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棚草莓灰霉病的發生特點與構建綜合性防治措施的探討_第1頁
大棚草莓灰霉病的發生特點與構建綜合性防治措施的探討_第2頁
大棚草莓灰霉病的發生特點與構建綜合性防治措施的探討_第3頁
大棚草莓灰霉病的發生特點與構建綜合性防治措施的探討_第4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近年來,隨著農業產業結構不斷調整,各地農業部門依托所在地區的氣候資源和區位優勢,大力發展大棚草莓種植產業,草莓生產基地的建設規模逐漸擴大,產量和品質也在得到進一步的提升,然而隨著草莓種植規模的逐漸擴張,栽培管理過程中所存在的問題也逐漸凸顯出來,其中病蟲害高發的問題十分突出。在草莓的多種疾病當中,灰霉病是一類危害較為嚴重的真菌性病害,由于病害的發生與栽培管理氣候條件密切相關,一旦出現將會導致大批的草莓受到危害,甚至會造成草莓出現減產甚至絕產,不利于提高種植效益。為更好推動大棚草莓種植業的高質量發展,就需要將關注重點放在病蟲害的科學防范方面,明確該種疾病的常發原因,并構建綜合性的防治措施,將該類疾病所造成的危害降低到最低程度。本文主要結合實際工作經驗,探討了草莓灰霉病的發生特點與防治措施,希望對廣大同行有所借鑒和幫助。近年來,聞集鎮堅持用產業興旺為鄉村振興打牢基礎,立足區域資源優勢,因地制宜調整農業產業結構,把被譽為“冬季第一果”的草莓作為產業強鎮的主導產業,有效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當地精準聚焦草莓脫毒育苗、分揀包裝、精深加工、冷鏈物流、觀光采摘等產業鏈條,不斷強鏈、延鏈、補鏈,持續激活產業發展活力,以產業發展的“提速換擋”,促進鄉村振興升級。隨著栽培面積的逐漸擴大以及產業發展規模的擴張,草莓生產環節的病蟲害問題日益突出,如果不能做好病蟲害的科學防治方法,勢必會降低草莓的產量和品質,最終對整個產業的現代化發展產生不利影響,因此就需要加強常見病蟲害的流行病學調查,做好疾病的科學識別和針對性防范,構建綜合性的防控措施,降低發病率,確保種植安全。一、草莓灰霉病的發生特點1、草莓灰霉病的病原學草莓灰霉病病原為灰葡萄孢菌,又被稱為灰霉菌,屬于子囊菌門,座囊菌綱,核盤菌目,葡萄孢菌科的成員,菌絲無色,分枝,具有隔膜,分生孢子梗直立,無色,單生或叢生,頂端膨大形成分生孢子,分生孢子卵形或橢圓形,無色,單胞,具有明顯的橫隔和縱隔,表面光滑,子囊殼球形或卵形,黑色,表面具絨毛,子囊圓柱形或棒狀,8孢子,子囊孢子橢圓形或紡錘形,無色,單胞,具有2~4個縱隔。真菌的孢子通過傷口或自然孔洞進入寄主植物的組織,在寄主植物組織內生長,形成菌絲體。菌絲體上產生分生孢子梗,頂端形成分生孢子,分生孢子被釋放后可隨風傳播并再次侵染寄主。在適宜條件下,菌絲體可形成子囊殼,子囊殼內產生子囊,每個子囊中形成8個子囊孢子,子囊孢子成熟后被釋放,并萌發產生新的菌絲體。2、草莓灰霉病的發生規律灰葡萄孢菌是一種廣泛分布的真菌,能夠在土壤中存活多年,并通過產生分生孢子進行傳播。