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講 三國兩晉南北朝政治、經濟、文化、民族關系和對外關系 【知識精研】高三歷史統編版一輪復習_第1頁
第5講 三國兩晉南北朝政治、經濟、文化、民族關系和對外關系 【知識精研】高三歷史統編版一輪復習_第2頁
第5講 三國兩晉南北朝政治、經濟、文化、民族關系和對外關系 【知識精研】高三歷史統編版一輪復習_第3頁
第5講 三國兩晉南北朝政治、經濟、文化、民族關系和對外關系 【知識精研】高三歷史統編版一輪復習_第4頁
第5講 三國兩晉南北朝政治、經濟、文化、民族關系和對外關系 【知識精研】高三歷史統編版一輪復習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0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5講三國兩晉南北朝政治、經濟、文化、民族關系和對外關系一輪復習·中國古代史·專題三【課程標準】通過了解三國兩晉南北朝政權更迭的歷史脈絡,認識三國兩晉南北朝至隋唐時期的制度變化與創新、民族交融、區域開發和思想文化領域的新成就。【課標要求】中外歷史綱要選擇性必修1.了解三國兩晉南北朝政權更迭的歷史脈絡,認識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的民族交融和區域開發的新成就。2.認識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的區域開發和思想文化領域的新成就。1.了解中國古代官員選拔方式的更迭過程和特征。2.知道歷代王朝法律、禮教并用的統治手段。3.了解中國古代以賦役征發為首要目的的戶籍制度,以及有代表性的基層管理組織。4.了解勞動在社會生產中的作用,以及歷史上勞動工具和主要勞作方式的變化。5.了解中醫藥的主要成就。高考考情分析時間全國卷地方卷2024全國新課標卷·門閥政治

禪讓維護特權階層利益河北·魏晉時期的民族交融

浙江·東晉門閥政治湖南·豪強大族勢力膨脹

廣東·北魏的傳統習俗遼寧·北魏對儒家文化的推廣

甘肅·孝文帝修定律法2023河北·魏晉時期的士族、書法藝術廣東3.兩晉士族政治對皇權的削弱

江蘇·曹操的大一統思想湖南·南北政權對華夏的認同2022全國甲卷·25·西晉到唐地方行政體制演變全國乙·25·皇族分封河北·曹魏時期劉劭的歷史貢獻和人才觀北京·2·兩晉南朝時期南方經濟發展海南·3·西晉時期經濟往來促進民族交融廣東·20·北魏孝文帝改革2021全國甲卷·45·孝文帝改革全國乙卷·25·古代中國經濟重心南移全國乙卷·47·歷史人物評價——馮道天津·2·魏晉書法發展的條件福建·3·三國時期借助年號宣揚正統浙江(6)·25·歷史人物評價標準和方法廣東·2·魏晉時期相權轉移2020【Ⅲ】25·東漢屯田制北京·2·魏晉民族文化交融考查內容:內容上側重政治制度創新發展(選官制度,門閥政治)、江南經濟開發、民族交融和改革(北魏孝文帝改革,華夏認同)、儒家思想發展、文化藝術繁榮等。河北卷近三年對魏晉南北朝這一時期考察頻繁。考查方式:新情景、新材料,考查獲取信息,解決問題的能力。選擇題和主觀題都有所涉及。備考建議:(1)把握階段特征;(2)把握分裂時期蘊含著歷史進步因素,即統一趨勢;(3)關注江南開發的重要作用;(4)注重這一時期的民族交融。(5)關注這一時期傳統文化發展,如儒佛教道三教合流趨勢等。220年221年229年266年280年317年383年420年439年581年589年曹魏建立蜀漢建立孫吳建立西晉建立西晉統一東晉建立淝水之戰劉裕建宋北魏統一北方隋朝滅陳隋朝建立時空坐標政治經濟思想文化民族關系律令儒家化九品中正制門閥政治均田制租調制莊園經濟佛教漸趨本土化道教傳播玄學三省制文學、科技,藝術北民南遷北魏孝文帝改革江南開發民族交融三國兩晉南北朝總體封建國家的分裂和民族交融時期(中華文明的曲折發展和孕育統一時期)具體表現政治經濟思想文化民族關系對外關系三國兩晉南北朝(220-589年)時期的階段特征國家分裂,政局動蕩,中央集權遭到破壞;三省體制雛形出現;九品中正制;門閥政治,士族專權;北方經濟遭到破壞;江南經濟得到開發,南北經濟趨向平衡;莊園經濟和寺院經濟占有重要地位;均田制和租調制,商品經濟水平較低佛教、道教盛行,儒學正統地位受到挑戰;玄學興起;文學藝術成為自覺,呈現多樣化、多元化(書法、繪畫、石窟、樂舞);南北文化差異明顯并走向交融;少數民族內遷(五胡內遷),北民南遷,民族交融新高潮;北魏孝文帝改革,加速了少數民族封建化進程。以佛教傳播為載體的中外文化交流密切一、政治制度長期分裂,孕育統一(一)魏晉南北朝政權的更迭時間:建立者:都城:時間:建立者:都城:劉備221年成都時間:建立者:都城:政權——由“多”到“少”經濟——由“衰”到“興”1.三國鼎立(公元220——280年)

