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二單元金秋時節本單元的內容無論是課文,還是語文園地中的“日積月累”,都是緊緊圍繞秋天這個專題編排設計的,有描寫秋景的,有描寫秋天的聲音的,有描寫秋雨的,這些內容形成一個有機的整體,都表達了對秋的喜愛、對大自然的贊美之情。本單元的語文要素是“運用多種方法理解難懂的詞語”,既是對借助圖畫、查字典、聯系上下文、聯系生活經驗等了解詞語意思的方法的回顧,也是在此基礎上的延展和提升,旨在引導學生綜合運用多種方法理解難懂的詞語,選擇合適的方法,并逐步做到遷移運用。習作要求是“學習寫日記”,旨在引導學生留心觀察生活,初步學習積累習作的素材,并用日記的形式記錄下來。教學時,教師要注意,一是要引導學生進行朗讀訓練,體會課文優美的語言,在理解、朗讀、背誦中,培養學生初步的語言感受力,并指導學生抄寫自己喜歡的句子;二是有意識地提前布置學生觀察秋天的景象,以便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文,并且在仿寫練習時有內容可寫,有情感可發。分類具體內容內容簡說教學要點課時安排課文古詩三首本文以優美的語言和流暢的音韻,通過古詩的形式向學生展示秋天的不同美景,表達了詩人對秋天的熱愛和贊美。借助圖片和關鍵詞體會詩歌意境,體會詩人對秋天的贊美之情。2課時鋪滿金色巴掌的水泥道本文描寫了“我”在上學路上看到的風景,展現了一幅秋天落葉美景圖。運用多種方法理解難懂的詞語;理解課文內容,體會秋天水泥道的美。2課時秋天的雨本文用優美的語言,將秋天眾多的景物通過秋雨巧妙地串起來,勾勒出一個美麗、豐收、歡樂的秋天,抒發了喜秋、贊秋的情感。弄清課文從哪幾個方面描寫秋天的雨;感受語言文字之美,學會圍繞一個意思寫一段話的方法。2課時聽聽,秋的聲音本文以詩歌的形式描寫了秋天大自然里一些特有的聲音,啟發學生從秋天的聲響中想象秋天景色的美好,充分感受秋天的生機和活力。從朗讀中展開想象,感受美好的秋聲與濃濃的秋情;讀寫結合,嘗試寫幾句小詩。1課時習作寫日記以一篇日記為例,引導學生發現寫日記的方法和好處,學寫日記。了解日記的格式、內容及寫日記的好處;培養觀察、思考并及時記錄的習慣。2課時語文園地交流平臺討論、總結并掌握理解詞語的方法。重點積累描寫秋天的好詞;學會運用理解詞語的不同方法;掌握鋼筆書寫的要領,提高書寫能力。2課時詞句段運用豐富積累詞匯,運用學過的方法理解詞語。書寫提示學寫鋼筆字,注意橫豎筆畫。日積月累積累關于秋天的四字詞語。
4古詩三首教學目標1.認識“徑、斜”等10個生字,讀準多音字“挑”,會寫“寒、徑”等12個生字。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3首古詩,默寫《山行》。(重點)3.能借助注釋,大致理解詩句的意思。能從古詩中描繪的景象知道古詩描寫的季節。(難點)山行1.認識“徑、斜”2個生字,會寫“寒、徑、斜、霜”4個生字。2.通過觀察圖片,看注釋,查字典,根據上下文和生活積累等方法,推測、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重點理解詩句中“遠上”“斜”“生處”“坐”“愛”“于”的意思,進而完整地理解詩意。3.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古詩并能背誦默寫。通過對詩句的誦讀感悟,體會詩中描繪的濃濃秋色和詩人抒發的感情,感受詩歌美的意境。一、激情導入,揭示課題1.出示秋天的圖片,明確單元主題,引導學生形成單元整體印象,從單元整體學習目標過渡到課文學習。導語:同學們,說到秋天,你們的腦海里會浮現怎樣的畫面?我們每個人對秋都有不同的發現和感受,秋天真是一個多姿多彩的季節!今天我們就要踏上一個新的單元學習之旅,主題就是“金秋時節”。在本單元的學習中,我們將吟誦秋天的詩歌,描繪秋天的畫卷,感知秋天的氣息,聆聽秋天的聲音,從而感受到秋天的美好。與此同時,我們還將學會一項新的語文閱讀技能,那就是了解并運用多種方法去理解難懂的詞語。現在,就讓我們穿越回古代,一起去看看古人眼里的秋天吧!2.播放朗讀音頻,學生聽讀三首古詩,觀賞插圖,進入古詩情境。3.課件出示《山行》。齊讀詩歌,理解詩題。二、初讀課文,檢測預習1.指名學生介紹作者。杜牧(803—852)唐代詩人。字牧之,號樊川,京兆萬年(今陜西西安)人。有詩文集《樊川文集》傳世。他的詩豪放、曠達、俊逸,七律和七絕都寫得很成功,而七絕尤為凝練、自然,很多名篇為后人所傳誦。由于他在詩歌方面成就較高,后人把他與杜甫相提,稱他為“小杜”,與李商隱并提,合稱為“小李杜”。2.學生自由朗讀,小組交流。課件出示閱讀交流的要求。(1)讀準字音,識記生字。(2)圈出不理解的詞語,小組交流。3.檢查交流情況,重點解決生字識記、書寫。識字方法:注意讀準翹舌音“霜”,前鼻音“寒”,后鼻音“行、徑”。“行”是多音字,進行組詞造句練習。“寒、徑、霜”可以運用形近字辨析的方法進行識記。“斜”可以運用生字加減法進行記憶。4.教師示范朗讀,學生嘗試劃分節奏,吟誦詩歌。遠上/寒山/石徑斜,白云/生處/有人家。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三、再讀課文,整體感知1.出示詩文配圖,引導探究。(1)仔細觀察圖畫,在詩中可以找到哪些景物?(2)你知道作者在山中行走時是什么季節嗎?畫面和詩句中哪些地方告訴了我們季節呢?(3)這么多的景物中,最吸引作者的是什么?這種景物有什么特點?(4)美麗的楓林晚景使得詩人難以抑制自己的驚喜,哪個字直抒胸臆?詩人的什么動作表現出了這份驚喜?2.看圖想象,引導學生按一定順序說說圖畫上的內容。示例:走進深秋的山林,遠望,一條山路彎彎曲曲向山頂延伸,山腰上云霧裊繞,隱約還有幾戶山居人家;近處,夕陽晚照,楓林似火,動人心魄。這真是一幅動人的山林秋色圖!四、品讀欣賞,深入探究(一)教師“扶”學“遠上寒山石徑斜”。1.理解“遠上寒山”的意思。詩人為何稱這山為“寒山”?(深秋時節,山上草木枯黃,給人一種涼意,故稱寒山。)這石頭小路有什么特點?(曲折不直。)它伸向哪兒?(山頂。)2.引導學生想象畫面,串講句意。教師相機點撥總結。