該病原菌對環境條件適應性強,能夠在較寬的溫度和濕度范圍內生長繁殖,尤其是在氣溫15~22℃、相對濕度超過90%的條件下,病害發生的風險最高。草莓灰霉病在陰冷多雨的天氣和管理不當的溫室中更容易發生。果園中長期潮濕的天氣會促進病原菌的傳播和感染,尤其是在花期和幼果期,夜間低溫和露水也是促進灰霉病發生的重要因素。草莓灰霉病的發生與草莓植株的抵抗力密切相關,植株生長勢弱、營養不良或遭受物理損傷等情況都會降低植株的抗病能力,另外農業操作如修剪、施肥和灌溉不當也會導致病害的發生和傳播。此外果園中殘留的花瓣、花梗和其他病殘體是病原菌的主要越冬場所,因此清除病殘體和合理施肥是預防灰霉病的重要措施。灰葡萄孢菌可以在染病的草莓組織中越冬,待條件適宜時再次侵染新的植株,病害的傳播通常發生在草莓的開花和結果期,病原菌通過空氣中的分生孢子侵染花朵和幼果。3、草莓灰霉病的發病癥狀在草莓花期,灰霉病菌會侵染開放的花朵,首先在花瓣上形成一層灰色細粉狀物,隨后病菌會進一步侵染花蕾、花序和花托,導致這些部分變成黑色并枯萎。幼果在發育期最容易受到灰霉病的侵染,當病菌侵染幼果時,會在果實表面形成淡褐色水漬狀斑點,斑點會迅速擴大至整個果面,使果實變成褐色。隨著病情的加重,果實會出現凹陷并腐爛,若果柄受到侵染,會引起果柄變褐、皺縮,進而導致上部幼果枯死。當病原菌從葉片的氣孔侵入時,會在葉片上形成“V”形病斑,隨著時間的推移,病斑的顏色會由淺變深,并具有輪紋狀。如果病原菌從葉緣侵入,病斑則呈不規則形狀,在潮濕天氣下,侵染部位可出現稀疏的灰色霉層。此外,灰霉病菌還可侵染草莓的枝條,尤其是在基部,感染后枝條會出現褐色水漬狀斑點,隨后嫩梢會死亡。二、草莓灰霉病的防治措施1、草莓灰霉病的預測預報在進行草莓灰霉病防控過程中,應該注重做好預測預報工作與當地氣象部門有效聯合,加快發布預測預報方案,保障防治的針對合理。定期檢查草莓園,特別是關注已經發現病害的區域,及時記錄病害的發展情況,同時要認識到灰霉病的發生與氣象條件密切相關,特別是在低溫高濕的環境中要定期監測溫度、濕度和降雨情況對于預測灰霉病的發生至關重要。借助歷史病害發生數據來預測未來的病害發生趨勢,依據“草莓開花期灰霉病氣象風險綜合指數”來判定本年度灰霉病的發生流行概率和流行程度。在具體監測過程中應該每周對草莓園進行巡視,觀察植株是否有花朵枯萎、葉片出現褐色病斑等病態跡象,廣泛收集當地氣象站的數據,特別是與灰霉病發生相關的溫度、相對濕度和降雨量等氣象因素,然后分析過去的病害發生記錄,確定高發期和與氣象條件的相關性。將當前的氣象條件、病害監測數據和歷史病害數據結合起來,進行綜合分析,預測灰霉病的發生概率和潛在的嚴重程度,根據分析結果,發布草莓灰霉病的預測預報,以便農民和農業管理者能夠及時采取防治措施。2、草莓灰霉病的農業防治①規范建造草莓設施大棚草莓大棚建設之前應該選擇地勢平坦、排水良好、光照充足、交通便利的地塊,要求土壤肥沃,pH值在5.5~6.5之間。長度根據田塊大小和種植需求控制在30~60m為宜,寬度6~8m、高度2.6~2.8m、走道寬度1.5m,棚架材料為竹木架、金屬管架或水泥鑄架,根據成本和需求選擇。大棚在建設過程中首先使用竹木架、金屬管架或水泥鑄架作為棚架,上方覆蓋0.65~0.7mm厚白色透明無滴膜,壓膜繩固定塑料膜,固繩樁固定壓膜繩,準備好橫梁、撐杠、竹片等輔助材料。