軍閥割據

分裂混戰洛陽曹丕220年229年孫權建業

三足鼎立

局部統一為全國統一準備了條件,促進了局部地區經濟的恢復和發展,促進了民族的大交融。一、政治制度(一)魏晉南北朝政權的更迭(1)統一過程263年,曹魏權臣司馬昭發兵滅蜀。266年,司馬昭之子司馬炎[晉武帝]代魏稱帝,國號晉,史稱西晉。2.西晉:(266—316年)【短暫的“大一統”之局】(2)八王之亂(291-306)

西晉是在門閥士族支持下通過政變取得政權,隨后提升宗室地位和權力以限制門閥,再任用外戚以限制宗室。

西晉初年【分封】宗室

290年司馬炎病逝,惠帝即位。惠帝妻賈皇后欲獨攬大權與輔政的大臣楊駿發生矛盾。291年賈皇后殺死楊駿,統治階級內部發生了一連串的政治殘殺和戰爭,先后有八個分封為王的皇族參與其中,歷時16年之久。八王之亂嚴重破壞了社會生產,加劇了社會矛盾。

司馬炎在位期間(266-290)西晉王朝還算安定,經濟發展,人口增加。但在繁榮的表象下,卻隱藏著深刻的政治危機。280年西晉滅吳,完成統一一、政治制度(一)魏晉南北朝政權的更迭

內遷少數民族也趁機建立屬于自己的政權,與西晉相互攻伐。311年永嘉之亂,匈奴攻陷洛陽,俘虜晉懷帝,316年匈奴攻破長安,西晉滅亡。(3)西晉的滅亡

此后,晉朝統治集團南遷,南方則建立起東晉政權,永嘉之亂后,晉朝統治集團南遷,史稱“衣冠南渡”。“衣冠南渡”是中原漢人第一次大規模南遷。中國北部進入戰亂不休的五胡十六國。317年西晉宗室司馬睿在建康(今南京)重建晉朝,史稱東晉。北方時五胡十六國,演變為南北朝的對峙。一、政治制度(一)魏晉南北朝政權的更迭290年司馬炎病逝,惠帝即位。惠帝妻賈皇后欲獨攬大權與輔政的大臣楊駿發生矛盾。291年賈皇后殺死楊駿,統治階級內部發生了一連串的政治殘殺和戰爭,先后有八個分封為王的皇族參與其中,歷史16年之久。八王之亂嚴重破壞了社會生產,加劇了社會矛盾。內遷少數民族卷入其中,并趁機建立屬于自己的政權,相互攻伐。316年,西晉最終被內遷的匈奴族所滅。短暫的統一之后,進入了較長的分裂階段內部:宗室爭權外部:民族矛盾八王之亂永嘉之亂公元316年,西晉被匈奴貴族所滅,中國歷史又進入政權分裂時期。西晉滅亡的原因皇族內部爭權民族矛盾激化

