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標通史版2025版高考歷史大一輪復習專題二第5講魏晉隋唐時期的經濟與思想文化精練含解析_第1頁
課標通史版2025版高考歷史大一輪復習專題二第5講魏晉隋唐時期的經濟與思想文化精練含解析_第2頁
課標通史版2025版高考歷史大一輪復習專題二第5講魏晉隋唐時期的經濟與思想文化精練含解析_第3頁
課標通史版2025版高考歷史大一輪復習專題二第5講魏晉隋唐時期的經濟與思想文化精練含解析_第4頁
課標通史版2025版高考歷史大一輪復習專題二第5講魏晉隋唐時期的經濟與思想文化精練含解析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PAGEPAGE1第5講魏晉、隋唐時期的經濟與思想文化一、選擇題1.(2024課標Ⅱ)北朝時,嗜好奶類制品的北方人經常訕笑南方人的喝茶習俗。唐中期,北方城市中,“多開店鋪,煎茶賣之,不問道俗,投錢取飲。其茶自江、淮而來,舟車相繼,所在山積”。據此可知,唐中期()A.國家統一使南茶起先北運B.南北方飲食習慣趨于一樣C.南方經濟文化影響力上升D.南方經濟水平已超越北方答案C本題考查唐朝時期南方經濟文化的發展。材料表明,唐朝中期,南方茶葉在北方城市大量銷售,飲茶習俗普遍化,這反映出南方經濟文化影響力上升,故C項正確。材料無法說明唐中期南茶“起先”北運,A項錯誤;單從北方飲茶習俗普遍化無法得出南北方飲食習慣趨于一樣,B項錯誤;材料沒有涉及南北方經濟發展水平,且這一表述與史實不符,D項錯誤。2.(2024四川成都模擬)地區時代陜西河南山西河北甘肅四川江蘇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湖北湖南云南漢代1819451—1141——11唐代321132245151812442029471上表為中國古代各地治水次數的統計。這可以佐證唐代()A.治理黃河仍舊處于首要地位B.政府治水取得了顯著的成效C.經濟重心由北方轉移至南方D.江南地區經濟地位快速提高答案D古代中國以農立國,水利在農業中具有重要地位。從材料信息看,與漢代相比,唐代在江蘇、安徽、浙江、江西、湖南等地的治水次數明顯增加,這反映了這些地方農業的發展,說明江南地區經濟地位快速提高,故選D項。材料信息無法說明治理黃河仍舊處于首要地位,故A項錯誤;材料信息無法體現政府治水的效果,故B項錯誤;南宋時期,我國經濟重心由北方轉移至南方,故C項錯誤。3.(2024江西九江模擬)被孟子稱為“賤丈夫”的民間商人,最初是不合法的,不能到城里市場上去交易。他們只能在野外找個土崗,“以左右望”,獲得利益。后來,民間商人向政府納過稅后就可以在城里的市場上進行交易了。這一變更反映了()A.政府放棄重農抑商政策B.民間商人推動商業市鎮崛起C.政府不再監管商業活動D.民間商人可以取得合法地位答案D從材料信息看,民間商人最初是不合法的,不能到城里市場上去交易,后來他們向政府納過稅后,可以到城里市場上去交易。民間商人通過向政府納稅獲得到城里市場上交易的資格,意味著其可以取得合法地位,故選D項。中國古代始終實行重農抑商政策,A項錯誤;材料體現的是民間商人由非法到合法的變更,沒有涉及商業市鎮崛起的信息,B項錯誤;政府不再監管商業活動的說法明顯與史實不符,C項錯誤。4.北魏時,賈思勰的《齊民要術》總結出一套個體農戶農副兼營的精耕細作農業模式,反復強調農戶不要過度擴大耕種面積,“寧可少好,不行多惡”。這表明()A.精耕細作的目的是追求農業收益的最大化B.精耕細作農業遏止了大土地全部制的發展C.個體農戶為主體的耕作模式抑制農業的進步D.人口與土地的尖銳沖突導致耕作模式的轉變答案A由“寧可少好,不行多惡”可看出賈思勰反對粗放式的濫種,要求把每一塊土地達到最志向的產出,故A項正確。B、C、D三項題干無法體現。5.(2024河北承德模擬)下圖是中國古代一面銅鏡背面的局部,圖飾為葡萄,它的制作朝代應當是()A.商 B.周 C.秦 D.唐答案D漢武帝時張騫出訪西域,溝通了中原與西域的聯系,從今兩地經濟文化聯系越來越親密,葡萄、苜蓿等從西域傳入中原,結合備選項可知,D項正確。6.