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79頁(共79頁)2025年高考生物復習新題速遞之群落及其演替(2025年4月)一.選擇題(共15小題)1.(2025?遼寧一模)近來,科學家發現一種能固氮的藻類。研究者認為該藻類與某種藍細菌具有內共生關系,該藍細菌表現出向固氮細胞器進化的特征。以下現象中,不支持上述觀點的是()A.藍細菌丟失了部分基因,需要依賴藻類提供某些蛋白質 B.藍細菌的分裂與藻類細胞同步,可隨藻類細胞世代相傳 C.與葉綠體或線粒體不同,藻類中的藍細菌仍具有單層膜 D.藍細菌結構顯示出功能專業化,與藻類的形態變化同步2.(2025?遼寧一模)研究人員用牽牛花設計了如下實驗,調查了每組植物的平均干重和干重變異系數(組內植物干重差異,其值越大變異差異越大),結果如下。下列相關敘述錯誤的是()A.實驗一為對照組,二、三、四為實驗組 B.每組都需要進行重復實驗,以減少實驗誤差 C.結果表明根競爭對干重的影響比枝葉競爭小 D.枝葉競爭比根競爭對植株個體大小不等性的影響更顯著3.(2025?河北模擬)菌根由植物的根系與某些菌根真菌共同組成。菌根真菌能夠從土壤中吸收水分和礦物質并將這些養分傳遞給植物;植物則為真菌提供含碳有機物(主要是光合作用的產物)。下列敘述錯誤的是()A.某林地中的所有菌根真菌構成一個種群 B.菌根真菌屬于異養型微生物,其與植物的種間關系為互利共生 C.菌根真菌從土壤中吸收無機鹽時,可由細胞質基質和線粒體為其提供能量 D.適當增加植物根系菌根真菌的數量,可促進植物光合作用的進行4.(2025?棗莊二模)研究者對某地區伐木、修路、減少火災、落葉樹的出現以及狼、白尾鹿和駝鹿的數量對北美馴鹿數量影響的觀測結果如圖所示。圖中箭頭表示連線對象間的作用方向,“+”和“﹣”分別表示作用性質,數字大小表示作用程度。下列說法錯誤的是()A.伐木和修路會影響該地區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 B.修路導致駝鹿對北美馴鹿產生0.035的負面作用 C.伐木通過4條路徑影響狼的數量 D.狼與北美馴鹿之間的信息傳遞是雙向的5.(2025?遼寧一模)長白山自然保護區的針闊葉混交林景觀帶中,生活著喬木、灌木、草本和苔蘚等種類豐富的植物,還生活著馬鹿、青羊、野豬等多種動物,這些生物都占據著一定的生態位。下列關于生態位的敘述正確的是()A.生態位受食物、天敵等生物因素的影響,而與光照、溫度等非生物因素無關 B.群落中植物不能運動,其生態位不能發生變化 C.隨著群落的演替,生物的生態位會發生改變 D.生態位越接近,物種共存難度越大,越有利于充分利用環境6.(2025?豐臺區模擬)海南新盈紅樹林濕地公園分別于2010年、2020年進行了退塘還林還濕,并于2022年對新老退塘紅樹林自然恢復植被物種進行調查,結果如表。相關敘述錯誤的是()樣地喬木層灌木層草本層新退塘外圍樣地白骨壤、紅海欖、桐花樹白骨壤……新退塘樣地…………白骨壤、桐花樹老退塘外圍樣地木欖、紅海欖、欖李、海漆、正紅樹、桐花樹欖李、桐花樹紅海欖老退塘樣地紅海欖、白骨壤、木欖、桐花樹紅海欖、白骨壤、木欖、桐花樹、拉關木、欖李紅海欖、桐花樹、拉關木A.該紅樹林群落演替順序為白骨壤+桐花樹→白骨壤+紅海欖+桐花樹→多種植物 B.紅樹林退塘后經過10~12年的自然恢復可以形成較穩定的群落 C.紅樹林具有防浪護坡、凈化水污染等作用,體現了生物多樣性的直接價值 D.人工種植與恢復紅樹林主要遵循生態工程的協調原理7.(2025?遂寧校級二模)土壤中的食細菌線蟲個體微小、運動能力弱。某植物的落葉可以使土壤中的細菌增加,進而引起食細菌線蟲數量的增加。食細菌線蟲能產生含氮物質,促進該植物快速生長和大量繁殖,從而使其他植物的生長空間減小。下列有關敘述正確的是()A.該生態系統中分解者的能量可以流向消費者 B.食細菌線蟲與該植物的種間關系為互利共生 C.土壤中食細菌線蟲的數量增加可使生物多樣性增加 D.可用記名計算法調查土壤中食細菌線蟲的種群數量8.(2025?貴州模擬)大興安嶺某林區發生中度火災后,形成大面積火燒跡地。該區域植被演替過程如圖,下列說法錯誤的是()A.人類活動也能影響該區域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 B.與草本灌木群落相比,針葉林中群落對光能的利用更充分 C.上述不同演替階段中的物種數是區別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 D.火燒跡地保留了原有的土壤條件和繁殖體,屬于次生演替9.(2025?貴州模擬)青魚、草魚、鰱魚和鳙魚是我國傳統的四大家魚。我國勞動人民很早就已經將四大家魚混養以提高效益。四大家魚之所以能夠混養是因為它們在池塘中的分布區域有差異,如圖所示。下列敘述錯誤的是()A.池塘中四大家魚及其他動植物的分層分布體現了群落的垂直結構 B.青魚的棲息地、天敵等屬于研究其生態位的內容 C.四大家魚生態位的形成是生物與環境協同進化的結果 D.草魚和青魚的種間競爭最激烈10.(2025?貴州模擬)生活在潮間帶的濱螺以很多藻類為食,且主要取食優勢物種滸苔,如圖表示隨著潮間帶濱螺密度的變化藻類物種數的變化,下列相關敘述錯誤的是()A.濱螺的存在會改變潮間帶藻類種間競爭的結果 B.可用“收割理論”解釋a﹣b過程中發生的變化 C.濱螺種群密度越大受藻類等食物資源短缺的影響越大 D.隨著濱螺密度上升,滸苔種群密度先增大后減小11.(2025?濰坊模擬)某林地因為砍伐導致破壞,停止砍伐一段時間后,該林地發生的演替過程中各個階段的物種數目如表所示。下列說法錯誤的是()階段1階段2階段3物種數目草本3450102灌木01231喬木0116A.該林地發生的演替為次生演替 B.該群落傾向恢復為未砍伐時的群落 C.演替過程中該林地始終保持收支平衡狀態 D.演替過程中草本植物的多樣性升高,優勢度降低12.(2025?靖遠縣二模)下列關于在群落水平上研究問題的敘述錯誤的是()A.認識一個群落,首選研究其物種組成 B.群落中數量最多的物種不一定是優勢種 C.群落中不同季節的動物種類不同屬于群落的演替 D.研究某種植物的生態位需要測量植株的高度13.(2025?河南模擬)詩詞或農諺是我國傳統文化瑰寶,其中蘊含著生物學原理。下列敘述錯誤的是()A.“螟蛉有子,蜾蠃負之”體現了生物群落中的捕食關系 B.“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體現了群落的季節性 C.“農兩腋挾秧苗,拋秧入田,半沉半浮,數日便可直立”過程與生長素作用密切相關 D.“空地之中,仍要種豆”的主要目的是調整能量流動關系,使能量持續高效地流向對人類最有益的部分14.(2025春?重慶校級月考)研究群落中植物類群的豐富度時,不僅要統計物種數,還要統計物種在群落中的相對數量。群落中某一種植物的個體數占該群落所有植物個體數的百分比可用相對多度表示。在某退耕農田自然演替過程中,植物物種甲、乙和丙分別在不同階段占據優勢,它們的相對多度與演替時間的關系如圖所示,下列敘述錯誤的是()A.該群落演替與發生在火山巖上的群落演替的起點不同 B.若丙的個體較大、數量有限,可采用記名計算法統計其相對數量 C.據圖分析,第30年至第50年乙種群密度的變化是不斷減小的 D.該農田退耕前后的變化,說明人類活動可以改變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15.(2025?柳州模擬)某山間洼地植被原由灌木、苔蘚和地衣組成,某種闊葉喬木侵入該地并逐漸占據優勢,導致苔蘚與地衣逐漸減少。該種喬木呈零散分布,被稱為“樹島”。下列敘述錯誤的是()A.“樹島”提高了群落利用陽光的能力 B.“樹島”中苔蘚與地衣最終會全部死亡 C.“樹島”改變了山間洼地原有的水平結構 D.闊葉喬木逐漸占據優勢的過程屬于次生演替二.解答題(共5小題)16.(2025?海南模擬)在草原上,苜蓿、黃芩是昆蟲和田鼠的食物,而昆蟲又是田鼠的食物。某實驗小組調查了一段時間內不同體長田鼠的食性比例變化情況,結果如圖所示。回答下列問題:(1)草原上的昆蟲和田鼠之間的種間關系為。隨著田鼠體長增加,其所需的能量增加,但生產者的同化量有限,田鼠食性比例改變的意義可能是。