社會矛盾尖銳

統治集團腐朽知識鏈接:八王之亂(290-306)知識鏈接:五胡內遷1.五胡(匈奴、鮮卑、羯、氐、羌)內遷

3-6世紀,亞歐游牧部落開始新一輪大遷徙,匈奴人等內遷,形成中國北方的民族大交融【鏈接·選擇性必修3·P36】(1)形勢圖與過程始于東漢——八王之亂后主導局勢——西晉滅亡后陸續建立政權,采用中原模式(民族隔閡廣泛存在)——前秦統一北方與矛盾加劇(未充分交融)——北魏統一北方與分裂2.少數民族內遷原因:①統治階級為補充兵源及勞動力,強迫西、北邊陲的少數民族內遷中原;②氣候寒冷,北方游牧民族面臨生存危機。③中原王朝衰落;中原地區人口南遷;漢族先進經濟文化的吸引等①客觀上促進了少數民族的漢化和各民族的交流融合;②北方漢人南遷,利于江南開發,為隋唐經濟繁榮、后世經濟重心南移奠基。③民族交融催生了制度創新;④亞歐民族大遷徙促進了區域文化發展,改變了政治格局【鏈接·選擇性必修3·P37】3.影響:知識鏈接:五胡內遷西漢至元時期氣溫變化示意圖東晉統治南方時,北方先后出現15個割據政權,加上西南地區的成漢,合稱“十六國”。特點:①大部分由內遷少數民族建立;②采用中原模式的國號、年號;③學習漢族的典章制度;3、十六國與北朝慕漢心理,攀附華夏文化,彰顯國家正統色彩。【思考】觀察下圖并結合教材分析十六國在國號上有何特點?反映了統治者怎樣的政治心態?一、政治制度(一)魏晉南北朝政權的更迭4世紀后期,鮮卑族拓跋部建立北魏。公元439年,拓跋燾統一黃河流域,結束了十六國以來分裂割據的局面。開啟南北朝時期。5世紀后期,北魏孝文帝拓跋宏在位,實行漢化改革。拓跋燾馮太后東晉(317年-420年)317年,西晉宗室司馬睿在建康(今南京)重建晉朝,史稱東晉。383年,北方的前秦與東晉戰于淝水(今安徽壽縣),史稱“淝水之戰”。朝代存在時間建立者都城劉宋420—479(59年)劉裕建康(現稱南京)蕭齊479—502(23年)蕭道成蕭梁502—557(55年)蕭衍陳陳557—589(32年)陳霸先南京六朝古都:吳、東晉、宋、齊、梁、陳南朝的政治特點:①偏安南方,定都建康;②政權更迭頻繁;③疆域不斷縮小,國力逐漸衰弱。4、東晉與南朝一、政治制度(一)魏晉南北朝政權的更迭南朝(420年-589年)420年,出身低級士族的武將劉裕篡奪皇位,代晉稱帝,改國號宋。此后南方先后經歷宋齊梁陳四王朝,合稱南朝。1.中央官制:三省制雛形出現2.地方行政制度:實行州、郡、縣三級制【鏈接·選擇性必修1·P6】三省制淵源尚書令(西漢)→尚書臺(東漢)→尚書省,與中書省,門下省合稱“三省”職責三省共同輔助決策和行使權力,但權利并未定性影響①強化了君主專制;②為隋唐三省六部制的形成奠定了基礎;③尚處于初創和試行階段,尚未形成成熟的體制。一、政治制度(二)魏晉南北朝制度的創新魏晉時期,三公已經完全被架空,成為榮譽頭銜,尚書令、中書令、門下侍中成為真正意義的宰相,形成三省制雛形。3、選官制度:九品中正制(曹魏時期開始):【鏈接·選擇性必修1·P30】(1)背景:①東漢末年,豪強大族控制地方選人權。②政治與社會秩序大亂,察舉制難以為繼;③加強中央集權的現實要求。九品中正制的施行是當時的時代必然選擇其原因有兩點:第一,出于抑制地方大族的考慮。東漢時,察舉制逐漸形成了由本鄉名士主導的鄉閭品評的傳統,成為大族擴張勢力的工具,極大地阻礙了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加強。第二,基于戰亂時代的權宜之計。這一時期戰爭頻繁,人口大量遷移,鄉舉里選無法執行,而人們還是承認鄉閭認定這一辦法的可靠性。所以一種權宜之計、折中的辦法便應運而生了。——石欣民:《淺析九品中正制》一、政治制度(二)魏晉南北朝制度的創新方式:中正官評定(推舉)。標準:家世、道德、才能(初期)→只看重家世(后期)

