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清版)DG∕TJ 08-2111-2012 灘涂促淤圈圍造地工程設計規范_第1頁
(高清版)DG∕TJ 08-2111-2012 灘涂促淤圈圍造地工程設計規范_第2頁
(高清版)DG∕TJ 08-2111-2012 灘涂促淤圈圍造地工程設計規范_第3頁
(高清版)DG∕TJ 08-2111-2012 灘涂促淤圈圍造地工程設計規范_第4頁
(高清版)DG∕TJ 08-2111-2012 灘涂促淤圈圍造地工程設計規范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46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上海市建筑建材業市場管理總站灘涂促淤圈圍造地工程設計規范上海市建筑建材業市場管理總站2012上海上海市工程建設規范DesigncodeforpromotingsedimentationandlandreclamationprojectDG/TJ08-2111-2012J12144-20122012上海上海市工程建設規范DesigncodeforpromotingsedimentationandlandreclamationprojectDG/TJ08-2111-2012主編單位:上海市水利工程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中船第九設計研究院工程有限公司批準部門:上海市城鄉建設和交通委員會施行日期:2012年10月1日上海市城鄉建設和交通委員會文件滬建交[2012]834號上海市城鄉建設和交通委員會關于批準《灘涂促淤圈圍造地工程設計規范》為上海市工程建設規范的通知各有關單位:由上海市水利工程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和中船第九設計研究院工程有限公司主編的《灘涂促淤圈圍造地工程設計規范》,經市建設交通委科技委技術審查和我委審核,現批準為上海市工程建設規范,統一編號為DG/TJ08-2111-2012,自2012年10月1日起實施。本規范由上海市城鄉建設和交通委員會負責管理、上海市水利工程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負責解釋。上海市城鄉建設和交通委員會二曫一二年七月二十日根據滬建交[2008]470號文件“上海市城鄉建設和交通委員會關于印發《2008年上海市工程建設規范和標準設計編制計劃》的通知暠要求,上海市水務局(上海市海洋局)組織上海市水利工程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等勘察、設計、施工和研究單位,在總結本市灘涂促淤圈圍造地科研成果和工程建設經驗、開展專題調查研規范。本規范共分13章65節373條和14個附錄。主要技術內容有:總則,術語和符號,基本資料,設計標準,設計潮位與波浪,總平面布置,促淤壩設計,堤身設計,堤壩地基處理與穩定計算,吹填設計,圍堤與建筑物的交叉和連接,施工組織設計和工程管理設計。請各單位在執行本規范的過程中,注意總結經驗,積累資料,隨時將有關的意見和建議寄給上海市水利工程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上海市華池路58弄3號樓,郵編600061),以便今后修訂時參考。主編單位:上海市水利工程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中船第九設計研究院工程有限公司參編單位:中交上海航道勘察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上海交通大學上海市水利工程(集團)公司主要起草人:盧永金顧倩燕(以下按姓氏筆畫排列)王路軍劉小梅劉新成江杰張麗芬張賽生陳建峰季永興俞相成程松明黃東海舒葉華喻國良蔣基安潘麗紅參加起草人:李小軍邵翀張堯張燕陳海英肖志喬吳逸陳越胡殿才姚華生高加云崔冬曹建惠黃振瑜康曉華主要審查人:胡欣(以下按姓氏筆畫排列)葉柏榮劉樺林順才唐勝德謝世祿上海市建筑建材業市場管理總站二〇一二年七月1總則 (1)2術語和符號 (2) (2) (3)3基本資料 (8) (8) (8) (10) (12) (13)4設計標準 (14) (14)4灡2工程等級劃分與防潮標準 (14)4灡3波浪與風速設計標準 (17)4灡4安全加高值及穩定安全系數 (19)4灡5圍區配套設計標準 (21)5設計潮位與波浪 (22) (22) (22) (23)5灡4波浪淺水傳播變形 (24)5灡5波浪爬高和越浪量 (27)5灡6波浪作用力 (28)6總平面布置 (29) (29)6灡2促淤工程總體設計與壩線布置 (30)6灡3圍堤堤線布置 (32)6灡4圍區分隔與納潮口及龍口選址 (32)6灡5圍區排水與交通系統布置 (33)6灡6河勢影響與環境保護 (34)7促淤壩設計 (35) (35)7灡2促淤工程建筑材料 (35)7灡3促淤壩結構 (36)7灡4納潮口設置 (39)8堤身設計 (41) (41)8灡2筑堤材料及填筑標準 (41) (43)8灡4堤身斷面型式與結構布置 (44) (47) (49) (50)8灡8堤壩岸灘防護 (50)8灡9龍口與合龍設計 (53)9堤壩地基處理與穩定計算 (56)9灡1堤壩地基處理 (56)9灡2滲流計算與控制 (57)9灡3抗滑和抗傾穩定計算 (60) (63)10吹填設計 (65) (65) (65)10灡3取土區設計 (66) (68)10灡5吹填區防塵固砂 (69)10灡6圍區吹填排水設計 (70)11圍堤與建筑物的交叉和連接 (72) (72)11灡2穿堤建筑物 (72)11灡3跨堤建筑物 (74)12施工組織設計 (75) (75)12灡2建筑材料組織 (76) (76)12灡4主體結構施工 (77)12灡5納潮口及龍口構筑與合龍施工 (80) (81)12灡7施工準備和臨時工程施工 (83) (84)13工程管理設計 (86) (86) (86)13灡3工程管理范圍 (86)13灡4工程管理內容 (88) (89)13灡6工程運行管理費 (89)附錄A上海沿江(海)風速資料 (91)附錄B上海外圍主要水文站點位置及特征潮位資料 (95)附錄C波浪要素計算 (97)附錄D上海地區除澇排水設計雨型 (105)附錄E波浪爬高計算 (106)附錄F越浪量計算 (112)附錄G潛堤波浪力計算 (121)附錄H促淤強度估算經驗公式 (131)附錄J護坡護腳計算 (134)附錄K軟體排計算 (142)附錄L用作反濾的土工織物設計計算 (144)附錄M邊坡內部穩定計算 (146)附錄N堤面排水設計計算 (148)附錄P抗滑穩定計算 (150)本規范用詞說明 (153)引用標準名錄 (154)條文說明 (155)1Generalprovisions (1)2Terms&symbols (2) (2)2灡2Mainsymbols (3)3Basicdata (8) (8) (8) (10) (12)3灡5Constructionmaterial (13)4Designstandard (14)4灡1Generalrequirements (14)4灡2Projectsrankingandtidalcontrolstandard (14)4灡3Designcriterionofwaveandwind (17) (19)4灡5Designstandardofauxiliaryprojects (21)5Calculationofdesigntidal(water)levelandwave (22)5灡1Statisticandcalculationoftidal(water)level (22)5灡2Statisticandcalculationofwind (22)5灡3Statisticofwaveandcalculationofwavefactorindeepwater (23)5灡4Calculationofwavetransformationinshallowwater (24) (27)5灡6Waveforcecalculation (28)6Generallayoutofproject (29)6灡1Generalrequiremen (29)projecet (30)6灡3Dikelinelayout (32)6灡4Regiondivisionandsiteselectionforclosuregapandtidalsill (32)6灡5Layoutfordrainageandtransport (33)6灡6Impactandprotectiononriverregime (34)7Promotingsedimentationdesign (35)7灡1Generalrequirement (35)7灡2Buildingmaterialofpromotingsedimentationproject (35)7灡3Dikeofpromotingsedimentation (36)7灡4Tidalsill (39)8Dikebodydesign (41)8灡1Generalrequirements (41)8灡2Embankmentmaterialandfillingstandard (41)8灡3Crestelevation (43)8灡4Sectionstyleandstructurearray (44)8灡5Creststructure (47)8灡6Armorstructure (49) (50) (50)8灡9Closuregapandclosuredike (53)9Dikefoundationtreatmentandstabilitycontrol (56)9灡1Dikefoundationtreatment (56)9灡2Calculationandcontrolofseepage (57)9灡3Calculationofstabilityagainstslidingandoverturning (60)9灡4Settlementcalculati (63)10Hydraulicfillingdesign (65) (65)10灡2Selectionofmaterialofhydraulicfilling (65) (66)10灡4Designoffillingarea (68)10灡6Drainageoffillingarea (70)10灡5Dustproofandsand灢fixati10灡6Drainageoffillingarea (70)11Crossingandconnectionofdikeandotherstructures (72) (72)11灡2Structurecrossingthroughdike (72)11灡3Structurecrossingoverdike (74)12Constructionmanagementdesign (75) (75)12灡2Naturalbuildingmaterial (76)12灡3Constructioncontrolduringfloods (76)12灡4Constructiondesignofmainwork (77)12灡5Constructionofclosuregap (80)12灡6Hydraulicfilling (81)12灡7Temporaryservicesconstruction (83)12灡8Safetymonitoringduringcon (84)13Designofprojectmanagement (86) (86) (86)13灡3Scopeofprojectmanagement (86)13灡4Contentofprojectmanagement (88)13灡5Facilitiesofmanagement (89)13灡6Expensesofoperationandmanagement (89)AppendixAWinddataofrivershoreandseashoreofShanghai (91)AppendixBShanghaisitemapofperipheralhydrologystationandtableoftidallevelcharacter (95)AppendixCWavefactorcalculation (97)AppendixDWaterloggingdrainagedesignhyetographofShanghai (105)AppendixFOvertoppingdischargecalculation (112)AppendixEWaverunAppendixFOvertoppingdischargecalculation (112)AppendixGCalculationofwaveforceonhalf灢roundsubmergedbreakwaterr (121)AppendixHEmpiricalformulaforestimationof (131)AppendixJCalculationofslopeandthetoeprotection (134)AppendixKSoftmattresscalculation (142)AppendixLDesignandcalculationofgeotextilefilter (144)AppendixMInnerslopestabilitycalculation (146)AppendixNDrainagedesignandcalculationondikesurface (148)AppendixPCalculationofstabilityagainstsliding (150)Explanationofwordinginthiscode (153)Normativereferences (154)Explanationofthiscode (155)11總則進、管理規范,制訂本規范。