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屆安徽省高三下學期5月最后一卷歷史試題(含答案)_第1頁
2025屆安徽省高三下學期5月最后一卷歷史試題(含答案)_第2頁
2025屆安徽省高三下學期5月最后一卷歷史試題(含答案)_第3頁
2025屆安徽省高三下學期5月最后一卷歷史試題(含答案)_第4頁
2025屆安徽省高三下學期5月最后一卷歷史試題(含答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5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2025屆安徽省高三下學期5月最后一卷歷史試題2025.05一、選擇題:本大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個是符合題目要求的。1.下圖為良渚文化遺存中出土的玉器和陶器上的動物形象,這些動物成為當時人們的主要蛋白質來源。水稻、菱角和芡實在這一地區的可食用植物遺存中占據絕對的主導地位。由此可推知,這一地區()良渚文化玉器和陶器上的動物形象A.開始出現原始農業 B.稻作農業與手工業得到發展C.彩繪陶器驚艷奪目 D.貧富分化和私有制尚未產生2.周初統治者通過對“殷鑒不遠”的反思,在文化傳統上從殷人的尚“鬼”轉向了周人的尚“文”,在為政理念上從殷商“率民事神”轉向西周“敬德保民”,實現了中華文明“治道”理性化的重大變革。這反映出西周“治道”的核心理念是()A.慎終追遠 B.重視血緣 C.注重人本 D.以孝治國3.從中唐到北宋,經學開始由漢學向宋學轉變,經學解釋方法由章句訓詁轉為義理詮釋。崇尚內圣之學的道學學派將自己的人格理想、精神境界、修身養性的追求,與《四書》的經典體系與義理詮釋結合起來。這種轉變反映出()A.道學學派拋棄傳統儒學 B.學術遠離現實政治C.儒學社會影響不及佛道 D.道德心性漸成核心4.1263年忽必烈始設燕京平準行用庫,次年設諸路平準行用庫,“主平物價,使相依準,不至低昂”。1287年元朝發行至元鈔,“隨路設立官庫,貿易金銀,平準鈔法”。1308年元朝發行至大鈔,再次“隨路立平準行用庫,買賣金銀,倒換昏鈔(殘損紙幣)”這些舉措旨在()A.調控紙鈔發行量平準物價 B.加強對海內外貿易的管理C.促進民族間經濟文化聯系 D.奠定統一全國的物質基礎5.清朝某位皇帝的諭旨:“令軍機處行,不由內閣傳鈔者謂之寄信,外間謂之廷寄”,屬于“凡機事慮漏泄不便發抄者”,直接在軍機處鈐印之后交兵部加封發驛馳遞,“自有廷寄之例,始密且速矣”。軍機章京的辦事之地“不許閑人窺視”。該諭旨意在()A.減輕內閣奏章票擬負擔 B.提高兵部政治地位C.打擊權貴階層架空中樞 D.建立信息保密機制6.甲午中日戰爭期間,日本政府組建了62人的“從軍記者團”,配備最新式印刷設備,用三種語言同步發稿(主要內容見下表),其共同目的在于()報道語種報道重點英文強調“文明開化,正義之師”漢文鼓吹“驅除韃虜,恢復中華”日文塑造“中華正溯,在我東洋”A.炫耀明治維新的成果 B.營造日本軍隊的正面形象C.加速中日戰爭的爆發 D.運用最新技術擴大發行量7.1925年1月,中共“四大”指出:“組織問題為吾黨生存和發展之一個最重要的問題”,“引導工業無產階級中的先進分子,革命的小手工業者和知識分子,以至于鄉村經濟中有政治覺悟的農民參加革命,實為吾黨目前之最重要的責任”。這項決定()A.促進了革命統一戰線的建立 B.增強了工農反對國民黨的信心C.適應了國民革命運動的需要 D.有利于農村革命根據地的鞏固8.從1944年5月起,英國記者斯坦因在陜甘寧邊區的采訪報道稿件不斷受到國民黨的嚴格審查,其中一篇報道僅剩“周恩來稱國民黨……關于談判有所進展、國共局勢有所改善的聲明有意誤導中外民眾”,以及“周恩來表示為贏得最后勝利,國共必須團結”兩句內容過審。這反映出國民黨()A.實行文化專制政策 B.控制了抗日根據地的言論權C.遭遇外國記者攻擊 D.