口的比重。讀圖,回答下面小題。1.依圖可推斷世界人口集中分布區() A.水熱條件優越 B.自然災害極少 C.地形平坦 D.環境質量優良2.南緯40°—50°范圍人口分布稀少的主要原因為() A.氣候酷寒 B.山地多,平原少 C.陸地面積小 D.干旱區面積大【答案】1.A2.C【解析】【1題詳析】由圖可知,10°N-50°N范圍內分布的人口比重較大,其中40°~50°N比重最大,這些地區的人口集中區域往往水熱條件優越,土地面積較大,早期適合農業發展,A正確;自然災害、地形及環境質量無法通過讀圖得出結論,排除BCD。故選A。【2題詳析】人口分布在陸地上,南緯40°—50°地區海洋面積廣闊,陸地面積狹小,所以人口相對較少,C正確;南半球陸地面積小,有一定的干旱區,但與北半球同緯度相比,干旱地區面積較小,排除D;南北半球地區的高緯度地區均氣候酷寒,這不是南半球中高緯度地區世界人口比重小的主要原因,排除A;與北半球中高緯度相比,南半球中高緯度的山地平原比重差別不明顯,因此山地多平地少不是影響南半球中高緯度人口比重的主要原因,B錯誤。故選C。2024年,“南方小土豆”成為網絡熱詞,東北三省的人口問題也隨之成為大家討論的話題。下圖示意1953—2020年不同時段東北三省凈遷移的人口性別比平均狀況(人口性別比通常用100位女性對應的男性人口數表示)。完成下面小題。注:人口性別比在橫軸以上表示人口凈遷入,橫軸以下表示人口凈遷出3.依據東北三省凈遷移的人口性別比,東北三省() A.1953—1964年的人口凈遷出以男性為主 B.1964—1982年的東北三省人口數量減少 C.2000—2010年遷出的女性人口數量達到峰值 D.2010—2020年凈遷出人口性別比趨于平衡4.依據東北三省人口遷移現狀,下列說法合理的是() A.阻礙了當地服務業的發展 B.緩解了當地的人口老齡化 C.旅游業可以扭轉遷移現狀 D.緩解春節期間的交通壓力【答案】3.D4.A【解析】【3題詳析】讀圖可知,1953-1964年人口性別在橫軸以上,人口在凈遷入,A錯誤;1964-1982年人口凈遷入,東北三省人口數量增加,B錯誤;2000-2010年凈遷出男性人口比重大,不能表明遷出的女性人口數量達到峰值,C錯誤;2010-2020年為人口凈遷出性別比約為100,即遷出人口中,100位女性對應的男性人口數也約為100,凈遷出人口性別比趨于平衡,D正確。故選D。【4題詳析】結合圖示可知,東北三省人口現狀為人口大量遷出,遷出的人口多為青壯年勞動力,導致當地勞動力減少,阻礙了服務業的發展,當地的人口老齡化加劇,A正確,B錯誤。扭轉遷移現狀關鍵在于產業振興,需要多種產業綜合協調發展,單一的旅游業難以扭轉現狀,C錯誤。春節期間大量人口返鄉,交通壓力大,D錯誤。故選A。近年來,東北地區人口凈流出問題受到廣泛關注。東北地區人口流動呈現出短時段流動、農村人口占比高、以家庭為單位的整體式流動為主的特點,但流動人口在域外其他地區落戶積極性總體并不高。下圖為東北地區流出人口在不同省份選擇空間分布格局圖(箭頭粗細代表人數多少)。據此完成下面小題。5.與遷入華北、華東相比,東北人口遷入西南地區的遷移量較小的主要原因是()①距離較遠②文化相近③經濟較差④氣候較差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6.推測以家庭為單位的整體式流動給東北地區帶來的影響是() A.促進農村土地資源整合 B.加重東北年輕人撫養比 C.有效完善當地基礎設施 D.緩解勞動力不足的問題【答案】5.B6.A【解析】【5題詳析】人口遷移的一般規律為由低收入地區遷入高收入地區,就近遷移較多。東北距離西南地區較遠,因此遷移的人口較少,①正確;西南地區和東北地區的文化并不相近,②錯誤;西南地區為我國經濟較落后的地區,收入低,對東北地區的人口吸引力不大,③正確;西南地區氣候溫暖,④錯誤。綜上所述,B正確,ACD錯誤。故選B。