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課諸侯紛爭與變法運動【課件】-2025-2026學年高一歷史上學期統編版(2019)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上_第1頁
第2課諸侯紛爭與變法運動【課件】-2025-2026學年高一歷史上學期統編版(2019)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上_第2頁
第2課諸侯紛爭與變法運動【課件】-2025-2026學年高一歷史上學期統編版(2019)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上_第3頁
第2課諸侯紛爭與變法運動【課件】-2025-2026學年高一歷史上學期統編版(2019)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上_第4頁
第2課諸侯紛爭與變法運動【課件】-2025-2026學年高一歷史上學期統編版(2019)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上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3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新課導入眾所周知,春秋戰國是亂世,但是僅僅用亂來描述春秋戰國是遠遠不夠的,春秋戰國的時代特征是怎樣的?動蕩、發展、變革、轉型……春秋戰國時期:從周平王元年(前770年)東遷洛邑到公元前476年,這一階段的歷史大體與孔子所修訂的《春秋》年代(前722-前481年)相當,所以歷史上叫春秋時期。春秋時代周王的勢力減弱,諸侯群雄紛爭。春秋和戰國的分水嶺是韓、趙、魏三家滅掉智氏,瓜分晉國為標志。公元前475年至公元前221年,是東周后期至秦統一中原前,歷史上稱為戰國時期,因劉向所編《戰國策》得名。這一時期各國混戰不休,故被后世稱之為“戰國”。《中外歷史綱要》(上)第一單元從中華文明起源到秦漢大一統封建國家的建立與鞏固第2課諸侯紛爭與變法運動一、列國紛爭與華夏認同(1)春秋五霸: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hélǘ)、越王勾踐(先后出現)(2)戰爭性質:奴隸主爭霸戰爭(一)政治大動蕩:列國紛爭—爭霸兼并材料:春秋時期,周平王死后,桓王繼位,與鄭國矛盾激化,刀兵相見,結果王室軍隊敗北,桓王肩頭還中了一箭,狼狽撤走。鄭國派人去“慰問”,桓王只好忍氣吞聲,不了了之。此后諸侯紛爭不斷。禮樂征伐自天子出的時代一去不復返了。鄭國公九鼎八簋1、春秋時期(BC770-BC476)一、列國紛爭與華夏認同材料:戰國初年,齊國大夫田氏取代了原來的姜姓國君,史稱“田氏代齊”材料:春秋末年,晉國被韓、趙、魏三家大夫將晉國瓜分,史稱“三家分晉”春秋:王室衰微,諸侯爭霸禮樂征伐自諸侯出戰國:禮樂征伐自大夫出(1)戰國七雄:齊、楚、秦、燕、趙、魏、韓(同時并存)(2)戰爭性質:地主階級兼并戰爭戰國:禮樂征伐自大夫出2、戰國時期(BC475-BC221)(一)政治大動蕩:列國紛爭—爭霸兼并一、列國紛爭與華夏認同思考:比較《春秋列國形勢圖》和《戰國形勢圖》的變化?①諸侯國數量減少②北部地區出現了長城③出現了新興城市④北戎、赤狄、山戎等少數民族消失新興階級崛起并奪取政權,局部統一趨勢加強說明戰爭客觀促進生產力發展,新興地主階級進一步壯大消失為何?阻止游牧民族入侵融入華夏(二)民族大交融:民族關系—華夏認同

一、列國紛爭與華夏認同中原南蠻北狄西戎東夷中原各國因經濟文化較為先進,自稱華夏戰爭,遷徙,交流中原南蠻北狄西戎東夷各民族之間相互學習,相互促進,社會經濟較快發展,相繼封建化。民族融合,中華民族初步形成歷史縱橫:唐朝孔穎達在《春秋左傳正義·定公十年》中說:“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服章之美,之華。華夏”連稱,本義指衣冠華美又重禮儀,華夏作為族群、文化、國家政權,在春秋成國時被周邊民族所認同。各族同源共祖的觀念得到發展。華夏認同不是基于血緣的認同落后文化對先進文化的認同和融入(一)經濟大發展—經濟發展(2)農業①生產工具:鐵犁牛耕②水利:興建水利灌溉工程(都江堰、鄭國渠、芍陂)③土地制度: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出現,小農經濟產生(抄)原始社會:刀耕火種春秋末期鐵制農具都江堰春秋時期穿有鼻環的牛尊二、經濟發展與變法運動◎春秋戰國冶鐵場景構想圖(1)手工業:①春秋時期,冶鐵技術出現②手工業分工更加細密小農經濟男耕女織、自給自足分散性;封閉性;落后性;脆弱性;特點政府財政收入的主要來源,始終在中國封建經濟中占主導地位。

地位1.在封建社會前期,有利于農業的發展和社會的穩定,保證政府財政收入。2.封建社會后期,逐步阻礙了商品經濟和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影響(一)經濟大發展—經濟發展二、經濟發展與變法運動(3)工商業:①貨幣流通廣泛,涌現出一批中心城市。②不少工商業主富比王侯。

