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福建省廈門市高考地理四檢試卷_第1頁
2025年福建省廈門市高考地理四檢試卷_第2頁
2025年福建省廈門市高考地理四檢試卷_第3頁
2025年福建省廈門市高考地理四檢試卷_第4頁
2025年福建省廈門市高考地理四檢試卷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5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1頁(共1頁)2025年福建省廈門市高考地理四檢試卷一、選擇題:本題共16題,每題3分,共48分。在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全人工光型植物工廠是指在密閉的無菌空間內,利用人工光源,并通過電子傳感系統對溫度、濕度、光照、二氧化碳濃度和營養液等進行精準調控的農業系統,主要用于生產蔬菜,其單位面積產量是露地生產的50~100倍。目前,中國全人工光型植物工廠主要集中于福建、北京、江蘇、廣東、浙江等地。2024年,中國蔬菜種植面積約占耕地總面積的19.8%,而蔬菜總產量中全人工光型植物工廠生產的僅占萬分之一。據此完成1~3題。1.與露地蔬菜生產相比,目前中國全人工光型植物工廠蔬菜生產()A.對氣候響應敏感 B.勞動力投入較多 C.農產品價格較高 D.水資源需求較大2.目前中國全人工光型植物工廠布局的主導因素是()A.人口數量 B.市場距離 C.土地租金 D.技術水平3.若未來全人工光型植物工廠能夠逐步替代露地蔬菜生產,則中國()A.糧食生產穩定性增強 B.糧食生產總能耗減少 C.糧食跨區域調劑增多 D.糧食對外依存度降低南海是中國最大的邊緣海。如圖示意南海1月表層海水鹽度分布。厄爾尼諾現象發生時,南海南部下沉氣流增強、上升氣流減弱,而北部上升氣流增強、下沉氣流減弱,使表層海水溫度和鹽度發生變化。據此完成4~5題。4.推測南海1月表層海水鹽度北高南低是由于北部海區()A.太陽輻射強 B.徑流匯入少 C.受太平洋影響大 D.受季風影響小5.厄爾尼諾現象發生時,南海表層海水()A.南部溫度和鹽度均升高 B.北部溫度和鹽度均升高 C.南部溫度升高、鹽度降低 D.北部溫度降低、鹽度升高巢湖(如圖)通過濡須河(今裕溪河)匯入長江,所在地區有多條斷層,受間歇性構造運動、氣候變化和人類活動的影響,近萬年來岸線不斷變化。公元230年,濡須河上修建攔水堤,開鑿導流渠,對巢湖造成一定影響。公元239年,居巢古城“一夕成湖”,故有“陷巢州(即居巢古城被淹沒),長廬州(即古廬州面積擴大)”之說。據此完成6~8題。6.公元前1000年﹣公元200年期間,巢湖面積萎縮的主要原因最可能是()A.引水灌溉 B.泥沙淤積 C.水體富營養化 D.氣候暖干化7.攔水堤及導流渠建成后巢湖西部河流入湖口處淤積加重,是因為巢湖()A.水位升高,出湖泥沙減少 B.水位升高,入湖徑流減緩 C.水位降低,出湖徑流減緩 D.水位降低,入湖泥沙增多8.下列推理中,對“一夕成湖”的解釋最合理的是居巢古城()A.地震突發→古城沉降→湖水淹沒 B.暴雨頻發→水位升高→湖水淹沒 C.過度取水→古城沉降→湖水淹沒 D.地殼抬升→水位升高→湖水淹沒磧口渡(如圖)曾是黃河晉陜峽谷段的重要津渡(水陸交通運輸的接駁點),被稱為“古代晉商的西大門”。