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統編版八年級語文上冊23《孟子》三章★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富貴不能淫★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學習目標借助注釋及工具書,疏通文意、積累字詞,把握文章的觀點。12朗讀課文,梳理文章的論證思路,體會《孟子》的說理特點。3增強文化自信,積累《孟子》中的名言警句并學會恰當運用。1101第一課時部編版八年級語文上冊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孟子》
伴著悠揚的古韻,我們仿佛穿越時空,來到了兩千多年前的戰國,也不知是春天還是秋天的傍晚,只見一位鬢發斑白的老人,在數片竹簡上刻下了191個篆體漢字。雖然字數不多,但其中光輝的思想卻閃耀千年,傳誦至今。導入新課作者簡介
孟子,名軻,字子輿,鄒國(今山東鄒城市)人,戰國時期思想家、教育家,是繼孔子以后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地位僅次于孔子,與孔子合稱“孔孟”,被尊為“亞圣”。宣揚“仁政”“王道”,最早提出“民貴君輕”思想。孟子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作品背景
《孟子》是記述了孟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政治主張、哲學主張、個人修養、倫理道德等思想觀點和政治活動的書,共七篇,是孟子和他的弟子萬章等合著的,是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之一。《孟子》與《論語》、《大學》、《中庸》合稱四書。
孟子的文章自成風格,其文思想深刻,說理透徹,氣勢充沛,開合自如,長于論辯,有很強的說服力。寫作背景
戰國時期,諸侯各國之間的吞并戰爭日益激烈,為了求得生存,乃至建立霸業,各國君主不約而同地崇尚武力而不體恤百姓。面對這種現實,孟子提出了他的治國理想。學法推薦
大抵觀書先須熟讀,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繼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爾。
——宋·朱熹誦讀篇聆聽式朗讀
讀準下列藍色字的字音。米粟非不多也(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失道者寡助
(
)親戚畔之
(
)
用“/”標注下面句子的停頓。
環
而
攻
之
而
不
勝。夫
環
而
攻
之。是
天
時
不
如
地
利
也。兵
革
非
不
堅
利
也。得
道
者
多
助,失
道
者
寡
助。以
天
下
之
所
順,攻
親
戚
之
所
畔。故
君
子
有
不
戰,戰
必
勝
矣。guǎsùyù//聆聽式朗讀
誦讀篇pàn////////聆聽式朗讀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環而攻之/而不勝。夫/環而攻之,必有/得天時/者矣,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米粟[sù]/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yù]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guǎ]助。寡助/之至,親戚/畔[pàn]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戰,戰/必勝矣。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孟子》誦讀篇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環而攻之而不勝。夫環而攻之,必有得天時者矣,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
有利于作戰的天氣、時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戰的地理形勢,有利于作戰的地理形勢,比不上作戰中的人心所向、內部團結。方圓三里的內城,七里的外城,包圍起來攻打它卻不能取勝。包圍起來攻打它,必定是得到天氣時令的有利條件了,這樣卻不能取勝,這是因為有利于作戰的天氣時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戰的地理形勢。方圓三里的內城作戰中人心所向、內部團結圍這樣,卻用于句首外城誦讀篇翻譯式朗讀
表修飾表轉折,卻這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城墻不是不高,護城河不是不深,武器裝備不是不精良,糧食供給不是不充足,棄城而逃,這是因為有利于作戰的地理形勢比不上作戰中的人心所向、內部團結。泛指武器裝備。后,兵器。革,皮革制成的甲、胄、盾之類。護城河離開放棄誦讀篇翻譯式朗讀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所以說,使人民定居下來(而不遷到別的地方去),不能靠疆域的邊界,鞏固國防不能靠山河的險要,震懾天下不能靠武器的銳利。能夠施行仁政的君主,幫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幫助支持他的人就少。疆域的邊界使人民定居下來鞏固國防能夠施行仁政的君主震懾,威懾誦讀篇翻譯式朗讀
少
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戰,戰必勝矣。
幫助他的人少到了極點,內外親屬都會背叛他;支持幫助他的人多到了極點,天下所有人都會歸順他。憑著天下人都歸順他的條件,去攻打內外親屬都反對背叛的君王,所以,能實行仁政的君主不戰則已,戰就一定能勝利。內外親屬,包括父系親屬和母系親屬。極點同“叛”,背叛能夠施行仁政的君主,即“得道者”。歸從,服從誦讀篇翻譯式朗讀
課堂檢測
環而攻之而不勝
(
)是天時不如地利也(
)兵革非不堅利也
(
)
委而去之
(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
)
固國不以山溪之險(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寡助之至
(
)親戚畔之(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故君子有不戰,戰必勝矣。圍這限制在疆域內居住放棄鞏固泛指武器裝備重點詞句翻譯震懾、威懾極點誦讀篇內外親屬,包括父系親屬和母系親屬同“叛”,背叛施行仁政的君主,幫助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幫助他的人就少。所以,能實行仁政的君主不戰則已,戰就一定能勝利。問答式朗讀
(1)戰,定勝負者幾何?
