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45∕T 2876-2024 地質災害物探技術規范_第1頁
DB45∕T 2876-2024 地質災害物探技術規范_第2頁
DB45∕T 2876-2024 地質災害物探技術規范_第3頁
DB45∕T 2876-2024 地質災害物探技術規范_第4頁
DB45∕T 2876-2024 地質災害物探技術規范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50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ICS07.060

CCSP14

45

廣西壯族自治區地方標準

DB45/T2876—2024

地質災害物探技術規范

Technicalspecificationforgeophysicalexplorationofgeological

hazards

2024-09-30發布2024-12-01實施

廣西壯族自治區市場監督管理局發布

DB45/T2876—2024

目次

前言.................................................................................II

1范圍...............................................................................3

2規范性引用文件.....................................................................3

3術語和定義.........................................................................3

4符號...............................................................................5

5縮略語.............................................................................5

6一般要求...........................................................................5

工作條件.......................................................................5

工作流程.......................................................................6

7物探方法與技術.....................................................................8

一般規定.......................................................................8

方法要求.......................................................................8

8地質災害探測......................................................................36

一般規定......................................................................36

滑坡探測......................................................................37

溝谷型泥石流探測..............................................................38

巖溶塌陷探測..................................................................40

采空塌陷探測..................................................................41

9地質災害治理工程質量檢測..........................................................43

一般規定......................................................................43

固結灌漿質量檢測..............................................................43

帷幕灌漿質量檢測..............................................................44

混凝土質量檢測................................................................44

10成果報告內容要求.................................................................45

附錄A(資料性)常見巖土、水、氣主要物性參數........................................47

附錄B(資料性)滑坡探測適用方法....................................................49

附錄C(資料性)溝谷型泥石流探測適用方法............................................50

附錄D(資料性)巖溶塌陷探測適用方法................................................51

附錄E(資料性)采空塌陷探測適用方法................................................52

附錄F(資料性)地質災害治理工程質量檢測適用方法....................................53

參考文獻.............................................................................54

I

DB45/T2876—2024

前言

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標準化工作導則第1部分:標準化文件的結構和起草規則》的規定

起草。

請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內容可能涉及專利。本文件的發布機構不承擔識別專利的責任。

本文件由廣西壯族自治區自然資源廳提出、歸口并宣貫。

本文件起草單位:廣西壯族自治區地質環境監測站、廣西華藍巖土工程有限公司、廣西壯族自治區

地球物理勘察院、廣西有色勘察設計研究院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岳志升、鄒仁輝、劉振宇、梁明、莫運松、劉小明、黃希明、黃海、莫東才、

吳福、朱真、劉昶、磨英飛、周緒鴻、鄧文志、石科、楊富強、胡磊磊、馬富安、師虎峰、白世賢、陳

鑫、陳秋光、黃上威、安俊珠、石覃劍、潘正潮。

II

DB45/T2876—2024

地質災害物探技術規范

1范圍

本文件界定了地質災害物探技術的術語和定義,規定了地質災害物探技術的一般要求、物探方法與

技術、地質災害探測、地質災害治理工程質量檢測、成果報告內容要求等的操作指示。

本文件適用于廣西行政區域內常見地質災害(滑坡、溝谷型泥石流、巖溶塌陷、采空塌陷)的評估、

勘查、治理等階段的物探工作,以及竣工驗收階段地質災害治理工程的質量檢測工作,不穩定斜坡等其

它地質災害的物探工作可參照執行。

2規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內容通過文中的規范性引用而構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條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僅該日期對應的版本適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單)適用于本

