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級下部編版語文老王教案_第1頁
七年級下部編版語文老王教案_第2頁
七年級下部編版語文老王教案_第3頁
七年級下部編版語文老王教案_第4頁
七年級下部編版語文老王教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0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七年級下部編版語文老王教案

七年級下部編版語文老王教案篇1

教學目標:

1、反復誦讀課文,感知課文內容,領會作者強烈的愛國

情感。

2、注重涵泳品味,把握直抒胸臆、大聲呼告的抒情方

式。

3、學會給課文做批注,把握關鍵語句揣摩品味其含義和表

達的妙處。

教學重點:

1、反復誦讀課文,感知課文內容,領會作者強烈的愛國

情感。

2、注重涵泳品味,把握直抒胸臆、大聲呼告的抒情方

式。

教學難點:

聯系背景資料,學會給課文做批注,把握關鍵語句揣摩品

味其含義和表達的妙處。

學法:自主學習、合作交流相結合。

課前準備:

布置學生搜集有關作者端木藏良的資料,有關寫作背景,結合

“閱讀提示”給課文做批注。

課時:1課時

教學過程:

一、激發興趣,導入新課

同學們,我們首先一起欣賞一個美麗的地方,看完后,談

談你的感受。(出示東北地區的美麗圖片。)

這個地方就是我們中國的東北地區,她是一個美麗富饒的地

方。然而,九一八事變之后這個地方被日本人的鐵蹄所踐踏,

東北人民國破家亡、流離失所。那個時候人們內心是怎樣的呢?

今天,我們一起走進端木萩良的《土地的誓言》,感受東北流

亡作家的愛國熾情。

二、出示學習目標

三、展示自學,夯實基礎

L展示搜集的作者簡介

端木蕤良,原名曹漢文,遼寧昌圖人。現代作家。1932年發

表小說處女作《母親》。主要作品有長篇小說《科爾沁旗草

原》《大地的海》《大江》《曹雪芹》,短篇小說集《憎恨》

《風陵渡》等

2.東北作家群。

20世紀30年代中期,從東北流亡到上海及關內各地的一些青

年作者,如蕭紅、蕭軍、端木藏良、舒群等人,習慣上被稱為

“東北作家群”。他們開了抗日文學的先聲,第一次把作家的

心血與東北廣袤的黑土、鐵蹄下不屈的人民融成一團,顯示出

一種濃郁的眷戀鄉土的愛國主義情緒和粗獷的地方風格,令人

感奮。

3.寫作背景

194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變已經過去了整整十年,抗

日戰爭正處于十分艱苦的階段,流亡在關內的東北人依然無家

可歸。作者懷著難以抑制的思鄉之情寫下了這篇文章。表明了

作者即使犧牲也要保衛祖國,使祖國得到解放,愿意用自己的

一切去保衛祖國的感情。

4.展示重點詞語讀音,然后多種形式讀寫。

端木蕨良(h6ng)熾痛(chi)嗥鳴(hdo)調1語(Idn)

斑斕(1an)

怪誕(ddn)漿液(y。)亙古(g@n)默契(qi)田壟

(1dng)蚱蠕(zhdm爸ng)污穢(hui)白樺樹(huG)

5.展示重點詞語的意思。

熾痛:熱烈而深切。嗥鳴:(野獸)大聲嚎叫。

斑斕:燦爛多彩。詞語:沒有根據的話。

怪誕:奇怪,古怪。亙古:遠古。

污穢:骯臟的東西。

泛濫:江河湖泊的水溢出,比喻壞的事物不受限制地流

行。

默契:雙方的意思沒有明白說出而彼此有一致的了解。

四、課堂新授活動

活動一:傾聽誓言,整體感知內容。

現在請大家認真欣賞課文朗讀視頻,整體感知內容,然后

回答下面問題。

2)作者摯愛的這片土地是富饒的。從下面語句看出來:“紅布

似的高粱,金黃的豆粒,黑色的土地,紅玉的臉龐,黑玉的眼

睛,斑斕的山雕,奔馳的鹿群,帶著松香氣味的煤塊,帶著赤

色的足金”“糧車拉糧回來,麻雀吃厭了,這里那里到處飛。

稻禾的香氣是強烈的,碾著新谷的場院轆轆地響著”。

3)作者摯愛的這片土地是我生活過的。從下面語句看出來:

