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ICS07.060
CCSP13
45
廣西壯族自治區地方標準
DB45/T1625—2024
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規程
Sepcificationofriskassessmentforgeologicaldisaster
2024-06-28發布2024-08-01實施
廣西壯族自治區市場監督管理局發布
DB45/T1625—2024
目次
前言.................................................................................IV
引言..................................................................................V
1范圍...............................................................................1
2規范性引用文件.....................................................................1
3術語和定義.........................................................................1
4基本規定...........................................................................2
工作要求.......................................................................2
工作內容.......................................................................3
工作方法.......................................................................3
評估工作程序...................................................................3
評估區范圍.....................................................................3
評估工作級別...................................................................4
資料搜集與分析.................................................................4
評估工作大綱編制...............................................................5
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技術要求.....................................................5
5地質環境條件調查...................................................................7
一般規定.......................................................................7
區域地質背景...................................................................7
氣象水文.......................................................................7
地形地貌.......................................................................7
地層巖性.......................................................................7
地質構造.......................................................................8
巖土體類型及其工程地質性質.....................................................8
巖溶發育程度...................................................................8
水文地質條件...................................................................9
人類工程活動對地質環境的影響..................................................9
6地質災害調查.......................................................................9
一般規定.......................................................................9
滑坡..........................................................................10
崩塌..........................................................................10
危巖..........................................................................11
泥石流........................................................................11
巖溶塌陷......................................................................12