文件。

GB12950地震勘探爆破安全規程

GB50585巖土工程勘察安全規范

DZ/T0153物化探工程測量規范

DZ/T0070時間域激發極化法技術規程

DZ/T0072電阻率測深法技術規程

DZ/T0073電阻率剖面法技術規程

DZ/T0081自然電場法技術規程

DZ/T0170淺層地震勘查技術規范

DZ/T0173大地電磁測深法技術規程

DZ/T0186直流充電法技術規程

DZ/T0187地面磁性源瞬變電磁法技術規程

3術語和定義

下列術語和定義適用于本文件。

地質災害geologicalhazard

自然因素或者人為活動引發的危害人民生命和財產安全的山體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

裂縫、地面沉降等與地質作用有關的災害。本文件主要涉及滑坡、溝谷型泥石流、巖溶塌陷、采空塌陷

等災種。

物探geophysicalprospecting

以介質之間的物理性質差異為基礎,運用物理學的原理、方法和專門的儀器觀測物理場的分布及變

化,分析介質的物理性質、分布及形態的勘探方法,是地球物理勘探的簡稱。

3

DB45/T2876—2024

綜合物探comprehensivegeophysicalprospecting

根據同一探測對象所具有的不同物理性質,采用兩種或兩種以上的物探方法對探測對象進行綜合

探測。

物探正演geophysicalforwardmodeling

一種基于介質的幾何參數和物性參數計算物理場值的方法,用于模擬和預測地球物理勘探中的物

理現象。

物探反演geophysicalinversion

一種基于物理場值計算介質的幾何參數和物性參數的方法,用于推斷地下介質的物理屬性和幾何

結構。

縱測線longitudinalsurveyline

平行于路線中線或探測對象走向的測線。

橫測線crosssurveyline

垂直于路線中線或探測對象走向的測線。

正常場normalfield

相對平穩的物理場,又稱背景場。

異常場anomalyfield

偏離正常場并超過一定數值的局部變化。簡稱異常。

地形校正terraincorrection

對由地形起伏所產生的物理場值畸變進行的數值校正。

電法勘探electricalprospecting

以介質之間的電學性質或電化學性質的差異為基礎,觀測和分析電場、電磁場、電化學場的分布和

時間特性的一類物探。常用電法有自然電場法、充電法、電剖面法、電測深法、高密度電阻率法和激發

極化法等。

電磁法勘探electromagneticmethodprospecting

基于觀測和分析地下介質的電磁感應、電磁場分布和電磁波傳播為基礎的一類電法勘探方法。常用

電磁法有地質雷達法、瞬變電磁法、音頻大地電磁法等。

地震波勘探seismicwaveprospecting

以介質之間的彈性和密度的差異為基礎,通過觀測和分析地震波在介質中的傳播特征,探測巖土體

物理性質和界面形態的一類物探。常用地震波勘探法有地震折射波法、地震反射波法、瞬態瑞雷面波法、

微動探測法、地震頻率諧振法等。

4

DB45/T2876—2024

地球物理測井geophysicallogging

借助電纜和專用儀器設備,沿鉆孔對井壁進行一系列地球物理測量,通過獲取地層物性參數,研究

鉆孔地質剖面,判別地下流體性質的方法。常用地球物理測井法有電阻率測井、地震波速測井、聲波測

井、超聲波成像測井、管波測井、電視測井、井間層析成像等。

層析成像computerizedtomography

利用彈性波、電磁波或電流的透射或傳播原理,對被測區域進行多方位斷面掃描,重建速度、能量

吸收或電阻率圖像的地球物理探測,簡稱CT。常用層析成像法有彈性波CT(地震波CT、聲波CT)、電磁

波CT和電阻率CT等。

4符號

下列符號適用于本文件。

A,B:供電電極點。

C:無窮遠極點。

O:觀測中心點。

AB:供電電極距。

AO:供電電極A點至觀測中心O點的距離。

BO:供電電極B點至觀測中心O點的距離。

CO:無窮遠極C點至觀測中心O點的距離。

M,N:測量電極點。

MN:測量電極距。

CDP:共深度點。

5縮略語

下列縮略語適用于本文件。

CT:層析成像

F-K:頻率-波數

SPAC:空間自相關法

ESPAC:擴展的空間自相關法

H/V:地表記錄的不同頻率地震背景噪聲的水平分量和垂直分量的比值

TE:觀測大地電磁場中Hx—Ey極化波的裝置形式

TM:觀測大地電磁場中Hy—Ex極化波的裝置形式

6一般要求

工作條件

運用物探方法解決地質災害勘查中的地質任務時,應具備下列前提條件:

——被探測對象與其周圍介質間應存在足夠的物性差異;

——被探測對象應具有一定規模,能產生可被觀測的地球物理異常場;

5

DB45/T2876—2024

——干擾因素產生的干擾場應相對有效異常足夠小,或能被識別;

——工作現場應具備布置探測裝置和開展探測工作的空間和條件。

工作流程

6.2.1工作流程圖

地質災害物探工作宜按圖1的流程進行。

圖1地質災害物探工作流程圖

6.2.2流程要求

6.2.2.1接受任務應簽訂合同書,明確責任。

6.2.2.2收集資料時,應搜集和整理測區范圍內相關的工程概況、測量、水文地質、工程地質、地球

物理及工程設計、施工和運營等資料。

6.2.2.3現場踏勘應了解工作環境條件、地形地貌情況,核實已收集資料的可利用程度,初步選擇物

探方法,擬定工作計劃并預估工作量。

6.2.2.4試驗工作的要求如下:

——應根據工作目的、地質及環境條件擬定試驗方案;

——試驗地段應選在有充分地質資料支持且具有代表性的地段;

——應根據試驗結果確定合適的物探方法、儀器設備和技術參數,同時試驗成果可作為地質災害探

測成果的一部分。

6.2.2.5物探工作方案在現場踏勘和試驗工作的基礎上編制,包括的主要內容如下:

——工作目的、任務、范圍、期限和測區位置等;

6

DB45/T2876—2024

——方法選擇及依據、技術要求、工作方法有效性分析、現場工作的布置及確定工作量等;

——工作布置圖;

——與地質、測量、設計、施工、管理等其他專業的配合;

——儀器、設備、材料、車輛等資源配置;

——施工組織及工作進度計劃;

——作業質量、安全及環境保證措施;

——擬提交的成果資料。

6.2.2.6工作布置的要求如下:

——應遵循由已知到未知、由簡單到復雜的原則,先從已知地質條件簡單的地段開始,取得現場背

景資料后再進行復雜地段的工作;

