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五年級語文下冊《草船借箭》教學設計_第1頁
人教版五年級語文下冊《草船借箭》教學設計_第2頁
人教版五年級語文下冊《草船借箭》教學設計_第3頁
人教版五年級語文下冊《草船借箭》教學設計_第4頁
人教版五年級語文下冊《草船借箭》教學設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90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草船借箭》教學設計第一課時〖教學目標〗1、學習本課的7個生字,能正確讀寫下列詞語:諸葛亮、妒忌、都督、懲罰、擂鼓、吶喊、丞相、神機妙算2、理清課文脈絡,了解課文內容。〖教學過程〗-、導入新課1、談話導入:你們讀過哪些中國古典名著?你最喜歡哪部著作中的哪個故事?講給大家聽聽。2、今天我們來學一篇根據《三國演義》的有關章節改寫的故事《草船借箭》。從《草船借箭》這個課題中,我們可以知道什么?你還想知道什么?3、簡介歷史背景。二、通讀課文,學習生字新詞1、自由小聲讀課文,邊讀邊畫出生字組成的詞語。2、自學生字。3、注意“丞”字的部首;交流書寫時應該注意的問題。三、初讀課文、整體感知1、了解事情發展的順序,理清文章的脈絡:(1~2)講周瑜妒忌諸葛亮的才干,用十天造十萬支箭的任務來為難諸葛亮,諸葛亮接受了這個任務,并保證三天造好。(周瑜讓諸葛亮造箭。)(3~5)講周瑜不給造箭材料,進一步陷害諸葛亮。諸葛亮不要造箭材料,巧妙地做好借箭準備。(諸葛亮準備造箭。)(6~9)講諸葛亮利用草船向曹操借箭。(諸葛亮借箭。)(10)講諸葛亮如期交箭,周瑜不得不佩服諸葛亮神機妙算,自嘆不如。(諸葛亮借箭成功。)小結:課文是按照事情的起因、發展、高潮、結果的順序寫的。2、分角色朗讀第二自然段,初步體會周瑜和諸葛亮的為人:第二自然段是一段精彩的對白,分角色朗讀。想一想:從對話中可以看出周瑜和諸葛亮分別是個什么樣的人?3、討論交流:小結:這一段的語言交鋒,句句緊逼,刻畫出兩個人鮮明的性格特點。周瑜表面客氣,內心暗藏殺機,表現了他心胸狹窄,兇狠狡詐。諸葛亮明知周瑜不懷好意,卻以大局為重,從容鎮定,胸有成竹。四、布置作業1、抄寫生字新詞。2、朗讀課文。第二課時〖教學目標〗1、深入理解課文,領悟諸葛亮的神機妙算。2、分角色朗讀課文。復述課文。〖教學過程〗一、復習導入同學們,這節課我們繼續學習《草船借箭》。(出示題目)上節課,我們已經了解了課文大意,知道草船借箭的起因(周瑜妒忌諸葛亮的才干),結果是(周瑜長嘆說:“諸葛亮神機妙算,我真不如他!”)起因和結果截然不同,是諸葛亮的什么(板書:神機妙算)使周瑜自嘆不如的。“神機妙算”什么意思?諸葛亮的神機妙算表現在哪里呢?請同學們默讀課文,在書中標注出來。二、學習課文1、諸葛亮的“神機妙算’表現在哪些地方?⑴默讀課文,思考。⑵分組交流。⑶集體交流:“這時候大霧漫天,江上連面對面都看不清。”選擇這樣的天氣,說明諸葛亮精通天文、氣象,預測準確。正因為大霧漫天,什么都看不清,曹操才不敢輕易出動,只叫弓弩手射箭,諸葛亮借箭的妙計才得以實施。會不會是湊巧趕上大霧漫天呢?聯系上文說說。“第一天,不見諸葛亮有什么動靜;第二天,仍不見諸葛亮有什么動靜;直到第三天四更時候,諸葛亮秘密地把魯肅請到船里。”(引導學生反復誦讀此句,要讀出諸葛亮的胸有成竹、從容不迫。在讀中悟到諸葛亮早在三天之前就已算準了這場大霧。)“諸葛亮吩咐把二十條船用繩索連接起來,朝北岸開去。”(把船只用繩索連接起來,一字兒擺開,既便于統一行動,避免走散,又不留空檔,使受箭面積大。)“諸葛亮下令把船頭朝西,船尾朝東,一字兒擺開,又叫船上的軍士一邊擂鼓,一邊大聲吶喊。”(軍士擂鼓吶喊,既造聲勢,又提示射箭方向。)魯肅吃驚地說:“如果曹兵出來,怎么辦?”諸葛亮笑著說:“霧這樣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來,我們只管飲酒取樂,天亮了就回去。”“霧這樣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來……”這是話中有話、話后有話呀!你能把諸葛亮沒說出來的話說出來嗎?(霧這樣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來,一定會叫弓弩手朝我們射箭,箭一定會像下雨一樣。霧這樣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來,一定會叫弓弩手朝我們射箭,這10萬支箭我是借定了。)小結:如此談笑風生,鎮定自若。為什么?因為他深知曹操疑心重,用兵謹慎,在看不清虛實的情況下,不會輕易出動,只叫弓弩手朝他們射箭。這樣寫,不僅使課文含蓄,而且給讀者以思考回味的余地。2、諸葛亮算得準不準呢?從哪里可以看出來?曹操聽到鼓聲和吶喊聲,就下令說:“江上霧很大,敵人忽然來攻,我們看不清虛實,不要輕易出動,只叫弓弩手朝他們射箭,不讓他們近前。”他派人去旱寨調來六千名弓弩手,到江邊支援水軍。一萬多名弓弩手一齊朝江中放箭,箭好像下雨一樣。“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過來,船頭朝東,船尾朝西,仍舊擂鼓吶喊,逼近曹軍水寨受箭。”為什么兩面受箭?既能多受箭,又可保持船體平衡。過渡:什么時候曹操才知道上當了?“天漸漸亮了,霧還沒有散……可是這邊的船順風順水,已經駛出二十多里,要追也來不及了。”看來諸葛亮也早已算準了借箭的地理位置。難怪周瑜長嘆一聲,說:“(生讀)諸葛亮神機妙算,我真不如他!”3、出示討論:那么,周瑜到底在哪些地方不如諸葛亮呢?教師揭示:根本區別在于,提到箭,周瑜想到的是什么,諸葛亮想到的是什么?由此你覺得兩個人的真正差距是什么?(創造性思維)4、草船借箭成功的原因有哪些?⑴諸葛亮精通天文、氣象,利用有霧的天氣,其借箭的妙計才能實施。⑵利用曹操謹慎、多疑的性格特點,大霧漫天,曹操看不清虛實,不敢輕易出兵,只得放箭。⑶考慮周全,安排巧妙,諸葛亮用二十條船以繩索相連,一字排開,兩面受箭。5、請同學們自己組織語言,要求用四個字來概括諸葛亮的才干:足智多謀、智慧超群、精明能干、知識淵博、神機妙算。題目“草船借箭”,箭是借來的嗎?題目說“草船借箭”合適嗎?6、出示后人借這件事贊美諸葛亮的一首小詩:一夜濃霧滿長江,遠近難分水渺茫。驟雨飛蝗來戰艦,孫明今日伏周郎。三、布置作業復述課文。【板書設計】【教案點評】教師從問題入手,激發學生興趣,同時交代時代背景,便于學生理解。啟發學生交流自學成果,鼓勵他們提出自己的問題。有重點地討論學生提出的問題,相機點撥學生理清文章的前因后果。讓學生自己查找資料,自學課文,并提出自己不能解決的問題并帶著問題讀書,在讀中思考、領會、劃詞劃句,使學生動腦、動口、動手、弄懂弄通課文的內容。通過小組合作討論,解決自己不能解決的問題。《草船借箭》教學設計第一課時〖教學目標〗1、初讀課文,掌握生字、新詞。2、劃分段落,概括段意。3、朗讀訓練。〖教學過程〗一、設計“懸念”,導入新課1、教師導語設計:今天,老師先給大家講一個故事。有一位著名的相聲演員在表演相聲時說,他知道周瑜的母親姓“紀”,諸葛亮的母親姓“何”。觀眾聽了非常奇怪,這可是從來沒有聽說過的啊!原來這位演員在和大家開玩笑,他的“根據”就是周瑜在臨死前哀嘆道“既生瑜,何生亮!”