采空塌陷......................................................................12
不穩定斜坡....................................................................13
7地質災害危險性現狀評估............................................................13
I
DB45/T1625—2024
一般規定.......................................................................13
滑坡...........................................................................15
崩塌...........................................................................15
危巖...........................................................................15
泥石流.........................................................................15
巖溶塌陷.......................................................................15
采空塌陷.......................................................................15
不穩定斜坡.....................................................................15
8工程建設引發地質災害危險性預測評估.................................................16
一般規定.......................................................................16
滑坡...........................................................................16
崩塌...........................................................................17
危巖...........................................................................17
泥石流.........................................................................18
巖溶塌陷.......................................................................18
采空塌陷.......................................................................19
不穩定斜坡.....................................................................19
9規劃區地質災害危險性預測評估.......................................................20
一般規定.......................................................................20
總體規劃精度的規劃區地質災害危險性預測評估.....................................20
10遭受已存在地質災害危險性預測評估..................................................22
一般規定......................................................................22
評估要求......................................................................23
11地質災害危險性綜合評估及建設用地適宜性評估........................................25
一般規定......................................................................25
地質災害危險性綜合評估........................................................25
建設用地適宜性評估............................................................26
12提交成果..........................................................................27
一般規定......................................................................27
評估報告編寫要求..............................................................27
附圖編制要求..................................................................27
附件..........................................................................27
附錄A(規范性)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技術工作程序框圖...................................28
附錄B(規范性)建設工程重要性分級..................................................29
