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桓晉文之事教學設計_第1頁
齊桓晉文之事教學設計_第2頁
齊桓晉文之事教學設計_第3頁
齊桓晉文之事教學設計_第4頁
齊桓晉文之事教學設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齊桓晉文之事教學設計教學目標:1.了解孟子的民本思想,掌握重要的實詞、虛詞及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識點。2.學習迂回曲折的論辯方法,分析比喻在文章中的重要作用,并能夠運用比喻進行論辯。3.體悟孟子當仁不讓的治世精神,理解孟子同情廣大勞動人民的深切情懷。教學重點:理解文意。教學難點:鑒賞迂回曲折的論辯方法。教學方法:問答法,講授法課時安排:3課時教學過程:一導入古往今來,以天下為己任的仁人志士層出不窮,他們或者為了國家的富強、人民生活的安康付出了畢生的精力和心血,孟子就是其中的一位。二知1解題:介紹齊桓公和晉文公。齊桓公和晉文公稱霸之事。2了解孟子孟子(前372-前289年),名軻,字子輿,戰國時鄒(現山東鄒縣東南)人。孟子是戰國時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曾受業于子思(孔子的孫子)的門人,30歲左右收徒講學。44歲開始周游列國,晚年回到家鄉講學著述,直到去世。后世統治者都把他作為尊崇的偶像,到元、明時被稱為“亞圣”。3了解孟子思想①性本善。(凡人都可以為堯舜)②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民本)③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封建時代士大夫出世進退的準則)④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對國君傲然視之)⑤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于人,治人者食人,天下之通義也。4了解《孟子》《孟子》是戰國時期孟子的言論匯編,記錄了孟子與各家思想的爭辯。有七章十四卷,由孟子及其弟子編纂而成。5介紹故事背景。三整體感知1矯正讀音。2分析重點字詞及句式,翻譯文章內容。3分析課文孟子在本文中的基本政治主張是什么?孟子勸說齊宣王放棄霸道,施行王道,“保民而王”。解釋霸道和王道。根據孟子勸說的思路劃分文章結構層次。第一部分(1—20),主要說齊宣王未實行王道,不是不能,而是不為。第二部分(21—33),從反面論述“霸道”的危害,敦促齊宣王徹底改弦易轍,放棄霸道,實行王道。第三部分(34—35),闡述施行王道的具體措施。3、研讀第一部分,總結孟子的論辯思路。第一層(1—2),提出并明確話題,以問“霸道”開始,轉入說“王道”。第二層(3—14),提出“保民而王”的中心論點,肯定齊宣王能夠保民而王。第三層(15—20),剖析齊宣王的仁心未及于民,未成王道,不是“不能”,而是“不為”。論辯技巧總結①、掌握對方心理,進而因勢利導。②、把握對方的漏洞,而又主動排解。③、運用比喻,闡述淺顯道理。④、正反對比,突出后果。⑤、排比句式,增強語勢。4、研讀第二部分,總結孟子的論辯思路。(1)孟子先以“興甲兵”幾句,不直說霸道,卻列舉了霸道的種種害處,使齊宣王不得不說出“吾何快于是”,從而引導他說出“大欲”。“笑而不言”四字,寫出宣王欲霸天下而又躲躲閃閃,不那么理直氣壯的神態,極盡傳神之妙。(2)孟子明知齊宣王的“大欲”仍是霸業,卻故意以口腹聲色之娛來揣度,形成文章的頓挫,然后道破其“大欲”乃是以力爭霸天下。(3)點明齊宣王的“大欲”后,旋即以“緣木求魚”這個生動的比喻,徹底打碎了他的幻想,猶如當頭棒喝,使文勢如懸崖墜石,有千鈞之力。宣王不禁驚言:有這么嚴重嗎?(4)孟子再步步進逼,以鄒與楚戰為喻,說明齊若與天下對抗,強弱不均之勢顯而易見,從而導出小不敵大、寡不敵眾、弱不敵強的結論,以使齊宣王徹底放棄“霸道”。霸道的危害既已講清,孟子再正面鋪寫行仁政王道的威力,就不能不令齊宣王怦然心動了。論辯技巧總結①.鋪陳排比,迂回包圍迫使齊王說出“吾不為是也”,直言道出齊王“蒞中國而撫四夷”的“大欲”;②.比喻手法:“緣木求魚”比喻“霸道”不可行;③.類比說理:以鄒與楚戰說明霸道不可得天下。5、研讀第三部分,總結孟子的論辯思路。經過上文對王霸利弊的說明,齊宣王表示愿意就教,孟子這才水到渠成地拿出了他的仁政主張:“制民之產”使百姓有恒產,足以飽身養家“謹庠序之教”對他們施以禮義道德的教育論辯技巧總結以兩組排比句對比說出古之明君與今之昏君在生產和教化兩方面的不同做法,進而又以排比句展示“王道樂土”的美好圖景,且又一一對應,整齊嚴密。總結藝術手法①、論辯善設機巧,跌宕起伏②、行文鋪張揚厲,邏輯嚴密③、說理取譬設喻,生動形象④、語言長短結合,風格多樣1、齊宣王首先發招,他詢問的齊桓晉文之事,孟子是否真的沒聽說過?孟子為何不接招?2、本來齊宣王是心不在焉,隨口問“怎樣的道德修養才可以行王道”,但是后來卻逐漸感興趣,問“像我這樣的寡德之人,可以安撫人民嗎”。孟子是用什么來吸引齊宣王的?3、齊宣王“以羊易牛”一事,他本人怎么看?百姓怎么看?孟子怎么看?為什么孟子要為齊宣王找借口?4、王問的是不忍之心與王道的關系,孟子的答案似乎是答非所問,他為什么要告訴齊宣王不為與不能的區別呢?課文總結文章中,隨著齊宣王發出的不同問題,他的關注點不斷地變化,孟子緊緊抓住了齊宣王的心理,因勢利導,層層推進,運用多種論辯技巧,破立結合,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