魏氏革命,州郡縣俱置大小中正,各以本處人任諸府公卿及臺省部吏、有德充才盛者為之,區別所管人物,定為九品。——唐

杜佑《通典·選舉典》“蓋以論人才優劣,非為世族高卑”。——《宋書》積極:評議權收歸中央,在一定時期內加強了中央集權;消極:后期只看家世,阻礙階層流動,成為維護門閥士族特權的工具。(2)程序:(3)影響: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勢族【知識拓展】:春秋戰國以來,貴族制度逐漸崩潰,以致到西漢初期形成了布衣將相的局面。但是由于九品中正制的推行,世家大族世代為官,士族逐漸成為新的貴族勢力,一直到唐朝末年,士族貴族才逐漸退出歷史舞臺。閱讀課本第30頁歷史縱橫,思考“王與馬,共天下”反映了什么歷史現象?說明了什么問題?現象:士族專權是東晉政治的基本特點;問題:東晉皇權衰弱,依靠士族維護統治。朝權國命,遞歸臺輔,君道雖存,主威久謝。——《宋書》古代仕宦之家門前記述功狀的柱子,左邊的叫“閥”,右邊的稱“閱”。所謂門閥,就是閥閱門第。皇權政治的變態——門閥政治知識鏈接:門閥政治形成鼎盛漸衰消亡三國、西晉東晉東晉后期至南朝隋唐萌芽東漢門閥士族政治興起原因權的工具。特點

衰落原因評價①歷史根源:東漢以來豪強地主勢力的發展;

②政治原因:魏晉政權依賴于士族的支持;

③經濟基礎:自給自足的莊園經濟;

④制度保障:九品中正制淪為士族維護其特權的工具。①政治上:按門第高低分享特權,把控朝政;

②經濟上:建立起自給自足、實力雄厚的莊園經濟;

③文化上:以儒學傳家,崇尚清談(儒學僵化);

④社會生活上:等級森嚴,不與庶族通婚,坐不同席(階層固化)①士族自身腐朽,與生俱來的特權使之缺乏執掌政權的能力;②東晉、南朝統治集團內部斗爭激烈,庶族地主乘機崛起;③隋唐科舉制的實行動搖了士族的政治基礎;④均田制和租庸調制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士族制度的經濟基礎積極:一定的時期內有利于統治的穩定消極:門閥士族長期把持朝廷要職,縮小了選官的范圍,以致出現“因人設官”的現象,降低了統治集團的素質;造成大量的冗員。(世胄躡高位,英俊沉下僚)(2023·廣東卷,3)下表

兩晉時期參預中央決策的官員出身統計表上表的變化反映了()A.江南士族擅權日甚B.豪強勢力的膨脹C.九品中正制的衰微D.專制皇權的弱化D解析:材料反映了士族勢力的膨脹,專制皇權的弱化。感悟高考4.律令儒家化【鏈接·選擇性必修1·P47】(1)推動因素:①漢武帝以后,儒家思想成為主流思想,儒家知識分子以經注律。②魏明帝時期,設置律博士,專用儒學思想來解釋律令,進一步推動律令的儒家化。(2)評價:法律以親屬間的尊卑親疏為量刑原則之一(準五服以制罪),維護儒家的三綱五常。5.戶籍制度與基層治理【鏈接·選擇性必修1·P100】黃白籍制含義黃籍:西晉以黃紙登記戶主姓名、年齡、家庭情況,裝訂成冊;白籍:東晉對從北方南渡而來僑居的州、郡、縣人口進行登記,不向白籍人口征發賦役。結局東晉后期和南朝,政府為增加賦役,不時將僑居戶口編入所居郡縣戶籍,稱作土斷,使白籍人口土著化,承擔賦役。一、政治制度(二)魏晉南北朝制度的創新基層治理:北魏孝文帝:五家為一鄰,五鄰為一里,五里為一黨白籍出現的原因:大量北方人口涌入南方,為招募流民進行生產,對僑人給予免除賦役之優待,故用“白籍”;“土斷”出現的作用:打擊豪強士族勢力,增加政府的賦稅收入和兵源,促進民族交融。①東漢以來戰事頻繁,人口流動加劇;②土地兼并,豪強地主、世家大族與國家爭奪人口,戶籍散亂;③保障賦役征發的需要。思考:分析東晉戶籍制度變化的原因?基層教化:重視家訓、編修族譜經濟農業手工業商業農業:①北方戰亂,經濟發展緩慢。北方旱地形成耕耙耱技術,南方水田耕耙技術。②曹魏馬鈞改進翻車。③江南開始大規模開發,南北經濟差距縮小。④土地制度:屯田制、占田制、均田制。⑤經濟形態:莊園經濟、寺院經濟。手工業:①紡織業:曹魏在絲織業中心專門設織造機構,吳國培育出八輩之蠶,蜀錦聞名遐邇。②制瓷業:南方盛產青瓷,北朝燒出成熟的白瓷,把陶瓷坯件放在匣缽中燒制;③冶金業:南北朝出現灌鋼法。