附錄C(規范性)地質環境條件復雜程度分類表...........................................31
附錄D(規范性)地質災害發育程度分級................................................32
附錄E(資料性)采空區垮落帶、導水裂縫帶高度計算方法.................................38
E.1總則...........................................................................38
E.2緩傾斜(0°~35°)、中傾斜(36°~54°)煤層........................................38
E.3急傾斜(55°~90°)煤層.........................................................40
附錄F(資料性)礦山地表移動變形值的計算及參數求取方法...............................41
II
DB45/T1625—2024
F.1總則..........................................................................41
F.2充分采動及非充分采動定義......................................................41
F.3地表移動變形最大值計算........................................................41
F.4地表移動延續時間的確定........................................................43
F.5地表移動計算參數的確定........................................................43
附錄G(資料性)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調查表............................................44
附錄H(規范性)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成果要求..........................................45
H.1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報告提綱....................................................45
H.2附圖編制內容及要求............................................................48
H.3附件..........................................................................49
附錄I(資料性)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主要圖例..........................................50
參考文獻.............................................................................51
III
DB45/T1625—2024
前言
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標準化工作導則第1部分:標準化文件的結構和起草規則》的規定
起草。
本文件根據GB/T40112—2021,對DB45/T1625—2017進行修編,與DB45/T1625—2017相比,除編
輯性的改動外,主要技術變化如下:
a)術語更改了巖溶塌陷、危巖、不穩定斜坡的定義(見3.1、3.2、3.4,2017年版的3.12、3.14、
3.15),增加了坡面泥石流的定義(見3.3),刪除了部分術語(見2017年版的3);
b)基本規定增加了特殊工程地質問題、地質環境問題的幾種情況(見4.1.6)、工作方法(見4.3),
細化了工作內容(見4.2,2017年版的4.1),調整了評估工作級別(見4.6,2017年版的
4.3.2),更改了資料搜集和分析(見4.7,2017年版的4.4);
c)增加了巖溶發育程度的調查規定(見5.8);
d)將地質災害調查及危險性現狀評估拆分為地質災害調查(見6,2017年版的6)、地質災害危
險性現狀評估兩個章節(見7,2017年版的6);
e)增加了坡面泥石流的調查規定(見6.5.5)和不穩定斜坡的幾種情況(見6.8.8);
f)增加了地質災害易發程度分級(見7.1.4);
g)刪除了工程建設加劇地質災害危險預測性評估(見2017年版的7);
h)增加了規劃區地質災害危險性預測評估的規定(見9);
i)更改了建設工程遭受地質災害危險性預測評估(見10,2017年版的7.3);
j)部分更改了地質災害危險性綜合評估的規定(見11.2,2017年版的8);
k)部分更改了建設項目重要性分類表(見附錄B,2017年版的附錄B);
l)部分更改了地質環境條件復雜程度分類表(見附錄C,2017年版的附錄C);
m)更改了地質災害發育程度分級(見附錄D,2017年版的附錄D);
n)部分更改了地質災害危險性報告提綱(見附錄H的H.1,2017年版的附錄H),增加了附圖編、
附件的規定(見附錄H的H.2、H.3);
o)完善了地質災害危險性主要圖例(見附錄I,2017年版的附錄I)
p)增加了參考文獻(見參考文獻)。
請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內容可能涉及專利。本文件的發布機構不承擔識別專利的責任。
本文件由廣西壯族自治區自然資源廳提出、歸口并宣貫。
本文件起草單位:廣西壯族自治區自然資源廳、廣西壯族自治地質環境監測站。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劉小明、李榮華、黃海、劉振宇、莫運松、黃希明、岳志升、袁星義、李春玲、
吳福、朱真、劉昶、磨英飛、凌成、潘宏堅、農又瑜、黃練、吳秋菊、黃上威、陳鑫、李海良、蔣力、
梁楠、鄧洪星、何娜、胡波銀、肖吉貴、文海濤、莫東才、潘興魚、江耀靜、徐明蘇、陳泉、盧志文、
梁聰、王曉華、陳秋光、陳敏進、周宇、何明寧、鄒仁輝、江思義、劉偉威、李國熙、林有全、梁俊君、