體長為12cm的田鼠群體增重100g,理論上最多需要消耗苜蓿和黃芩g。(2)鷹在田鼠高密度區捕食體型較大的田鼠,專一病原體在田鼠間傳播導致田鼠患傳染病,這兩種方法均可防止田鼠大爆發,與化學防治相比,該類方法的優點有(答出2點)等。(3)動物一般有領域行為,即占有和包圍一定的區域,不允許其他同種個體侵入,該區域內含有占有者及其族群所需的各種資源。一些鳥類可依靠鳴叫、行為炫耀等保衛自己的領域。從能量傳遞的角度進行分析,體重相同的雜食性鳥類的領域范圍一般肉食性鳥類。鳥類保衛領域的過程存在的信息類型有。17.(2025?上海模擬)海南大田保護區地勢較為平坦,植被類型屬于熱帶稀樹灌叢草原,生活著坡鹿、猛禽和蟒蛇等動物。(1)保護區有各種灌叢草原,體現了群落的結構(水平/垂直)。工作人員采用火燒法更新牧草,這屬于群落演替中的演替(初生/次生)。(2)科研人員對坡鹿在火燒地和非火燒地的采食與休息行為進行研究,結果如圖,以下分析正確的是()。(多選)A.采食次數增加與牧草繁盛有關B.采食次數增加可導致牧草繁盛C.研究時不必區分坡鹿的雌雄D.研究時需保持火燒地與非火燒地的樣方面積相同(3)科研人員在野外調查的基礎上繪制了保護區食物網,部分結構如圖所示。以下說法錯誤的有(編號選填)。①若坡鹿數量減少,則兔的數量將增加②該圖沒有顯示的生態系統成分是分解者③動植物之間的營養關系主要包括種間關系和種內關系④有的鳥類在相應食物鏈上為三級消費者、第四營養級⑤采用標記重捕法可以精確掌握保護區坡鹿的種群密度(4)根據已學知識分析,下列有關坡鹿種群數量的敘述正確的是()(多選)。A.坡鹿種群數量達到K2B.坡鹿種群數量達到K2C.坡鹿種群數量低的年份,環境容納量可能不變D.坡鹿種群密度對種群數量變化起負反饋調節作用(5)以下有關大田保護區生態系統的分析錯誤的是()(多選)。A.火燒后初期,牧草數量呈“J”形增長B.火燒可加快該生態系統物質和能量的循環C.火燒后生態系統的恢復力穩定性在不斷增加D.火燒后生態系統營養級的增多取決于植物種類的增加(6)請結合題意和已學知識評價工作人員采用火燒法更新牧草的做法。18.(2025?赤峰模擬)高寒草甸是青藏高原地區物種多樣性的關鍵生態系統,由于過度放牧和氣候變化等因素的影響,高寒草甸出現了退化現象,導致草甸的物種多樣性減少。(1)高寒草甸退化,其群落發生了演替。為了探究高寒草甸退化對植被的影響,研究人員選取每年的8~9月份對退化草甸上植物類群的生物量進行調查,這是因為草甸群落具有性。(2)調查發現草甸植被的總生物量隨退化程度加劇逐漸下降,但該生態系統的能量金字塔不會出現倒置現象,原因是。(3)野生動物和家畜的生態位重疊會加快草甸退化,如圖是對高寒草甸上常見的四種生物生態位重疊的調查結果。兩種野生動物中(填“高原鼠兔”或“高原鼢鼠”)對草甸退化的影響更大,原因是。上述四種生物之間的生態位雖有所重疊,但并不完全相同,這有利于,是協同進化的結果。(4)治理草甸鼠害,不僅可以防止草甸退化,還可以提高載畜量和牧民的經濟效益,這種做法的依據是。(5)請運用所學知識,提出一些防止高寒草甸退化的有效措施(至少答出兩點)。19.(2025?山東模擬)干擾可造成連續的群落中出現斷層,如大風、砍伐等引起森林中的斷層,放牧、動物挖掘等引起草地群落中的斷層等。有的斷層可被周圍群落任何一個種侵入和占有,這些種入侵能力及耐受環境能力相等,哪一種入侵和取勝完全取決于隨機因素,這稱為對斷層的抽彩式競爭。也有些群落所形成的斷層常被一些擴散能力強的先鋒種入侵,由于它們的活動,改變了環境條件,促進了中期種入侵,最后被頂級種所替代,這種斷層的恢復方式稱為小演替。回答下列問題。(1)判斷斷層恢復后的群落與原來群落是否相同的重要特征是,它們都具有的空間結構有。(2)斷層的抽彩式競爭會使群落的多樣性(填“提高”“降低”或“不變”),原因是。(3)群落斷層進行的小演替屬于(填“初生演替”或“次生演替”),依據是。(4)群落斷層恢復的抽彩式競爭和小演替在物種數目上的區別是,在斷層恢復的抽彩式競爭中入侵物種具備的條件是(答出2點)。20.(2025?南昌模擬)過度放牧造成草場退化。為提高牧草產量,緩解牧草資源壓力,研究者以引進的兩種牧草(老芒麥、披堿草)為材料開展試驗(單獨種植),探究有機肥對兩種牧草生長及其根際微生物多樣性的影響,部分結果如表。回答下列問題:牧草處理生物量(kg)株高(cm)土壤pH莖葉比根際微生物多樣性指數細菌真菌老芒麥CK1.7488.27.632.21.21.8有機肥2.2198.47.482.01.51.7披堿草CK2.1591.37.461.91.31.7有機肥2.36104.27.321.61.71.5注:CK表示對照組;莖葉比是評定飼料品質重要指標之一,葉比重越高,飼料品質越好。(1)過度放牧造成草場退化,草原生物群落從復雜到簡單的過程中發生了演替。(2)推測兩種牧草混合種植后,二者在競爭中更占優勢的是,原因是。(3)研究者認為,有機肥處理后不但能緩解土壤鹽堿化程度,也能提高飼料的品質,依據是。(4)從生態系統的組成成分角度分析,施用有機肥中的營養物質屬于。有機肥處理后,雖然兩種牧草根際真菌多樣性指數均下降,但赤霉菌數量會增多,其意義在于。(5)進一步研究發現,真菌AMF的根外菌絲可幫助土壤腐生菌分解有機物,增加土壤養分水平并迅速將養分轉移給植物,AMF根內定殖與根外菌絲的建立和維持依賴于植物的光合產物。AMF與牧草的種間關系是。
2025年高考生物復習新題速遞之群落及其演替(2025年4月)參考答案與試題解析一.選擇題(共15小題)題號1234567891011答案CCABCCACCDC題號12131415答案CDCB一.選擇題(共15小題)1.(2025?遼寧一模)近來,科學家發現一種能固氮的藻類。研究者認為該藻類與某種藍細菌具有內共生關系,該藍細菌表現出向固氮細胞器進化的特征。以下現象中,不支持上述觀點的是()A.藍細菌丟失了部分基因,需要依賴藻類提供某些蛋白質 B.藍細菌的分裂與藻類細胞同步,可隨藻類細胞世代相傳 C.與葉綠體或線粒體不同,藻類中的藍細菌仍具有單層膜 D.藍細菌結構顯示出功能專業化,與藻類的形態變化同步【考點】群落中生物的種間關系;原核細胞和真核細胞的形態和結構的異同.【專題】正推法;真核細胞和原核細胞;種群和群落;理解能力.【答案】C【分析】細菌中的多數種類是營腐生或寄生生活的異養生物。細菌的細胞都有細胞壁、細胞膜和細胞質,都沒有以核膜包被的細胞核,也沒有染色體,但有環狀的DNA分子,位于細胞內特定的區域,這個區域叫作擬核。【解答】解:A、藍細菌丟失基因并依賴藻類提供蛋白質,表明兩者之間存在緊密的共生關系,支持觀點,A不符合題意;B、藍細菌的分裂與藻類細胞同步,可隨藻類細胞世代相傳,表明兩者之間存在協調的共生關系,支持觀點,B不符合題意;C、藻類中的藍細菌仍具有單層膜,而葉綠體或線粒體具有雙層膜,該現象不能表明該藻類與某種藍細菌具有內共生關系,C符合題意;D、藍細菌結構的功能專業化與藻類的形態變化同步,表明兩者之間存在緊密的共生關系,支持觀點,D不符合題意。故選:C。【點評】本題考查生物之間的關系的相關知識,意在考查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2.(2025?遼寧一模)研究人員用牽牛花設計了如下實驗,調查了每組植物的平均干重和干重變異系數(組內植物干重差異,其值越大變異差異越大),結果如下。下列相關敘述錯誤的是()A.實驗一為對照組,二、三、四為實驗組 B.每組都需要進行重復實驗,以減少實驗誤差 C.結果表明根競爭對干重的影響比枝葉競爭小 D.枝葉競爭比根競爭對植株個體大小不等性的影響更顯著【考點】群落中生物的種間關系.【專題】模式圖;種群和群落;理解能力.【答案】C【分析】1、溫度對光合作用的影響:在最適溫度下酶的活性最強,光合作用強度最大,當溫度低于最適溫度,光合作用強度隨溫度的增加而加強,當溫度高于最適溫度,光合作用強度隨溫度的增加而減弱。2、二氧化碳濃度對光合作用的影響:在一定范圍內,光合作用強度隨二氧化碳濃度的增加而增強。當二氧化碳濃度增加到一定的值,光合作用強度不再增強。3、光照強度對光合作用的影響:在一定范圍內,光合作用強度隨光照強度的增加而增強。當光照強度增加到一定的值,光合作用強度不再增強。