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遼寧卷)(全解全析)_第1頁
歷史(遼寧卷)(全解全析)_第2頁
歷史(遼寧卷)(全解全析)_第3頁
歷史(遼寧卷)(全解全析)_第4頁
歷史(遼寧卷)(全解全析)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9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2024年中考第一次模擬考試(遼寧卷)歷史(本試卷滿分70分,考試時間70分鐘。)注意事項:1.答卷前,考生務必將自己的姓名、準考證號等填寫在答題卡和試卷指定位置上。2.回答選擇題時,選出每小題答案后,用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如需改動,用橡皮擦干凈后,再選涂其他答案標號。回答非選擇題時,將答案寫在答題卡上。寫在本試卷上無效。3.考試結束后,將本試卷和答題卡一并交回第Ⅰ卷一、選擇題:本題共15小題,每小題2分,共30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符合題目要求。1.下列三幅圖片共同反映了(

)A.書寫載體,漸趨便捷 B.篆刻藝術,惟妙惟肖C.中華文字,傳承創新 D.學術思想,開放包容【答案】C【解析】根據題干信息可知,“甲骨卜辭”,甲骨文相關;“利簋銘文”,與金文相關;“《顏氏家廟碑》(局部)”,與書法相關;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三幅圖片共同反映了中華文字,傳承創新,C項正確;書寫載體,漸趨便捷,與“甲骨卜辭”、“利簋銘文”不符,排除A項;篆刻藝術,與“甲骨卜辭”沒有聯系,排除B項;學術思想,開放包容,題干內容沒有體現,題干信息體現的是“甲骨卜辭”,“利簋銘文”,“《顏氏家廟碑》(局部)”,排除D項。故選C項。2.商鞅變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都是在社會轉型時期進行的重大改革,兩次改革不囿于傳統,除舊布新,對中國歷史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這兩次改革都(

)A.為了實現富國強兵 B.順應了時代發展的潮流C.為了緩和社會矛盾 D.采用了自下而上的方式【答案】B【解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戰國時期,各諸侯國為適應政治經濟的變化,確立新的政治經濟秩序實行變法改革,以求在兼并戰爭中取勝,商鞅變法是成效最大的變法。孝文帝改革前,北方已經出現了民族交融的趨勢,鮮卑族內遷較晚,仍保持鮮卑族習俗,為治理好廣大的北方地區,孝文帝決定實施改革。因此,北魏孝文帝改革和商鞅變法成功的共同原因是順應歷史發展的潮流。B項正確;商鞅變法側重于富國強兵,而孝文帝改革側重于制度的更新、遷都和移風易俗,排除A項;商鞅變法是為了實現富國強兵,以在兼并戰爭中取得優勢地位,而孝文帝改革是為了緩和社會矛盾,改變鮮卑族的落后狀態,排除C項;都采用自上而下的方式進行改革,排除D項。故選B項。3.如圖反映的共同主題是(

)A.中央集權的強化 B.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建立C.民族交融的加強 D.少數民族的漢化【答案】C【解析】三張圖片反映的是胡漢人之間,在宗教、服飾、飲食方面的交流與融合,反映出民族交融的加強,C項正確;材料沒有體現政治方面的集權加強,排除A項;魏晉時期并沒有建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排除B項;材料體現的是雙向的融合,不僅是少數民族的漢化,排除D項。故選C項。4.以下是扎西同學整理的“中國古代智慧”閱讀提綱節選,其中陳述符合史實的是(