河套地區的貨物多經黃河運至磧口渡,再通過牲畜轉運到東部地區。20世紀初期,磧口渡逐漸衰落;近年來,當地利用津渡遺存,結合自然條件發展旅游。據此完成9~11題。9.從河套地區運往東部地區的貨物經黃河水運后還需要在硫口渡轉為陸運,主要是因為()A.陸路運輸成本低 B.水路運輸速度慢 C.黃河下游段淤塞 D.大同硫阻礙通航10.與甲地相比,硫口渡成為津渡的理想選址主要是因為此處()A.流速緩慢,方便船只停泊 B.商鋪集中,利于貨物集散 C.兩河交匯,能夠三向通航 D.河道寬淺,可停泊船只多11.推測近年來游客可在硫口渡及其周邊參與的特色旅游項目有()①險灘漂流②高山滑雪③晉商票號模擬經營④駝隊穿越漫天黃沙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自然界的水有輕水和重水之分。受蒸發影響,干旱地區土壤水的重輕比(重水與輕水的質量比值)隨深度的增加而減小。地表徑流的重輕比小,下滲會影響土壤水重輕比的垂直分布。研究表明,植物體內重水比例的增加會抑制植物生長,不同植物受抑制程度差異明顯。在生態修復中,研究土壤水的重輕比對植物品種的選擇具有重要意義。如圖示意新疆天山北麓某河岸荒灘處不同季節土壤水重輕比的垂直分布。據此完成12~14題。12.與春、秋季相比,該區域夏季表層土壤水的重輕比高是由于()A.植物生長快 B.大氣降水多 C.空氣濕度低 D.大風天數少13.該區域春季0~30厘米深度的土壤水重輕比隨深度的增加而增大,主要是因為春季()A.融雪量較大 B.氣溫回升快 C.土質較疏松 D.土壤裸露多14.在生態修復中,該區域需要著重考慮選種植物品種對重水耐受限度的是()A.喬木 B.灌木 C.半灌木 D.草本植物中國某學校地理小組利用每日課間觀測10時太陽高度和方位,并根據記錄繪制12月21日至次年6月21日的10時目視太陽軌跡(如圖)。據此完成15~16題。15.這所學校最可能位于()A.海口(20°03'N,110°12'E) B.烏魯木齊(43°48'N,87°36'E) C.武漢(30°36'N,114°18'E) D.漠河(52°58'N,122°32'E)16.8月31日14時,這所學校舉辦開學式時,太陽最可能位于()A.①處附近 B.②處附近 C.③處附近 D.④處附近二、非選擇題:共52分。17.(22分)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手工毛紡織業生產過程需經洗毛(7~8遍)、織造、晾曬固色等多道工序。12世紀初,佛羅倫薩(位置見圖1和圖2)是意大利人口最多(約2萬人)的城市之一,毛紡織業已初具規模,大多以鄉村家庭作坊生產,原料為本地低品質粗硬羊毛。13世紀起,為打開海外市場,佛羅倫薩毛紡織業以來自林肯郡(位于英國東南部平原)等地的優質細羊毛為原料,采用精細工藝生產高端產品,行銷西歐、北歐市場;其間當地毛紡織廠集中分布在阿諾河沿岸。14世紀上半葉,佛羅倫薩毛紡織廠已達200余家,雇傭多達3萬工人,成為歐洲毛紡織業中心和經濟最發達的城市之一。17世紀工業革命后,佛羅倫薩毛紡織業徹底衰落,英國成為歐洲新的毛紡織業中心。(1)氣溫是影響羊毛品質的重要因素之一。從地理位置角度分析與林肯郡相比,佛羅倫薩夏季氣溫較高的原因。(2)說明13﹣14世紀阿諾河沿岸利于毛紡織業發展的生產和運輸條件。