——測線網應布置在相應工程階段的地質圖或設計圖上,比例尺不應小于同階段、同工程的勘查或

設計所使用的比例尺;

——布置測網時,應根據探測工作的需要和場地條件等進行,測網密度應保證異常的連續、完整和

便于追蹤;

——布置測線時,測線應呈直線布置;測線方向應避開地形及其他干擾的影響,還應垂直于或大角

度相交于探測對象或已知異常的走向;測線長度應保證異常的完整和具有足夠的異常背景;在

前人工作基礎上擴大測區范圍時,測區邊緣應重復部分測線或測點;

——測線應與地質勘探線和其他物探方法的測線一致;探測范圍內有已知點時,測線應通過或靠近

已知點布設;

——測點布設位置、數量應滿足技術要求及資料解釋的需要;

——在復雜地區及異常部位,測線應適當加密,并在主要測線之間布置輔助測線;

——測點間距應根據物探方法和工作任務合理確定,還應滿足探測精度要求;

——工作部署圖應注明測點、測線端點、轉折點、鉆孔、探洞、布極方向等主要信息;

——測線端點、轉折點、控制點、異常點、地形突變點及其他重要點位應進行空間位置測量;測量

精度應符合DZ/T0153的相關規定。

6.2.2.7數據采集的要求如下:

——用于數據采集的各種物探儀器設備及其附件應符合性能穩定、結構牢固可靠、防潮、抗震和絕

緣性能良好的要求;并由具備相應專業能力的人員正確使用和維護;

——數據觀測應在背景相對穩定的時段進行;

——觀測過程中應隨時監視采集的數據或曲線,如有異常現象應記錄并及時補測;

——在測線的端點、曲線的突變點和畸變線段,或儀器參數、觀測條件改變的情況下,應進行重復

觀測;

——觀測工作應建立質量保證體系。質量檢查應根據具體勘探方法,選擇重復觀測、系統檢查的方

法。檢查點應均勻分布、隨機選取,異常段、可疑點和突變點應重點檢查;檢查的工作量不應

少于總工作量的5%,兼能滿足數據統計的要求。當原始數據檢查不合格時,應分析原因,采

取措施或調整工作方案后重新觀測;

——觀測的原始記錄應完整齊全、數據真實、記錄及時、整理保存;

——現場觀測作業安全應符合GB50585的有關規定。

6.2.2.8數據處理和解釋推斷的要求如下:

——不應使用未經檢查或檢查不合格的探測數據;

——應采用經評定合格的處理軟件;

——應根據探測方法的特點和現場條件,選擇定性解釋、定量計算或反演計算;

7

DB45/T2876—2024

——當測區布置有物探參數孔、檢測標定孔時,數據處理和成果解釋應分析和確定目標地層或目標

物的物性參數;

——應結合地質、鉆孔資料,總結和分析各種異常現象和特征等進行物探資料解釋推斷。

6.2.2.9成果報告的編制要求如下:

——物探項目外業工作結束后,應根據任務要求及時編寫物探探測或檢測成果報告,報告應內容全

面、目的明確、方法技術可靠、數據真實、圖表齊全、結論正確;

——采用單項物探方法完成一個地質災害物探任務應編寫單項物探探測(或專項)成果報告;采用

多項物探方法完成一個地質災害物探任務應編寫綜合物探探測成果報告。

6.2.2.10成果報告應經各級校核和審查合格后才能交付使用,并應及時按照有關規定進行歸檔。中間

成果或階段性成果報告,經校核后可在現場交付使用,但應說明其使用條件。

7物探方法與技術

一般規定

7.1.1物探方法應根據目的任務、地質及地球物理條件、地形地貌特點以及現場試驗結果等綜合選擇。

7.1.2地質、地球物理條件復雜或重要地段,應采用多種物探方法相互補充驗證。

7.1.3物探探測過程中,宜選擇地表露頭或樣品進行物性參數測試,測試方法和測試數量應滿足物探

資料解釋的需要;物探檢測過程中,宜布置物探參數測試孔。

7.1.4在數據處理和資料解釋過程中,應充分收集和了解已知地質、勘查設計和施工資料。

方法要求

7.2.1電法勘探

7.2.1.1自然電場法

7.2.1.1.1應用條件的要求如下:

——應具有氧化—還原電化學作用或地下水滲透、擴散作用及其他作用,能夠形成電位差異;

——被探測的地質體埋深較淺且能形成穩定的自然電場,觀測到的電位差能夠有效地從干擾背景

中分辨出來;

——對干燥地區、地形切割劇烈、人文干擾嚴重地區,不宜布置自然電場法。

7.2.1.1.2觀測方式包括電位法、梯度法以及環形觀測法。游散電流較大時,應采用梯度觀測方式,

在復雜地質條件下可采用電位法和梯度法同時觀測。采用梯度方式觀測時,MN應等于點距。確定地下

水徑流方向時,可采用環形觀測方式。

7.2.1.1.3測線應垂直地層走向,點距宜為探測對象埋深的1/2~1/4,線距宜為點距的2~5倍。

7.2.1.1.4應采用不極化電極,每天工作前后應測量不極化電極的極差,開工前的極差應小于2mV,

收工后的極差應小于5mV。

7.2.1.1.5基點設置和基點聯測的要求如下:

——所有基點均應設置在交通便利,遠離流動水體的區域,避免設置在有工業游散電流和強電磁干

擾的地段;

——總基點應設在自然電場的背景場地段;分基點應設置在自然電場穩定的地段;

——分基點使用前和使用結束均應與總基點聯測,兩次觀測電位的差值不應大于5mV。

7.2.1.1.6數據采集的要求如下:

——數據采集過程中應關閉儀器的自然電位補償功能;

8

DB45/T2876—2024

——接地困難時,可垂直測線方向移動電極,移動距離不應大于1/2點距;

——游散電流干擾較大時,應選擇大地電流平穩的時間段觀測;

——同一條測線分段觀測或更換基點時,應在測線連接處重復測量至少2個以上的測點;

——每隔10個測點應進行一次重復觀測。

7.2.1.1.7觀測精度應采用平均絕對誤差評價。電位允許平均絕對誤差為5mV,應按公式(1)計算:

1

?=∑?|???′|···················································(1)

????

式中:

?——自然電位的平均絕對誤差;

??——第i點原始觀測值,單位為毫伏(mV);

??——第i點檢查觀測值,單位為毫伏(mV);

?——檢查點總數。

7.2.1.1.8數據處理的要求如下:

——所有觀測數據均應進行極差校正;

——電位觀測數據應進行基點改正,換算到總基點;

——不同觀測方式的觀測值不應相互換算;

——應剔除個別干擾數據。

7.2.1.1.9資料解釋應根據異常的幅值、強度等分析異常體的性質,確定異常體的平面位置和走向,

并根據剖面曲線的特征點估算異常體的寬度和埋深。

7.2.1.1.10成果圖件應包括:

——電位、電位梯度剖面曲線圖;

——電位、電位梯度平面等值線圖;

——定性或半定量解釋的平面圖、剖面圖。

7.2.1.1.11測線布置、數據采集、數據處理、資料解釋、成果圖件等要求還應符合DZ/T0081的有關

規定。

7.2.1.2充電法

7.2.1.2.1應用條件的要求如下:

——探測對象的電阻率應遠小于圍巖的電阻率,圍巖的巖性要比較單一,地表介質電性較均勻、

穩定,地形起伏不大;

——埋于地下的充電體應有天然露頭或人工露頭,如泉眼、淺井、鉆孔、坑道等。

7.2.1.2.2觀測方式包括電位法、梯度法以及追蹤等位線法,選擇要求如下:

——圈定充水洞穴或導水斷裂帶等低阻體平面位置應采用電位法;

——追索地下暗河應同時采用電位法和梯度法;

——確定地下水流向和流速時,應采用追蹤等位線法;

——地質條件復雜時可選用多種觀測方式。

7.2.1.2.3電極布置的要求如下:

——充電電極應與探測對象連通,且具備充電條件;

——無窮遠極C點應布置在探測對象走向的垂線上,距離測區的最短距離應大于測區對角線長度

的10倍;

——電位測量的固定N極應布置在無窮遠極C極的相反方向上,并處于大地電流場的穩定區域(即

電流密度矢量沿空間直角坐標系的三個方向的變化率的總和為零),距離測區的最短距離應大

于測區對角線長度的10倍;

9

DB45/T2876—2024

——測量電極應使用不極化電極,兩測量電極之間的接地電阻應小于10kΩ;

——充電電極、無窮遠電極埋設地點均應專人看守,并應設立危險標志。

7.2.1.2.4數據采集的要求如下:

——數據觀測過程應同時記錄電位差和供電電流強度;

——改變電流時,應在測線連接處重復2個以上的測點;

——每隔10個測點應進行一次重復觀測,并應在電位曲線的峰值點、梯度零值點進行重復觀

測;

——重復觀測點均應進行漏電檢查;

——觀測期間應實測充電點平面坐標及高程。

7.2.1.2.5觀測精度應采用均方相對誤差評價,電位允許均方相對誤差為±5%,按公式(2)計算:

?2

1???′

?=±√∑?(?)·································································(2)

2??=1′

??

式中:

?——電位檢查的均方相對誤差;

??——第?點經電流歸一化后的原始觀測值,單位為毫伏每安培(mV/A);

??——第?點經電流歸一化后的檢查觀測值,單位為毫伏每安培(mV/A);

′′

??——第?點??與??的平均值,單位為毫伏每安培(mV/A);

?——檢查點總數。

7.2.1.2.6數據處理的要求如下:

——所有觀測數據均應采用電流強度進行歸一化計算;

——電位法和梯度法觀測值不應相互換算。

7.2.1.2.7資料解釋的要求如下:

——資料解釋前,應綜合分析地表介質的不均勻性及地形、巖性、地表水徑流等因素對觀測數據的

影響;

——應根據電位峰值點或梯度零值點確定充電點的位置,并與實測的充電點位置進行對比分析;

——電位法和梯度法觀測時,應繪制相應的剖面曲線圖和平面等值線圖;

——定性解釋應根據電位或梯度異常的分布、幅值、強度及曲線上的特征點等,確定低阻體的位置;

——巖性單一、探測對象形態規整時,可選擇典型剖面進行正演;

——采用追蹤等位線法探測地下水流速及流向時,應繪制不同觀測時間的等電位線分布圖,以此分

析地下水的流向和流速。地形起伏較小時,可按公式(3)計算地下水的流速。

??

