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屆青海省海東市第一中學、第四中學、第二中學高三下學期第四次模擬考試歷史試題(含答案)_第1頁
2025屆青海省海東市第一中學、第四中學、第二中學高三下學期第四次模擬考試歷史試題(含答案)_第2頁
2025屆青海省海東市第一中學、第四中學、第二中學高三下學期第四次模擬考試歷史試題(含答案)_第3頁
2025屆青海省海東市第一中學、第四中學、第二中學高三下學期第四次模擬考試歷史試題(含答案)_第4頁
2025屆青海省海東市第一中學、第四中學、第二中學高三下學期第四次模擬考試歷史試題(含答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9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頁,共頁高三歷史試卷本試卷滿分100分,考試用時75分鐘。注意事項:1.答題前,考生務必將自己的姓名、考生號、考場號、座位號填寫在答題卡上。2.回答選擇題時,選出每小題答案后,用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如需改動,用橡皮擦干凈后,再選涂其他答案標號?;卮鸱沁x擇題時,將答案寫在答題卡上。寫在本試卷上無效。3.考試結束后,將本試卷和答題卡一并交回。4.本試卷主要考試內容:高考全部內容。一、選擇題:本大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符合題目要求。1.圖1為新石器時代我國北方民居建筑演進剖面圖。這一演進實質上反映出我國北方A.社會生產的發展B.政治中心的遷徙C.自然環境的變化D.部落人口的增長2.西漢中期以前,漢墓中常常出現鼎、壺等代表禮制的器物。東漢中晚期,禮器很少用于陪葬,墓葬中更多的是倉、灶、井、盤、罐等生活實用器,雞、鴨、犬、豬等家禽、家畜俑,磨、碓、屋、陶樓、臺榭、豬圈等建筑類模型的明器,等等。這一變化的主要成因是A.階級分化的加劇B.儒家思想的倡導C.社會經濟的發展D.百姓生活的富足3.唐初,統治者推行再嫁再娶政策,凡達到唐代法定結婚年齡者,配偶離世后喪期服畢,可再娶再嫁。各地方政府也都有義務幫助本地的寡婦再嫁成家,但對志守貞潔者則不強求。據此可推知,唐初A.婚俗深受少數民族的影響B.恢復經濟發展成為要務C.政府積極推動社會風俗變革D.傳統倫理受到嚴重沖擊4.宋太祖、太宗兩朝,三院(臺院、殿院和察院)御史多出外任知州或通判等差遣,而御史臺三院的職掌,“以他官領之”,御史“無定員,無專職”。這反映出宋初A.地方監察加強B.冗官現象嚴重C.御史地位上升D.監察體系完善5.元太宗窩闊臺九年(1237年)八月,下詔命斷事官術忽德與山西東路課稅所長官劉中,“歷諸路考試。以論及經義、詞賦分為三科,作三日程,專治一科,能兼者聽,但不以失文義為中選。其中選者,復(免除)其賦役”。這一舉措主要是為了A.學習儒學治國思想B.鞏固蒙古政權統治C.完善人才選拔制度D.推動蒙古漢化進程6.順治十六年(1659年),比利時傳教士南懷仁來華傳教。后來,南懷仁成為康熙帝的科學顧問,經常出入宮廷,與康熙帝暢談,為康熙帝講授西學。他們“暢談”的內容可能涉及A.蒸汽機車的機械構造和運行原理B.番茄已成為百姓喜聞樂見的蔬菜C.西洋火炮對于抵抗沙俄的重要性D.牛痘接種法在西方的推廣和普及7.1878年,駐英公使郭嵩燾以夫人梁氏的名義于使館內操辦盛大茶會,此事傳回國內便遭到士大夫的抵制。接任的曾紀澤雖接納西方社交慣例,在使館舉辦茶會,且攜眷參與部分社交場合,卻嚴令女眷“不與男賓同宴,即偶有好友,可使妻女出見者,亦不過遙立一揖”。這些現象反映出,當時中國A.中外關系漸趨密切B.外交轉型陷入困境C.駐外使節職權受限D.傳統習俗根深蒂固8.據統計,1913年中國進口外國原棉為13.3萬擔,此后外國原棉進口量迅速增加,到20世紀20年代末期已達每年數百萬擔。與此同時,外國棉花的價格也不斷上漲,僅1922年10月至1924年6月上海交易所的棉花平均月價格便上漲了73%。上述變化反映出A.中國長期處于貿易逆差B.中國淪為列強的原料產地C.民族工業在困境中發展D.政局動蕩影響農業的發展9.表1所示為中國共產黨頒布的關于婦女工作的文件(部分)。