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車輛傷害應急預案TOC\o"1-2"\h\u12751第一章應急預案總則 3251531.1預案目的與依據 3219951.1.1預案目的 38631.1.2預案依據 4233871.1.3預案適用對象 413581.1.4預案適用類型 4145731.1.5應急指揮部 4297201.1.6救援隊伍 4166861.1.7相關部門職責 471921.1.8應急物資保障 519208第二章預防與預警 5114251.1.9風險識別 5297671.1.10風險評估 5289121.1.11預警機制目標 6300351.1.12預警機制構成 6229151.1.13預警信息發布原則 6306201.1.14預警信息發布途徑 685201.1.15預警信息發布內容 611406第三章應急響應 7300291.1.16響應級別劃分 743631.1.17響應級別確定 7314401.1.18報警 7270611.1.19現場指揮部設立 7119951.1.20現場救援 898751.1.21現場調查與評估 8132781.1.22善后處理 843091.1.23人力資源調配 812401.1.24物資資源調配 8316841.1.25技術資源調配 87871.1.26交通資源調配 8148791.1.27信息資源調配 914978第四章現場處理 9254601.1.28救援組織 9231001.1.29救援流程 944111.1.30現場警戒 924771.1.31現場取證 9147721.1.32現場保護措施 9185501.1.33現場清理流程 10160951.1.34現場清理要求 1013835第五章調查與分析 10148511.1.35現場保護與救援 10183261.1.36調查組成立 1042551.1.37現場勘查與取證 10260261.1.38分析 1014731.1.39處理建議 11309191.1.40調查報告撰寫 11212551.1.41直接原因 11252781.1.42間接原因 11283901.1.43因果關系原則 1152371.1.44過錯責任原則 1145831.1.45公平原則 11109131.1.46處罰與教育相結合原則 1123283第六章善后處理 1244581.1.47救治與救助 12130381.1.48善后安撫 12281841.1.49損失評估 12210331.1.50賠償程序 12182311.1.51信息收集與整理 1278021.1.52信息發布 1326328第七章應急演練與培訓 1338331.1.53演練目的 1340541.1.54演練計劃 13273111.1.55演練實施 1398011.1.56評估內容 1386371.1.57評估方法 14114051.1.58總結與改進 14155591.1.59培訓內容 14167771.1.60培訓方法 1431909第八章應急物資與設備管理 14292051.1.61物資儲備原則 14216721.1.62物資儲備種類 15324361.1.63物資儲備管理 15317321.1.64設備維護原則 15327641.1.65設備維護內容 15303961.1.66設備維護管理 16264671.1.67調度原則 16159801.1.68調度流程 1618641.1.69調度管理 1610237第九章應急預案的修訂與更新 16257141.1.70修訂程序 16250941.1對車輛傷害應急預案的修訂,應遵循以下程序: 16256931.1.1修訂要求 17287511.2修訂應急預案應滿足以下要求: 17181831.2.1更新周期 17309512.1車輛傷害應急預案的更新周期為每三年一次,如有特殊情況,可根據實際情況提前或延后更新。 