【解答】解:A、實驗一為單獨種植,為對照組,實驗二為枝葉競爭、實驗三為根競爭、實驗四為整株競爭,實驗二、三、四均為實驗組,A正確;B、重復實驗通過多次測量取平均值,可顯著降低隨機誤差的累積效應,B正確;C、實驗二的干重大于實驗三,說明根競爭對干重的影響比枝葉競爭小,C錯誤;D、實驗二的干重變異系數大于實驗三,說明枝葉競爭比根競爭對植株個體大小不等性的影響更顯著,D正確。故選:C。【點評】本題考查生物之間相互影響的相關知識,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學知識的要點、把握知識間的內在聯系的能力,以及從題目所給的圖形中獲取有效信息的能力。3.(2025?河北模擬)菌根由植物的根系與某些菌根真菌共同組成。菌根真菌能夠從土壤中吸收水分和礦物質并將這些養分傳遞給植物;植物則為真菌提供含碳有機物(主要是光合作用的產物)。下列敘述錯誤的是()A.某林地中的所有菌根真菌構成一個種群 B.菌根真菌屬于異養型微生物,其與植物的種間關系為互利共生 C.菌根真菌從土壤中吸收無機鹽時,可由細胞質基質和線粒體為其提供能量 D.適當增加植物根系菌根真菌的數量,可促進植物光合作用的進行【考點】群落中生物的種間關系;種群的數量特征.【專題】正推法;種群和群落;理解能力.【答案】A【分析】根據題干分析,AM真菌屬于真核細胞,沒有擬核;“AM真菌能夠增強宿主植物對土壤中重金屬的耐受性”,而宿主植物能為AM真菌提供物質和能量來源,說明AM真菌與宿主植物的這種關系屬于互利共生的關系。【解答】解:A、某林地中的所有菌根真菌可能包含多種菌根真菌,并非同種生物的全部個體,不能構成一個種群,A錯誤;B、菌根真菌自身不能制造有機物,需從植物獲取含碳有機物,屬于異養型微生物。菌根真菌能為植物提供水分和礦物質,植物為真菌提供含碳有機物,兩者相互依存、彼此有利,種間關系為互利共生,B正確;C、菌根真菌從土壤中吸收無機鹽一般為主動運輸,可由細胞質基質和線粒體為吸收無機鹽提供能量,C正確;D、菌根真菌能夠從土壤中吸收水分和礦物質并傳遞給植物,適當增加植物根系菌根真菌的數量,能使植物獲得更多水分和礦物質,有利于光合作用的進行,D正確。故選:A。【點評】本題考查種群和群落的相關知識,意在考查學生的識記能力和判斷能力、運用所學知識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4.(2025?棗莊二模)研究者對某地區伐木、修路、減少火災、落葉樹的出現以及狼、白尾鹿和駝鹿的數量對北美馴鹿數量影響的觀測結果如圖所示。圖中箭頭表示連線對象間的作用方向,“+”和“﹣”分別表示作用性質,數字大小表示作用程度。下列說法錯誤的是()A.伐木和修路會影響該地區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 B.修路導致駝鹿對北美馴鹿產生0.035的負面作用 C.伐木通過4條路徑影響狼的數量 D.狼與北美馴鹿之間的信息傳遞是雙向的【考點】群落演替的類型;信息的種類、特點及其在生態系統中的作用.【專題】模式圖;種群和群落;理解能力.【答案】B【分析】生態系統中信息包括物理信息、化學信息和行為信息。物理信息是指自然界中的光、聲、溫度、濕度、磁場等,通過物理過程傳遞的信息。化學信息是指在生命活動中,生物還產生一些可以傳遞信息的化學物質。行為信息是指動物的特殊行為,主要指各種動作,這些動作也能夠向同種或異種生物傳遞某種信息,即動物的行為特征可以體現為行為信息。信息傳遞在生態系統中的作用:生命活動的正常進行,離不開信息的作用;生物種群的繁衍,離不開信息的傳遞;信息還能夠調節生物的種間關系,進而維持生態系統的平衡與穩定。【解答】解:A、人類活動(如伐木和修路)往往會使群落演替朝著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進行,A正確;B、由圖可知,修路對駝鹿產生“+”的作用,駝鹿對北美馴鹿產生“﹣0.035”的作用,但這不是修路直接導致駝鹿對北美馴鹿產生﹣0.035的負面作用,而是修路影響駝鹿,駝鹿再影響北美馴鹿,B錯誤;C、由圖可知,伐木分別通過影響落葉樹、駝鹿、白尾鹿、狼這4條路徑來影響狼的數量,C正確;D、在生態系統中,信息傳遞往往是雙向的,狼與北美馴鹿之間存在捕食關系,它們之間的信息傳遞是雙向的,D正確。故選:B。【點評】本題考查群落和生態系統的相關知識,意在考查學生的識記能力和判斷能力、運用所學知識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5.(2025?遼寧一模)長白山自然保護區的針闊葉混交林景觀帶中,生活著喬木、灌木、草本和苔蘚等種類豐富的植物,還生活著馬鹿、青羊、野豬等多種動物,這些生物都占據著一定的生態位。下列關于生態位的敘述正確的是()A.生態位受食物、天敵等生物因素的影響,而與光照、溫度等非生物因素無關 B.群落中植物不能運動,其生態位不能發生變化 C.隨著群落的演替,生物的生態位會發生改變 D.生態位越接近,物種共存難度越大,越有利于充分利用環境【考點】群落的季節性和生態位.【專題】正推法;種群和群落;解決問題能力.【答案】C【分析】一個物種在群落中的地位或作用,包括所處的空間位置,占用資源的情況,以及與其他物種的關系等,稱為這個物種的生態位。【解答】解:A、生態位不僅受食物、天敵等生物因素的影響,而與光照、溫度等非生物因素也有關,A錯誤;B、群落中植物盡管不能運動,但是其占用的空間、資源以及與其它生物的關系也會隨著群落的演替而改變,因此其生態位會發生變化,B錯誤;C、演替是一種群落類型取代另一種群落類型,隨著群落的演替,生物的生態位會發生改變,C正確;D、生態位越接近,物種競爭就越激烈,有可能會導致一部分物種滅絕,不一定有利于充分利用環境,D錯誤。故選:C。【點評】本題主要考查生態位的內容,要求考生識記相關知識,并結合所學知識準確答題。6.(2025?豐臺區模擬)海南新盈紅樹林濕地公園分別于2010年、2020年進行了退塘還林還濕,并于2022年對新老退塘紅樹林自然恢復植被物種進行調查,結果如表。相關敘述錯誤的是()樣地喬木層灌木層草本層新退塘外圍樣地白骨壤、紅海欖、桐花樹白骨壤……新退塘樣地…………白骨壤、桐花樹老退塘外圍樣地木欖、紅海欖、欖李、海漆、正紅樹、桐花樹欖李、桐花樹紅海欖老退塘樣地紅海欖、白骨壤、木欖、桐花樹紅海欖、白骨壤、木欖、桐花樹、拉關木、欖李紅海欖、桐花樹、拉關木A.該紅樹林群落演替順序為白骨壤+桐花樹→白骨壤+紅海欖+桐花樹→多種植物 B.紅樹林退塘后經過10~12年的自然恢復可以形成較穩定的群落 C.紅樹林具有防浪護坡、凈化水污染等作用,體現了生物多樣性的直接價值 D.人工種植與恢復紅樹林主要遵循生態工程的協調原理【考點】群落演替的類型;生物多樣性的內容和價值;生態工程所遵循的基本原理.【專題】數據表格;種群和群落;生態環境;解決問題能力.【答案】C【分析】1、初生演替是指在一個從來沒有植被覆蓋的地面,或者是原來存在過植被、但被徹底消滅了的地方發生的演替;次生演替是指在原有植被雖已不存在,但原有的土壤條件基本保留,甚至還保留了植物的種子或其他繁殖體的地方發生的演替。2、生態工程以生態系統的自組織、自我調節功能為基礎,遵循著整體、協調、循環、自生等生態學基本原理。【解答】解:A、由表格信息判斷,該紅樹林群落演替順序為白骨壤+桐花樹→白骨壤+紅海欖+桐花樹→多種植物,A正確;B、紅樹林退塘后經過10~12年的自然恢復,群落進入演替后期,已經形成了較穩定的群落,B正確;C、紅樹林能夠防浪護坡、凈化水污染體現了生物多樣性的間接價值,C錯誤;D、種植與恢復本土紅樹林體現了生物要適應環境,主要遵循了生態工程的協調原理,D正確。故選:C。【點評】本題考查群落演替、生物多樣性價值和生態工程原理等相關知識,意在考查學生的識記能力和判斷能力,運用所學知識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是解答本題的關鍵。7.(2025?遂寧校級二模)土壤中的食細菌線蟲個體微小、運動能力弱。某植物的落葉可以使土壤中的細菌增加,進而引起食細菌線蟲數量的增加。食細菌線蟲能產生含氮物質,促進該植物快速生長和大量繁殖,從而使其他植物的生長空間減小。下列有關敘述正確的是()A.該生態系統中分解者的能量可以流向消費者 B.食細菌線蟲與該植物的種間關系為互利共生 C.