這些文件的頒布表1時間文件名稱內容1930年《中國共產黨告全國勞動婦女書》要根本解決你們(婦女)的一切痛苦,就必須根本驅逐一切帝國主義,推翻國民黨的統治,根本消滅軍閥戰爭1937年《婦女工作大綱》婦女工作“以動員婦女力量參加抗戰,爭取抗戰勝利為基本任務”1943年《關于各抗日根據地目前婦女工作方針的決定》在日益接近勝利而又日益艱苦的各抗日根據地,戰斗、生產、教育是當前的三大要務。廣大婦女的努力生產,與壯丁上前線同樣是戰斗的光榮任務A.順應了民族民主革命發展的需求B.鞏固和擴大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C.體現了黨的工作重心發生了轉移D.確立了黨對婦女運動的領導地位10.圖2所示為1964年拍攝的動畫片《半夜雞叫》的劇照,該片講述了舊社會地主周扒皮在半夜學雞叫,迫使長工們早起干活的故事。該動畫片體現出當時的藝術創作A.適應了土地改革需要B.配合了意識形態宣傳C.以為人民服務為宗旨D.瓦解了封建倫理思想11.自1999年澳門回歸至2023年,澳門與內地的貿易總額從12.4億澳門元增長至680億澳門元;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累計注冊澳門企業超過5000家,港珠澳大橋年均通行貨物量達300萬噸;澳門居民在珠海購置房產數量增加了8倍,珠澳“跨境務工”人員規模突破10萬人。據此可知A.國家加大對澳門經濟發展的支持B.澳門經濟結構實現全面轉型升級C.澳門與內地的經濟聯系不斷深化D.“一國兩制”政策得到了全面落實12.公元前399年,蘇格拉底因被指控“不敬神明”而接受審判,他在法庭上指出:“一個人如果剛正不阿,力排眾議,企圖阻止本邦作出很多不公道、不合法的事情,他的生命就不會安全,不管在這里還是在別的地方都是這樣的?!碧K格拉底所說的現象反映出當時雅典A.法律體系不夠完善,無法維護公平正義B.城邦利益高于一切,個人自由嚴重受限C.公民缺乏參政意識,寡頭政治大行其道D.直接民主存在弊端,存在權力濫用現象13.古王國時期,埃及實行兼職祭司制度。兼職祭司具有雙重身份,他們既是祭司,又是中央政府官員,同時享有兩個機構提供的經濟收入和社會地位。由于當時對兼職喪葬祭司收入存在限制,祭司還需要在政府或其他機構中供職并獲得收入。古代埃及祭司這一特性A.反映出國家官僚機構的成熟B.利于維護王權和國家的穩定C.強化了神廟經濟的主導地位D.容易導致割據分裂勢力興起14.1533年,英國頒布法案,把英王國稱為“英帝國”,其特定含義是英國是像西班牙、葡萄牙一樣享有均等權利的國家。當英國人主張他們有權到伊比利亞勢力尚未滲透的地區進行殖民活動時,這意味著英國向其他國家以及教皇權威提出挑戰。英國這些做法A.推動了工業革命的到來B.旨在挑戰西班牙的殖民霸權C.捍衛了世界霸主的地位D.折射出發展民族國家的愿望15.二戰后初期,美國占領當局促使日本推行民主化與去軍事化改革。20世紀50年代起,美國占領當局在日本開始實施再軍事化政策,并要求日本承擔一定的防務責任,成功將日本從戰敗國轉化為其在東亞的盟友和“盾牌”。美國占領當局對日政策的變化折射出A.冷戰在東亞地區的深入發展B.日本國際地位得到迅速提升C.兩大陣營對抗格局最終形成D.聯合國國際事務影響力式微16.20世紀60-80年代,非洲較多地受到大國的關注。20世紀90年代,西方發達國家的注意力轉移,興起了“亞太熱”和“東歐熱”,并一度散布所謂“非洲邊緣論”和“非洲悲觀論”。導致這一變化的主要原因是A.殖民體系的瓦解B.南北差距的拉大C.國際格局的變化D.非洲發展的曲折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共4小題,共52分。17.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明朝,政府通過工部下屬的礦冶司直接控制金、銀、銅、鐵等戰略資源,民營礦冶則集中于錫、鉛等次要礦產,需向官府納稅并接受監管。中央派遣流官監督稅收與生產,同時授權土司維護礦區秩序,形成“以礦固邊”的治理模式。如云南木氏土司既負責地方行政,又主導銀礦開發。明代通過法律明確礦產的國家所有權,規定“凡礦冶之利,必歸朝廷”,民間采礦需經官府審批,違者以“盜礦”論罪,輕則罰沒,重則處死。