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教版語文必修四第1專題《寡人之于國也》教案_第1頁
蘇教版語文必修四第1專題《寡人之于國也》教案_第2頁
蘇教版語文必修四第1專題《寡人之于國也》教案_第3頁
蘇教版語文必修四第1專題《寡人之于國也》教案_第4頁
蘇教版語文必修四第1專題《寡人之于國也》教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寡人之于國也eq\o(\s\up7(),\s\do5(總體設計))教材概述戰國時代各國諸侯爭于“力”,群雄逐鹿,蠶食鯨吞,戰事不斷,百姓處于水深火熱之中,社會混亂,禮崩樂壞。此時,正是儒家學派又一個代表人物孟子的生活年代。亞圣孟子繼承了孔子“仁”的思想,并衍生出自己的“仁政”“民本”觀。公元前335年,也即梁惠王35年,孟子被梁惠王邀請到魏國宣講治國之道。本文所選的這段孟子和梁惠王的對話,圍繞“民不加多”的問題展開討論,體現了孟子“仁政”“民本”的治國思想,并在一定程度上揭露了社會的不平等。課文大致可分為兩個部分,前面三段為第一部分,孟子以“五十步笑百步”的故事委婉地批評梁惠王與鄰國國君一樣不行“仁政”,導致雖盡心盡力但政績不佳的結局,為下文具體闡述“仁政”主張張本;后面一段為第二部分,它是孟子集中闡述自己“仁政”措施的關鍵部分,從文章主旨的角度審視,后一段為文章真正的主體,是教學探討的重點所在。孟子善喻,本文所用的“五十步笑百步”“非我也,兵也”等比喻,把抽象的道理說得非常形象,使說理生動而深刻。并以排比句式增強文章的雄辯氣勢。加之孟子善于把握人的心理,使得文章渾然一體,氣勢恢弘,步步推進,環環相扣。孟子以他雄強的論辯力,給我們描繪出了一幅理想社會的藍圖:統治者役民以時,治民之產,老百姓豐衣足食,安居樂業,普行教化,老有所安,幼有所教,其樂融融。本文彰顯了孟子“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的民本思想以及反對暴虐、反對戰爭的仁政思想,顯示出一定的歷史進步性。思路方法設計思路:本課語言障礙不多,內容又較清晰,對于古文基礎較好的班級來說,在做好充分預習的前提下,一節課就可完成對字詞的把握,文本的理解。課堂上可讓學生多讀多背,在字詞上可指出重要的實虛詞,以引起學生的注意,并給他們歸納一些判斷詞義的規律方法;內容上要注重合作探討,尤其是設喻手法,還要學以致用。教學方法:自讀法、討論法、辯論法等。使用教具:多媒體教學投影相關設備。課時安排:1課時三維目標1.積累文中重要實虛詞的意義用法(虛詞主要是“于”“之”“以”“則”),積累通假字。2.學習本文比喻論證的方法,指導學生利用背景、上下文及體味語言的方法感知人物形象。3.理解文中體現的孟子的仁政思想;欣賞體味孟子散文雄辯的說理藝術。eq\o(\s\up7(),\s\do5(教學設計))導語設計eq\b\lc\\rc\(\a\vs4\al\co1(舊知導入))上一篇課文中,孔子面對弟子,把嚴厲的教誨和透徹的論說結合起來,入情入理而又無可辯駁地表明自己“禮”與“仁”的主張。但是,當面對的是高高在上、尊嚴意識很強的君王,要讓他實行仁政,那又該如何勸說呢?下面我們就通過本課的學習,來欣賞一下孟子高超的論辯藝術!eq\b\lc\\rc\(\a\vs4\al\co1(對比導入))在儒家的傳統中,孔孟總是形影相隨。你看,一個被尊奉為“大成至圣”,一個被稱為“亞圣”;《論語》《孟子》都名列“四書”;孔曰“成仁”,孟曰“取義”,他們的宗旨也相配合。