“在那田壟里埋葬過我的歡笑,在那稻顆上我捉過蚱蠕,在那

沉重的鎬頭上留著我的手印。我吃過我自己種的白菜”。

4)作者摯愛的這片土地是神秘獨特的。從下面語句看出來:

“幽遠的車鈴,晴天里馬兒戴著串鈴在溜直的大道上跑著,狐

仙姑深夜的詞語,原野上怪誕的狂風……”。

總結:文中許多描寫像電影特寫鏡頭一樣,疊現出家鄉一幅幅

動人的畫面。讓人怎能不熱愛這片關東原野?

2、作者說“對于廣大的關東原野,我心里懷著熾痛的熱

愛。”你從文中什么地方能看出來?

“我無時無刻不聽見她呼喚我的名字,我無時無刻不聽見她召

喚我回去?!?/p>

“因為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濫著一種熱情。”

“這時我聽到故鄉在召喚我,故鄉有一種聲音在召喚著

我。……使我不得不回去?!?/p>

“這種聲音已經和我的心取得了永遠的溝通?!?/p>

“土地是我的母親,我的每一寸皮膚,都有著土?!監

“我是土地的族系,我不能離開她?!?/p>

“我必定為她而戰斗到底。”“我要回到她的身邊,我答應過

我一定會回去。為了她,我愿付出一切。”

活動三:涵詠品味,體會強烈的抒情

同學們,作者對于廣大的關東原野,心里懷著熾痛的熱

愛。作者不僅在文中直抒胸臆,大聲呼告,還用了其他方法表

達自己的感情?,F在,我們涵詠品味語句,體會文章強烈的抒

情,然后圍繞下面問題進行智力搶答賽,看誰回答的又快又準

確。

1、“我無時無刻不聽見她呼喚我的名字,我無時無刻不聽見

她召喚我回去。”“她低低地呼喚著我的名字,聲音是那樣的

急切,使我不得不回去?!边@兩句話使用了怎樣的手法,抒發

了怎樣的情感?

點撥:運用呼告的手法,直接對著土地傾訴自己的熱愛、懷

想、眷念,并且將傾訴對象擬人化,以“她”而不是“它"相

稱,隱含將土地比做“母親”的意思。在讀者心里掀起重重波

瀾,激起強烈的共鳴。

2、“當我躺在土地上的時候,當我仰望天上的星星,手里握

著一把泥土的時候,或者當我回想起兒時的往事的時候……”

這幾句話反復出現“當我……的時候”,有什么作用?

點撥:這幾句話大量運用排比造成連貫的、逐漸增強的

氣勢,有利于抒發內心的情感。

3、“我想起那參天碧綠的白樺林,標直漂亮的白樺樹在原野

上呻吟;我看見奔流似的馬群,……我想起紅布似的高粱,金

黃的豆粒,黑色的土地,紅玉的臉龐,……我想起幽遠的車

鈴,晴天里馬兒戴著串鈴在溜直的大道上跑著,狐仙姑深夜的

詞語,原野上怪誕的狂風……”這一段話表達自己的情感時有

怎樣的特點?

點撥:選擇白樺林、蒙古狗、奔馬群、紅高粱、黑土地

等東北特有的景物密集地排列在一起,疊印的一個又一個畫

面,像電影鏡頭一樣閃現,句式構成了排比,加大了信息容量

和對讀者的沖擊力,展現東北大地的豐饒美麗,表達了對東北

家鄉的熱愛之情。

4、為什么文章起初寫“關東大地”用“她”來稱呼,而到了

后面時卻又改口說“土地,原野,我的家鄉,你必須被解放!

你必須站立”?