遲滯了國共合作抗日的實現9.1950年12月,《人民日報》報道:“上海十萬學生,在‘一二·九’紀念日,舉行了抗美援朝保家衛國大游行,向中華民族的死敵美帝國主義示威”。1962年7月,在全面抗戰爆發25周年之際,《人民日報》發表社論:“二十五年前,中華民族處于生死存亡的嚴重關頭”。這些宣傳旨在()A.加強社會主義陣營的力量 B.增強民族凝聚意識C.提升社會主義建設的信心 D.抗擊美日武裝侵略10.拜占庭帝國初期,推行皇帝最高權力血親繼承制,強化省區,弱化政區,皇帝嚴格掌控帝國官職的設置和職官的任免權,完善高效的朝廷官僚制和中央政府,建立皇帝直屬野戰軍,強化基督教政策,促使官僚機構效忠于皇帝。這些舉措有利于()A.瓦解莊園與農奴制 B.推動羅馬法體系的最終完成C.皇帝與元老院分治 D.建立君主專制中央集權政治11.在德國科隆城,1216年市政檔案記載著一條“城市空氣使人自由”的法令:“任何農奴入城居住滿2年零9個月(1001天),即自動獲得自由民身份。”斯特拉斯堡的稅吏賬簿顯示,僅1270—1280年間就有317名農奴成功通過此法令獲得自由。材料可以用來說明()A.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 B.城市自治的發展C.民主政治制度的建立 D.理性王國的建立12.16世紀從歐洲開始的宗教改革運動,徹底讓羅馬教廷對借助知識來重塑自己的愿望趨于破滅。有學者認為:“歐洲宗教改革的極速擴展,這對于羅馬教會來說是個非常清楚的信號:羅馬教會再也沒有能力控制西歐世界,控制人們的行為”。這一局面出現的主要原因是()A.人文主義的廣泛傳播 B.羅馬教會的極端腐朽C.宗教信仰觀念的喪失 D.近代民族國家的發展13.據統計,英國在1689年至1801年間通過了13600多項議會法,其中7545個與經濟相關,超過了立法總數的一半以上,這些法令包括影響財產、耕地、采礦、制造業、國內外貿易、水陸交通、貨幣、銀行業、稅收、補貼、勞務市場等活動的法令。據此可知,這些法令的頒布()A.激化了議會與國王矛盾 B.確保了交易的公平合理性C.適應了經濟發展的要求 D.推動世界貿易的和平發展14.美國1784年《新罕布什爾憲法》規定:“社會的每一個成員在享受生命、自由和財產時,都有權受到憲法的保護……未經本人或人民代表機構同意,不得將任何人的財產或其中的一部分加以掠奪或用于公共用途。”這一規定主要體現出()A.邦聯制的弊端 B.分權與制衡 C.人民主權原則 D.財產保障權15.十月革命后,列寧反復呼吁廣大黨員干部要“學會管理俄國”“重新學習”“從頭學起”。強調“工人階級必須增加本階級出身的管理人員,開辦學校,在全國范圍內培養工作干部”,提高馬克思主義理論水平,提升管理經濟工作的能力。其主旨是()A.壯大建設社會主義的力量 B.提高工人階級主人翁意識C.直接過渡到共產主義社會 D.粉碎外國敵對勢力的進攻16.二戰期間,法國巴黎青少年中斷學業,投身于抵抗納粹德國侵略的運動,他們發送傳單、印刷宣傳品、傳遞情報,甚至保護猶太人,襲擊德國官兵或法國維希政府的警察。“這種反對暴力、傀儡政治和邪惡種族主義的激情,并沒有隨著第三帝國的覆滅和維希政府的瓦解而從法國消失。”這體現出巴黎青少年()A.配合政府反抗法西斯侵略 B.暢想美好的未來世界C.維護自由精神和民族尊嚴 D.力圖消除民族不平等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共3小題,共52分。17.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材料一自漢武帝以后,逐漸形成郡國舉孝廉。政府官吏,幾乎全由此項途徑出身。漢代從昭宣以下的歷任宰相,都是由地方選舉而來。東漢后期,天下大亂,鄉舉里選的制度無從推行。曹魏初創九品中正制時,從“眾”從“賢”,依然是根據各地方之群眾輿論與公共意志,依然保留有漢代鄉舉里選之遺愿。但后來變成擁護門第,把覓取人才的標準,無形中限制在門第的小范圍內。唐代改成自由競選,所謂“懷牒自列”,既不需地方長官察舉,更不需中央九品中正制評定;把進仕之門擴大打開,經由各人各自到地方政府報名,參加中央之考試。