那么,他們在學說、論辯方面又有何差異呢?希望同學們做個有心人,學完本課后對這一問題有所認識。eq\b\lc\\rc\(\a\vs4\al\co1(舊知導入))科舉時代,“四書”“五經”是讀書人的必修課本。(讓學生了解“四書”——《大學》《中庸》《論語》《孟子》,“五經”——《詩》《書》《禮》《易》《春秋》的知識)《孟子》能榮登此列,必有高超的語言藝術和經世濟民的偉大作用。下面就讓我們走進這部著作,汲取營養吧。推進新課eq\b\lc\\rc\(\a\vs4\al\co1(知識積累))1.作家作品(學生預習時自行整理,課堂上交流補充)孟子,名軻,字子輿,戰國鄒(今山東鄒城市)人。當時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據《史記·孟子荀卿列傳》記載,他是子思(孔子孫,名伋)的再傳弟子,主張行仁政,強調“民貴君輕”,重視民心的向背。在人性問題上,提出“性善”論。曾游說齊宣王、梁惠王,宣傳他的政治主張,但始終未被采納。后來,孟子退而著書,作《孟子》七篇。他維護和發展了儒家學說,對當時和后世思想界影響很大,一向被認為是繼承孔子學說的正統,后世將他和孔子并稱。《孟子》在寫作上很有特色。首先是善于雄辯,極具氣勢,邏輯謹嚴。其中最多的是各種發問的方式方法,時而提問,時而設問,時而反問,運用自如,靈活多變。其次,善用比喻和寓言陳述事理,辯論是非。2.基礎積累(教師范讀課文,要求學生注意一些字詞的讀音和寫法,然后投影易讀錯寫錯的字詞及通假字,加以鞏固)①棄甲曳()兵②涂()有餓piǎo()③雞豚()狗zhì()之畜()④數()罟()不入wū()池⑤無()失其時⑥謹庠()序之教⑦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⑧申之以孝tì()之義明確:①yè②tú通假字,同“途”莩③tún彘xù④cùgǔ洿⑤wú通假字,同“毋”⑥xiáng⑦bān通假字,同“斑”⑧悌eq\b\lc\\rc\(\a\vs4\al\co1(信息篩選))(一)學生根據注釋試著翻譯課文,翻完可提出字句上的疑惑,師生交流解決。然后看幻燈片,鞏固對課文中重點詞句的理解。1.實詞①河內兇(),則移其民于河東②鄰國之民不加()少③王好戰,請以戰喻()④不違農時,谷不可勝()食也⑤是使民養生喪()死無憾也⑥五畝之宅(),樹之以桑⑦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⑧涂有餓莩而不知發()明確:①兇:收成不好,荒年。②加:更。③喻:說明。④勝:盡。⑤喪:辦喪事。⑥宅:宅地。⑦畜:畜養。失:錯過。⑧發:打開(糧倉)。2.虛詞明確:于:①介詞,對。②介詞,到。③介詞,比。④介詞,跟。之:①助詞,的。②助詞,用在主謂之間,起取消句子獨立性作用,不譯。③助詞,補音節,不譯。④代詞,它,指宅地。以:①介詞,用。②介詞,按。③介詞,把。④介詞,憑。則:①連詞,表承接,就。②連詞,表假設,那么。③連詞,表假設,那么。④連詞,表轉折,卻。其:①代詞,那里的。②代詞,它們的。3.特殊句式①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賓語前置。這樣卻不稱王的,沒有這種情況)②是何異于刺人而殺之,曰:“非我也,兵也。”(介詞結構后置。這跟拿著刀子刺人,把人殺死,卻說:“不是我殺的,是武器”有什么不同啊)(二)初步篩選課文信息,作好探討研讀的準備。