大棚在實際建造過程中首先兩側固定樁,截面直徑8~10cm,深入地面0.5m,間距2m,撐杠高2.8m和2.5m,固定于固定樁上,橫梁連接撐杠,固定竹片,竹片插入地面15cm,間隔50cm,交錯固定于撐桿上端橫梁。覆蓋后,兩側膜邊垂于地面,兩頭用土壓緊,用壓膜繩將大膜壓緊,固定于兩側固繩樁上,根據氣溫決定卷起高度,留適當通風口。冬季保溫主要采用雙層或三層保溫法,第二層帳膜棚架用毛竹片,間距1m左右設一弓,頂部用橫桿相連。②優選草莓品種科學搭配在品種選擇過程中,應該結合安徽省阜陽市聞集鎮的氣候特征選擇耐熱耐濕、抗病性強、果實品質好、早熟或中熟的優良品種,目前推廣較好的草莓品種主要有奧尼爾、兔眼草莓、藍豐、粉藍、南高叢草莓等幾種。在選擇好草莓品種的同時,還需要合理搭配授粉樹種,一般主栽品種與授粉品種的比例為2∶1至3∶1,同時還需要確保品種的花期一致。③草莓種植地的處理在種植前,對大棚進行全面清潔,清除殘留的雜草、枯葉等,確保大棚內無病蟲害源,使用旋耕機或鋤頭將土壤深翻30~40cm,使土壤松軟。整地過程中根據土壤檢測結果,添加適量的有機肥、磷肥、鉀肥等,改善土壤結構,提高土壤肥力。底肥應以腐熟的雞糞、牛糞、豬糞等有機肥為主,同時可適量添加氮、磷、鉀等無機肥料,結合土壤肥力和草莓品種施用腐熟的有機肥3000~5000kg/667m2、尿素10~15kg/667m2、過磷酸鈣30~50kg/667m2、硫酸鉀15~20kg/667m2,將底肥均勻撒在大棚內,然后進行翻耕,使肥料與土壤充分混合。大棚種植地翻耕整地施肥環節一般選擇在草莓種植前30~40d進行土壤深翻和消毒,在整地后,立即施入底肥,并進行翻耕混合。④草莓栽植前后的水肥管理在栽植之前,先對土壤進行滅菌處理,并使用65%的代森鋅懸浮劑以300~400倍的稀釋比例對苗木進行浸泡消毒,時間控制在10~12min。種植環節要保持合理的栽培密度避免過于擁擠,根據品種特性和地形條件,合理安排植株與行之間的間隔,通常建議的株行距為1.5~1.7m×2.0~2.5m。對于分枝較旺盛的草莓品種,應適當擴大株行距以降低種植密度,進而優化植株的光照環境。在水肥管理過程中,應該嚴格控制灌溉,特別是在開花期和結果期,應精確控制水量和澆水頻率,雨天應避免澆水。依據《NY/T394綠色食品肥料使用準則》,精選肥料類型,依據作物需求施用成熟的發酵廄肥、生物菌肥和酸性有機復合肥,禁止使用含硝酸鹽和氯化物的肥料。在植物生長周期內,應避免偏施氮肥,而應增加磷肥和鉀肥的施用量。基肥施用一般在11到12月間,在2~3月開花前每施入100kg/667m2生物菌肥,并確保每株獲得0.5kg;壯果期施入20kg/667m2硫酸鉀復合肥。成熟的廄肥和酸性有機復合肥采取撒施并覆土的方式,而生物菌肥則采用葉面噴灑的方式進行施用。收獲果實后及時清除病殘植物和雜草,剪除患病的枝條和葉片,并徹底清理園區,集中焚燒,以減少越冬病菌的傳播源。在進行園區清理的同時,應在早春時節對園內的樹木和地面進行一次石硫合劑噴灑,以消除越冬病菌。為防止樹梢過于密集,應加強抹芽、摘心等形態管理措施,以提高植株的通風和透光性能,降低樹體內濕度。