意思是說:既然有了這個智勇過人的周瑜,為什么還要有這個比他更為強大的諸葛亮呢?周瑜是孫權手下的一名大將,有勇有謀。為什么還怕諸葛亮呢?學習了《草船借箭》,大家就會明白了。2、師生共同介紹《草船借箭》的有關資料:《草船借箭》是選自古典名著《三國演義》中的一個故事,故事發生在東漢末年,曹操、劉備、孫權各據一方,相互討伐,史稱“三國鼎立”。當時曹操實力雄厚,剛剛打敗了劉備又派兵進攻孫權,于是劉備和孫權聯合起來抵抗曹操,劉備派諸葛亮到孫權那里幫助作戰。孫權手下大將周瑜妒忌諸葛亮的才干,設下圈套,假意讓他負責趕造十萬支箭,企圖以造不成箭違誤軍令的借口加以陷害,于是就發生了這個故事。二、初讀課文,學習生字新詞1、檢查預習,質疑問難:⑴指讀課文,正音,解詞:妒忌:對才能、名譽地位比自己好的人心懷怨恨,本課指周瑜因諸葛亮比自己強而忌恨他。遲延:拖延、耽擱。才干:辦事的能力。委托:請別人代辦。調度:調動、安排。懲罰:嚴厲地處罰。自有妙用:自然巧妙的用處。神機妙算:驚人的機智,巧妙的謀劃,形容有預見性,善于估計客觀形勢,決定策略。⑵讀出最使你感動的課文內容。⑶交流預習后的初步感受。2、自由朗讀,學生自悟:這個故事主要寫了哪幾個人?誰向誰借箭?(主要寫了諸葛亮、周瑜、曹操幾個人物,是諸葛亮向曹操借箭。)3、理清脈絡,討論分段:⑴這篇課文是按什么順序寫的?(事情的發展順序寫的。)⑵討論分段。(按事情的發展順序分段、概括段意。)全文分四段:第一段(1~2自然段)講周瑜妒忌諸葛亮的才干,用十天造十萬支箭的任務為難諸葛亮,諸葛亮接受任務并保證三天造好。第二段(3~5自然段)周瑜不給造箭材料進一步陷害諸葛亮,諸葛亮不要造箭材料,巧妙地做好借箭準備。第三段(6~9自然段)諸葛亮利用草船向曹操借箭。第四段(最后一個自然段)諸葛亮如期交箭,周瑜自嘆不如。三、教師點撥,突破難點1、學習第一段:⑴指讀第一段,前后位討論這段寫的是什么?(寫周瑜妒忌諸葛亮的才干,用十天造十萬支箭的任務為難諸葛亮。)⑵諸葛亮的才干怎樣?周瑜妒忌諸葛亮是一般的妒忌嗎?哪些詞可說明并畫出來:(“挺”、“才”)指導朗讀稍重些。⑶默讀第一段,幻燈出示思考,周瑜是怎樣“請”諸葛亮商議軍事的?他的真正目的是什么,從哪兒看出來?(學生自由發言,各抒己見。)(周瑜開始以“公事”為由迫使諸葛亮不要推卻,接著又以“十天為限”故意刁難,最后當諸葛亮答應三天造十萬支箭時叫諸葛亮當面立下軍令狀,以便抓到字據,日后好加害于他,他的真正目的是妒忌諸葛亮的才干,設下計來陷害諸葛亮。)⑷討論題,幻燈出示,諸葛亮為什么不揭穿他,反而接受趕造十萬支箭的任務,并且立下軍令狀?(諸葛亮已識破了周瑜的詭計,如當面揭穿必傷了和氣,孫、劉聯合抗曹戰線就可能破壞,有被曹操各個擊破的危險,同時又從大局考慮到與曹軍交戰必須用箭,于是將計就計,立下軍令狀。)⑸分角色朗讀第一段,體會人物性格特點。2、教師總結,學生質疑:通過第一段的學習,我們不僅對《草船借箭》的起因有了了解,而且對于諸葛亮、周瑜的性格特點也有了進一步的認識,下節繼續深入學習課文。第二課時一、復習導入教師:周瑜設計請諸葛亮造箭,他的陰謀詭計得逞了嗎?從哪看出來的?(周瑜的陰謀詭計沒有得逞,從第四段中可看出。)二、學習第四段齊讀思考,幻燈出示思考題:1、草船借箭的結果怎樣?2、這時周瑜的心里是什么滋味?為什么長嘆一聲?3、從哪里看出周瑜的沮喪、慚愧?(討論:結果諸葛亮按期交箭,周瑜自嘆不如,周瑜無可奈何,不得不承認自己確實不如諸葛亮。從周瑜說“我真不如他”看出他的沮喪、慚愧。)⑴提問:諸葛亮為什么能借箭成功呢?能用一個詞來概括嗎?(神機妙算)⑵從哪兒看出諸葛亮神機妙算?(第三段)三、學習第三段指讀思考:諸葛亮首先算到了什么?從哪句話看出。讀讀,抓住關鍵詞語理解,畫在書上。(首先算到三天之內必有大霧,可以從這里看出第一天不見諸葛亮有什么動靜,第二天仍不見有什么動靜,直到第三天四更……)1、出示幻燈,思考如下:⑴為什么諸葛亮直到第三天四更才去開船借箭。⑵他怎么知道三天之內必有大霧?(因為此時天色微明,大霧封江,可蒙住曹軍眼睛,使之不明虛實。諸葛亮了解氣象變化,預測出三天之內必有大霧。)2、學習第三段,思考,諸葛亮根據什么情況采取什么計策,這樣做有什么妙處?圈畫出來。⑴諸葛亮下令把船頭朝西,船尾朝東,一字擺開,又叫船上軍士擂鼓吶喊,為什么這樣布局?(船停在既能受到射來的箭,又能靠大霧使曹軍看不清虛實,“一字擺開”是為了受箭面積大、數量大。擂鼓吶喊為了虛張聲勢,迷惑曹操。)這說明諸葛亮熟知地理,于大霧中能把船停在受箭的最佳位置。⑵諸葛亮笑著說:“霧這樣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來,我們只管飲酒作樂,天亮了就回去。”(諸葛亮深知曹操生性多疑,不明虛實之前,不輕易出擊,只會放箭壓陣,說明諸葛亮知己知彼。)⑶觀察掛圖,魯肅和諸葛亮的表情一樣嗎?說明什么?(說明諸葛亮對借箭胸有成竹。)四、自學第二段,找出體現諸葛亮神機妙算的句子1、諸葛亮請魯肅幫忙,借二十條船……2、魯肅答應了──果然不提借船之事:⑴諸葛亮了解魯肅的為人,忠厚老實,料定他不會泄露機密,可見諸葛亮知己知彼。⑵三十名軍士,一千多個草把子,船用青布幔子蓋起來說明謀劃周密、巧妙。3、默讀全文,想想還有哪些地方體現諸葛亮神機妙算?反映他什么特點?(因為他上知天文,下曉地理,知己知彼,周密謀劃,所以借箭成功。反映了他足智多謀,具有非凡的才干。)五、圍繞中心,學習表達1、作者是怎樣體現諸葛亮的神機妙算,足智多謀的?2、作者在幾個人物的性格刻畫上既鮮明又形象,這是為什么?⑴作者通過對諸葛亮的語言、動作、神態的描寫,從而刻畫出他的性格特點。⑵因為作者抓住了幾個人物不同的特點,他們的語言、動作不同體現出人物性格各異。3、由以上可知,在寫作中應怎樣刻畫人物?(抓住人物特點,人物的語言、動作、神態特點,體現人物性格特點,這是我們寫作中不能缺少的。)六、總結、擴展1、通過本文的學習,你認為諸葛亮、曹操、周瑜、魯肅各是什么樣的人?2、為什么同學們對這個故事這么喜歡呢?(教師總結注意引導學生對曹操、周瑜兩個人物的正確評價及認識,使學生知道他們倆也是了不起的人物,并不是所謂的壞人,另外強調寫作時抓住人物動作、語言、神態特點體現人物性格。)七、布置作業復述故事,講給小伙伴聽。〖板書設計〗《草船借箭》教學設計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區臨平第一小學朱桂花【教學過程】第一課時一、介紹名著,了解大勢1、教師介紹名著《三國演義》的故事梗概。2、師生合作介紹“草船借箭”前的三國形勢,以及周瑜妒忌甚至要加害諸葛亮的表現。二、揭示課題,激發興趣1、出示課題:草船借箭。2、什么叫草船?草船借箭是指什么意思?3、讀了課題,你想知道什么?根據學生的回答,梳理問題:誰草船借箭?為什么要草船借箭?怎么樣草船借箭的?最后借到了箭沒有?三、初讀課文,理清脈絡1、這些問題實際上要我們回答什么?請用陳述句表達。草船借箭的原因、經過、結果。2、給文章分段:一(1~2節)、二(3~5節)、三(6~9節)、四(10)。這是按事情發展的順序給課文分段,并說說主要內容。四、自讀第2至第5自然段,指導感情朗讀1、找出這幾段的特點。(以對話形式出現,且無提示語。)2、根據人物對話內容,揣摩人物思想狀況、性格特點,自加提示語。3、分角色朗讀。在朗讀中注意讀出語氣,探究人物特點。(通過感情朗讀,感受人物形象。)