示例:深秋時節,一條彎彎曲曲的小路蜿蜒伸向山頂。方法拓展:古詩的語言極為精練,跟現代文的表達不同。我們在說詩句意思的時候,可以先想象詩句描述的畫面,再結合詩句中重要字詞的意思,把句意說完整、說清楚。如果運用直譯法,也并非逐字逐句進行翻譯,還要調整表述順序,使句意更加流暢才行。(二)半“扶”半“放”學“白云生處有人家”一句。1.引導學生想象描述畫面。行走在山間小路上,你仿佛聽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所見:山高之處,云霧繚繞,炊煙裊裊。所聞:風吟,鳥啼,雞鳴,犬吠。所感:寂靜的深山仍讓人感到鄉野生活的恬淡閑適,充滿生氣。2.比較“生處”“深處”“升處”的差異,突破“生處”難點、易錯點。3.串講前兩句詩意。朗讀回顧,讀出畫面感。(三)“放手”合作學習“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1.自由讀第3、4句,想象畫面。2.結合圖片,交流“坐”“晚”“霜葉”“紅于”的意思。3.學生用“之所以……是因為……”的句式說說這兩句詩描繪的畫面,串講詩意。4.朗讀回顧,讀出喜愛之情。小結:火紅的楓林,火紅的楓葉,是那么生機勃勃,絲毫看不出要走進冬天、走向衰敗的痕跡。這怎能不叫人心生贊嘆啊!同學們,讓我聽聽你們滿懷熱情的朗誦,聽聽你們內心和詩人一樣的喜愛之情。五、朗讀悟情,背誦積累1.個性朗讀比賽。學生朗讀展示,教師評價,齊讀。2.想象詩歌描述的畫面,學生試背3.課堂回顧,總結學習古詩的方法:解詩題,讀詩文,明詩意,想畫面,悟詩情。4.延伸拓展,作業設計。(1)畫:畫一幅秋天的美景,在圖畫中表達自己對秋天的喜愛之情。(2)寫:默寫古詩《山行》,完成一幅書法作品。(3)找:另找一些描寫秋天的古詩,試著理解、體會作者的情感。收集杜牧的故事和詩歌,進一步了解詩人,體會詩人的情感。
《贈劉景文》《夜書所見》1.認識“猶、傲、橘”等8個生字,掌握多音字“挑”,會寫“贈、蓋、送、挑”等8個生字。2.借助圖片和關鍵詞理解詩意,體會詩歌意境,在比較欣賞中體會古詩中飽含的“情”。3.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古詩并能背誦。一、溫故知新,導入新課1.抽查背誦《山行》,齊背。2.再次歸納學習古詩的方法,引入新課。過渡:同學們還記得我們是怎樣學習這首《山行》的嗎?(解詩題,讀詩文,明詩意,想畫面,悟詩情。)今天,我們將運用相同的方法來學習《贈劉景文》《夜書所見》這兩首詩。先來看這首《贈劉景文》。二、學習《贈劉景文》,掌握方法(一)理解詩題《贈劉景文》,故事激趣。1.運用形聲字構字法、編字謎等方法識記生字“贈”。2.理解詩題,介紹作者和背景。背景故事:蘇軾是北宋著名的大詩人,別人又叫他蘇東坡。他是宋代重要的文學家,“唐宋八大家”之一。這首詩是蘇軾贈給劉景文的。劉景文是北宋大將劉平之后,才華出眾,深有抱負。他是一個美髯公,長著一副漂亮的長胡子,這點和蘇東坡很像。劉景文喜歡藏書,任職所得的薪俸基本上都用來買書,簡直是個書癡,這點又與蘇東坡趣味相投。最難得的是,劉景文是將門虎子,為人粗獷豪放,襟懷開闊,甚合蘇東坡脾氣,被蘇東坡稱為“慷慨奇士”。兩個人特別要好。但可惜的是,劉景文因為父親劉平在對西夏的戰爭中曾經被俘,所以一直未被重用,心中難免郁悶惆悵。公元1090年,也就是蘇軾任杭州知州的第二年,劉景文這時候也在杭州做兩浙兵馬都監。有一天,蘇軾看到荷塘殘敗、菊花凋零而橙黃橘綠的秋末景象,想起劉景文已58歲,仍沒有得到重用,而自己也經過數次起落,即將步入人生的深秋,感慨良多,便寫下了這首詩送給劉景文。(二)初讀古詩,疏通朗讀。1.學生借助拼音認讀生難字,讀準字音,讀通句子,爭取讀出古詩的旋律。2.教師檢查朗讀情況,教學生字。(蓋、菊、殘、君、橙。)3.學生邊聽朗讀邊劃分節奏,模仿讀,讀出停頓、節奏、韻律。荷盡/已無/擎雨蓋,菊殘/猶有/傲霜枝。一年/好景/君須記,最是/橙黃橘綠時。(三)圖文結合,畫中會意。1.小組自由學習,合作探究。(1)結合課文注釋,理解詞義、句意。在不理解的地方打上問號。(2)小組內討論自己不明白的地方,把疑難問題記下來。(3)觀察課文插圖,你印象最深的景物是什么?它給了你怎樣的印象?2.欣賞圖片,理解詩句。(1)理解“荷盡已無擎雨蓋”。①出示夏季的荷花荷葉圖,用一個四字詞語形容此時的荷塘。(生機勃勃。)②出示秋季的荷葉干枯圖,再用一個四字詞語形容此時的荷塘。(了無生機。)③詩中哪個字直接點明荷花已經凋謝呢?(盡,凋謝之意。)“擎雨蓋”是什么意思?(“雨蓋”是雨傘的意思,擎雨蓋就是撐起的雨傘,而句中指的是像撐起的一把傘的荷葉。)④對著滿塘殘荷,你有什么感覺?(衰敗,凄涼,悲傷……)(2)理解“菊殘猶有傲霜枝”。①出示菊花圖,欣賞菊花的美,用一個四字詞語來形容。(爭奇斗艷。)②出示菊殘圖,理解“傲霜枝”。(迎風傲立。)③秋風颯颯,菊枝仍精神抖擻地挺立著,你想對它說什么?(學生自由表達。)④串講前兩句詩意。朗讀回顧。(3)教學“一年好景君須記,最是橙黃橘綠時”。①讀這兩句詩,想一想,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深秋時節,金黃的橙子和黃綠色的橘子高高地掛在枝頭。)②討論:蘇軾看到的秋天就只有這些景物嗎?結合自己平時的觀察,發揮你的想象,說一說秋天還有哪些美麗的顏色。(學生交流。)③出示秋天豐收圖。出示課件,引導說話:秋天真是一個的季節!④指名學生說詩意、悟詩情。⑤質疑思考:詩人明明是寫秋天的景物,為什么題目偏偏要用“贈劉景文”呢?明確:蘇軾寫下這首詩,不僅僅是為了贊美秋天的景色。在欣賞秋天的橙黃橘綠、體會收獲喜悅的同時,更通過對菊花的“傲霜”,揭示做人要有堅韌的品格,表達了對朋友劉景文的敬佩與勉勵。3.課堂延伸,文化積累:古詩中特定事物的意蘊和象征。(四)朗讀悟情,背誦積累。1.整首詩賽讀:比一比,看誰讀得最有感情。2.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嘗試背誦,并交流自己的背誦方法。齊背。三、運用方法,自主學習《夜書所見》1.過渡《夜書所見》。出示不同風格的“秋天之景”,引導學生談感受。