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2025屆安徽省蕪湖市高三二模語文試題一、現代文閱讀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題。材料一:中國傳統文明綿延幾千年而不絕,除了相對安全的地理環境以及自身巨大的體量等自然因素外,更為主要的原因在于:從內部層面看,中國具有強勁的“內生性”或“內生動力”,它為中國傳統文明的延續提供可持續的有效支撐;從對外交往層面看,中國長期以來實行“外化”方略,它為中國傳統文明的延續提供可持續的有效保障。所謂“外化”方略,主要是指:中國以本域所具有的較高水準的文明(包括物質文明和文化文明)的優越勢能為基礎,主要通過“融合”“化合”“教化”一類的和平交往方式,而不是主要地通過“征服”“掠奪”“擴張”的軍事侵略方式,來進行對外交往活動,向本域的四方區域逐漸擴大自身文明的影響力。(摘編自吳忠民《“外化”:有效保障中國傳統文明綿延不絕》)材料二:中華文明的一個重要特點,是文明的兩個載體相輔相成,完美對接,保證了文明的主體性始終堅固。文明有兩個載體:一是精神的載體,即宗教或非宗教的學說,這是文明的意識形態;二是政治的載體,即國家力量,這是文明的制度保障。精神載體和政治載體缺一不可,否則文明就無所依賴,站立不穩。兩個載體的關系決定了文明的強弱和延續:如果相互支撐,文明就生生不息、長盛不衰;倘若搭配不當,文明就發育不全、難以為繼。中華文明的特別之處,就是在兩千多年前就形成了精神載體(孔子學說)和政治載體(統一國家)的完美對接。自那以后,兩個載體始終相輔相成,形成了中華文明的內核,跨越兩千年而不變,由此保證了文明的主體性始終堅固。相比之下,世界其他主要文明都不是這種情況。例如,西歐一直沒有形成兩大載體的有機搭配:古希臘既沒有完整的國家,也沒有統一的意識形態,盡管古希臘哲人為后人留下了豐富的文化遺產,但作為歐洲最早的文明,它卻如過眼煙云。羅馬時期的歐洲形成了龐大帝國,其國家力量強大,卻長期未出現統一的意識形態;待這種意識形態(基督教)終于出現時,羅馬國家卻行將就木。中世紀的西歐維持了基督教強大的精神力量,從而使文明的精神特征十分明顯;但“國家”卻被拋棄,封建領地解構了國家,也解構了社會。當然,近代民族國家的出現,改變了這種狀況。中華文明的另一個重要特點是它具有高度的融合性,有能力并且有意愿融合一切外來文化。在中國歷史尚沒有文字記載的萌生時期,就有黃帝族和炎帝族融合的傳說,開啟了中華民族的源頭。在以后的發展過程中,華夏與百越、九黎等文明的融合,形成東亞大地的文明主流。再往后,關于“東夷、西戎、北狄、南蠻”的說法,體現著中原文明與周邊文明的互動,而互動的結果,則是出現夏商周三代的變化和秦漢統一的國家,完成中華文明奠基階段的使命。這以后,“中國”和中國以外“異域”的交融互動就成為融合的主題,中華民族在這個過程中不斷發展和壯大。許多人在討論中華民族的屬性時指出:中華民族不是一個血緣的民族,而是一個文化的民族。從血緣上看,中華民族是諸多種群在歷史上形成的集合體,呈現出生理方面的多樣性;然而從文化上看,中華民族顯現出高度的同質性,體現出相同的文化特征,而共同的文化特征正是在幾千年文明交融的過程中形成的,融合造就了中華文明。(摘編自錢乘旦《文明互鑒與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建設》)材料三:我國豐富的歷史文獻保證了中華文化的延綿不斷。面對浩如煙海的文本,僅憑個體研究者的力量,難以形成全面、精確、鳥瞰式的觀察與分析。