1741292.1.1更新內容 1759072.2更新應急預案時,應重點關注以下內容: 17252952.2.1更新通知 17190883.1預案更新后,應由公司安全管理部門負責向相關部門及員工發布更新通知,明確更新內容、實施時間和要求。 17113573.1.1培訓 1735773.2更新通知發布后,公司安全管理部門應組織培訓,保證員工熟悉修訂后的預案內容。培訓內容應包括: 177563第十章應急預案的監督與執行 18136533.2.1明確監督主體。各級應急管理部門應明確應急預案監督的責任主體,明確相關部門和人員的監督職責。 18121353.2.2制定監督計劃。各級應急管理部門應根據應急預案的特點,制定針對性的監督計劃,明確監督內容、監督方式、監督頻率等。 18322773.2.3實施監督措施。各級應急管理部門應采取現場檢查、查閱資料、詢問相關人員等方式,對應急預案的實施情況進行監督。 1860923.2.4建立健全應急預案備案制度。應急預案制定單位應按照規定向應急管理部門備案應急預案,應急管理部門應定期對備案的應急預案進行審查。 18174243.2.5加強信息共享。各級應急管理部門應建立健全應急預案信息共享機制,及時掌握應急預案實施情況,為監督提供數據支持。 18294383.2.6評估內容。評估內容包括應急預案的制定、修訂、發布、實施、修訂等情況,以及應急響應、救援、恢復等環節的執行效果。 18110623.2.7評估方法。采取定量與定性相結合的方法,通過數據分析、現場檢查、訪談等方式,全面評估應急預案執行情況。 18212423.2.8評估周期。應急預案執行情況評估應定期進行,原則上每年至少開展一次。 18194783.2.9評估結果運用。評估結果作為應急預案修訂、完善的重要依據,應急管理部門應根據評估結果提出改進措施,促進應急預案的持續優化。 18108693.2.10加強應急預案培訓。提高應急預案制定、修訂、實施等環節相關人員的業務素質和能力,保證應急預案的有效執行。 1985633.2.11完善應急預案體系。根據評估結果,及時修訂和完善應急預案,保證應急預案的科學性、實用性和針對性。 19308753.2.12提高應急響應能力。加強應急物資儲備、應急隊伍建設、應急演練等,提高應對車輛傷害的應急響應能力。 19100903.2.13加強應急預案宣傳。通過多種渠道宣傳應急預案,提高公眾對應急預案的認知度和參與度。 1910443.2.14建立健全應急預案動態調整機制。根據實際情況,及時調整應急預案,保證應急預案的適應性。 19第一章應急預案總則1.1預案目的與依據1.1.1預案目的本預案旨在規范車輛傷害的應急響應程序,提高應對車輛傷害的能力,保證發生時能夠迅速、有序、有效地開展救援工作,最大限度地減少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保障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1.1.2預案依據本預案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安全生產法》、《中華人民共和國道路交通安全法》、《突發事件應對法》等法律法規,以及國家和地方相關安全生產政策、標準、規范制定。第二節預案適用范圍1.1.3預案適用對象本預案適用于我國境內從事車輛運輸、維修、保養等業務的企業、事業單位及個體經營者。1.1.4預案適用類型本預案適用于以下車輛傷害:(1)車輛在行駛過程中發生的碰撞、翻車、墜崖等;(2)車輛在維修、保養過程中發生的意外傷害;(3)車輛在停放過程中發生的火災、爆炸等。