)司母戊鼎都江堰絲綢之路大運河夏朝青銅器代表溝通了湘江漓江開通于東漢時期加強了南北交通ABCD【答案】D【解析】依據題干和所學知識,隋煬帝時期,為了加強對全國的統治,下令開通大運河,大運河以洛陽為中心,北至涿郡,南至余杭,加強了南北之間的交通和聯系,D項正確;司母戊鼎是商朝青銅器的代表,排除A項;都江堰是戰國時期李冰在岷江流域主持修建的水利工程,但是溝通湘江、漓江的是秦朝時期修建的靈渠,排除B項;絲綢之路開通于西漢漢武帝時期,排除C項。故選D項。5.歷史文物是研究歷史的重要實物史料。下列歷史文物能夠證明西藏自古以來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的有(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答案】B【解析】根據所學知識,宣政院,是元朝統治中國時期設立的一個直屬中央政府管轄的國家機構,負責掌管全國佛教事宜并統轄吐蕃(今西藏)地區的軍政事務。宣政院的設立使得西藏地區正式成為我國中央政府直接管轄的一個地方行政區域,③正確;奔巴是藏語“瓶”的意思,根據佛經的意思,達賴、班禪、章嘉、哲布尊丹巴等藏、蒙地區的大活佛在圓寂以后都要投胎轉世,出現所謂的“轉世靈童”,由轉世靈童繼任為下一代的達賴、班禪等大活佛,此金瓶的設立和使用反映了清政府對蒙藏地區的有效管理,④正確,B項正確;司母戊鼎是商朝的青銅器,與西藏沒有關系,①錯誤;契丹貨幣適用兩宋時期的遼國,與西藏沒有關系,②錯誤。排除含①或②的選項ACD項。故選B項。6.某歷史教師復習教學時對“近代化的早期探索與民族危機的加劇”先后做了如下設計:近代化的早期探索與民族危機的加劇

近代化的早期探索與民族危機的加劇鴉片戰爭(18401842年)甲午中日戰爭(18941895年)八國聯軍侵華(19001901年)洋務運動(19世紀60年代到90年代中期)戊戌變法(1898年)調整為→鴉片戰爭(18401842年)洋務運動(19世紀60年代到90年代中期)甲午中日戰爭(18941895年)戊戌變法(1898年)八國聯軍侵華(19001901年)此教學內容設計的調整旨在(

)A.凸顯近代中國救亡圖存的時代主題 B.突出歷史事件的時序性C.揭示列強發動侵華戰爭的根本原因 D.關注培養學生家國情懷【答案】A【解析】據題干材料可知,該設計調整前將民族危機和近代化探索分別歸類闡述,西方侵略與中國近代化的探索在時間上的聯系不夠清晰,調整后按照時間線索進行梳理,突出了在每次民族危機后,中國人都有新的近代化探索,這更凸顯近代中國救亡圖存的時代主題,A項正確;“更突出歷史事件的時序性”是表象,不是其主旨,排除B項;調整后,并不會更有利于揭示列強發動侵華戰爭的根本原因,列強發動侵華戰爭的根本原因是為了占據中國市場,排除C項;兩者都關注培養學生家國情懷,并不能體現比較性,排除D項。故選A項。7.電視劇《覺醒年代》藝術地再現了一百年前中國的先進分子、熱血青年那追求真理的澎湃歲月。下列場景符合歷史基本情況的是(

)A.李大釗:今之談文學改良者眾矣,記者末學不文,何足以言此?B.魯迅:予今長斯校(北大),請以三事為諸君告:曰抱定宗旨;曰砥礪德行;曰敬愛師友C.陳獨秀:推倒陳腐鋪張的古典文學,建設新鮮立誠的寫實文學D.胡適:從字縫里看出字來,滿本都寫著兩個字是:吃人!【答案】C【解析】根據題干結合所學可知,電影《覺醒年代》以新文化運動為背景進行創作,陳獨秀主張文學革命,推倒陳腐鋪張的古典文學,建設新鮮立誠的寫實文學,C項正確;“今之談文學改良者眾矣,記者末學不文,何足以言此”是胡適的言論,排除A項;“予今長斯校(北大),請以三事為諸君告:曰抱定宗旨;曰砥礪德行;曰敬愛師友”為蔡元培的話,排除B項;“從字縫里看出字來,滿本都寫著兩個字是:吃人!”是魯迅的話,排除D項。故選C項。8.五四運動和一二·九運動的相同點是(