土壤中食細菌線蟲的數量增加可使生物多樣性增加 D.可用記名計算法調查土壤中食細菌線蟲的種群數量【考點】群落中生物的種間關系;能量流動的概念和過程;估算種群密度的方法.【專題】正推法;種群和群落;生態系統;理解能力.【答案】A【分析】a、線蟲可以捕食細菌,故該生態系統中分解者的能量能流向消費者;食細菌線蟲個體微小、運動能力弱,可用樣方法調查其種群密度。b、該植物侵占其他植物生長空間,可使生物種類減少,導致生物多樣性降低。【解答】解:A、線蟲可以捕食細菌,故該生態系統中分解者的能量可以流向消費者,A正確;B、二者的種間關系應為原始合作,B錯誤;C、食細菌線蟲增加→含氮物質增加→植物快速生長和大量繁殖,侵占其他植物生長空間,可使生物種類減少,導致生物多樣性降低,C錯誤;D、記名計算法可用來調查土壤中食細菌線蟲的物種豐富度,調查其種群數量可采用樣方法,D錯誤。故選:A。【點評】本題考查種群、群落和生態系統的相關知識,意在考查學生的識記能力和判斷能力、運用所學知識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8.(2025?貴州模擬)大興安嶺某林區發生中度火災后,形成大面積火燒跡地。該區域植被演替過程如圖,下列說法錯誤的是()A.人類活動也能影響該區域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 B.與草本灌木群落相比,針葉林中群落對光能的利用更充分 C.上述不同演替階段中的物種數是區別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 D.火燒跡地保留了原有的土壤條件和繁殖體,屬于次生演替【考點】群落演替的類型;群落的概念和物種組成;群落的空間結構.【專題】坐標曲線圖;種群和群落;理解能力.【答案】C【分析】隨時間的推移,一個群落被另一個群落代替的過程,叫做演替。演替的種類有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兩種。群落發生演替的主要標志:群落在物種組成上發生了變化,或者是在一定區域內一個群落逐步被另一個群落替代。初生演替起點:從來未有過生物生長或雖有過生物生長但已被徹底消滅了的原生裸地。次生演替起點:植被遭受嚴重破壞后所形成的次生裸地。【解答】解:A、人類活動往往使群落演替朝著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進行,A正確;B、針葉林樹種更高大,與草本灌木群落相比,針葉林中群落對光能的利用更充分,B正確;C、上述不同演替階段中的物種組成是區別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C錯誤;D、火燒跡地保留了原有的土壤條件和繁殖體,有植被存在,屬于次生演替,D正確。故選:C。【點評】本題考查群落的相關知識,意在考查學生的識記能力和判斷能力,學生具備運用所學知識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是解答本題的關鍵。9.(2025?貴州模擬)青魚、草魚、鰱魚和鳙魚是我國傳統的四大家魚。我國勞動人民很早就已經將四大家魚混養以提高效益。四大家魚之所以能夠混養是因為它們在池塘中的分布區域有差異,如圖所示。下列敘述錯誤的是()A.池塘中四大家魚及其他動植物的分層分布體現了群落的垂直結構 B.青魚的棲息地、天敵等屬于研究其生態位的內容 C.四大家魚生態位的形成是生物與環境協同進化的結果 D.草魚和青魚的種間競爭最激烈【考點】群落的空間結構;群落的季節性和生態位;群落中生物的種間關系.【專題】坐標曲線圖;種群和群落;理解能力.【答案】C【分析】一個物種在群落中的地位或作用,包括所處的空間位置,占用資源的情況,以及與其他物種的關系等,稱為這個物種的生態位。因此,研究某種動物的生態位,通常要研究它的棲息地、食物、天敵以及與其他物種的關系等。研究某種植物的生態位,通常要研究它在研究區域內的出現頻率、種群密度、植株高度等特征,以及它與其他物種的關系等。【解答】解:A、四大家魚在池塘中棲息的水層不同,其他動植物在垂直方向上也具有分層現象,體現了群落的垂直結構,A正確;B、一個物種在群落中的地位或作用,包括所處的空間位置,占用資源的情況,以及與其他物種的關系等,稱為這個物種的生態位,B正確;C、不同的物種,所處的生態位不同,這是由不同物種之間及生物與環境間協同進化的結果,C錯誤;D、結合圖可知,青魚和草魚食物資源相同,生態位接近,種間競爭最激烈,D正確。故選:C。【點評】本題考查群落的相關知識,意在考查學生的識記能力和判斷能力、運用所學知識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10.(2025?貴州模擬)生活在潮間帶的濱螺以很多藻類為食,且主要取食優勢物種滸苔,如圖表示隨著潮間帶濱螺密度的變化藻類物種數的變化,下列相關敘述錯誤的是()A.濱螺的存在會改變潮間帶藻類種間競爭的結果 B.可用“收割理論”解釋a﹣b過程中發生的變化 C.濱螺種群密度越大受藻類等食物資源短缺的影響越大 D.隨著濱螺密度上升,滸苔種群密度先增大后減小【考點】群落中生物的種間關系;種群的數量特征.【專題】坐標曲線圖;種群和群落;理解能力.【答案】D【分析】群落,是指在一定時間和一定空間內上的分布各物種的種群集合。群落中物種數目的多少稱為豐富度。不同群落的物種數目有差別。【解答】解:A、根據題意,生活在潮間帶的濱螺以很多藻類為食,且主要取食優勢物種滸苔,故濱螺的存在會改變潮間帶藻類種間競爭的結果,A正確;B、收割理論是指捕食者往往捕食數量多的生物,這樣就會避免出現一種或少數幾種生物在生態系統中占絕對優勢的局面,為其他物種的形成騰出空間,圖中a﹣b過程中,濱螺密度增大,捕食數量多的藻類,為其他藻類的形成騰出空間,導致藻類的物種數逐漸增多,即可用“收割理論”解釋a﹣b過程中發生的變化,B正確;C、生活在潮間帶的濱螺以很多藻類為食,則濱螺種群密度越大受藻類等食物資源短缺的影響越大,C正確;D、根據題意,濱螺主要取食優勢物種滸苔,隨著濱螺密度增加,滸苔密度將先下降,而后濱螺由于食物少也下降,此時滸苔密度將上升,D錯誤。故選:D。【點評】本題考查種間關系中的相關知識,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學知識的要點、把握知識間的內在聯系的能力以及從題目所給的圖形中獲取有效信息的能力。11.(2025?濰坊模擬)某林地因為砍伐導致破壞,停止砍伐一段時間后,該林地發生的演替過程中各個階段的物種數目如表所示。下列說法錯誤的是()階段1階段2階段3物種數目草本3450102灌木01231喬木0116A.該林地發生的演替為次生演替 B.該群落傾向恢復為未砍伐時的群落 C.演替過程中該林地始終保持收支平衡狀態 D.演替過程中草本植物的多樣性升高,優勢度降低【考點】群落演替的類型.【專題】正推法;種群和群落;理解能力.【答案】C【分析】初生演替是指在一個從來沒有植被覆蓋的地面,或者是原來存在過植被、但被徹底消滅了的地方發生的演替;次生演替是指在原有植被雖已不存在,但原有的土壤條件基本保留,甚至還保留了植物的種子或其他繁殖體的地方發生的演替。【解答】解:A、該林地因砍伐破壞后進行演替,原有土壤條件等保留,是次生演替,A正確;B、從表中看,演替過程物種更復雜,傾向恢復未砍伐時群落,B正確;C、演替中生態系統生物量、能量等變化,不會始終收支平衡,C錯誤;D、演替時草本物種數增多,多樣性升,但與喬灌木競爭劣勢,優勢度降,D正確。故選:C。【點評】本題考查群落演替相關知識點,意在考查對次生演替概念、演替過程中群落變化等知識的理解和掌握。12.(2025?靖遠縣二模)下列關于在群落水平上研究問題的敘述錯誤的是()A.認識一個群落,首選研究其物種組成 B.群落中數量最多的物種不一定是優勢種 C.群落中不同季節的動物種類不同屬于群落的演替 D.研究某種植物的生態位需要測量植株的高度【考點】群落的概念和物種組成;群落的季節性和生態位;群落演替的類型.【專題】正推法;種群和群落;理解能力.【答案】C【分析】(1)群落是在相同時間聚集在一定地域中各種生物種群的集合。