?=?··············································································(3)

???

式中:

?——地下水的流速,單位為米每秒(m/s);

???——等位圈位移的增量,單位為米(m);

???——與位移增量對應的時間間隔,單位為秒(s)。

7.2.1.2.8成果圖件應包括:

——充電電位、電位梯度剖面曲線圖;

——充電電位、電位梯度平面等值線圖;

——典型剖面的正演曲線及模型圖;

——定性或半定量解釋的平面圖和剖面圖。

7.2.1.2.9電極布置、數據采集、數據處理、資料解釋、成果圖件等要求還應符合DZ/T0186的有關

10

DB45/T2876—2024

規定。

7.2.1.3電剖面法

7.2.1.3.1常用的觀測裝置包括對稱四極、復合對稱四極、三極、聯合剖面、偶極-偶極以及中間梯度,

選擇要求如下:

——探測非水平的地質構造、巖性分界應選用單邊三極裝置、聯合剖面裝置等,其中AO或BO應大

于探測對象頂部埋深的3倍;

——探測巖溶、洞穴等不良地質體可選用對稱復合四極裝置、單邊三極裝置、聯合剖面裝置等;

——地表電性均勻時,可選用偶極-偶極裝置。

7.2.1.3.2工作布置的要求如下:

——應布設多條測線追蹤探測對象走向,測線應垂直探測目標的可能走向;

——每條測線的單個異常上測點不應少于3個;

——應至少有3條測線通過目標異常;

——中間梯度裝置改變供電電極位置時,應進行不少于2個測點的重復觀測;

——異常特征點部位,應加密測點或變換電極距進行觀測;

——目標異常應完整地被追蹤,若未追蹤完畢,則應增加工作量。

7.2.1.3.3電極距布置的要求如下:

——應根據探測對象的埋深及規模,結合現場地形、電性條件,通過試驗確定電極距;

——無窮遠極C與測線的垂直距離不應小于5倍的AO或BO;

——MN應為點距的1倍~2倍,MN/AB應介于1/3~1/50之間,在確保觀測信號可靠的情況下,應

選擇較小的MN,以提高分辨率;

——中間梯度法的測量范圍應在AB中部的1/3區間內,旁側測線與主測線的垂直距離不應大于

AB/6;

——同一工點應采用相同的電極距。

7.2.1.3.4數據采集除應滿足6.2.2.7的要求外,還應在同一測線兩次測量或兩個裝置的連接處重復

觀測不少于2個測點。

7.2.1.3.5觀測精度應采用均方相對誤差評價,按本文件公式(4)計算。視電阻率允許均方相對誤差

為±5%。

1

?=±∑?|?|······································································(4)

??=1?

式中:

?——視電阻率平均均方相對誤差;

?——系統檢查點數;

??——第?個檢查點均方相對誤差。

7.2.1.3.6數據處理、資料解釋與成果圖件的要求如下:

——應通過數據處理手段予以剔除或壓制干擾異常;

——定性解釋應根據曲線的特征判斷異常的性質,圈定異常體平面位置,估算其埋深;

——成果圖件應包括視電阻率剖面圖、視電阻率平面等值線圖、典型剖面的正演計算曲線及模型圖、

定性或半定量解釋的平面及剖面圖。

7.2.1.3.7工作布置、數據采集、資料處理、資料解釋、成果圖件等要求還應符合DZ/T0073的有關

規定。

11

DB45/T2876—2024

7.2.1.4電測深法

7.2.1.4.1常用的觀測裝置包括四極、對稱四極、單邊三極、聯合剖面、偶極-偶極以及五極縱軸,選

擇要求如下:

——探測層狀水平地層應選擇對稱四極裝置,不具備跑極條件時,可選擇單邊三極、聯合剖面裝置;

——探測溶洞、采空區等不規則地質體可選擇四極裝置、對稱四極裝置、單邊三極裝置、聯合剖面

裝置、偶極-偶極裝置以及五極縱軸裝置等;

——測量土壤電阻率、大地電導率等參數應選用對稱四極裝置。

7.2.1.4.2電極距布置的要求如下:

——最大供電電極距AB應滿足探測深度的需要;最小供電電極距AB應滿足資料解釋的需要;

——測量電極距MN與相應的供電電極距AB可采用等比或非等比形式,測量電極距MN與相應的供

電電極距AB之比值不應大于1/3;

——單邊三極或聯合剖面測深中的無窮遠極C點應位于測量偶極的中垂線上,無窮極遠C點距離

應大于最大AO的5倍;因條件限制不能垂直布設無窮遠極C點時,應增大無窮遠極C點距離,

最遠可增至供電點與記錄點間距AO的10倍;