)①都是由青年學生首先發起

②都發展成全國性的愛國運動③都經過了長期的組織準備

④都具有反對帝國主義的性質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答案】B【解析】根據題干信息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五四運動和一二·九運動都是由青年學生首先發起,①符合題意;五四運動和一二·九運動都發展成全國性的愛國運動,②符合題意;五四運動和一二·九運動都具有反對帝國主義的性質,④符合題意。據此可知,①②④符合題意,B項正確;五四運動是巴黎和會上中國外交失敗引起的,一二·九運動是由“華北危機”引起的,二者沒有經過長期的組織準備,③不符合題意,據此排除含③的A、C、D項。故選B項。9.中國人民銀行發行慶祝改革開放紀念幣。其中面值10元的銀幣背面圖案(如圖)分別為安徽小崗村的禾苗和稻穗、上海浦東標志性建筑及南浦大橋、黃浦江等組合設計、深圳城市建筑、蛇口港、拓荒牛雕塑及飄帶等組合設計。紀念幣這些設計(

)A.體現農村改革的影響 B.凸顯經濟發達城市特色C.反映全方位對外開放格局 D.代表重大事件、成就【答案】D【解析】根據“分別為安徽小崗村的禾苗和稻穗、上海浦東標志性建筑及南浦大橋、黃浦江等組合設計、深圳城市建筑、蛇口港、拓荒牛雕塑及飄帶等組合設計。”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銀幣圖案選擇這些設計元素的理由是它們代表改革開放成就的經典案例,安徽小崗村是最先進行改革的地方,深圳是中國對外開放最早設立的經濟特區,上海浦東是中國90年代對外開放的重點和標志。所以紀念幣這些涉及代表重大事件、成就,D項正確;“上海浦東標志性建筑及南浦大橋、黃浦江等組合設計、深圳城市建筑”沒有反映的是對外開放的內容,排除A項;“安徽小崗村的禾苗和稻穗”反映的是農村經濟體制改革,排除BC項。故選D項。10.閱讀下表中的材料,可以比較出兩種交流的共同作用是(

)阿拉伯人亞歷山大東征阿拉伯人將中國的造紙術等重大發明和印度的棉花、食糖等傳入歐洲。亞歷山大在所征服地區興建了許多城市,有些城市逐漸發展成為新的經濟文化中心,希臘文化被漸漸地傳播到東方。A.使歐洲與中國建立直接交流 B.促進東西方經濟文化交流C.有利于東西方之間物種交流 D.促進歐洲地區經濟的發展【答案】B【解析】根據題干信息,“阿拉伯人將中國的造紙術等重大發明和印度的棉花、食糖等傳入歐洲”可知,阿拉伯人擔當了溝通東西方文化的角色,為世界文化的發展作出了卓越貢獻。根據題干信息,“亞歷山大在所征服地區興建了許多城市,有些城市逐漸發展成為新的經濟文化中心,希臘文化被漸漸地傳播到東方”可知,亞歷山大東征促進了東西方文化的大交匯,加強了東西方之間的經濟聯系和貿易往來。因此阿拉伯人和亞歷山大東征都促進東西方經濟文化交流,B項正確;阿拉伯人、亞歷山大東征都沒有使歐洲與中國建立直接交流,排除A項;阿拉伯人、亞歷山大東征不僅僅有利于東西方之間物種交流,還促進了文化交流,排除C項;阿拉伯人不僅僅促進歐洲地區經濟的發展,也促進了亞洲的經濟發展,排除D項。故選B項。11.“這一事件的意義如此重大,這不僅是因為在運動中天才輩出,燦若群星……(更在于)它所宣揚的思想不啻是向長期以來在基督教神學籠罩下,陷于沉悶窒息的社會送來的一股清新的氣息。”這樣評價是因為這一事件(