(2)三者輕重利害如何?(3)天時不如地利者,何哉?
(4)地利不如人和者,何哉?
誦讀篇第一組——天時,地利,人和——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環而攻之而不勝,夫環而攻之,必有得天時者也,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尖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問答式朗讀
(1)得道者,何如?
(2)失道者,何如?(3)寡助,若何?
(4)多助,若何?
(5)彼二者爭戰,復若何?誦讀篇第二組——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戰,戰必勝矣。品味式朗讀
誦讀篇
原句: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此句運用了頂針的修辭,前后蟬聯,銜尾續首,使得前后內容緊密相聯,并形成一種遞升比較。讀來瑯瑯上口,有一種回環的感覺。
原句: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尖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改句1:城高,池深,兵革堅利,米粟多,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改句2: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原句不僅運用了排比,而且是雙重否定句式,語言更加強烈。原句從城、池、兵革、米粟四個方面說,而且兵革與米粟對能否長期作戰有一定影響,更能強調地利條件的優越,論證更加有力,說理更加透徹。品味式朗讀
誦讀篇
原句: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域民,固國,威天下”三者先后順序能否顛倒?)
“域民,固國,威天下”是治國的過程,有先后順序,不能顛倒,而且三者構成了層進式的排比句。
原句: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
改句1:道之得失,關乎國之存亡。
改句比較概括,原句比改句說得更加的詳細、具體,說理更為透徹。從句式上看,原句非常整齊,屬于對偶句,從意思上說還形成了對比,更突出了“得道”的重要性,使觀點更鮮明,說理更徹。對比鮮明排比鋪陳句式工整氣勢磅礴說理透徹誦讀篇助讀資料——孟子其文
精思篇請將文章分一分段,變一變形,并說一說理由。
變形一:二分法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環而攻之而不勝,夫環而攻之,必有得天時者矣;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戰,戰必勝矣。第一段主要論述的軍事,第二段主要論述的是政事。以戰喻政(話題1:軍事——話題2政事)精思篇
這兩段的核心句是什么?這兩句各自的核心詞是什么?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人和
得道
“人和”與“得道”有什么聯系嗎?