明初,政府實行定額征收,后期為緩解財政壓力,推行商人承包礦稅,導致民間負擔加重。河北遵化鐵廠遺址出土的深井挖掘工具,印證了《明實錄》中“鑿井數十丈取礦”的記載。嘉靖《云南通志》載:“滇南諸廠,四方商賈輻輳,煙火萬家,儼然都會”,蒙自個舊銀礦帶動馬幫驛站發展為貿易集鎮。河南、山西等主要礦區依托黃河、運河等水系形成礦石運輸通道,官府為保障礦稅征收,在礦區周邊修繕驛道、增設水陸轉運節點。《弇州史料》記載:“滇銀泛海至蘇杭,市舶之利半歸于礦。”至晚明,云南礦工“計日受值,去留自便”。張瀚《松窗夢語》記載了山西煤商“車載驢馱,北抵宣大,南達江淮”。李時珍的《本草綱目》提及“石工多患石肺,咳喘不愈”。-摘編自王毓銓《明代礦冶業研究》(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從國家治理的角度,概括明代礦產開發的特點。(6分)(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從社會經濟與生活的角度,談談你對明代礦產開發的認識。(要求:觀點明確,史論結合,表述清晰。)(8分)18.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一土地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在各根據地嘗試建立“中華蘇維埃共和國”,成立了中華蘇維埃全國代表大會。中華蘇維埃政權由中國共產黨執政,其最高政權機關為各級蘇維埃代表大會,分為中央、省、縣、區、鄉市五級(鄉為蘇維埃大會),各級代表的選舉采用依次遞選辦法進行間接選舉。大會閉會后,蘇維埃代表大會的職責隨大會閉幕而結束不設駐會機構。全國抗戰時期,晉察冀邊區政權實行“三三制”,中國共產黨與黨外人士合作建立統一戰線性質的政權,參議會分為邊區、縣、村(代表大會)三級,邊區政府為省級地方政權;邊區各級參議員由選民直接選舉產生,主要實行直接選舉,各級參議會選舉同級政府;邊區最高政權機關為邊區、縣、村參議會,參議會閉會后,最高行政機關為三級政府;大會閉會后設邊區和縣參議會常駐機構監督與協助政府工作。-摘編自楊洋《論抗日戰爭時期的晉察冀邊區參議會》材料二1946年4月,陜甘寧邊區第三屆參議會第一次大會通過《陜甘寧邊區憲法原則》,這意味著邊區的政權組織形式開始全面由參議會制度向人民代表會議制度轉變。1949年9月,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順利召開,確定新中國的政權組織形式為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從1952年開始,中共中央就開始有計劃、有步驟地在全國開展民主選舉,為召開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制定憲法積極創造條件。1954年9月,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召開。會議通過了中國第一部社會主義類型的憲法。憲法明確規定中國的政權組織形式是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同時,大會還選舉了中央各國家機構負責人,制定了中央和地方國家機關組織法,等等。從此,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正式在全國范圍內建立起來。-摘編自楊佳瑛《民主的中國特色》(1)根據材料一,概括指出中華蘇維埃全國代表大會與晉察冀邊區參議會的異同。(8分)(2)根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新中國成功建立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有利條件。(6分)19.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一洛倫佐·德·美第奇(1449-1492)出身經營銀行業的美第奇家族,20歲起成為佛羅倫薩的實際統治者。洛倫佐在美第奇宮為米開朗琪羅安排了房間,像照顧自己的家人一樣關照他。