(3)解釋13世紀佛羅倫薩毛紡織業拓展海外市場時主要生產高端產品的原因。(4)分析工業革命導致佛羅倫薩毛紡織業徹底衰落的原因。18.(20分)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泥炭是沼澤植物殘體在過濕環境下未能被微生物完全分解而堆積形成。新疆阿爾泰山區盛行西風,第四紀冰期結束(距今約1.5萬年)后陸續形成多處泥炭沼澤。受氣候變暖影響,近幾十年來阿爾泰山區泥炭沼澤面積迅速減少。2016年,阿爾泰山區泥炭沼澤正式成為國家濕地公園。圖示意阿爾泰山區兩處泥炭沼澤(表)從形成至今泥炭沉積速率的變化。泥炭沼澤甲處乙處地理位置48.8°N,87.0°E山峰西北側48.2°N,88.5°E山峰東南側海拔高度/米17702460沼澤成因湖泊退化多年凍土融化泥炭層厚度/米1﹣55~10(1)說明第四紀冰期結束后甲處泥炭沼澤的形成過程。(2)據圖說明乙處泥炭層比甲處厚的原因。(3)指出甲乙兩處中近年來受氣候變暖影響顯著的一處,并簡述判斷依據。(4)簡述在阿爾泰山區泥炭沼澤建設國家濕地公園的意義。19.(10分)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靜穩大氣條件下,當暖濕氣流遇到冷水面,易形成海霧。某年7月29日18時(北京時間),北極航線沿線某地出現海霧。如圖示意該時刻1000hPa等壓面高度的分布。從備選項中選出甲乙丁三地對應的風力和風向;說出該時刻甲乙丁三地中最可能出現海霧的一地,并說明判斷理由。

2025年福建省廈門市高考地理四檢試卷參考答案與試題解析一、選擇題:本題共16題,每題3分,共48分。在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全人工光型植物工廠是指在密閉的無菌空間內,利用人工光源,并通過電子傳感系統對溫度、濕度、光照、二氧化碳濃度和營養液等進行精準調控的農業系統,主要用于生產蔬菜,其單位面積產量是露地生產的50~100倍。目前,中國全人工光型植物工廠主要集中于福建、北京、江蘇、廣東、浙江等地。2024年,中國蔬菜種植面積約占耕地總面積的19.8%,而蔬菜總產量中全人工光型植物工廠生產的僅占萬分之一。據此完成1~3題。1.與露地蔬菜生產相比,目前中國全人工光型植物工廠蔬菜生產()A.對氣候響應敏感 B.勞動力投入較多 C.農產品價格較高 D.水資源需求較大【解答】解:全人工光型植物工廠是在室內密閉的無菌空間內生產,對外界的氣候響應并不敏感,A錯誤。全人工光型植物工廠通過電子傳感系統對溫度、濕度、光照、二氧化碳濃度和營養液等進行精準調控的農業系統,對生產技術要求高,對勞動力數量要求少,B錯誤。全人工光型植物工蔬菜生產與露地蔬菜生產相比,投入的設備與技術更高,產品品質更好,對應的農產品價格較高,C正確。沒有露地蔬菜生產所需水量的相關信息,無法比較,D錯誤。故選:C。2.目前中國全人工光型植物工廠布局的主導因素是()A.人口數量 B.市場距離 C.土地租金 D.技術水平【解答】解:目前,中國全人工光型植物工廠主要集中于福建、北京、江蘇、廣東、浙江等地,這些地區是中國較為發達的地區,市場需求量大且市場消費能力強,之所以建在這些地區是為了農產品市場距離更近,更有利于產品的銷售,B正確。