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課 隋唐制度的變化與創新 【知識精研】高一上學期統編版(2019)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上_第1頁
第7課 隋唐制度的變化與創新 【知識精研】高一上學期統編版(2019)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上_第2頁
第7課 隋唐制度的變化與創新 【知識精研】高一上學期統編版(2019)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上_第3頁
第7課 隋唐制度的變化與創新 【知識精研】高一上學期統編版(2019)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上_第4頁
第7課 隋唐制度的變化與創新 【知識精研】高一上學期統編版(2019)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上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1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7課

隋唐制度的變化與創新課標要求:通過了解隋唐時期封建社會的高度繁榮,認識隋唐時期的制度變化與創新。登科后孟郊【唐】昔日齷齪不足夸,今朝放蕩思無涯。

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商周時期戰國—秦朝漢代

魏晉南北朝隋唐—1905年血緣軍功品行才能家世、道德才能→門第考試能力選官方式依據標準一、門第與才學的博弈---走向公平的選官制度1)人口流動加劇,鄉里清議失去社會基礎2)地方大族操縱選拔權,干擾選拔3)曹魏求賢若渴,需要人才4)有識之士的建議一、門第與才學的博弈---走向公平的選官制度(一)九品中正制(魏晉南北朝)1.背景2.創立:曹魏時期,中央委任中正官為各地人才評定等級,朝廷按中正官評定等級授官。3.標準:從初創時重視家世、道德和才能,演變為西晉時主要看重家世。高門(上品)寒門(下品)4.影響:積極:初期起到了選拔人才的作用;將評議權收歸中央,在一定時期內加強了中央集權。消極:后期逐漸淪為士族門閥統治的工具,形成“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勢族”的局面。(二)科舉制(隋-1905)1.背景隨著門閥世族的衰落,九品中正制在開皇年間被隋文帝廢除,改為主要通過察舉選拔官員。隋唐時期,……崛起的庶族地主階級強烈要求加入政權,分享政治權力,唐代統治者也在治國方針上確立了“人盡其才,才盡其用”,“選天下之才為天下之務”的原則。從南北朝時代考試取士措施中發展起來的科舉制便在這樣的氛圍中確立。——鄧嗣禹《中國科舉制度起源考》社會經濟發展,門閥世族衰落,庶族地主勢力增強,九品中正制不再適應社會需要統治者打破門閥世族的政治壟斷,為擴大統治基礎,鞏固統治的需要繼承發展前代選官制度隋唐時期紙和印刷術的發展一、門第與才學的博弈---走向公平的選官制度隋文帝隋煬帝唐太宗武則天唐玄宗·廢除九品中正制,開始分科考試選拔官員。·始設進士科,科舉制度形成。·增加考試科目,以進士和明經為主。·擴大科舉取士人數,首創武舉和殿試。·任用高官主持考試,提高了科舉考試的地位。選官標準:才學選官方式:分科考試思考與前代選官制度相比,科舉制“新”在哪里?(二)科舉制(隋-1905)一、門第與才學的博弈---走向公平的選官制度2.歷程材料1進士科始于隋大業中,盛于貞觀、永徽之際。縉紳雖位極人臣,不由進士者終不為美……其推重謂之“白衣公卿”,又曰“一品白衫”。其艱難謂之“三十老明經,五十少進士”。……其有老死于文場者,亦所無恨。故有詩云:“太宗皇帝真長策,賺得英雄盡白頭!”—王定保《唐摭言》卷1《散序進士》材料2(科舉制)為所有西方國家以考試錄用人員的文官考試制度提供了一個遙遠的榜樣。——崔瑞德《劍橋中國隋唐史》1.為底層知識分子提供了參政的機會,擴大了統治的社會基礎,促進了社會階層的流動。2、打破了世家大族對官員選拔的壟斷,加強了中央集權。3、提高了官員的文化素質,提升了官僚隊伍的質量,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4、促進教育的發展,有助于重學風氣的形成5.影響西方文官制度6.局限:考試內容以儒學為主,抑制了科學技術的發展。后期禁錮了人們的思想。(二)科舉制(隋-1905)一、門第與才學的博弈---走向公平的選官制度3.影響(2022·湖南高考·3)據下表可知()A.世家大族沒落B.科舉制存在嚴重弊端C.門閥觀念強化D.九品中正制仍可延續材料