米開朗琪羅可以和洛倫佐的孩子或是其他任何尊貴的客人同桌吃飯,洛倫佐對待他也總是十分尊敬······為了讓米開朗琪羅可以幫其父親貼補家用,他每個月付給米開朗琪羅的薪水高達5個達科特。材料二洛倫佐從來不允許道德上的顧慮阻礙他的政治前途和個人野心。他先是挪用了指定他為監護人并委托他代管的兩個堂弟的基金,總數超過五萬五千弗羅林幣。到1485年,這兩個男孩兒成年向他索要欠款時,洛倫佐無力償還,便把自己某處別墅和一些地產過戶給他們作為補償,但其堂弟們仍聲稱這并不足以完全彌補他們的損失。此外,洛倫佐還私自動用國庫的錢財。在他去世后,他的繼承人被判定要歸還超過七萬五千弗羅林幣的債務,這些債務都是洛倫佐“未經任何法律和官方許可就私自支取而給公眾造成的損失”。材料三“如果佛羅倫薩注定要被暴君統治,那絕對找不到比洛倫佐更優秀、更令人愉快的人選了”的觀點在佛羅倫薩城里絕對不乏支持者,特別是那些相對貧困的人們。對他們而言,洛倫佐是不是專制者并不重要。在他的統治下,他們能吃飽飯,能有激動人心的公共節日,而且能享受到-或者說大部分人能享受到-公平正義。-以上材料均摘編自[英]克利斯托夫·赫伯特《美第奇家族興亡史》(1)根據材料,概括洛倫佐的主要事跡,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他成為佛羅倫薩實際統治者的歷史背景。(8分)(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評價洛倫佐在佛羅倫薩的統治。(4分)20.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埃及學者薩米爾·阿明在《不平等的發展論外圍資本主義的社會形態》一書中提出“中心-邊緣”結構理論,認為世界經濟體系存在“中心”和“邊緣”的結構分化?!爸行摹笔前l達資本主義國家,它們擁有資本、技術、先進的生產方式等優勢,占據全球經濟產業鏈的高端,通過不平等交換獲取絕大部分利潤?!斑吘墶眲t是發展中國家,由于經濟、技術等方面的落后,它們主要生產和出口初級產品,處于世界經濟的邊緣地位,在國際經濟關系中處于被剝削和從屬的狀態。這種“中心一邊緣”結構的存在,是導致世界經濟不平等發展的重要原因。-摘編自倪世雄等《當代西方國際關系理論》基于薩米爾·阿明的“中心一邊緣”結構理論,從政治、經濟、文化等任一或多個角度出發,撰寫一篇歷史短文。(要求:標題明確,敘述完整;立論正確,史論結合;邏輯嚴密,條理清晰。)高三歷史試卷參考答案1.A【解析】本題考查新石器時代的聚落建筑,考查學生獲取和解讀歷史信息、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和唯物史觀的素養。從穴居到高臺建筑的變化,先民對梁柱的設計日益復雜,對于地基對高層建筑物的支撐作用認識愈發深刻,這集中反映了當時我國北方社會生產力的發展進步,故選A項;姜寨遺址和半坡遺址還處于母系氏族公社時期,尚未出現私有制和社會分化,并不存在所謂政治中心,故排除B項;圖中的一系列變化,是先民利用和改造自然能力提升的表現,并不能反映自然環境的變化,故排除C項;具有復雜梁柱結構的高臺建筑的出現,并不是由人口增長導致的,故排除D項。2.C【解析】本題考查漢代社會經濟發展,考查學生獲取和解讀歷史信息、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和唯物史觀、歷史解釋的素養。根據材料信息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東漢時期,莊園經濟迅速發展,形成了自給自足的生產模式,墓葬中出現的倉(糧倉)、灶(廚房)、井(水源)等生活實用器和家禽、家畜俑(養殖業),正是莊園經濟下日常生活場景的縮影。此外,東漢時期,冶鐵、制陶等手工業技術顯著提升,使得普通民眾也能負擔更多樣化的隨葬品,由此可見,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推動喪葬習俗向世俗化、生活化傾斜,故選C項;階級分化可能導致隨葬品差異擴大,但材料描述的是整體趨勢變化(禮器普遍消失),而非階層葬品對比,故排除A項;東漢喪葬的實用化更多源于經濟發展,而非儒家教義本身,故排除B項;生活富足可能增加隨葬品數量,但葬品類型的轉變主要是由于社會經濟的發展,故排除D項。