點撥:人稱的變化實際上是情感的變化的結果。文章開始用第

三人稱,是因為感情起初比較平穩,但隨著作者情緒一步步的

激動,作者就不滿足于使用向第三者介紹的人稱代詞“她”

T,于是拋開讀者直接與自己所敘述的對象進行對話交流,對

土地以“你”相稱,情感顯得更加直接而迫切。這在修辭上叫

做“呼告”,具有強烈的抒情效果。

活動四:字斟句酌,體會關鍵詞句

請大家結合寫作背景,合作交流下面的問題:

1、作者在第一段中列舉了大量物產、景色有什么作用?

點撥:作者把故鄉寫得如此美好,如此豐饒,能讓我們

更愛她,并為她的美好被埋葬而感到悲憤。這更能激起我們對

侵略者的仇恨以及恢復故鄉的美好的信念和決心。

2、“我必須看見一個更美麗的故鄉出現在我的面前或者我的

墳前”這一句話有什么深刻含義?

點撥:充溢著飽滿、深沉的愛國之情。表明“我”將抗擊侵略

者,為保衛家鄉犧牲一切,并具有相信最終能獲勝的堅定信

念。

3、怎樣理解文中“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濫著一種熱情”中的

“泛濫”的含義?

點撥:“泛濫”原意是“江河水溢出,淹沒土地”,又引申為

“思想、事物到處擴散”。作者的心情正如決堤之水不可遏抑

地向四下泛濫奔流,作者那激憤狂放的心情用了“泛濫”來形

容較之用“澎湃”“涌動”等詞語更多了幾分野性和難以駕馭

的力量。

4、怎樣理解文中“在那田壟里埋葬過我的歡笑”中的“埋

葬"這個詞語的含義?

點撥:“埋葬”只用于已經死去的事物。作者使用“埋葬”形

容我的歡笑,是為了說明我的歡笑已經死去了,早已蕩然無

存,取而代之的只是凄苦、哀愁和悲憤!它被埋葬在故鄉的田

壟間。所以用“埋葬”更多了一層沉重的感覺和悲憤的心緒。

誰埋葬了我們的歡笑,誰奪去了我們的“田壟”,我們就要埋

葬他們!讓埋葬我們歡笑的田壟成為埋葬侵略者的墓地!這其實

是使作者發出錚錚誓言的原因之一。

5、“當我記起故鄉的時候,我便能看見那大地的深層,在翻

滾著一種紅熟的漿液……在那亙古的地層里,存著一股燃燒的

洪流,像我的心里噴涌著血液一樣。”這句話的深刻含義是什

么?這句話里“紅熟的漿液”喻指什么?

點撥:這句話是說作者思鄉的心情就像地下沸騰的巖漿

一樣在燃燒在沸騰在奔突,就要噴涌而出。

“紅熟的漿液”表層是指“大地深處沸騰的漿液”。深層是指

作者內心正如地下沸騰的巖漿一般。

6、文章結尾一句“為了她,我愿付出一切。我必須看見一個

美麗的故鄉出現在我的面前-或者我的墳前”的含義是什么?

點撥:作者愿意為了土地不惜奮斗,為了美麗的東北故鄉而

奮斗,甚至不惜犧牲自己。表達了強烈而深沉的愛國之情。

活動五:拓展閱讀,激發愛國熱情

同學們,當國難當頭的時候,許多作家、詩人紛紛拿起手中的

筆,與敵人斗爭,抒發愛國之情,現在,我們欣賞艾青的《我

愛這土地》,感受詩人的愛國熱情,熱愛我們的祖國。

五、課堂小結

同學們,這篇抒情散文,充溢著飽滿、深沉的愛國熱情。作

者把九一八事變以后東北流亡青年壓抑的情感用火一樣熾熱的

語言表達出來,仿佛使人諦聽得到心臟的跳動,感受得到熱血

的沸騰。希望我們學習作者那種對故鄉、對土地、對祖國熾熱

的愛,努力學習,早日成才,用實際行動回報祖國。

六、布置作業

L學習本文直抒胸臆、呼告的手法,抒發自己對家鄉、學

校的感情。

2.背誦課文中喜愛的語句。

板書設計:

土地的誓言

端木藏良

回憶:故鄉美麗、富饒

傾訴:熱愛、懷念、眷戀故鄉

誓言:回到故鄉身邊,為她戰斗

七年級下部編版語文老王教案篇2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1)積累文言詞匯,掌握古漢語的意義和用法。