大數據和機器學習方法的引入,能夠幫助人類形成更加完整、精確的文學文化史。對于詩詞歌賦甚至小說等海量文本大數據,運用無監督學習的聚類算法技術,可以迅速從全局視角獲得文本內容題材的分布和結構,彌補傳統研究方法的局限。例如,LDA主題模型作為一種文本挖掘工具,能夠從文本中發現潛在的主題結構,可以廣泛應用于信息檢索、文本分類和情感分析等領域。運用這一模型,可以識別出全唐詩、全清詩或其他海量文學作品中的不同題材,進一步對每篇作品的單字屬性分布進行計算和加總,還能將每一首詩歸入識別出的題材中,甚至能繪制出一個歷史時期中的詩歌題材演化圖。這種方法不僅有助于增強對單一文本的閱讀和理解能力,也為從宏觀上鳥瞰文化脈絡的時間之變、世代之變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工具。總的來看,以數智方法賦能文明研究,可以讓文明脈絡中的深層結構,特別是那些由個體研究者憑借心腦能力難以發現的內在特征可視化,從而為更好地理解文脈演變和結構特征提供重要方法。以多來源大數據為依托,以人工智能技術為方法,以時間變遷、空間差異、時空演化為視角對文明文化發展過程進行全方位“遙感”,與傳統哲學社會科學研究模式形成了類似遠觀天象和近察物情、望遠鏡和顯微鏡那樣的相互補充。這種數智賦能的文明文化研究方法通常被稱為“文化遠讀”。這種方法有助于揭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經典符號在全球范圍內的影響力與傳播效應,糾正西方數據庫和大語言模型中的偏見,有助于推動中華文明的傳承和創新發展,為理解全球文化的多樣性和獨特性提供新的視角,還能促進該領域的跨學科發展,加速自主知識體系的構建,為其他國家的文化治理實踐提供中國思路。在看到“文化遠讀”這一研究方法巨大應用潛力的同時,也要注意其有一定局限性,比如技術門檻較高、依賴海量數據源和復雜算法等。只有將它與傳統的文化研究方法結合,才能幫助研究者更加全面深入地理解文化意涵。(摘編自陳云松《以數智方法賦能中華文明研究》)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外化”方略為中國傳統文明的延續提供可持續的有效保障,它與中華文明的融合性并不相同。B.時至今日,由于始終沒形成文明的精神載體和政治載體的有機配合,西歐文明的主體性并不堅固。C.在幾千年的發展過程中,中華民族表現出獨特的屬性,即生理方面的多樣性和文化上的高度同質性。D.中華文化綿延至今,與地理環境相對安全、自身體量巨大、歷史文獻豐富等因素都有一定的關系。2.根據材料內容,下列說法正確的一項是(
)A.與中華文明不同,世界其他主要文明是以軍事侵略的方式來擴大其影響力的。B.孔子學說和統一國家的完美對接,使得中華文明優于世界上其他較高水準文明。C.沒有中原文明與周邊文明的積極互動,中華文明奠基階段的使命將不會完成。D.全面深入地理解文化意涵,既要有傳統的文化研究方法,也需文化遠讀的加持。3.下列各項中,有關“文化遠讀”的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文化遠讀有助于人類形成更精確的文學文化史,憑借海量數據源和復雜算法就能出色地解決具體問題。B.文化遠讀能讓文明脈絡中的深層結構可視化,為人們更好地理解文脈演變和結構特征貢獻了重要方法。C.文化遠讀依托多來源大數據,借助人工智能技術,從多個角度全方位地“遙感”文明文化的發展過程。D.