3.B【解析】本題考查唐初婚姻政策,考查學生獲取和解讀歷史信息、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和唯物史觀的素養。唐初推行再嫁再娶政策,允許喪偶者在服喪期滿后再婚,并要求地方政府協助寡婦再嫁,同時對志守貞潔者不加干涉。這一政策的主要目的是恢復社會秩序和經濟發展,通過增加家庭生產和社會勞動力供給,促進經濟的恢復與發展,故選B項;“婚俗深受少數民族影響”沒有充分依據,且材料未涉及少數民族,故排除A項;材料信息不能表明當時積極推動社會風俗變革,故排除C項;材料中這一規定兼顧了個人與社會的需求,并未削弱傳統倫理道德,故排除D項。4.A【解析】本題考查宋初政治制度,考查學生獲取和解讀歷史信息、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以及時空觀念、歷史解釋的素養。宋太祖、太宗兩朝,三院御史大量外出擔任知州或通判等差遣,同時御史臺三院監察體系職掌由其他官員兼任,御史無固定員額和專職。御史外任知州或通判,能夠直接參與地方事務管理,將監察職能深入到地方層面,加強了對地方的監督與控制,這主要反映了地方監察的加強,故選A項;雖然御史“無定員,無專職”,但只根據這一信息不能斷定冗官現象嚴重,故排除B項;御史多承擔外派差遣,其本職監察工作由其他官員兼任,難以體現御史地位上升,故排除C項;材料強調御史多外任且職掌“以他官領之”,重點并非監察體系完善,故排除D項。5.B【解析】本題考查元代選官制度,考查學生獲取和解讀歷史信息、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和時空觀念、歷史解釋的素養。根據材料信息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蒙古政權征服中原后,需要適應中原地區的統治。通過考試選拔人才,元朝政府能讓更多熟悉中原文化和治理方式的人進入統治階層,擴大統治基礎,同時,免除中選者的賦役可贏得民眾支持,穩定社會秩序,鞏固政權,故選B項;雖然考試內容涉及儒學,但材料中這一舉措的目的是選拔人才以鞏固統治,而非單純學習儒學治國思想,故排除A項;此時蒙古政權人才選拔制度處于初創階段,并非完善,故排除C項;這一舉措確實推動了蒙古漢化進程,但這是客觀影響,而非主觀目的,故排除D項。6.C【解析】本題考查清代初期的西學東漸,考查學生獲取和解讀歷史信息、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和歷史解釋的素養。根據材料信息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南懷仁作為康熙帝的科學顧問,其“暢談”內容集中于西方先進技術(尤其是軍事技術),而西洋火炮的應用與清初抵御沙俄的現實需求直接相關,故選C項;南懷仁作為早期傳教士,主要傳播的是天文學、數學、火炮制造等實用科學,而蒸汽機車在康熙時期(17世紀后期至18世紀初)尚未形成成熟技術,故排除A項;番茄原產于美洲,約16世紀末(明朝萬歷年間)傳入中國,但初期主要作為觀賞性植物,而非普遍食用的蔬菜,直至清代中后期,番茄才逐漸走上百姓餐桌,故排除B項;牛痘接種法由英國醫生愛德華·詹納于1796年發明,19世紀初才傳入中國(嘉慶年間),故排除D項。7.D【解析】本題考查近代中國社會習俗變遷,考查學生獲取和解讀歷史信息、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和歷史解釋的素養。郭嵩燾以夫人的名義操辦茶會遭抵制,曾紀澤雖接納西方社交慣例但仍嚴令女眷遵循傳統規矩,這都表明傳統習俗依然根深蒂固,故選D項;材料沒有涉及中外關系的信息,故排除A項;材料反映的是外交人員在社交禮儀方面受到傳統觀念的影響,不能說明外交轉型陷入困境,故排除B項;材料未體現駐外使節職權受到限制,故排除C項。8.C【解析】本題考查近代中國民族工業的發展,考查學生獲取和解讀歷史信息、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和時空觀念、歷史解釋的素養。