(2)培養閱讀淺顯文言文的能力。

(3)品味文章的寫作特色。

2、過程與方法

在反復誦讀與合作交流的基礎上掌握文言詞匯,理解文章

內容。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理解"實踐出真知”的道理。

⑵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

教學重難點:

1、重點:積累文言詞匯,掌握古漢語的意義和用法。

2、難點:理解實踐出真知的道理。

課時安排: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情景導入

從前,有一條河邊有座寺廟。一天,后前兩座石獸因河岸崩塌

掉入河中。十幾年后,寺廟里的和尚到哪里能找到這兩座石獸

呢?(同學們如果預習了文章,就知道是上游)石獸為什么會向

上游“跑”呢?今天我們來學習《河中石獸》一文,從中找出

答案。

二、新知探究

1、作者簡介:

紀附,字曉嵐。乾隆十九年(1754)進士。學問淵博,曾任翰林

院編修、侍讀學士。因獲罪遣戍烏魯木齊。釋放回京后,任

《四庫全書》總纂官,編定《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在目錄

學上貢獻很大。著有《閱微草堂筆記》等。

2、朗讀課文

(1)學生大聲自由朗讀兩遍,做到朗讀無障礙。

(2)再次朗讀,讀出句中停頓。

(3)借助工具書和注釋理解疑難詞語,嘗試在理解疑難詞語

的基礎上翻譯文章。

(4)將不能解決的詞或句標注出來,小組合作探究。

三、交流展示

請學生翻譯課文。

四、綜合運用

1、通假字

曳鐵把“鋁”同“耙”,平整土地的農具

2、古今異義

(1)二石獸并沉焉。

古義:一起今義:并列

⑵閱十余歲。

古義:經歷今義:閱讀

⑶是非木柿。

古義:這今義:判斷動詞

(4)蓋石性堅重。

古義:發語詞,因為今義:有遮蔽作用的器物

⑸但知其一。

古義:只今義:表轉折但是,卻

⑹爾輩不能究物理..

古義:客觀事物的道理,規律今義:一種學科

⑺河干.

古義:岸,水邊今義:水分不足,干燥

3、一詞多義

去:豈有為暴漲攜之去離開

相去甚遠已距離

為:豈能為暴漲攜之去被,介詞

必于石下迎水外嚙沙為坎穴成為,動詞

眾服為確論認為,動詞

如:如是再嚙像

如其言按照

之:

聞之笑日代詞,代順流而下尋找石獸這件事。

沿河求之代詞,代石獸。

-老河兵聞之代詞,代“求之地中”這種觀點。

當求之于上流代詞,代石頭。

其反激之力結構助詞,的。

至石之半結構助詞,的。

求之下流代詞,代石獸。

求之地中代詞,代石獸。

然則天下之事結構助詞,的。

4、詞類活用

棹:名詞用作動詞船槳,劃(船)

暴漲:動詞用作名詞,洪水。

五、整合提升

復述故事。

六、檢測鞏固

完成課后思考與練習一

第二課時

一、情景導入

概括文章主要內容。(復習導入)

二、新知探究

1、文中講到了尋找石獸的哪四種方法?他們各自的根據是什

么?(完成思考與練習一)

2、在尋找石獸的問題上,廟僧和講學家犯了什么錯?為什么只

有老河兵提出了正確辦法?

三、交流展示

在尋找石獸的問題上,廟僧和講學家犯了什么錯?為什么只有

老河兵提出了正確辦法?