文化遠讀為我們提供了文化研究的新方法、新視角,是對中國傳統社會科學研究模式的有益補充。4.合理運用關聯詞語有助于論證說理,請以材料二第二段為例進行分析。5.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鑒而豐富。”中華文明長盛不衰,能為其他國家的文明建設提供哪些啟示?請結合材料簡要概括。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題。秦嶺小城鎮安陳彥“一山未了一山迎,百里都無半里平。宜是老禪遙指處,只堪圖畫不堪行。”賈島這首七言絕句,道盡了我家鄉陜西鎮安的山川地理風貌。遙想1000多年前,賈島在鎮安寫下這樣一首詩來,明顯不像是贊美河山,倒像是走得有點喉長氣短,不禁抬頭向遠處一看,一聲長嘆:哎呀,還是山,怎么走,哪里是個盡頭啊!他“隨意”寫下幾句大實話,遂成千古絕唱。在我童年的記憶中,賈島當年看見的鎮安“現實”,依然是我的現實。“九山半水半分田”的自然環境,仍是“宜是老禪遙指處,只堪圖畫不堪行”的秘境。上世紀70年代初,突然有了一條公路,每天跑著很多軍車,是進一個叫木王的原始森林拉木料,去更加遙遠的地方修鐵路。我第一次坐車,就是軍車。那是在老家柴家坪的沙河灘上,每晚都會停幾十輛綠色“小嘎斯”或“大解放”,在那里洗車、加油、修理。我大舅跟駕駛員們混熟了,竟然將我和我哥抱上去,等人家洗完車,從河邊開到隊列里停靠,能走五六百米遠。那個激動簡直難以言表。誰知車發動后,在沙灘鵝卵石陣上如“搖擺舞”一般扭動起來,我兄弟倆被搖得從車廂左甩到車廂右,從車廂前甩到車廂后,腦子嗡地覺得大致是不得活了,從此有一陣怕坐車。再后來,車就滿世界亂跑了。公路也是大樹分叉一樣,延伸到無盡的溝壑山梁,后來甚至是“村村通”了,人便被車拉到天南地北,走動得不舍晝夜。我到縣城工作時,也有點不相信這公路和汽車滿世界蔓延的現實已是我的世界。我們再也吟不出賈島“一山未了一山迎,百里都無半里平”的詩句,因為我們失去了那種生命體驗。羊腸小道已蒼茫岑寂,而繁華都市轉瞬即至。我們不可能再像賈島一樣,騎一頭瘦驢,去推敲“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的微觀靜謐了,我們在“一日千里”“風馳電掣”。古都長安與小城鎮安,曾經是怎樣一種“萬水千山”的阻隔啊。新中國成立初期,縣長去省城開會,騎一匹騾子,警衛員要隨身背一根“漢陽條子”防土匪,曉行夜宿,10多天才能打一個來回。而現在洞穿秦嶺的隧道,僅18公里多一些,去西安辦事,返程時讓家里燜飯炒菜,車到門口,砧板上的臘肉剛剛出鍋。而這幾十年為改變鎮安的閉塞蠻荒,山民們是付出了怎樣的勞作與犧牲呀!每每行進在像血管一般豐富的山區公路上,總有一幅幅民工為修路付出生命代價的場景浮現在我眼前。小時,我們并不懂得什么叫犧牲,只有多年后“風馳電掣”在這些通衢大道上,才領悟到犧牲對于人類歷史進步的價值和意義。小城鎮安,是勾連漢水、巴山與八百里秦川的一個驛站。天然的地理優勢,形成了秦楚文化的深廣交匯。春秋戰亂與秦王暴政時期,“避世者甚眾”,這里便逐漸形成了一個“宜居環境”,數千年延綿不絕。改革開放時,我恰恰是小城一員,不僅目睹了她的劇變,也是“新潮滾滾”劇中人。那時我們穿喇叭褲,留長頭發,戴蛤蟆鏡,雙手撒把蹬自行車,大冬天挽起袖子把手表亮出來,三五人一橫排,勾肩搭背招搖過市,深遭長輩痛惜:這些年輕人算是報廢了!我們卻以“小城風景”自詡。更有比我們時尚十倍的外來客,也讓我們目瞪口呆,倍感寒磣。就這樣,很快,又通了鐵路、高速公路,小城也反復梳洗打扮著,做了西安后花園。