【6題詳析】東北人口外流以農業人口為主,以家庭為單位的整體式流動可以加快土地流轉,有效促進當地土地資源的整合,A正確;整體式遷移將老年人、兒童也遷走,使得老年人、兒童比例變化不大,對撫養比影響不大,B錯誤;人口遷移不會直接影響基礎設施的完善,C錯誤;勞動力處于減少趨勢,加劇勞動力不足,D錯誤。故選A。人口空間均衡是指在一定的自然地理和社會經濟條件下形成的人口空間分布實現動態的平衡,即區域間人口凈零遷移的狀態。當影響人口遷移的推力和拉力因素影響接近時,人口遷移接近凈零遷移狀態。經濟發展水平越高,均衡人口密度越大。下表為2020年長三角地區部分城市實際人口數量及均衡狀態下的模擬人口數量(單位:萬人)。據此完成下面小題。城市項目上海杭州南京合肥黃山亳州實際人口2487.091193.60931.47937133500均衡人口3223.421643.391843.731010.04128.198.627.亳州均衡人口數量將降至100萬人以內的原因主要是() A.資源稟賦 B.人均消費 C.土地面積 D.國家政策8.長三角地區的人口分布格局內部差距尤其是東西向的相對差距較為顯著,其影響因素主要是()①經濟水平②產業結構③地形地貌④戶籍政策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9.長三角人口空間均衡發展將() A.改變資源分布格局,提高資源環境承載力 B.加強區域協同合作,提升區域整體競爭力 C.緩解大城市人口壓力,促進人口素質提升 D.縮小區域經濟差距,使人口密度差距減小【答案】7.A8.A9.B【解析】【7題詳析】資源稟賦是指一個地區所擁有的自然資源、經濟資源和社會資源的總和,作為長三角經濟相對落后的地級市,由于受地區資源環境容量限制與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制約,亳州的均衡人口數量將降至100萬人以下,這表明資源稟賦起到決定性作用,A符合題意;人均消費、土地面積、國家政策均不是亳州均衡人口下降至100萬人以內的主要原因,B、C、D排除。故選A。【8題詳析】長三角東部地區以上海為核心,經濟高度發達,產業結構優良,擁有眾多的高新技術產業、金融服務業等高端產業,就業機會多,工資水平高,對人口具有強大的吸引力。而長三角西部地區經濟發展相對滯后,產業結構以傳統農業和一些初級加工業為主,就業機會和收入水平相對較低,人口外流現象較為明顯,①、②符合題意;長三角地區東部地勢較為平坦,擁有廣闊的沖積平原,土地肥沃,交通便利,有利于人口的集聚和經濟發展,而西部地區則有較多的丘陵、山地等地形,相對不利于人口的集中和大規模的經濟開發,導致人口密度相對較低,③符合題意;若地區內全面取消特大、超大城市的戶籍等政策限制,使勞動者按其意愿自由遷移,人口將進一步向經濟發達地區遷移,東西差異只會更加顯著,④不符合題意。綜上所述,A符合題意,排除BCD。故選A。【9題詳析】許多資源分布狀況無法改變,只能優化資源配置,A錯誤;人口空間均衡狀態將有助于充分利用各地的社會經濟和資源優勢,加速發展,形成多元化的經濟結構,增強區域競爭力,B正確;表中數據表明,長三角人口空間均衡發展將使人口大量遷入發達城市,這樣會加劇大城市的壓力,同時加大區域發展差異,區域人口密度差異變大,CD錯誤。故選B。南京是我國歷史文化名城,其城南歷史城區是明清南京城主要的市民生活區,面積約6.9km2,保存了數量眾多的歷史遺存。有研究提出,該城區經歷了四個典型發展時期,期間城區地塊數量、路網結構、功能區劃和建筑風格發生了顯著變化。下圖示意南京城南歷史城區演化過程。完成下面小題。10.該歷史城區在傳統形態時期() A.街巷數量少 B.公共用地占比大 C.地塊單元小 D.功能結構較復雜11.工業建設時期,單位大院建設對該歷史城區的影響是() A.城市職能減少 B.商業活動減弱 C.建筑類型減少 D.街道密度降低12.