過渡:秋天是美麗的,秋天也是蕭條的,不同的人看到不同的景象,心中總會有不同的思緒。接下來,我們將要學習本課最后一首古詩《夜書所見》,看看詩人葉紹翁眼中的秋天又有什么不一樣。2.解詩題,明背景,介紹作者。(1)“夜書所見”是什么意思?(“夜”,夜晚;“書”,寫;“所見”,所看到的。夜晚寫下所看到的景象。)(2)誰“夜書所見”?(介紹作者葉紹翁。)(3)詩人是在什么情況下寫下這首詩的?(離開家鄉,獨自在外。)3.初讀詩歌,夯實基礎。(1)課件出示古詩,學生自讀,讀準字音,讀通詩句。教師適時正音,教學生字。(2)引導學生讀好詩句的停頓和節奏。蕭蕭/梧葉/送寒聲,江上/秋風/動客情。知有/兒童/挑促織,夜深/籬落/一燈明。4.學生自讀古詩,結合注釋,理解詩句的意思。在不理解的地方畫一個“?”。5.教師檢查自學情況,引導賞析古詩。(1)一邊讀前兩句,一邊觀察插圖,想象畫面,說說自己看到了什么,又聽到了什么。(2)理解“動客情”。“客”是誰?(詩人。)為什么說詩人是“客”?(因為他身在異鄉。)這份“客情”是一種什么樣的感情?(孤苦、憂愁之情。)此時此刻,他最想念的就是——(家。)這就叫——(思鄉之情。)(板書:孤情)(3)讀后兩句詩,你知道這是什么時間嗎?(深夜。)想一想,詩人是在深夜從遠處看見籬笆間的燈火,他真的能看見小孩子捉蟋蟀的情形嗎?他怎么知道孩子們是在捉蟋蟀呢?(這是作者猜想出來的。引導學生分清想象之景和現實之景,理解“知”是料想的意思。)(4)想象:孩子們還會玩些什么?詩人為什么不做別的想象,就那么肯定這“一燈明”就是“兒童挑促織”呢?(因為他小時候也在夜晚打著燈籠抓蛐蛐。他此時一定想到了自己的童年,想到了自己的朋友,想到了自己的家。)(板書:暖憶)6.朗讀背誦,感悟詩的韻律美、意境美。四、對比閱讀,整體回顧1.引導學生比較異同:對比這三首古詩,你發現了什么?有哪些相同和不同之處?相同:這三首古詩寫的都是秋天(哪個季節)的景色,從詩中“寒山”“霜葉”“菊殘”“橙黃橘綠”“蕭蕭梧葉”“秋風”(哪些景物)可以看出來。不同:詩人看到的景物不同,表達的感情不同。2.拓展關于秋天的詩句,促進感悟。過渡:是啊!同學們,從古至今,這多姿多彩的秋天總能勾起詩人們無限的情思,有“自古逢秋悲寂寥”,也有“我言秋日勝春朝”。你們還搜集到哪些關于秋天的詩句?(學生匯報。)這些詩句是喜悅的,還是悲傷的?讓我們一起讀一讀,再帶著感情誦一誦,好嗎?(學生自由朗誦描寫秋的詩句。)3.完成本課對應訓練。三首古詩應該怎樣教、教學如何分配,這其實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問題。但我們始終要抓住教學目標任務,抓住本年齡段孩子的認知特點去設計課程,這樣才能有的放矢。本次課程內容的安排,一是把握了單元及課文整體,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增強對比閱讀的意識,這有利于在日后不斷增加的閱讀中及時做出評價與選擇;二是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先“扶”后“放”,不管是對三首古詩整體學習方法的考量,還是在一首古詩的學習過程中自學與講學的穿插,都意在引導學生運用“學習——總結——運用”的方法進行學習;三是注重了古詩的朗誦以及我國古代傳統文化的積累,在感知我國優秀傳統文化之美的同時,也能培植學生的人文底蘊。值得注意的是,古詩的用詞、呈現的意境,畢竟與學生的現實生活有距離,怎樣引導學生理解詩歌所描繪的畫面,感悟詩歌意境,就需要教師創設一定的情境,善于引導,這樣才能讓學生更好地發揮想象,從而真正有所感悟,有所收獲。另外,三年級學生的自學能力較弱,即便是在“放”手自學探究的過程中,教師也一定要指導具體的學習方法,不能讓學生感到茫然而無所適從。
5鋪滿金色巴掌的水泥道教學目標1.認識“洼、印”等6個生字,會寫“鋪、泥”等13個生字,會寫“水泥、放晴”等15個詞語。2.能運用多種方法理解“明朗、凌亂”等詞語的意思,并與同學交流理解的方法。能摘抄自己喜歡的句子。(重點)3.能仿照課文或“閱讀鏈接”,用幾句話寫出自己上學或放學路上看到的景色。(難點)1.認識“洼、印”等6個生字,學會“鋪、泥”等13個生字,會寫“水泥、放晴”等15個詞語。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理解課文內容。3.能夠運用尋找近義詞、反義詞,聯系生活實際,或是借助圖像等方法來理解詞語的意思。一、激情導入,揭示課題1.出示一片梧桐樹葉實物或圖片,適時引導學生從樹葉的形狀、顏色等方面觀察描述。過渡:我們平時經常看到落葉,也許誰都沒當回事兒。可是今天仔細瞧瞧,沒想到吧,這樣一片黃綠色的、像你們的小巴掌一樣的梧桐樹葉,也是這么有趣可愛呢!同學們,想象一下,如果滿地都鋪滿了這樣的梧桐樹葉,那又會是一種什么樣的情形?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這樣一篇課文。2.出示課題,理解課題。二、初讀課文,檢測預習1.介紹作者及相關寫作背景。張秋生詩人、兒童文學作家。出版有兒童詩集《“啄木鳥”小隊》《校園里的薔薇花》《燃燒吧,篝火》《愛美的孩子》,童話詩集《小猴學本領》《小粗心奇遇》《天上來的百獸王》,童話集《小松鼠和他的伙伴們》《丫形樹上的初級女巫》《雞蛋·鴨蛋·老鼠蛋》《獅子和老做不醒的夢》《強盜、精靈和巫婆的故事》等。2.聽音頻朗讀,學習停頓和朗讀的語氣。注意自己讀不通順的地方,圈出生字新詞。3.檢測字詞預習情況,指導生字識記與書寫。識字方法:“鋪”是多音字,可以利用查字典的方法進行音義辨別;“印、棕、靴、泥、院”等字,可以結合圖片進行理解;“排、列”等字,可以聯系實際生活,利用教室內桌椅排列進行理解;“洼、增”等字可以聯系形近字進行區分理解。另外,鼓勵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如字謎、順口溜、生字加減法等識記字詞。三、再讀課文,整體感知1.指名分自然段朗讀課文,圈畫喜歡的詞語和句子。2.交流圈畫內容,教師結合交流情況點撥理解重點詞語,指導詞語歸類。啊!多么明朗的天空。