五、讀第6~9自然段,了解借箭經過1、先說經過:出示示意圖(圖略),自己讀書,自己畫圖,說明理由(也就是因果關系。)2、分析保證借箭成功的因素:⑴霧的作用。(冬季,霧在四更最濃。)⑵船的作用。(草人──霧中似人;相連──空隙較小,易于受箭,正反都可受箭。)⑶曹操多疑之心。(不僅不輕易出動,令弓弩手射箭,不調六千名弓弩手,使箭更多。)⑷士兵作用。(擂露吶喊,虛造聲勢,引敵射箭。)⑸水的作用。(冬季刮西北風,使船回去時“順風順水”。這時文章第二次提“冬季”;等到曹軍發覺時,船已飛一樣駛出二十多里。)總結:天時、地利、人和等各方面的因素,諸葛亮都考慮到了,基于這些周全的考慮,諸葛亮作出了巧妙的安排,這就叫──“神機妙算”。而周瑜都沒想到,當他知道這一切時,一定是──“自嘆不如”。第二課時一、快速閱讀課文,找出關鍵的詞語通過上節課的研究學習,你認為課文中的哪個詞語最有研究價值?(神機妙算)二、精讀課文,理解神機妙算1、要求學生劃出能表現諸葛亮到底神在哪里?妙在何處?2、討論交流:知天文:“這時候大霧漫天,江上連面對面都看不清。”⑴這場大霧,諸葛亮和魯肅都看到了,請大家體會體會,魯肅看到這場大霧會是怎樣的心情?(吃驚)諸葛亮看到這場大霧又會是怎樣的一種心情呢?(暗自高興,因為這場大霧是諸葛亮在三天前就已料到的。)⑵你從哪里看出這場大霧是諸葛亮三天前就料到的,也許是湊巧碰上的呢?(引導學生聯系上下文理解。)出示:“第一天,不見諸葛亮有什么動靜;第二天,仍不見諸葛亮有什么動靜;直到第三天四更的時候,諸葛亮秘密把魯肅請到船里。”學生自由讀,在讀中體會諸葛亮早在三天前就已算準了這場大霧。⑶老師覺得這個句子寫得太羅嗦,前幾天不是沒有動靜嗎?沒動靜有什么好寫,完全可以改成這樣:第三天四更時候,諸葛亮秘密的把魯肅請到船里。這樣寫即清楚有簡練。行嗎?好嗎?為什么?(組織討論,體會諸葛亮的胸有成竹,從容不迫,神機妙算。)⑷怪不得周瑜長嘆道:“諸葛亮真是神機妙算,我比不過他。”懂地理:⑴劃出諸葛亮的借箭的路線,說說理由。出示:“天還沒有亮,船已經靠近曹軍的水寨。諸葛亮下令把船頭朝西,船尾朝東,一字兒擺開,又叫船上的軍士一邊擂鼓,一邊大聲吶喊。”出示:“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過頭,船頭朝東,船尾朝西,仍然擂鼓吶喊,逼近曹軍水寨受箭。”⑵討論:諸葛亮為什么要先船頭朝西,船尾朝東,再船頭朝東,船尾朝西?讀句子,體會諸葛亮的考慮周密,算準借箭的地理位置,以及他的巧妙安排。識人心:⑴識曹操:出示:諸葛亮笑著說:“霧這么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來。我們只管飲酒取樂,天亮了就回去。”曹操聽到鼓聲和吶喊聲,就下令說:“江上霧很大,敵人忽然來攻,我們看不清虛實,不要輕易出動。只叫弓弩手朝他們射箭,不讓他們靠近。”《草船借箭》這篇課文中寫諸葛亮說話的地方有11處之多,但只有這個地方寫到了諸葛亮的笑,你們說,他在笑誰?這是一種怎樣的笑?(笑自己的神機妙算,笑曹操的不敢出兵,笑周瑜的自不量力,這是自信的笑,勝利的笑;笑魯肅的忠厚老實、不知底細,這是幽默的笑,寬厚的笑。)⑵識魯肅:諸葛亮明明知道周瑜暗藏殺機,魯肅又是周瑜的心腹,為何還要請魯肅幫忙?他不怕魯肅向周瑜告密嗎?請同學們仔細的討論一下。三、進一步體會人物的特征學了課文我們知道了諸葛亮的足智多謀、料事如神的非凡才干。而周瑜嫉妒諸葛亮的才干,想設計陷害他。課文第二自然段是一段諸葛亮和周瑜的精彩對白,師生對話,體會從他們的對話中你還可以看出諸葛亮和周瑜分別是個怎樣的人。重點:諸葛亮說:“怎么敢跟都督開玩笑?我愿意立下軍令狀,三天造不好,甘受懲罰。”(什么是“軍令狀”?諸葛亮為什么要立軍令狀?在軍隊下的狀書,不能做到就要受到軍法處置。一是諸葛亮是為了顧全大局,二是諸葛知天天文、懂地理,已知道三天后必有大霧,可利用這一機會向曹操“借箭”,已“胸有成竹”。)周瑜很高興,叫諸葛亮當面立下軍令狀,又擺了酒席招待他。(周瑜為什么高興?妒忌諸葛亮挺有才干,暗藏殺機,下了軍令狀完不成那就要受到軍法制裁。)四、總結全文草船借箭的成功使我們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諸葛亮的足智多謀、料事如神、寬宏大度、謙虛禮讓的大將風度。使得氣量狹窄、妒才忌能、才氣輸諸葛亮一籌的周瑜不得不嘆服。出示:諸葛亮神機妙算,我真比不上他。《草船借箭》教學設計福建省廈門市金尚小學蔣麗萍【學習目標】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激發學生學習、親近古代文學作品的興趣。2、緊扣課文語言,感悟文中周瑜、諸葛亮等人物的特點,特別是通過對諸葛亮籌劃安排“草船借箭”部分內容的研讀,感受諸葛亮足智多謀,安排周密,知天文、懂地理、識人心的本領。3、學會“妒、督、寨、擂、吶、丞”等生字及由這些生字組成的新詞,認識“瑜、幔”等生字。【教學重點】1、了解“草船借箭”一事的起因及經過。2、扣住課文語言,感受人物形象,體驗閱讀名著的樂趣。【課前準備】1、學生準備:有條件的,閱讀《三國演義》第42回至第46回。了解當時魏、蜀、吳三國的形勢以及周瑜為什么妒忌諸葛亮。2、教師準備:制作本課多媒體課件。【課時安排】2課時。【教學過程】第一課時一、創設意境、感悟精彩1、創設意境,渲染氣氛。課前播放電視劇《三國演義》的片斷和主題曲。2、調動積累:你們熟悉《三國演義》中的哪些主要人物,哪些主要故事?3、嘗試交流,整體感知:⑴談話:今天,老師和大家一起來欣賞《三國演義》中的一個精彩故事。(出示課題:草船借箭)老師相信,許多同學都熟悉這個故事,誰來介紹一下故事的主要內容?⑵學生交流。⑶對學生的交流進行評價。二、切入中心,領悟“神妙”1、劃出課文的中心句:請同學認真閱讀全文,劃出課文的中心句──“周瑜長嘆一聲,說:‘諸葛亮神機妙算,我真比不上他!’”2、品讀感悟,周瑜臨終感嘆:“既生瑜,何生亮!”請同學們自由讀課文,把你認為最能表現諸葛亮神機妙算的句子劃出來,再用心體會,諸葛亮到底神在哪里,妙在哪里。3、學生自主學習。邊讀邊畫邊體會。4、交流、對話:以“諸葛亮知天文”為例,教學過程設想如下:⑴品讀句子:“這時候大霧漫天,江上連面對面都看不清。”角色換位,對比體會:這場大霧,諸葛亮、魯肅都看到了。他們各自心情會怎樣?心理會怎么想的?角色扮讀。⑵聯系課文上下文來體會。課文中這些地方能看出諸葛亮事先算準了這場大霧。如,第二自然段的“諸葛亮說:‘只要三天。’”“諸葛亮說:‘怎么敢跟都督開玩笑?我愿意立下軍令狀,三天造不好,甘受懲罰。’”“諸葛亮說:‘今天來不及了。從明天起,到第三天,請派五百個軍士到江邊搬箭。’”第四自然段的“諸葛亮說:‘你借給我二十條船,每條船上要三十個軍士。船用青布幔子遮起來……第三天管保有十萬支箭。不過不能讓都督知道,他要是知道了,我的計劃就完了。’”第六自然段的“第一天,不見諸葛亮有什么動靜;第二天,仍然不見諸葛亮有什么動靜;直到第三天四更時候,諸葛亮秘密地把魯肅請到船里。魯肅問他:‘你叫我來做什么?’諸葛亮說:‘請你一起去取箭。’”第七自然段的“這時候大霧漫天,江上連面對面都看不清。”5、小組自學交流“諸葛亮懂地利”的情節。教學過程設想如下:⑴默讀課文,圈畫相關的句子或重點詞語。⑵交流體會。課文中的相關句子:第六自然段的“諸葛亮吩咐把二十條船用繩索連接起來,朝北岸開去。”