黃華州、田月明、覃劍文、韋學松、李超瑜、周延、寧雪生、韋秋安、李傳玲、李志宇、覃善福、周文、
魏毅、施杰、石立、何貞舉。
本文件及所代替文件的歷次版本發布情況為:
——2006年首次發布為DB45/T382—2006《建設項目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規程》,2017年第一
次修訂,文件為DB45/T1625—2017《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規程》;
——本次為第二次修訂。
IV
DB45/T1625—2024
引言
廣西壯族自治區地方標準《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規程》(DB45/T1625—2017)于2017年12月30日
實施,在實施過程中存在一些不足。2021年5月21日國家標準《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規范》(GB/T40112—
2021)發布,國家標準在項目重要性分類、工程建設中和建成后引發地質災害危險性預測評估、建設工
程遭受地質災害危險性預測評估等方面有新要求;2022年11月8日自然資源部公布《地質災害防治單位
資質管理辦法》(中華人民共和國自然資源令第8號)中規定“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項目分為一級、
二級兩個級別”。為了與國家標準及有關規定相協調一致,規范我區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工作,對DB45/T
1625—2017進行修訂。
V
DB45/T1625—2024
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規程
1范圍
本文件界定了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相關的術語和定義,確立了評估程序,規定了基本規定、地質環
境條件調查、地質災害調查、地質災害危險性現狀評估、工程建設引發地質災害危險性預測評估、規劃
區地質災害危險性預測評估、遭受已存在地質災害危險性預測評估、地質災害危險性綜合評估及建設用
地適宜性評估、提交成果等階段的要求。
本文件適用于在廣西行政區域內地質災害易發區內進行的各類建設工程及規劃區的地質災害危險
性評估。
2規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內容通過文中的規范性引用而構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條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僅該日期對應的版本適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單)適用于本
文件。
GB12328綜合工程地質圖圖例及色標
GB/T38509滑坡防治設計規范
GB/T40112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規范
GB50021巖土工程勘察規范
GB/T50218工程巖體分級標準
DB45/T396膨脹土地區建筑技術規程
DB45/T1250膨脹巖土滑坡防治工程技術規范
DB45/T1696危巖防治工程技術規范
3術語和定義
GB/T40112界定的以及下列術語和定義適用于本文件。
巖溶塌陷karstcollapse
巖溶洞隙上方土體在自然或人為因素作用下發生變形破壞,并在地面形成塌陷的地質現象。
注:本文件不考慮巖溶洞隙上方巖體發生塌陷形成的巖溶塌陷。
危巖dangerousrock
陡坡或懸崖上被多組結構面切割分離的巖體或陡坡上的浮石(孤石)。
注:危巖可能以滑移、傾倒、墜落或剝離等方式發生崩塌地質災害;浮石(孤石)是危巖特殊形式,是指危巖體產
生崩塌后殘留在斜坡上的巖體,與母巖完全分離,在重力等因素的作用下,可能以翻滾、跳躍、墜落等方式發
生崩塌地質災害。
1
DB45/T1625—2024
坡面泥石流slopedebrisflow
山坡上松散堆積物在暴雨、冰雪融水等水源激發作用下滑塌,并與水體混合順坡往下流動的特殊洪
流。
不穩定斜坡unstableslope
現狀已發生變形跡象或具備潛在變形特征(或形成不穩定楔形體、順坡向卸荷裂隙發育、外傾軟弱
夾層)的斜坡。
注:潛在變形特征是指通過有效手段論證斜坡存在不良地質體現象,可能發生崩塌、滑坡、坡面泥石流等地質災害。
4基本規定
工作要求
4.1.1在地質災害易發區內進行工程建設,應進行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進行城市、集鎮、村莊、園
區等國土空間規劃時,應對規劃區進行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
4.1.2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的災種主要包括:滑坡、崩塌、危巖、泥石流、巖溶塌陷、采空塌陷、不
穩定斜坡等,其它地質災害種類根據GB/T40112的相關要求進行調查和評估。
4.1.3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成果,應按自然資源主管部門有關規定經專家審查通過后,方可提供使用。
4.1.4評估工作結束后,評估區地質環境條件或工程建設方案有重大變化時,建設單位應委托有資質
的單位重新進行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工程建設方案重大變化主要包括:
——建設用地位置或用地性質調整;
——線性工程調整線路的長度占總長度的30%以上;
——建設場地建筑總體布局重大調整;
——建設場地規劃設計平整標高重大調整。
4.1.5已開展區域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工作的規劃區,區內的建設項目共享規劃區地質災害危險性評
估成果,原則上不再開展建設項目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但位于地質災害危險性大區或設計平整標高發