“道”指施行“仁政”;“人和”是下文說的“多助”和“天下順之”,是克敵制勝的重要條件。而只有施行“仁政”,方能得“人和”,得民心,民心所向,作戰就會取得勝利。他們是相輔相成的關系。精思篇請將文章分一分段,變一變形,并說一說理由。
變形二:三分法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環而攻之而不勝,夫環而攻之,必有得天時者矣;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戰,戰必勝矣。
第一段擺出論點,第二段運用了兩個事例論證了論點,第三段得出只有“得道”方能實現“人和”的道理。議論文常見的結構:引論——本論——結論。精思篇請將文章分一分段,變一變形,并說一說理由。
變形三:四分法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環而攻之而不勝,夫環而攻之,必有得天時者矣;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戰,戰必勝矣。
將本論部分分成了兩段,分別從攻城、守城兩方面論證論點,使文章層次更加清晰。
“仁政學說”是孟子政治思想的核心。他要求統治者“施仁政于民”,通過“得道”來實現“人和”,進而實現天下大治,因為他主張“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精思篇助讀資料——孟子其道
課堂總結
孟子的仁政思想,經過兩千多年的洗禮,早已遠遠超出了軍事和政事的范疇,滲透到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現在我們國家推行構建和諧社會和反腐倡廉建設不正是孟子所提倡的“人和”“得道”思想的體現嗎?中華文化,博大精深;儒家思想,源遠流長。作為新時代的中學生,我們理應承擔起傳承中華文化的重任,筑牢我們民族的精神家園。課后作業1.朗誦并背誦課文。2.寫一篇200字左右的短文闡述“人和”在現代社會的現實意義。板書設計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孟子》層層深入攻城軍事
人和(論點)政事
得道(結論)守城
1102第二課時統編版八年級語文上冊富貴不能淫《孟子》
泱泱中華,歲月滄桑。多少悲與喜,多少勝與敗,都淹沒在歷史的長河中。而一些樸素的哲學思想,卻宛如皓月當空,歷經無數輪回,依然散發著光芒。
古人有云“大丈夫說到做到”“大丈夫行不更名,坐不改姓”,我們也常用“大丈夫”來褒揚男子,那么是不是只要是男子就可以稱“大丈夫”呢?導入新課作品簡介
《孟子》是由孟子和他的弟子萬章等合著,記述了孟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政治主張等思想觀點和政治活動的書,是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之一。
《孟子》體例屬先秦散文當中的對話體。對話體散文《孟子》是語錄體散文(《論語》)向專題性論文(《莊子》)過渡的一種文學形式。它通過對話展開辯論說理,相當于今天的議論文。文體知識
駁論文是就一定的事件和問題發表議論,反駁片面的、錯誤的甚至反動的見解或主張,從而表明自己正確的見解或主張。
駁論文大致分為兩個部分,即“駁”與“立”,在駁斥對方錯誤觀點的基礎上,擺明自己正確的觀點。聽讀課文
讀“大丈夫”讀準下列藍色字的字音。公孫衍
(
)
丈夫之冠也(
)往之女家
(
)
富貴不能淫(
)
用“/”標注下面句子的停頓。
公
孫
衍、張
儀
豈
不
誠
大
丈
夫
哉?是
焉
得
為
大
丈
夫
乎?居
天
下
之
廣
居,立
天
下
之
正
位,行
天
下
之
大
道。富
貴
不
能
淫,貧
賤
不
能
移,威
武
不
能
屈,此
之
謂
大丈
夫。rǔyǎnɡuàn//朗讀指導
yín////////讀“大丈夫”//朗讀課文
景春曰:“公孫衍[yǎn]、張儀/豈不/誠大丈夫哉?一怒/而諸侯懼,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為大丈夫乎?子/未學禮乎?丈夫/之冠[ɡuàn]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門,戒之曰:‘往之/女[rǔ]家,必敬/必戒,無違/夫子!’以順為正者,妾婦/之道也。居/天下之廣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與民/由之;不得志,獨行/其道。富貴/不能淫[yín],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富貴不能淫《孟子》讀“大丈夫”