近年來,該歷史城區不斷收緊建筑限高的規定主要是為了() A.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B.改善人居環境 C.協調城市建筑景觀 D.擴大城市容量【答案】10.C11.D12.C【解析】【10題詳析】根據圖文信息可知,南京城南歷史城區的傳統形態時期是1949年以前,傳統院落建筑地塊細分,是明清南京城主要的市民生活區說明該歷史城區街巷數量較多,公共用地占比小,地塊單元小,功能結構單一,C正確,ABD錯誤。故選C。【11題詳析】工業建設時期,即1949-1980年之間,該歷史城區由傳統院落演變為院墻環繞的單位大院,具有工廠、學校等,說明單位大院建設對該歷史城區的影響有:城市職能增加,商業活動增加,建筑類型增加,ABC錯誤:由于形成院墻環繞的單位大院,占用了部分街道面積,因此街道密度降低,D正確。故選D。【12題詳析】近年來,即2010年至今,該歷史城區進入整體保護時期,因此該歷史城區不斷收緊建筑限高的規定主要是為了協調城市建筑景觀,從而更好保護歷史城區,C正確;相反,放寬建筑限高,能夠增加建筑樓層從而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有利于改善人居環境,擴大城市容量,ABD錯誤。故選C。生態紅線是指對生態、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而且能夠提高環境的自我凈化能力,必須嚴格管理的空間邊界線,是生態環境安全的底線。下表為某年南京市部分生態紅線區域面積統計表。據此完成下面小題。類型總面積(km2)類型總面積(km2)風景名勝區373.16生態綠地134.70洪水調蓄區32.61飲用水水源保護區221.85森林公園211.30重要濕地127.4213.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生態紅線區兼有生態、經濟和社會效益 B.設置紅線的主要目的是劃定城市邊界 C.生態紅線區決定南京資源環境承載力 D.設置紅線區將阻礙南京城市面積擴大14.保護生態紅線區對南京城市環境的意義是() A.調節城市氣候,擴大晝夜溫差 B.影響城市水循環,地表徑流變化增大 C.保護生物多樣性,改變植被類型 D.提高環境自凈能力【答案】13.A14.D【解析】【13題詳析】據材料可知,生態紅線對生態、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而且能夠提高環境的自我凈化能力,說明了生態紅線區兼有生態、經濟和社會效益,故A正確;設置紅線的主要目的是城市的可持續發展,只是在生態紅線內區不得搞城市建設,B錯誤;資源環境承載力決定生態紅線區,C錯誤;設置紅線區將有利于南京市城市的發展,不會阻礙城市面積擴大,D錯誤。故選A。【14題詳析】保護生態紅線區有利于增加植被、水域,能調節城市氣候,縮小晝夜溫差,A錯誤;植被、濕地和洪水調蓄區的設置,影響城市水循環,地表徑流變化減小,B錯誤;保護生物多樣性,維護(而非改變)植被類型,C錯誤;據材料可知,生態紅線區域包括了森林、濕地、生態綠地等,對生態、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而且能夠提高環境的自我凈化能力,故D正確。某研學團隊到陜北黃土高原丘陵溝壑區某傳統窯洞村落進行“村落與自然環境的適應性”研究。在實地考察后發現:該窯洞村落在南向山腰坡地連片布局(如圖),村落內寬窄街巷垂直交錯,體現了對自然環境的適應。據此完成下面小題。15.該窯洞村落選址主要為了() A.夏季通風 B.冬季保暖 C.節約土地 D.防災避災16.推測該村落內() A.主街道東西走向,多公共空間 B.主街道南北走向,便于夏季納涼 C.小巷道南北走向,多公共空間 D.小巷道東西走向,便于夏季納涼17.