(2)區別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是群落的物種組成。【解答】解:A、物種組成是群落的重要特征,是區分不同群落的關鍵,認識群落首先研究物種組成,A正確;B、群落中數量很多,對其他物種影響很大的為優勢種,優勢種不一定數量最多,B正確;C、群落中不同季節的動物種類不同屬于群落的季節性,具有一定的周期性,不屬于群落的演替,C錯誤;D、研究某種植物的生態位,通常要研究它在研究區域內的出現頻率、種群密度、植株高度等特征,以及它與其他物種的關系等,D正確。故選:C。【點評】本題考查群落的概念、物種組成、季節性和生態位等知識點,意在考查對群落相關概念的理解與辨析能力。13.(2025?河南模擬)詩詞或農諺是我國傳統文化瑰寶,其中蘊含著生物學原理。下列敘述錯誤的是()A.“螟蛉有子,蜾蠃負之”體現了生物群落中的捕食關系 B.“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體現了群落的季節性 C.“農兩腋挾秧苗,拋秧入田,半沉半浮,數日便可直立”過程與生長素作用密切相關 D.“空地之中,仍要種豆”的主要目的是調整能量流動關系,使能量持續高效地流向對人類最有益的部分【考點】群落中生物的種間關系;研究能量流動實踐意義;生長素的作用以及作用的兩重性.【專題】正推法;種群和群落;理解能力.【答案】D【分析】種間關系(不同種生物之間的關系):(1)互利共生(同生共死):兩種生物長期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存,彼此有利。如豆科植物與根瘤菌;人體中的有些細菌;地衣是真菌和藻類的共生體。(2)捕食(此長彼消、此消彼長):一種生物以另一種生物為食的現象。如:兔以植物為食;狼以兔為食。(3)種間競爭(你死我活):兩種或更多種生物共同利用同樣的有限資源和空間而產生的相互排斥的現象。如:大小草履蟲;水稻與稗草等.(4)寄生(寄生者不勞而獲):一種生物從另一種生物(宿主)體液、組織或已消化的物質中獲取營養并通常對宿主產生危害。(5)原始合作(互惠):兩種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時,雙方都受益,但分開后,各自也能獨立生活。例如海葵固著于寄居蟹的殼螺上。【解答】解:A、“螟蛉有子,蜾蠃負之”,蜾蠃捕食螟蛉幼蟲,體現捕食關系,A正確;B、“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春天藻類等植物大量繁殖使江水變綠,體現群落的季節性,B正確;C、“農兩腋挾秧苗,拋秧入田,半沉半浮,數日便可直立”,秧苗生長過程中生長素起調節作用,C正確;D、“空地之中,仍要種豆”,主要是因為豆科植物根瘤菌能固氮增加土壤肥力,不是調整能量流動關系,D錯誤。故選:D。【點評】本題考查群落種間關系、生長素作用、能量流動意義等知識,意在考查對詩詞農諺中蘊含生物學原理的理解和判斷能力。14.(2025春?重慶校級月考)研究群落中植物類群的豐富度時,不僅要統計物種數,還要統計物種在群落中的相對數量。群落中某一種植物的個體數占該群落所有植物個體數的百分比可用相對多度表示。在某退耕農田自然演替過程中,植物物種甲、乙和丙分別在不同階段占據優勢,它們的相對多度與演替時間的關系如圖所示,下列敘述錯誤的是()A.該群落演替與發生在火山巖上的群落演替的起點不同 B.若丙的個體較大、數量有限,可采用記名計算法統計其相對數量 C.據圖分析,第30年至第50年乙種群密度的變化是不斷減小的 D.該農田退耕前后的變化,說明人類活動可以改變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考點】群落演替的類型;人類活動對群落演替的影響;估算種群密度的方法.【專題】坐標曲線圖;種群和群落;解決問題能力.【答案】C【分析】1、初生演替:是指一個從來沒有被植物覆蓋的地面,或者是原來存在過植被,但是被徹底消滅了的地方發生的演替。初生演替的一般過程是裸巖階段→地衣階段→苔蘚階段→草本植物階段→灌木階段→森林階段。2、次生演替:原來有的植被雖然已經不存在,但是原來有的土壤基本保留,甚至還保留有植物的種子和其他繁殖體的地方發生的演替,次生演替的一般過程是草本植物階段→灌木階段→森林階段。【解答】解:A、該群落演替是退耕農田自然演替,屬于次生演替,發生在火山巖上的演替為初生演替,演替的起點不同,A正確;B、對于群落中個體較大、數量有限的物種可采用記名計算法統計其相對數量,B正確;C、據圖分析,第30年至第50年乙種群的相對多度不斷減小,但相對多度是指群落中某一種植物的個體數占該群落所有植物個體數的百分比,不能說明乙種的群密度是不斷減小的,C錯誤;D、該農田退耕前后植物物種甲、乙和丙的相對多度發生了變化,說明人類活動可以改變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D正確。故選:C。【點評】本題考查的種群數量變化和群落演替相關知識,意在考查學生的識記能力和判斷能力、運用所學知識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15.(2025?柳州模擬)某山間洼地植被原由灌木、苔蘚和地衣組成,某種闊葉喬木侵入該地并逐漸占據優勢,導致苔蘚與地衣逐漸減少。該種喬木呈零散分布,被稱為“樹島”。下列敘述錯誤的是()A.“樹島”提高了群落利用陽光的能力 B.“樹島”中苔蘚與地衣最終會全部死亡 C.“樹島”改變了山間洼地原有的水平結構 D.闊葉喬木逐漸占據優勢的過程屬于次生演替【考點】群落演替的類型;群落的空間結構.【專題】正推法;種群和群落;解決問題能力.【答案】B【分析】1、在群落中,各個生物種群分別占據了不同的空間,使群落形成一定的空間結構,群落的空間結構包括垂直結構和水平結構。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數群落都具有明顯的分層現象。由于地形的變化,土壤濕度和鹽堿度的差異、光照強度的不同和植物自身生長特點的不同,以及人和動物的影響等因素,不同地段往往分布著不同的種群,同一地段上種群密度也有差異,他們常呈鑲嵌分布。2、初生演替是指在一個從來沒有植被覆蓋的地面,或者是原來存在過植被、但被徹底消滅了的地方發生的演替;次生演替是指在原有植被雖已不存在,但原有的土壤條件基本保留,甚至還保留了植物的種子或其他繁殖體的地方發生的演替。【解答】解:A、喬木與灌木、苔蘚和地衣,在垂直方向上具有明顯的分層現象,提高了群落利用陽光的能力,A正確;B、“樹島”中苔蘚與地衣隨著演替進行,不再是優勢種,但不會全部死亡,B錯誤;C、喬木侵入后呈零散分布,體現了群落的水平結構,C正確;D、“某種闊葉喬木侵入該地并逐漸占據優勢,導致苔蘚與地衣逐漸減少”,這種演替屬于次生演替,D正確。故選:B。【點評】本題考查群落的相關知識,意在考查學生的識記能力和判斷能力,運用所學知識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是解答本題的關鍵。二.解答題(共5小題)16.(2025?海南模擬)在草原上,苜蓿、黃芩是昆蟲和田鼠的食物,而昆蟲又是田鼠的食物。某實驗小組調查了一段時間內不同體長田鼠的食性比例變化情況,結果如圖所示。回答下列問題:(1)草原上的昆蟲和田鼠之間的種間關系為捕食和競爭。隨著田鼠體長增加,其所需的能量增加,但生產者的同化量有限,田鼠食性比例改變的意義可能是通過增加植食性比例,減少能量流動環節,從而獲得更多能量。體長為12cm的田鼠群體增重100g,理論上最多需要消耗苜蓿和黃芩3250g。(2)鷹在田鼠高密度區捕食體型較大的田鼠,專一病原體在田鼠間傳播導致田鼠患傳染病,這兩種方法均可防止田鼠大爆發,與化學防治相比,該類方法的優點有對環境不造成污染、不會使田鼠產生抗藥性(或能夠有效將田鼠數量控制在一定水平等)(答出2點)等。(3)動物一般有領域行為,即占有和包圍一定的區域,不允許其他同種個體侵入,該區域內含有占有者及其族群所需的各種資源。一些鳥類可依靠鳴叫、行為炫耀等保衛自己的領域。從能量傳遞的角度進行分析,體重相同的雜食性鳥類的領域范圍一般小于肉食性鳥類。