設計。海市有關灘涂開發利用與保護的總體規劃、河口海岸綜合整治規劃、海洋功能區劃,并與環境保護、岸線利用和航道發展規劃等相協調,遵循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環境效益和生態效益相統一的原則,同時落實上一階段審批意見。象、地形、地質等自然條件資料,擴建工程還應具備已有工程現狀及運行管理資料。所用基本資料應采用統一基準系統。1灡0灡5促淤圈圍造地工程建設應貫徹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原則,同時應積極開展新結構、新材料和新工藝的研究,經充分論證或試驗工程完善后積極推廣使用,使工程在滿足功能要求的前提的規定。2術語和符號在灘涂上筑堤形成封閉圍區,形成土地或水域的工程。促淤是指通過工程措施或生物措施來改變波浪、水流和泥沙等動力條件,使水流流速減緩、泥沙落淤,從而加速灘涂淤積。采用挖泥船機挖取的泥砂等填筑材料通過輸泥管線等方式輸送到指定地點的過程。促淤圈圍造地工程的防潮標準以設計防御潮位和潮流(洪水)的重現期或典型年表示。2灡1灡5設計波浪標準designwavestandard設計波浪標準包括設計波浪的重現期或引起波浪的風的風速或風速的重現期,以及設計波高的波列累積頻率。臺風和洪水多發季節,上海一般把每年的6月~9月定為汛期。滿足圍堤結構安全或堤頂交通安全等功能要求,在單位時間內允許波浪越過堤頂的單寬流量,m3/s·m。223在土工織物制作成的管袋內充入粉質土、細砂或砂質粉土經排水固結后的袋裝土體。2灡1灡9軟體排softmattress,complexgeofabricmatress用作灘面防沖、堤基加固、納潮口和龍口保護等功能,由土工織物作為基墊材料和壓重構成,按壓重形式可分為混凝土聯鎖塊軟體排、砂肋軟體排、碎石包軟體排及混合軟體排等。定寬度、溝通圍區內外水流的口門。2灡1灡11納潮口tidalinlet,tidalsill促淤壩上預留的潮流進出促淤區的口門,稱為納潮口。2灡1灡12合龍(堵口、截流)dikeclosing,clo龍口(納潮口)封堵截流的施工活動稱為合龍,也有稱為堵口或截流。按龍口收縮的方式,分為平堵、立堵或平立堵結合。A—面積、系數;B—潛堤堤頂寬度、消浪平臺寬度、沿坡向護面坡長度或系數;C—波速或系數;Cg—波群速;C毻—固結系數;Cue—土的不均勻系數;Cq—直剪快剪的凝聚力;4Cuu—三軸不固結不排水試驗的凝聚力;Cu—現場十字板剪切強度指標;Ccq—飽和固結快剪的凝聚力;Ccu—三軸固結不排水試驗的凝聚力;Cs—飽和慢剪的凝聚力;Ccd—三軸固結排水試驗的凝聚力;d—水深;dF—風區平均水深;db—波浪破碎水深;dw—潛堤或消浪平臺上的水深,或靜水超高;d前—堤前水深;e—土的孔隙比;e1i—第i土層在平均自重應力作用下的孔隙比;e2i—第i土層在平均自重和平均附加應力共同作用下的孔隙比;F—累積頻率;f—摩擦系數;fsg—軟體排與坡面的摩擦系數;GR—梯度比;Gs—土的顆粒密度與水的密度之比;g—重力加速度;H—波高;Hb—波浪破碎時的波高;HC—堤頂在靜水面以上的高度;HF—累積頻率為F的波高;Hp—設計波高;5Hs、H1/3—有效波的波高;H—平均波高;hA—安全加高hp—設計頻率p的高潮位;hi—第i土層的厚度;曶h—軟體排上下水頭差;i—坡度(坡比);Jcr—土的臨界水力坡降;KA—越浪量計算護面結構影響系數;KD—塊石或塊體穩定系數;Km—軟體排抗滑穩定安全系數;Ks—堤壩整體穩定安全系數或防洪(浪)墻抗滑、抗傾穩定安全系數;Ksm—軟體排縱向或橫向抗拉安全系數;Kv—與風速有關的爬高計算系數;Ky—有壓載的波浪爬高計算系數;K毬—波浪斜向入射時的爬高計算系數;K曶—爬高計算時與斜坡護面結構型式有關的糙滲系數;k—波數;kr—折射系數;ks—淺水系數;L—波長;L0—深水波長;LF—風區長度;Lpo—以譜峰周期Tp計算的深水波長;m—斜坡坡比;6pu—單位長度墻底面上的波浪總浮托力;p—單位長度直立墻上的波浪力;q—越浪量,即單位時間單位堤寬的越浪水體體積;R—波浪的上爬高度或水力半徑;RF—按設計