——五極縱軸測深的供電極距AB應大于2倍至3倍探測目標的埋深,測量極距應為AB/30至AB/40。

7.2.1.4.3數據采集的要求如下:

——觀測的一次場電位差不應小于1mV,當一次場電位差小于3mV時,應加大供電電流重新測量;

——同一極距應進行多次讀數,取其常見值作為該極距的觀測值;

——當由于MN極距改變后,導致測深曲線出現不正常脫節時,應檢查改變前后M、N極的接地條

件,分析原因,并改變M、N極的位置重新測量;

——同一個電測深點不在同一天觀測時,應在連接處重復觀測兩個以上極距,其相對誤差不應超過

5%;

——應現場繪制電測深曲線,發現畸變點應及時采取措施,并重新測量。

7.2.1.4.4觀測精度的要求如下:

——單個極距的視電阻率允許相對誤差為10%,按公式(5)計算:

?????

?=2|′|······················································(5)

??+??

式中:

?——單個極距視電阻率相對誤差;

??——原始觀測視電阻率值,單位為歐姆米(Ω?m);

??——檢查觀測視電阻率值,單位為歐姆米(Ω?m)。

——單個電測深檢查點的視電阻率允許均方相對誤差為±5%,按公式(6)計算:

1

?=±√∑??2·····································································(6)

2??=1?

式中:

?——單個測深點視電阻率均方相對誤差;

?——參加計算的檢查極距個數。

——全區系統檢查的視電阻率允許平均均方相對誤差為±5%,按公式(4)計算。

7.2.1.4.5資料解釋應在分析研究電測深曲線類型、斜率、漸近線、極值點、拐點、局部畸變點基礎

上,推斷目標異常的性質、平面位置、埋深、規模。

7.2.1.4.6成果圖件應包括電測深曲線、地電斷面圖、平面剖面圖以及剖面地質解釋圖。

7.2.1.4.7裝置選擇、電極距布置、數據采集、資料解釋、成果圖件等要求還應符合DZ/T0072的有

12

DB45/T2876—2024

關規定。

7.2.1.5高密度電阻率法

7.2.1.5.1常用的觀測裝置包括溫納裝置、施倫貝爾裝置、三極裝置以及偶極裝置等,選擇要求如下:

——裝置形式應根據任務要求和場地條件進行選擇;

——最大供電電極距宜大于探測對象頂部埋深的6倍;

——電極間距和隔離系數應根據探測對象的規模及埋深確定,最大隔離系數應滿足勘探深度的要

求。

7.2.1.5.2測線方向應垂直地層或探測對象走向布置,測線長度應能保證異常邊界完整。

7.2.1.5.3數據采集的要求如下:

——現場應在極化穩定和建立恒穩電流場后,測試供電方波周期和確定濾波器截止頻率;遇強電干

擾時,應加大供電電流提高信噪比;

——復雜條件下,應采用兩種不同裝置形式觀測,但不應相互替代觀測數據;

——每種裝置觀測的壞點數不應超過1%;意外中斷恢復觀測時,重復觀測點數不應少于2個;

——現場觀測時,需記錄排列位置,并注明特殊環境因素。現場觀測數據需及時存儲,并記錄現場

條件。

7.2.1.5.4數據處理、資料解釋和成果圖件的要求如下:

——在剖面曲線上逐層檢查,對離差過大的觀測數據應采用手動的方法予以刪除;

——對接地條件不良、地表電性不均勻以及干擾引起的局部假異常,應進行標注或選用合適的濾波

窗口對原始觀測數據進行濾波處理;

——反演計算應選擇正確的參數,地形起伏較大時,應選用具有地形校正功能的軟件進行反演;

——解釋應繪制視電阻率擬斷面圖,并應依據異常的分布、形態、幅值、規模等綜合分析異常體的

性質和規模;

——對同一測線多種裝置的觀測結果應進行對比分析,并進行綜合解釋;

——成果圖件應包括:原始觀測的視電阻率擬斷面圖、反演的電阻率斷面圖、解釋的平面圖和斷面

圖。

7.2.1.5.5裝置選擇、數據采集、數據處理、資料解釋和成果圖件等要求還應符合CJJ/T7的有關規

定。

7.2.1.6激發極化法

7.2.1.6.1可根據任務要求選擇激發極化剖面法和激發極化測深法,觀測裝置的選擇原則與電測深法

和電剖面法相同。

7.2.1.6.2數據采集的要求如下:

——供電導線的線架上未放完的導線應按“之”字型撒開在地面上;

——數據采集過程不應在接收機附近使用對講機;

——二次場電位差??2應大于0.3mV;干擾強烈的地區,??2的信噪比應大于3;

——脈沖寬度、延遲時間、采樣寬度、采樣塊數、疊加次數等參數應根據探測任務的需要選擇,并

通過試驗確定;

——探測地下水應觀測二次場電位隨時間衰變的曲線;

——觀測過程出現干擾數據、突變數據時,應進行多次重復觀測,取其常見值作為最終觀測結果。

7.2.1.6.3觀測精度應分別計算視極化率和視電阻率的觀測誤差,并按下列方法評價:

——視極化率允許均方相對誤差為±5%,按公式(7)計算:

13

DB45/T2876—2024

′2

1????????