④造紙技術:白度增加,表面比較平滑,紙成為占支配地位的書寫材料。商業:①北方長期戰亂和分裂導致商品經濟水平低下。以物易物成為黃河流域居民主要的交換手段。②江南草市形成;東晉出現草市(鄉村集市),設草市尉。③南北朝時期,當鋪興起。二、經濟狀況(一)經濟發展的成就耕是指耕地;耙是指把土塊弄碎;耱是用荊條等編成的一種農具平整土地。通過耙耱,在地面上形成一層松軟的土層,起到保墑抗旱的作用。魏晉南北朝時期的耕耙耱技術:北方旱地耕耙磨技術、南方水田耕耙技術形成。曹魏改進翻車用于灌溉。匣缽(防止污損)江南的開發原因表現影響①政治環境:北方戰亂,南方相對穩定;②北民南遷:帶來了先進的生產工具、技術和勞動力資源;③自然條件:南方自然條件優越;④統治者的措施:南方統治者的重視;⑤勞動者:南北方勞動人民的辛勤勞動。①農業:大量荒地被開墾出來,耕地面積不斷增加,農業技術得到改進②手工業:紡織、礦冶、陶瓷、造船、造紙等行業都有明顯進步。③商業:農業和手工業發展促進商業的交流和城市的繁榮(出現草市)長江沿岸最為活躍,番禺(廣州)主要對外港口①縮減南北方經濟差距,為后世經濟重心南移奠基;②促進南方文化教育發展;③促進民族交融;④為隋唐經濟繁榮奠基。二、經濟狀況(二)江南的開發土地制度屯田制占田制均田制①含義:屯田制是一種興盛于曹魏時期的封建土地國有制。源于西漢,主要實行于曹魏,國家強制農民或士兵耕種國有土地,征收一定數額的田租。是曹魏為恢復、發展生產、保證軍需而實行的政策。②內容:分為軍屯和民屯。③特點:兵農合一④影響:降低軍費開支,減輕人民負擔;抵御游牧民族的入侵;促進了北方經濟恢復和發展;有利于邊疆的開發,推動了民族交流。二、經濟狀況①含義:兩晉時期實行的土地私有制度。農民、士族等向官府登記自有田畝,占田數是國家允許占有的土地限額。②內容:農民按限額占有土地,征收田租;士族地主有占田、蔭客、蔭親屬等特權。③目的:既保證政府收入,又保護士族特權。(三)土地制度:屯田制、占田制、均田制民屯由國家招募流亡或者通過遷移人口的辦法開展,并將流民按軍事制度組織起來,墾荒種田,由政府提供土地、工具,收成與官府四六分成,構成屯田組織上的人身依附關系。軍屯在軍隊的駐扎區組織士兵投入的農業生產。結合北魏孝文帝改革(民族關系部分)

魏晉時期的莊園經濟發展達到了一個高峰期,一方面是社會的動蕩加快了地方豪強聚族而居,……另一方是士族渡江之后,在政治上的地位日益顯赫,擁有了大規模的土地和數量龐大的依附人口。……士族地主建立的莊園把大量的流民招攬進來,使他們成為佃農,在莊園的土地上從事生產。與此同時,流民南遷,將北方先進的生產技術帶到南方,莊園主為滿足生產經營的需要,推廣了水利興修,促進了南方地區的經濟發展。——摘自《從魏晉時期士族莊園與中世紀西歐莊園中尋找鄉村振興的啟示》根據材料,指出魏晉時期莊園經濟發展到頂峰的原因和歷史作用。二、經濟狀況(四)經濟形態:莊園經濟(塢堡)、寺院經濟時代:三國吳(222—280年)尺寸:高31.5㎝