第三節應急組織架構1.1.5應急指揮部(1)指揮部組成:由發生單位的主要負責人擔任指揮長,相關部門負責人擔任副指揮長,成員包括安全生產、交通運輸、公安、消防、衛生、環保等相關部門的工作人員。(2)指揮部職責:負責應急預案的啟動、組織協調救援工作、指揮調度救援力量、制定救援措施等。1.1.6救援隊伍(1)救援隊伍組成:包括發生單位的救援隊伍、專業救援隊伍、志愿者救援隊伍等。(2)救援隊伍職責:負責現場救援、傷員救治、調查等工作。1.1.7相關部門職責(1)安全生產部門:負責應急預案的制定、修訂、培訓、演練等工作。(2)交通運輸部門:負責現場的交通管制、車輛調度、道路搶修等工作。(3)公安部門:負責現場的安全保衛、秩序維護、調查等工作。(4)消防部門:負責現場的火災撲救、?;沸孤┨幚淼裙ぷ?。(5)衛生部門:負責現場的傷員救治、衛生防疫等工作。(6)環保部門:負責現場的環保監測、污染治理等工作。1.1.8應急物資保障發生單位應建立健全應急物資儲備制度,保證救援過程中所需的物資、設備充足、完好。應急物資主要包括:救援器材、醫療救護設備、通信設備、防護用品等。第二章預防與預警第一節風險識別與評估1.1.9風險識別(1)針對車輛傷害,首先應進行全面的風險識別,梳理可能導致發生的各種因素,包括但不限于:(1)車輛本身的風險因素,如車輛功能、制動系統、輪胎等。(2)駕駛員的風險因素,如駕駛員資質、駕駛習慣、心理素質等。(3)道路環境的風險因素,如道路狀況、交通信號、天氣條件等。(4)企業管理與制度的風險因素,如安全管理、培訓教育、應急預案等。(2)結合實際情況,對以上風險因素進行分類、整理,為風險評估提供依據。1.1.10風險評估(1)采用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方法,對識別出的風險因素進行評估。(1)定性評估:根據風險因素的性質、發生概率、影響程度等,對風險進行等級劃分。(2)定量評估:運用數學模型、統計數據等,對風險進行量化分析。(2)評估結果應包括以下內容:(1)風險等級:根據評估結果,對風險進行等級劃分。(2)風險概率:預測風險發生的可能性。(3)風險影響:分析風險發生后可能造成的損失程度。第二節預警機制建立1.1.11預警機制目標(1)提高車輛傷害的預警能力,降低發生概率。(2)提前發覺潛在風險,采取相應措施,減輕損失。1.1.12預警機制構成(1)預警信息系統:包括風險識別、風險評估、預警信息發布等功能。(2)預警指標體系:根據風險評估結果,制定預警指標,包括但不限于:(1)車輛功能指標:如制動距離、輪胎磨損等。(2)駕駛員指標:如駕駛時長、駕駛疲勞程度等。(3)道路環境指標:如道路擁堵程度、交通信號狀況等。(4)企業管理與制度指標:如安全培訓覆蓋率、應急預案完善程度等。(3)預警響應機制:根據預警信息,采取相應措施,包括但不限于:(1)加強車輛維護保養,保證車輛功能安全。(2)對駕駛員進行安全培訓,提高駕駛技能和心理素質。(3)優化道路環境,提高道路通行能力。(4)完善企業管理與制度,強化安全意識。第三節預警信息發布1.1.13預警信息發布原則(1)保證預警信息的準確性、及時性、權威性。(2)預警信息應簡明扼要,便于理解和操作。1.1.14預警信息發布途徑(1)企業內部預警信息發布:通過企業內部網絡、廣播、會議等方式,向全體員工發布預警信息。(2)社會公眾預警信息發布:通過官方網站、新聞媒體、社交媒體等渠道,向公眾發布預警信息。(3)專項預警信息發布:針對特定風險因素,向相關責任單位或個人發布預警信息。1.1.15預警信息發布內容(1)預警等級:根據風險評估結果,明確預警等級。(2)預警內容:包括風險因素、可能造成的影響、應對措施等。(3)預警時間:明確預警信息的發布時間和有效期限。(4)預警對象:明確預警信息的接收對象,包括企業內部員工、社會公眾等。