(用找近義詞的方法理解)每一片法國梧桐樹的落葉,都像一個金色的小巴掌,熨帖地、平展地粘在水泥道上。(用查字典的方法理解)它們排列得并不規則,甚至有些凌亂。(用找反義詞的方法理解)小結:同學們,理解詞語的方法是多種多樣的。我們可以用聯系上下文、觀察課文插圖、聯系實際生活、找近義詞和反義詞等方法來理解,也可以用自己喜歡的其他方法來理解。3.整體把握課文內容。(1)“金色的小巴掌”指的是什么?(法國梧桐樹的落葉。)(2)作者所寫的事情發生在什么時間?什么地方?(秋天,去上學時,雨后天晴時,上學路上,水泥道上。)(3)他看到了什么?(水泥道上有很多落葉。)有什么感受?(美,喜歡。)(4)引導學生歸納課文的主要內容。4.小組合作,給課文劃分層次,交流為什么這樣劃分,歸納出每一層次寫了什么。上學去(1~3)——上學路上(4~9)——“我”的感嘆(10~11)預設:課文層次的劃分方法有時候不止一種,只要學生言之有理、言之有據,都應該予以肯定。四、課堂回顧,交流收獲1.教師適當總結本課時教學內容,點評表揚學生的課堂表現。過渡:同學們,水泥道平常的時候美不美?可能也是美的,只是課文中的這個孩子并沒有留意。而當秋風秋雨打落了梧桐樹的葉子以后,水泥道呈現出和平常很不一樣的景象,這個孩子一下子就發現了眼前的美景。那這些鋪滿了水泥道的梧桐葉究竟是什么樣子的?這個孩子為什么要寫它們呢?下節課我們再深入到課文中去探究了解。2.引導學生交流收獲。(1)自由交流并積累理解詞語的方法。(2)摘抄、積累文中自己喜歡的詞語和句子。五、作業設計,鞏固提升完成本課對應訓練。
1.抓住文中的關鍵詞語,品析水泥道的美。2.讀寫結合,能夠用幾句話寫一寫上學或放學路上看到的景色。3.讀懂作者對秋天大自然的喜愛之情,激發熱愛大自然的美好情感。一、溫故知新,導入新課1.聽寫詞語,教師小結指導。2.指名說說課文的主要內容。3.教師過渡,導入新課。過渡:多么美的景象,多么美的一條路啊!同學們,我們何不跟隨作者的描繪,同他一起去領略欣賞一番呢?二、研讀課文,重點探究(一)自主交流,初識美感。1.出示自讀要求,引導學生圈畫重點。(1)用橫線畫出描寫水泥道全景的句子。(2)用波浪線畫出描寫梧桐樹葉的句子。2.小組合作交流,仔細讀一讀自己找到的語句,說說是從哪些詞句中體會到美的。(二)匯報展示,品析美文。1.學生匯報圈畫的詞句,教師相機點撥品析重要語句。可是,地面還是潮濕的,不時還能看見一個亮晶晶的水洼,映著一角小小的藍天。預設:引導學生抓住句中“潮濕”“亮晶晶”“一角小小的藍天”來談自己發現的美。水泥道像鋪上了一塊彩色的地毯。這是一塊印著落葉圖案的、閃閃發光的地毯,從腳下一直鋪到很遠很遠的地方,一直到路的盡頭……預設:首先,引導學生抓住句中“彩色”“印著落葉圖案”“閃閃發光”等詞語體會水泥道的美。其次,引導學生體會句子運用的修辭手法,看作者是怎樣描繪出美的。最后,讀出美感。方法拓展:比喻是一種常用的修辭手法,是用具體的、淺顯的、熟知的事物去說明或描寫抽象的、深奧的、生疏的事物。比喻句一般由本體、喻體和比喻詞組成。如:天上的云朵像潔白的棉花糖。每一片法國梧桐樹的落葉,都像一個金色的小巴掌,熨帖地、平展地粘在水泥道上。它們排列得并不規則,甚至有些凌亂,然而,這更增添了水泥道的美。預設:首先出示圖片,引導學生欣賞并描述畫面。其次,引導學生抓住“金色的小巴掌”“熨帖地”“平展地”“排列得并不規則,甚至有些凌亂”來體會美。最后,讀出美感。2.教師配合課件進行引讀,升華美感。引讀:一夜秋風,一夜秋雨。第二天,天放晴了。我走出門一看——(學生接讀:地面還是……小小的藍天。)引讀:你瞧,那梧桐樹上的葉子,還閃著水珠呢!它們一掉下來,便緊緊地粘在濕漉漉的水泥道上了——(學生接讀:水泥道像鋪上了……一直到路的盡頭……)引讀:多么美的一塊地毯啊!我忍不住走上前去仔細觀察——(學生接讀:每一片法國梧桐樹的落葉……增添了水泥道的美。)3.引導學生思考并探究其他知識要點。(1)看著這么美的水泥道,“我”的心情是怎樣的呢?你是從哪些語句中體會到的?明確:①我一步一步小心地走著……愉快地蹦跳著,歌唱著……(從“一步一步小心地走著”可以體會“我”喜愛眼前的美景,不忍心破壞眼前的美景。從“一片一片仔細地數”可以感受到“我”多么喜愛那些鋪在路上的梧桐樹葉啊,“我”是多么可愛的一個孩子啊!“愉快地蹦跳著,歌唱著”說明“我”內心是多么快樂!“我”還把小雨靴比喻成了兩只棕紅色的小鳥,多么巧妙:當樹葉在枝頭搖晃的時候,小鳥在樹葉間跳來跳去,盡情歌唱;當樹葉落到地面時,小雨靴就像小鳥一樣,也在樹葉間蹦來蹦去,真快活呀!)②要不是怕……很慢很慢的。(“要不是……會……”表達了“我”舍不得走完這條水泥道的心情,充分表現了“我”對水泥道的喜愛程度。)③……第一回覺得,門前的水泥道真美啊!(“第一回”說明“我”以前不覺得,讓人體會到新奇、驚喜之情。“真美啊”直接抒發贊美、喜愛之情,點明文章主題。)(2)“一夜秋風,一夜秋雨”一句在文中出現了兩次。第二次是不是重復了?明確:不重復。在結尾處再次出現,是與第1自然段相呼應,可以使文章結構更緊湊,而且讀起來很美,突出了“我”對門前水泥道的喜愛之情,對大自然秋天的喜愛之情。方法拓展:像這樣,文章開頭提到的內容,在結尾處又寫到了,這種方法就叫首尾照應。這種方法使文章結構嚴謹,主題更加突出。(3)質疑探究:“我”僅僅只是喜歡這些梧桐葉、這條水泥道嗎?4.回味品讀課文,升華美感。小結:生活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就在這樣一個秋天的早晨,“我”通過仔細觀察、用心感受發現了水泥道的美,并用豐富的想象、優美的語言對此一一加以描繪,讓讀者身臨其境地感受到了這樣的美。同學們,再讀一讀自己喜歡的部分,用心去體會這種美吧!三、拓展閱讀,賞析名段過渡:同學們,其實,如果我們也像作者一樣留心去觀察,最熟悉的地方就有許多不一樣的風景。咱們再來看看著名作家汪曾祺是怎么寫他的上學之路的。1.出示課后“閱讀鏈接”片段,指名朗讀。2.閱讀與交流。(1)說說汪曾祺的上學路是怎樣的。(要經過一條大街,一條曲曲彎彎的巷子。)(2)汪曾祺在上學路上都看到了什么?(手工作坊……看燈籠鋪糊燈籠。)(3)汪曾祺有什么感受?(百看不厭。)