)A.涌現出眾多人文主義的大師 B.沖破了宗教神學思想的束縛C.推動了法國的資產階級革命 D.宣傳了理性主義啟蒙思想【答案】B【解析】據材料“這一事件的意義如此重大,這不僅是因為在運動中天才輩出,燦若群星……(更在于)它所宣揚的思想不啻是向長期以來在基督教神學籠罩下,陷于沉悶窒息的社會送來的一股清新的氣息。”并結合所學可知,材料反映的是興起在意大利的文藝復興運動,沖破了宗教神學思想的束縛,有利于人們的思想解放,B項正確;材料強調“這一事件的意義”,A項不符,排除A項;啟蒙運動推動了法國的資產階級革命,而不是文藝復興運動,排除C項;理性主義思想是啟蒙運動的指導思想,文藝復興運動的指導思想是人文主義,排除D項。故選B項。12.對下表解讀正確的是(

)時間事件1640年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爆發1787年美國制定憲法1789年巴黎人民攻占巴士底獄;頒布《人權宣言》1861年俄國農奴制改革;美國內戰1868年日本明治維新A.資本主義制度初步確立 B.民主法制建設的完善C.資本主義制度不斷擴展 D.世界市場的最終形成【答案】C【解析】根據題干表格信息可知,材料反映了資本主義制度在英國、美國、法國、俄國、日本等國家建立,可知材料體現了資本主義制度不斷擴展,C項正確;資本主義制度初步確立說法片面,排除A項;題干材料主要強調資本主義制度不斷擴展,未涉及民主法制建設,未體現世界市場的最終形成,排除BD項。故選C項。13.據《中國大百科全書》軍事卷I統計:一戰中單個士兵日耗物資6公斤,二戰時激增至20公斤;一戰中個人消費值與武器裝備值在軍事消費總值中大約各占50%,二戰時軍事消費總值中武器裝備已升至75%,個人消費占25%:一戰中軍費開支占交戰國預算的40%—45%,二戰時則升至60%—65%以上,這說明(

)A.二戰傷亡數量遠遠高于一戰 B.一戰與二戰性質完全不同C.經濟實力對戰爭影響越來越大 D.世界大戰改變了世界格局【答案】C【解析】根據題干信息“一戰中單個士兵日耗物資6公斤,二戰時激增至20公斤;一戰中個人消費值與武器裝備值在軍事消費總值中大約各占50%,二戰時軍事消費總值中武器裝備已升至75%,個人消費占25%:一戰中軍費開支占交戰國預算的40%—45%,二戰時則升至60%—65%以上”,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材料說明經濟實力對戰爭影響越來越大,C項正確;傷亡數量,在題干內容中沒有涉及,題干內容體現的是“一戰中單個士兵日耗物資6公斤,二戰時激增至20公斤;一戰中個人消費值與武器裝備值在軍事消費總值中大約各占50%”,排除A項;戰爭的性質沒有體現,題干內容體現的是“一戰中單個士兵日耗物資6公斤,二戰時激增至20公斤;一戰中個人消費值與武器裝備值在軍事消費總值中大約各占50%”,排除B項;世界大戰改變了世界格局,在題干內容中沒有涉及,題干內容體現的是“一戰中單個士兵日耗物資6公斤,二戰時激增至20公斤;一戰中個人消費值與武器裝備值在軍事消費總值中大約各占50%”,排除D項。故選C項。14.下圖是某班同學為排演歷史劇擬定的劇本大綱。以此判斷,劇本名稱可能是(

)劇本名稱_______第一幕:“解放者”玻利瓦爾第二幕:章西女王第三幕:“圣雄”甘地第四幕:“非洲年”A.亞非拉的社會主義革命 B.亞非拉的資產階級改革C.亞非拉的民族獨立斗爭 D.亞非拉的資產階級革命【答案】C【解析】根據材料“玻利瓦爾、章西女王、甘地、非洲年”結合可知,玻利瓦爾領導南美人民從西班牙的統治下獲得解放,章西女王領導了印度民族大起義,甘地領導印度人民反抗英國殖民統治的非暴力不合作運動,1960年這一年非洲有17個國家獲得獨立,因此稱為“非洲年”,由此可知,這些共同反映的是亞非拉的民族獨立斗爭,C項正確;社會主義革命材料未體現,排除A項;材料未體現資產階級領導革命和改革,排除BD項。故選C項。15.下列圖片反映的主題是(