景春曰:“公孫衍、張儀豈不誠大丈夫哉?一怒而諸侯懼,安居而天下熄。”
景春說:“公孫衍、張儀難道不是真正的大丈夫嗎?(他們)一發怒,諸侯就都害怕,(他們)安靜下來,戰爭停息,天下太平。”真正,確實難道指有大志、有作為、有氣節的男子。指戰爭停息,天下太平。讀“大丈夫”譯讀課文
孟子曰:“是焉得為大丈夫乎?子未學禮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門,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無違夫子!’以順為正者,妾婦之道也。
孟子說:“這怎么能夠叫大丈夫呢?你沒有學過禮嗎?男子舉行加冠禮時,父親給以訓導;女子出嫁時,母親給以訓導,送她到門口,告誡她說:‘到了你的夫家,一定要恭敬、謹慎,不要違背你的丈夫!’以順從為標準,是婦女遵循的規則你怎么,哪里謹慎指夫家。女,同“汝”,你。告誡古時男子二十歲行冠禮,表示成年。冠,行冠禮。準則,標準教導、訓誨讀“大丈夫”譯讀課文
居天下之廣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與民由之;不得志,獨行其道。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
(大丈夫應該)住進天下最寬廣的住宅——仁,站在天下最正確的位置——禮,走著天下最正確的道路——義。能實現其志愿,與百姓一同遵循正道而行;不能實現其志愿,便獨自走自己的道路。富貴不能使他的思想迷惑,貧賤不能使他的操守動搖,威武不能使他的意志屈服。這才叫作大丈夫。”實現遵循惑亂,迷惑。這里是使動用法。獨自走自己的道路屈服。這里是使動用法。改變,動搖。這里是使動用法。讀“大丈夫”譯讀課文
居住寬廣的住宅(喻指“仁”)正確的位置(喻指“禮”)正確的道路(喻指“義”)課堂檢測
豈不誠大丈夫哉
(
)是焉得為大丈夫乎(
)丈夫之冠也
(
)父命之
(
)戒之曰
(
)往之女家
(
)以順為正者
(
)與民由之
(
)居天下之廣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真正,確實怎么,哪里教導、訓誨同“汝”,你行冠禮重點詞句翻譯準則,標準遵循(大丈夫應該)住進天下最寬廣的住宅——仁,站在天下最正確的位置——禮,走著天下最正確的道路——義。富貴不能使他的思想迷惑,貧賤不能使他的操守動搖,威武不能使他的意志屈服。這才叫作大丈夫。讀“大丈夫”告誡
本文主要寫景春和孟子關于“大丈夫”的辯論。景春和孟子的觀點各是什么?
景春:公孫衍、張儀是大丈夫。辯“大丈夫”感知內容
孟子:公孫衍、張儀非大丈夫。
比較朗讀原句和改句,感受景春說話時的語氣。
原句:公孫衍、張儀豈不誠大丈夫哉?
改句1:公孫衍、張儀乃大丈夫也。
改句2:公孫衍、張儀豈不大丈夫哉?辯“大丈夫”景春之見
運用反問句式,表現了景春篤定和羨慕的語氣。
景春認為“公孫衍、張儀豈不誠大丈夫哉?”的理由是什么呢?
一怒而諸侯懼,安居而天下熄。辯“大丈夫”景春之見
威嚴霸氣鏈接材料1:
公孫衍,名衍,戰國時期魏國陰晉人,縱橫學派的代表人物。曾在秦國為相,又曾佩五國相印。
張儀,戰國時魏國人,縱橫家,秦惠王時為相,游說六國連橫以服從秦國。
文章為什么開頭列出景春的觀點和理由?
樹立“靶子”,為下文展開辯駁服務。
孟子是如何認為公孫衍、張儀的?試比較兩個句子的區別。
原句:是焉得為大丈夫乎?
改句:是非大丈夫也。辯“大丈夫”孟子之見
用反問句式,認為兩人不配稱為大丈夫,甚至帶有一種鄙夷和不屑。孟子認為“公孫衍、張儀不是大丈夫”的理由是什么?
子未學禮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門,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無違夫子!’以順為正者,妾婦之道也。
比較朗讀下面兩句話,概括“夫”與“婦”的地位,思考“夫”與“婦”分別對應誰?