生重大變化的地段應單獨進行建設項目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
4.1.6對涉及生產安全等的特殊工程地質問題、地質環境問題不作為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的內容,應
在評估報告的相應章節中分別進行簡要評述,分析在工程建設中與建設工程運營期間對地質體穩定性
影響或形成次生災害的可能性,對評估區影響較大時,應在評估報告中建議按有關技術規范要求開展專
項評價。主要特殊工程地質問題、地質環境問題如下:
——區域地殼穩定性、高壩、地基、基坑穩定性等工程地質問題;
——膨脹巖土脹縮開裂、沉降,軟土、填土固結沉降,砂土液化等工程地質問題;
——地下開挖或隧道開挖過程中洞內發生的巖爆、塌方、軟巖變形、流砂、突水、管涌、瓦斯突
出等災害;
——礦山排土場、矸石山、礦渣堆、尾礦庫發生的滑坡、崩塌、泥石流、滲漏等;
——城鎮建設的排土場、垃圾堆放場、固體廢物消納場等發生的滑坡、崩塌、泥石流等;
——交通、風電、水利水電等項目中有專項設計的棄土場發生的滑坡、崩塌、泥石流等;
——露天礦山開采過程邊坡發生的滑坡、崩塌等;
——水庫浸沒、內澇、滲漏等問題;
——工程活動引起地下水位變化(上升、下降)、井泉干枯、巖溶內澇等問題(巖溶塌陷除
外);
2
DB45/T1625—2024
——工程活動引起水土污染、海水入侵等問題。
工作內容
4.2.1搜集評估區工程建設設計、規劃等相關文件,以及前期基礎地質、水文地質、工程地質、環境
地質、地質災害調查、巖土工程勘察等相關成果。
4.2.2開展建設項目或規劃區工程分析和評估區地質環境條件分析,確定評估范圍和評估的地質災害
類型。
4.2.3調查評估區地質環境條件和基本特征。
4.2.4調查分析評估區各類地質災害的發育程度、可能性、危害程度和誘發因素。
4.2.5對評估區各類地質災害危險性進行現狀評估、預測評估和綜合評估。
4.2.6對建設場地、規劃場地的適宜性進行評價。
4.2.7提出地質災害防治措施建議。
工作方法
4.3.1采用調查測量、工程地質類比、成因歷史分析、層次分析、數理統計法等方法進行。
4.3.2結合項目實際和評估區地質環境條件適當進行物探、坑槽探、鉆探和采樣測試工作。
4.3.3對工程地質、水文地質等評價中的參數宜參考當地勘察工作的經驗值。
評估工作程序
4.4.1接受評估委托后,應根據建設工程或規劃區的類型和特點,進行初步分析,收集有關資料和現
場踏勘,對評估區地質環境條件和地質災害類型進行初步分析。
4.4.2根據地質環境條件和地質災害類型確定評估區范圍和評估級別,編制評估工作大綱。
4.4.3調查區域和評估區地質環境條件,重點調查影響建設工程或規劃區的現有和潛在地質災害發育
區的地質環境條件,分析與地質災害形成的關系。
4.4.4調查評估區地質災害特征,對地質災害危險性進行評估。
4.4.5根據評估區地質災害的危險性,結合建設工程特點對建設用地或規劃區的適宜性做出評價,提
出地質災害防治措施建議。
4.4.6提交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報告。
4.4.7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工作程序參見附錄A的圖A.1。
評估區范圍
4.5.1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范圍應根據建設工程用地及規劃區范圍、地質環境條件、地質災害類型及
其影響范圍確定。
4.5.2地質災害的影響范圍僅限于建設用地或規劃用地范圍內的,可按用地范圍作為評估范圍。
4.5.3地質災害的影響范圍超出建設用地或規劃用地范圍的,評估范圍應擴展到地質災害體的影響范
圍,并按下列原則確定評估范圍:
——滑坡、崩塌和不穩定斜坡的評估范圍,山區一般至第一斜坡頂部及影響范圍,平坦區一般為
邊坡坡外2倍坡高的范圍;
——溝道泥石流的評估范圍為完整的溝道流域邊界及流通、堆積的影響范圍,坡面泥石流的評估
范圍為整個匯水坡面及影響范圍;
——巖溶塌陷的評估范圍為抽排水、灌水、灌漿或震動的影響范圍(如遇巖溶地下水強徑流帶,
其影響范圍則沿巖溶強發育方向適當延伸);
——采空塌陷的評估范圍為包含地表移動盆地的影響范圍;
3
DB45/T1625—2024
——危巖的評估范圍一般至第一斜坡頂部及危巖可能崩落軌跡及可能崩落堆積區的影響范圍。
4.5.4鐵路和重要公路、輸油(氣、水)管、輸變電線等線狀工程的評估區由線路中心向兩側各擴展
的距離不小于500m,具體應根據地質災害的種類和工程特點擴展到地質災害體的影響范圍;一般、較
重要線狀工程的評估區具體應根據地質災害的種類和工程特點擴展到地質災害體的影響范圍。
4.5.5重要的水庫工程的評估區應包括庫區一級分水嶺和壩下、庫尾2km的范圍。
4.5.6風電工程評估區應包括風機及其吊裝平臺、進場道路、變電站(升壓站)、施工營地、無專項
設計的棄土場等工程建設引發和遭受地質災害的影響范圍。
評估工作級別
4.6.1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分級進行,其中建設工程根據其重要性及評估區地質環境條件復雜程度劃
分為一級評估和二級評估兩級,規劃區根據評估區地質環境條件復雜程度劃分為一級評估和二級評估
兩級,見表1。
表1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分級表
地質環境條件復雜程度
類別
復雜中等簡單
重要一級一級二級
建設工程較重要一級一級二級
一般一級二級二級
規劃區一級一級二級
注:規劃區是指城鎮及村莊規劃區、城鎮開發區、園區,其中園區指政府集中統一規劃區域,如工業園區、農業園
區、科技園區、物流園區、文化創意產業園區等。
4.6.2建設工程重要性根據工程類別劃分為重要、較重要和一般三類,見附錄B。
4.6.3地質環境條件復雜程度根據區域地質背景、地形地貌、地層巖性和巖土工程地質性質、地質構
造、水文地質條件、地質災害及不良地質現象、人類活動對地質環境的影響劃分為復雜、中等、簡單三
類,見附錄C。
資料搜集與分析
4.7.1資料搜集
4.7.1.1搜集建設項目或規劃區的規劃設計方案、用地規劃平面圖等資料,建設項目的設計方案應滿
足可行性研究階段以上(含)精度,規劃區宜達到總體規劃以上(含)精度。
4.7.1.2搜集相關的國家、行業、地方等技術規范。
4.7.1.3搜集區域氣象、水文等資料。
4.7.1.4搜集地形地貌、人文地理、社會經濟、建設規劃、人類工程活動等資料。
4.7.1.5搜集區域地質構造、地震、地應力場分布特征等資料,區域地質構造以廣西2006年數字地質
