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課+三國兩晉南北朝的政權更迭與民族交融+課件-2024-2025學年高一上學期統編版(2019)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上_第1頁
第5課+三國兩晉南北朝的政權更迭與民族交融+課件-2024-2025學年高一上學期統編版(2019)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上_第2頁
第5課+三國兩晉南北朝的政權更迭與民族交融+課件-2024-2025學年高一上學期統編版(2019)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上_第3頁
第5課+三國兩晉南北朝的政權更迭與民族交融+課件-2024-2025學年高一上學期統編版(2019)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上_第4頁
第5課+三國兩晉南北朝的政權更迭與民族交融+課件-2024-2025學年高一上學期統編版(2019)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上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1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二單元三國兩晉南北朝的民族交融與隋唐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發展第5課三國兩晉南北朝的政權更迭與民族交融【課程標準】

了解三國兩晉南北朝政權更迭的歷史脈絡;

認識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的民族交融、區域開發。

盡管分裂是這個時期的整體特征,但是社會并沒有停滯不前,還表現出發展的趨勢,在政治、經濟、文化諸方面都有明顯的時代特點。

——《新編中國史·魏晉南北朝史》三國兩晉南北朝是一個怎樣的時代?一、時代之亂:動蕩與對峙東漢魏220蜀221吳222265西晉266-316266280十六國前秦統一北方東晉317-420東魏西魏北周北魏北齊宋齊梁陳581隋589北朝(439-581)南朝(420-589)國家分裂、社會動蕩、政權更替頻繁根據教材畫出該階段的政權更迭示意圖淝水之戰383魏晉南北朝是中國歷史上政權更迭最頻繁的時期,長期的封建割據和連綿不斷的戰爭,給中國社會帶來深遠影響。對此說法正確的是(

)A.魏蜀吳三國當中最先滅亡的是魏國B.西晉政權在滅亡吳國以后實現統一C.十六國都是由少數民族建立的政權D.“六朝”政權都被少數民族所左右十六國北朝時期,少數民族在北方建立多個政權,由借用漢朝后裔之名立國到自稱“中國”,使得“中國”一詞的應用及含義發生變動。這一現象有利于(

)A.提升民族政權的治理水平B.實現少數民族政權的漢化C.改變少數民族的落后文化D.促進華夏認同觀念的發展鞏固練習BD4世紀下半葉,氐族建立的前秦統一北方,統治者以“中國”“華夏”自居,以敕封的形式讓邊疆地區的各少數民族首領管理自己民族的事務。這一做法(

)A.消除了與漢族的矛盾B.有助于緩和社會矛盾C.促進少數民族封建化D.導致了北方陷入分裂漢武帝時,農區和牧區的分界線向北推進到湟水流域、河西走廊北側、賀蘭山與陰山以及長城一線。而魏晉南北朝時,農牧分界線內縮至渭河平原北部邊沿致汾水中游一帶。這反映出(

)A.政局變化影響經濟格局B.經濟重心向南方推移C.戰爭不利于民族交融D.游牧區向農耕區擴展鞏固練習BA一、時代之亂:動蕩與對峙

“士族的發展似乎可以從兩方面來推測,一方面是強宗大姓的士族化,另一方面是普通讀書人在政治上得勢后,再轉而擴張家族的財勢。這兩方面在多數情形下是互為因果的社會循環。所謂士族化‘便是一般原有的強宗大族使子弟讀書,因而轉變為士族’”。

——余英時《士與中國文化》政治特權宗族文化士族專權一、時代之亂:動蕩與對峙士族專權西晉瑯琊王司馬睿在晉室諸王中既無威望,又無實力,更無功勞,如果不借助門閥士族的扶持,根本沒有在江左立足的余地。南渡的王敦王導兄弟恰好為其提供了有分量的砝碼。