第三章應急響應第一節應急響應級別1.1.16響應級別劃分根據車輛傷害的性質、嚴重程度、影響范圍和可控性,應急響應級別分為以下四級:(1)一級響應:特別重大車輛傷害,造成嚴重人員傷亡、財產損失,對社會穩定產生嚴重影響。(2)二級響應:重大車輛傷害,造成較大人員傷亡、財產損失,對局部地區社會穩定產生一定影響。(3)三級響應:較大車輛傷害,造成一定人員傷亡、財產損失,對周邊環境產生一定影響。(4)四級響應:一般車輛傷害,造成輕微人員傷亡、財產損失。1.1.17響應級別確定應急響應級別的確定,由現場指揮部根據實際情況進行初步判斷,并報請應急指揮部審批。如有需要,應急指揮部可組織專家進行評估,以保證響應級別的準確性。第二節應急響應流程1.1.18報警(1)事發單位或個人應立即向應急指揮部報告,同時向當地公安、消防、衛生、環保等部門報警。(2)應急指揮部接到報警后,應迅速啟動應急預案,組織相關部門和人員進行應急處置。1.1.19現場指揮部設立(1)應急指揮部應在現場設立現場指揮部,負責組織、協調、指揮現場應急處置工作。(2)現場指揮部應設立救援、協調、信息、物資、安全、醫療等小組,明確各組職責和任務。1.1.20現場救援(1)救援小組應迅速組織營救受困人員,對受傷人員進行現場急救,并盡快將傷者送往醫療機構。(2)協調小組應協調各方力量,保證救援工作有序進行。(3)信息小組應及時收集、整理、報告信息,為決策提供依據。1.1.21現場調查與評估(1)調查小組應迅速開展調查,查明原因、性質和責任。(2)評估小組應對影響范圍、損失程度進行評估,為后續處置提供依據。1.1.22善后處理(1)做好遇難者家屬的安撫和善后工作。(2)對受損財產進行賠償。(3)恢復正常生產、生活秩序。第三節應急資源調配1.1.23人力資源調配(1)應急指揮部應根據級別,調配相應的救援人員,包括公安、消防、衛生、環保等部門的專業人員。(2)事發單位應組織本單位員工參與救援工作,協助相關部門開展應急處置。1.1.24物資資源調配(1)應急指揮部應根據需要,調配相應的救援物資,包括醫療器械、救援設備、防護用品等。(2)事發單位應提供必要的物資支持,保證救援工作順利進行。1.1.25技術資源調配(1)應急指揮部應組織專家團隊,為應急處置提供技術支持。(2)事發單位應充分利用自身技術資源,協助相關部門開展調查與評估。1.1.26交通資源調配(1)應急指揮部應協調交通部門,保證救援通道暢通。(2)事發單位應協助交通部門,做好現場周邊交通疏導工作。1.1.27信息資源調配(1)應急指揮部應建立信息共享機制,保證救援各方及時獲取信息。(2)事發單位應協助相關部門,做好信息的收集、整理和報告工作。第四章現場處理第一節現場救援1.1.28救援組織發生后,應立即啟動應急救援預案,成立現場救援指揮部,統一指揮、協調救援工作。救援指揮部應設立救援小組、醫療救護小組、物資保障小組等,明確各小組職責。1.1.29救援流程(1)救援人員迅速趕赴現場,了解基本情況,評估危害程度。(2)救援小組根據現場情況,采取有效措施,控制擴大。(3)救援人員對車輛進行破拆、解救被困人員,同時進行現場急救。(4)醫療救護小組對傷員進行現場救治,及時送往醫療機構。(5)物資保障小組負責提供救援所需物資、設備,保證救援順利進行。(6)救援過程中,救援人員應嚴格遵守安全規定,保證自身安全。第二節現場保護1.1.30現場警戒(1)發生后,立即設立現場警戒區域,限制無關人員進入。(2)警戒區域應根據危害程度和現場實際情況進行調整。(3)警戒人員應佩戴明顯標識,對進入警戒區域的人員進行登記和監管。1.1.31現場取證(1)現場取證人員應盡快到達現場,對車輛、現場痕跡進行勘查、拍照、錄像。(2)取證人員應詳細記錄現場情況,為調查提供依據。(3)取證過程中,應保證現場痕跡不受破壞,避免影響調查。1.1.32現場保護措施(1)對車輛及現場重要痕跡進行保護,避免人為破壞。