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高考復習化學課時檢測九:物質的量的基本知能評價(含答案)_第1頁
2025年高考復習化學課時檢測九:物質的量的基本知能評價(含答案)_第2頁
2025年高考復習化學課時檢測九:物質的量的基本知能評價(含答案)_第3頁
2025年高考復習化學課時檢測九:物質的量的基本知能評價(含答案)_第4頁
2025年高考復習化學課時檢測九:物質的量的基本知能評價(含答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21世紀教育網精品試卷·第2頁(共2頁)課時檢測(九)物質的量的基本知能評價1.下列對摩爾(mol)的有關說法錯誤的是()A.摩爾是一個單位而非物理量B.摩爾既能用來計量純凈物,又能用來計量混合物C.1mol任何氣體所含分子的數目都相等D.0.5mol氦約含有1.204×1024個電子2.我國航天員成功實現了在太空泡茶,茶裝在特制包裝袋中,注水后用加熱器進行加熱就可以飲用,但要插上吸管以防止水珠飄起來。下列說法正確的是()A.航天員喝茶時注入的2molH2O的摩爾質量是36B.1mol水的質量是18gC.1molH2O含有3mol電子D.標準狀況下,1mol冰水混合物的體積約是22.4L3.下列說法正確的是()A.標準狀況下,22.4LH2和O2的混合物含有的分子數為NAB.標準狀況下,18gH2O的體積是22.4LC.常溫常壓下,11.2LN2含有的分子數為0.5NAD.標準狀況下,11.2LCCl4含有的原子數為2.5NA4.如圖,用油膜法測出一層油酸分子(視為球形)的厚度后,要計算出阿伏加德羅常數的值,還需要下列哪一個物理量()A.油酸分子的直徑B.油滴的體積C.1mol油酸的體積D.油酸的摩爾質量5.下列說法正確的是()A.同溫同壓下,甲烷和氧氣的密度之比為2∶1B.1g甲烷和1g氧氣所含原子數之比為5∶1C.等物質的量的甲烷和氧氣的質量之比為2∶1D.標準狀況下,等質量的甲烷和氧氣的體積之比為1∶26.如圖所示,甲、乙、丙常溫下都為氣體,2mol甲反應生成1mol丙和3mol乙,下列判斷不正確的是()A.1個乙分子中含有2個H原子B.甲的摩爾質量為17g·mol-1C.同溫同壓下,生成丙和乙的體積比為1∶3D.化學反應中各物質的質量之比等于2∶1∶37.某硫原子的質量為ag,12C原子的質量為bg,若NA表示阿伏加德羅常數的值,則下列說法正確的是()①該硫原子的相對原子質量為eq\f(12a,b)②mg該硫原子的物質的量為eq\f(m,aNA)mol③該硫原子的摩爾質量是aNAg④ag該硫原子所含的電子數為16NAA.①③B.②④C.①②D.②③8.在同溫同壓下的兩個容積相同的容器中,一個盛有HCl氣體,另一個盛有H2和Cl2的混合氣,則兩容器內的氣體一定具有相同的()A.原子數B.密度C.質量D.摩爾質量9.在甲、乙兩個體積不同的密閉容器中,分別充入質量相等的CO、CO2氣體時,兩容器的溫度和壓強均相同,則下列說法正確的是()A.充入的CO分子數比CO2分子數少B.甲容器的體積比乙容器的體積小C.CO的摩爾體積比CO2的摩爾體積小D.甲中CO的密度比乙中CO2的密度小10.以“物質的量”為中心的計算是化學計算的基礎。下列與物質的量相關的計算正確的為()A.現有CO、CO2、O3三種氣體,它們分別都含有1molO,則三種氣體的物質的量之比為3∶2∶1B.5.6gCO和4.48LCO2中含有的碳原子數一定相等C.標準狀況下,11.2LX氣體分子的質量為32g,則X氣體的摩爾質量為64D.agCl2中有b個氯原子,則阿伏加德羅常數NA的數值可以表示為eq\f(35.5b,a)11.我國科學家屠呦呦因發現青蒿素治療瘧疾的新療法而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青蒿素的分子式為C15H22O5,相對分子質量為282,雙氫青蒿素的分子式為C15H24O5,相對分子質量為284。NA表示阿伏加德羅常數的值,下列關于青蒿素的說法不正確的是()A.C15H22O5的摩爾質量為282g·mol-1B.14.2g雙氫青蒿素中含有的原子總數為2.2NAC.一個C15H22O5粒子的質量約為eq\f(282,6.02×1023)gD.含有6.02×1023個碳原子的C15H22O5的物質的量為1mol12.