這個“后花園”在200多年前曾得到過一次修葺。一個叫聶燾的湖南進士,被任命到鎮安做知縣。他來了并不安心。那時一縣的人口,比如今一個村子的人都少些,且“道路崎嶇,多有虎患”,出門連抬轎子的人也雇不下。聶燾立即生出“去意”。他父親聶繼模卻是一個明白人,幾番來信鼓舞、誡子,仍不放心,又親自從湖南趕到鎮安,耐心勸服,并為民診病,包括監獄犯人。半年后,父子共同會診出“山民目不識丁、見識淺陋、貧病交加、饑寒盜心”之綜合征。開出方子:啟學堂、招游民、墾荒田、修水利、興蠶桑、倡集市、設義倉,令人口大幅增加。并從文化層面編纂縣志,“網羅天下放失舊聞”,旌表先進,以文化人。“奉調”離開時,父老“扶轎哭送”,以至聶公泣不成聲。這段歷史,已然成為一個縣深厚的文化資源。聶燾的故事,也激勵著一代代小縣人:不要自感卑微,不要嫌棄舞臺小,關鍵看你能唱出啥戲來,是不是個當主角的料。在這片大地上,主角既是文韜武略者,也是蕓蕓眾生。歷史正是這樣一筆一畫寫就,如畫的江山猶如星空,總見無盡的奉獻與犧牲者的眼睛在眨動。正像一代代走出大山去闖蕩世界的人,一撥撥多是兩鬢斑斑甚或兩手空空歸來者,但又有更加活躍的生命,抖擻著精神“風馳”而去。一個小縣,一座小城,便在屢屢升騰的生命氣象中,日漸盛大起來。到上世紀末,鎮安人口已發展到近30萬。人類的高頻率活動,一度帶來生態失衡與危機。那時我已調到西安,每每回鄉,都看到河水被淘金船、采砂船翻起,壁立千仞的山石貢獻著自己的粉身碎骨。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不能怪山民向山水討生活。這個過程與代價,也許是不可逾越的。人類認識現實與自然是需要時間與教訓的。但歷史終于跨越過來,讓縣域內的眾多河流得到修復,大地在幾番震顫后,全然恢復了綠色,甚或成為“天然氧吧”。而原始森林木王,一個當年“萬徑人蹤滅”的地方,也成了“吸粉”寶庫,任多少人撒進去,亦不顯喧囂擁擠。家鄉有一句廣告詞:“小城鎮安,來安去安!”這句話遍布公路鐵路沿線,尤其是讓西安的公交車拉著滿街跑。我覺得這個創意好,誰讓鎮安是她的后花園呢。(有刪改)6.下列對文本相關內容和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正確的一項是(
)A.文章開頭引用賈島的詩句,點明鎮安山多難行的特點,表達作者對家鄉地處偏遠山區的失落感。B.作者回憶第一次坐軍車時搖晃顛簸的體驗,富有畫面感,暗示了鎮安在波折中艱難發展的現實。C.作者用喇叭褲、蛤蟆鏡等詞語,展現了改革開放初期鎮安青年追求時尚、大膽創新的精神風貌。D.文章結尾引用廣告詞,體現了鎮安人對游客的美好祝愿,也表達了作者對家鄉變化的自豪之情。7.下列關于聶燾治理鎮安的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A.200多年前,聶燾對鎮安做了一次“修葺”,這是小縣由野蠻落后走向文明繁榮的標志。B.聶燾父子不但找到了制約鎮安發展的癥結,還積極推行相應政策,多措并舉,成效顯著。C.在父親的鼓勵和幫助下,聶燾帶領當地山民攻堅克難,最終贏得了百姓的尊重和愛戴。D.在回憶鎮安的現代化發展時,插入這一歷史故事,避免平鋪直敘,增強了文章的可讀性。8.結合全文,分析畫線句中“生命氣象”的內涵。9.校刊計劃推出專欄“我與一座城”,請你為轉載《秦嶺小城鎮安》擬寫三條推薦理由。二、文言文閱讀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題。材料一:《續漢書》曰:孝明明德馬皇后,伏波將軍新息侯援之女。