原句:往之女家,必敬必戒,無違夫子。
改句:往之女家,宜敬宜戒,無違夫子。辯“大丈夫”妾婦之道
丈夫地位崇高;妾婦地位低下,必須對丈夫順從。
夫:諸侯
婦:張儀、公孫衍
閱讀下面材料,探究:張儀、公孫衍與“妾婦之道”的相同點。鏈接材料2:
蘇秦使錐子扎腿的時候,自己發狠道:“哪有游說人主不能得金玉錦繡,不能取卿相之尊的道理!”這正是戰國策士心思。他們憑他們的智謀和辯才,給人家畫策,辦外交;誰用他們,他們就幫誰。他們是職業的,所圖的是自己的功名富貴;幫你的時候幫你,不幫你的時候也許害你。翻覆,在他們看來是沒有什么的。本來呢,當時七雄分立,沒有共主,沒有盟主,各干各的,誰勝誰得勢,國際間沒有是非,愛幫誰就幫誰,反正都一樣。蘇秦說連橫不成,就改說合縱,在策士看來,這正是當然。張儀說舌頭在就行,說是說非,只要會說,這也正是職業的態度。他們自己沒有理想,沒有主張,只求揣摩人主的心理,拐彎抹角投其所好。
——《經典常談·<戰國策>第八》辯“大丈夫”妾婦之道
張儀、公孫衍是順從君王的意志,就像當時出嫁的女子完全順從丈夫的意志一樣,他們的核心都是順從。
張儀、公孫衍是怎樣的人?縱橫家這么做真正追求目的是什么?
他們沒有獨立的人格,也沒有獨立的判斷善惡、是非、曲直的標準,他們所做的一切無非是在迎合君王的喜好,為自己謀取名利。一味迎合君王喜好,順從君王想法,沒有是非標準,依據個人情緒喜好,挑撥是非,制造戰爭,生靈涂炭。辯“大丈夫”妾婦之道
位高權重,名留青史。他們順從的是名利。
文章舉“妾婦之道”的例子,有什么作用?
舉“妾婦之道”的例子進行類比公孫衍、張儀之流靠搖唇鼓舌、曲意順從諸侯往上爬的行徑,批判了他們是沒有理想與主張,沒有原則,一味順從的人,并不是真正的大丈夫,不過是女人、小人,奉行的是“妾婦之道”。
這是對景春觀點的反駁,屬于“破”。
孟子心中的大丈夫是怎樣的呢?請用文中的原句回答。
居天下之廣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得志,與民由之;不得志,獨行其道。
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悟“大丈夫”
(1)要講仁德,守禮法,做事合乎道義;
(仁,禮、義——正當的行為)
(2)無論得志與否,都能不放棄自己的原則;
(堅守著原則——正確的選擇)
(3)富貴,貧賤,威武這些外部施加的因素不能使之迷亂,動搖,屈服。
(不屈從外力——正義的堅守)
孟子認為“大丈夫”應該具備的標準是什么?
孟子所說的“大丈夫”的三個標準,順序能否顛倒,為什么?
不能顛倒
“居天下之廣居”三句是作為大丈夫應該堅持的根本原則,是核心,是基礎,所以必須放在最前面說;“得志”“不得志”是分兩種情況討論,是對根本原則的補充;“富貴”“貧賤”“威武”是三種極端情況,具有一定的偶然性,又是進一步的補充,因此置于最后。悟“大丈夫”鏈接資料3:
相傳孟子曾受業于子思的學生。學成以后,以士的身份游說諸侯,企圖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張,到過梁(魏)國、齊國、宋國、滕國、魯國。但當時幾個大國都爭取通過暴力的手段實現統一,孟子的政治主張未被采納。
像梁惠王這樣的戰國諸侯王急需解決的是“以攻伐為賢”,就是能幫助他們打勝仗,在外交上戰勝別的諸侯國,成就他們的“霸道”的人才。然而孟子所“推銷”的是(仁政)——“王道”。道不同不相為謀,孟子不被任用,“退而與萬章之徒序《詩》《書》,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半部《論語》治天下,一部《孟子》耀中華。”
你知道歷史上有哪些人的身上有著“大丈夫”的浩然正氣?尋“大丈夫”
張
載: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林則徐: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
周恩來: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
毛澤東: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間正道是滄桑。
習近平:勇立時代潮頭,爭做時代先鋒。課堂總結
如果說,孔子以其仁愛敦厚教導我們養謙謙君子的美德,那么孟子則以其錚錚鐵骨教我們立“大丈夫”之正氣。兩千多年來,這已經成為了我們中華民族每一個有血性的、有骨氣的中華兒女的精神坐標。
同學們,讓我們沿著坐標,踏著古圣先賢的足跡,吸吮著中華民族漫長奮斗積累的文化養分,讀經典之書,做有根之人,讓經典改變我們的人生。課后作業1.朗誦并背誦課文。2.請以《我心中的“大丈夫”》為題寫一篇200字左右的短文。板書設計富貴不能淫《孟子》大丈夫?公孫衍
一怒諸侯懼張儀
安居天下熄“妾婦之道”
舉例、類比
樹破立正當的行為
仁禮
義正確的選擇得志
失志正義的堅守富貴
貧賤
威武大丈夫!1103第三課時統編版八年級語文上冊生于憂患,
死于安樂《孟子》知識回顧
孟子,名軻,字子輿,戰國時期鄒國(今山東鄒城)人,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與孔子并稱“孔孟”,后人稱為“亞圣”。