二、經濟發展與變法運動(一)經濟大發展—經濟發展范蠡lǐ呂不韋臨淄之途,車彀擊,人肩摩,連衽成帷,舉袂成幕,揮汗成雨,家殷人足,志高氣揚。

——《史記·蘇秦列傳》農業生產力提高鐵犁牛耕公田拋荒私田開辟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出現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漸形成工商業階層發展生產力決定生產(階級)關系新興地主階級崛起(要求)法家變革思想戰國兼并戰爭頻繁統一趨勢要求奴隸主貴族衰落(阻礙)要求影響變法運動思考:經濟發展和各國變法運動之間有何關系?如何理解戰國變法運動的變法必然性?

經濟發展促進變法運動,變法運動亦進一步推動經濟發展。(二)制度大變革—變法運動自耕農、佃農、新興地主崛起(二)制度大變革—變法運動二、經濟發展與變法運動2、變革目的:富國強兵3、內容:各國紛紛開展政治、經濟、軍事、社會制度改革。4、作用:推動了社會轉型,逐步建立起君主專制的政治制度1.背景:戰國兼并戰爭日益劇烈,各國為了富國強兵,紛紛改革變法。早期國家向成熟國家轉型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國家轉向統一的中央集權制二、經濟發展與變法運動(三)商鞅變法領域主要內容作用經濟軍事政治廢分封,行縣制,縣的主要官員由君主任免一定程度上瓦解了舊的血緣宗法制度,加強中央集權,有利于官僚政治建立基層社會文化①重農抑商,獎勵耕織;②“廢井田開阡陌”授田于百姓,推行土地私有制;③統一度量衡獎勵軍功,提高了秦國軍隊的戰斗力,為秦國統一六國創造了有利條件。①促進了秦國農業的發展(小農經濟)②從根本上改變了舊的生產關系(井田制),確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③便利了人們的經濟、文化交流活動。強制大家庭拆散為個體小家庭實行什伍連坐制,互相糾察告發移風易俗,加強了戶籍管理,加強社會控制,有利于增加賦稅燔詩書而明法令,強化法律意識加強了思想控制獎勵軍功,剝奪和限制貴族特權(軍功爵制);(三)商鞅變法

二、經濟發展與變法運動特點:①以法律形式廢除奴隸主貴族的特權,建立新興地主階級的統治性質:新興地主階級封建性質的改革。(1)積極影響:①沉重打擊了舊貴族,發展了封建經濟(確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增強了國力,壯大了軍事力量,穩定了統治秩序,實現了國富兵強。②推動宗法分封制向中央集權制轉型,為秦統一中國奠定了基礎,對后世產生深遠影響。(2)消極影響:①輕罪重罰,輕視教化,法律嚴苛,容易造成暴政。

②文化高壓政策不利于思想文化發展。

③重農抑商,造成封建社會對商業和商人長期歧視,阻礙了商品經濟發展。 ②戰國時期持續時間最長、涉及面最廣、改革最為徹底。合作探究:如何看待商鞅變法材料一:商鞅相孝公,為秦開帝業。--《論衡》材料二:孝公用商鞅變法,移風易俗,民以殷富,國以富強,百姓樂用,諸侯親服。

——李斯《諫逐客書》材料三:及秦孝公用商君,壞井田,開阡陌,急耕戰之賞,雖非古道,猶以務本之故,傾鄰國而雄諸侯。然王制遂滅,僭差亡度,庶人之富者累巨萬,貧者食糟糠;而有強國者兼州城,弱者喪社稷。

——《漢書·食貨志》材料四: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無私,罰不諱強大,賞不私親近,法及太子,黥劓其傅。期年之后,……兵革大強,諸侯畏懼.-—《戰國策·秦策一》材料五:初,商君相秦,用法嚴酷,曾臨渭論囚,渭水盡赤。