建武二十八年,年十三,以選入太子宮。接待同列,如承至尊,先人后己,發于至誠,由是見寵。永平三年春,有司奏請立長秋宮,以帥八妾,上未有所言。皇太后曰:“馬夫人德冠后宮,即其人也。”遂登后位。身衣大帛,御者禿裙不緣。性不喜出入游觀,未嘗臨御窗牖,又不好音樂。誦《易經》,習《詩》,略記大義;讀《楚辭》,尤善其賦頌,疾其浮華;聽論輒摘其要。后志在克己奉上,不以私家干朝廷。兄為虎賁中郎將,兩弟黃門郎,迄永平之世不遷。明帝體不安,召黃門防奉參醫藥,夙夜勤勞。帝崩,后作《起居注》,省去防參醫藥事。章帝即位,后為皇太后,下詔告三輔二千石無得令馬氏婚親因權托屬,奸亂吏治,犯者正法以聞。太后崩,合葬顯節陵。(節選自李昉《太平御覽·卷一百三十七》)材料二:永元十四年冬十月辛卯,詔立貴人鄧氏為皇后。帝每欲官爵鄧氏,后輒哀請謙讓,故兄騭終帝世不過虎賁中郎將。元興元年冬十二月辛未,帝崩。初,帝失皇子,前后十數,后生者輒隱秘養于民間。及帝崩,鄧皇后乃收皇子于民間。長子勝,有痼疾;少子隆,生始百余日,迎立以為皇太子,即皇帝位。尊皇后曰皇太后,太后臨朝。雒陽令廣漢王渙,能以明察發擿奸伏,外行猛政,內懷慈仁。渙喪西歸,道經弘農,民庶為立祠、作詩,每祭,輒弦歌而薦之。太后詔曰:“夫忠良之吏,國家之所以為治也,求之甚勤,得之至寡,今以渙子石為郎中,以勸勞勤。”延平元年八月辛卯,帝崩。太后使騭持節以王青蓋車迎清河王子祜,即皇帝位。太后猶臨朝。詔告曰:“每覽前代,外戚賓客濁亂奉公,為民患苦,咎在執法懈怠。今車騎將軍騭等雖懷敬順之志,而宗門廣大,姻戚不少,賓客奸猾,多干禁憲,其明加檢敕,勿相容護。”自是親屬犯罪,無所假貸。元初六年,太后征和帝弟濟北王壽、河間王開子男女年五歲以上四十余人,及鄧氏近親子孫三十余人,并為開邸第,教學經書,躬自監試。建光元年三月癸巳,皇太后鄧氏崩。(節選自司馬光《資治通鑒·漢紀》)材料三:稱母后之賢,至明德馬后而古今無異詞,后蓋好名而巧于言者也。母后臨朝,未有不亂者也。鄧后之視馬后也為尤賢,馬后賢以名,鄧后較有實矣。詔有司檢敕鄧氏家門非過遣鄧騭兄弟還第皆實也宜乎其賢無以愈也。然而聽政十年,國用不足,至于鬻爵,三輔流亡,天下大困,非后致之而孰使然邪?(節選自王夫之《讀通鑒論》卷二)10.材料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詔有司檢敕鄧氏A家門非過B遣鄧騭兄弟C還第D皆實也E宜乎其賢F無以愈也11.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見,表被動,與《孔雀東南飛》中“府吏見丁寧”的“見”用法相同。B.衣,穿,名詞用作動詞,與《蘇武傳》中“天雨雪”的“雨”用法相同。C.“迄永平之世不遷”與《馬說》中“馬之千里者”的“之”用法不同。D.流亡,流落逃亡,與《離騷》中“寧溘死以流亡兮”的“流亡”意思不同。12.下列對材料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馬后堅持原則,不僅克己奉公,不為家族謀取私利,章帝時還曾下詔約束親屬遵守法度。B.鄧后仁愛良善并且智勇過人,在當時復雜的形勢下秘養諸皇子于民間,守護了皇家血脈。C.鄧后重視教育,注重人才培養,從生源選擇到教學內容確定,乃至考問學業,她都親力親為。D.王夫之褒揚二后的同時,對馬后的好名巧言和鄧后聽政時期出現的混亂狀況也頗有微詞。13.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讀《楚辭》尤善其賦頌,疾其浮華;聽論輒摘其要。