中國人口數量較多的省份有河南省和四川省,但并末在此建設,說明人口數量不是主導因素,A錯誤。福建、北京、江蘇、廣東、浙江等經濟較發達地區土地租金高,不是有利因素,C錯誤。雖然這些地區技術水平較高,但主要的農業生產技術是被全人工光型植物工廠掌握,與當地的技術水平關聯不大,D錯誤。故選:B。3.若未來全人工光型植物工廠能夠逐步替代露地蔬菜生產,則中國()A.糧食生產穩定性增強 B.糧食生產總能耗減少 C.糧食跨區域調劑增多 D.糧食對外依存度降低【解答】解:若全人工光型植物工廠替代露地蔬菜生產,原本用于蔬菜的耕地(占19.8%)可轉為糧食種植,從而提升國內糧食總產量,減少對進口的依賴,糧食對外依存度降低,D正確。糧食生產穩定性受氣候等綜合因素影響,與工廠化蔬菜生產無直接關聯,A錯誤。全人工光型植物工能耗較高,總能耗可能增加,B錯誤。耕地轉產糧食后,區域自給能力提升,跨區域調劑需求可能減少,C錯誤。故選:D。南海是中國最大的邊緣海。如圖示意南海1月表層海水鹽度分布。厄爾尼諾現象發生時,南海南部下沉氣流增強、上升氣流減弱,而北部上升氣流增強、下沉氣流減弱,使表層海水溫度和鹽度發生變化。據此完成4~5題。4.推測南海1月表層海水鹽度北高南低是由于北部海區()A.太陽輻射強 B.徑流匯入少 C.受太平洋影響大 D.受季風影響小【解答】解:1月太陽直射南半球,南海北部海區緯度相對較高,太陽輻射相對較弱,而不是強,A錯誤。南海北部有眾多河流徑流匯入,并非徑流匯入少,徑流匯入會稀釋海水鹽度,B錯誤。南海北部受太平洋影響大,太平洋高鹽度海水的輸入,使得南海北部表層海水鹽度升高,所以出現1月表層海水鹽度北高南低的情況,C正確。南海北部受季風影響大,冬季受東北季風影響,D錯誤。故選:C。5.厄爾尼諾現象發生時,南海表層海水()A.南部溫度和鹽度均升高 B.北部溫度和鹽度均升高 C.南部溫度升高、鹽度降低 D.北部溫度降低、鹽度升高【解答】解:厄爾尼諾發生時,材料提示“南海南部下沉氣流增強、上升氣流減弱”,意味著南部降水減少,晴朗少云,海面得到更多太陽輻射水溫上升,水溫升高,蒸發加劇,降水減少還會使海水淡化程度減弱,鹽度相對升高,因此南部海水溫度和鹽度均升高,A正確,C錯誤。北部上升氣流增強,降水增多,海水鹽度降低,BD錯誤。故選:A。巢湖(如圖)通過濡須河(今裕溪河)匯入長江,所在地區有多條斷層,受間歇性構造運動、氣候變化和人類活動的影響,近萬年來岸線不斷變化。公元230年,濡須河上修建攔水堤,開鑿導流渠,對巢湖造成一定影響。公元239年,居巢古城“一夕成湖”,故有“陷巢州(即居巢古城被淹沒),長廬州(即古廬州面積擴大)”之說。據此完成6~8題。6.公元前1000年﹣公元200年期間,巢湖面積萎縮的主要原因最可能是()A.引水灌溉 B.泥沙淤積 C.水體富營養化 D.氣候暖干化【解答】解:公元前1000年﹣公元200年間,大規模引水灌溉尚不突出,水體富營養化是近現代才明顯加劇的環境問題,AC錯誤。公元前1000年﹣公元200年間人類活動較少,人類對該流域植被的影響非常有限,該流域植被的水土保持作用相對穩定,入湖泥沙和出湖泥沙量應相對穩定,不是該時期巢湖面積萎縮的主要原因,B錯誤。據題干信息可知氣候變化也會使巢湖面積發生變化,氣候暖干時期降水減少,湖泊水量補給減少,氣溫上升,蒸發加劇,可能使巢湖面積萎縮,D正確。故選:D。7.攔水堤及導流渠建成后巢湖西部河流入湖口處淤積加重,是因為巢湖()A.