長67.5㎝

寬53cm出土地點:黃陂區灄口出土青瓷塢堡

三國時期的青瓷塢堡,1986年出土于黃陂灄口鎮,是一件能充分反映當時地主莊園經濟縮影的典型器物。長方形。由圍墻、前門樓、四隅角樓、左右廂房和四個蓋缽式谷倉組成。門樓內站立一個武士俑,周邊一圈有回廊欄板。土地制度莊園經濟(塢堡)寺院經濟1、原因:①經濟上:土地兼并的盛行,大土地私有制的發展。②政治上:九品中正制的實行、門閥士族的發展壯大。③社會上:自然災害、沉重的賦稅徭役和動蕩的時局,大量流民依附于莊園。2、特點:①規模大;以農業為主,多種經營;自給自足;②聚族而居,賓客相附(徒附、賓客、族人、部曲等)③擁有私人武裝(部曲),易形成割據勢力。3、影響:①積極:一定程度上保存了生產力,穩定社會秩序。②消極:影響國家財政收入和兵役雜稅來源,是導致分裂割據的經濟基礎。二、經濟狀況①含義:以寺院為中心的獨特的封建地主經濟形式。②原因:佛教廣泛傳播;統治者的支持;③剝削方式:租佃制;發放高利貸。④影響:為佛教文化發展提供物質基礎;加重農民負擔;與政府爭奪勞動力,影響政府財政收入;(四)經濟形態:莊園經濟(塢堡)、寺院經濟史料

魏晉南北朝時期,一種特殊的農業經營方式----佛教莊園經濟發展起來。社會上把這些在佛教莊園里耕種的農戶稱為“佛圖戶”。“佛圖戶”必須把生產的大部分農副產品上交給佛寺的高級僧侶,還要為佛寺勞作服役,從事各種雜務。“佛圖戶”喪失了原有受政府監管的戶籍,世代在佛教莊園里務農,不準隨意離開,實際上已淪為佛教莊園的依附農民。佛教莊園生產的各種農副產品主要供莊園內部享用,很少與外界進行商品交換。依照慣例,官府對莊園的僧侶(尼)、“佛圖戶”免征徭役、兵役和賦稅。

——選自朱紹侯主編《中國古代史》1.佛道盛行的概況三、文化發展(一)佛道盛行,儒學正統地位受到挑戰江南春作者:唐·杜牧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佛教:兩漢之際傳入中國,魏晉時期,佛教漸趨本土化道教:是中國的本土宗教。東漢至魏晉南北朝,是道教形成和確立的時期。東漢末年,太平道創始人張角就利用宗教發動了著名的黃巾起義。2.佛道盛行的原因(儒學正統地位受到挑戰的原因)

