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23課“蛟龍”探海公開課一等獎創新教學設計-【課堂無憂】新課標同步核心素養課堂
第23課“蛟龍"探海教學設計
【素養目標】
1.采用瀏覽的方式快速閱讀課文,把握主要內容,了解相關科學事件。
2.結合語句,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事件的重要意義。
3.深入理解探海背后的科學精神,感受海試團隊的協作精神與科技報國情懷。
教學重點:
體會科研人員在探索過程中展現的精神品質,理解深海探索的意義。
教學難點:
探討科學精神,感受其魅力,理解其內涵。
【課時安排】1課時
學習任務:
任務一知識積累(預習檢測)
任務二提取信息,梳理內容
任務三理解內容,探究精神
【教學過程】
【新課導入】
國之重器的命名原因
中國首艘深海載人潛水器命名“蛟龍號”,寓意蛟龍人海,讓“中國龍"游向深海,探索海洋奧秘的精神。
命名共性:
國之重器之浪漫命名,是文化基因與科技自信的共鳴,是“中國式浪漫”的符號表達更是一場跨越千年的文明對話——古老智慧為科技鑄魂,現代探索為傳統續章。
中國科技的崛起始終根植于文化血脈亦終將反哺人類文明的星空。
任務一知識積累(預習檢測)
1.了解作者、寫作背景、文體知識
2.掌握生字,詞理解詞語意思并能運用到寫作和日常生活中
【作者簡介】
許晨,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中國報告文學學會理事。2018年8月11日,他憑借《第四極——中國“蛟龍號"挑戰深海》獲第七屆魯迅文學獎報告文學獎。
【寫作背景】
出處:
節選自《第四極——中國“蛟龍號”挑戰深海》序章《人類的極地探索》(作家出版社、青島出版社2016年版)。
背景:
2012年6月24日,水下是“蛟龍號"成功坐底馬里亞納海溝7020米,天上是“神舟九號”與“天宮一號"成功手控交會對接。這兩大高新科技事件,實現了中華民族數千年來“上九天攬月、下五洋捉鱉”的美好夢想。
創作:
2014年,許晨跟隨“蛟龍號"深入西太平洋,親臨“蛟龍號”深潛探海現場,實地采訪了包括“蛟龍號"研發、深潛、后勤保障等方面的深潛事業的參與者。他于返航后寫出了長篇報告文學作品《第四極——中國“蛟龍號”挑戰深海》。
【文體知識】
報告文學
報告文學是運用文學藝術手法,真實、及時地反映社會生活事件和人物活動的一種文學體裁。它以生活中的真人真事為表現對象,運用文學的描寫手法,使人與事更具典型意義,但在基本事實上不允許虛構,兼具社會責任感與人文情懷,被稱為“文學的報告"。
其基本特征是新聞性、文學性、紀實性。
【字音字形】
【理解詞語】
憧憬:向往。
繪聲繪色:形容敘述、描寫生動逼真。(含褒義)
淋漓盡致:形容文章、談話等詳盡透徹,發揮充分,也形容暴露得很徹底。
蹣跚:腿腳不靈便,走路緩慢、搖擺的樣子。
驀然:突然,猛然。
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辛棄疾《清玉案·元夕》
浩瀚無際:水勢盛大,沒有邊際。
風雨交加:風和雨一起襲來。形容天氣惡劣。
電閃雷鳴:雷電交加,即將下大雨的樣子。(也比喻聲勢很大或速度極快。)
矗立:高聳地立著。
近義詞辨析:
矗立:著眼于直。是直而高地立著。一般用于物。
聳立:著眼于高。高得突出地立著。一般用于物。
屹立:著眼于穩固。原指山穩固而高高地獨立著,后來比喻其他東西或人堅定不動地獨立著。可以用于物,也可以用于人。帶贊揚色彩。
萬無一失:絕對不會出差錯。
躊躇滿志:心滿意足、從容自得的樣子。
劈波斬浪:船只行進時沖開波浪,比喻排除前進中的困難和障礙。
突襲:用兵力出其不意地進攻,突然襲擊。
宏圖:遠大的設想,宏偉的計劃。
任務二提取信息,梳理內容
1.按時間順序介紹“蛟龍”探海的來龍去脈。
2.“蛟龍號"7000米海試成功對我國有著怎樣的重要意義
3.閱讀4-15段,理清“蛟龍”探海具體歷程,完成表格。
1.按時間順序介紹“蛟龍"探海的來龍去脈。
①我國載人潛水器“蛟龍號”在2009年、2010年、2011年分別成功下潛1000米、3000米和5000米。
②2012年迎來了沖擊設計極限(7000米)的海底試驗。
③6月3日,試驗母船“向陽紅09號”,開往西太平洋的馬里亞納海溝。
④6月24日4時20分,海試團隊舉行簡短的出征儀式,三名試航員進入“蛟龍號”潛水器。
⑤經過3個多小時下潛,坐底7020米,刷新了中國載人深潛創造的最新紀錄,也創造了世界同類型載人潛水器的最大下潛深度。
⑥同一天,“神舟九號"與“天宮一號”實現了剛性連接。海空連心,互致祝福。
2.“蛟龍號"7000米海試成功對我國有著怎樣的重要意義
標志著中國在深海探測技術領域取得了重大突破;
提升了中國在國際深海探測領域的話語權;
有助于推動深海資源開發、海洋科學研究等方面的發展;
有助于深海探測技術的研究和開發。
3.閱讀4-15段,理清“蛟龍”探海具體歷程,填寫下表。
聯系上下文,作者是怎樣表現“緊張有序"的
注意細節,體會作者是怎樣表現“蛟龍號”深潛“緊張有序"
①下潛環境:
當時風雨突襲、海況不佳,但經過探測后決定按時下潛,營造出一種緊迫而有序的氛圍。
②下潛過程:
監控屏幕上不斷顯示的各種數據和揚聲器中不時響起的通話聲,表明現場指揮部對潛水器狀態的實時掌握和與潛航員的緊密溝通,體現了緊張而有序的工作狀態。
③下潛時間:
通過明確的時間節點,如“北京時間4時20分”“北京時間9時07分"來敘述事件的進展,展現了整個下潛過程的緊湊和有序。
閱讀拓展資料,進一步了解“蛟龍”探海歷程!