(2)每覽前代,外戚賓客濁亂奉公,為民患苦,咎在執法懈怠。14.王夫之認為“鄧后較有實”,材料二中哪些史實可以支持這一觀點?請簡要概括。三、古代詩歌閱讀閱讀下面這首宋詩,完成小題。游張山人園蘇軾壁間一軸煙蘿子,盆里千枝錦被堆①。慣與先生為酒伴,不嫌刺史亦顏開②。纖纖入麥黃花亂,颯颯催詩白雨來。聞道君家好井水,歸軒乞得滿瓶回。[注]①錦被堆:花名。②刺史:詩人自稱。15.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首聯寫墻上畫像和盆中鮮花,給人愜意舒服的感覺,顯出園主人的情趣高雅。B.頷聯“慣與”“不嫌”抒發了主客間真摯淳樸的友情,讓人想見兩人的散淡隨性。C.尾聯“乞得”“好井水”,行為率真自然,流露出詩人對園子真摯的喜愛之情。D.全詩描述了詩人游園時的所見所聞所感,表達了歸隱之情和對官場的不滿。16.詩的頸聯被后代評論家稱贊為“絕妙”,請簡要分析其妙處。四、名篇名句默寫17.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在《屈原列傳》中,司馬遷對《詩經》里的《國風》和《小雅》進行評價的句子是:“,。”(2)宋詞中有許多描寫城市的佳句,如柳永在《望海潮》中用“”形容杭州人口眾多,姜夔在《揚州慢》中用“”形容昔日繁華的揚州十里長街。(3)古代詩人經常用“空”字來表達審美意蘊,如“,”。五、語言文字運用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題。那真是一個如夢似幻的童話般的村子。暮色中,我們走進這莽莽蒼蒼的一片雪白時,就立馬被村莊的美震憾了!一座座身披雪襖、頭戴雪帽的村舍,錯落有致,蜿蜒鋪陳,是那樣的柔美、靜謐、安祥。一棟棟小屋,就像仙人擺放的一個個漢字,在雪地里鋪排成詩;迤邐綿延的一條條村巷、村街,一溜溜屋檐、屋脊,①,充滿韻律感。四周起伏的山巒,是白色的天幕,把村莊擁入懷里,給村莊足夠的安全感。還有那一片片挺立的白樺林為村莊站崗放哨,一堆堆的稻草垛與村莊默默相守。更為美妙的是,每一棟雪白的屋子上方,②。想想看,當村莊的上百棟小屋飄出上百縷炊煙時,那是怎樣的一種詩情畫意!那是不是上百行抒情詩、上百闕繞梁曲?當上百縷炊煙向藍天問候、向晚霞致意時,那是天上與人間在互通款曲。18.下列短語與文中加點的“戴雪帽”語義結構最接近的一項是(
)A.吃食堂 B.編柳條 C.來客人 D.拿金牌19.文中有三處錯別字,請找出并加以改正。20.請在文中橫線處補寫恰當的語句,使整段文字語意連貫,風格一致,每處不超過10個字。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題。日前,我國首口超萬米科探井——深地塔科1井地下10910米成功完鉆,成為亞洲第一、世界第二的陸上垂直深井。深地塔科1井被譽為深入地球內部的“望遠鏡/內窺鏡”,它用了50多只鉆頭和1130多根首尾相連的鉆桿,與5億多年前的地層相遇。科研人員此次成功收獲珍貴程度堪比“月壤”的巖芯,并根據樣品和數據,繪制出亞洲第一份萬米地質剖面圖。科學家還通過信號處理技術,調整頻率范圍,將地球內部地質活動產生的地震波信號轉換為人耳可感知的聲波,讓人近距離感受地球深部的“脈搏”。挺進地球深部,每一米都是對未知的挑戰,每一寸都是向極限的突破,其中高溫、高壓是超深井鉆探中的最大難題。通常每深100米,地溫約上升3℃,加上鉆機摩擦生熱,鉆頭和鉆桿極易變形乃至斷落。且鉆至萬米后,鉆井設備要承受145兆帕的超高壓,相當于在指甲蓋大小的面積上施加1.45噸重量。