)A.兩極政治格局的形成 B.走向和平發展的世界C.信息時代的社會生活 D.多極化趨勢逐漸形成【答案】B【解析】依據題干中的圖片內容并結合所學可知,1945年10月,聯合國成立,它是人類構建世界和平的成果,也是影響最大的國際組織;1995年1月,世界貿易組織成立,它的宗旨是促進全球貿易和經濟發展;20世紀50年代開始,一些新獨立的民族國家為了維護國家獨立、擺脫美國和蘇聯的控制,實行和平、不結盟的對外政策,發起了不結盟運動。1961年,不結盟運動正式成立,標志著廣大發展中國家已經成為國際政治舞臺上一支重要力量;1975年至1995年,聯合國先后召開了四次世界婦女大會,肯定婦女在經濟和社會發展中重要作用,制定世界婦女事業發展戰略,為提高婦女地位做出了積極的努力。因此,題干反映了走向和平發展的世界,B項正確;兩極政治格局是美蘇爭霸的產物,指的是以美國和蘇聯為首的兩大集團在世界的權力結構中占據絕對主導位置,相互對峙的世界格局,與材料無關,排除A項;圖片中沒有體現信息時代的社會生活,排除C項;不結盟運動的興起在一定程度上沖擊著兩極格局,反映了世界多極化的發展趨勢,但是多極化趨勢的形成不能概括題干中所有的內容,排除D項。故選B項。第Ⅱ卷二、非選擇題:本題4小題,16題10分,17題10分,18題12分,19題8分,共40分。16.一個民族的文化,凝聚著這個民族對世界和生命的歷史認知和現實感受,積淀著這個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和行為準則,是民族賴以生存的支柱和靈魂。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10分)【早期中華文明的輝煌】材料一:(1)寫出圖一甲骨上的文字的影響。圖二是什么時期的文字?(4分)【巧奪天工的古代工程】材料二:(2)結合所學知識,寫出圖三水利工程的主要功能。圖四水利工程的作用是什么?(3分)【古代思想文化的高峰】材料三:春秋戰國時,各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聚眾講學,研討學術,著書立說。他們提出各種政治主張和治國方略,希望用自己的學說解決社會問題。各學派在思想上、政治上的觀點不同,學派之間展開激烈的辯論,相互抨擊;同時又相互影響,取長補短。(3)材料三中敘述的思想文化的繁榮局面,在歷史上被稱為什么?其作用是什么?(3分)【答案】(1)影響:①甲骨文是中國已發現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體系較為完整的文字,對中國文字的形成與發展有深遠的影響。(2分)②上部分是戰國時期的文字,(1分)下部分是秦朝的文字。(1分)(2)圖三:防洪、灌溉、水運。(1分)圖四:大運河的開通,加強了南北地區政治、經濟和文化交流。(2分)(3)百家爭鳴。(1分)作用:百家爭鳴促進了思想和學術的繁榮,成為中國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發展的高峰;為中國古代文化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對后世有十分重要而深遠的影響。(2分)【解析】(1)影響:結合所學可知,甲骨文是中國已發現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體系較為完整的文字,對中國文字的形成與發展有深遠的影響。我國有文字可考的歷史從商朝開始;文字:戰國時期,七國文字各異。秦始皇為了消除文字上的差異,命丞相李斯等人統一文字,制定筆畫規整的小篆,作為通用文字頒行全國,所以圖二上部分是戰國時期的文字,下部分是秦朝的文字。(2)功能:觀察可知,圖三是都江堰,是防洪、灌溉、水運的工程;作用:圖四是大運河,大運河的開通,加強了南北地區政治、經濟和文化交流。(3)春秋戰國時,各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聚眾講學,研討學術,著書立說,這一思想文化繁榮局面歷史上稱為百家爭鳴。作用:結合所學可知,百家爭鳴促進了思想和學術的繁榮,成為中國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發展的高峰;為中國古代文化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對后世有十分重要而深遠的影響。17.堅持道路自信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由之路。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10分)材料一