四、讀寫結合,學有所獲過渡:同學們,發現了嗎,在上學路上、放學路上,總有一些美麗的景色、有趣的事情,我們要用雙眼去看,用雙耳去聽,用心去體會,最后還要用文字把它們記下來。出示課后“小練筆”,教師點撥寫法,學生練習寫話。提示:你是怎樣上學的?在路上你看到了什么?你覺得哪些地方很有意思?你有什么感受?2.指名讀話,集體評議。五、背誦積累,作業設計1.摘抄自己喜歡的句子,豐富積累。2.完成本課對應訓練。這是一篇優美的散文,畫面美、語言美、情感美、結構美,但對三年級的孩子來說,本課的重點并非歸納概括出這些“美”來,而是在讀中賞美,在讀后寫美。本課的教學設計有意識地分解了教學目標任務,兩個課時各有側重,每課時的教學重點更突出,更便于學生理解掌握學習方法,培養學習能力。在教學過程中,一要注重以學生為本,引導他們積極交流,運用多種方法理解詞義、理解課文,增強他們學習的主動性;二要借助插圖、多媒體課件等手段,向學生直觀展現“美”,讓他們有美的印象和感受;三要注重朗讀和圈畫,引導學生抓住關鍵詞句賞美、探美,有美的情感和認識;四要讀寫結合,以讀促寫,這樣不單拓寬學生的閱讀視野,也幫助學生從閱讀自然過渡到寫作,引發他們展現美的欲望,提高他們表現美的能力。
6秋天的雨教學目標1.認識“鑰、匙”等10個生字,會寫“盒、顏”等13個生字,會寫“清涼、留意”等14個詞語,并理解相關詞語的意思。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第2自然段。(重點)3.能讀懂課文內容,知道課文從哪些方面寫了秋天的雨,能說出自己最感興趣的部分。(重點)4.能運用多種方法理解“五彩繽紛”等詞語的意思。能發揮想象,仿照例句寫句子。(難點)1.認識“鑰、匙”等11個生字,會寫“盒、顏”等13個生字,會寫“清涼、留意”等14個詞語。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3.理解課文內容,知道課文從哪些方面寫了秋天的雨,說說自己最感興趣的部分。一、激情導入,揭示課題1.播放一段雨聲音頻,引導學生用心傾聽,說說自己聽到了什么。導語:同學們,今天上課之前,老師想跟大家一起,先聽一段音樂。請大家輕輕地閉上眼,用心地聽。(播放音頻。)不同季節的雨聲是不一樣的,帶給我們的感覺也是不同的。那秋天的雨是怎樣的呢?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課文——《秋天的雨》。2.出示課題,朗讀課題:秋天的雨。二、初讀課文,檢測預習1.自主朗讀課文,出示讀書要求。(1)大聲地朗讀課文,把字音讀正確,把句子讀通順。(2)圈出生字新詞。(3)在每一個自然段前標上序號。2.聽音頻朗讀,一邊聽,一邊學習停頓和朗讀的語氣。注意自己讀不通順的地方。3.檢測字詞預習情況,指導生字識記和書寫。識字方法:“曲”是多音字,可結合字義進行讀音區別記憶;“爭、聞、勾”幾個字,可演示動作幫助記憶;“顏、料、票、仙、洞、油”幾個字,可以結合圖片進行理解;“豐、厚”等字可以運用反義詞或是編字謎進行歸類識記;“盒、曲、枚”等在文中作量詞,可適當拓展運用,增強記憶。相機指導歸類識字。三、再讀課文,整體感知1.學生自讀課文,思考:(1)你覺得秋天的雨神奇嗎?有哪些神奇之處?(2)你最喜歡哪些內容,做上記號。2.采取賽讀的方式讓學生欣賞性地朗讀課文,喜歡哪一句就讀哪一句。教師結合朗讀情況進行點撥,指導重音、停頓,理解重點詞語。3.整體把握課文內容。(1)課文每個自然段寫了什么內容?從每個自然段中找一兩句話來概括這個自然段的主要內容。(抓住每一段的第一句話。)方法拓展:我們發現每一段的第一句話都概括了這一段的主要意思,這樣的句子我們叫它——總起句。抓住總起句能讓我們更輕松地讀懂整段話講的是什么。(2)讀一讀第2、3、4自然段,課文是從哪幾個方面寫秋雨的呢?(繽紛的色彩、好聞的氣味、動植物準備過冬的景象。)(3)給課文劃分層次,歸納每一層次寫的是什么。[秋雨到來(1)—秋雨的特點(2~4)—秋雨的作用(5)]四、課堂回顧,交流收獲1.教師適當總結本課時教學內容,點評表揚學生的課堂表現。過渡:同學們,四季的雨總是給我們帶來不一樣的感受。這節課通過生字生詞的學習,通過朗讀,我們對課文已經有了初步的感知,但是,秋天到底是什么樣的,秋雨到底神奇在何處,下節課我們再繼續交流探究。2.引導學生交流收獲。(1)摘抄、積累自己喜歡的詞語和句子。(2)聯系生活,豐富想象:仔細觀察家鄉秋天的某一景物,想一想景物有哪些特點,像課本上那樣,用生動有趣的語言說一說。五、作業設計,鞏固提升完成本課對應訓練。
1.品讀課文,體會秋天的美。背誦第2自然段。2.結合課文內容,運用多種方式理解“五彩繽紛”等重點詞語的含義。3.能發揮想象,仿照例句寫句子。一、溫故知新,導入新課1.聽寫詞語,教師小結指導。2.復習三個總起句,朗讀回顧。過渡:通過上節課的學習,我們知道了課文分別從三個方面來寫秋天的雨,都是什么呢?看看第2到第4自然段的第一句,我們把這樣的句子叫什么?(總起句。)一起讀一讀。3.教師過渡,導入新課。二、研讀課文,重點探究品讀秋雨的清涼、溫柔。1.指名讀第1自然段,引導學生用審美的情趣體悟情感:你覺得秋天的雨神奇在何處?2.集體交流,激發情趣:秋天的大門被秋雨打開了,我們走進了秋天。想象一下,我們看到了什么?聽到了什么?你覺得還有什么?預設:學生自由發言,教師要注意培養他們對自然的觀察能力,并引導他們用上平時積累的詞句進行表述,為下面的學習內容做鋪墊。3.齊讀第1自然段。品讀秋雨的五彩繽紛。1.學生自由朗讀第2自然段。思考:大方的秋雨姑娘把顏色都給了誰?在書上畫一畫,再交流反饋。2.出示秋天色彩絢麗的圖片,引導學生交流自己喜歡的句子。教師相機點撥重點語句。你看,它把黃色給了銀杏樹,黃黃的葉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扇哪扇哪,扇走了夏天的炎熱。它把紅色給了楓樹,紅紅的楓葉像一枚枚郵票,飄哇飄哇,郵來了秋天的涼爽。預設:出示銀杏、楓葉圖片,讓學生自由表達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引導學生抓住“像……”“一枚枚/一把把”“扇哪扇哪/飄哇飄哇”感受作者的喜愛之情。再朗讀體味。金黃色是給田野的,看,田野像金色的海洋。