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沙岸《父親的大湖》閱讀答案_第1頁
陶沙岸《父親的大湖》閱讀答案_第2頁
陶沙岸《父親的大湖》閱讀答案_第3頁
陶沙岸《父親的大湖》閱讀答案_第4頁
陶沙岸《父親的大湖》閱讀答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陶沙岸《父親的大湖》閱讀答案父親的大湖陶沙岸半晌午,父親回了家。他是何時出的門,我渾然不知。那時,我多半在睡夢中。即使看到父親“嗨”的一聲將拍滿的魚簍墩在灶房地上,我依舊是不高興的。那還是“洞庭魚可拾,不假更垂罾”的年代。我多次央求父親帶我一道下湖去捕魚,他總以防止感染血吸蟲為由拒絕。我知道家門口這湖的浩大,是在初中學了《八百里洞庭盡朝暉》的課文以后。我告訴父親,書上說洞庭湖是我國第一大湖。父親大笑:肯定啊,還能有哪個湖比我們洞天湖(我們老家的老一輩人稱洞庭湖為洞天湖)大嗎?父親說祖上就是聽說洞天湖比鄱陽湖大,才從九江遷移過來的,我們陶家人喜歡住在江湖邊。雖然不能隨父親一起捕魚,但下湖,在我少年時也是尋常事。尚未讀到“春風又綠江南岸”的時候,我已發覺春天最早其實是降臨在洞庭湖面上,而后才爬上岸來的。房前屋后的草木方從冬眠中蘇醒,而在冬天里露出水面的湖床早已由草色隱約到綠草如茵,進而草浪翻滾。大人們舞動特制的長柄鐮刀,唰咧咧,在律動的節奏中,碧翠的青草齊齊倒下,堆得小山包一般高。父親趕著四輪牛車,將湖草拉到岸上的田野,大把大把撒入稻田,任它們在泥巴里腐爛發酵,變成頂好的綠肥。我們一群少年則忙著打摘藜蒿。藜蒿肥碩脆嫩,香氣濃烈,為豬所喜,無論生熟,來者不拒,倘若和水喂食,其聲驚天動地。不知起于何時,藜蒿開始變成岳陽餐桌上的一道招牌菜。橫空出世的藜蒿炒臘肉更是迫不及待地北上,不多時便在北京前門幾家湘菜館亮出旗幟,甚至有了非常詩意的名字——洞庭春草。不過,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事實確是如此這般。不少曾經的廢棄物,現在被當作寶貝,反之亦然。父親在世的時候,藜蒿從未被端上過我們家的餐桌。一輩子吃盡了苦的父親,任你丑小鴨變成白天鵝,斷不會動藜蒿一筷子。父親跟我說,好也罷壞也罷,貴也好賤也好,他走他的陽關道,我行我的獨木橋,人不能做墻上草。父親當時因了什么而說這些話,現在已經不再確切記得了。去大湖,父親從未空手而歸。多數時候都帶回魚,或者鳥蛋,最不濟也是在湖灘沙地里挖一大把“雞丁”。這是一種長在沙土里的野果,枝葉似如水面的菱角,緊貼地面生發,因泥土下的根形似同雞爪而得名。撕掉“雞爪”褐色的外皮,露出白白的根芯,咬下去發出脆響,雖不及茅草根甜,但總有些淀粉,在口中便多了些可資咀嚼的滋味。父親常說,大湖就是我們的一門富親戚,向他們要什么,便給你什么。許多年前的大湖,較于現在似乎更強勢也更任性一些,漲水退水,漲到哪兒退到哪兒,全由著自己性子。水大,來得猛的年份,人便往后退縮一點。遇上干旱年頭,水勢單力薄,人又向湖前進一段距離。在湖與人的拉鋸中。年年歲歲,歲歲年年,就這樣倏忽地過去了。大集體解散,包干到戶,為集體放牛的活計也戛然終止,父親驟然間無所適從。可時隔不久,他又開始早出晚歸,即使無事,也要去湖里走走。我有時能看見他坐在九馬咀湖岸的土坳上,孤零零一坐老半天,一根接一根吸自己栽種的葉子煙,吹著濕潤的湖風。他喜歡風中夾雜的魚腥味道。人們開始背著密如蛛網的漁具在大湖捕魚,大小魚蝦一律難逃羅網。一撥撥人拿起獵槍彈子槍射鳥,一鳥落下,萬鳥遁形。父親像目睹親戚家的財物遭人強掠,瞋目切齒,劫無能為力。不打三春鳥,不吃四月魚。現在的人,完全忘了老祖宗的告誡了嗎?慢慢地,父親去大湖的次數變少了,農閑時只是埋頭侍弄自家的菜園、蜷在墻角曬日頭,依舊是默默抽著嗆人的葉子煙。