在近代文明的轉型中,世界力圖“改變中國”……我們自己也在內部改變……無論是李鴻章,還是康有為,無論是孫中山,還是毛澤東……都在嘗試利用各種方法,內部改變著“清代中國”,不斷催生著一個嶄新的中國。——裴鈺《改變中國》材料二

這是一聲砸向舊世界的錘頭撞擊,合著十月革命驚天霹靂。從上海望志路到南湖的紅船發力,鍛造出一個民族駛向復興彼岸的航跡。——《信念永恒》材料三

我們黨團結帶領人民找到了一條正確革命道路,進行了二十八年浴血奮戰,完成了新民主主義革命……實現了中國從幾千年封建專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偉大飛躍。——摘自中共十九大報告材料四材料五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共產黨人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改革開放的具體實際結合起來……實現了中華民族從站起來到富起來的偉大飛躍。——近平在紀念馬克思誕辰2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1)結合材料一和所學知識,寫出李鴻章、康有為、孫中山探索近代化道路的代表性事件。(3分)(2)材料二所述事件中確定的黨的奮斗目標是什么?(1分)(3)材料三中“二十八年浴血奮戰”的起止時間和事件分別是什么?(2分)(4)材料四所示組圖展示的是何社會變革?該變革的完成有何歷史意義?(3分)(5)材料五中“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改革開放的具體實際結合起來”取得的重大理論成果是什么?(1分)【答案】(1)事件:洋務運動(或創辦具體的洋務企業);戊戌變法(或公車上書等);辛亥革命(或建立中華民國,制定《中華民國臨時約法》等)。(3分)(2)目標:推翻資產階級政權,建立無產階級專政,實現共產主義。(1分)(3)起:1921年中國共產黨誕生;止: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2分)(4)變革:三大改造。(1分)意義:三大改造的完成,標志著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在我國建立起來。這是中國歷史上最深刻的社會變革,我國從此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2分)(5)理論成果:鄧小平理論(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1分)【解析】(1)事件:洋務派以李鴻章等人為代表,從19世紀60年代到90年代中期,掀起了一場旨在“自強”“求富”的洋務運動;康有為宣傳變法思想,培養變法人才,呼吁變法救國,領導了戊戌變法;孫中山領導了辛亥革命。(2)奮斗目標:由材料“從上海望志路到南湖的紅船發力,鍛造出一個民族駛向復興彼岸的航跡。”可知,材料描述的是中共一大的召開。中共一大確定的黨的奮斗目標是推翻資產階級政權,建立無產階級專政,實現共產主義。(3)時間和事件:1921年,中國共產黨成立開始領導中國人民進行浴血奮戰;1949年,新中國成立,中國共產黨經過二十八年浴血奮戰,完成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任務,實現了中國從幾千年封建專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偉大飛躍。(4)變革:材料四的三幅圖片分別是黨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材料四所示組圖展示的是三大改造;意義:結合所學可知,三大改造的完成,標志著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在我國建立起來。這是中國歷史上最深刻的社會變革,我國從此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5)理論成果: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共產黨人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改革開放的具體實際結合起來,形成了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包括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18.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12分)材料一中國人民經過一百多年前赴后繼、英勇不屈的奮斗,終于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迎來了嶄新的人民共和國。(1)結合所學回答,材料一中①②③所代表的歷史事件。