儒學本身在思辯性和理論性存在嚴重不足。儒學在孔子創立之時,只是一些倫理原則和教條。儒學充斥著道德說教,卻缺乏治心的手段。

西漢以來,今文經與讖緯神學結合,趨向神秘化和迂腐繁瑣;東漢以來,今文經與古文經的爭論,儒學獨尊地位發生動搖。(1)魏晉時期社會動蕩,政治黑暗,傳統儒學受到質疑;(2)佛道相關理論優勢,且日益本土化;(3)儒學自身的分裂傾向;三、文化發展(一)佛道盛行,儒學正統地位受到挑戰3.佛道盛行的影響(1)挑戰傳統儒學,沖擊傳統倫理思考:談談佛教學說和中國本土儒學存在什么矛盾之處?1、與儒家文化中“三綱五常”矛盾。(如僧尼剃發出家違反家庭人倫)2、與儒家等級觀念矛盾。(佛法提倡眾生平等)3、與儒學積極入世相矛盾。(佛教提倡超脫塵世)4、佛教為外來宗教。(夷狄之分)(2)佛門不事生產,影響賦役征派南北朝時期,佛教過于興盛,從北齊始,皇家崇佛,全國有寺廟四萬所,僧尼三百萬人,占全部人口的七分之一還多。佛家寺院有特殊政策保護,可以不交稅,有自己的財產。亂世中遁入佛寺的人口不斷增多,給國家賦稅收入和兵役來源造成了威脅。三、文化發展(一)佛道盛行,儒學正統地位受到挑戰(2019·全國Ⅲ)在今新疆和甘肅地區保存的佛教早期造像很多衣衫單薄,甚至裸身,面部表情生動;時代較晚的洛陽龍門石窟中,造像大都表情莊嚴,服飾亦趨整齊。引起這一變化的主要因素是 A.經濟發展水平 B.繪畫技術進步 C.政治權力干預 D.儒家思想影響(1)挑戰傳統儒學,沖擊傳統倫理;(2)佛門不事生產,影響賦役征派;(3)推動理學興起,影響傳統文學藝術;(4)本土化的佛教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3.佛道盛行的影響三、文化發展(一)佛道盛行,儒學正統地位受到挑戰D“三武一宗滅佛”指北魏太武帝滅佛、北周武帝滅佛、唐武宗滅佛、后周世宗滅佛的合稱。這一現象與當時僧侶地主和世俗地主間日益突出的經濟利益矛盾有關,也與意識形態領域內的不同文化的碰撞交匯相關。“三武滅佛”一方面是佛教的發展對社會經濟正常運轉產生負面影響的結果,另一方面也是佛教與中國儒家正統文化和道教文化爭奪思想統治權的結果。三武一宗滅佛4.反佛斗爭三、文化發展(一)佛道盛行,儒學正統地位受到挑戰代表:南朝無神論思想家范縝主張:“神滅論”(1)背景:(2)內容:(3)影響:①東漢經學式微,佛道思想沖擊儒學正統地位;②國家分裂、社會動蕩,統治階級內部政治殘殺頻繁;③社會上出現逃避現實政治斗爭、崇尚老莊的玄學。①思想上:用老莊的思想解釋《周易》等儒家經典,主張虛無的“道”,宣揚“無”是產生萬物的根本。②政治上主張“無為而治”;③生活作風上任其“自然”;④社會風氣上崇尚“清談”(拋開現實、崇尚玄理的談論)。(糅合儒道,以道家思想解釋儒家學說)積極——有助于士人個性解放;消極——忽視禮教,崇尚玄虛;逃避現實的消極人生觀。三、文化發展(二)魏晉玄學唐代孫位《高逸圖》(又名《竹林七賢圖》)“竹林七賢”是指魏末晉初的七位名士:阮籍、嵇康、山濤、劉伶、阮咸、向秀、王戎。七人是當時玄學的代表人物。領域時間成就文學東漢末年開始以曹操父子為代表的建安文學、東晉陶淵明的田園詩、南朝駢文、南北朝民歌等風格各異的文學形式書法東漢末年成為一種藝術魏晉南北朝時期隸書、草書、楷書和行書等書體均已完備,進入到自覺階段東晉王羲之諸體兼精,世稱“書圣”繪畫東晉出現知名專職畫家,顧愷之提出“以形寫神”,代表作《女史箴圖》和《洛神賦圖》石窟魏晉至隋唐時期山西大同云岡石窟、河南洛陽龍門石窟、甘肅敦煌莫高窟等三、文化發展(三)科學文化藝術的繁榮領域時間成就數學南朝祖沖之精確地算出圓周率是在3.1415926-3.1415927之間農學北朝賈思勰著述的《齊民要術》,是中國現存最早最完整的農書地理西晉裴秀繪制出《禹貢地域圖》,并提出繪制地圖的方法(制圖六體)醫學東晉東晉葛洪所著《肘后備急方》記載了青蒿對瘧疾的治療作用教育西晉設立的國子監是古代中國的最高學府和教育行政機構(三)科學文化藝術的繁榮三、文化發展