廟僧:

第一種:沒考慮流水、石獸、泥沙的關系

第二種:只考慮到了流水,沒有考慮到石獸和泥沙;

講學家:只考慮了石獸和泥沙的關系,忽略了流水。

所以他們都犯了脫離實際、主觀臆斷的錯誤。

老河兵:則根據石性、沙性和流水反激力等物理屬性,

以及三者之問的關系,作出正確的判斷。既有理論又有實踐,

準確把握三者的性質及其相互關系,所以他提出了正確的辦

法,找到了石獸。

四、綜合運用

分析寺僧、講學家、宓河兵的代表的三種態度

寺僧:忽而原地打撈忽而順流而下一一代表不深思熟慮而盲目

行動的態度。

講學家:空談事理,脫離實際一一代表據理臆斷的態度

老河兵:從實際出發,綜合考慮各種現實因素一一代表實事求

是的態度。

五、整合提升

歸納本文的主旨:

本文通過尋找倒塌在河里的石獸的故事,說明許多自然現

象的發生往往有著復雜的原因,我們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

二,僅根據自己的一知半解就作出主觀判斷,而要具體問題具

體分析,實事求是,強調實踐出真知,不能主觀臆斷。

六、檢測鞏固

課文闡述的事理對我們平時的生活、學習有什么啟示?

1、不能片面地理解,而要全面深入地調查探究事物的特性;

2、更不能主觀臆斷,而應當遵循客觀事物的規律。

3、同時也詮釋了生活學習中要注意理論聯系實際,不可做

空頭理論家的哲理。

七年級下部編版語文老王教案篇3

教學目標:

1.識記文中字詞,了解作者的有關知識。

2,認真閱讀課文,了解文中所記葉圣陶先生的語文觀

點。

3.理解文章,掌握本文對人物以小見大的刻畫方法。

4,領會本文行文平易、內涵深厚的寫作特點。

5.學習葉圣啕先生待人寬、律己嚴的過人品性。

教學重點:

掌握本文以小見大、通過具體事例展示人物全貌的寫人

方法。

教學難點:

領會本文夾敘夾議、行文平易、內涵豐富的寫作特點。

教學時數:

兩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新課導入

L導語:大家看我們語文課本封面的“語文”二字,知道是誰

寫的嗎?它出自我們的教育家葉圣陶先生之手。字體渾厚圓

潤,氣概凜然,正如葉老先生的品格:寬厚待人,嚴于律己。

今天,讓我們一起跟隨張中行先生,看看他眼中的葉圣陶先

生。

老師板書題目:葉圣陶先生二三事。

2.學生通過預習作業對葉圣陶有了一定的了解。全班齊讀課

題。勾畫注釋1關于葉圣陶和作者的重要信息。

簡介張中行和葉圣陶:

張中行,原名張璇,河北省人,學者、哲學家、散文家。主要

從事語文、古典文學及思想史的研究。曾參加編寫《漢語課

本》、《古代散文選》等。合作編著有《文言文選讀》《文言

讀本續編》;編著有《文言常識》、《文言津逮》、《佛教與

中國文學》、《負暄瑣話》等。

是二十世紀末未名湖畔三雅士之一,與季羨林、金克木合稱

“燕園三老”。季羨林先生稱贊他為“高人、逸人、至人、超

人”。

葉圣陶(1894—1988),名紹鈞,字圣陶,江蘇蘇州人?,F代作

家、教育家、文學出版家和社會活動家,有“優秀的語言藝術

家”之稱。早期代表作為長篇小說《倪煥之》?!熬乓话恕笔?/p>

變后,積極參加愛國抗日活動,發表了《多收了三五斗》等短

篇小說。葉圣陶還是中國現代童話創作的拓荒者,主要作品有

《稻草人》等。

二、字詞預習與交流

1.出示任務:請同學們自由朗讀課文,圈畫文中生字詞。

2.反饋指導:小組開火車讀準字音,解釋詞義。全班齊

讀生字詞,并找學生用其中至少兩個詞造句,以檢驗學生對詞

義的掌握。

草率(shuii)生疏(shu)商酌(zhu6)懇切(k4n)

譬如(piru)朦朧(16ng)累贅(zhui)拖沓(ti)

妥帖(tubtie)誨人不倦(huijuan)不恥下問(chi)

鞠躬盡瘁(jugongjincui)顛沛流離(dianpel

liu1I)