下湖捕魚的人越來越多,圈矮圍,下密籠子和小孔絲網,乃至炸藥及電擊,各種工具與辦法層出不窮。而漁獲卻愈來愈少。春節回家過年,父親瞪著眼跟我說:政府怎么就不管一管?政府果然出手了。先是季節性休漁,又設下濕地保護區。父親又恢復了每天下湖的習慣。父親說,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洞庭湖世世代代供養了我們,就算只是我們的鄰居,也一樣要好好相處,遠親還不如近鄰呢。你今天在鄰居身上挖走一塊肉,明天割掉鄰居一大塊皮,他能不煩躁,能不沖掉你的堤坑,要回本該屬于他的東西嗎?站在九馬咀高高的土墈上,風從遙遠的天邊輕拂過來,四處飄蕩著父子二人非常熟悉的氣息。我留下父親與大湖獨處,自已沿著彎曲的湖岸向一旁走。土質湖岸參差不齊,因千萬年淘洗,本來的紅壤已經被砥礪成堅如磬石的栗紅色,表層密密麻麻遍布蜂窩一般的小孔,呈現出深遠的寂寥。回頭望向父親,我看見他有些佝僂的瘦小身軀立在九馬咀的峭岸上,如一棵懸生岸壁的獨根小檀樹,又像一只動也不動的灰色水鳥,看守著與他相伴終生的大湖。上高中時,地理課本上的中國第一大湖忽然變成了鄱陽湖,洞庭湖則退居第二。我詫異又震驚,卻并不清楚這是圍湖造田、修堤筑垸不斷蠶食的結果。我的先人曾千里迢迢從鄱陽湖遷徙而來,而現在我的父親和我,已經不可能像他們一樣,逐水草而居地跋山涉水再次奔赴一面更大的湖水了。(有刪改)6.下列對文本相關內容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我多次央求父親帶我去捕魚,但他總以會感染血吸蟲為由拒絕,體現了父親對我的關愛。B.父親從大湖帶回魚、鳥蛋、藜蒿等東西,這反映了特定年代里人們靠大湖討生活的現象。C.“不少曾經的廢棄物,現在被當作寶貝,反之亦然”,暗含作者對時代變遷的深層思考。D.紅壤“深遠的寂寥”既顯示了湖岸被時間沖刷的滄桑,也照應著父親守望大湖的孤獨感。7.下列對文本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善用細節描寫。如通過草色變化的細節展現春天降臨大湖的過程;寫父親“一根接一根吸煙”的細節,細膩表現父親內心的無奈。B.取材有真實性。本文寫作者一家從九江遷徙到洞庭湖邊及在大湖邊生活的真實經歷,描寫的景物是動人的,抒發的感情是真摯的。C.運用擬人手法。如“大湖就是我們的一門富親戚”,“是我們的鄰居”,既寫出洞庭湖有豐富的資源,又寫出人與湖的親近關系。D.文章形散神聚。我對父親零散的回憶體現“形散”,父親對大湖從依賴到守望的關系變化和大湖從豐饒到衰敗的變遷體現“神聚”。8.文章語言雅俗共賞,請結合文本簡要分析。(4分)9.文章結尾畫橫線的句子耐人尋味,請結合全文簡要賞析其表達效果。(6分)參考答案6.B(3分)解析:父親并未從大湖帶來藜蒿。7.C(3分)解析:“大湖就是我們的一門富親戚”,“是我們的鄰居”是比喻,不是擬人。8.(4分)(1)詩化語言的雅致:文中引用“春風又綠江南岸”等詩句賦予文章古典意味,“洞庭春草”“綠草如茵”等雅致語言,增添語言的文采。(2)生活語言的通俗:文章使用“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等俗語,及“洞天湖”“雞丁”等富有地域特色的口語,語言直白、淺顯易懂。說明:每點2分,答出2點4分,意思答對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給分。9.(6分)(1)照應前文。結尾寫先輩逐水草而居的遷徙,與前文父親提到一家人從九江遷徙到大湖的細節遙相呼應,增強文章結構的整體感。(2)引發思考。“先人們逐水草而居”與我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