(2024河南八市測評)唐代敦煌戶籍殘卷記載:700年,戶主見玄均34歲為丁男,戶內另有丁男1人,寡1人,合應授田230畝,而其實際授田為75畝;721年,董思切1戶應授田131畝,而實授田為28畝。這反映了唐代()A.田制已遭到破壞 B.土地安排嚴峻不均C.官吏的腐敗貪污 D.各地的經濟發展不平衡答案A均田制在北魏孝文帝時期建立,隋唐沿襲,從材料看實際授田遠遠小于應授田,故A項正確;材料未體現土地安排嚴峻不均,故B項錯誤;材料反映的是均田制下的授田狀況,無法反映官吏廉潔與否,故C項錯誤;材料只提及敦煌一地的狀況,而且只講了授田狀況,不能說明各地的經濟發展不平衡,故D項錯誤。7.(2024魯皖名校聯考)下圖是考古發掘出的唐代越窯青瓷“喀喇沁摩羯紋葵花形銀盤”。盤內底的大魚化龍圖案為摩羯(印度神話中一種長鼻利齒、魚身魚尾的動物)紋,大魚作翻騰狀,口大張,鼻上卷,“眼后螺旋狀大羊角盤繞一較小的牛耳”,張大的口中刻劃出數道上下翻卷的曲線,頭頂至頸、背直立粗大的鰭。劃到鱗片的尾部呈上翹狀。以下相關解讀最精確的是()A.唐代制瓷業特別發達B.唐代的對外貿易旺盛C.唐代手工業的民營化趨勢明顯D.唐代文化呈現出中外融合的特征答案D本題主要考查唐朝文化特點。從題干材料中的“盤內底的大魚化龍圖案為摩羯(印度神話中一種長鼻利齒、魚身魚尾的動物)紋”可知,唐代越窯青瓷作品上有印度神話的圖案,結合所學學問可知,唐朝時期社會風氣開放包涵,與很多國家經濟文化溝通親密,唐代文化呈現出中外融合的特征,D項正確;A、B兩項都不符合材料主旨,解除;C項在材料中沒有體現,解除。8.(2024四川成都模擬)唐代王建在《汴路即事》中寫道:“千里河煙直,青槐夾岸長。天際同此路,人語各殊方。草市迎江貨,津橋稅海商。”據此可知,當時該地()A.農村市場獲得發展 B.海上貿易居于主導C.坊市界限已經打破 D.區域間販運異樣旺盛答案A本題主要考查唐朝草市的發展。“草市”是農村的集市,材料反映的是農村集市旺盛,A項正確;唐朝時期農業仍是最主要的經濟部門,B項錯誤;唐朝時期,城市中實行坊市制度,C項材料中沒有體現且不符合史實,C項錯誤;D項夸大了唐朝的貿易水平,解除。9.(2024湖南衡陽聯考)唐代官員經商現象特別嚴峻,甚至已經影響到了政府的有效統治。因而,唐朝實行了諸多措施來解決官員經商問題。其詳細舉措有:禁止官員與市場、商人接觸,禁止官吏兼營商業,禁止官吏家屬或其部人經商。下列對此相識符合史實的是()A.唐代官員地位低下 B.唐代商品經濟發達C.唐代缺乏經商意識 D.唐代吏治漸趨腐敗答案B本題主要考查唐朝的經濟政策。材料中唐代官員經商現象特別嚴峻從側面說明唐代商品經濟發達,B項正確。A項說法不符合史實,解除;C項不符合材料主旨,解除;唐朝實行了諸多措施來解決官員經商問題說明唐代加強吏治,以防止腐敗,D項錯誤。10.(2024課標Ⅱ)右圖為三國曹魏《三體石經》的殘片,經文中的每個字均用先秦古文、小篆等三種字體刻寫。這三種字體反映了()A.當時統一文字的努力B.漢字演化的歷史過程C.當時字體流行的實際狀況D.漢字尚未形成完整的體系答案B據題干信息可知,三國曹魏《三體石經》運用先秦古文、小篆等三種字體刻寫,再視察圖片可推斷出另外一種字體是隸書。先秦古文、小篆、隸書三種字體反映了漢字的演化歷程,故答案為B項。11.(2024課標Ⅲ)唐太宗對南朝后期競相仿照蕭子云書法的風氣表示不屑,認為其“僅得成書,無丈夫之氣”,只有王羲之的書法才“盡善盡美”,于是連西州(今吐魯番)幼童習字的范本都是王羲之書帖。王羲之在中國書法史上地位的確立,是因為()A.皇帝好惡確定社會對藝術的評判B.王羲之的藝術成就不行超越C.藝術水平與時代選擇的共同作用D.朝代更替影響藝術評判標準答案C唐太宗認為蕭子云書法“無丈夫之氣”,崇尚王羲之書法的“盡善盡美”,促使社會上形成競相仿照王羲之書法的風氣,這與唐代昂揚進取的時代風貌有關。由此表明,王羲之在中國書法史上地位的確立,除了其自身較高的藝術水平以外,還與時代選擇有關,故應選C項。皇帝的好惡可以“影響”但不能“確定”社會對藝術的評判,解除A項;B項說法太肯定;D項并非材料主旨。12.安史之亂(755—763)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轉折點,有位詩人在這場戰亂中寫了一首詩:“今夜鄜州月,閨中只獨看。