鳥類保衛領域的過程存在的信息類型有物理信息和行為信息。【考點】群落中生物的種間關系;能量流動的特點及相關計算;信息的種類、特點及其在生態系統中的作用.【專題】圖文信息類簡答題;種群和群落;生態系統;理解能力.【答案】(1)捕食和競爭通過增加植食性比例,減少能量流動環節,從而獲得更多能量3250(2)對環境不造成污染、不會使田鼠產生抗藥性(或能夠有效將田鼠數量控制在一定水平等)(3)小于物理信息和行為信息【分析】種間關系:(1)捕食:一種生物以另一種生物為食。(2)種間競爭:兩種或兩種以上生物相互爭奪資源和空間等,使得一種數量增多,另一種生物大量減少或死亡。(3)互利共生:兩種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賴,彼此有利;發展到彼此不能離開而獨立生存的程度。(4)原始合作:兩種生物生活在一起,互相受益,但二者之間不存在依賴關系,可以分離開來。(5)寄生:一種生物寄居于另一種生物的體內或體表,攝取寄主的養分以維持生活。【解答】解:(1)據題意可知,苜蓿和黃芩是昆蟲和田鼠的食物,而昆蟲又是田鼠的食物,所以昆蟲和田鼠之間既有種間競爭關系也有捕食關系。隨著田鼠體長增加,其所需的能量增加,但生產者的同化量有限,即草原承載能力有限,而田鼠食性比例改變可以減少能量傳遞過程中的損耗,有利于維持其種群數量穩定。體長為12cm的田鼠植食性比例為75%,肉食性比例為25%。要求理論上最多需要消耗苜蓿和黃芩的量,按照能量傳遞效率10%計算。設最多需要消耗苜蓿和黃芩x克。田鼠群體增重100g,其中通過植食性獲得的增重為100×75%=75g,這部分直接來自苜蓿和黃芩,消耗苜蓿和黃芩的量為75÷10%=750g;通過肉食性獲得的增重為100×25%=25g,其能量來源是昆蟲,昆蟲的能量又來自苜蓿和黃芩,所以這部分消耗苜蓿和黃芩的量為25÷10%÷10%=2500g。則總共最多需要消耗苜蓿和黃芩750+2500=3250g。(2)鷹捕食田鼠和專一病原體使田鼠患傳染病這兩種防治田鼠的方法屬于生物防治。與化學防治相比,生物防治的優點有對環境不造成污染、能夠有效將田鼠數量控制在一定水平(不破壞生態平衡或不引起物種滅絕等)、不會使田鼠產生抗藥性等。(3)從能量傳遞的角度分析,由于能量流動是逐級遞減的,肉食性鳥類所處營養級一般比雜食性鳥類高,獲得相同能量需要更多的生產者提供能量,所以體重相同的雜食性鳥類的領域范圍一般小于肉食性鳥類。鳥類依靠鳴叫保衛自己的領域,鳴叫屬于物理信息;行為炫耀屬于行為信息,所以鳥類保衛領域的過程存在的信息類型有物理信息和行為信息。故答案為:(1)捕食和競爭通過增加植食性比例,減少能量流動環節,從而獲得更多能量3250(2)對環境不造成污染、不會使田鼠產生抗藥性(或能夠有效將田鼠數量控制在一定水平等)(3)小于物理信息和行為信息【點評】本題考查生物與環境的相關知識,學生掌握群落中的種間關系以及生態系統的相關知識等,是解答本題的關鍵。17.(2025?上海模擬)海南大田保護區地勢較為平坦,植被類型屬于熱帶稀樹灌叢草原,生活著坡鹿、猛禽和蟒蛇等動物。(1)保護區有各種灌叢草原,體現了群落的水平結構(水平/垂直)。工作人員采用火燒法更新牧草,這屬于群落演替中的次生演替(初生/次生)。(2)科研人員對坡鹿在火燒地和非火燒地的采食與休息行為進行研究,結果如圖,以下分析正確的是(ACD)。(多選)A.采食次數增加與牧草繁盛有關B.采食次數增加可導致牧草繁盛C.研究時不必區分坡鹿的雌雄D.研究時需保持火燒地與非火燒地的樣方面積相同(3)科研人員在野外調查的基礎上繪制了保護區食物網,部分結構如圖所示。以下說法錯誤的有①②③⑤(編號選填)。①若坡鹿數量減少,則兔的數量將增加②該圖沒有顯示的生態系統成分是分解者③動植物之間的營養關系主要包括種間關系和種內關系④有的鳥類在相應食物鏈上為三級消費者、第四營養級⑤采用標記重捕法可以精確掌握保護區坡鹿的種群密度(4)根據已學知識分析,下列有關坡鹿種群數量的敘述正確的是(CD)(多選)。A.坡鹿種群數量達到K2B.坡鹿種群數量達到K2C.坡鹿種群數量低的年份,環境容納量可能不變D.坡鹿種群密度對種群數量變化起負反饋調節作用(5)以下有關大田保護區生態系統的分析錯誤的是(BCD)(多選)。A.火燒后初期,牧草數量呈“J”形增長B.火燒可加快該生態系統物質和能量的循環C.火燒后生態系統的恢復力穩定性在不斷增加D.火燒后生態系統營養級的增多取決于植物種類的增加(6)請結合題意和已學知識評價工作人員采用火燒法更新牧草的做法工作人員采用火燒法的做法需從兩方面考慮。一方面火燒法更新牧草為草原中的坡鹿、兔和昆蟲及時提供了充足的食物,保證了生態系統中能量的輸入;另一方面火燒法可能會破壞部分動物的棲息地,影響其在自然環境中的生活。因此需要辯證地看待火燒法的做法,在實際操作中通過控制火燒法的頻率、范圍等來維持大田保護區生態系統的平衡。【考點】群落演替的類型;食物鏈與食物網;生態系統穩定性的概念和類型;種群數量的變化曲線.【答案】(1)水平次生(2)ACD(3)①②③⑤(4)CD(5)BCD(6)工作人員采用火燒法的做法需從兩方面考慮。一方面火燒法更新牧草為草原中的坡鹿、兔和昆蟲及時提供了充足的食物,保證了生態系統中能量的輸入;另一方面火燒法可能會破壞部分動物的棲息地,影響其在自然環境中的生活。因此需要辯證地看待火燒法的做法,在實際操作中通過控制火燒法的頻率、范圍等來維持大田保護區生態系統的平衡【分析】群落的空間結構分為垂直結構和水平結構:(1)群落的垂直結構:指群落在垂直方面的配置狀態,其最顯著的特征是分層現象,即在垂直方向上分成許多層次的現象。影響植物群落垂直分層的主要因素是光照,影響動物群落垂直分層的主要因素為食物和棲息空間。(2)群落水平結構:在水平方向上,由于地形的起伏、光照的陰暗、濕度的大小等因素的影響,不同地段往往分布著不同的種群,種群密度也有差別。【解答】解:(1)群落的空間結構分為垂直結構和水平結構,保護區有各種灌叢草原,體現了群落的水平結構;工作人員采用火燒法更新牧草,該過程中具備土壤和一定的植被條件,故屬于次生演替。(2)AB、與非火燒地相比,火燒地的采食數量增加,而休息數量減少,據此推測,火燒后,牧草更新,可能更加繁盛,吸引坡鹿增加采食次數,而采食次數增加可能導致牧草減少,而不是繁盛,A正確,B錯誤;C、本研究是調查坡鹿的采食與休息行為,故不必區分坡鹿的雌雄,C正確;D、保持樣方面積相同可以確保數據的可比性,避免面積差異對研究結果的影響研究時需保持火燒地與非火燒地的樣方面積相同,D正確。故選ACD。(3)①若坡鹿數量減少,蟒蛇對兔的捕食增加,則兔的數量可能減少,①錯誤;②該圖沒有顯示的生態系統成分是分解者、非生物的物質和能量,②錯誤;③營養關系主要是指不同物種之間的捕食關系(種間關系),而種內關系通常是指同一物種個體之間的競爭、合作等關系,不屬于營養關系,③錯誤;④食物鏈中,初級消費者是第二營養級,次級消費者是第三營養級,三級消費者是第四營養級,若某食物鏈中鳥類捕食次級消費者,那么它們就是三級消費者、第四營養級,④正確;⑤標記重捕法是估算種群密度的方法,不能精確計算,⑤錯誤。故選:①②③⑤。(4)AB、種群數量達到K2時,種內競爭強度并不是最小,而是逐漸增強,此時種內競爭強度液并未達到最大,隨著種群數量接近環境容納量(K),競爭強度會逐漸增強,ABC、環境容納量(K)主要由環境資源決定,與種群數量無關。即使種群數量低,環境容納量也可能保持不變,C正確;D、坡鹿種群密度對種群數量變化起負反饋調節作用,如種群密度過高時,資源競爭加劇,導致種群數量下降,D正確。故選:CD。(5)A、火燒后初期,牧草資源豐富,種群數量可能呈指數增長,即“J”型增長,A正確;B、生態系統中能量不能循環,B錯誤;C、火燒后生態系統的恢復力穩定性可能暫時降低,因為生態系統需要時間恢復結構和功能,C錯誤;D、營養級的增多不僅取決于植物種類,還與食物鏈的復雜性和物種間的相互作用有關,D錯誤。故選:BCD。(6)工作人員采用火燒法的做法需從兩方面考慮。一方面火燒法更新牧草為草原中的坡鹿、兔和昆蟲及時提供了充足的食物,保證了生態系統中能量的輸入;另一方面火燒法可能會破壞部分動物的棲息地,影響其在自然環境中的生活。因此需要辯證地看待火燒法的做法,在實際操作中通過控制火燒法的頻率、范圍等來維持大田保護區生態系統的平衡。