1.這篇課文記載了誰和誰的一次對話,這次對話是圍繞什么話題展開討論的?明確:課文是孟子和梁惠王圍繞“民不加多”展開的一次討論2.課文中談及“民之加多”的語句有哪些?明確:談及“民之加多”的語句有“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則無望民之多于鄰國也”“斯天下之民至焉”。——先談梁惠王對于“民不加多”的疑問;再分析“民不加多”的原因;最后指明解決“民不加多”問題的措施。eq\b\lc\\rc\(\a\vs4\al\co1(合作探究))1.梁惠王在治理王國、處理政務方面的自我評價怎樣?實際上他當得起這個評價嗎?從文中找出依據。提示:梁惠王自認為對國家對人民是盡心盡力了。在“盡心焉耳矣”句中,連用三個語氣詞,帶有自我肯定,甚至自詡的語氣。自我感覺越是良好,實際效果就越出乎他的意料。實際上,他擔當不起這個評價。可以從這幾個方面來思考:其一,他所自許的治國措施不過是“移民”而已,這不過是小恩小惠,是表面功夫,至多是“治標”,肯定“不治本”;其二,文中有“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檢,涂有餓莩而不知發”的語句,揭示了當時虐民暴政的本質和人民生活的悲慘處境;其三,最后句中“王無罪歲”,也暗示了當時統治者把百姓苦難歸罪于年成,而不能自查自省的問題,這當然也和“盡心”不符。2.有道是“當局者迷,旁觀者清”。孟子是如何巧妙地讓梁惠王了解自己的施政缺陷的?提示:孟子用梁惠王熟悉的“戰”設喻,他對此問的答案早已料定,讓惠王據事理作答的同時墜入孟子所設圈套之中,把自己跟鄰國之君放在同一水平上——巧妙地指出梁惠王所謂“盡心”于國其實與鄰國之政相差無幾,本質上都是虐民暴政。使用比喻,使孟子說理顯得從容、含蓄,有利于對方反躬自省。3.在孟子看來,要使“民加多”,就需行“王道”,那么,應該如何行王道呢?提示:“王道之始”即行王道的前提是解決人民的溫飽問題——谷、魚鱉吃不完,材木用不完,人民“養生喪死”無憾。而具體措施包含兩方面:合理發展農副業生產——種田、植桑、畜養;注重教化,興辦教育,使人人知廉恥,講禮義,引人向善。eq\b\lc\\rc\(\a\vs4\al\co1(能力提升))1.梁惠王為何對“民不加多”的問題倍感憂慮?提示:引導學生結合戰國的時代背景來思考這個問題。戰國的諸侯各國,人民、領土、政權都是諸侯們的私有財產,自然領土越廣,人民越多,實力、權勢越大,在國際間的地位就愈高,就能稱雄稱霸。由于那時還沒有國籍制度,也沒有移民限制,更沒有護照的辦法,老百姓可以比較自由遷徙,哪一個國家富強,可以過更好的生活,就可以搬到哪一個國家,作他國的國民。而在戰國當時,天下——全中國的人民,只不過幾千萬人而已,真正是地廣人稀,再加上當時連年戰爭和統治者的橫征暴斂以及生產力水平低下,造成人口減少、兵員和勞動力匱乏。這一分析之下,就知道當時梁惠王對孟子提出這個問題來,是有他的道理的。2.孟子的“仁政“思想在本文中是如何具體表現的?今天可作哪些合理的引申?提示:孟子認為梁惠王要想使國民“加多”,稱雄諸侯,必須施行仁政。只有行仁政,才能順民意,得民心,進而得天下。而施行仁政的措施就是關注民生,休養生息,因地制宜地發展生產,不征調百姓服役而耽誤生產時節,不狂捕濫撈,不忽視時令伐木,牲畜不誤繁殖,不誤糧食播收,種桑養蠶織布,“使民養生喪死無憾”,解除后顧之憂,百姓衣食安則心安,從而穩定人心,鞏固政權。然后再興辦教育,使人人知廉恥,人人講禮義,引人向善,傾心歸附。