3.解釋下列詞語。

(1)(修潤)修改潤色。

(2)(商酌)商量斟酌。

(3)誨人不倦:教導人特別耐心,從不厭倦。誨:教導。

(4)不恥下問:比喻謙虛好學,不介意向不及自己的人請教。

指人好學。恥:以〃〃為恥。問:請教。

⑸顛沛流離:由于災荒或戰亂而流轉離散。形容生活艱難,

四處流浪。顛沛:跌倒,比喻窮困,受挫折;流離:浪落。

{6}付之一笑:用笑一笑來回答。比喻不計較,不當一回事。

三、閱讀文章,整體感知

1.導語:葉圣陶在作者眼中是一個怎樣的人呢?作者通過那些

事件來表現他的品德?下面讓我們再回到課文,請同學們默讀

課文,思考下列問題:

2.出示任務:

默讀課文,思考:

①作者寫這篇文章的緣由是什么?

②本文記述了葉圣陶先生的哪些品德?分別用了哪些事例?

③根據你對文章的理解,為文章劃分層次。

3.反饋指導:

①作者寫這篇文章的緣由是什么?

葉圣陶先生去世了,作者內心無比悲哀,寫此文以示紀

念。

②本文記述了葉圣陶先生的哪些品德?分別用了哪些事例?

待人寬和律己嚴兩方面品德。

待人寬:(第3段)修改文章;(第4段)送客;(第5段)復信;

律己嚴:(第6段)寫話重風格;(第7段)文風重簡潔;(第8段)

寫作求完美。

③根據你對文章的理解,為文章劃分層次。

第一部分(第1段):葉老去世自己內心的悲哀。

第二部分(第2段):總寫葉圣陶先生的品德有過人之處。

第三部分(第3-5段):詳寫葉圣陶先生待人寬的一面。

第四部分(第6-8段):詳寫葉圣陶先生律己嚴的一面。

第五部分(第9段):談學習和仿效葉先生品德的思考。

四、總結:

本節課我們通過整體感知,梳理了文章思路,了解了葉

圣陶先生的待人寬,律己嚴的高尚精神品質,下節課我們通過

細讀文章,品味和體會本文的言語特點。

第二課時

一、品味語言

1.找出文中的過渡句,并說明其作用。

作用: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使文章結構嚴謹,簡潔有力。

2.找出給你留下最深印象的語句,與同學交流,指出其表達

效果。

(1)記得那是舊歷丁卯年除夕,晚上得知這消息,外面正響

著鞭炮,萬想不到這繁碎而響亮的聲音也把他送走了,心里立

即罩上雙層的悲哀。

萬家團圓的除夕夜,葉老走了,鞭炮聲所代表的樂景反襯出

“我”的悲哀之情,這就是“雙層的悲哀”。

(2)晚年,記得有兩次是已經不能起床,我同一些人去問

候,告辭時,他總是舉手打拱,還是不斷地說謝謝。

這里是動作描寫、語言描寫。葉老盡管患病在床,他仍依舊

“舉手打拱”,說著“謝謝”,細膩而生動地表現出寬厚待

人,虛懷若谷。

3.本文語言呈現出兩種不同風格,你能舉例加以說明嗎?

一方面,行文平易,如用了一些明白如話的句子,如平常的口

語,通俗易懂;

另一方面,內涵深厚,如引用了一些名句,增強了文章的

厚度。

例如:

(1)躬行君子,則吾未之有得:做一個身體力行的君子,

那我還沒有做到。

⑵學而不厭,誨而不倦,何有于我哉:學習不覺得厭煩,教

人不知道疲倦,對我來說,做到了哪些呢?

(3)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自己要站得住,同時也要

使別人站得??;自己要事事行得通,同時也要使別人事事行得

通。

二、理解寫法,把握形象。

文章所寫的都是關于葉圣陶先生的一些瑣事,請舉例并說

說這樣寫的好處。

例如:“一些可以算作末節的事,有人到東四八條他家去看

他,告辭時,客人攔阻他遠送,無論怎樣說,他一定還是走過

三道門,四道臺階,送到大門外,他鞠躬,口說謝謝“,這樣

一些瑣碎之事,可見其待人之寬厚。

又如:對于“做”和“作”分工不明的情況,葉老引導明確其

區別,并監督執行。由此可見葉老對待學問嚴謹的程度。

這是因小見大的寫法,這些具體而細微的小事,表現了人物的

高尚的品德和嚴謹的科學態度。

三、聯系生活,拓展訓練。

1.作者通過一些典型事例讓我們看到了一個躬行君子、堪為師

表的忠厚長者獨具而可貴的精神風貌,寬以待人,嚴以律己,

葉圣陶先生做到了,我們能做到嗎?