圖資料為主。
4.7.1.6搜集區域地質、水文地質、工程地質、環境地質和巖溶地質等前人研究成果資料,成果精度
應達到1:200000區域地質、水文地質調查或更大比例尺精度。
4.7.1.7搜集最新的區域地質災害調查成果資料。
4.7.1.8搜集前人水文地質、工程地質、巖溶地質、礦山地質等專項調(勘)查、采空區和抽排水等
礦山開采資料、巖土工程勘察及物探等有關資料。
4
DB45/T1625—2024
4.7.1.9搜集以往發生的地質災害有關記錄、遙感影像等資料,搜集已完成的地質災害勘查、設計和
施工資料,搜集地質災害防治案例、經驗及效果。
4.7.1.10搜集地下水供水水源地開采井及開采歷史與現狀資料,地下水的抽排水資料。
4.7.1.11搜集評估區地質災害和地下水動態監測資料。
4.7.2資料分析
4.7.2.1結合評估區地質環境條件,對建設或規劃項目進行工程分析,主要包括:
——分析工程活動對現狀地質環境的改造、破壞或影響程度,分析可能引發或遭受地質災害的種
類和分布地段;
——分析工程活動引發地質災害對周邊的建筑、學校、交通及其他敏感點造成的危害或影響;
——分析確定建設項目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范圍。
4.7.2.2開展區域地質背景分析,主要包括:
——分析判斷在區域地質及區域構造背景下可能發育的地質災害及與評估區的關系;
——分析判斷區域性活動斷裂對評估區的影響;
——利用區域地震歷史資料和地震動參數,分析判斷地震活動對評估區的影響。
4.7.2.3分析確定評估區及周邊氣象、地表水流域與水文要素特征,主要包括:
——區域氣候類型特征,多年平均降雨量、年最大降水量,歷史日最大降水量(或3小時累計最
大降雨量)、1小時最大降水量及災害性天氣情況等,并分析對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質
災害的影響;
——河流、湖泊、水庫等地表水的名稱、流域面積、常水位標高、歷史最大洪水位標高等水文特
征,海岸帶區還應包括臺風、潮水位、風暴潮和海浪等特征,結合工程建設特點,分析水文
對評估區地質災害的影響。
4.7.2.4分析確定評估區所處區域上的地質災害易發區的位置,初步了解和掌握評估區地質災害發育
特征。
4.7.2.5分析確定評估區的地形地貌、地層巖性、地質構造、水文地質、工程地質、環境地質和巖溶
發育特征、人類工程活動等特征,分析評估區可能存在的特殊工程地質問題和地質環境問題,初步掌握
評估區孕災地質條件,確定評估區地質災害發育種類。
評估工作大綱編制
在充分搜集和分析已有資料的基礎上編制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工作大綱,評估工作大綱應包含下
列內容:
a)評估工作目的任務;
b)項目概況;
c)評估范圍和級別;
d)工作部署和工作量;
e)地質災害調查內容及調查重點;
f)質量監控及安全措施;
g)預期成果。
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技術要求
4.9.1一級評估應有充足的基礎資料,進行充分的論證,包括:
——全面搜集評估區及周邊已有資料;
5
DB45/T1625—2024
——詳細調查和掌握評估區地質環境條件,對于道路、管線、風電、水利水電和其他范圍較大的
工程或規劃區的調查精度不應小于1:50000,調查控制點應不少于每千米1個(或每平方千
米1個);一般工業與民用建筑、礦山、港口碼頭和其他范圍較小的工程或規劃區調查精度
不應小于1:10000;
——每個評估區調查地質環境或地質災害控制點應不少于5個,對于有多個獨立地塊的建設項目
或規劃區,每個獨立地塊應至少有1個調查控制點,風電、送變電等工程的每座塔基應有1
個調查控制點,對地質災害形成有明顯控制與影響的微地貌、地層巖性和地質構造等重要部
位或重點地段,宜適當加密調查控制點;
——評估區重大地質災害點或預測可能發生重大地質災害地段應有以實測露頭剖面為主的地質地
貌短剖面控制,每條剖面不宜少于3個控制點,必要時補充物探、井探、槽探、坑探、鉆
探、取樣測試等工作量;
——巖溶強發育且覆蓋土層厚度小于10米的地區,應布置物探和1~3個點鉆探以查證巖溶發
育、覆蓋土層及地下水特征,評估區或相鄰同類區域已有上述資料的,可以直接采用;
——對評估區分布的各種地質災害體的發育程度、誘發因素、危害程度和危險性逐一進行現狀調
查和評估;
——對評估區內工程建設可能引發和建設工程可能遭受各種地質災害的危險性分別進行預測評
估;
——依據現狀、預測評估結果,對評估區進行地質災害危險性綜合評估,分區段劃分出危險性等
級,說明各區段地質災害的種類和危險性,對建設場地和規劃用地的適宜性做出評價,并提
出防治地質災害的措施建議;
——采用地質分析法(成因歷史分析法)、查表法、層次分析法、赤平投影法、工程地質類比
法、數理統計法等定性、半定量方法進行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
4.9.2二級評估應有足夠的基礎資料,進行綜合分析,包括:
——全面搜集評估區及周邊已有資料;
——調查和基本掌握評估區地質環境條件,調查精度不應小于1:50000;
——每個評估區調查控制點應不少于3個,對于有多個獨立地塊的建設項目或規劃區,每個獨立
地塊應至少有1個調查控制點,對地質災害形成有明顯控制與影響的微地貌、地層巖性和地
質構造等重要部位或重點地段,宜適當加密調查控制點;
——評估區重大地質災害點或預測可能發生重大地質災害地段應有以實測露頭剖面為主的地質地
貌短剖面控制,每條剖面不宜少于3個控制點;
——在評估區(或相鄰同類區)已有實測地質地貌剖面的,可引用反映評估區控制性地質地貌剖
面和重大地質災害點或預測可能發生重大地質災害地段地質地貌剖面,沒有上述資料的宜布
置適量的實物工作量建立上述控制性剖面;
——對評估區的各種地質災害體的發育程度、誘發因素、危害程度和危險性逐一進行現狀調查和
初步現狀評估;
——對評估區內工程建設可能引發和建設工程可能遭受各類地質災害的危險性分別進行預測評
估;
——依據現狀、預測評估結果,對評估區進行地質災害危險性綜合評估,分區段劃分出危險性等
級,說明各區段地質災害的種類和危險性,對建設場地和規劃用地的適宜性做出評價,并提
出防治地質災害的措施建議;
——采用地質分析法、查表法、層次分析法、赤平投影法、工程地質類比法和數理統計法等定
性、半定量方法進行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