一個密閉容器,被中間一個可自由滑動的隔板(厚度不計)分成兩部分,當左側充入1molN2,右側充入一定量CO時,隔板處于如圖位置(保持溫度不變),下列說法正確的是()A.左右兩側氣體分子數之比為1∶4B.右側CO的質量為5.6gC.右側氣體密度是相同條件下氫氣密度的14倍D.若改變右側CO的充入量而使隔板處于容器正中間,保持溫度不變,則應充入0.2molCO13.向三個密閉容器中分別充入N2、H2、O2三種氣體,以下各種情況下排序正確的是()A.當它們的溫度和壓強均相同時,三種氣體的密度:ρ(O2)>ρ(N2)>ρ(H2)B.當它們的溫度和密度都相同時,三種氣體的壓強:p(O2)>p(N2)>p(H2)C.當它們的質量、溫度和壓強均相同時,三種氣體的體積:V(O2)>V(N2)>V(H2)D.當它們的壓強、體積和溫度均相同時,三種氣體的質量:m(H2)>m(N2)>m(O2)14.現有14.4gCO和CO2的混合氣體,在標準狀況下所占的體積約為8.96L。用NA表示阿伏加德羅常數的值,回答下列問題。(1)該混合氣體的平均摩爾質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混合氣體中碳原子的個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將混合氣體依次通過如圖裝置,最后收集在氣球中。①氣球中收集到的氣體的摩爾質量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在標準狀況下,氣球中收集到的氣體的體積為________________。③氣球中收集到的氣體的電子總數為__________。15.某研究性學習小組同學為了探究“在相同的溫度和壓強下,相同體積的任何氣體都含有相同數目的分子”,他們以教材中相關【科學探究】為基礎,設計了如下實驗裝置并記錄相關實驗數據。實驗裝置:部分實驗數據:溫度壓強時間水槽中H2O的質量H2體積O2體積30℃101kPa0300g0030℃101kPa4分鐘298.2g1.243L請回答下列問題:(1)4分鐘時H2、O2的物質的量分別為______mol、______mol。(2)該溫度下,氣體摩爾體積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下列敘述不正確的是________(填字母)。A.氣體摩爾體積與氣體的溫度相關B.在該實驗條件下,3molO2的氣體摩爾體積為74.58L·mol-1C.同溫同壓下,2molCO、CO2混合氣體和2molO2的體積相同D.在該實驗條件下,O2的密度約為1.287g·L-1課時檢測(九)1.D摩爾是物質的量的單位,A正確;摩爾用來計量微粒的量,可以是純凈物的微粒,也可以是混合物的微粒,B正確;氣體物質的量相等,則氣體的分子數目相等,C正確;氦為單原子分子,0.5mol氦含有0.5mol氦原子,1個氦原子含有2個電子,所以0.5mol氦約含有6.02×1023個電子,D錯誤。2.B3.A標準狀況下,H2O、CCl4均為非氣態,B、D錯誤;常溫常壓下,11.2LN2不是0.5mol,C錯誤。4.C由題意可知,一層油酸分子的厚度即為油酸分子的直徑,可算出一個油酸分子的體積,設其體積為V,NA=eq\f(1摩爾油酸分子的體積,V),即只要知道1mol油酸的體積,即可求出NA。5.B同溫同壓下,甲烷和氧氣的密度之比等于二者的相對分子質量之比,則ρ(CH4)∶ρ(O2)=16∶32=1∶2,A錯誤;1g甲烷和1g氧氣的物質的量之比為eq\f(1,16)∶eq\f(1,32)=2∶1,二者所含原子數之比為(2×5)∶(1×2)=5∶1,B正確;根據m=n·M可知,等物質的量的甲烷和氧氣的質量之比等于二者的摩爾質量之比,則m(CH4)∶m(O2)=16∶32=1∶2,C錯誤;根據V=n·Vm可知,同溫同壓下,等質量的甲烷和氧氣的體積之比等于二者的物質的量之比,設甲烷和氧氣的質量均為mg,則n(CH4)∶n(O2)=eq\f(m,16)∶eq\f(m,32)=2∶1,D錯誤。6.D該化學反應中各物質的質量之比為(2×17)∶(1×28)∶(3×2)=17∶14∶3,D錯誤。7.C該硫原子的相對原子質量為eq\f(ag,\f(1,12)bg)=eq\f(12a,b),①對;該硫原子的摩爾質量為ag×NAmol-1=aNAg·mol-1,③錯;mg該硫原子的物質的量為eq\f(mg,aNAg·mol-1)=eq\f(m,aNA)mol,②對;1個硫原子所含的電子數為16,則16NA為1mol硫原子所含電子數,④錯。