當時一般非門第中人,貧窮子弟,為要應考,往往借佛寺道院讀書。——摘編自錢穆《中國歷代政治得失》材料二農村歷來是培養中國知識分子的基地,而現在必須在城里辦新式學堂。教授科學、經濟等分科甚細的專業知識則必須把學生集中到新學堂去,新式教育變為以城市為中心。當知識分子由新學堂培養人才為國家官吏的制度,廢科舉的改革就勢不可擋。1905年,清政府廢除了科舉制度。1904~1909年全國學堂統計類別年份總堂數學堂分類官公私堂數百分比(%)堂數百分比(%)堂數百分比(%)19044222360585393922461905827727103314,829586789190619,83052242612,31062229612190735,91311,5463220,32156404612190843,08812,8832925,68859451212190952,34814,3012732,25461579312——摘編自金觀濤、劉青峰《清末新政如何瓦解傳統社會傳統》材料三中央人民政府明確提出:“我們的高等教育……首先要為經濟建設服務”。據統計,1948年全國有大學53所,學院71所。在1950年第一次全國高等教育會議上,中央政府確定的院系調整方針是“以培養工業建設人材和師資為重點,發展專門學院,整頓和加強綜合大學”。1952年,大學體制改革正式啟動,院系調整原則體現了蘇聯模式的精神。1953年新中國高等教育院校分類、分層次統計院校類型本科院校專科院校學校數比例(%)綜合大學13137.1工科院校3633921.4農林院校2812915.9醫科院校2812915.9師范院校2653117政法院校442.2財經院校5273.8語言院校884.4藝術院校69158.2體育院校552.7民族院校221.1合注:因表格中比例的%數據,原先是統計到小數點后兩位,后調整為小數點后一位,數據略有變化,可忽略不計。——摘編自胡建華《蘇聯模式對新中國成立初期高等教育制度建立的影響》(1)根據材料一,概括漢代至唐朝時期官員選拔方面的變化。(6分)(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清末教育改革的特點及其作用。(12分)(3)根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知識,簡述新中國成立初期高等教育體制改革的意義。結合材料一、二、三,說明人才培養與國家治理的關系。(7分)18.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材料從20世紀70年代初至90年代初。亞非拉地區的發展中國家對經濟發展中的一系列問題進行了調整。東南亞國家將國有企業逐步私有化,各國政府頒布規定確保外資企業資產安全,外資可以擁有土地和引進外國技術人員,大大降低進口稅,新加坡和馬來西亞的稅率最低,放松外匯管制,逐步實現本國貨幣自由兌換,大力加強對各類農業初級產品的加工,大力發展重化工業,實現產業的升級。中國實行改革開放,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非洲許多國家放棄了計劃經濟體制,采取擴大市場化、私有化、自由化的方針,促進了經濟的發展。埃及頒布法令規定外資項目“非經司法程序,否則不能被查封、封鎖、沒收或扣押”;努力發展運河、勞務輸出和旅游業等服務行業,增加外匯收入。拉丁美洲推進經濟結構調整,取消貿易壁壘、開放金融市場、私有化以及削減政府開支等,墨西哥加入北美自由貿易區,取得了一定的成效。進入21世紀,中國等亞非拉新興經濟體的崛起成為新時代來臨的關鍵標志。——摘編自黃興民《試論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發展道路》(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20世紀70年代以來亞非拉發展中國家經濟發展道路的特點。