孟子宣揚“仁政”,他的言論著作收錄于《孟子》一書,其文氣勢充沛,感情洋溢,邏輯嚴密。故事導入
孟子是繼孔子之后儒家大師,歷來都受到封建統治者的推崇,但是明太祖朱元璋一開始就很不喜歡孟子,甚至下令要取消孟子配享太廟的資格,直到他讀到“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這段文字,拍案叫絕,立刻恢復了孟子在太廟的配享。聽讀課文
讀論說之意讀準下列藍色字的字音。舜
(
)畎畝
(
)
傅說(
)
膠鬲
(
)
孫叔敖(
)百里奚(
)
空乏(
)行拂亂(
)
曾益
(
)拂士
(
)用“/”標注下面句子的停頓。
舜
發
于
畎
畝
之
中。故
天
將
降
大
任
于
是
人
也。行
拂
亂
其
所
為。所
以
動
心
忍
性。然
后
知
生
于
憂
患
而
死
于
安
樂
也。áoshùnquǎn//朗讀指導
yuè////////讀論說之意xīgébìzēngfúkòng朗讀課文
舜[shùn]/發于/畎[quǎn]畝之中,傅說[yuè]/舉于/版筑之間,膠鬲[gé]/舉于/魚鹽之中,管夷吾/舉于/士,孫叔敖[áo]/舉于/海,百里奚[xī]/舉于/市。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kòng]乏/其身,行/拂[fú]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zēng]益/其所不能。
人/恒過,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慮,而后作;征于色,發于聲,而后喻。入/則無法家拂[bì]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然后知/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也。生于憂患,死于安樂《孟子》讀論說之意
舜發于畎畝之中,傅說舉于版筑之間,膠鬲舉于魚鹽之中,管夷吾舉于士,孫叔敖舉于海,百里奚舉于市。
舜從田野耕作之中被起用,傅說從筑墻的勞作之中被起用,膠鬲從販魚賣鹽中被起用,管夷吾是從獄官手里被釋放并加以任用的,孫叔敖從海濱隱居的地方被起用,百里奚被從奴隸集市里贖買回來并被起用。田地興起,指被任用選拔、任用集市譯讀課文
讀論說之意搗土用的杵獄官
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所以上天將要下達重大的使命給這樣的人,必定要先使他的內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勞累,使他經受饑餓之苦,以致肌膚消瘦,使他身處貧困之中,使他做事不順,通過那樣的途徑來使他的心靈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格堅韌起來,增加他所不具備的能力。所以財資缺乏責任,使命違背譯讀課文
讀論說之意使動用法,使……痛苦。擾亂使動用法,使……勞累。使他的心靈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格堅韌起來。使動用法,使……饑餓。同“增”增加
人恒過,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慮,而后作;征于色,發于聲,而后喻。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然后知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也。
人常常犯錯,然后才能改正;內心憂困,思想阻塞,然后才能奮起;表現在臉色上,流露在言談中,才能被人們了解。一個國家,在國內如果沒有堅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輔佐君王的賢士,在國外沒有與之匹敵的鄰國和來自外國的禍患,就常常會有覆滅的危險。這樣,就知道憂愁患害足以使人生存,安逸享樂足以使人滅亡的道理了。思慮堵塞。衡,同“橫”,梗塞、不順。常常犯錯誤同“弼”,輔佐在國外了解,明白奮起。這里指有所作為。憂愁禍患之中可以使人生存,安逸享樂足以使人滅亡。征驗、表現譯讀課文
讀論說之意顯露,流露在國內匹敵,相當常常,經常課堂檢測
曾益其所不能
(
)衡于慮
(
)法家拂士
(
)
苦其心志
(
)
勞其筋骨
(
)餓其體膚
(
)空乏其身
(
)行拂亂其所為
(
)
動心忍性
(
)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同“弼”,輔佐使……勞累擾亂使……痛苦同“增”,增加重點詞句翻譯使……饑餓財資缺乏一個國家,在國內如果沒有堅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輔佐君王的賢士,在國外沒有與之匹敵的鄰國和來自外國的禍患,就常常會有覆滅的危險。所以上天將要下達重大的使命給這樣的人。同“橫”,梗塞、不順使……堅韌讀論說之意感知課文
讀論說之意
本文按文體分是一篇議論文,文章的論點是什么?