第八自然段的“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過來,船頭朝東,船尾朝西,仍舊擂鼓吶喊,逼近曹軍水寨受箭。”本句中“逼近”一詞尤其能反映諸葛亮的神機妙算:理由一:逼得太近,曹操必能識破秘密;理由二:距離曹軍水寨遠了,又不能受到箭或受箭面積不大。“度”的把握全在智慧。三、課外延伸1、閱讀《三國演義》第40回、46回、90回。2、用自己喜歡的方式重點品讀“諸葛亮識人心”的課文內容。第二課時一、欣賞名著,品讀經典1、談話:上節課,我們一起欣賞了《草船借箭》這個歷史故事,老師知道了同學們特別佩服諸葛亮的神機妙算。有的同學說,諸葛亮通曉天文,有的說他懂得地利,還有的說諸葛亮之所以能借到箭,最重要的是因為他“知人心”。的確,課文精彩描述“諸葛亮知人心”這方面的內容,這也是這節課我們要探究的重點。如果老師讓你選擇自己最喜歡的或最能展現自己才華的學習方式來欣賞、探究課文描述“諸葛亮知人心的內容,你會采用什么樣的學習方式來探究?2、學生片刻沉思后匯報,老師梳理、概括出以下幾種學習方式:⑴讀:有感情地朗讀。⑵說:選擇故事最精彩的部分,再加上自己的想像,有聲有色地說一說。⑶演:邀請幾個同學或者老師,分角色把這個故事演一演。⑷評:評說諸葛亮“神機妙算”──知人心。⑸寫:根據看過的電視劇,展開想象,擴充、編寫“諸葛亮知人心”的某些場景。3、學生討論確定各自的學習方式,可以個體學習,也可以合作學習。4、師生互動交流,及時指導,讓學生掌握一些學習方式、學習策略。例:⑴讀:“諸葛亮知人心”這方面的課文內容,如果選擇的是“有感情朗讀”這種學習方式,請按照自己對人物情感的理解進行個性化朗讀,以求達到聲情并茂、人物形象活靈活現的效果。⑵說:采用“說一說”的學習方式學習“諸葛亮知人心”這方面的內容,你準備怎樣說?交流要點:①主要的情節和內容要講清楚。②可以對故事的內容進行適當的創造,特別是第二自然段的對話,要加上一些生動的提示語和有趣的細節等。③語言要自然、流暢。不同人物的語言,要用不同的語氣和語調,表現出不同人物的性格特點。④說話時態度大方,要注意“聽眾”的反應,能用目光和手勢與他們進行交流。⑶演:如果選擇“演一演”的學習方式學習“諸葛帝知人心”這方面的內容,該怎樣演呢?交流要點:①要編好“劇本”。把課文內容改為“劇本”,有些語言要適當改變。②選擇好“演員”,分配好“角色”。③各自熟悉“臺詞”。④準備好簡單的“道具”。⑤注意:一可以演具體片斷:比如,第二自然段的“對話交鋒”;第七自然段的“飲酒取樂”;二可以串演整篇課文內容。5、請同學各自選擇自己喜歡的方法,根據不同的要求,選擇學習伙伴,欣賞名著,品讀“諸葛亮知人心”這方面的課文內容。6、小組交流,全班匯報,自由欣賞、品讀:引導學生圍繞“神機妙算”──知人心進行匯報,教師參與、互動。以第七自然段為例──“諸葛亮笑著說:‘霧這樣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來。我們只管飲酒取樂,天亮了就回去。”針對這個片段,如果是采用表演探究的學習策略的同學,教學情境可以這樣創設:師:“《草船借箭》這篇課文中,寫諸葛亮說話的地方有11處之多,但只有這個地方寫到了諸葛亮的‘笑’。你們演演看,諸葛亮他這時怎么‘笑’?”(可能是:諸葛亮向北岸望了望,從鼻孔里輕輕哼了一聲:“霧這樣大,曹操一定不不敢派兵出來。我們只管飲酒取樂,天亮了就回去。”這是對曹操輕蔑的嘲笑。)(可以是:諸葛亮面對南岸,仰天大笑著說:“霧這樣大,曹操一定不不敢派兵出來。我們只管飲酒取樂,天亮了就回去。”這是對戰勝周瑜后,抑制不住的爽朗的笑。)(可以是:諸葛亮看著眼前的船只,聽著擂鼓、吶喊聲,微微一笑,說:“霧這樣大,曹操一定不不敢派兵出來。我們只管飲酒取樂,天亮了就回去。”這是自豪、自信的笑。)師:現在就請同學們,用朗讀把“笑”的不同內涵讀出來。二、營造“對話”,塑造人格1、同學們能不能用恰當的成語或四字詞語來概括不同人物的性格特點?(學生上臺板書)2、用關聯詞說話訓練:提供幾組關聯詞:因為……所以、如果……就、只有……才、雖然……但是、一……就。談話:老師提供幾組關聯詞,同學們盡量多地選用這幾組關聯詞,結合剛才你們概括出來的表示人物性格特點的詞語,把草船借箭這個歷史故事的前因后果介紹完整。3、匯編詩歌,體味經典:師:把故事編成了文字:草船借箭,不尋常,要論成敗,有文章。都督周瑜,欲陷害,孔明先生,巧應對。妙算天文,霧漫天,通曉地利,蒙曹操。洞悉人心,妙計成,箭如雨下,滿載歸。神機妙算,諸葛亮,世世代代,美名揚。喜歡的同學讀一讀,也可以背誦下來。三、鏈接名著,拓展文本請同學們自由暢談讀《三國演義》的原著后的體會,如“空城計”;第五十回“諸葛亮智算華容,關云長義釋曹操”;第五十一回“曹仁大戰東吳兵,孔明一氣周公瑾”;第五十五回“玄德智激孫夫人,孔明二氣周公瑾”;第五十六回“曹操大宴銅雀臺,孔明三氣周公瑾”。四、作業超市1、接龍復述故事。2、把文本演繹成課本劇。《草船借箭》教學設計重慶市新區森林小學張萍【教學要求】1、學習本課“妒、督、魯”等10個生字,會寫妒、忌、曹、督等14生字,會寫商議、推卻、探聽等詞語,理解詞語在句子中的意思,并會用“推卻、輕易”造句。2、認識學習以記事為主的課文,必須抓住事情發展的線索,理清它的起因、經過及結果,并領會事件的本質意義。3、了解本課的情節,使學生認識到諸葛亮“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他的有膽有識、足智多謀。4、體會文章首尾呼應的寫法。【教學重點難點】1、讓學生讀懂課文,在讀的基礎上,認識諸葛亮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是有膽有識,足智多謀。2、能從課文所描寫的人物性格中體會文章首尾呼應的作用。【教學時間】三課時。【教學準備】1、查找諸葛亮、曹操、周瑜等《三國演義》人物資料。2、準備《三國演義》草船借箭影視資料。【教學過程】第一課時一、揭示課題1、從《赤壁之戰》故事引入:師:《三國演義》是我國四大名著之一,里面人物或機智,或勇猛,人物塑造特別成功,其中諸葛亮這個人物尤其生動。今天我們要學習一篇以諸葛亮與周瑜為主的課文。2、揭題、讀題。3、審題:什么叫草船?草船借箭是指什么意思?4、再讀題,讀了課題,你想知道什么?出示:誰草船借箭?為什么要草船借箭?怎么樣草船借箭的?最后借到了箭沒有?二、初讀課文,理清脈絡1、回答問題。(理清草船借箭的原因、經過、結果。這也是在解決課后第二題。)2、我們把草船借箭的經過看成借箭前的準備和借箭的過程:3、自學課文字詞,標好節號,讀通課文,完成填空。草船借箭的原因:三天趕造十萬枝箭。借箭前的準備:草船、軍士。草船借箭的過程:逼近水寨→一面受箭→另一面受箭→駛向南岸。草船借箭的結果:如期交貨、周瑜嘆服。4、據此提綱給文章分段:一(1、2自然段)、二(3~5自然段)、三(6~9自然段)、四(10自然段)。這是按事情發展的順序給課文分段。三、學習第一段1、齊讀第1段:什么叫“妒忌”?(對才能、名譽、地位或境遇等比自己好的人心懷怨恨。)2、從第二自然段的人物對話中我們能看出周瑜對諸葛亮的“妒忌”嗎?⑴指名2學生分角色讀課文第2節,師讀旁白。大家聽2個學生對話共幾輪,為每一輪編上序號。⑵每一輪對話中,都能看出周瑜對諸葛亮的妒忌。讓我們再來看看,周瑜在與諸葛亮對話時,心中是怎么想的吧。3、學習第一輪對話:⑴齊讀,邊讀邊根據老師提的問題想想周瑜是怎么想的。師問:周瑜是大都督,難道他不知道?