——《資治通鑒》材料六:商君遺禮義,棄仁恩,并心于進取。行之二歲,秦俗日敗。……功成求得矣,終不知反廉愧之節,仁義之厚。

——賈誼《治安策》

秦本身比較落后,落后的時候……制度非常的不健全,這個時候商鞅帶來一個比較文明的新的制度,他也愿意接受。孝公是一個非常強勢的君主,而且有很強烈的改革愿望,他在位時間也很長,所以能夠一直支持商鞅,把兩次變革推行到底。——《中國通史紀錄片》商鞅變法后:100年:滅周(前256年)130年:六王畢,四海一(前221年)150年:秦朝滅亡300年:外儒內法成為歷代統治者治國思想2000年:百代都行秦政法。商鞅變法成功原因:①順應時代潮流,符合地主階級要求;②符合秦國落后國情;③秦孝公支持;④變法徹底全面;⑤商鞅個人才能評價商鞅變法:①積極影響:商鞅變法順應歷史潮流,集列國變法之長,是戰國時期持續時間最長、涉及面最廣、改革最為徹底的一次變法。變法使秦國國富兵強,為秦統一中國奠定了基礎。②消極影響:商鞅變法輕視教化,鼓吹輕罪重罰。一定程度上加重人民所受的剝削與壓迫,連坐法的推行,給廣大人民帶來巨大痛苦。商鞅變法并未與舊的制度、文化、習俗徹底劃清界限。三、孔老之學與百家爭鳴井田制瓦解私有制確立奴隸主貴族沒落地主階級崛起士階層興起百家爭鳴支持轉變《漢書》十家:儒家、道家、陰陽家、法家、名家、墨家、縱橫家、雜家、農家、小說家。百家爭鳴是指春秋戰國社會大變革時代,眾多學派各自提出對政治、社會乃至宇宙萬物的看法,彼此論戰辯駁,形成百家爭鳴的思想文化繁榮局面。(P13第二段)三、孔老之學百家爭鳴思想核心政治思想文化成就哲學思想處事方式①為政以德;②克己復禮(恢復西周等級森嚴的禮樂制度,同時承認制度隨著時代的變化有所改良)主張對鬼神敬而遠之,關注現實社會①首創私人講學,(學在官府到學在民間)②主張“有教無類”,打破了貴族壟斷文化教育的局面③編定整理六經三、孔老之學與百家爭鳴(一)春秋:老子、孔子1.儒家

春秋時期,儒家學派創始人,代表奴隸主貴族利益。孔子中庸,既貴賤分明又溫情和諧;“和而不同”“仁”(關愛他人)問題:聯系現實,談談孔子思想對現代社會的影響積極:1、有利于建立和諧的人際關系,對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有著重要的意義;2、有利于塑造中華民族傳統美德,成為中華傳統文化的精神內核;消極:維護周禮,捍衛等級秩序,違背公平平等的現代民主精神;缺乏開拓創新精神,造成文化性格的保守性。(一)春秋:老子、孔子1.儒家

三、孔老之學與百家爭鳴哲學思想:①世界觀:將天地萬物本源歸結為抽象的“道“,“道”是世界萬物的本源,追求天人合一;政治主張:《老子》(《道德經》)觀點輯錄:②樸素辯證法:揭示出事物存在著互相依存、相互轉化、對立統一的矛盾;(物極必反、“福兮禍所伏,禍兮福所倚”)反對制度束縛,順其自然,無為而治;小國寡民道家·老子畫像三、孔老之學與百家爭鳴(一)春秋:老子、孔子春秋時期,道家學派創始人。老子2.道家三、孔老之學與百家爭鳴孟子、荀子:戰國時期,代表新興地主階級利益。孟子荀子政治思想:仁政民本思想:民貴君輕倫理觀:性善論政治思想:隆禮重法;明確尊卑等級倫理觀:性惡論天命觀:制天命而用之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

——《荀子》

1.儒家(二)戰國:百家爭鳴去感化他去壓制他哲學主張“齊物”——萬物齊一,任何事物在本質上相同,強烈抨擊社會不平等(萬物無差別)“逍遙”——豁然的人生態度,追求精神的超脫與自由(放棄差別觀念,崇尚逍遙自由)戰國時期,道家代表人物(沒落奴隸主)莊子三、孔老之學與百家爭鳴2.道家(二)戰國:百家爭鳴三、孔老之學與百家爭鳴提出“相生相勝”理論,代表了中國古代對自然界樸素的科學認識。鄒衍陰陽家代表人物,沒落奴隸主(二)戰國:百家爭鳴4.墨家3.陰陽家戰國時期,墨家代表人物,代表下層平民利益。墨子提倡節儉,主張“兼愛”(愛無差別、一視同仁)、

“非攻”、“尚賢”陰陽家·五行學說法術勢法家的三把利刃用法律來治理國家君主控制臣民的策略中央集權君主威勢問題:諸子百家里,法家思想最受統治者重視,原因是什么?①適應新興地主階級建立大一統專制政權的需要;②順應生產力發展和社會變革的需要三、孔老之學與百家爭鳴5.法家(二)戰國:百家爭鳴戰國時期,法家代表人物,代表新興地主階級利益韓非子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執要,四方來效。—《韓非子》

穿衣服要看你的身份地位,什么身份何種地位,該穿什么樣的衣服就穿什么樣的衣服。

順自己心意啦,天氣冷多穿一點,天氣熱少穿一點。

何必麻煩,由上面規定,大家都穿一樣的制服不就好了嗎?

講究衣服的穿著是一種浪費,穿得簡單、甚至破爛的衣服也未嘗不好。

思考:以下同學對服飾穿著的看法可代表哪家思想?儒道法墨三、孔老之學與百家爭鳴三、孔老之學與百家爭鳴(三)百家爭鳴意義:中華思想文化的基本精神:民本(儒家)、尊重自然(道家)、

愛好和平、節儉(墨家)、法制,變革(法家)。意義:①是中國歷史上第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