然后知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也。
積累和“生于憂患,死于安樂”意思相近的名言警句。
居安思危,戒奢以儉。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
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
窮且志堅,不墜青云之志。
讀一讀下面句子,你發現什么規律?
舜發于畎畝之中,傅說舉于版筑之間,膠鬲舉于魚鹽之中,管夷吾舉于士,孫叔敖舉于海,百里奚舉于市。選例精當:農夫、苦役、小販、囚徒、隱士、奴隸,件件典型,都出身卑微,歷經磨難,最終大有作為,按生活年代的順序依次出場。語言精簡:六句話,六個人,六種出身,六件事例,一句一例。用詞精準:“發”——“舉”。鋪排增勢:把六個事例放在一起,形成一組排比,這種手法叫“鋪排”。品論說之勢鏈接材料1:
鋪排就是鋪陳、排比,按照一定的順序對同類事物進行多角度描繪,形成整齊的句式。
往往起到增強語勢,增強說服力的作用。鏈接材料2:
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長鞭。
開我東閣門,坐我西閣床,脫我戰時袍,著我舊時裳。品論說之勢鋪排
請找出文章中其他使用鋪排的句子,讀一讀,體會它的妙處。品論說之勢
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論述了人成才要從思想上,身體上,行為上等方面經受磨難,要在困境中造就的道理。同時磨煉能達到“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的益處,這是一個人成才的客觀條件。
人恒過,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慮,而后作,征于色,發于聲,而后喻。
論述了一個人成才要經過主觀的思想斗爭,才能達到經受磨煉的益處。
讀第一段:將第一段分為兩個層次讀。理論說之序第一層敘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二零二五年度220kv輸變電工程安裝施工現場協調管理合同
- 2025版房產證辦理全權委托代理服務協議書
- 二零二五年度食品安全專家團隊服務采購合同
- 二零二五年吊車租賃設備檢測與維修服務協議
- 二零二五版高速道路交通事故調解賠償合同樣本
- 二零二五年風力發電站機電安裝工程合同文本
- 二零二五版常年法律顧問服務收費標準及內容協議
- 2025版智能電網建設與運營合同范本
- 二零二五年度產品宣傳效果評估合同
- 二零二五年度文化產業園區ppp合作協議書
- 專業技術職務聘任表(2017年版)
- GB/T 602-2002化學試劑雜質測定用標準溶液的制備
- GB/T 28789-2012視頻交通事件檢測器
- GB/T 12706.1-2020額定電壓1 kV(Um=1.2 kV)到35 kV(Um=40.5 kV)擠包絕緣電力電纜及附件第1部分:額定電壓1 kV(Um=1.2 kV)和3 kV(Um=3.6 kV)電纜
- 新版有創血壓監測ABP培訓課件
- 重癥醫學科常用知情告知書
- 防溺水、防性侵、防欺凌安全教育家長會
- DB11-T1322-14-2017安全生產等級評定技術規范第14部分:汽車制造企業
- 養老機構安全檢查表
- 企業員工上下班交通安全培訓(簡詳共2份)
- 小區物業服務收支情況公示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