2002年,“蛟龍"7000米級載人潛水器正式立項,成為國家“863”重大專項。
2004年4月,潛水器正式進入加工建造階段。
2007年8月底,潛水器總裝完成。
2009年,“蛟龍"完成1000米級的海上試驗。
2010年,在中國南海完成3000米級的海上試驗,中國成為繼美、法、俄、日之后第五個掌握3500米以上大深度載人深潛技術的國家。
2011年7月,在東太平洋國際海域開展下潛試驗,成功突破5000米水深大關,標志著中國深海載人技術已跨入國際第一梯隊,步入國際先進行列。
2012年6月24日,在馬里亞納海溝試驗海區首次突破7000米下潛深度。6月27日,創造了7062米的中國載人深潛紀錄,同時創造了世界同類作業型潛水器的最大下潛深度紀錄。
2013年起,“蛟龍號”載人潛水器將進入試驗性應用階段。
2024年,“蛟龍號"完成中國大洋83航次科考任務,創造了單航次下潛次數最多和三次“九天九潛”的新紀錄,將中國載人深潛調查海域由“兩洋一海"(印度洋、太平洋、南海)拓展到了大西洋,開創了我國大洋科考工作的新局面。
任務三理解內容,探究精神
1.文章題目是《“蛟龍”探海》,試分析以下這些內容的作用。
2.結合對文章內容的理解,梳理文章結構。
3.小組討論,梳理、概括文中的科學精神,并結合課文內容,解讀其內涵。
4.文章最后提到“華夏兒女、炎黃子孫,無不為這偉大的壯舉感到驕傲和自豪"這種民族自豪感是如何產生的
1.文章題目是《“蛟龍”探海》,試分析以下這些內容的作用。
(1)古往今來,五大洲各種膚色的人向往海洋、憧憬海洋,創造了多少神奇而美麗的神話傳說啊!從華夏大地的哪吒鬧海、龍宮探寶,到古希臘的海神波塞冬、丹麥童話《海的女兒》,以及近代科幻小說《海底兩萬里》……
分析:
從人類對海洋的永恒向往和無盡探索寫起,反映了人類對未知世界的強烈好奇心和探索欲,為寫“蛟龍"探海營造了富有詩意和歷史感的背景。
(2)于是,當歷史老人的腳步蹣跚著著走到了20世紀,深達1000米、3000米、6000米的大洋深海中,相繼出現了美國人、俄羅斯人、法國人、日本人的身影。
分析:
用具體數字和國家,交代20世紀人類在探索海洋方面的成就,引出下文對我國深海探測成果的介紹。
(3)它全長2550千米,呈弧形,平均寬70千米,大部分水深在8000米以上,最深處位于斐查茲海淵,達11034米。這條海溝的形成已有6000萬年,是太平洋西部洋底一系列海溝的一部分,也是世界上最深的海溝。如果把地球第三極珠穆朗瑪峰填到里邊,它的峰頂都不能露出海面。
分析:
反復介紹馬里亞納海溝,既是客觀記敘,又側面表現了“蛟龍”探海難度之高、意義之大。
(4)而這時候,正在太空飛翔的“神舟九號"航天員景海鵬等三人,按計劃操縱著飛船逐步接近“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實施手控交會對接。……“神舟"上天,“蛟龍”入海。海空連心,互致祝福。
分析:
“神舟"蛟龍”互致祝福,相得益彰,展現了我國科技事業的偉大成就,彰顯了偉大祖國的強大。
“神舟"蛟龍”互致祝福,相得益彰,展現了我國科技事業的偉大成就,彰顯了偉大祖國的強大。
這兩個事件不僅是中國航天和深海探測領域的重要里程碑,也是中國科技實力不斷提升的顯著標志。它們展示了中國在高科技領域的自主研發能力和創新能力,表明中國已經在全球科技競爭中占據了一席之地。
2.結合對文章內容的理解,梳理文章結構。
3.小組討論,梳理、概括文中的科學精神,并結合課文內容,解讀其內涵。
4.文章最后提到“華夏兒女、炎黃子孫,無不為這偉大的壯舉感到驕傲和自豪"這種民族自豪感是如何產生的
這種民族自豪感主要來源于中國航天和深海探測事業所取得的輝煌成就。這些成就不僅展示了中國的科技實力,更體現了中華民族的智慧和勇氣。它們讓每一個中國人感到自豪和驕傲,因為它們是中華民族共同努力、不懈奮斗的結果。
【課文主旨】
文章記敘了“蛟龍”探海和海空連線的過程,展現了中國在深海探索和載人航天領域取得的重大成就,頌揚了中華民族敢于探索、勇攀高峰的精神風貌,表達了作者強烈的民族自豪感和愛國情懷。
【結束語】
同學們,這趟深海之旅,我們跟隨“蛟龍號"的探照燈,窺見了7000米下的神秘世界:發光的鉤蝦、赤色的管狀蠕蟲、噴涌的黑煙囪……這些奇幻景象不僅是自然的饋贈,更是人類用智慧與勇氣叩響深海之門的回響。
“蛟龍號”的每一次下潛,都在告訴我們:真正的探索,不是征服自然,而是以謙卑的姿態與未知對話。那些機械臂采集的巖芯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