(3分)材料二“他們成立了中國共產黨,領袖是毛澤東。他雖然也遵循馬克思和列寧的學說,但卻走中國自己的道路。他認為,中國革命的載體不是數量較少的工人,而是農村的廣大貧困農民。”——曼弗雷德·馬伊《一口氣讀完世界史》(2)結合所學回答,“中國自己的道路”指什么道路?1927年國民革命失敗后,毛澤東是怎樣依靠“農村的廣大貧困農民”走自己道路的?(4分)材料三開國大典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接受檢閱人民群眾在天安門廣場歡慶新中國的誕生(3)依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請你為“開國大典”寫一段解說詞。(提示:解說詞包括時間、地點、人物、盛況等,字數不少于100字)(5分)【答案】(1)①鴉片戰爭;(1分)②五四運動;(1分)③中共“一大”召開(或中國共產黨誕生)。(1分)(2)道路:井岡山道路(或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道路)。(2分)走出自己道路:發動南昌起義、秋收起義;建立井岡山革命根據地;井岡山會師;創造“工農武裝割據"局面。(答出一點即可,2分)(3)【示例】1949年10月1日,毛澤東等國家領導人登上天安門城樓,首都30萬軍民齊聚天安門廣場,隆重舉行開國大典,毛澤東莊嚴向全世界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54門禮炮齊鳴28響9升國旗(五星紅旗>,奏國歌(《義勇軍進行曲》),隨后,盛大的閱兵式開始,并舉行了盛大的群眾游行慶祝新中國誕生。新中國誕生開辟了中國歷史的新紀元。(5分)【解析】(1)根據材料一中①1840年、②1919年、③1921年;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840年6月,英軍首先進犯廣州,鴉片戰爭爆發;巴黎和會上中國外交失敗,1919年5月4日,北京學生在天安門前發表宣言,并舉行示威游行,引發了五四運動;1921年中共“一大”召開標志中國共產黨誕生。因此①鴉片戰爭;②五四運動;③中共“一大”召開。(2)根據材料二“中國革命的載體不是數量較少的工人,而是農村的廣大貧困農民”,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中國自己的道路”是指一條工農武裝割據、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道路。1927年國民革命失敗后,毛澤東發動秋收起義;建立井岡山革命根據地;創造“工農武裝割據"局面。(3)根據材料三,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開國大典解說詞:1949年10月1日,毛澤東等國家領導人登上天安門城樓,首都30萬軍民齊聚天安門廣場,隆重舉行開國大典,毛澤東莊嚴向全世界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54門禮炮齊鳴28響9升國旗(五星紅旗>,奏國歌(《義勇軍進行曲》),隨后,盛大的閱兵式開始,并舉行了盛大的群眾游行慶祝新中國誕生。新中國誕生開辟了中國歷史的新紀元。【點睛】解答第一問的關鍵是識記鴉片戰爭、五四運動、中共“一大”。解答第二問的關鍵是識記工農武裝割據、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道路。解答第三問需要識記開國大典內容。19.閱讀材料,探究問題。(8分)材料:多年來,中外學者對于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起源進行了全面的探討和分析,提出了許多頗有見地的觀點。觀點一:經濟危機是大戰爆發的重要原因。在危機高峰的1932年,德國的工業產量比1929年下降一半,工廠倒閉,工人失業。此時,魏瑪(德國共和)政府的無能便明顯暴露出來,在危機期間政府推行一系列損害社會中下層和維護社會上層的利益的政黨,社會矛盾迅速激化。在魏瑪政府不斷遭到質疑的同時,法西斯的影響力迅速擴大,納粹黨通過各種宣傳、演講贏取了下層民眾的支持,還取得陸軍和壟斷資產階級的支持,在德國實現了法西斯一黨獨裁統治。希特勒深知,要擴張領土,只有靠武力和戰爭,為此法西斯德國公開踐踏《凡爾賽和約》大肆擴軍備戰,逐漸具備了軍事擴張的能力,擴張野心不斷擴大。觀點二:英法兩國的外交態度加速了大戰的爆發。自從希特勒當權之后,英法兩國政府對于這個危險的獨裁者所做的讓步遠超于它們對于德國前民主政府。當希特勒進軍奧地利并將該國并入第三帝國版圖時,英法兩國表現出來的欣然同意態度使希特勒獲得了進一步的鼓勵,進一步刺激了希特勒的行動。……最初,希特勒并不想對波蘭采取行動,希特勒的原意是準備讓波蘭暫時做他的幫兇,其條件為波蘭應把但澤港歸還德國。但波蘭人不肯讓步。此時,英國人卻作了個完全轉變,改變了五六年來的綏靖政策,決定阻止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