(2)對現場進行封閉,防止二次發生。(3)對現場人員進行安全疏散,保證人員安全。第三節現場清理1.1.33現場清理流程(1)現場救援結束后,立即啟動現場清理工作。(2)清理人員應佩戴防護裝備,對現場進行初步清理。(3)清理過程中,應保證車輛、現場痕跡不受破壞。(4)清理完成后,對現場進行消毒、防疫處理。1.1.34現場清理要求(1)清理過程中,應嚴格遵守環保、安全等相關規定。(2)對車輛及現場遺留物品進行妥善處理,避免造成環境污染。(3)清理結束后,對現場進行驗收,保證符合恢復正常交通條件。(4)對現場清理情況進行記錄,為調查提供依據。第五章調查與分析第一節調查程序調查是處理的重要組成部分,必須迅速、準確地展開。以下是調查程序的具體步驟:1.1.35現場保護與救援(1)在接到報告后,立即啟動應急預案,組織相關人員趕赴現場。(2)對現場進行保護,保證現場不受破壞,避免二次的發生。(3)對傷員進行緊急救治,保證生命安全。1.1.36調查組成立(1)根據級別,成立相應的調查組。(2)調查組應由相關部門負責人、技術人員、安全管理人員等組成。1.1.37現場勘查與取證(1)調查組進入現場,對現場進行詳細勘查,拍攝照片、視頻等資料。(2)收集現場遺留的物證,如車輛碎片、制動痕跡等。(3)詢問當事人、目擊者,了解發生經過。1.1.38分析(1)調查組對現場、物證、當事人陳述等進行綜合分析,查找原因。(2)分析發生的直接原因和間接原因。1.1.39處理建議(1)根據調查結果,提出處理建議。(2)對責任人提出處理意見。1.1.40調查報告撰寫(1)調查組整理調查資料,撰寫調查報告。(2)報告應包括經過、原因分析、責任認定、處理建議等內容。第二節原因分析原因分析是調查的核心環節,以下是原因分析的主要內容:1.1.41直接原因(1)車輛技術狀況不良,如制動系統故障、輪胎磨損等。(2)駕駛員操作不當,如超速、疲勞駕駛等。(3)道路條件不良,如路面坑洼、視線不良等。1.1.42間接原因(1)企業安全管理不到位,如安全培訓不足、規章制度不健全等。(2)駕駛員心理素質不高,如情緒波動、應對壓力能力差等。(3)社會環境因素,如交通擁堵、道路維修等。第三節責任認定責任認定是處理的重要環節,以下是責任認定的基本原則:1.1.43因果關系原則根據原因分析,確定發生的直接原因和間接原因,明確責任人。1.1.44過錯責任原則根據當事人的過錯程度,認定責任。1.1.45公平原則在認定責任時,應考慮各方當事人的利益,公平合理地處理。1.1.46處罰與教育相結合原則在認定責任時,既要對責任人進行處罰,也要對其進行教育,提高安全意識。責任認定應依法進行,保證處理的公正、公平。在認定過程中,要充分發揮專業技術人員的作用,保證認定結果的準確性。同時要注重責任的宣傳教育,提高全社會的安全意識。第六章善后處理第一節人員傷亡處理1.1.47救治與救助(1)發生后,應立即啟動應急預案,保證受傷人員得到及時救治?,F場救援人員應迅速對傷者進行分類,優先救治重傷者。(2)聯系附近醫療機構,請求派出救護車及專業救治人員,保證傷者得到專業救治。(3)對于重傷者,應盡快將其送往具備救治條件的醫療機構進行救治,同時保持與傷者家屬的溝通,告知救治情況。1.1.48善后安撫(1)發生后,應成立專門的善后處理小組,負責與傷者家屬溝通,提供必要的心理安慰和幫助。(2)針對傷者家庭經濟困難的情況,應協助其申請相關救助,保證其基本生活得到保障。(3)對于死亡,應協助家屬處理死者后事,提供必要的協助和支持。第二節財產損失賠償1.1.49損失評估(1)發生后,應立即組織專業人員進行財產損失評估,包括車輛、設施等損失。(2)對于損失較大的財產,應聘請第三方專業評估機構進行評估,保證評估結果客觀、公正。1.1.50賠償程序(1)根據損失評估結果,制定賠償方案,明確賠償金額、賠償方式等。