故答案為:(1)水平次生(2)ACD(3)①②③⑤(4)CD(5)BCD(6)工作人員采用火燒法的做法需從兩方面考慮。一方面火燒法更新牧草為草原中的坡鹿、兔和昆蟲及時提供了充足的食物,保證了生態系統中能量的輸入;另一方面火燒法可能會破壞部分動物的棲息地,影響其在自然環境中的生活。因此需要辯證地看待火燒法的做法,在實際操作中通過控制火燒法的頻率、范圍等來維持大田保護區生態系統的平衡【點評】本題主要考查種群、群落、生態系統的相關知識,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學知識要點、把握知識間內在聯系的能力,能夠運用所學知識,對生物學問題作出準確的判斷,難度適中。18.(2025?赤峰模擬)高寒草甸是青藏高原地區物種多樣性的關鍵生態系統,由于過度放牧和氣候變化等因素的影響,高寒草甸出現了退化現象,導致草甸的物種多樣性減少。(1)高寒草甸退化,其群落發生了次生演替。為了探究高寒草甸退化對植被的影響,研究人員選取每年的8~9月份對退化草甸上植物類群的生物量進行調查,這是因為草甸群落具有季節性。(2)調查發現草甸植被的總生物量隨退化程度加劇逐漸下降,但該生態系統的能量金字塔不會出現倒置現象,原因是該生態系統能量仍是從低營養級流向高營養級,且能量流動逐級遞減,故能量金字塔是正立的。(3)野生動物和家畜的生態位重疊會加快草甸退化,如圖是對高寒草甸上常見的四種生物生態位重疊的調查結果。兩種野生動物中高原鼠兔(填“高原鼠兔”或“高原鼢鼠”)對草甸退化的影響更大,原因是與高原鼢鼠相比,高原鼠兔和牦牛、藏羊的生態位重疊程度更高,在食物等方面的種間斗爭更為激烈,對草甸退化的影響更大。上述四種生物之間的生態位雖有所重疊,但并不完全相同,這有利于充分利用環境資源,是協同進化的結果。(4)治理草甸鼠害,不僅可以防止草甸退化,還可以提高載畜量和牧民的經濟效益,這種做法的依據是治理草甸鼠害,可以減少流向鼠類的能量,使生態系統中的能量持續高效的流向牲畜,載畜量提高,牧民可以養殖更多的牲畜提高收益。(5)請運用所學知識,提出一些防止高寒草甸退化的有效措施合理放牧;治理鼠害、蟲害,退耕還草;完善相關法律法規(至少答出兩點)。【考點】群落演替的類型;生態金字塔;群落的季節性和生態位.【專題】圖像坐標類簡答題;種群和群落;實驗探究能力.【答案】(1)次生季節(2)該生態系統能量仍是從低營養級流向高營養級,且能量流動逐級遞減,故能量金字塔是正立的(3)高原鼠兔與高原鼢鼠相比,高原鼠兔和牦牛、藏羊的生態位重疊程度更高,在食物等方面的種間斗爭更為激烈,對草甸退化的影響更大充分利用環境資源(4)治理草甸鼠害,可以減少流向鼠類的能量,使生態系統中的能量持續高效的流向牲畜,載畜量提高,牧民可以養殖更多的牲畜提高收益(5)合理放牧;治理鼠害、蟲害,退耕還草;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分析】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區別為:演替的起點不同,初生演替速度慢,趨于形成新的群落,經歷的階段相對多,而次生演替速度快,趨向恢復原來的群落,經歷的階段相對少。影響群落演替的速度:除了人為活動、氣候變化外,群落演替還受到群落內部種群相互關系的發展變化、遷入遷出等生物因素的影響。【解答】解:(1)高寒草甸退化過程中,優勢物種發生了替代,群落類型發生了改變,說明群落發生了次生演替。用于群落具有季節性,不同季節退化草甸上植物類群的生物量是不相同的,所以需要選取每一年同一時間(8~9月份)對退化草甸上植物類群的生物量進行調查。(2)雖然草甸植被的總生物量隨退化程度加劇逐漸下降,但由于該生態系統能量仍是從低營養級流向高營養級,且能量流動逐級遞減,故能量金字塔是正立的,不會出現倒置現象。(3)圖示分析,與高原鼢鼠相比,高原鼠兔和牦牛、藏羊的生態位重疊程度更高,在食物等方面的種間斗爭更為激烈,對草甸退化的影響更大,野生動物和家畜的生態位重疊會加快草甸退化,因此兩種野生動物中高原鼠兔對草甸退化的影響更大。不同種類生物之間生態位不完全相同,有利于充分利用環境資源,這是協同進化的結果。(4)由于治理草甸鼠害,可以減少流向鼠類的能量,使生態系統中的能量持續高效的流向牲畜,載畜量提高,牧民可以養殖更多的牲畜提高收益,因此治理草甸鼠害,不僅可以防止草甸退化,還可以提高載畜量和牧民的經濟效益。(5)h根據上述信息可知,鼠害會加快草甸退化,因此防止高寒草甸退化的有效措施有治理鼠害,此外合理放牧、治理蟲害,退耕還草;完善相關法律法規都可以防止高寒草甸退化。故答案為:(1)次生季節(2)該生態系統能量仍是從低營養級流向高營養級,且能量流動逐級遞減,故能量金字塔是正立的(3)高原鼠兔與高原鼢鼠相比,高原鼠兔和牦牛、藏羊的生態位重疊程度更高,在食物等方面的種間斗爭更為激烈,對草甸退化的影響更大充分利用環境資源(4)治理草甸鼠害,可以減少流向鼠類的能量,使生態系統中的能量持續高效的流向牲畜,載畜量提高,牧民可以養殖更多的牲畜提高收益(5)合理放牧;治理鼠害、蟲害,退耕還草;完善相關法律法規【點評】本題主要考查種群和群落的相關知識,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學知識要點、把握知識間內在聯系的能力,能夠運用所學知識,對生物學問題作出準確的判斷,難度適中。19.(2025?山東模擬)干擾可造成連續的群落中出現斷層,如大風、砍伐等引起森林中的斷層,放牧、動物挖掘等引起草地群落中的斷層等。有的斷層可被周圍群落任何一個種侵入和占有,這些種入侵能力及耐受環境能力相等,哪一種入侵和取勝完全取決于隨機因素,這稱為對斷層的抽彩式競爭。也有些群落所形成的斷層常被一些擴散能力強的先鋒種入侵,由于它們的活動,改變了環境條件,促進了中期種入侵,最后被頂級種所替代,這種斷層的恢復方式稱為小演替。回答下列問題。(1)判斷斷層恢復后的群落與原來群落是否相同的重要特征是群落的物種組成,它們都具有的空間結構有垂直結構和水平結構。(2)斷層的抽彩式競爭會使群落的多樣性提高(填“提高”“降低”或“不變”),原因是抽彩式競爭中,各物種入侵能力及耐受環境能力相等,哪一種入侵和取勝完全取決于隨機因素,有利于更多物種生存。(3)群落斷層進行的小演替屬于次生演替(填“初生演替”或“次生演替”),依據是干擾形成的各種斷層的土壤條件會基本保留,甚至還會保留植物的種子或其他繁殖體等。(4)群落斷層恢復的抽彩式競爭和小演替在物種數目上的區別是抽彩式競爭只有一個物種,而參加小演替各階段的一般有許多種,在斷層恢復的抽彩式競爭中入侵物種具備的條件是入侵能力和耐受環境能力相等,在其生活史過程中能阻止其他物種再入侵(答出2點)。【考點】群落演替的類型;群落的空間結構.【專題】正推法;種群和群落;理解能力.【答案】(1)物種組成;垂直結構和水平結構(2)提高;抽彩式競爭中,各物種入侵能力及耐受環境能力相等,哪一種入侵和取勝完全取決于隨機因素,有利于更多物種生存(3)次生演替;干擾形成的各種斷層的土壤條件會基本保留,甚至還會保留植物的種子或其他繁殖體等(4)抽彩式競爭只有一個物種,而參加小演替各階段的一般有許多種;入侵能力和耐受環境能力相等,在其生活史過程中能阻止其他物種再入侵【分析】1、初生演替是指在一個從來沒有植被覆蓋的地面,或者是原來存在過植被、但被徹底消滅了的地方發生的演替;次生演替是指在原有植被雖已不存在,但原有的土壤條件基本保留,甚至還保留了植物的種子或其他繁殖體的地方發生的演替。2、群落的空間結構分為垂直結構和水平結構兩個方面。垂直結構表現為在垂直方向上具有明顯的分層現象;水平結構表現為不同地段分布著不同的種群,同一地段也常呈鑲嵌分布。【解答】解:(1)判斷不同群落是否相同的重要特征是群落的物種組成。無論是原來的群落還是斷層恢復后的群落,都具有垂直結構和水平結構這兩種空間結構。垂直結構是指群落在垂直方向上具有明顯的分層現象,水平結構是指群落中的生物在水平方向上的分布狀況。故本問答案依次為:群落的物種組成;垂直結構和水平結構。(2)斷層的抽彩式競爭會使群落的多樣性提高。原因是在抽彩式競爭中,哪一種入侵和取勝完全取決于隨機因素,這就使得不同物種都有機會入侵并在斷層處生存,不會出現某一個或幾個物種占據絕對優勢的情況,有利于更多物種的生存,從而提高了群落的物種多樣性。