8.A根據阿伏加德羅定律,在同溫同壓下的兩個容積相同的容器中,一個盛有HCl氣體,另一個盛有H2和Cl2的混合氣,則兩容器內的氣體一定具有相同的分子數,由于HCl、H2、Cl2都是雙原子分子,所以兩容器內的氣體一定具有相同的原子數,故選A。9.D質量相等的CO和CO2的物質的量之比為44∶28=11∶7,根據N=n·NA,二者分子數之比為11∶7,故A錯誤;在溫度和壓強相同時,氣體體積之比等于物質的量之比,為11∶7,故B錯誤;在溫度和壓強相同時,氣體摩爾體積相同,故C錯誤;根據ρ=eq\f(M,Vm),質量相等的CO和CO2的密度之比等于摩爾質量之比,為28∶44=7∶11,故D正確。10.D設一氧化碳、二氧化碳和臭氧的物質的量分別為xmol、ymol、zmol,由三種氣體含有的氧原子個數都為1mol可得x=2y=3z,則三種氣體的物質的量之比為6∶3∶2,故A錯誤;未注明氣體所處狀況,無法計算4.48L二氧化碳的物質的量和含有的碳原子數,故B錯誤;摩爾質量的單位為g·mol-1,故C錯誤;ag氯氣的物質的量為eq\f(a,71)mol,含有的氯原子個數為eq\f(a,71)mol×2NAmol-1=b,則阿伏加德羅常數NA的數值可以表示為eq\f(35.5b,a),故D正確。11.D含有6.02×1023個碳原子的C15H22O5的物質的量為eq\f(1,15)mol,D錯誤。12.C左右兩側氣體溫度、壓強相同,相同條件下,氣體體積之比等于物質的量之比,左右兩側氣體體積之比為4∶1,則左右兩側氣體物質的量(分子數)之比為4∶1,分子數之比也為4∶1,A錯誤;右側CO的物質的量為0.25mol,質量為0.25mol×28g·mol-1=7g,B錯誤;相同條件下,氣體密度之比等于摩爾質量之比,則右側氣體密度是相同條件下氫氣密度的eq\f(28,2)=14倍,故C正確;隔板處于容器正中間時,左右兩側氣體的物質的量相同,則右側應再充入0.75molCO,D錯誤。13.A同溫同壓下,氣體密度之比等于摩爾質量之比,N2、H2、O2三種氣體的摩爾質量分別為28g·mol-1、2g·mol-1、32g·mol-1,故密度:ρ(O2)>ρ(N2)>ρ(H2),A正確;根據pV=nRT=eq\f(m,M)RT得pM=eq\f(m,V)RT=ρRT,當溫度和密度相同時,氣體壓強與摩爾質量成反比,故壓強:p(H2)>p(N2)>p(O2),B錯誤;由A可知同溫同壓下,密度:ρ(O2)>ρ(N2)>ρ(H2),現質量也相同,由m=ρV可知密度與體積成反比,故體積:V(H2)>V(N2)>V(O2),C錯誤;由A可知同溫同壓下,密度:ρ(O2)>ρ(N2)>ρ(H2),現體積也相同,由ρ=eq\f(m,V)可知密度與質量成正比,故質量:m(O2)>m(N2)>m(H2),D錯誤。14.解析:(1)14.4gCO和CO2混合氣體的物質的量為eq\f(8.96L,22.4L·mol-1)=0.4mol,則該混合氣體的平均摩爾質量為eq\f(14.4g,0.4mol)=36g·mol-1。(2)設混合氣體中CO的物質的量為xmol,CO2的物質的量為ymol,根據混合氣體的質量為14.4g,有28x+44y=14.4,根據混合氣體的物質的量為0.4mol,有x+y=0.4,解得x=y=0.2;由于CO和CO2中均含1個碳原子,故0.2molCO和0.2molCO2的混合氣體中共含0.4mol即0.4NA個碳原子。(3)將混合氣體依次通過裝置,則CO2會被NaOH溶液吸收,剩余CO,被濃硫酸干燥后,收集在氣球中。①CO的摩爾質量為28g·mol-1。②標準狀況下,氣球中收集到的CO的體積為0.2mol×22.4L·mol-1=4.48L。③氣球中收集到的CO所含電子的總物質的量為0.2mol×14=2.8mol,電子總數為2.8NA。答案:(1)36g·mol-1(2)0.4NA(3)①28g·mol-1②4.48L③2.8NA15.解析:(1)4分鐘時水槽中H2O減輕的質量為300g-298.2g=1.8g,根據反應:2H2Oeq\o(=,\s\up7(電解))2H2↑+O2↑可知,消耗1.8g即0.1molH2O得到0.1molH2、0.05molO2。(2)0.05molO2的體積為1.243L,所以氣體摩爾體積為eq\f(1.243L,0.05mol)=24.86L·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