借鑒該村落與自然環境相適應的智慧,我國北方地區的城市規劃時可以() A.遠離河流避免內澇 B.交通線呈環形放射狀 C.建筑組團北高南低 D.構建多核心空間結構【答案】15.B16.A17.C【解析】【15題詳析】根據題意,該窯洞村落在南向山腰坡地連片布局,不利于夏季通風,選項A錯誤;陜北黃土高原冬季寒冷漫長,面南而居可最大程度獲得陽光照射,利于冬季保暖,故選項B正確;該窯洞村落選址沿等高線分布,并未考慮節約土地,選項C錯誤;窯洞村落建設在山腰上,無法防災避災,選項D錯誤;故選B。【16題詳析】當地窯洞多沿等高線排布,等高線大致呈東西延伸,因而寬闊的主街道多隨等高線走向(即東西走向),并布局公共空間,選項A正確,選項D錯誤;與等高線垂直的巷道(多南北走向)由于坡度較大則相對狹窄,不利于通風納涼和容納公共空間,選項BC錯誤;故選A。【17題詳析】北方降水較少內澇不易發生,城市靠近河流方便用水,選項A錯誤;北方地形多平坦開闊,交通線一般呈棋盤狀,選項B錯誤;北方寒冷地區在城市規劃中常采用“北高南低”式建筑組團,使南側建筑不被北側高大建筑遮陽,從而保證采光與保溫,選項C正確;北方地形平坦,較大型城市適合構建多核心空間結構,并不是所有城市都適合。宅基地是農村村民用于建造住宅及其附屬設施的集體建設用地,農民擁有使用權而非所有權。鑒于宅基地閑置現象的增長,2023年國家提出穩慎推進農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試點,鼓勵農戶自愿退出宅基地。江蘇省“一戶多宅”、面積超標、宅基地閑置和農村空心化等問題突出。下圖示意江蘇省南部(蘇南)地區兩種不同城鎮化進程下的農村宅基地轉型模型。完成下面小題。18.城鎮化初期,形成蘇南地區農村宅基地特征的主要原因是() A.交通條件 B.勞動力價格 C.宅基地面積 D.城鄉差距19.城鎮化加速期,蘇南地區農村宅基地利用情況發生變化的原因有()①戶籍制度調整②農民收入提高③生態環境轉好④人口大量遷出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20.為促進蘇南地區農戶自愿退出閑置宅基地,建議()①加強農民就業培訓②完善農民購置住房金融體系③鼓勵農民返鄉養老④推動標準農田基礎設施建設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答案】18.D19.D20.A【解析】【18題詳析】在城鎮化水平較低的地區或發展階段,城鄉差距較大,勞動力和生產資料均呈現“向城鎮集聚”趨勢,城鎮人口多,用地緊張,宅基地規模隨著距城鎮距離的增加而減少,與交通條件、勞動力價格和宅基地面積無關。D正確,ABC錯誤。故選D。【19題詳析】隨著城鎮化的加速,農村居民收入明顯提高,城鄉差異也逐漸縮小,宅基地正常使用率增加;人口大量遷出,宅基地的轉型進程加快,農村宅基地的空置和廢棄比例降低,尤其在偏遠地區空廢率下降明顯,②④正確,與戶籍制度調整,生態環境好轉關系不大,①③錯誤,D正確,ABC錯誤,故選D。【20題詳析】結合所學知識,加強農民就業培訓能推動農民融入城市,①正確;完善農民購置住房金融體系能降低對宅基地的依賴,②正確;鼓勵農民返鄉養老會增大對宅基地的依賴,導致宅基地暫時閑置,③錯誤;標準農田基礎設施建設與宅基地關系不大,④錯誤;A正確,BCD錯誤,故選A。易武古茶園是云南古六大茶山之一,在千年發展過程中,經歷了天然茶林、傳統茶園、現代茶園和生態茶園四個演化階段,各階段茶園、茶地、茶樹形態不同。下圖示意易武古茶園形態演變。據此完成下面小題。21.圖示體現生態茶園階段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22.②階段茶樹被大面積修枝、矮化,主要是為了() A.增加附加值 B.減輕水土流失 C.提高經濟效益 D.