6
DB45/T1625—2024
5地質環境條件調查
一般規定
5.1.1在搜集和分析評估區已有地質環境資料的基礎上,對評估區地質環境條件進行調查。
5.1.2調查用圖應能反映評估區地質環境條件和災害體的影響范圍,比例尺應滿足4.9相關要求。
5.1.3地質環境調查點應布置在地質構造線、地層接觸線、巖性分界線、不同地貌單元及微地貌單元
的分界線、地下水露頭以及各種不良地質現象分布的地段。對影響地質安全的結構面、微地貌、特殊巖
土、構造破碎帶、地下水點、地表水體等重點地段,應加密調查點。
5.1.4調查點的記錄應準確、條理清晰、文圖相符,重要的調查點應附剖面圖或照片。
5.1.5調查地質環境條件對地質災害形成、分布和發育的影響作用。
5.1.6通過綜合分析,確定地質環境條件復雜程度。
區域地質背景
以利用區域地質及構造、遙感和物探及歷史地震等資料為主。
氣象水文
5.3.1以利用區域氣象、水文特征等資料為主,具體特征參數應滿足4.7.2.3款。
5.3.2重點調查評估區內分布的地表水體的面積、水深、流量、最高和最低水位標高等水文特征。
地形地貌
5.4.1調查評估區地形地貌特征,包括海拔高度、相對高差、地形坡度、巖土體組成和成因、特征、
微地貌類型、形態特征。
5.4.2應重點調查分析評估區與地質災害相關的地貌特征,主要包括以下內容:
——自然斜坡的形態、類型、結構、坡度、高度、寬度、面積、變形跡象及穩定狀態;
——人工邊坡的分布、形態、類型、結構、坡度、坡高、寬度、面積、臺階留設高度和寬度、防
護措施、排水系統、邊坡形成時間等;
——溝谷形態、分布特征、匯水面積、長度、寬度、坡比、斷面特征、巖土體組成與風化程度、
植被覆蓋率、堵塞程度、防洪堤壩等穩定程度與蓄排水情況等;
——河漫灘、階地、沖洪積扇等的分布特征,微地貌的組合特征、相對地質時代及其演化歷史;
——棄渣(土)場的分布位置、形態、規模、對地貌的改變、處治及其穩定性;
——庫壩、堤防等的分布、形態、規模、加固防護方式及穩定狀態。
地層巖性
5.5.1調查評估區地層的地質年代、成因、巖性、產狀、厚度、風化程度、分布及接觸關系;巖漿巖
的分布、巖性、形成年代、風化程度及與圍巖接觸關系等。
5.5.2重點調查評估區對地質災害體有控制作用的泥巖、頁巖、泥質層面、巖土接觸面、不整合面等,
主要包括以下內容:
——斜坡上覆土體的分布、巖性、厚度,巖土接觸面的形態與產狀,及花崗巖類的風化分層與厚
度;
——泥巖、頁巖、泥質層面等軟弱夾層的巖性、風化程度和產狀;
——易崩易滑地層巖性、分布區域、范圍、規模及發育規律。
5.5.3調查可溶巖區上覆土體的性質、厚度、結構和狀態,可溶巖的巖性和分布特征。
7
DB45/T1625—2024
地質構造
5.6.1調查評估區褶皺和斷裂構造的分布位置、產狀、性質、組合關系、破碎帶或影響帶寬度,分析
地質構造對評估區的影響。
5.6.2調查評估區的節理、裂隙等結構面的分布位置、性質、產狀、密度、風化程度、延展程度、粗
造程度、閉合程度、充填情況和膠結程度、組合關系,分析結構面對地質體成災作用的影響。
巖土體類型及其工程地質性質
5.7.1按GB50021的要求劃分巖土分類和巖體結構類型,闡明評估區巖土體的分布、類型、結構及物
理力學性質等工程地質特征。
5.7.2通過收集、調查或采樣測試,闡明各巖土體工程地質特征與物理力學性質,結合工程建設的特
點進行工程地質評價。
5.7.3重點調查與地質災害相關的巖土體工程地質特征,主要包括以下內容:
——斜坡上覆土體的工程地質性質,尤其是軟土等不良土體;
——巖石的風化程度及其工程地質性質;
——巖體中泥巖、頁巖、泥質層面等軟弱夾層的分布范圍及其工程地質性質;
——新近堆積土的分布范圍及其工程地質性質;
——膨脹巖土的巖性、分布特征、類型、膨脹等級、大氣影響深度,膨脹等級劃分和大氣影響深
度應符合DB45/T396的規定。
巖溶發育程度
5.8.1調查評估區可溶巖地層巖性、結構構造、層組組合及巖溶發育特征,掌握評估區地下巖溶發育
程度和分布規律。
5.8.2調查評估區巖溶形態(巖溶塌陷、巖溶洼地、溶洞、溶井、漏斗、落水洞、天窗、溶潭、溶槽、
地下河、巖溶泉等)的發育特征,所處地貌單元及形態組合類型。
5.8.3調查評估區可溶巖的巖面起伏、形態及覆蓋層巖土性質、結構、厚度。
5.8.4調查評估區的淺層溶洞、溶溝、溶槽、土洞的發育層位、規模形態、成因類型。
5.8.5評估區巖溶發育程度可根據場地的勘察資料和前人成果資料,按表2判定。
5.8.6規劃區或大面積評估區的巖溶發育程度應劃分不同等級,線性工程的巖溶發育程度宜按樁號劃
分不同等級。
表2評估區巖溶發育等級表
地表巖溶發育密線巖溶率遇洞隙率單位涌水量
巖溶發育等級巖溶發育特征
度(個/km2)(%)(%)(l/m·s)
巖性純,分布廣,地表有較多的巖溶塌陷、
巖溶強烈發育>5>10>30>1洼地、漏斗、落水洞,泉眼、溶洞發育,地下
有暗河、伏流
以次純碳酸鹽巖為主,地表發育有巖溶塌
巖溶中等發育1~53~1010~300.1~1
陷、洼地、漏斗、落水洞,泉眼、溶洞少見
以不純碳酸鹽巖為主,地表巖溶形態稀疏,
巖溶弱發育<1<3<10<0.1
無巖溶塌陷、漏斗,泉眼、溶洞少見
8
DB45/T1625—2024
表2評估區巖溶發育等級表(續)
地表巖溶發育密線巖溶率遇洞隙率單位涌水量
巖溶發育等級巖溶發育特征
度(個/km2)(%)(%)(l/m·s)
注1:按就高原則,同一發育等級中的四個劃分指標有1個達標即可定為該等級。
注2:地表巖溶發育密度是指單位面積內巖溶空間形態(塌陷、洼地、漏斗、落水洞等)的個數。
注3:線巖溶率是指單位長度上巖溶空間形態長度的百分比,即:線巖溶率=(鉆孔所遇巖溶洞隙長度)/(鉆孔穿
過可溶巖的長度)×100%。
注4:遇洞隙率是指鉆探中遇巖溶洞隙的鉆孔與鉆孔總數的百分比。
水文地質條件
5.9.1調查評估區含水層的分布、類型、含水介質特征、富水性、透水性,隔水層的巖性、厚度和分
布。
5.9.2調查地下水類型、水位、水量、水質、水溫等動態特征。
5.9.3應重點調查與地質災害相關的水文地質條件,主要包括以下內容:
——主要含水層地下水水位與動態特征,地下水補給、逕流、排泄條件,地下水位與軟弱夾層、
巖土接觸面和滑坡面等的關系;
——井、泉、地下河出口的水量(流量)及其動態特征;
——巖溶區枯豐水期的地下水位埋深和年變幅,地下水位波動層位等。
人類工程活動對地質環境的影響
5.10.1調查評估區人類工程活動的位置、類型、強度、規模及其對地質環境的影響和引發地質災害的
可能性。
5.10.2調查切坡、加載、開挖、填土方式與加固措施、振動等人類工程活動對斜坡的擾動情況,調查