(6分)(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20世紀70—90年代亞非拉發展中國家調整經濟問題的影響。(9分)19.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清代康乾時期是中國古代最后一個“盛世”,此后經歷大規模農民戰爭掃蕩以及鴉片戰爭殖民主義炮火轟擊,帝國一蹶不振,不復再現昔日輝煌。傳統社會內部危機周期性發作,以及統治者昏庸腐敗顯然是導致這次衰變的重要原因。不過,這還不足以說明為什么以往歷代雖屢經興衰升沉,卻大體保持向上發展勢頭,并長期居于世界領先地位;而康乾之后的衰變卻使帝國徹底淪入萬劫難復受侮挨打的危局。如所周知,明清時期世界歷史發展的格局發生了重大變化,歐洲主要國家完成了從產生資本主義萌芽到實現資產階級革命和產業革命的飛躍,相繼進入近代工業文明軌道,而中國在世界范圍由先進轉為落后的變化也恰恰發生在明清之際。明清時期的中國是否存在向工業文明演進的可能?明清社會何以未能順利向近代工業文明轉軌?這應該是詮釋處于中國古代鼎盛高峰的農耕文明迅速在世界潮流中殞落原因的關鍵。——摘編自曹大為《明清農耕文明的鼎盛及其在世界工業文明潮流中的殞落》從材料中提取相關歷史信息,自擬論題,并運用所學中國古代史知識加以闡述。(要求:觀點正確,史實準確,史論結合,表述清晰)此資料來源于:中學歷史教學園地(/),未經允許,謝絕轉載。

2025屆安徽省高三下學期5月最后一卷歷史試題參考答案一、選擇題:本大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個是符合題目要求的。題號12345678910答案BCDADBCABD題號111213141516答案BACDAC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共3小題,共52分。17.【答案】(25分)(1)變化:選官標準由血緣、家世門第逐漸發展為才學;選拔方式由推選發展為公開考試;選官原則逐漸走向制度化,注重客觀公正性;選官范圍和基礎日益擴大,官員文化素質不斷提高。(6分,任答3點即可)(2)特點:以城市為中心;新式學堂類型多樣且增長迅速;教學內容以科學、經濟等專業科目為主。(6分,其它言之有理亦可)作用:改變了傳統教育模式:培養了實際有用人才;推動了教育近代化進程;加速了傳統社會結構解體;為資產階級革命培養了人才。(6分)(3)意義:建立了以單科院校為主的大學體制;構建了有計劃培養專門人才的大學教學制度;培養了大批社會主義工業化建設人才;借鑒蘇聯社會主義教育經驗,發展人民教育事業。(4分,任答2點即可)關系:人才是國家治理的重要支撐;國家治理對人才培養具有重要作用;實施科教興國,大力發展教育,培養有用人才。(3分,任意2點即可;其他言之成理亦可得分)18.【答案】(15分)(1)特點:制定適合國情的經濟發展戰略;借鑒先進國家的發展經驗;擴大對外開放,加快產業升級等。(6分,其它言之成理亦可得分)(2)影響:總體上為發展中國家在全球化背景下的經濟發展和國際地位提升奠定了基礎;有利于亞非拉國家走向聯合和推動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的建立;增強了亞非拉國家人民的民族自信心;推動了中國等亞非拉新興經濟體的崛起;促進了經濟區域集團化的發展;存在易引發金融風險和社會矛盾等情況。(9分,每點3分,任意三點即可)19.【答案】(12分)示例1:論題:康乾盛世的背后隱藏著巨大危機(2分)闡述:清代康雍乾三位皇帝前后相繼,一度開創了國家統一、政治穩定、經濟繁榮、人口激增的輝煌盛世。但盛世之中已暗藏危機,其政治、經濟、思想和外交上的局限極大束縛了生產力發展和社會進步。在經濟上固守農耕經濟,遏制了資本主義萌芽成長;政治上設軍機處,進一步強化君主專制;思想上大興文字獄,壓制了思想文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