——田余慶《東晉門閥政治》

南渡士族同樣也需要司馬睿政權的保障,他們是晉室臣民,只有擁晉室名號,才是保全自己家族利益的最好辦法……此后王敦叛亂,欲取代司馬氏而獨吞江左,遭到士族共同反對而失敗。因而只有皇權與士族共治天下,平衡和秩序才能得以維持。

——田余慶《東晉門閥政治》

東晉時期出現的士族與皇權的共治,是一種在特定條件下出現的皇權政治的變態,士族當權。士族:自三國、西晉以來,一些聲名顯赫的士大夫家族世代把持官位,享受政治、經濟等方面特權,形成了一個特殊的社會階層,稱為士族。東漢豪強地主源頭三國大地產制九品中正制形成東晉鼎盛南朝低級士族劉裕奪權衰落隋唐科舉制、均田制逐漸消失東晉初,瑯邪王氏當權,時稱“王與馬,共天下”,后有“庾與馬,亂天下”“桓與馬,爭天下”“謝與馬,安天下”,由此可知,東晉時期(

)A.宗室爭奪權力 B.藩鎮割據形成C.士族專權嚴重 D.君主專制加強下表為史籍所載東漢至南朝時期官府掌握的湖南地區戶口數和人口數。其變化的主要原因是

)A.世家大族勢力膨脹B.經濟重心向東轉移C.大規模的疫病流行

D.湖南戰亂異常頻繁鞏固練習CA東晉王朝歷經11位君主,存國100余年,參與中央決策的官員出身大都來自王、庾、桓、謝等幾家北方高門士族,從而實現高門士族輪流掌政,一直維系權臣與司馬氏“共天下”的政治格局。這反映了(

)A.江南士族專權 B.專制皇權被削弱C.察舉制有弊端 D.丞相權力被削弱有學者指出:“中國思想史上第二次大‘突破’發生在漢末,一直延續到魏晉南北朝。士的個體自覺……超越于群體分化之外。個體自覺即發現自己具有獨立精神與自由意志,并且充分發揮個性,表現內心的真實感受。”促成這一“突破”的主要原因是(

)A.佛教文化的社會影響B.商業經濟的持續發展C.皇權統治的相對弱化D.社會流動的日益頻繁鞏固練習BC發生頻率高具有反復性具有曲折性在分裂中醞釀統一趨勢在統一中隱含分裂因素與少數民族南遷有關伴隨民族融合的趨勢伴隨局部統一的出現一、時代之亂:動蕩與對峙小結二、時代之新:發展與交融1.江南的開發(江南)地廣野豐……會土帶海傍湖,良疇亦數十萬頃,膏腴上地,畝直一金。——《宋書》(東晉)百許年中,無風塵之警,區域之內,宴如(即安定)也。

——《宋書·沈曇慶傳·史臣曰》北人相繼南移,同時攜來高級栽培技術,南方灌溉、防洪、運河等水利工程不斷修筑,富源也不斷開發,始終江南的經濟力量趨于壯勝。

——摘編自鄒紀萬:《魏晉南北朝史》

對南方開發的過程也是少數民族與漢族融合的過程。——呂思勉《中國通史》⑴江南自然條件優越,具備良好的開發基礎⑵江南戰爭相對較少,社會秩序相對安定⑶北方漢人南遷,帶來先進的生產技術和豐富的勞動力資源⑷南方地區民族交融,加速經濟開發⑸統治者的重視二、時代之新:發展與交融1.江南的開發⑴江南自然條件優越,具備良好的開發基礎⑵江南戰爭相對較少,社會秩序相對安定⑶北方漢人南遷,帶來先進的生產技術和豐富的勞動力資源⑷南方地區民族交融,加速經濟開發⑸統治者的重視促進民族交融;縮小南北方的經濟差距,為經濟重心南移奠定基礎條件發生頻率高具有反復性具有曲折性在分裂中醞釀統一趨勢在統一中隱含分裂因素與少數民族南遷有關伴隨民族融合的趨勢伴隨局部統一的出現一、時代之亂:動蕩與對峙小結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北方戰亂頻繁,大量人口南遷,帶來了先進的生產技術和豐富的勞動力資源,促進了江南地區的開發。偏安江南的政權修建了一些水利工程,組織開墾了大量荒地,耕地面積逐漸擴大。隨著農業經濟的發展,江南地區的商業也逐漸活躍起來,城市數量不斷增加,商業貿易日益繁榮。