?=±√∑1()·································································(7)

2????

式中:

?——視極化率的均方相對誤差;

???——第i點原始觀測視極化率值;

???——第i點檢查觀測視極化率值;

???——第i點???與???的平均值;

?——檢查的總測點數。

——視電阻率允許均方相對誤差為±7%,按公式(8)計算:

′2

1????????

?=±√∑1()································································(8)

2????

式中:

?——電阻率率的均方相對誤差;

???——第i點原始觀測電阻率率值;

???——第i點檢查觀測電阻率率值;

???——第i點???與???的平均值;

?——檢查的總測點數。

7.2.1.6.4資料解釋的要求如下:

——應根據曲線的特征確定異常體的性質、位置、估算其頂部埋深及產狀等;

——應根據電阻率和極化率測深曲線的特征,綜合確定探測對象的性質、埋深及厚度;

——解決與地下水有關的地質問題時,應利用多參數(如視極化率、視電阻率、半衰時、衰減度

等)進行綜合解釋。

7.2.1.6.5成果圖件應包括:

——視電阻率、視極化率剖面圖;

——視電阻率、視極化率平面等值線圖;

——視電阻率、視極化率測深曲線圖;

——視電阻率、視極化率擬斷面圖;

——視電阻率、視極化率等深度平面等值線圖;

——各參數解釋的平面圖、剖面圖。

7.2.1.6.6數據采集、觀測精度、資料解釋、成果圖件等要求還應符合DZ/T0070的有關規定。

7.2.2電磁法勘探

7.2.2.1地質雷達法

7.2.2.1.1應用條件的要求如下:

——被探測目標體與周邊介質的介電常數存在明顯差異;

——被探測目標體埋藏應具有一定規模。被探測目標體垂直方向上的厚度應大于探測時所用電磁

波在周邊介質中有效波長的1/4,水平方向上的長度應大于所用電磁波在周邊介質中的第一菲

涅爾帶直徑的1/4。區分兩個水平相鄰的目標體,其最小水平距離應大于第一菲涅爾帶直徑;

——與所選用的天線尺寸和形狀相比,測線經過的表面應相對平緩無障礙,易于天線移動;

——不應探測極高電導屏蔽層、潮濕土層、密集鋼筋網等條件下的目標體;

14

DB45/T2876—2024

——測區內不應有大范圍的金屬構件或無線電射頻源等較強的電磁干擾。

7.2.2.1.2儀器設備的要求如下:

——儀器的信號增益控制應具有指數增益功能;

——儀器的模數轉換應大于16bit;

——儀器應具有8次以上信號疊加功能;

——連續測量時,儀器的掃描速率應大于每秒128次。

7.2.2.1.3探測方式分剖面法、環形法、寬角法。當地面相對平坦時,可選用連續剖面法,當測線經

過的表面凸凹不平、天線不便勻速移動或信號較弱時,應采用點測剖面法。在基樁底部等窄小工作面的

進行探測時,應采用環形法和點測剖面法。測量圍巖介質的電磁波傳播速度可采用寬角法。

7.2.2.1.4工作參數選擇的要求如下:

——雷達主機天線工作頻率的選取,應根據探測目的、探測對象埋深、分辨率、介質特性以及天

線尺寸是否符合場地需要等因素綜合考慮;

——記錄時窗應根據最大探測深度與上覆地層的電磁波平均速度按公式(9)計算:

2?

?=1.3×???·······································································(9)

?

式中:

?——時窗,單位為納秒(ns);

?——雷達波波速,單位為米每納秒(m/ns);

????——最大探測深度,一般取目標體深度的1.5倍,單位為米(m)。

——儀器的信號增益應保持信號幅值不超出信號監視窗口的2/3,且天線靜止時信號穩定;

——應選擇所用天線中心頻率的6~10倍作為采樣率;

——應選擇中心頻率為8MHz~300MHz的天線,探測淺埋、小規模的目標物時,天線中心頻率可適

當提高;

——采用移動較快的車載測量方式時,應選用空氣耦合天線。

7.2.2.1.5數據采集的要求如下:

——在滿足探測深度的前提下,應選用頻率較高的天線,單一天線不能完全達到探測目的時,應選

用兩個或兩個以上頻率的天線觀測;

——應清除或避開測線附近的金屬物,電磁干擾較強的區域應使用屏蔽天線;

——支撐天線的器材應選用絕緣材料,天線操作人員不應佩帶含有金屬成分的物件,并與工作天線

保持相對固定的位置;

——測試過程中,應保持工作天線與探測面基本平行、距離相對一致,避免忽高忽低;

——采用連續觀測時,天線的移動速率應均勻,與儀器的掃描率相匹配。點測時,應在天線靜止時

采樣;

——標注應與測線樁號一致。采用自動標注時,宜避免標注信號線干擾天線工作信號。采用測量輪

標注時,應每10m校對一次。

7.2.2.1.6資料檢查和評價的要求如下:

——提供檢查和評價的雷達資料應經過初步編輯。編輯內容可包括測線號、里程樁號、剖面深度等;

——檢查觀測的圖像應與原始觀測圖像的形態與位置基本對應;

——檢查發現雷達圖像有疑義或記錄時窗未滿足要求時,應調整參數后重新觀測。

7.2.2.1.7數據處理的要求如下:

——可根據需要選取或刪除無用道,水平比例歸一化、增益調整、地形校正、頻率濾波、F-K傾角

濾波、反褶積、偏移、空間濾波、點平均等處理方法;

15

DB45/T2876—2024

——應根據現場記錄數據質量及解釋需要選擇處理方法與步驟。當反射信號弱、數據信噪比低時,

不應進行反褶積、偏移處理。在進行F-K傾角濾波和偏移處理前應刪除無用道,并進行水平比

例歸一化和地形校正;

——在數據處理各階段均可選擇頻率濾波除去某一頻段的干擾波;

——可用F-K傾角濾波除去傾斜層狀的干擾波,但應事先確定無同樣傾角的有效層狀反射波;

——可用反褶積來壓制多次反射波。用于反褶積的反射子波應是最小相位;

——可采用時間偏移或深度偏移處理方法將傾斜層反射波界面歸位,將繞射波收斂。在進行深度偏

移處理時,應選擇可靠的介質波速;

——為使異常具有更好的連續性或獨立性、提高數據圖像的可解釋性、改變反射信號的振幅特征,

可選用有效道疊加法和道間差法的空間濾波,但應在其他方法處理完成后進行;

——可用點平均法進行平滑數據,去除信號中的高頻干擾。參與平均的點數應為奇數,最大值應小

于采樣率與低通頻率之比。

7.2.2.1.8資料解釋的要求如下:

——應通過班報現場復核,篩選干擾異常;

——應先在原始圖像上通過反射波波形、能量強度、反射波初始相位等特征判斷識別和篩選異常,

確定異常體性質;

——應通過數據處理對強反射波和強吸收波同相軸進行追蹤,或利用異常的寬度及反射旅行時等

參數計算異常體的平面延伸、范圍和埋深。

7.2.2.1.9成果圖表的要求如下:

——圖件應包括雷達剖面圖像、雷達剖面成果地質解釋圖和測線布置圖;

——雷達剖面圖像可選擇摘錄有異常的部分,連測時可繪制色譜、灰色或波形圖像,點測時可繪制

波形圖像;

——可采用表格匯總說明異常情況。

7.2.2.1.10儀器設備、數據采集、資料檢查和評價、數據處理、資料解釋等要求還應符合CJJ/T7的

有關規定。

7.2.2.2瞬變電磁法

7.2.2.2.1應用條件的要求如下:

——探測目標體與圍巖之間存在明顯的電性差異,且呈低阻特性;

——測區地面干擾、淺表層的地質噪音和人文干擾較小。

7.2.2.2.2儀器設備的要求如下:

——發射機:

?輸出電壓范圍應為100V~1000V;

?發送電流應不小于10A;

?發送功率應不小于1000W;

?發送電流波形應為階躍波、三角波等。

——接收機:

?輸入阻抗應不小于10MΩ;

?動態范圍應不小于120db;

?最小檢測信號不小于0.05μV;

?A/D轉換精度不小于16bit。

7.2.2.2.3觀測方式包括重疊回線裝置、中心回線裝置、偶極裝置以及定源回線裝置。應根據勘探深

度要求,結合現場地形、地質及物性條件選擇觀測裝置及裝置尺寸,并應通過現場試驗確定。

16

DB45/T2876—2024

7.2.2.2.4探測深度與發射磁矩(發射電流乘以回線面積)、環境噪聲、儀器分辨率等因素有關,最

大探測深度H可參考公式(10)和公式(11)估算:

1

?2??5

?=0.55×(1)··································································(10)

?

?=???···········································································(11)

式中:

?——最大探測深度,單位為米(m);

?——發射電流強度,單位為安[培](A);

?——發射回線邊長,單位為米(m);

?1——上覆地層綜合電阻率,單位為歐姆米(Ω?m);

?——最小可分辨電平,一般為0.2nV/m2~0.5nV/m2,單位為納伏[特]每平方米(nV/m2);

??——最低限度的信噪比,一般應大于或等于3;

?——噪聲電平,單位為納伏[特]每平方米(nV/m2)。

7.2.2.2.5時窗范圍應通過現場試驗確定。最長時窗可根據公式(12)估算:

?2

?=·········································································(12)

784×?(?)

式中:

?——最大探測深度,單位為米(m);

?——斷電后延時,單位為毫秒(ms);

?(?)——延時?時刻視電阻率,單位為歐姆米(Ω?m)。

7.2.2.2.6對于中心回線裝置,公式(12)中的視電阻率可根據公式(13)計算獲得:

2

?2???3

?(?)=0(0)···············································(13)

4??5???(?)

??

式中:

?(?)——延時?時刻視電阻率,單位為歐姆米(Ω?m);

7

?0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