至此,百姓安居樂業,社會長治久安,“王道可成”。此外,國君要常自省,革除虐政、苛政、酷政。孟子始終圍繞仁民、富民、養民、教民、利民、保民,抓住百姓和“王道”形成的關系,體現出民為國本的思想。今天可作一些合理的引申:(1)人不能肆意役使自然,而是要尊重自然,通過與自然的交往、互動,使人與自然協調發展,實現“雙贏”。(2)仁義是最大的利益,有仁義,相關者都會有利益;無仁無義,所有人都不會有利益。(3)發展經濟,振興教育,加強教化,使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雙豐收,并形成社會、國家和民族的凝聚力。(4)實現天下安寧太平,是人心所向的條件之一。(5)民富才能國強,而民富的前提是休養生息,使民力得以滋繁,以創造更多的物質財富。eq\b\lc\\rc\(\a\vs4\al\co1(方法點撥))1.文言文學習要注重閱讀和理解性背誦。可作朗讀指導或討論,以便更好地把握文章情感內容。提示:第1段第1句要把梁惠王“自詡”的口氣讀出來。末尾“何也”要讀得稍重一些,要傳達出梁惠王困惑而急于求解的心情。第2段孟子設喻一段朗讀時慢一些,語氣應平緩。第3段的“不可”應讀得斬釘截鐵,堅決、有力。第4段排比,對偶句較多,要讀出孟子散文的氣勢磅礴、感情激越、銳不可當的特點。要把反問句的反問語氣讀出來。2.在理解文意時,感知人物形象時,可指導學生一些方法,如背景聯系法(如能力提升問題1),上下語境聯系法(如合作探究問題1),關鍵字詞體味法等。文中語氣詞頗多,但并非可有可無,可先在教師指導下賞析一二,激發學生深入探究的興趣。如:(1)體味第1段末尾“何也”,能否改成“何哉”或“何故”?提示:“何哉”,問中兼嘆,多用于設問;“何故”,一般詢問語氣;只有用“何也”才能表達梁惠王困惑而急于求解的心情。(2)第4段中“不違農時”開始連用五個“也”字,擬刪去前四個,改用“……,則……”這種句式,如“不違農時,則谷不可勝食”,好不好?提示:不好,用“也”才能表達出孟子堅信不疑的語氣和贊美之情,使行文如連珠,頗有聲勢。(3)如用“王道之成也”替代“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效果如何?提示:失去主觀色彩,缺乏咄咄逼人之勢,說服力減弱。eq\b\lc\\rc\(\a\vs4\al\co1(規律總結))重要實詞歸類1.兇①河內兇(收成不好,荒年)②兇多吉少(不吉利的事)③漢初匈奴兇黠(兇惡,殘暴)④甫聞兇訊(不幸,多指喪事)⑤緝拿元兇(殺人的人)2.加①鄰國之民不加少(更加)②欲加之罪,何患無辭(施加)③樊噲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放上)④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增加)⑤犧牲玉帛,弗敢加也(夸大)3.或①或百步而后止(有的人)②天之行,或日或雨(有時)③云霞明滅或可睹(或許)4.直①直不百步耳(只不過)②中通外直,不蔓不枝(與“曲”相對)③理直氣壯(正確)④系向牛頭充炭直(同“值”)⑤直上載公子上座(徑直)5.勝①谷不可勝食也(盡,完)②此所謂戰勝于朝廷(勝利)③予觀夫巴陵勝狀,在洞庭一湖(優美的)④數石之重,中人弗勝(承受,忍受)⑤自古邪不勝正(超過)6.數①數罟不入洿池(細密的)②數口之家,可以無饑矣(幾)③扶蘇以數諫故,上使外將兵(屢次)④數不勝數(計算)eq\b\lc\\rc\(\a\vs4\al\co1(分析鑒賞))引導學生在反復誦讀課文的基礎上,分析本文所體現的孟子散文的特點。