促進根系生長【答案】21.D22.C【解析】【21題詳析】隨著綠色生活方式的推行,仿自然的種植方法以及返璞歸真的生活方式受到大眾的青睞,茶農選擇了混種、減苗、放高茶樹等茶園管理模式,促使古茶園出現再野化特征,形成生態茶園,如圖④所示。圖③中茶樹數量較少且較為分散,為天然茶林階段;圖①中茶樹種植密度明顯較圖③提高,但未進行矮化等現代手段,為傳統茶園階段;圖②中其他野生木本植物大面積減少,茶樹密集成團,且茶樹進行了修枝、矮化,為現代茶園階段。據此分析,體現生態茶園階段的是④,D正確,ACD錯誤。故選D。【22題詳析】不斷進行修剪,去除頂端優勢,使茶樹矮化,可采摘面增大,增加茶葉產量,同時矮化后茶樹冠面增加,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更充分,有利于茶葉內物質積累,提升茶葉品質。故茶樹矮化主要是為了提高經濟效益,C正確。茶樹矮化不能增加附加值,對減輕水土流失、促進根系生長影響小,ABD錯誤。故選C。二、非選擇題:共3題,共56分。23.閱讀下列材料,完成下列各題。材料1近年來,貴州農產品加工、鄉村旅游、電子商務快速發展,吸引了廣大農民工返鄉創業。返鄉農民工把他們打工時掌握的各種信息與家鄉的優勢資源進行整合,有利于拓展農村經濟和產業發展的空間,帶動農村各項生產的發展,促進新農村建設的深入開展。材料2貴陽市外來人口資料(見餅狀圖)。(1)根據材料1,說明農民工返鄉創業對新農村的建設和發展起到的作用。(2)調查發現貴陽市的人口遷移有明顯的規律性,試分析貴陽市人口流入最多的季節和主要原因。(3)分析人口流動及遷移(遷入)對貴陽市有何影響。【答案】(1)有利于發展農村經濟;以創業促進就業;有利于將先進的生產技術和管理經驗帶回農村,促進農村產業升級。(2)夏季;貴陽市地處云貴高原,海拔高,夏季氣溫較低,氣候較涼爽,適宜夏季避暑。(3)有利影響:增加勞動力,緩解人口老齡化;帶動相關產業的發展,促進經濟發展。不利影響:大量人口遷入,會加劇貴陽市的資源、環境等方面的壓力;增加貴陽市的就業壓力。【解析】【小問1詳析】根據材料一可知,農民工返鄉創業,將他們在大城市打工積累的技術和經驗帶回家鄉創業,有利于發展農村經濟,有利于將先進的生產技術和管理經驗帶回農村,能夠促進農村的產業升級;農民工返鄉創業,實現了以創業促進就業,能夠促使農村就業率的提高。【小問2詳析】據分析可知,夏季我國大部分地區氣溫較高,而貴陽市由于位于云貴高原,海拔較高,夏季氣溫相對較低,氣候涼爽宜人,適合夏季來此處避暑。故夏季是貴陽市人口流入最多的季節。【小問3詳析】人口遷移的影響應從有利和不利兩方面來分析。有利影響是:人口的遷入,能夠給貴陽市提供更多的勞動力,而勞動人口大多數屬于青壯年,能夠使當地老齡人口占比減小,緩解人口老齡化;同時人口的遷入,能夠帶動相關產業的發展,創造更多經濟效益,促進經濟發展。不利影響是:大量的人口遷入,消耗更多的資源的同時也會排放更多的廢棄物,會加劇貴陽市的資源、環境等方面的壓力;人口大量遷入,勞動人口數量增加,會加劇當地的就業壓力。24.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云南省的阿者科哈尼古村落,坐落于哀牢山的半山腰,海拔1920米,距離城鎮約28千米,2014年被列為具有重要價值的中國傳統村落,2019年被命名為第三批中國少數民族特色村寨,位于世界文化遺產元陽哈尼梯田的核心區域。“蘑菇房”是哈尼村落的一大特色。“蘑菇房”依山勢而建,以石為基,以木為柱和橫梁,屋頂由平頂和斜面構成,斜面多用稻草和茅草堆砌,村落背后是郁郁蔥蔥的古樹叢林,村前梯田層層延伸到河谷底。(1)簡述阿者科古村落保存完好的原因。(2)分析“蘑菇房”房頂修成平頂和斜面的作用。(3)隨著經濟條件的改善,說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