上(唐太宗)遣使點兵,封德彝奏:“中男雖未十八,其軀干壯大者,亦可并點。”上從之。敕出,魏征固執以為不可,不肯署敕,至于數四……乃不點中男。——司馬光《資治通鑒》二、皇權與相權的博弈---走向成熟的三省六部制唐太宗的權力受到誰的限制?以上情境反映了唐朝的什么制度?秦朝三公九卿制西漢中外朝制東漢設尚書臺魏晉南北朝設三省隋唐時期三省六部制中書省門下省尚書省皇帝起草詔令提交上奏同意封駁審議通過審核詔令執行詔令六部:吏戶禮兵刑工二、皇權與相權的博弈---走向成熟的三省六部制其后又置政事堂,蓋以中書出詔令、門下掌封駁,日有爭論,紛紜不決,故使兩省先于政事堂議定,然后奏聞。——《文獻通考·卷五十·職官考四》影響:①相權三分,削弱了相權,三省相互牽制和監督,加強了皇權;②三省集思廣益,可以減少決策失誤,職權分明,分工合作,提高行政效率;③皇帝頒行的詔令,未經政事堂通過,不能施行,在一定程度上節制了君權。④是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改革,對此后歷朝產生了深遠影響。(2018·高考全國卷Ⅱ)武則天時期,將中書、門下二省名稱分別改為鳳閣、鸞臺,通過加授“同鳳閣鸞臺平章事”頭銜,使低品級官員得以與鳳閣、鸞臺長官共同議政,宰相數量大增,且更替頻繁。這一做法的目的是()A.擴大中書、門下二省的職權B.為官員提供迅速晉升的機會C.便于實現對朝政的全面控制

D.強化宰相參政議政職能

大抵來說,漢朝的宰相是“領袖制”,唐朝的宰相是“委員制”。唐朝宰相共有三個衙門,稱為“三省”:中書、門下、尚書。三加一才等于漢朝的宰相。——錢穆《中國歷代政治得失》【思考】什么是賦稅制度?中國古代有哪些常見的賦稅種類呢?【概念闡釋】賦稅制度是中國古代國家宏觀管理經濟的重要手段,是統治者為維護國家機器運轉而強制征收的一系列規定和措施。相互依存,維持國家運轉人民國家+財政收入:賦稅-財政支出:養兵、賑災、俸祿···三、中央與地方的博弈---走向簡約的賦稅制度保國安民是上位者應盡的職責依法納稅是每個國民應盡的義務田稅:以田畝為基礎的土地稅人口稅:以人丁為依據的人頭稅戶稅:以戶為單元的財產稅徭役:以成年男子為基礎的力役、軍役、雜役等唐朝大歷十四年,在崔祐甫的力薦下,一個數年前遭到貶謫的大臣從道州司馬任上直接入閣拜相,他就是中唐時期著名的財政大臣——楊炎。楊炎創制并推行“兩稅法”,把安史之亂以來被地方軍政長官把持的財政大權重新收回到了中央手中。據說楊炎這個人有三大優點:一、長得帥;二、文章寫得漂亮;三、擅長理財。——《舊唐書·楊炎傳》財政大臣楊炎錢穆先生說“某一制度之創立,絕不是憑空忽然的創立,它必有淵源”,那么兩稅法的制度淵源可以追溯到何時何制?思考:(一)魏晉南北朝—租調制魏晉以來,戰亂頻繁產生大量無主荒地土地收歸國有分配給農民使用,農民向國家承擔賦役百姓安定,國家財政收入增加土地制度:均田制賦稅制度:租調制田畝稅(租):糧食人頭稅(調):帛或布(二)唐初—租庸調制

庸:用帛或布代徭役【思考】以“庸”代“役”有何作用?賦稅制度:租庸調制保證農民有較充足的生產時間,農民負擔相對減輕,政府稅收也有了保障三、中央與地方的博弈---走向簡約的賦稅制度【史料閱讀】唐初賦斂之法曰租庸調......玄宗之末,版籍浸壞,多非其實。及至德兵起,所在賦斂,迫趣(cu)取辦,無復常準。賦斂之司增數而莫相統攝,各隨意增科,自立色目,新故相仍,不知紀極。民富者丁多,率為官為僧以免課役,而貧者丁多無所伏匿,故上戶優而下戶勞。吏因緣蠶食,旬輸月送,不勝困弊,率皆逃徙為浮戶,其土著百無四五。至是,炎建議作兩稅法。先計州縣每歲所應費用及上供之數而賦于人,量出以制入。戶無主客,以見居為簿,人無丁中,以貧富為差。為行商者,在所州縣稅三十之一,使與居者均,無僥利。居人之稅,夏、秋兩征之。其租庸調、雜役悉省。——《資治通鑒》(三)唐中后期—兩稅法三、中央與地方的博弈---走向簡約的賦稅制度租庸調制兩稅法征稅標準征稅項目征稅對象征稅次數人丁財產(為主)田租、戶調、力役、雜稅等戶稅、地稅授田農民不分主客農商一律納稅不定時夏、秋兩季概括:兩稅法實行的原因、內容、與租庸調制進行對比有何創新意義國家動亂,戶籍制度荒廢賦稅制度沒有固定標準政府隨意征稅,賦稅不均,階級矛盾尖銳流民增多,政府財政收入不足放松了政府對農民的人身控制簡化了稅收名目,減輕了人民負擔擴大了征稅對象,保證國家財政收入明確收稅時間,減輕人民負擔國家無田可授,均田制逐漸瓦解