2.文中,為了表明葉老在文風上追求“簡潔”,作者舉了

“了”和“太”兩個例子。讀后,相信你也頗受啟發,那么,

請打開你的作文饗,看看文字中有無“累贅”之語,并進行修

改。

四、作業設計:

完成課后作業。

板書設計:

七年級下部編版語文老王教案篇4

一、教學目標

1.熟練認寫“瀑布迸濺”等十個詞語,正確、流利、有感情地

朗讀全文。

2.通過朗讀,把握紫藤蘿的特點,體會作者情感。

3.學習紫藤蘿和作者身上樂觀、頑強的精神。

二、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通過朗讀,感受紫藤蘿蓬勃、頑強的生命力。

教學難點:結合寫作背景體會作者情感的變化。

三、教學方法

朗讀法;問答法;情境法;小組討論法。

四、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教師出示圖片提問學生導入:同學們,看一下這幾張紫藤蘿的

瀑布,你們從中看到些什么,又想到些什么呢?你說看到了淡

紫色的紫藤蘿很茂盛,一簇緊挨著一簇,你說這一串一串的紫

藤蘿就像垂下來的幕布一樣。嗯,同學們描述得很準確,也很

有想象力,是啊,這一串串紫藤蘿就像流動的瀑布一樣,所以

作家宗璞才把它稱作是“紫藤蘿瀑布”,同學們想不想跟隨老師

一起去看看她筆下的紫藤蘿又是什么樣子呢。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學生大聲自由朗讀全文,圈點勾畫出不認識的生字

詞,與同桌分工合作,查字典解決,稍后全班進行分享交流。

明確:

“挑逗”一詞中的“挑“讀tido,意為“逗引““招惹",讀tido

的還有“挑釁““挑眉"“高挑”。

仙露瓊漿:又稱玉露瓊漿、瓊漿玉液,意為用美玉制成的漿

液,中國古代神話中認為飲了它可以成仙,比喻美酒或甘美的

漿汁。另外注意“漿”的字形和讀音,讀jidng,注意與”槳

"(jiang)的區分。

2.讀完全文,用自己的話來說一下,你喜不喜歡作者筆下的紫

藤蘿,它又給你留下了什么樣的印象?(師生問答/自由發言)

明確:茂盛、淡紫色、淡淡的芳香。

(三)深入研讀,重點感悟

1.請同學自由分享自己喜歡的描寫紫藤蘿的句子(2-3句為代

表),談感受,教師適時進行引導、總結。

明確:

"從未見過開得這樣盛的藤蘿,只見一片輝煌的淡紫色,像一

條瀑布,從空中垂下,不見其發端,也不見其終極。只是深深

淺淺的紫,仿佛在流動,在歡笑,在不停地生長”。(前一句運

用比喻和夸張的手法,寫出了紫藤蘿的繁茂、壯大,這里請同

學再次觀看紫藤蘿照片;后一句運用擬人和排比的手法,寫出

了紫藤蘿蓬勃旺盛的生命力,生動形象而富有感染力,這里運

用朗讀教學,指點學生朗讀)

”這里除了光彩,還有淡淡的芳香,香氣似乎也是淡紫色的,

夢幻一般輕輕地籠罩著我”。(運用通感的修辭,把紫藤蘿的香

氣說成是淡紫色的,花香也有了顏色,突出了其香氣的夢幻,

也為下文“我"陷入回憶和沉思埋下伏筆,這里運用朗讀教學,

指點學生朗讀)

學生再次朗讀同學們分享的這些句子,加深對詞句的理解。

2.是的,作者看到這么美麗茂盛的紫藤蘿,不禁回憶起了十年

前家門口的一株紫藤蘿,這株紫藤蘿又是什么樣的呢?(師生問

答)

明確:"稀落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