生:周瑜是知道的,他明知故問。⑵那周瑜這時心里是怎么想的呢?兩人一組討論:交流:2人一組,一人讀周瑜說的話,一個說周瑜的心理活動。(可發揮想象,有不同答案。)生:“最好你答是弓箭這樣就落入了我的陷阱。”生:“你一定會說是弓箭,那樣就正合我意”……⑶過渡:顯然,周瑜正在設計想陷害諸葛亮,那他怎樣一步一步進行下去的呢?4、學習第二輪對話:⑴指名2人讀對話,師在其間提問讓大家思考周瑜的心理活動:“公事”是什么意思?“推卻”又是什么意思?為什么不能推卻?(周瑜以公事來壓諸葛亮,使諸葛亮無法不答應。)⑵同桌一起像剛才一樣討論周瑜的心理活動:交流:“我用公事來壓你,你想推也推不了。”5、學習第三~六輪對話:⑴分四組討論~六輪對話,學著剛才的方法,先分角色對話,再說說周瑜的心理活動。最后一輪,周瑜沒有問話但有動作──里軍令狀、白酒招待。⑵討論、交流:6、小結,我們看到了,周瑜是步步緊逼,把諸葛亮圈入了他設置的圈套。從每一次對話中,我們都能看到周瑜的妒忌、怨恨之心。7、周瑜設計陷害諸葛亮,而諸葛亮似乎已陷入他的圈套,讓周瑜計劃得逞了。真的是這樣嗎?⑴思考:諸葛亮在與周瑜對話時心理活動怎樣?⑵他為什么答應周瑜如此難辦到的任務?默讀1~2節,思考這些問題。①(諸葛亮其實已識破了周瑜的計劃,但他以國家大計為重,為水戰勝利考慮,不顧個人恩怨,答應三天造十萬枝箭。)②分組分角色,指名一生讀旁白,朗讀第1、2節,體會人物內心活動。四、小結周瑜想害諸葛亮,而諸葛亮更是立下軍令狀,那么事情又是怎么發展的呢?下節課繼續學習。第二課時一、復習引入1、上節課我們初讀了課文,按事情發展的順序給文章分了四段。并學習了課文的第一段,知道了“草船偌箭”的起因是周瑜妒諸葛亮,用10天造十萬枝箭的命令來設計暗算諸葛亮,而諸葛亮立下軍令狀三天就造十萬枝箭。2、第一段中哪句話點出了周瑜妒忌諸葛亮的原因?(全文第一句。)指名回答。師:課文開頭就點明了原因,齊讀此句。3、課文二—四段中也有一處直接寫出了諸葛亮有才干,快速默讀二—四段,找出這句話。(全文末尾一句。)二、學習二~四段1、全文末尾這句話與開頭處的句子什么關系?指名2人對讀。(首尾呼應。)師生配合(師首句,生尾句)讀,體會首尾呼應。2、理解詞語神機妙算。(板書:神機妙算)問:用詞素合成的方法如何解釋?出示:神機妙算──驚人的機智,巧妙的謀劃,形容有預見性,善于估計客觀情勢,決定策略。3、諸葛亮到底是怎樣神機妙算的呢?4、默讀課文二~四段,找找突出描寫諸葛亮神機妙算。胸有成竹,料事如神的句子,用“—”劃下。交流出示小黑板:⑴第三天保管有十萬枝箭。⑵不能讓周都督知道,否則我的計劃就完了。⑶魯肅……回來見了周瑜,果然不提借船的事……。⑷第一天……第二天……,直到第三天四更時候,諾葛亮秘密地把魯肅請到船里。⑸霧這樣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來。⑹我們只管飲酒取樂,夭亮了就回去。三、學習“知周瑜”1、默讀小黑板上第⑵句,用“如果……就……”的句子來表達句子的意思。2、諸葛亮為什么會有這樣的假設?⑴指名讀第三節。⑵口頭完成填空。因為諸葛亮知道周瑜妒忌他有才干會從中阻撓,所以諸葛亮要魯肅不要告訴周瑜這件事。兩人一組討論填空、交流。齊讀。板書:知周瑜心3、諸葛亮要魯肅辦什么事?指名讀句:“希望你能借……船的兩邊。”⑴比較句子:①希望你能借船的兩邊。②希望你借給我一些船,“每只船上要有軍士與許多草把子。問:兩句句子有什么區別?用哪句好?為什么?(第一句用了具體數字,寫出了諸葛亮對船的具體要求。用第一句好,表現了諸葛殼對計劃早已成竹在胸。)⑵齊讀此句:師:這排的一千多個草把子的船就是“草船借箭”中的──(生)“草船”。四、學習“知魯肅”1、諸葛亮要魯肅別把這事告訴周瑜,結果怎樣?齊讀小黑板上第⑶句。2、理解這句句子:⑴“顯然”是什么意思?(出示小黑板:事實與所說或所料想的相符。)⑵“事實”是什么?“所說或所料”又是誰所料的什么?用上“果然”有什么作用?(事實是魯肅沒向周瑜提借船的事,所料是諸葛讓魯肅不要提此事。)問:相符合嗎?(符合)用上“果然”表現事實與諸葛亮所預料完全相符。⑶齊讀句子體會。3、師介紹:魯肅是東吳的一員大將,他為人忠實、守信,正因為諸葛亮知道魯肅的為人,所以才料到他不會把此事告訴周瑜。用上“果然”一詞也表現了諸葛亮──板:知魯肅人4、到現在,借箭的計劃已有條不紊地準備就緒。齊讀第二段體會。五、學習“識天象”1、師:(指小黑板上⑴⑷句)。2、指名讀6~7自然段,說說諸葛亮為什么選在第三天四更時候出發?板書:四更時候,因為這時候江上大霧彌漫。⑴板:大霧彌漫。⑵這時候江上大多彌漫到了什么程度?(連面對面都看不清。)3、有了這樣的大霧會有什么結果呢?與借箭又有什么關系?⑴出示:因為江上大霧彌漫,連面對面都看不清,所以……⑵先默讀6、7節,然后四人一組討論用多種方法來補充完整句子。(所以選擇第三天四更出發。所以把船靠近曹軍水寨。所以叫軍士一邊擂鼓,一邊大聲吶喊。所以曹軍才不派兵出來。)4、顯然,大霧彌漫這一氣候的變化正是借箭成功必不可少的一個要素,也是諸葛亮選擇第三天四更時分出發的原因。⑴諸葛亮是什么時候決定這一時間出發的?(三天前立軍令狀時。)為什么?⑵早在三天前,諸葛亮就預測到三天后有一場漫天大霧,這要歸功于他識天象,了解天氣變化情況。板書:識天象⑶齊讀小黑板上第⑴、⑷句,體會諸葛亮識天象的神機妙算。5、正因為江上大霧彌漫,諸葛亮在天還沒亮時,把船靠近曹軍水寨,并怎樣布船?引讀書中有關句子。(船頭超西,船尾朝東,一字兒擺開。)⑴看示意圖1。(顯示出船頭朝西,船尾朝東。)這樣布船的目的是什么?(準備受箭)⑵引讀,可這樣布船,船隊離曹太近了,魯肅不禁吃驚他說:(引)“……”,可諸葛亮卻笑著說:(引)“……”。第三課時一、溫故二、繼續學習2~4部分學習“知曹操”:1、這是諸葛亮的預料,事實又是怎樣的呢?引讀──(曹操在營寨里……箭好像下雨一樣。)2、“虛實”是指什么?(“虛”與“實”是一對反義詞,“虛實”表示內部的實際情況。)3、文中指哪一方面看不清哪一方的虛實?(用波浪線劃出諸葛亮一方的內部實際情況。)“20只船……排在船上的兩邊。”(第四自然段)4、這樣少的兵士,船上又沒有什么武器,曹操絲毫不用害怕,可他為什么不敢派兵?口頭完成填空。出示:曹操之所以不敢輕易出動,是因為(江上大霧彌漫,連面對面都看不清。)師:在這種情況下,如果是別人還也許有派兵的可能,而曹操是絕不會派兵的,因為曹操是一個生性多疑的人。板書:知曹操性5、這時曹操是怎么做的,諸葛亮又是怎么做的?指名一人讀曹操的句子,大家齊讀寫諸葛亮的句子,配合讀第8節。6、看示意圖2:船頭朝東,船尾朝西。師:這時諸葛亮下令把船掉過來,船頭朝東,船尾朝西,這是為什么?(一邊受滿了箭,讓另一邊再來受箭。)現在你能說說這個“妙”,妙在何處嗎?學習“曉地利”:1、過渡:當曹軍一萬多個弓弩手,一齊朝草船上射箭,箭好像下雨一般時,諸葛亮和魯肅正在船中飲酒取樂。因為諸葛亮這樣說──(引)小黑板上第6句。2、天亮了,諸葛亮的船隊是怎么回去的呢?默讀第9節,找出一個詞來概括。板:順風順水。3、第三次出示圖片投影1:⑴根據“順風順水”這個詞再次默讀第9節,想想水往哪個方向流,當時的風向又是怎樣的?(請學生在示意圖上用箭頭表示。)→⑵師介紹:長江江水正是由西向東流,正是趁著順風順水的時刻,二十條船像飛一樣放回二十多里,曹操追也來不及了。⑶諸葛亮能利用順風順水的條件是巧合嗎?這表現了諸葛亮知曉地理的優勢,并能利用它。板書:曉地利4、齊讀第9自然段。