據材料可知,1913年起外國原棉進口量迅速增加且價格不斷上漲,這表明中國民族工業對棉花原料的需求大增,需要大量進口外國原棉,反映出民族工業在原料成本上升等困境中仍在發展,故選C項;材料僅呈現了外國原棉進口情況,未涉及其他商品進出口數據,無法得出中國長期處于貿易逆差的結論,故排除A項;材料體現的是中國進口外國原棉,并非中國向列強出口原料,不能說明中國淪為列強的原料產地,故排除B項;材料主要說的是外國原棉進口及價格變化,未提及政局動蕩對農業發展的影響,故排除D項。9.A【解析】本題考查中國共產黨的婦女工作,考查學生獲取和解讀歷史信息、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和歷史解釋的素養。據材料可知,從1930年到1943年,中國共產黨頒布的關于婦女工作的文件內容,從號召驅逐帝國主義、推翻國民黨統治以解決婦女痛苦,到動員婦女參加抗戰,再到強調婦女在抗日根據地生產中的重要性,這一系列變化體現了黨根據不同時期民族民主革命的任務和需求,對婦女工作進行相應的指導和部署,故選A項;B項不符合1930年的文件內容,故排除B項;這一時期黨的工作重心并未發生轉移,故排除C項;黨對婦女運動的領導地位并非通過這些文件確立的,而是在長期的革命斗爭中逐步形成的,故排除D項。10.B【解析】本題考查新中國的電影,考查學生獲取和解讀歷史信息、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和歷史解釋的素養。根據材料信息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20世紀60年代,中國強調“以階級斗爭為綱”,該片通過揭露地主的剝削本質,服務于當時的意識形態宣傳,故選B項;土地改革于1952年已基本完成,與材料時間不符,故排除A項;為人民服務主要強調文藝創作要滿足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而該影片主要體現的是階級教育和意識形態宣傳,故排除C項;批判地主階級屬于反封建的一部分,但“瓦解”一詞夸大了當時文藝作品的作用,故排除D項。11.C【解析】本題考查澳門與內地的經濟聯系,考查學生獲取和解讀歷史信息、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和家國情懷的素養。自1999年澳門回歸至2023年,澳門與內地跨境貿易總額增長、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澳門企業數量增加、港珠澳大橋通行貨物量增長以及澳門居民在珠海購房數量增加和珠澳“跨境務工”人員規模擴大等信息,都充分表明了澳門與內地的經濟聯系不斷深化,故選C項;材料沒有體現國家對澳門經濟發展的具體支持舉措,故排除A項;材料中沒有足夠信息表明澳門經濟結構實現了全面轉型升級,故排除B項;材料僅涉及澳門與內地的經濟聯系,不能據此得出“一國兩制”政策得到了全面落實的結論,故排除D項。12.D【解析】本題考查雅典民主政治,考查學生獲取和解讀歷史信息、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和唯物史觀的素養。據材料可知,蘇格拉底指出一個人若剛正不阿,企圖阻止本邦不公道、不合法的事發生,生命就會不安全,這反映出當時雅典直接民主下,可能會出現多數人的暴政,存在權力濫用現象,故選D項;材料強調的是雅典民主政治的弊端導致不公道現象出現,而非法律體系不完善,故排除A項;材料未體現城邦利益與個人自由的關系,故排除B項;雅典實行的是民主政治,而非寡頭政治,故排除C項。13.B【解析】本題考查古埃及祭司制度,考查學生獲取和解讀歷史信息、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和歷史解釋的素養。鑒于古王國時期對喪葬祭司收入的限制,他們需要在政府或其他機構中供職并獲得收入,而這些職位又直接或間接地依賴國王。這使得世俗政權與祭司之間發生利益沖突的可能性較小,從而有利于維護王權和國家的穩定,故選B項;由材料信息無法判斷官僚機構是否成熟,故排除A項;據材料信息可知,當時神廟經濟并未占據主導地位,不能說明這一特點強化了神廟經濟的主導地位,故排除C項;這一特點容易抑制祭司的權力,防止國家分裂,故排除D項。