對于幼樹應在其成長期間去除花芽、剪除生長弱小的枝條,并在新梢長至30~50cm時進行摘心處理。對于結果樹在生長季節對過長的徒長枝和萌生枝進行摘心,秋冬季則需要疏剪弱枝和過密的叢生枝,同時對衰弱的結果枝進行修剪以促進其恢復生長。⑤加強草莓大棚溫度濕度調控大棚草莓灰霉病防控期間,溫度、濕度和通風換氣是關鍵因素,大棚草莓栽培期間白天溫度控制在20~25℃之間,當溫度超過25℃時,應采取通風降溫措施,夜間溫度控制在10~15℃之間,有利于草莓積累養分,提高果實品質。當溫度低于10℃時,應采取保溫措施。在溫度調控的基礎上,還需要保證大棚濕度達標通常情況下,大棚的相對濕度保持在50%~70%之間,當濕度超過70%或者低于50%,應該及時采取排濕和加濕措施。除了做好大棚溫度濕度調控之外,還需要強化通風換氣,及時排除大棚中的高溫高濕氣體和有毒有害氣體,營造一個不利于病原微生物繁殖生長的環境。在通風換氣過程中,應該堅持溫度濕度調控原則、氣體交換原則和時間綜合選擇原則,通風之前確保通風設備(如通風口、風機等)正常工作,選擇晴朗無風或風力較小的天氣進行通風。低溫晴天上午9點~10點短暫開啟通風口,排潮氣,增加二氧化碳含量,中午11點~12點連續開關風口,降低棚內濕度和溫度;低溫陰雪天選擇1天中溫度較高的時段如12點到下午2點分時間段短暫通風15~20min;低溫澆水后晴天上午澆水后,先提高棚內溫度至30℃左右,濕氣向上流動,然后開風口通風,等溫度降低2℃后關閉通風口,讓棚內溫度回升后1~2h再次通風排濕。通風操作過程中采用自然通風和機械化通風相結合的原則,利用大棚頂部和側面的通風口進行自然通風,在必要時使用風機輔助通風。通風后及時關閉通風口,注意觀察棚內溫度變化,確保草莓生長環境穩定。3、草莓灰霉病的藥物防治①草莓灰霉病的微生物農藥防治在草莓栽培管理過程中,應該堅持預防為主的理念,選擇在灰霉病發病前或者發病初期及早用藥,同時要選擇低毒高效安全的藥物。在自然環境當中,有些細菌能夠與植物建立共生關系,激活植物的自身防御系統,從而更好地降低灰霉病的發生流行率。選擇晴朗無風的天氣,確保果園相對濕度能夠達到70%以上,草莓樹萌芽前可以噴灑2億/g/667m2的木菌霉可濕性粉劑500倍液,開花前再使用同等濃度噴灑1次,對預防灰霉病的發生有著顯著效果。發病初期可以選擇使用10%的多抗霉素可濕性粉劑120g/667m2,兌水30kg進行均勻噴霧防治②草莓灰霉病的化學防治針對灰霉病可以選擇使用50%嘧霉胺可濕性粉劑1000~1500倍液,或者40%腐霉利可濕性粉劑800~1000倍液,或者30%啶酰菌胺懸浮劑500~700倍液或者用波爾多液(硫酸銅500g、生石灰15kg、水60kg)進行噴霧,上述藥物每隔7~10d噴1次,連續噴施2~3次,藥液量一般控制在30~50kg/667m2。在進行防控過程中,一定要明確相應的注意事項,保障規范用藥,合理用藥。在具體防治過程中應該根據草莓灰霉病的發病特點和防治效果,選擇合適的化學藥劑,明確最佳用藥時期為草莓第一花序有20%以上開花,第二花序剛開花時,主要選擇在發病初期及時用藥,可以更有效地控制病情。為防止病原菌產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