預設:出示金色田野的圖片,引導學生描述想象。如:“秋風拂過,麥浪翻滾,像是在歡呼自己的成熟,像是在呼喚人們趕快來收割。”再朗讀體味。菊花仙子得到的顏色就更多了,紫紅的、淡黃的、雪白的……美麗的菊花在秋雨里頻頻點頭。預設:利用“()的菊花”填空,引導學生積累顏色詞。理解省略號在這里省略的內容。再朗讀體味。3.仿寫訓練。出示句子,引導學生觀察交流并仿寫。4.重點指導學生運用多種方法理解詞語“五彩繽紛”。(1)引導學生抓住文中表示顏色的詞語理解“五彩繽紛”,明確聯系段落具體內容也是理解詞語的一種方法。(2)出示百花、焰火等圖片,結合圖片理解詞意。(3)查查詞典,理解詞意。(4)引導學生說一說生活中“五彩繽紛”的景象或場面,明確聯系生活也是理解詞語的方法。5.朗讀并引導學生嘗試背誦第2自然段。品讀秋雨里好聞的氣味。1.學生自主朗讀第3自然段,畫出文中表示氣味的詞語。2.指名朗讀,師生交流畫出的詞語,引導學生說說讀到這些詞語時有什么感受。3.重點引導學生品味“勾住”。明確:香味無形,怎么能“勾住”腳步呢?因為香味太誘人了,引得人停住腳步舍不得離開。作者不直接寫氣味好聞,而是用一個“勾住”巧妙地體現了氣味的好聞,讓小朋友們都不由自主地朝著好聞的氣味奔去。這樣的表達更生動、更精彩。4.想一想,秋雨里還藏著哪些香味?5.指導學生有感情地齊讀第3自然段,注意讀出對秋天氣味的喜愛之情。品讀秋雨吹起的喇叭聲。1.學生自由朗讀第4自然段,思考:秋雨吹響了金色的小喇叭,它對動植物們都說了些什么?2.引導學生抓住動植物的表現體會它們為過冬積極準備的忙碌情形。同時抓住植物們的樣子,體會秋天不同植物的特點。3.學生齊讀,注意讀出自己的感受。品讀秋天給人的感受。1.讓學生說一說自己對秋天的感受。(美麗、豐收、歡樂、繁忙……)2.結合課文內容重點感受“豐收”“歡樂”:秋天有哪些豐收景象?小朋友們有哪些歡樂?3.學生齊讀,讀出對秋雨的喜愛和贊美之情。三、拓展閱讀,賞析名段1.學生自由朗讀課后“閱讀鏈接”材料。2.閱讀與交流。(1)短文主要從哪幾個方面寫了秋天的景物?(田野上的景物、植物的種子、幼小的動物和候鳥。)找一找相關的句子。(注意第3、4、5自然段的第一句話。)(2)對比閱讀:短文和《秋天的雨》有哪些相同和不同之處?(3)讀了這則材料,你有什么感受?(學生自由表述。)小結:不管是描寫秋雨,還是描寫動植物的“遷徙”,實際上都是為了展現秋天的美麗、神秘。同學們,讓我們也走進秋天的大自然,用自己善于發現的雙眼去欣賞秋天別樣的美景吧!四、讀寫結合,學有所獲1.選擇下列任務中的一項或幾項完成后展示交流。(1)寫一寫:秋天的雨,還有哪些神奇之處?選擇你最喜歡的一段,用相同的寫法寫幾句話。(2)畫一畫:你最喜歡文中秋天的哪幅畫面?畫下來吧!(3)贊一贊:寫一首小詩,說說你印象中的秋天,表達你對秋天的獨特情感。2.實踐活動。周末與父母一起去秋游,觀察觀察秋天的風景,感受感受秋天的氣息。感興趣的同學可以把自己的發現寫成一段話,以供下次分享。五、背誦積累,作業設計1.背誦第2自然段。2.推薦閱讀峻青的《秋色賦》。繼續搜集、摘抄自己喜歡的詞語、句子,豐富積累。3.完成本課對應訓練。《秋天的雨》是一篇優美的散文,語言美,風景美,色彩美,表達的情感更美。在對美的感受中,我們也變美了。本節課的教學,我重點引導學生抓住秋天的特點來學習各自然段:如秋雨的顏色,讓學生在讀中抓住兩個重點句子:“黃黃的葉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扇哪扇哪,扇走了夏天的炎熱。”“紅紅的楓葉像一枚枚郵票,飄哇飄哇,郵來了秋天的涼爽。”在讓學生感受秋天色彩美時,說說秋天有哪些顏色,便水到渠成地理解了“五彩繽紛”的意思。此外,又指導他們結合圖片、查字典、聯系生活說詞意,明確了理解詞語的方法不止一種,為學生以后的閱讀實踐做鋪墊。這篇課文也是一篇訓練習作的好范文。課文中有多處比喻句、擬人句。在教學中,我除了引導學生讀好、理解好這些句子的妙處之外,還引導學生進行仿寫,通過訓練讓學生具體了解什么是比喻句和擬人句。其次,我抓住第二自然段中的“它把黃色給了銀杏樹,黃黃的葉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扇哪扇哪,扇走了夏天的炎熱”,鼓勵學生說說秋雨還把什么顏色給了哪些植物,這些植物又會怎樣呢。學生得到啟發,寫出了不少好句子,交流的興致很高,達到了從讀到寫的訓練目標。我認為,語文教學的真正意義是輔導學生學好語言。語言的學習積累除了口頭會講以外,更重要的是會有條理地寫下來,達到“開口語驚人,提筆文采現”的效果。但課堂教學確實是一門充滿遺憾的藝術,本節課下來,自我感覺教學效果還是不夠理想。雖說參與式教學模式的課堂讓學生的自學能力、表達能力和表演能力都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課堂上的朗讀卻較之以往要遜色了些,這讓我感到遺憾,我也一直在深思、探尋在今后的課堂教學中如何做才能讓學生在各方面都能得到均衡發展和提高。
7*聽聽,秋的聲音教學目標1.認識“抖、蟋”等9個生字。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能展開想象,從大自然的各種聲音中體會秋天的活力。(重點)3.能自主運用學過的方法理解“叮嚀”“歌吟”等詞語的意思。(重點)4.仿照詩歌的形式,寫一首詩歌,實現語言文字的內化、延伸。(難點)一、激情導入,揭示課題1.播放大自然音效的音頻,引導學生聽音辨聲,并談談聽聲音的感受。2.出示課題,引導學生朗讀課題并質疑討論:如果題目中去掉一個“聽”字,讀一讀,表達效果有什么不一樣?明確:只用一個“聽”,讓人覺得只是好奇地聽、偶然地聽,有提醒人們注意聽的意味。而課題中用兩個“聽”,意思更進一步,不單要“聽”,還要仔細地聽、認真地聽、專注地聽,這樣才能聽到秋的聲音。(如果學生預習過課文,還能說出秋的聲音不單單是可以聽到的聲音,也有用心感受才能體會到的聲音。)二、初讀課文,檢測預習1.介紹作者及相關寫作背景。2.聽音頻朗讀,圈出生字新詞,學習停頓和朗讀的語氣。注意自己讀不通順的地方。3.檢測字詞預習情況。出示帶拼音的字詞卡片,指名認讀;教師糾正字音,學生識記生字。