水位升高,出湖泥沙減少 B.水位升高,入湖徑流減緩 C.水位降低,出湖徑流減緩 D.水位降低,入湖泥沙增多【解答】解:攔水堤與導流渠的修建使出湖水流受阻,湖面水位上升,導致湖泊水對入湖徑流水的頂托作用增強,流入湖泊的河流水速變緩,泥沙更易沉積,導致西部河流入湖口處淤積加重,B正確,CD錯誤。湖泊出湖口遠離入湖口,出湖口的泥沙量與入湖口處的泥沙淤積量沒有必然關聯,A錯誤。故選:B。8.下列推理中,對“一夕成湖”的解釋最合理的是居巢古城()A.地震突發→古城沉降→湖水淹沒 B.暴雨頻發→水位升高→湖水淹沒 C.過度取水→古城沉降→湖水淹沒 D.地殼抬升→水位升高→湖水淹沒【解答】解:“一夕成湖”指居巢古城在短時間內被湖水淹沒,最合理的解釋是當地突發地震等構造運動導致古城迅速下陷,湖水隨即漫入淹沒古城,A正確。暴雨在短時間內完全淹沒古城的可能性不大,B錯誤。古城人口較少,對水資源的獲取有限,且地表水資源相對豐富,對地下水引用較少,不會因過度開采地下水而導致古城沉降,C錯誤。居巢古城被湖水淹沒,而水向低處流,說明居巢古城應是地勢下降,而非地殼抬升,D錯誤。故選:A。磧口渡(如圖)曾是黃河晉陜峽谷段的重要津渡(水陸交通運輸的接駁點),被稱為“古代晉商的西大門”。河套地區的貨物多經黃河運至磧口渡,再通過牲畜轉運到東部地區。20世紀初期,磧口渡逐漸衰落;近年來,當地利用津渡遺存,結合自然條件發展旅游。據此完成9~11題。9.從河套地區運往東部地區的貨物經黃河水運后還需要在硫口渡轉為陸運,主要是因為()A.陸路運輸成本低 B.水路運輸速度慢 C.黃河下游段淤塞 D.大同硫阻礙通航【解答】解:據圖示信息可知黃河大同磧(帶有巖石且露出水面的洲灘)阻礙通航,無法繼續水運,只能轉為陸運,D正確。水運成本較陸運成本低,A錯誤。如果考慮水運速度慢,則開始運輸貨物時就不會考慮水運,B錯誤。磧口渡還未到黃河下游,與黃河下游段是否淤塞無關,C錯誤。故選:D。10.與甲地相比,硫口渡成為津渡的理想選址主要是因為此處()A.流速緩慢,方便船只停泊 B.商鋪集中,利于貨物集散 C.兩河交匯,能夠三向通航 D.河道寬淺,可停泊船只多【解答】解:甲地位于河流的凹岸處,河流流速較快,而磧口渡與甲地相比,流速更慢,更有利于船只停泊,A正確。是由于磧口渡成為津渡之后,才有商鋪集中,商鋪集中不是原因,B錯誤。大同磧方向不能通航,無法滿足三向通航,C錯誤。河道淺不利于船只停泊,D錯誤。故選:A。11.推測近年來游客可在硫口渡及其周邊參與的特色旅游項目有()①險灘漂流②高山滑雪③晉商票號模擬經營④駝隊穿越漫天黃沙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解答】解:從圖中可知磧口渡位于黃河晉陜峽谷段,該區域有大同磧(帶有巖石且露出水面的灘磧),水流情況復雜,存在險灘,具備開展險灘漂流項目的自然條件,游客可以參與,①正確。該地區并沒有明顯的高山積雪環境,不具備開展高山滑雪項目的地形和氣候條件,②錯誤。磧口渡曾是“古代晉商的西大門”,有深厚的晉商文化底蘊,古商鋪等遺跡眾多,能夠開展晉商票號模擬經營活動,讓游客體驗晉商文化,③正確。此地并非沙漠地區,沒有漫天黃沙的自然景觀,無法開展駝隊穿越漫天黃沙的旅游項目,④錯誤。故選:B。自然界的水有輕水和重水之分。受蒸發影響,干旱地區土壤水的重輕比(重水與輕水的質量比值)隨深度的增加而減小。