三、學習第四段1、齊讀第四段。2、結合課文說感受。四、朗讀全文(分組朗讀)思考概括各段段意五、分角色朗讀全文,思考1、全文用什么形式來到劃人物的性格?從這個故事中可以看出周瑜是個怎樣的人?而諸葛亮呢?2、引導歸納中心,理解諸葛亮借箭成功的原因。(有膽有識,神機妙算。)六、完成課后練習《草船借箭》教學設計浙江省上虞市百官鎮中心小學王崧舟特級教師【設計理念】基于“研究性學習”理論的“研究性閱讀”教學模式,重在培養學生的自主閱讀、自主感悟、自主發展的語文綜合素養。《草船借箭》一文,無論是從課文主題、人物形象看,還是從寫作手法、語言風格看,都是實施“研究性閱讀”教學模式的極好載體。【設計特色】以研究性閱讀實現學生的主動發展。【教學流派及設計意圖】一、通讀課文,把握研究主題在學生初讀課文、整體感知全部到位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找出課文中哪個詞語最有研究價值。經研究后一般會認定為“神機妙算”。二、精讀課文,領悟研究策略教師引入:“請同學們自由讀‘霧中借箭’這部分內容,把你認為最能表現諸葛亮神機妙算的句子劃出來,再用心體會,諸葛亮到底神在哪里、妙在何處。”以“諸葛亮知天文”為例,教學過程設想如下:1、“誰來說說,你從課文的哪些詞句中體會到了諸葛亮的神機妙算。”(指名回答:這時候大霧漫天,江上連面對面都看不清。)“這場大霧,諸葛亮和魯肅都看到了。請大家體會體會,魯肅看到這場大霧會是一種怎樣的心情?”“魯肅會感到很害怕。那么大的霧,船要是誤進了曹軍的水寨怎么辦?”“魯肅會大吃一驚:前兩天還是好好的,怎么現在會有這樣大的霧?”“假如你是魯肅,怎么讀這個句子?”(引導學生讀出害怕、吃驚的語氣。)“那么,諸葛亮看到這場大霧又會是一種怎樣的心情呢?”(諸葛亮會暗自高興。這場大霧,我在三天之前就已料到。)“假如你是諸葛亮,怎么讀這個句子?”(引導學生讀出暗喜、得意的語氣。)2、“但是,光讀這句話,就能看出諸葛亮的神機妙算嗎?不能!為什么?因為這場大霧也許是湊巧碰上的呢?所以,你得再往前面讀一讀,你得聯系聯系上文。誰找到了可以聯系的句子?”(指名口答:第一天,不見諸葛亮有什么動靜;第二天,仍然不見諸葛亮有什么動靜;直到第三天四更時候,諸葛亮秘密地把魯肅請到船里。)(引導學生反復誦讀此句,要讀出諸葛亮的胸有成竹、從容不迫。在讀中悟到諸葛亮早在三天之前就已算準了這場大霧。)“不過,我覺得這個句子寫得太啰嗦!前兩天不是沒動靜嘛,沒動靜有什么可寫的?完全可以寫成這樣嘛:第三天四更時候,諸葛亮秘密地把魯肅請到船里。這樣寫既清楚又簡練,多好!改不改?為什么?”(組織學生討論。)3、“只有這樣寫,我們才能真正體會到諸葛亮的胸有成竹。大家看,這就是神機妙算的諸葛亮!”(引導學生反復誦讀周瑜的一聲嘆息:“諸葛亮神機妙算,我真不如他!”)三、回讀課文,類化研究體驗在讀好周瑜的長嘆一聲之后,教師對研讀的策略做如下概括:“剛才,我們通過抓住前后句子之間的聯系,真正體會到了諸葛亮的神機妙算。同學們,用聯系的方法來研究問題,這是一種非常重要的讀書能力。請大家用這種方法,再次研究‘霧中借箭’這部分內容,看看你還能從哪些句子的聯系中讀懂諸葛亮的神機妙算。”學生研讀,教師巡視。讀后組織交流。1、“誰來說說,你從哪兩個句子的聯系中讀懂了諸葛亮的神機妙算?”指名口答:⑴諸葛亮笑著說:“霧這樣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來。我們只管飲酒取樂,天亮了就回去。”⑵曹操在營寨里聽到鼓聲和吶喊聲,就下令說:“江上霧很大,敵人忽然來攻,我們看不清虛實,不要輕易出動。只叫弓弩手朝他們射箭,不讓他們近前。”)“《草船借箭》這篇課文中,寫諸葛亮說話的地方有11處之多,但只有這個地方寫到了諸葛亮的笑。你們說,諸葛亮他在笑誰?”(聯系魯肅的吃驚,指出他在笑魯肅的忠厚老實、不知底細,這是寬厚的笑、幽默的笑;聯系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來,指出他在笑曹操的生性多疑、輕易中計,這是諷刺的笑、輕蔑的笑;聯系“我們只管飲酒取樂,天亮了就回去”,指出他在笑周瑜的自不量力、陰謀落空,這是瀟灑的笑、勝利的笑。)2、“老師覺得諸葛亮的話并沒有說完。‘霧這樣大,曹操一不敢派兵出來……’這是話中有話、話后有話呀!你能把諸葛亮沒說出來的話寫出來嗎?”(學生練筆,寫后組織全班交流。)學生交流例示:霧這樣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來,一定會叫弓弩手朝我們射箭。霧這樣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來,一定會叫弓弩手朝我們射箭,箭一定會像下雨一樣。霧這樣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來,一定會叫弓弩手朝我們射箭,這10萬枝箭我是借定了。“你們真是諸葛亮的知音啊!既然如此,那課文為什么不把這些話寫出來呢?”(引導學生體會語言的含蓄,留有回味的余地。)3、以“懂地利”為例,感悟諸葛亮的神機妙算:引導學生找出:⑴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過來,船頭朝東,船尾朝西,仍舊擂鼓吶喊,逼近曹軍水寨去受箭。⑵曹操知道上了當,可是這邊的船順風順水,已經飛一樣地放回20多里,追也來不及了。討論:諸葛亮是怎樣算準借箭的地理位置的。【評點】本案設計的最大特色是寓學生的主動研究于閱讀活動之中。在初讀到位的基礎上,直入研讀專題:“神機妙算”最有研究價值,以此突出重點,集中了“研究”主題,并以此輻射全文,收以一當十之效,擺脫了“多余的情節分析、繁瑣的提問設計、僵化的章法講解”的傳統模式,培養了學生的研究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在實施研究的過程中,又充分體現了“反復誦讀、情感熏陶、自由感悟”的語文學科個性,從根本上有別于其他學科的研究方式,充滿了人文情懷。(周一貫評點)《草船借箭》教學設計江蘇省南京市秦淮教師進修學校范超【設計理念】“大語文”教學觀提倡課堂教學與社會實踐相結合,與課外閱讀相結合。教《草船借箭》這課,教師不讀《三國演義》,特別是第42回至第46回,就很難把課文講清。而如果教師不僅自己讀,還組織學生讀,教學就會事半功倍,收到意思不到的效果。【設計特色】課內課外結合,自讀自悟結合。【教學流程及設計意圖】一、課前準備讀《三國演義》第42回至第46回。想一想:1、當時魏、蜀、吳三國的形勢是怎樣的?2、周瑜為什么妒忌諸葛亮?他說過哪些要加害諸葛亮的話?3、草船借箭是在什么季節進行的?經過是怎樣的?(季節對于草船借箭成功與否至關重要。)二、請學生介紹當時形勢介紹周瑜妒忌甚至要加害諸葛亮的表現。三、展開談話,理解歷史背景,學習部分生字新詞四、閱讀全文,分清過程1、讀全文,將草船借箭這一事件分為幾個部分,然后用自己的話復述。(以學生自己分段、自列段意為主,不強求統一,但要注意糾錯,激勵學生創造。教師選取其一作為教例。)2、借分段的機會講清事情的起因、經過、結果。五、自讀第2至第5自然段,指導感情朗讀1、找出這幾段的特點。(以對話形式出現,且無提示語。)2、根據人物對話內容,揣摩人物思想狀況、性格特點,自加提示語。3、分角色朗讀。