灌溉、排污、抽排地下水、爆破、樁基施工擾動地下水等與地質災害的關系。重點調查以下內容:
——挖填方邊坡的坡度、高度、邊坡的巖土體類型和邊坡結構,加固防護方式及變形破壞跡象;
——地下采空區的范圍及變形破壞跡象;
——基坑降水、礦坑排水、開采地下水的水量和水位動態情況;
——評估區以往人類工程活動產生的各種地質災害和地質環境問題;
——推測評估區今后人類工程活動對地質環境破壞的強烈程度、引發地質災害的趨勢;
——其他工程活動產生的各種地質災害和地質環境問題。
5.10.3調查地質災害治理工程的類型、數量、修建年份、主要作用及其防治效果等。
6地質災害調查
一般規定
6.1.1對評估區現狀沒有產生變形跡象的自然斜坡和人工邊坡應進行調查,通過初步評估具有潛在變
形特征的按不穩定斜坡進行調查。
6.1.2調查評估區地質災害類型、形成條件、分布特征、規模、結構、發育程度、危害程度和誘發因
素。
6.1.3調查地質災害體及其影響范圍內建筑物的基本特征,進行記錄、描述、拍照或錄像。
6.1.4調查時應現場填寫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調查表,見附錄G。
6.1.5應在充分收集和分析前人資料及實地踏勘基礎上,對評估區內開展地質災害調查,并加強重點
9
DB45/T1625—2024
區段的調查,主要內容包括:
——不同類型地質災害種類的易發區;
——構造發育、碎裂和散體結構巖體、軟弱夾層和土體松散區;
——坡度大、坡高大和外傾結構面的斜坡、工程設計挖方、填方區;
——已有、潛在泥石流的山坡或沖溝;
——已經發生或可能發生的巖溶塌陷區段;
——采空區及其塌陷范圍。
滑坡
6.2.1通過遙感影像、資料收集分析、地面調查識別古(老)滑坡和新滑坡。
6.2.2調查滑坡體基本特征,分析確定滑動面的空間分布特征,初步估算滑坡體體積,確定滑坡的影
響范圍。
6.2.3根據評估區出露和分布的地層巖性判斷滑坡體的物質組成、結構組合特征。
6.2.4調查滑坡體上微地貌形態及其演變過程,如滑坡發生地形部位、滑坡周界、滑坡壁、滑坡平臺
等,滑動帶部位及物質組成,滑痕指向和傾角。
6.2.5調查滑坡前緣擠壓變形、地鼓、水體、濕地分布及變遷情況,分析判斷剪出口埋深和位置。
6.2.6調查滑坡體及鄰近周邊的建筑物、樹木等的變形、位移及其破壞的時間和過程。
6.2.7調查滑坡后緣拉張裂縫帶寬度和后期充填現狀、滑坡體兩側巖土體錯裂位移情況,分析判斷滑
坡體位移量和發育程度。
6.2.8調查滑坡體前部、中部、后部裂縫空間分布特征、力學屬性、密度,分析確定滑坡的抗滑段、
主滑段、張拉段和主滑方向。
6.2.9調查滑坡災情和險情,確定現狀條件下的危害程度。
6.2.10調查人類工程活動對滑坡的影響、防治滑坡情況及其效果。
6.2.11調查滑坡形成的自然因素和人為因素,分析滑坡的成因,確定滑坡的誘發因素。
6.2.12根據調查、測試及前人勘察成果或經驗值初步確定巖土體物理力學參數,初步分析滑坡的穩定
性。
崩塌
6.3.1調查崩塌體的崩塌類型、物質組成、規模、崩塌方向、崩落的軌跡、發生時間、分布和影響范
圍,估算崩塌體體積,調查崩塌堆積體的分布范圍、堆積位置、穩定情況等。
6.3.2調查崩塌體微地貌特征、坡面產狀和各剖面巖土體形態變化特征,調查結構面的產狀、組合關
系、力學屬性、充填情況、延展及其貫穿特征,確定主控結構面延展貫穿和分布高度,分析結構面對崩
塌穩定性的影響。
6.3.3根據評估區地層出露和分布確定崩塌體結構組合特征。
6.3.4調查崩塌體上方裂縫開裂、自然或人為充填、灌木雜草生長、降水或地表水下滲等;調查崩塌
體下方主控結構面變化與坡面的位置關系、巖土體壓裂狀態、流土和掉塊情況,分析判斷崩塌體活動歷
史與發育程度。
6.3.5調查崩塌的災情和險情,確定現狀條件下的危害程度。
6.3.6調查人類工程活動影響、防治崩塌情況及其效果。
6.3.7調查崩塌形成的自然因素和人為因素,分析崩塌的成因,確定崩塌的誘發因素。
6.3.8根據崩塌體的規模、掉塊和崩塌方式、誘發因素,分析崩塌體的崩落方向和影響范圍。
10
DB45/T1625—2024
危巖
6.4.1調查危巖分布位置、高程、規模和形態特征,所處斜坡坡度、坡向、高度,危巖體臨空面、側
后邊界和底界結構面的產狀、密度、充填情況、力學屬性、延展及其貫穿特征,分析結構面傾向與斜坡
坡向的組合關系,確定崩塌類型、崩落方向和影響范圍,危巖崩落的影響范圍可按DB45/T1696的要求
計算落石最大滾落距離確定。
6.4.2調查危巖體底界下地質體的工程地質特征,危巖體底部巖體壓碎或壓裂掉塊現象。
6.4.3后緣和底部裂隙賦存水的特征,裂隙植物生長情況。
6.4.4調查歷史崩塌的次數、發生時間、崩塌前兆特征、崩塌方式、崩落方向、崩塌運動路線和運動
距離,崩塌堆積體的分布范圍、高程、規模、物質組成、塊度大小、架空情況、穩定情況,崩塌的源位
置、高程、規模、地層巖性和控制結構面,崩塌源下的地形坡度、形態和起伏狀況,分析崩塌原因、類
型和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河南農業職業學院《建筑信息建模(BIM)》2023-2024學年第一學期期末試卷
- 成都藝術職業大學《牧草與草坪草種子學》2023-2024學年第一學期期末試卷
- 長沙理工大學《企業形象設計項目實訓》2023-2024學年第一學期期末試卷
- 武昌理工學院《循證醫學(1)》2023-2024學年第一學期期末試卷
- 張家口職業技術學院《大國崛起與中國夢》2023-2024學年第一學期期末試卷
- 山東科技大學《建筑設計A2》2023-2024學年第一學期期末試卷
- 云南財經職業學院《景觀設計原理及設計》2023-2024學年第一學期期末試卷
- 福州工商學院《文藝演出策劃與組織》2023-2024學年第一學期期末試卷
- 西交利物浦大學《數據挖掘與安全行為分析》2023-2024學年第一學期期末試卷
- 初中語文期末閱讀理解復習措施
- 孕期非產科手術麻醉-半小時版
- 并行體系結構(陳國良版)課后答案
- GB/T 20307-2006納米級長度的掃描電鏡測量方法通則
- GB/T 18033-2007無縫銅水管和銅氣管
- GB/T 13912-2020金屬覆蓋層鋼鐵制件熱浸鍍鋅層技術要求及試驗方法
- 2023年晉江市醫院醫護人員招聘筆試題庫及答案解析
- 水泵設備單機試運轉記錄
- 2022年鄭州市鹽業公司招聘筆試題庫及答案解析
- 小學音樂 花城版 三年級《蟲兒飛》課件
- 公共關系學-實訓項目1:公關三要素分析
- 網頁設計基礎ppt課件(完整版)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