地表徑流的重輕比小,下滲會影響土壤水重輕比的垂直分布。研究表明,植物體內重水比例的增加會抑制植物生長,不同植物受抑制程度差異明顯。在生態修復中,研究土壤水的重輕比對植物品種的選擇具有重要意義。如圖示意新疆天山北麓某河岸荒灘處不同季節土壤水重輕比的垂直分布。據此完成12~14題。12.與春、秋季相比,該區域夏季表層土壤水的重輕比高是由于()A.植物生長快 B.大氣降水多 C.空氣濕度低 D.大風天數少【解答】解:新疆天山地處溫帶大陸性氣候區,氣候干旱,夏季該區域氣溫更高、空氣濕度更低,蒸發作用最強,輕水蒸發損失較多,表層殘留水體內重水比例上升,C正確。干旱地區大氣降水少,由于水分短缺,植物生長狀況較差,大風天數多,ABD錯誤。故選:C。13.該區域春季0~30厘米深度的土壤水重輕比隨深度的增加而增大,主要是因為春季()A.融雪量較大 B.氣溫回升快 C.土質較疏松 D.土壤裸露多【解答】解:春季當地融雪補給量較大,融雪水中重水比例低。融雪水下滲到淺層后,使淺層土壤水的重水比例降低,而深層土壤水仍保持較高重水比例,因而隨深度增加重輕比增大,A正確。氣溫回升快會導致蒸發加劇,土壤表層輕水有所減少,導致使淺層土壤水的重水比例增加,B錯誤。土質較疏松和土壤裸露多會促進地表輕水下滲到土壤深部,會使土壤水重輕比隨深度的增加而變得均衡,CD錯誤。故選:A。14.在生態修復中,該區域需要著重考慮選種植物品種對重水耐受限度的是()A.喬木 B.灌木 C.半灌木 D.草本植物【解答】解:草本植物與喬木、灌木、半灌木比較,生物量較少,草本植物生長所需水量遠小于喬木、灌木、半灌木,更能適應干旱環境下生長,在干旱地區生態修復中應首選耐旱的草本植物,植物體內重水比例的增加會抑制植物生長,由于草本植物吸收重水量很有限,而喬木、灌木和半灌木吸收重水更多,所以必須著重考慮草本植物的重水耐受限度,D正確,ABC錯誤。故選:D。中國某學校地理小組利用每日課間觀測10時太陽高度和方位,并根據記錄繪制12月21日至次年6月21日的10時目視太陽軌跡(如圖)。據此完成15~16題。15.這所學校最可能位于()A.海口(20°03'N,110°12'E) B.烏魯木齊(43°48'N,87°36'E) C.武漢(30°36'N,114°18'E) D.漠河(52°58'N,122°32'E)【解答】解:夏至日直射北回歸線,則20°N夏至日正午太陽位于正北,圖示北京時間10時太陽位于東偏南,則正午太陽一定位于正南,與20°N,故A錯誤。讀圖可知,該地二至日正午太陽均位于正南,說明該地在北回歸線以北。春分日該地10時的太陽高度角約為42°,則該日正午太陽高度一定大于42°。根據正午太陽高度角H=90°﹣|φ﹣0°|,由于H>42°,則φ<48°N;冬至日該地10時的太陽高度約為25°,則該日正午太陽高度一定大于25°,根據H=90°﹣|φ+23.5°|,H>25°,則φ<41.5°N,選項中分行條件的緯度是武漢,故C正確,BD錯誤。故選:C。16.8月31日14時,這所學校舉辦開學式時,太陽最可能位于()A.①處附近 B.②處附近 C.③處附近 D.④處附近【解答】解:根據上題可知,該地位于武漢,其經度數值是114°E,則其地方時比北京時間即120°E的地方時靠西6°,時間晚24分鐘,當北京時間14時,該地的地方時約為13:36,太陽位于西南方向,③④錯誤。如果北京時間是10時,則該地的地方時約為9:36。