相機指導歸類識字、識詞。識字方法:“抖、振”可以結合動作演示、聯系生活實際進行辨析理解;“遼、闊”可以查字典、結合圖片等進行理解。另外,鼓勵學生運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如編字謎、順口溜、生字加減法、形近字組詞辨析等自主識記生字。三、研讀課文,重點探究1.指名分節朗讀課文,標出小節序號,圈畫不懂的地方并和同學討論交流。2.引導學生參照“自主學習卡”上的問題讀課文。并自主思考,與同桌交流后在教師的引導下集體匯報展示。(1)議一議:讀“閱讀提示”,它告訴我們哪些學習詩歌的方法?(有感情地朗讀,善于聯想和想象,動腦思考。)(2)找一找:秋天有哪些聲音?詩歌里寫了哪些聲音?(黃葉落、蟋蟀鳴、大雁叫、秋風吹拂的聲音。)(3)說一說:一邊讀前三小節,一邊想象,說一說你仿佛看到了什么,聽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預設:按小節順序出示不同的秋景圖片(落葉圖、蟋蟀圖、大雁圖、田野圖)。教師指名讀每一小節,引導學生說出每小節寫的是哪種聲音,并想象每一小節的畫面。學生能針對課文內容表達即可,不要求統一說法。(4)想一想:你還能聽到哪些秋的聲音?教師引讀第4小節,借助更多秋景圖片幫助學生理解“音樂廳”在文中的含義。過渡:聽聽,樹葉飄落了,“唰唰,唰唰”;聽聽,蟋蟀在唱歌,“,”。聽聽,大雁當空鳴叫,秋風拂過田野。不同的演奏家表演著不同的樂曲,把大自然變成了一間“遼闊透明的音樂廳”。(5)語言訓練,出示課件:仿照前幾節的形式,寫一寫你聽到的聲音。然后開火車朗讀。示例:聽聽,秋的聲音,稻海翻起波浪,“嘩嘩”,是和伙伴們嬉鬧的歡笑。聽聽,秋的聲音,雨點敲打屋檐,“滴答”,是善意地提醒人們天氣轉涼。(6)引讀并點撥第5、6小節,思考:這些聲音與前面三節的聲音有什么不一樣?(前三節的聲音是用耳朵聽到的,這里的聲音是用心去聽、去感受的。)過渡:同學們,你們發現了這么多秋的聲音,實在太豐富、太美妙了!秋的聲音,在哪兒呢?我們一起讀第5小節——(在每一片葉子里……在每一顆飽滿的谷粒里。)方法拓展:連續四句“在……里”,像這樣由三個或三個以上內容相近、結構相同的短句構成的長句子,就叫排比句。我們在前面的課文中也碰到過這樣的句子。(7)誦一誦:把喜歡的小節多讀幾遍,讀出自己體會到的感情,請同桌評價。四、課堂回顧,交流收獲1.齊讀詩歌,教師適當總結教學內容,點評表揚學生的課堂表現。過渡:同學們,秋的聲音令人遐想,秋的聲音令人陶醉。從這些聲音中,我們感受到了大自然的變化;從這些聲音中,我們感受到了作者的贊美和熱情。同學們,只要用心聽聽,我們一定都能聽出秋天獨特的韻味。讓我們再次感受一下秋聲帶給我們的喜悅吧!2.引導學生交流收獲,摘抄、積累自己喜歡的詞語和句子。五、作業設計,鞏固提升完成本課對應訓練。有別于精讀課文的教學方式,本課教學設計重在以學生為主體,通過“自主學習卡”的設計,幫助學生梳理詩歌內容,抓住重點,充分放手讓學生進行自主閱讀。語文學習是對聽、說、讀、寫各方面綜合能力的培養,因而教學設計以朗讀為重點,并巧妙糅合看圖描述、情境表演、延伸寫作等多種形式,引導學生結合自己的認知展開了大膽合理的想象,自然融入詩歌的畫面和意境之中,更好地體會到秋天大自然景物的美好和聲音的妙趣,從而喚醒了學生對聲音、對秋天、對大自然的喜愛和贊美之情,不僅實現了與詩情的共鳴,也有效提升了語文綜合素養。而在教學時怎樣把個人思考、小組討論、全班交流等形式有機結合,使學生在學習中既能獨立思考,大膽創新,又有合作意識,積極交流,還需要在實際教學中進一步考量和完善。
習作:寫日記教學目標1.激發學生寫日記的興趣。2.能借助例文并結合生活經驗,了解寫日記的好處、日記可寫的內容及日記的基本格式。(重點)3.引導學生學會觀察身邊的人、事、物,養成愛觀察、善思考、勤動筆的好習慣,能用日記記錄自己的生活。(難點)學前準備教師:1.準備好教學課件。2.提前一段時間安排學生用一兩句話記錄當天最高興(悲傷)的事情。學生:1.做好每日記錄。2.準備日記本。課時安排2課時一、激情導入,引出主題1.播放《蚯蚓的日記》或《螞蟻的日記》等故事繪本,師生一起讀故事,欣賞圖畫,并說一說小動物的日記帶給自己的感受。2.引導學生結合自己的認知,談談對“日記”的了解。過渡:日記是我們對每天所遇到的和所做的一些印象深刻的事情的記錄,可以記事,可以寫人,可以寫物,可以寫景,可以寫自己的想法或心情……。那么,日記到底怎么寫呢?今天我們就一起學習,一起交流交流。二、研讀范例,交流方法1.學生自由閱讀課本上的日記范文,分組討論。8月20日星期一晴早上起床時,我發現那顆松動的牙齒更松了。我想把它搖掉,可是左搖右搖,牙齒就是不掉。唉!怎么辦呢?這顆搖搖欲墜的牙齒讓我感覺很難受。晚飯前,我忍不住又去晃動它,晃了幾下,啊,終于掉了!媽媽把我的這顆牙齒洗干凈,收起來了。思考:(1)這篇日記寫了一件什么事?有幾段?每一段寫了什么?(“我”掉了一顆牙。)(2)日記與我們以前寫的作文有什么區別?(從格式和內容兩方面作比較。)2.學生匯報交流,教師點撥重點。過渡:日記寫的是一天中發生在自己周圍的事情,那么是不是把我們一天當中的所有經歷都記錄下來呢?肯定不是,否則就跟記流水賬一樣了。寫日記也要挑重點寫具體,這樣才能讓人印象深刻。同學們,再讀一讀范文,小作者寫自己搖掉牙齒的事情時,把哪些地方寫得特別具體?(1)引導學生說清楚掉牙的具體經過。明確:先交代松動的牙齒給作者帶來的煩惱;又寫了作者的行為,“左搖右搖”“忍不住又去晃動”;還寫了當時的感受,“這顆搖搖欲墜的牙齒讓我感覺很難受”;最后寫了結果,“終于掉了”。(2)教師總結歸納寫日記的要領。明確:首先要寫清楚年、月、日、星期幾以及天氣情況,然后要選擇當天令自己印象深刻的事情來寫。要按照一定的順序寫清楚事情的起因、經過和結果。同時,還要在記述事情的過程中表達自己的真情實感。要用第一人稱寫。三、精選素材,完成初稿1.學生翻看自己的生活記錄,回憶當天的所見所聞,教師巡視檢查。過渡:同學們,生活中我們肯定也會遇到像掉牙齒這樣的日常小事,這些小事情總會給我們留下這樣那樣的印象。請大家翻看自己的生活記錄,回想一下當天的生活經歷,其中給你印象最深的事情是哪一件呢?2.