(2)與受損方協商,達成賠償協議,簽訂賠償合同。(3)按照賠償協議,及時支付賠償款項,保證受損方合法權益得到保障。第三節信息發布1.1.51信息收集與整理(1)發生后,應立即啟動信息收集機制,對原因、經過、損失等情況進行全面了解。(2)整理相關信息,保證信息真實、準確、完整。1.1.52信息發布(1)信息發布應遵循及時、準確、公開、透明的原則。(2)通過公司內部通訊、官方網站、媒體等渠道,發布調查進展、處理結果等信息。(3)針對處理過程中的重大變更,應及時更新相關信息,保證信息發布與實際處理保持一致。第七章應急演練與培訓第一節演練計劃與實施1.1.53演練目的為保證車輛傷害應急預案的有效性,提高應急處理能力,降低風險,本節明確了演練計劃與實施的具體內容。1.1.54演練計劃(1)演練周期:根據實際情況,每年至少組織一次全面演練。(2)演練范圍:涉及車輛傷害應急預案的所有環節和部門。(3)演練內容:包括報警、現場救援、調查、善后處理等。(4)演練形式:結合實際情況,采取桌面演練、實戰演練等方式。1.1.55演練實施(1)成立演練指揮部,負責演練的總體協調和指揮。(2)制定詳細的演練方案,明確演練時間、地點、任務分工等。(3)各參演部門根據演練方案,做好相關準備工作。(4)演練過程中,參演人員應嚴格按照應急預案操作,保證演練的真實性和有效性。(5)演練結束后,及時召開總結會議,對演練過程進行總結和點評。第二節演練評估與總結1.1.56評估內容(1)演練方案的合理性、完整性。(2)演練組織協調情況。(3)演練過程中各部門的執行力。(4)演練效果的滿意度。1.1.57評估方法(1)演練結束后,參演人員填寫評估表,對演練過程進行評分。(2)成立評估組,對演練過程進行現場觀察和記錄,形成評估報告。(3)結合評估報告,對演練效果進行綜合評價。1.1.58總結與改進(1)演練結束后,及時組織參演人員召開總結會議,對演練過程進行總結。(2)針對演練中存在的問題,提出改進措施,納入應急預案的修訂。(3)對演練中表現突出的部門和人員給予表彰和獎勵。第三節培訓內容與方法1.1.59培訓內容(1)車輛傷害應急預案的基本知識。(2)應急預案的制定、修訂和演練。(3)報警、現場救援、調查、善后處理等環節的操作流程。(4)應急救援設備的使用和維護。(5)應急預案的法律法規依據。1.1.60培訓方法(1)集中培訓:組織全體參演人員進行集中學習,講解應急預案的相關知識。(2)現場教學:結合實際演練,對應急預案的操作流程進行現場演示和講解。(3)案例分析:分析典型案例,提高參演人員的安全意識和應急處理能力。(4)考核評估:對參演人員進行定期考核,保證培訓效果。第八章應急物資與設備管理第一節應急物資儲備1.1.61物資儲備原則為保證應急處理工作的順利進行,應急物資儲備應遵循以下原則:(1)實用性原則:根據類型和特點,合理選擇應急物資,保證其在應急處理中的實用性。(2)安全性原則:儲備物資應具備安全可靠的質量,防止因物資質量原因導致擴大。(3)經濟性原則:在滿足應急需求的前提下,盡量降低物資儲備成本,提高資金使用效益。1.1.62物資儲備種類(1)救援工具:如拖車、千斤頂、破拆器材等;(2)應急通訊設備:如對講機、衛星電話等;(3)安全防護用品:如防護服、安全帽、防毒面具等;(4)醫療救護用品:如急救包、擔架、氧氣袋等;(5)生活用品:如帳篷、毛毯、食品、水等;(6)其他應急物資:如警示標志、隔離帶、滅火器等。1.1.63物資儲備管理(1)建立應急物資儲備清單,明確物資名稱、規格、數量、存放位置等信息;(2)定期對儲備物資進行檢查、維護,保證物資功能良好;(3)建立物資儲備更新制度,及時補充、更新損壞或過期的物資;(4)建立應急物資調度制度,保證發生時能迅速提供所需物資。