有人形象地形容萬米之下的鉆桿“軟得像面條”,操作起來很難控制。但深地塔科1井不斷突破“深度”極限,為“中國深度”書寫著新的紀錄。21.請從加點詞語中選擇你認為最貼切的喻體,并分析其表達效果。22.簡要概述第二、三段的主要內容,要求使用轉折關系的句子,保留主要信息,表達準確流暢,不超過45個字。六、作文23.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今天,生成式人工智能已經融入我們的生活。借助AI工具,可以讓我們獲得輕松完成任務的愉悅。但是,在享受這種愉悅的同時,也難免引發我們對自我思考能力可能會降低的擔憂。讀了上面的材料,你有怎樣的聯想與思考?請寫一篇文章。要求:選準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參考答案1.B2.D3.A4.①使表意準確,增強論證的嚴謹性。“盡管……但……”“卻”等關聯詞,準確地論述了古希臘文明和羅馬文明在發展過程中,文化遺產與文明延續性、意識形態與國家命運之間的矛盾和反差。②突出關鍵信息,便于讀者理解主要內容。“從而”強調了基督教精神力量對西歐文明精神特征的塑造作用,“但”則突出了國家力量在中世紀西歐的缺失這一關鍵問題。③使層次清晰,增強論證的邏輯(連貫)性。在分析羅馬時期的歐洲時,兩個“卻”構成的轉折,前后對比,展現羅馬時期國家與意識形態發展的矛盾,層層遞進地論述西歐文明不同階段的問題,使論證層層深入,邏輯環環相扣。(或者:在分析古希臘,“既……也……”并列關系的關聯詞語,從兩個層面闡述古希臘文明載體的缺失,使對古希臘文明的分析條理清晰。)5.①保證文明的主體性:實現文明精神載體和政治載體的完美對接,形成文明的內核。②增強文明的內生性:融合一切外來文化,讓自身文明在交融互動中不斷發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語文教研的活動總結怎么寫呢?(5篇)
- 小班下學期德育工作總結(5篇)
- 數據保護法律法規試題及答案
- 2025年企業小范圍合作與戰略風險管理的整合試題及答案
- 城鎮老舊小區煥新升級方案
- 2025年教育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中的智能校園管理平臺應用報告
- 2025年仿制藥一致性評價對醫藥市場藥品價格的調控影響報告
- 2025年汽車行業供應鏈韌性與風險管理白皮書
- 新質環保生產力
- 行政法學關鍵因素試題及答案總結
- 2025年醫院管理培訓考試試題及答案
- 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課件教學
- 《尿素合成的水溶液全循環法工藝設計綜述》1900字
- 2025-2030中國家政行業市場發展現狀及發展趨勢與投資研究報告
- 2025年共青團入團考試題庫及答案
- 2025年生態環境監測員考試題及答案
- 2025年下半年山東新華書店集團限公司德州分公司招聘20人易考易錯模擬試題(共500題)試卷后附參考答案
- 質量、環境、職業健康安全三合一程序文件
- 學校教輔征訂管理“三公開、兩承諾、一監督”制度
- 2024-2025公司員工安全培訓考試試題及答案典型題
- 2025年全國國家版圖知識競賽(中小學組)題庫及答案(共五篇)匯編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