由于8月31日大致與4月13日關于夏至日對稱,圖示4月21日10時,該地的地方時約為9:36,該地的太陽高度約為51°,則4月13日北京時間10時該地的太陽高度接近50°,則8月31日10時該地的太陽高度也接近50。圖示①的太陽高度大約為50°,北京時間14時(該地地方時13:36)距離正午12:00還有1小時36分鐘,10時即地方時9:36距離正午還有2小時24分鐘,所以14時(即地方時13:36)的太陽高度應該大于10時,所以最可能的位置是②,故②正確,①錯誤。故選:B。二、非選擇題:共52分。17.(22分)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手工毛紡織業生產過程需經洗毛(7~8遍)、織造、晾曬固色等多道工序。12世紀初,佛羅倫薩(位置見圖1和圖2)是意大利人口最多(約2萬人)的城市之一,毛紡織業已初具規模,大多以鄉村家庭作坊生產,原料為本地低品質粗硬羊毛。13世紀起,為打開海外市場,佛羅倫薩毛紡織業以來自林肯郡(位于英國東南部平原)等地的優質細羊毛為原料,采用精細工藝生產高端產品,行銷西歐、北歐市場;其間當地毛紡織廠集中分布在阿諾河沿岸。14世紀上半葉,佛羅倫薩毛紡織廠已達200余家,雇傭多達3萬工人,成為歐洲毛紡織業中心和經濟最發達的城市之一。17世紀工業革命后,佛羅倫薩毛紡織業徹底衰落,英國成為歐洲新的毛紡織業中心。(1)氣溫是影響羊毛品質的重要因素之一。從地理位置角度分析與林肯郡相比,佛羅倫薩夏季氣溫較高的原因。(2)說明13﹣14世紀阿諾河沿岸利于毛紡織業發展的生產和運輸條件。(3)解釋13世紀佛羅倫薩毛紡織業拓展海外市場時主要生產高端產品的原因。(4)分析工業革命導致佛羅倫薩毛紡織業徹底衰落的原因。【解答】解:(1)從圖中可知,佛羅倫薩緯度比林肯郡低,根據地理知識,緯度越低,太陽高度角越大,獲得的太陽輻射越多,氣溫也就越高;佛羅倫薩位于地中海沿岸,夏季受副熱帶高氣壓帶控制,盛行下沉氣流,降水少,晴天多;晴天時,大氣對太陽輻射的削弱作用弱,地面獲得的太陽輻射強,氣溫升高;從圖中雖不能直接看出佛羅倫薩地處河谷地帶,但結合其地形特點及氣候情況可推測,河谷地形相對封閉,空氣不易流通,熱量難以散失,導致氣溫較高。(2)從圖中能看到阿諾河與地中海相連,這為佛羅倫薩毛紡織業提供了便利的水運條件,可以通過河海聯運的方式,從英國等原料產地進口優質羊毛,同時將生產的紡織品出口到西歐、北歐市場;手工毛紡織業生產過程需經洗毛等多道工序,對水的需求量大。阿諾河沿岸靠近河流,能為毛紡織業提供充足的生產用水;佛羅倫薩地處亞熱帶地區,冬季氣溫較高,阿諾河不結冰,這使得毛紡織業全年都能進行生產和運輸,保證了生產的連續性;阿諾河沿岸地形平坦,從圖中可大致判斷其地勢較為平緩。平坦的地形有利于毛紡織廠的建設和生產規模的擴大;手工毛紡織業有晾曬固色工序,佛羅倫薩夏季受副熱帶高氣壓帶控制,晴天多,光照充足,有利于晾曬固色工序的進行。(3)材料提到佛羅倫薩毛紡織業采用來自林肯郡等地的優質細羊毛為原料,產品行銷西歐、北歐市場,原料和產品都需長距離運輸。長距離運輸會增加成本,為了保證利潤,生產高端產品可以提高附加值,彌補運輸成本;12世紀初佛羅倫薩毛紡織業已初具規模,到13世紀有了一定的發展,產業基礎較好。經過多年的發展,培養了眾多熟練工人,能夠生產工藝復雜的高端產品。