遙憐小兒女,未解憶長安。”寫出了千古以來斗爭中妻離子散的悲傷。這位詩人應當是()A.杜牧 B.孟浩然C.杜甫 D.白居易答案C據材料中時間可知該詩人生活在唐朝由盛轉衰時期,題中詩文寫出了妻離子散的悲傷,依據所學可知,詩人杜甫親歷唐朝由盛轉衰的劇變,故選C項。杜牧、孟浩然分別生活在晚唐、盛唐時期,且詩風與題干材料不符,A、B兩項解除;白居易生活在中唐時期,與題干時間不符,D項解除。二、非選擇題13.(2024河北廊坊模擬)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成為當下中國的國家戰略和外交戰略。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絲綢之路”始通于西漢張騫“鑿空”、在西域設置行政管理機構之時。當時的道路,由東而西,自長安經河西走廊通向中亞。經這條路運往西方的商品有蠶絲、絲織品、鐵器等,從西方輸進中國的商品有良馬、葡萄、石榴等。漢代絲綢之路引發了各國相互接觸的劇烈愿望。材料二唐朝絲綢之路暢通,“伊吾之右,波斯以東,職貢不絕,商旅相繼”的局面形成后,絲綢大量輸往很多國家,外來物品也紛紛涌入。絲綢是唐朝賦稅的重要來源,也是政治外交的主要禮物,唐初贈帛與彩緞予突厥,穩定邊疆形勢。“秦漢以來,唐馬最盛”,“絹馬貿易”滿意了西域各國渴望得到的絲綢,西域駿馬也極大地改善了唐朝的軍隊裝備,成為中西交通的重要工具。外來物品如金銀帶把杯、彩釉玻璃等器皿傳入中原,激發了唐朝工匠的仿制愛好和創新熱忱,工藝技術的仿照和審美情趣的啟示,最終使唐代手工業品的制作風格發生了變更。商貿活動帶來了文化融合的多元格局。西域音樂、舞蹈、繪畫,給傳統文化注入清爽的氣息,以外來樂舞為參照,中國古代“功成作樂”的禮儀制度進行了更新改造。敦煌壁畫描繪出只交納商稅、不擔當政府義務、定居唐朝境內創業的外國商旅,莫高窟珍藏的大量佛門經文,以及融合西方藝術創建出嶄新東方美的造像,將人類共同的美、共同的人性經過潛移默化的整合后以藝術形式再現出來。在不同文明的碰撞過程中,唐朝文化得到了極大的補充和發展,并匯合為開創新時代的動力,最終形成了以唐為核心向四周輻射的文化圈。(1)比較材料一、二,指出漢、唐絲綢之路的變更。(12分)(2)結合材料二和所學學問,說明唐朝絲綢之路對中外文明發展的影響。(13分)答案(1)變更:①從地域(范圍)上看,漢朝絲綢之路從中國動身,主要通向中亞;唐朝絲綢之路覆蓋了西亞、南亞乃至非洲東海岸。②從內容上看,漢代以商業貿易為主;唐代從商業貿易擴展到文化、政治、軍事、手工業工藝等領域。(2)影響:①穩定了唐朝西北邊疆形勢;壯大了唐軍實力;②增加了國家財政收入;③促進了中外經濟文化的溝通融合;④推動了唐朝手工業工藝的創新與發展;⑤引領了周邊國家地區的發展,形成了中華文化圈。14.(2024遼寧重點中學協作體聯考)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隋代和唐初中唐及晚唐北方水利水利建設遍及黃河流域及西北各地,西漢時期的水利工程幾乎全部復原,并修建了一些新的灌區。最突出的是引黃澆灌的勝利和關中水利的復原。關中的農田水利,雖然都是在前代基礎上進行的復原和改建,但渠系較前更密,這些工程大大提高了原有水利工程的澆灌實力北方戰亂,水利建設停滯,進而衰退。從天寶十四年(755年)以后的二十多年中,黃河流域幾乎沒有興修新的水利工程,大量的水利工程失修或廢棄,與此同時,很多地方人口急劇削減,幸存的一些水利工程澆灌實力也在下降南方水利太湖地區大規模修筑湖堤和海塘,用以抵抗海潮和湖水的泛濫和侵襲,以土塘為主的南北海塘系統已初步形成,南方的澆灌工具除戽斗、桔槔、轆轤等接著運用外,還比較廣泛地運用了水車太湖流域、洞庭湖流域和鄱陽湖流域基本上達到了水旱無憂、旱澇有收的目的。其中太湖地區在全國的糧食供應中都占據舉足輕重的地位,在南方稻區,水庫已得到了比較普遍的運用——《隋唐五代時期的農業》從表中提取相互關聯的歷史信息,自擬論題,并結合所學學問予以闡述。(要求:寫明論題,前后關聯,史論結合)(12分)答案示例:論題:隋唐時期農業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