——摘編自李伯重《中國經濟史研究》(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魏晉南北朝時期江南地區經濟發展的原因。鞏固練習原因:大量北民南遷,帶來先進生產技術和勞動力資源;

政府重視和推動;

社會相對穩定;

自然條件優越。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二

唐代江南地區廣泛使用曲轅犁,廣泛種植水稻,糧食產量大幅提高,成為全國重要糧倉。茶葉、水果等經濟作物的種植也日益廣泛。絲織業、陶瓷業、造紙業等行業技術精湛,產品的質量上乘,產品不僅滿足國內需求,還大量出口海外。隨著大運河的進一步疏通和完善,江南與北方的經濟聯系更加緊密。江南地區涌現了眾多商業城市,揚州、杭州等成為重要的商業中心和貨物集散地,匯聚了來自全國各地乃至海外的商品。江南地區的海外貿易也十分活躍,通過海上絲綢之路,江南地區與東南亞、南亞、西亞等地進行頻繁的貿易往來。

——摘編自【英】崔瑞德等《劍橋中國隋唐史》(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魏晉南北朝至唐代江南地區經濟發展的影響。鞏固練習提升了江南地區的經濟地位;加強了南北經濟文化交流;推動了民族交融的發展。二、時代之新:發展與交融2.民族交融

東漢以來,西、北邊陲的一些少數民族不斷向內地遷徙。西晉時,內遷的民族主要有匈奴、鮮卑、羯、氐、羌。史稱“五胡亂華”。民族融合:一是:一些民族在長期交往過程中相互吸收對方的文化,逐漸生成新的特征和認同,最終形成另外一種民族的現象和過程。二是:民族在交往交流過程中共同性逐漸增長,互相之間最終完全融為一體,導致民族過程終結,民族消亡。民族融合包含著民族差異的消失、民族消亡的意思。民族交融:既不包含舊族體的消亡,也不包含新族體的產生,而是不同民族在互相的交往交流中,產生的互相交融的一種狀態,一種共同性不斷增長的過程。民族交融則包含著尊重差異、包容多樣的意思。——整理自趙劍峰:《為何用“民族交融”替代“民族融合”》多元一體和而不同二、時代之新:發展與交融2.民族交融非我族類,其心必異,戎狄志態,不與華同。

——[西晉]江統《徙戎論》劉聰(匈奴漢趙政權的皇帝)“年十四,究通經史,兼綜百家之言…善屬文,著《述懷詩》百余篇,賦頌五十余篇。”(北魏)南遷,革夷從夏。于是中朝江左,南北混淆,華壤邊民,虜漢相雜。

——唐代史學家劉知幾胡漢對立少數民族學習漢制,差異縮小民族交融加強二、時代之新:發展與交融3.北魏孝文帝改革北魏文官俑改鮮卑姓為漢姓鮮卑姓漢姓鮮卑姓漢姓拓跋元賀賴賀丘穆陵穆獨孤劉步六孤陸賀樓樓

帝曰:今欲斷諸北語,一從正音。…三十已下,見在朝廷之人,語音不聽仍舊,若有故為,當加降黜。

—司馬光:《資治通鑒》內容政治文化經濟性質影響遷都洛陽,采用漢族統治階級的政策穿漢服、說漢語改漢姓、定高門,結漢親均田制、租調制是少數民族統治者自上而下推行的、具有深遠影響的封建化改革①順應了北方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歷史趨勢,大大緩解了民族矛盾。②促進了北魏的經濟發展和社會繁榮。③為以后北方統一南方以及隋唐盛世的出現打下了基礎下圖是西晉頒給內遷少數民族酋長的“晉歸義羌侯”印文。據此可知,當時(