(3)群落斷層進行的小演替屬于次生演替。因為次生演替是指在原有植被雖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條件基本保留,甚至還保留了植物的種子或其他繁殖體(如能發芽的地下莖)的地方發生的演替。而群落斷層處存在一定的土壤條件以及可能留存的種子或繁殖體等,符合次生演替的條件。故本問答案依次為:次生演替;群落斷層處存在一定的土壤條件以及可能留存的種子或繁殖體等。(4)在物種數目上,抽彩式競爭的群落物種數目相對不穩定,會隨著隨機因素而變化,可能出現較多物種同時競爭的情況;小演替的群落物種數目會隨著演替階段的推進,從先鋒種到中期種再到頂級種逐漸穩定下來。在斷層恢復的抽彩式競爭中入侵物種具備的條件是入侵能力及耐受環境能力相等、擴散能力強。因為題目中提到“這些種入侵能力及耐受環境能力相等”,且在自然情況下,能夠快速占據斷層空間的物種往往擴散能力也較強。故本問答案依次為:抽彩式競爭的群落物種數目相對不穩定,小演替的群落物種數目會逐漸穩定;入侵能力及耐受環境能力相等、擴散能力強。故答案為:(1)物種組成;垂直結構和水平結構(2)提高;抽彩式競爭中,各物種入侵能力及耐受環境能力相等,哪一種入侵和取勝完全取決于隨機因素,有利于更多物種生存(3)次生演替;干擾形成的各種斷層的土壤條件會基本保留,甚至還會保留植物的種子或其他繁殖體等(4)抽彩式競爭只有一個物種,而參加小演替各階段的一般有許多種;入侵能力和耐受環境能力相等,在其生活史過程中能阻止其他物種再入侵【點評】本題考查了群落的演替、群落的空間結構等相關內容,考查考生的理解和判斷能力,難度適中。20.(2025?南昌模擬)過度放牧造成草場退化。為提高牧草產量,緩解牧草資源壓力,研究者以引進的兩種牧草(老芒麥、披堿草)為材料開展試驗(單獨種植),探究有機肥對兩種牧草生長及其根際微生物多樣性的影響,部分結果如表。回答下列問題:牧草處理生物量(kg)株高(cm)土壤pH莖葉比根際微生物多樣性指數細菌真菌老芒麥CK1.7488.27.632.21.21.8有機肥2.2198.47.482.01.51.7披堿草CK2.1591.37.461.91.31.7有機肥2.36104.27.321.61.71.5注:CK表示對照組;莖葉比是評定飼料品質重要指標之一,葉比重越高,飼料品質越好。(1)過度放牧造成草場退化,草原生物群落從復雜到簡單的過程中發生了次生演替。(2)推測兩種牧草混合種植后,二者在競爭中更占優勢的是披堿草,原因是無論是否有機肥處理,披堿草株高(和生物量)均高于老芒麥。(3)研究者認為,有機肥處理后不但能緩解土壤鹽堿化程度,也能提高飼料的品質,依據是與CK組相比,有機肥處理后,兩種牧草對應土壤的pH和莖葉比均下降。(4)從生態系統的組成成分角度分析,施用有機肥中的營養物質屬于非生物的物質和能量。有機肥處理后,雖然兩種牧草根際真菌多樣性指數均下降,但赤霉菌數量會增多,其意義在于赤霉菌能夠分泌赤霉素,促進植物生長。(5)進一步研究發現,真菌AMF的根外菌絲可幫助土壤腐生菌分解有機物,增加土壤養分水平并迅速將養分轉移給植物,AMF根內定殖與根外菌絲的建立和維持依賴于植物的光合產物。AMF與牧草的種間關系是互利共生。【考點】群落演替的類型;生態系統的組成成分;群落中生物的種間關系.【專題】種群和群落;生態系統;理解能力.【答案】(1)次生(2)披堿草;無論是否有機肥處理,披堿草株高(和生物量)均高于老芒麥(3)與CK組相比,有機肥處理后,兩種牧草對應土壤的pH和莖葉比均下降(4)非生物的物質和能量;赤霉菌能夠分泌赤霉素,促進植物生長(5)互利共生【分析】初生演替是指在一個從來沒有植被覆蓋的地面,或者是原來存在過植被、但被徹底消滅了的地方發生的演替;次生演替是指在原有植被雖已不存在,但原有的土壤條件基本保留,甚至還保留了植物的種子或其他繁殖體的地方發生的演替。【解答】解:(1)過度放牧使草原生物群落從復雜到簡單,這是在原有植被及土壤條件等基礎上發生的演替,屬于次生演替。(2)從表格數據看,不管有無有機肥處理,披堿草在株高和生物量上都高于老芒麥,所以混種時披堿草在競爭中更占優勢。(3)土壤鹽堿化程度可通過pH衡量,飼料品質可參考莖葉比(葉比重高則品質好)。有機肥處理后,兩種牧草土壤pH降低,莖葉比降低(意味著葉比重增加,飼料品質變好),所以能緩解土壤鹽堿化且提高飼料品質。(4)有機肥中的營養物質是生態系統中非生物的物質和能量。﹣赤霉菌可分泌赤霉素,赤霉素能促進植物細胞伸長,從而促進牧草生長,這是其數量增多的意義。故答案為:(1)次生(2)披堿草;無論是否有機肥處理,披堿草株高(和生物量)均高于老芒麥(3)與CK組相比,有機肥處理后,兩種牧草對應土壤的pH和莖葉比均下降(4)非生物的物質和能量;赤霉菌能夠分泌赤霉素,促進植物生長(5)互利共生【點評】本題主要考查了群落、生態系統等相關知識點,意在考查學生對相關知識點的理解和熟練應用的能力。
考點卡片1.原核細胞和真核細胞的形態和結構的異同【考點歸納】原核細胞和真核細胞的異同:比較項目原核細胞真核細胞大小較小較大主要區別無以核膜為界限的細胞核,有擬核有以核膜為界限的細胞核細胞壁有,主要成分是糖類和蛋白質植物細胞有,主要成分是纖維素和果膠;動物細胞無;真菌細胞有,主要成分為多糖生物膜系統無生物膜系統有生物膜系統細胞質有核糖體,無其他細胞器有核糖體和其他細胞器DNA存在形式擬核中:大型環狀、裸露質粒中:小型環狀、裸露細胞核中:和蛋白質形成染色體細胞質中:在線粒體、葉綠體中裸露存在增殖方式二分裂無絲分裂、有絲分裂、減數分裂可遺傳變異方式基因突變基因突變、基因重組、染色體變異【命題方向】題型一: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的異同:典例1:下列關于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的敘述,正確的是()A.原核生物細胞不含線粒體,不能進行有氧呼吸B.真核生物細胞只進行有絲分裂,原核生物細胞只進行無絲分裂C.真核生物以DNA為遺傳物質,原核生物以RNA為遺傳物質D.真核生物細胞具有生物膜系統,有利于細胞代謝有序進行分析:原核細胞:沒有被核膜包被的成形的細胞核,沒有核膜、核仁和染色質;沒有復雜的細胞器(只有核糖體一種細胞器);只能進行二分裂生殖,屬于無性生殖,不遵循孟德爾的遺傳定律;含有細胞膜、細胞質,遺傳物質是DNA。真核生物:有被核膜包被的成形的細胞核,有核膜、核仁和染色質;有復雜的細胞器(包括線粒體、葉綠體、內質網、高爾基體、核糖體等);能進行有絲分裂、無絲分裂和減數分裂;含有細胞膜、細胞質,遺傳物質是DNA。解答:A、原核生物細胞只含核糖體一種細胞器,不含線粒體,但部分原核細胞含有與有氧呼吸有關的酶,也能進行有氧呼吸,故A錯誤;B、原核生物只能進行二分裂生長,而真核生物的生殖方式包括有絲分裂、無絲分裂和減數分裂,故B錯誤;C、真核生物和原核生物均含有細胞結構,而細胞類生物的遺傳物質都是DNA,故C錯誤;D、真核生物細胞具有核膜、細胞器膜和細胞膜,而這些構成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夫妻吵架約定協議書
- 合股經營服裝協議書
- 工業項目招商協議書
- 夫妻出去旅游協議書
- 學校安裝維修協議書
- 多點執業勞動協議書
- 學校摔倒賠償協議書
- 學生停課離校協議書
- 委托代管店鋪協議書
- 國內貨物買賣協議書
- 幼兒園各類檔案借閱登記表
- Q∕GDW 11445-2015 國家電網公司管理信息系統安全基線要求
- java考試管理系統源代碼開題報告外文翻譯英文文獻計001
- 蒸汽疏水閥性能監測斯派莎克工程中國有限公司-Armstrong
- 機械創新設計技術結課論文
- 人教版九年級歷史中考【政治經濟專題復習課件44張】(共44張)
- T∕CSEA 6-2018 鋅鎳合金電鍍技術條件
- 湘教版初中地理會考重點圖復習匯集
- 年產10萬噸飛灰水洗資源綜合利用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模板
- 俄羅斯國歌歌詞 中,俄,音對照
- MMT肌力評定表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