升華——魏晉南北朝時期文學藝術的特點(1)帶有分裂割據的烙印。此時期中國社會處于分裂割據的狀態,不同的地域文化帶有不同的特點,具有明顯的差別,尤其是南北文化差異很大。(2)體現民族交融的特色。重要文化成就來自不同民族優秀分子的創造,具有代表性的文化成就體現了不同民族的風格。(3)思想領域異常活躍。道教傳播,佞佛與反佛斗爭激烈,玄學一度盛行,儒釋道三教出現合流的跡象,文學、藝術、石窟都打上佛教的烙印。(4)科技成就突出。如祖沖之對圓周率的計算、賈思勰的《齊民要術》、酈道元的《水經注》等。(5)具有承上啟下的意義。為隋唐文化的繁榮昌盛奠定了基礎。歸納總結:魏晉南北朝時期文學藝術的特點民族交融雙向性魏晉墓葬壁畫耕牛圖北方少數民族墓室壁畫《采桑圖》漢族婦女制作蒸饃與烙餅磚畫漢代跪俑北齊校書圖由跪坐轉變為垂腳落座含義:民族交融是指各民族間共同生活、彼此學習、共同發展、逐漸交融的過程,包括經濟生活、文化語言、風俗習慣、民族心理等趨向一致。四、民族交融民族交融原因方式特點實質影響(一)民族關系概況①北方少數民族的內遷;②各民族之間長期的經濟文化交流;③漢族先進文化吸引;④戰爭影響;⑤統治者開明的民族政策①民族遷徙和雜居;②民族戰爭;③經濟文化交流;④少數民族統治者改革(北魏)漢化為主;相互學習(雙向性);方式多樣①促進統一多元文化的發展;②促進南方的開發,為經濟重心南移奠基;③推動少數民族封建化,為隋唐大一統奠定基礎四、民族交融從形式上或社會習俗上看,是漢化過程;從經濟上看,是農業化過程;從社會發展上看,是少數民族封建化過程。(1)背景:①社會矛盾尖銳:兩晉南北朝時期,內遷的游牧民族建立政權,征伐不斷,社會矛盾尖銳。②統一北方:鮮卑族拓跋部建立北魏政權,439年重新統一北方。③民族交融加強:戰亂給各族人民帶來苦難,長期的沖突與交往中,民族交融成為歷史發展的潮流。④北魏統治者馮太后和孝文帝崇尚漢文化少數民族內遷(2)目的:促進少數民族政權封建化,鞏固政權。(二)北魏孝文帝改革四、民族交融(3)內容前期:馮太后主持,重點是建立新的制度。均田制國家把控制的荒地分配給農民,農民向政府交納租稅,并承擔一定的徭役和兵役。分得土地不能轉讓和買賣,并不觸及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作用:農民得到土地,有利于經濟恢復發展;有利于保證政府稅收和徭役;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土地兼并。租調制農民承擔定額租調。規定一對夫婦每年向政府繳納粟二石(稱為租),帛或布一匹(稱為調)。有利于國家賦稅征收,提高了國家財政收入。三長制廢除宗主督護制,設三長(五家為一鄰,五鄰為一里,五里為一黨,鄰、里、黨各設一長),直屬于州郡,負責清理戶口、田畝和征役。作用:加強中央對基層的控制,加強了中央集權;有利于國家賦稅徭役征收。俸祿制推行俸祿制和官吏考核制度;嚴懲貪污。作用:整頓吏治,緩和階級矛盾,推動北魏封建化發展宗主督護制:北魏前期是地方基層組織。五胡十六國時期,北方地主豪強把宗族、佃戶組織起來,修筑塢堡以自保,割據一方,武裝自衛,從事生產,維持生存。北魏統一后,任命他們為宗主,以督護百姓,地方的賦稅由他們代為征收。他們往往隱瞞戶籍,借機逃避賦稅,嚴重影響了國家的財政收入。(二)北魏孝文帝改革四、民族交融

一、男子十五歲以上,受露田四十畝,桑田二十畝;婦人受露田二十畝,分露田時會加倍或加兩倍授給,以備休耕;身死或年滿七十歲,須還露田于官,桑田則為世業田,不須還官;按照規定,桑田內要種植一定數量的桑、榆、棗樹等,至于不宜蠶桑的地區,則改受麻田,當中男子十畝,婦人五畝。二、露田、桑田均不得買賣。三、奴婢受田數量和辦法與農民相同。他們可得壯牛一頭,田三十畝,但不再給桑田。四、地方官吏各隨在職地區給予公田,刺史十五頃,太守十頃,治中、別駕各八頃,縣令、郡丞六頃。新舊任相交接,不許出賣。后代謂此“公田”為“職分田”或“職公田”。補充:孝文帝改革——均田制實施前提:國家手中大量無主荒地封建土地國有制(封建小農經濟)性質:評價:積極:①土地開墾推動了北方農業經濟的恢復與發展;②有利于賦役征收,推動鞏固北魏政權③推動了少數民族封建化和民族大融合高潮到來④隋唐沿用,影響深遠局限:①不可能從根本上抑制土地兼并②隨著經濟恢復人口增加,國家無地可授無法維持。后期:孝文帝親政后繼續改革,重點是移風易俗,全面漢化。鮮卑姓改為漢姓鮮卑姓改為漢姓拓跋元步六孤陸拔拔長孫賀蘭賀達奚奚獨孤劉乙旃叔孫勿忸于于丘穆陵穆尉遲尉遷都洛陽改漢姓說漢話通婚姻易服飾實質:少數民族政權自上而下的封建化改革(3)內容思考:史料結合所學:孝文帝遷都的理由有哪些?①洛陽地處中原,文化先進,地理位置重要;②遠離平城(保守貴族集中),有利于減少改革的阻力;③推進漢化政策,加強對黃河流域的統治。(二)北魏孝文帝改革四、民族交融(4)影響積極:政治:有效鞏固了北魏政權,加速了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