在朗讀中注意讀出語氣,探究人物特點。(通過感情朗讀,感受人物形象。)六、讀第6至第9自然段,了解借箭經過1、先說經過。出示示意圖(圖略),自己讀書,自己畫圖,說明理由(也就是因果關系。)2、分析保證借箭成功的因素:⑴霧的作用。(冬季,霧在四更最濃。)⑵船的作用:(草人──霧中似人;相連──空隙較小,易于受箭,正反都可受箭。)⑶曹操多疑之心:(不僅不輕易出動,令弓弩手射箭,不調六千名弓弩手,使箭更多。)⑷士兵作用:(擂露吶喊,虛造聲勢,引敵射箭。)⑸水的作用:(冬季刮西北風,使船回去時“順風順水”。這時文章第二次提“冬季”;等到曹軍發覺時,船已飛一樣駛出二十多里。)總結:天時、地利、人和等各方面的因素,諸葛亮都考慮到了,基于這些周全的考慮,諸葛亮作出了巧妙的安排,這就叫──“神機妙算”。而周瑜都沒想到,當他知道這一切時,一定是──“自嘆不如”。七、深究“借”字,再塑諸葛亮形象八、聽寫字詞,準備復述【評點】按系統論的觀點,開放系統是與外界有能量、信息和物質交換的系統。本案以“大語文”觀為指導,把課堂閱讀與課外閱讀(《三國演義》第42至第46回)結合起來,實行“大閱讀”策略,是很有教學價值的設計。這不僅使學生加深了對《草船借箭》的理解,而且從根本上激發了學生對閱讀的興趣和愛好,開拓了閱讀視界,使他們終身獲益。《草船借箭》教學設計廣東省深圳市寶安區福永中心小學張統飛【設計理念】遵循“研究性閱讀”教學模式,引領學生親近文本,自主閱讀、自主感悟、自主探究,從文本語句的前后聯系中品析人物形象,提升語文素養。【設計特色】注重研究閱讀的過程,追求學生的主動發展。【教學目標預設】1、感情朗讀課文,學會本課的生字新詞,理解“妒忌、神機妙算”等詞語。2、緊扣課文語言,感悟周瑜、諸葛亮的特點,特別是通過對“借箭經過”的研究性閱讀,領悟諸葛亮的神機妙算。3、課內外聯系,指導排演課本劇,激發學生閱讀名著的興趣,懂得一些為人處世的道理。【教學重點】研讀文本語言,從語句的前后聯系中領悟諸葛亮的神機妙算。【教學難點】在研讀文本的過程中,感受諸葛亮“知天文”、“懂地利”、“識人心”。【教學準備】自制課件課文影像片段主題歌。【課時安排】兩課時。【教學過程】第一課時一、激趣導入1、播放背景音樂《三國演義》主題曲: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在長江邊,曾經有無數的英雄豪杰演繹了無數神奇的故事,今天,我們共同學習其中的一個故事。板題。⑴“箭”什么樣子的?與“劍”有什么不同?各自怎樣使用?⑵課文選自《三國演義》,你熟悉這部書中的哪些主要人物,哪些主要故事?⑶通過預習,你對《草船借箭》的背景有哪些了解?2、審題、質疑。讀讀課題,圍繞課題,你可以提出哪些有價值的問題?梳理問題,區別對待:淺顯的,通過調查預習的方式解決。有研究價值的,引導學生自主讀書思考,在學習研究中解決。二、初讀課文,理清脈絡1、指名分節試讀課文,相機正詞正句,引導理解詞語:妒忌都督擂鼓吶喊丞相虛實、遲延四更弓弩手神機妙算。2、交流討論(人物和事件):⑴課文中介紹了哪幾個主要人物?⑵他們之間分別有著怎樣的聯系?(什么事情把他們聯系起來的?)抓住課文中的關鍵詞句交流討論,教師相機板書。周瑜和諸葛亮理解“妒忌”,說說“妒忌”的原因,“妒忌”和造箭的聯系。周瑜和魯肅派魯肅探聽,回來報告。魯肅和諸葛亮請魯肅幫忙,并要求不要告訴周瑜,魯肅答應,果然照辦。諸葛亮和曹操。諸葛亮用草船借曹操10萬支箭。3、簡要說說課文內容,梳理課文段落:借箭原因──借箭的準備──借箭的經過──借箭的結果。三、精讀“借箭原因”,體會人物內心1、通過剛才的閱讀,我們知道周瑜妒忌諸葛亮,要陷害他。周瑜怎樣把造箭的任務交給諸葛亮,諸葛亮又是怎樣接下任務的?同桌分角色讀,分別說說兩人的話里包含的意思。引導:他們的對話很有意思。你認真研究一下他們的對話,能否體會到對話里包含著的意思,能否體會到人物說話時的內心想法。2、分角色逐句朗讀,說說每句話是什么意思,為什么要這樣說?“水上交戰,用什么兵器最好?”──明知故問。“這是公事,希望先生不要推卻”──借公事要挾表面客氣,暗藏殺機。“軍情緊急,可不能開玩笑”──步步緊逼。“用箭最好”“都督委托,當然照辦”從容鎮定,胸有成竹。“只要三天”“怎么敢跟都督開玩笑?我愿意立下軍令狀”3、練習感情朗讀。四、課堂總結,布置作業1、朗讀課文。2、抄寫生字新詞。第二課時一、復習導入,共同確定研究的問題1、這節課我們繼續學習19課《草船借箭》。上節課我們初讀了課文,學習了第一段“草船借箭的原因”,誰來說一說?板書:瑜妒忌亮2、那么,“草船借箭的結果”怎樣呢?指生讀第四段。</P><P>板:神機妙算說說“神機妙算“的意思。3、魯肅告訴了周瑜借箭的經過,周瑜就長嘆諸葛亮神機妙算,比不上他。那么,這節課,我們就重點研究第三段“借箭的經過”,看看諸葛亮的“神機妙算”表現在什么地方。二、精讀“借箭經過”,領悟“神機妙算”1、課件展示研究的問題,提示研究策略:從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諸葛亮神機妙算?方法提示:抓住前后句子之間的聯系,思考:⑴諸葛亮怎樣做(說)的,為什么這樣做(說)。⑵諸葛亮預見了什么,預見的準不準。⑶學生自主研究,教師巡視輔導。⑷小組快速討論,交流,取長補短,準備匯報。⑸交流研究成果,相機引導品讀、感悟:(根據學生的匯報,緊扣前后有聯系的語句,進行靈活機動的處理。)知天文:①生匯報,出示文字,相機引導體會:A、諸葛亮的胸有成竹:這句太羅嗦,沒有動靜干脆不寫,直接寫“第四天四更時候,諸葛亮秘密地把魯肅請到船里”不更好嗎?清楚,簡練。改不改?為什么?組織討論,小結,指導朗讀:只有這樣寫,我們才能真正體會到諸葛亮的胸有成竹。B、霧大,諸葛亮的暗自高興:板書:大霧漫天假如你是諸葛亮,看到這樣大的霧,會是一種怎樣的心情?指導朗讀:讀出暗自高興,得意的語氣。D、聯系這兩組句子的方式:“為什么要等到第三天四更的時候?”找下文中有聯系的句子。”“這場大霧是不是碰巧遇上的呢?”找上文中有聯系的句子。②完整地朗讀這前后聯系的兩句話。③評議、小結:同學們這么聰明,通過研究這兩個前后有聯系的句子,體會到這場大霧是諸葛亮三天前早已預見到的,他了解氣象知識,能充分地利用天氣的變化進行“借箭”,所以周瑜長嘆:諸葛亮神機妙算,我真不如他。(擦掉問號的下面部分,板書:知天文。)知人心:①生匯報,出示文字,相機引導:A、諸葛亮的自信:板書:一定不敢“一定不敢派兵出來”言下之意是什么?你們這些小諸葛亮想一想,替諸葛亮把沒有明說的意思說出來,讓我們聽課的老師評價一下,看你說得對不對?“飲酒取樂,天亮了就回去”,質疑:取樂的方式有很多呀,可以彈琴,可以下棋,為什么一定飲酒呢?(如果有困難,可以引導:課文中沒有明說,但是同學們可以在看錄象的過程中注意其中的一個細節,想一想原因。)組織討論,小結,指導朗讀:讀出諸葛亮的肯定語氣。B、曹操的謹慎、多疑:曹操的言語和行動說明了什么?C、放箭的多:從這個比喻句中可以體會到什么?D、聯系三組句子的方式:諸葛亮對曹操的判斷準確嗎?從下文中找到相關的句子。②完整朗讀這三組句子。③評議、小結:通過研究這幾個前后有聯系的句子,同學們體會到諸葛亮對自己的對手了如指掌,準確地判斷曹操多疑、謹慎,不敢派兵,只會放箭,所以周瑜長嘆:諸葛亮神機妙算,我真不如他。(擦掉問號的上面部分,板書:識人心。)懂地利:①生匯報,出示文字,相機引導體會:諸葛亮的周密安排:“船頭朝西,一字擺開,擂鼓吶喊”,這樣做的原因是什么呢?