(4)佛羅倫薩毛紡織業主要采用進口的優質細羊毛為原料,對進口原料依賴程度高;隨著時間推移,勞動力成本不斷上升,使得生產成本增加;工業革命后,英國成為歐洲新的毛紡織業中心,英國本土毛紡織業對優質羊毛的需求增加,導致佛羅倫薩進口優質羊毛的成本上升;工業革命帶來了機械化生產,機械生產效率高、成本低;佛羅倫薩之前依靠的是手工生產和熟練勞動力,在機械替代手工的趨勢下,其熟練勞動力的區位優勢不再明顯,導致毛紡織業徹底衰落。故答案為:(1)緯度較低,太陽高度較高;位于地中海沿岸,盛行下沉氣流,晴天日數較多;地處河谷地帶,不易散熱。(2)阿諾河注入地中海,可通過河海聯運進口羊毛、出口紡織品;沿岸靠近河流,可獲得充足的生產用水;阿諾河不結冰,可保證全年生產和運輸;沿岸地形平坦,利于毛紡織生產規模擴大;夏季光照充足,利于晾曬固色。(3)原料和產品需長距離運輸,運輸成本高;產業基礎好,熟練工人多。(4)佛羅倫薩毛紡織業原料過度依賴進口,勞動力成本不斷上升;工業革命促進英國毛紡織業興起,優質羊毛進口成本上升;機械替代手工,佛羅倫薩熟練勞動力的區位優勢喪失。18.(20分)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泥炭是沼澤植物殘體在過濕環境下未能被微生物完全分解而堆積形成。新疆阿爾泰山區盛行西風,第四紀冰期結束(距今約1.5萬年)后陸續形成多處泥炭沼澤。受氣候變暖影響,近幾十年來阿爾泰山區泥炭沼澤面積迅速減少。2016年,阿爾泰山區泥炭沼澤正式成為國家濕地公園。圖示意阿爾泰山區兩處泥炭沼澤(表)從形成至今泥炭沉積速率的變化。泥炭沼澤甲處乙處地理位置48.8°N,87.0°E山峰西北側48.2°N,88.5°E山峰東南側海拔高度/米17702460沼澤成因湖泊退化多年凍土融化泥炭層厚度/米1﹣55~10(1)說明第四紀冰期結束后甲處泥炭沼澤的形成過程。(2)據圖說明乙處泥炭層比甲處厚的原因。(3)指出甲乙兩處中近年來受氣候變暖影響顯著的一處,并簡述判斷依據。(4)簡述在阿爾泰山區泥炭沼澤建設國家濕地公園的意義。【解答】解:(1)第四紀冰期結束后氣候進入溫暖期,氣候變暖導致蒸發加劇,湖泊水分支出多,甲地湖泊水位下降形成沼澤;原有的湖泊植物以及沼澤植物死亡之后的殘體不斷在沼澤底部積累,形成泥炭的物質來源;當地地處山區海拔高,氣溫較低,且又有常年水體覆蓋,微生物分解慢,植物殘體不斷累積形成泥炭。(2)據圖表信息可知乙處的泥炭層厚度大于甲處,說明泥炭更早開始沉積,形成時間較早;據兩處泥炭沼澤從形成至今泥炭沉積速率的變化表上的信息可知,距今6千年前乙處較甲處的沉積速率較大,沉積速度快,所以乙處泥炭層比甲處厚。(3)據圖表信息可知乙地海拔較甲地更高,氣溫更低,乙地對氣候變暖更敏感,受氣候變暖影響更顯著;新疆阿爾泰山區盛行西風,山峰西北側的甲處是迎風坡,降水較多,而山峰東南側是背風坡,降水較少,乙地降水少,氣候變暖導致乙地更加趨于干旱,泥炭沼澤面積減少速度更快。據圖表信息可知近年來乙地沉積速率較甲更小,說明乙地泥炭沉積更加不易,氣候變暖導致泥炭沼澤面積縮小速度更快。(4)對于大氣圈:首先濕地能大量吸收二氧化碳,能增加碳匯,同時國家公園的建立能減少人類活動,減少碳排放;其次濕地水域面積大,能調節局地氣候和凈化空氣;對于水圈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