)A.羌族學習漢族典章制度B.民族交融趨勢加強C.民族隔閡仍然廣泛存在D.西晉與十六國對峙為推行均田制、三長制,孝文帝下令將全國分為38州,除北方邊境地區外,中原各地全面裁撤鎮、戍,改為州、郡、縣。他還將州、郡、縣依所管地區大小、民戶多少等,分為三等,規定地方長官“依戶給俸”。這一改革(

)A.得益于北魏政權轉型B.促進了南方經濟發展C.有利于中央集權加強D.消弭了北方民族矛盾鞏固練習BC孝文帝推行“改官制、禁胡服、斷北語、改姓氏、定族姓”等措施,增強了北魏實力,推動了歷史進步。其改革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因是(

)A.北魏實現北方統一 B.符合時代發展的要求C.改革措施全面易行 D.孝文帝改革決心堅定如圖為北魏前期、后期中樞機構長官籍貫數量分布柱狀圖。圖中官員籍貫數量變化的主要原因是(

)A.中樞權力機構的調整B.經濟中心南移的影響C.官員選拔機制的改革D.政治中心南移的影響鞏固練習BD孝文帝推行“改官制、禁胡服、斷北語、改姓氏、定族姓”等措施,增強了北魏實力,推動了歷史進步。其改革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因是(

)A.北魏實現北方統一 B.符合時代發展的要求C.改革措施全面易行 D.孝文帝改革決心堅定如圖為北魏前期、后期中樞機構長官籍貫數量分布柱狀圖。圖中官員籍貫數量變化的主要原因是(

)A.中樞權力機構的調整B.經濟中心南移的影響C.官員選拔機制的改革D.政治中心南移的影響鞏固練習BD魏晉墓葬壁畫耕牛圖北方少數民族墓室壁畫《采桑圖漢族婦女制作蒸饃與烙餅磚畫漢代跪俑北齊校書圖由跪坐轉變為垂腳落座雙向互動的民族關系二、時代之新:發展與交融魏晉南北朝時期,等級服飾有所變革,民族服飾大為交融,且這種變化是雙向的。一方面,漢族發現胡服短小緊身,便于活動。南方出現的新服飾之一是褲褶,即上身穿齊膝長衣,下身穿褲。這反映出(

)A.漢文化影響力較大B.中原推崇西域文化C.中華文化相互交融D.服飾等級制度崩潰《北齊書·崔季舒傳》載崔季舒“出為齊州刺史,坐遣人渡淮互市,亦有贓賄事,為御史所劾”;《洛陽伽藍記》記載,南朝陳慶之出使北魏,親見洛陽欣欣向榮的景象時,自覺慚愧,稱“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由此類材料可推知(

)A.政局分裂并未阻斷民族交往B.互市交易成為貪腐主要手段C.士族政治成為北朝政治特色D.官僚隊伍亟待提升文化素質鞏固練習CA西晉初年,中原的很多百姓喜歡用細毛氈子做頭巾、系帶兒、褲邊兒。有人戲說中原必會被西北的少數民族所擊敗,因為人們頭上戴的、腰上系的、身上穿的都是西北少數民族產的,“能無敗乎”?這一現象反映了(

)A.社會言論決定生活風尚B.民族特產豐富人們生活C.人口流動利于區域開發D.經濟往來促進民族交融戰國時期,趙武靈王實行“胡服騎射”;東漢、魏晉時期,內遷的匈奴人發展了冶鐵和制陶等手工業,山西南部的羯人善于織布,喜歡穿青絳色的衣服。這可以用于說明(

)A.民族交融推動社會進步 B.漢族文化占據主體地位C.文化互鑒促進中外交流 D.游牧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