第二節應急設備維護1.1.64設備維護原則(1)預防為主,定期檢查與維護;(2)發覺問題及時處理,保證設備正常運行;(3)提高設備使用壽命,降低維修成本。1.1.65設備維護內容(1)救援設備:如拖車、破拆器材等;(2)通訊設備:如對講機、衛星電話等;(3)安全防護設備:如防護服、安全帽等;(4)醫療救護設備:如急救包、擔架等;(5)監控設備:如攝像頭、無人機等。1.1.66設備維護管理(1)建立設備維護清單,明確設備名稱、規格、維護周期等信息;(2)制定設備維護計劃,定期對設備進行檢查、維護;(3)建立設備故障報修制度,保證設備故障得到及時處理;(4)建立設備維護檔案,記錄設備維護情況。第三節應急物資調度1.1.67調度原則(1)保證應急處理工作的順利進行;(2)合理配置應急資源,提高物資使用效率;(3)及時響應,迅速提供所需物資。1.1.68調度流程(1)接到報告后,立即啟動應急物資調度程序;(2)根據類型和需求,確定所需物資種類和數量;(3)調用儲備物資,如不足,向上級部門申請調撥;(4)將物資迅速送達現場,保證應急處理工作的順利進行;(5)處理結束后,對物資進行回收、歸檔。1.1.69調度管理(1)建立應急物資調度制度,明確調度程序和責任;(2)建立應急物資調度檔案,記錄調度情況;(3)定期對調度工作進行總結,分析問題,提高調度效率。第九章應急預案的修訂與更新第一節修訂程序與要求1.1.70修訂程序1.1對車輛傷害應急預案的修訂,應遵循以下程序:(1)收集相關法律法規、標準、規范及公司內部規章制度的變化信息;(2)組織專業人員進行風險評估,分析現有預案的不足之處;(3)根據風險評估結果,制定修訂方案;(4)征求相關部門及員工的意見和建議;(5)形成修訂草案,提交公司領導審批;(6)審批通過后,發布修訂后的預案。1.1.1修訂要求1.2修訂應急預案應滿足以下要求:(1)保證預案內容與國家法律法規、標準、規范及公司內部規章制度保持一致;(2)充分借鑒國內外先進經驗和案例,提高預案的科學性和實用性;(3)預案修訂過程中,要注重與相關預案的銜接,保證整體預案體系的完整性;(4)預案修訂后,要及時組織培訓,保證員工熟悉修訂內容。第二節更新周期與內容1.2.1更新周期2.1車輛傷害應急預案的更新周期為每三年一次,如有特殊情況,可根據實際情況提前或延后更新。2.1.1更新內容2.2更新應急預案時,應重點關注以下內容:(1)法律法規、標準、規范及公司內部規章制度的變化;(2)公司組織架構、崗位職責的調整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郵輪客古風艙房空間設計
- 市政工程社會形態試題及答案
- 完整的中級經濟師試題及答案解析
- 2025年市政工程考試備考方法試題及答案
- 眼科護理管理課件
- 2025年公共關系學重要考試試題及答案
- 農村旅游開發合作協議與規劃指導
- 土地輪作與利用合同
- 家具店貨物采購協議
- 醫療行業試題集健康科普知識點
- 普通高中通用技術學生設計作品圖文匯報材料
- 高中文言文對比閱讀:歸有光《項脊軒志》《先批事略》(附答案解析與譯文)
- GB/T 4208-2017外殼防護等級(IP代碼)
- GB/T 23703.8-2014知識管理第8部分:知識管理系統功能構件
- GB/T 17758-2010單元式空氣調節機
- GB/T 13814-1992鎳及鎳合金焊條
- FZ/T 10007-2018棉及化纖純紡、混紡本色紗線檢驗規則
- 剖宮產護理查房完整版課件
- 鋼絲繩 扁擔 驗算
- 50MW漁光互補光伏發電投資建設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廣州中撰咨詢
- 教學課件·《互換性與測量技術》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