提示:本文從藝術上充分體現了孟子散文的藝術特點,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結構嚴謹。孟子的文章從表面看,鋪張揚厲,似乎散漫無際,實則段落分明,層次井然,而且環環相扣,不可分割。二、善用比喻。孟子善于運用比喻說理,文字顯得從容不迫。如用“五十步笑百步”比喻梁惠王所謂“盡心于國”不比鄰國之政好多少,生動、有趣、有力地陳說了事理。三、氣勢充沛。孟子的文章具有雄辯的氣勢,表現在語言上是使用整齊的排偶句式。如這篇文章第三部分孟子暢談“使民加多”的道理時,連用四組排偶句,音節鏗鏘,氣勢充沛。eq\b\lc\\rc\(\a\vs4\al\co1(拓展探究))(一)通過本文的學習,結合你所掌握的關于孟子的一些資料,談談你眼中的孟子是一個具有怎樣性格的人?(也可以指導學生寫些有關的小論文。力求有理有據,有層次)提示:春秋戰國時期,隨著社會動蕩變化,民主觀念抬頭,百家爭鳴興起。當時孟子就義無反顧地提出“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孟子·盡心下》)的論點,敢于藐視神圣君權,罵桀紂是“一夫”,罵五霸及今之諸侯是“罪人”,罵大臣是“民賊”,罵把人民推向戰爭是“殃民”。面對梁惠王“于國”“盡心”的表白,他直言不諱,義正詞嚴,批評統治者“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檢,涂有餓莩而不知發”,深刻地揭示了當時社會的極端不平等,有力地揭露了統治者坑民害民的暴政。他有著“如欲平治天下,當今之世,舍我其誰”(《孟子·公孫丑下》)的宏愿偉志;對時事的論述既析之以理,娓娓而談,又尖銳駁斥,辛辣諷刺,展示出一個聰明機智、狂放不羈、豪爽直率、潑辣大膽、愛民重民、肩擔天下、無畏無私的政治家、論辯家的形象。(二)閱讀下面材料,完成后面的練習。孟子見齊宣王,曰:“為巨室,則必使工師求大木。工師得大木則王喜,以為能勝其任也;匠人斫而小之則王怒,以為不勝其任矣。夫人幼而學之,壯而欲行之,王曰‘姑舍女所學而從我’,則何如?今有璞玉于此,雖萬鎰必使玉人雕琢之,至于治國家則曰‘姑舍女所學而從我’,則何以異于教玉人雕琢玉哉?”1.將畫線句子譯成現代漢語。(1)匠人斫而小之則王怒,以為不勝其任矣。(2)則何以異于教玉人雕琢玉哉?2.孟子運用設喻的方法說明什么道理?用這種辦法講道理有何好處?譯文:孟子拜見齊宣王,說:“建造大房子,就一定要叫工師去尋找大木料。工師找到了大木料,大王就高興,認為他能夠履行自己的職責;木匠砍削木料,把木料砍小了,大王就發怒,認為木匠不能履行自己的職責。一個人從小學到了一種本領,長大了想運用它,大王卻說‘暫且放棄你所學的本領來聽我的’,那會怎么樣呢?倘若有一塊未經雕琢的玉石,即使價值萬金也一定要派玉匠去雕琢它,而對于治理國家卻說‘姑且舍棄你所學的而聽從我’,那么,這與你去指教玉匠雕琢玉石有什么不同呢?”(選自《梁惠王下》)參考答案:2.治國不可束縛賢人的手腳,而當信任他們,讓賢人發揮各自的本領。設喻講理,生動、形象、含蓄。課堂小結孟子作為儒家學派的繼承者和發展者,他繼承了孔子“仁”的學說并把它發展。他提倡“仁政”的主要之點也為“省刑罰,薄稅斂”,減輕人民負擔,表現出重視爭取民心的政治眼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