“掉轉船頭,仍舊逼近”,這樣做又是為什么呢?最后的效果怎樣呢?板書:順風順水②評議、小結:通過有聯系的這幾句話,同學們體會到諸葛亮考慮問題特別全面,布置安排非常周密,懂得利用有利的地理條件,“借箭”之后及時趕回,所以周瑜長嘆:諸葛亮神機妙算,我真不如他。(擦掉問號的中間部分,板書:懂地利)③學生自由朗讀這幾句話。⑹借箭經過”的錄象,再次感受“神機妙算”:提示:錄象中扮演諸葛亮的是著名演員唐國強,為了在課外演好這個課本劇,同學們認真觀察體會唐國強的動作、神態,語言,看誰能當好課本劇的一號主角。⑺小結過渡:我們研究“借箭的經過”,可以體會諸葛亮的神機妙算。其實,諸葛亮的神機妙的遠遠不止這些,請同學們快速閱讀第二段“借箭的準備”,還能從哪些地方看出諸葛亮神機妙算?三、略讀“借箭準備”,進一步體會“神機妙算”1、學生快速閱讀,思考,交流:⑴識魯肅算準忠厚老實,能夠幫忙,不會告訴周瑜。⑵識周瑜算到周瑜對自己的陷害,了解周瑜也不是等閑之輩,借船的事不能告訴他,否則,借箭就很難實現。2、質疑、過渡:諸葛亮既然知道周瑜陷害自己。為什么還要答應借箭的任務呢?不接受不行嗎?四、課堂總結,深化對人物的認識1、諸葛亮顧全孫劉聯合抗曹的大局,避免和周瑜發生正面的沖突,神機妙算,草船借箭,創造了軍事戰爭史的一個奇跡。2、后人曾寫詩對此進行贊嘆:課件演示,學生朗讀。3、你會怎樣贊美諸葛亮?草船借箭的故事對你有什么啟發?結合剛才的研究學習,練說或練寫。五、伸閱讀,課外拓展1、課外閱讀《三國演義》中與本文有關的故事。2、借來的箭怎樣還給曹操呢?周瑜真的服氣了嗎?他和諸葛亮之間還有哪些明爭暗斗呢?苦肉計借東風火燒赤壁。劉備娶親三氣周瑜諸葛亮吊喪。把本課的內容編寫成課本劇,演一演。【板書設計】曹一定不敢識人心還順風順水借懂地利東大霧漫天瑜交亮(妒忌)造(神機妙算)《草船借箭》教學設計江蘇省鹽城市射陽縣外國語學校鄒勇【教學目標】1、知識能力:⑴學習本課的七個生字,能正確讀寫下列詞語:諸葛亮、妒忌、都督、處罰、吶喊、丞相、神機妙算。⑵分角色朗讀課文,復述課文。2、過程方法: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引導學生參與互動式課堂教學,檢驗有效學習。3、情感態度:理解課文內容,領悟諸葛亮的神機妙算。【教學重點】1、學習課文,從文中體會諸葛亮的“神機妙算”。2、引導學生大膽提出自己感興趣的問題,互相解決。【預習要求】1、收集關于《三國演義》的有關資料,了解故事的時代背景。2、通讀課文,解決生字新詞,了解故事的主要內容。【課時安排】兩課時。【教學設計】第一課時〖學習目標〗1、學習課文,了解故事的主要內容。2、引導學生大膽提出自己感興趣的問題,培養學生質疑問難的能力。3、自主閱讀課文的第一、二自然段,對人物特點有初步的了解。〖教學過程〗一、自學質疑1、導入新課:⑴談話導入:今天我們來學一篇根據《三國演義》的有關章節改寫的故事。(出示課題后齊讀)⑵學生簡介收集的背景資料:東漢末年,即1700多年前,曹操、劉備、孫權各據一方。曹操打敗了劉備,又派兵進攻孫權,于是劉備和孫權聯合起來抵抗曹操。諸葛亮奉劉備之命到孫權那里幫助作戰,“草船借箭”的故事,就是在孫、劉聯合抗曹的時候,也就是在赤壁之戰之前發生的。2、引導質疑:從《草船借箭》這個課題中,我們可以知道什么?你還想知道什么?如:怎樣借?為什么能借到?二、點撥新授1、初讀課文、整體感知:⑴學生以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課文,想想自己讀懂了什么?⑵交流匯報:教師引導學生歸納出:本文的中心事物是“箭”,周瑜借造箭來刁難諸葛亮,諸葛亮因借箭而顯示才干。文章主要寫了“逼亮造箭、準備借箭、草船借箭、借箭成功”等內容。學生歸納之后,教者充分肯定,并且相機指出:這是按照事情的“起因、發展、高潮、結果”的順序寫的。2、學習第一段:⑴師:初讀了課文,大家看出周瑜妒忌諸葛亮的才干,想設計陷害他。第二自然段是一段精彩的對白。我讀提示語,一、二組讀周瑜的話,三、四組讀諸葛亮的話。想一想:從對話中可以看出周瑜和諸葛亮分別是個什么樣的人?(師生讀書。)⑵師:這一段對話的提示語太單調,怎么總是“周瑜問,周瑜說”呢?我們學過的提示語中,常常有恰當地描寫說話人的動作、神態等的語句,可以幫助我們理解人物的個性特點。只是本文是由古文翻譯過來的,古人寫文章用提示語一般很簡潔,“某人曰”就好了。那好,我們接下去就來通過人物對話的朗讀和揣摩,給文中提示語加一個確切的表示人物動作、神態、心理活動的詞語,再讀讀這句話,更深地體會人物的個性特征.(學生默讀、思考。)⑶討論交流,在學生給課文加上提示之后,教師要追問為什么這么加?并引導學生通過朗讀將自己的感受表達出來。⑷小結:這一段的語言交鋒,句句緊扣,可畫出兩個人鮮明的性格特點。周瑜表面客氣,內心暗藏殺機,表現了他心胸狹窄,兇狠狡詐。諸葛亮明知周瑜不懷好意,卻以大局為重,從容鎮定,胸有成竹。三、練習鞏固1、出示檢測題:⑴聽寫文中的生字新詞。⑵填空:周瑜因為___,所以___,要諸葛亮___,而諸葛亮說___,并且和周瑜___。2、各學習小組組織復習本節課內容,準備迎接檢測。四、檢測反饋1、實施檢測。2、總結檢測情況,作針對性指導。第二課時〖教學目標〗1、從重點段落入手,引導學生嘆服諸葛亮的神機妙算。2、培養學生的分析能力,能從文中歸納出借箭成功的原因。〖教學設計〗一、自學質疑1、復習導入:上節課,我們初讀了《草船借箭》這篇課文,你們都知道了什么?(學生回憶,老師小結,重點讓學生說說周瑜妒忌諸葛亮的原因。)2、引導質疑:⑴初讀了課文之后,我一直在思考一個問題,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我把《草船借箭》這篇課文讀了很多遍。你們想知道是個什么問題嗎?我暫時不告訴你們,請你們先仔細讀課文,猜猜我一直在思考的是個什么問題。看誰有水平,猜的準。⑵學生自由讀齊,思索。⑶師:好,現在請同學們大膽地猜,是哪個問題困擾著老師?⑷學生自由質疑。⑸教師提出研究專題:①我非常遺憾地大家,你們所提的問題都比較淺,那么,到底是哪個問題困擾著老師呢?②小黑板出示:“諸葛亮在跟周瑜立軍令狀之前,到底都想了些什么?”二、點撥新授1、指導探究:師:要解決這個問題,可以用哪些方法?師:反復讀課文,認真思考,是解決問題的最好方法。下面請同學們分組認真研究這個問題。我建議小組中的每個成員自己先認真讀一讀課文,想想課文中的哪些材料與解決這個問題有關,讀完后再互相交流,然后推薦一個代表小組匯報,其他同學準備補充。2、學生自由讀文探究。3、交流匯報,教師點撥:師:剛才同學們研究得很專心,可見這個問題確實引起了同學們的興趣。接下來我們請各小組派代表來匯報一下自己組的學習成果。匯報時可按這樣的規則:我認為諸葛亮在跟周瑜立軍令狀之前肯定想到___,我的根據是___,然后再具體地說一說你是怎么根據這個材料想到這一點的。學生交流匯報:⑴他算到了天氣,知道第三天四更時分一定有大霧:根據“這時候大霧漫天,江上連面對面都看不清。”師:這場大霧,諸葛亮和魯肅都看到了。請大家體會體會,魯肅看到這場大霧會是一種怎樣的心情?”“魯肅會感到很害怕。那么大的霧,船要是誤進了曹軍的水寨怎么辦”“魯肅會大吃一驚:前兩天還是好好的,怎么現在會有這樣大的霧?”師:假如你是魯肅,怎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