均田制的破壞無余,租庸調變為兩稅法,兩稅法中戶稅的“定稅計錢,折錢納物”,都意味著貨幣使用范圍比較以前有了發展,土地公開地買賣,土地關系變化加速;與此同時,自耕小農的分化過程也在加速進行,封建性的租佃關系也在更加發展。這一事實,也就決定了兩稅法只能暫時解決政府的稅收問題,而不能遏止此后農民的破產與逃亡。——王仲葷《隋唐五代史》材料:國家定兩稅,本意在憂人。厥初防其淫,明敕內外臣:稅外加一物,皆以枉法論。奈何歲月久,貪吏得因循。浚我以求寵,斂索無冬春。織絹未成匹,繅絲未盈斤。里胥迫我納,不許暫逡巡……昨日輸殘稅,因窺官庫門。增帛如山積,絲絮似云屯。號為羨余物,隨月獻至尊。奪我身上暖,買爾眼前恩。進入瓊林庫,歲久化為塵。—《白居易集》卷2《重賦》閱讀材料,分析兩稅法的弊端?稅外加征,官僚貪污,加重了人民的負擔土地買賣合法化,土地兼并加劇,貧富差距拉大,易激發社會矛盾選官制度的創新從九品中正制到科舉制選拔愈加公平中央官制的創新從三公九卿到三省六部皇權愈加強化賦稅制度的創新從租庸調制到兩稅法人身愈加自由唐朝的制度創新隋唐國力強盛,盛世迭出!上層建筑反作用于經濟基礎e7d195523061f1c0092ce48a5fc95870a0687ac45bc8b2caB227BFDC40F9DB2B7A559DE97B8BDC6E716585DDCE188C7BF488BAA08C98985C74A3E1B5E305210FABE6A8AE2A6A8AB67019A6860E9B7AF50332438F0FF03B26A9CD689E5240BAC9B89EAE39F70BE857AE7A1BAF70A60C4D0BB43E62AE7887BCACF9350FA2AA123F66A185EE1908E0559712327FCB0A0B40299DEFF6C1399D7F隋唐之世,制度變革,創新頻現共繪統一多民族國家繁榮之錦繡畫卷科舉之制國家得英才而治,民族因文化而融三省六部中樞決策因科學而明,分工合作致效率以升兩稅法行公平得以彰顯,民生得以安定愿吾輩學子以此為鑒,勇于創新共筑中國夢之偉業!(2024·湖南·學業水平真題)下列關于隋唐時期三省六部制的表述,不正確的是()A.三省的職權分工明確 B.六部為尚書省下設機構C.削弱了相權,加強了皇權 D.調整了地方與中央關系(2024·江西·高考真題)唐代詔令用紙書寫,頒下州縣的詔令需長時間傳遞,白麻紙招蟲,不能耐久,故用黃麻;重大詔命或當朝宣命,無須久存,故用白麻。黃輕白重,遂為故事。大約到德宗時,中書只有黃麻可用,白麻已皆在翰林院。這折射出(

)A.行政效率提高 B.中央集權加強 C.決策事權轉移 D.科舉影響擴大(2024·廣東·高考真題)兩稅法依據田地、雜產等資產評定戶等,但對雜產種類及其價值沒有明確規定。唐文宗時,湖州刺史庾威在所屬五縣,“自立條制,應田地、奴婢,下及竹、樹、鵝、鴨等并估計出稅,差軍人一千一百五十人散入鄉村,檢責剩征稅錢四千九百余貫”,結果被朝廷以“擾人”罪名貶官。由此可見,兩稅法(

)A.存在一定的制度缺陷 B.強化對農民的人身控制C.賦予地方官員加征權 D.解決了政府的財政困難(2024·浙江·高考真題)貞元十年(794年),時任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的陸贄向唐德宗上萬字長文《均節賦稅恤百姓六條》,直指當時賦稅改革之弊。他批評的是(

)A.租庸調制

B.兩稅法 C.均田制 D.地丁銀(2023·天津·高考真題)表格反映了(

)唐朝租庸調制和兩稅法

A.減輕部分農民的負擔

B.保證農民的生產時間

C.強化農民的人身依附

D.增加政府的算賦收入租庸調制兩稅法授田數稅授田數稅402.0402.0302.0301.5202.0201.0102.0100.5(2022.1·浙江高考·5)唐初,三省長官是當然的宰相,他們常在政事堂共商國家大事。后來,皇帝又時而指定某些級別略低的官員參加政事堂會議,這些人事實上已加入宰相集團。會議所作決議以文字形式報呈皇帝批準,付外執行。皇帝此舉的主要目的是()A.調整好中央與地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