14.D【解析】本題考查英國發展民族國家的愿望,考查學生獲取和解讀歷史信息、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和歷史解釋的素養。根據材料“向其他國家以及教皇權威提出挑戰”“像西班牙、葡萄牙一樣享有均等權利的國家”可知,英國希望發展民族國家,故選D項;英國工業革命開始于18世紀末,而材料反映的是16世紀中葉的英國,故排除A項;英國的做法并不只是針對當時的西班牙,故排除B項;當時英國尚未確立世界霸主地位,故排除C項。15.A【解析】本題考查二戰后國際關系,考查學生獲取和解讀歷史信息、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和唯物史觀的素養。20世紀50年代起,隨著冷戰的加劇,美國為了在東亞地區遏制蘇聯和中國等社會主義國家,開始對日本實施再軍事化政策,將日本納入其冷戰戰略體系,使其成為美國在東亞對抗社會主義陣營的盟友和“盾牌”,美國占領當局對日政策的變化折射出冷戰在東亞地區的深入發展,故選A項;材料主要體現的是美國對日政策的調整,沒有表明日本國際地位得到迅速提升,故排除B項;兩大陣營對抗格局最終形成的標志是華約的成立,故排除C項;材料未涉及聯合國在國際事務中的影響力問題,故排除D項。16.C【解析】本題考查20世紀國際格局變動對國際關系的影響,考查學生獲取和解讀歷史信息、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和時空觀念、歷史解釋的素養。20世紀90年代,蘇聯解體、東歐劇變,兩極格局瓦解,世界格局發生重大變化。西方發達國家的戰略重心隨之轉移,興起“亞太熱”和“東歐熱”,從而減少了對非洲的關注,并散布“非洲邊緣論”和“非洲悲觀論”,故選C項;殖民體系的瓦解在20世紀60-80年代就已逐步進行,并非90年代西方對非洲態度轉變的主要原因,故排除A項;南北差距的拉大是一個長期的過程,無法直接解釋西方在90年代對非洲關注減少的現象,故排除B項;材料強調的是西方對非洲關注度的變化,非洲發展的曲折不能直接導致西方注意力的轉移,故排除D項。17.(1)特點:實行官營主導與民營補充的雙軌制,凸顯中央集權;與民族政策結合,將礦產開發納入邊疆治理體系中;法律保證礦產的國家所有權;礦稅征收引入商業機制。(6分,答出三點即可)(2)示例觀點:礦產開發是明代經濟與社會生活面貌的映射。(2分)論述:明代礦業生產工具的進步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大幅提升了采礦效率。隨著采礦業的發展,人口逐步聚集,圍繞著礦區形成了市鎮,煤炭等的開采為城市居民提供了燃料,有利于城市規模的擴大。金、銀、銅礦的開采,保障了鑄幣的材料,為商業貿易的發展提供了媒介,礦產品的遠距離運輸,加強了明代中國各區域經濟的聯系。礦產的運輸需要便捷的交通條件,這推動了水陸交通的進步。部分地區的礦業生產中,引入了雇傭勞動關系,這說明在封建經濟的環境下,新的經濟因素正在成長。礦業開發導致的職業病,客觀上刺激了醫療衛生的發展。(6分)(“示例”僅供參考,不作為評卷唯一標準答案)18.(1)相同點:都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政權組織形式;都具有民主性質(都屬于通過代表機構來行使權力的代議制民主);都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人民當家作主的理念;都為后來的政權建設和制度發展提供了經驗。(4分,答出兩點即可)不同點:政權性質與執政模式不同:中華蘇維埃全國代表大會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工農民主專政政權,晉察冀邊區參議會是中國共產黨與黨外人士合作的統一戰線性質的抗日民主政權。組織架構不同:中華蘇維埃全國代表大會分為中央、省、縣、區、鄉市五級,為全國性政權,晉察冀邊區參議會分為邊區、縣、村三級,是省級地方政權。選舉方式不同:中華蘇維埃全國代表大會各級代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