學生交換生活記錄,相互交流自己印象最深的事,或是選擇同學最感興趣的事情,說一說事情的經過。(可以是自己做的,也可以是自己看見的、聽說的或想到的有意義的事情。)3.教師指導學生把事情說清楚,引導他們說說自己為什么會對這件事印象深刻,將自己內心的感受說清楚。4.學生根據交流的內容,仿照范文的格式,把事情完整地記下來,寫成一篇日記。教師巡視,注意個別輔導。四、點評習作,修改謄寫1.投影出示幾篇典型的習作初稿,師生集體修改。評議重點:(1)格式是否正確;(2)正文表達是否通順明白;(3)有哪些優點可以借鑒。2.學生自己嘗試修改習作。修改重點:(1)改正錯別字和錯用的標點。(2)改正讀不通順的語句。(3)看看哪些地方需要補充,使之具體一些,哪些地方可以刪去。3.小組交流自己的習作,互助修改評分。4.小組推選佳作進行朗讀展示,教師點評。點評重點:(1)事件記敘完整;(2)內容具體,重點突出;(3)描寫細膩,有真情實感;(4)開頭、結尾有特色。5.引導學生再次完善自己的習作,謄寫習作。五、課堂回顧,交流收獲1.引導學生交流寫日記的好處。2.教師總結。小結:同學們,我們的生活就是由無數件小事情拼接而成的。有些小事情,像文中作者記述的搖掉牙齒事件,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有些小事情,如同我們吃飯、喝水這些,悄無聲息地就過去了。我們的大腦不可能把生命的每一分每一秒都記住,甚至于很多當時覺得特別精彩的瞬間、特別值得回味的時刻,時間一長就從我們的腦海中消失了。但是,當我們利用日記把它們一一記錄下來,那些有滋有味的時刻,尤其是那些喜怒哀樂,就能歷久彌新。當我們偶然回頭翻看的時候,會突然意識到,生活是那么的絢麗多彩,成長的過程是那么值得留戀。同學們,從今天開始,讓日記成為你們親密的伙伴吧,每天跟它交流交流見聞,談談心事,堅持下去,你們一定會大有收獲!考慮到三年級學生的實際情況,本課教學設計的重點一是激發學生的習作興趣,二是打開學生的思路,讓學生有話可說,有內容可寫。因而在設計時,利用故事繪本引入新課,利用生活記錄與口述交流完成選材,利用多種形式的評改教學啟發學生思路,從而讓他們在研讀、交流、比較、修改的過程中熟知日記的格式和內容要求。綜合來看,對日記格式的掌握并不難,難的是內容的呈現:如何讓學生清楚、具體、通順地完成記述,如何準確地表達自己的真情實感。因而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給予學生極大的鼓勵,喚醒他們豐富的生活記憶,在他們說寫的過程中予以細致的引導,幫助他們完成課堂任務。
語文園地教學目標1.能結合已有的學習經驗,總結理解難懂詞語的方法。2.能寫出形容四季的詞語,并和同學交流。3.能說出理解“憧憬”“忐忑不安”這兩個詞語的方法。4.能用鋼筆字書寫“狂、排”等8個字,注意執筆姿勢,做到橫平豎直,力求把字寫得規范、端正、整潔。5.積累“秋高氣爽、天高云淡”等9個與秋天有關的詞語。學前準備教師:1準備好教學課件。2.小獎品。學生:1.搜集描寫不同季節的好詞語并做好分類,盡可能搜集多一些。可以與同學合作。2.準備《新華字典》。課時安排2課時1.借助拼音誦讀,體會并積累關于秋天的成語。搜集、積累與季節相關的詞語并能夠正確運用。2.掌握查字典、找近義詞、聯系上下文等幾種基本的理解詞義的方法。一、日積月累1.教師出示秋天的圖片,激情導入。過渡:同學們,在單元課文的學習中,我們跟著三位詩人欣賞了古人眼中的秋天,既有“霜葉紅于二月花”的燦爛,也有“最是橙黃橘綠時”的熱烈,還有“蕭蕭梧葉送寒聲”的冷寂。我們還走上了鋪滿金色巴掌的水泥道,在一片片法國梧桐樹葉織成的地毯上愉快地玩耍。我們還親近了秋天的雨,見識了秋雨的五彩繽紛,聞到了秋天香甜的氣味,感受到了豐收的喜悅和孩子們的歡樂。我們還聽到了各種各樣秋的聲音,在大自然遼闊透明的音樂廳里感受著秋聲的美妙。那么,秋天還有哪些特征呢?下面,我們就結合“日積月累”中的詞語,一起去了解一下。2.出示“日積月累”中的詞語,引導學生朗讀詞語。教師糾正字音:“累累”讀第二聲;“層林盡染”注意讀準每個字的音。3.引導學生說說詞語的意思,給詞語分類并適當拓展。小結:這九個四字詞語都是描寫秋天的,有的著重描寫天氣,有的著重描寫秋天草木的特征,有的著重描寫收獲。描寫天氣的四字詞語還有天朗氣清、秋雨綿綿、金風送爽、秋風蕭瑟等,描寫草木的季節特征的還有紅葉紛飛、黃葉遍地、草木凋零等,描寫收獲的還有瓜果飄香、稻浪翻滾、谷物滿倉等,還有描寫秋天動物的如雁叫西風、秋蟲唧唧,等等。二、詞句段運用1.教師出示四季的風景圖片,啟發學生思考。過渡:這么多的詞語,展示了這么多秋天的景象。同學們,不同的季節,大自然展示的風姿是不同的。秋天有秋天的特點,春、夏、冬自然也有自己的特點。同學們,想一想,春天、夏天、冬天在你們的印象中是什么樣子的?2.分組討論。學生根據自己的知識積累,說說自己對四季的不同印象,試著用雙音節詞語、四字詞語進行概括并寫下來。重點是春、夏、冬三季。3.趣味比賽。按照春、夏、冬的季節順序分三輪進行比賽,每一輪由各小組代表朗讀本組概括的所有詞語。教師根據學生的匯報進行歸納總結。示例:春:萬紫千紅鶯歌燕舞芳草萋萋夏:枝葉葳蕤翠色欲流濃蔭蔽日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租借儲罐協議書
- 財產分清協議書
- 教學工作室合同協議書
- 聘用養花協議書
- 用電合伙協議書
- 管理導購協議書
- 正規勞務工合同協議書
- 收購二手房合伙協議書
- 職工死亡協議書
- 調解病房協議書
- 中國卒中學會急性缺血性卒中再灌注治療指南+2024解讀
- 裝飾報價單完整版本
- 中醫適宜技術的試題及答案
- 設計單位現場施工期間配合及技術經驗服務措施
- 【MOOC期末】《英美文學里的生態》(北京林業大學)期末中國大學慕課MOOC答案
- 能源管理系統投標技術文件
- 大學生個人職業生涯規劃課件模板
- 24秋國家開放大學《企業信息管理》形考任務1-4參考答案
- 2024年共青團入團考試題庫及答案
- 《拆除人行道施工方案》
- 精簡小型風力發電系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