波浪計算的累積頻率為F的波浪爬高值;R1%—累積頻率為1%的爬高;R1—K曶=1、H=1m時的波浪爬高;S—最終沉降量;T—波周期;Tm—譜周期;Tp—譜峰周期;T—平均波周期;t—護面層厚度;tm—軟體排等效厚度;U—固結度;Vc—穩定臨界流速;Vcr—軟體排邊緣臨界流速;Zp—堤頂高程;毩—斜坡坡角;毭—重度;毭b—越浪量計算平臺影響系數或塊石重度;毭f—越浪量計算糙滲影響系數;毬—越浪量計算波浪斜向入射影響系數;氃—越浪量計算堤頂防浪墻影響系數;毭h—越浪量計算堤前淺水系數;毭w—水的重度;7毬—波浪斜向入射時的角度;氄—土石體內摩擦角;氄q—直剪快剪的摩擦角;氄uu—三軸不固結不排水試驗的摩擦角;氄cq—飽和固結快剪的摩擦角;氄cu—三軸固結不排水試驗的摩擦角;氄s—飽和慢剪的摩擦角;氄cd—三軸固結排水試驗的摩擦角;氉—沉降修正系數;毱—徑流系數。83基本資料3灡1社會經濟3灡1灡1促淤圈圍造地工程設計應掌握擬建工程區及周邊地區和口及航道、管線分布、漁業設施等已有工程情況。3灡1灡2促淤圈圍造地工程設計應掌握擬建工程區及周邊地區和水域相關規劃要求,擬建和在建工程情況,以及環境限制要求。滿足設計、施工與監測等對地形測圖的要求。促淤圈圍造地工程不同設計階段的工程地形測量資料應滿足下表3灡2灡1規定。表3灡2灡1促淤圈圍造地工程地形測圖要求設計階段備注圍區地形圖可研~2000m500m~大比尺初設~1000m圍區外地形圖初設堤線外側10km~100km用于河勢分析、風浪計算等,可利用海事等測圖9設計階段備注采砂區地形圖初設——堤線縱斷面圖初設自堤線起點至終點—堤線橫斷面圖可研形復雜處—初設斷面間距50m~200m~500m地形突變處應加密龍口地形圖初設堤線內側200m~300m堤線外側300m~500m—龍口斷面圖初設斷面間距視需要而定地形不復雜者可從略建筑物地形圖可研在建筑物周邊線外延200m—初設注:初步設計一般應采用一年以內的測圖,施工圖一般可采用初設階段測量成果,但如測量時間距施工圖設計時間超過一個汛期或預計有不可忽視的沖淤變化時,應對地形重新測量。沖淤變化等資料。3灡2灡3地形測圖采用上海城建坐標系,必要時,同時提供北京54坐標系。高程采用上海吳淞基面,必要時,同時按國家85高程基面提供測圖。103灡3灡1促淤圈圍造地工程設計前必須進行水文地質和工程地質勘察,且應滿足設計和相關規范對地質勘察的要求。3灡3灡2工程區及附近的工程地質勘察,應滿足下列要求:1查明地基土層分布及其物理力學性質;2查明地下水及海水對混凝土及鋼結構有無腐蝕性;3進行地基評價,提供地基處理方案建議和相應地基設計參數;4評價場地地震效應;5應查明表層淤泥、暗溝、塘、地下障礙物等不良地質條件,并提出處理意見。3灡3灡3工程地質勘察報告應至少包括以下內容:1勘探平面布置圖;港汊及臨時排水口等);3鉆孔柱狀圖;4軟土e~p壓縮曲線;5地基土層物理力學性質指標(包括天然孔隙比、壓縮系數、抗剪強度、壓縮模量和前期固結壓力等);6軟土現場十字板剪切、標準貫入擊數及靜力觸探等原位試驗資料;7工程地質條件評價;8砂源調查。3灡3灡4砂源和土料調查資料應包括調查范圍、調查孔布置圖、調11學特性、調查區土料分類統計數量、調查區一般水文地質特征等。階段應對初步設計審批中要求補充查明的地質問題進行研究,并對施工中揭露的地質問題進行補充分析和必要的補勘,參加與地質有關的工程驗收和質量檢查、險情處理,提出運行期監測工作建議等。表3灡3灡5促淤圈圍造地工程勘探孔布置要求類型設計階段孔距孔深備注促淤壩、圍堤可研(初勘)縱剖面沿堤線,孔距500m~1000m;橫剖面垂直堤線,間距為縱剖面孔距2倍~4倍,孔距20m~200m一般性孔入土深度為倍~6倍應有勘探位應有橫剖面初設(詳勘)縱剖面沿堤線,孔距100m~500m;橫剖面垂直堤線,間距為縱剖面孔距2倍~4倍,孔距20m~200m一般性孔入土深度為倍~6倍建筑物可研(初勘)孔距50m~100m,設縱橫剖面,每剖面不少于3孔控制性孔孔深不小于35m,并進入非淤泥質土層,一般性孔孔深20m~30m口、規模小結合堤壩勘探,并應有一橫剖面初設(詳勘)勘探孔宜網狀布置,縱、橫剖面數各不少于3個,孔距20m~50m控制性孔不少于3個,孔深不小于35m,并進入非淤泥質土層,一般性孔孔深20m~30m12類型設計階段孔距孔深備注砂源初勘擬采砂區隨機布置,間距500m~2000m,不少于5孔孔深8m~15m—詳勘擬采砂區內網格布置勘探孔,間距宜不大于250m—孔為一般性孔;注:1灡橫剖面上堤壩中心線上的孔一般設為控制性孔,中心線內外各設1孔~孔為一般性孔;3灡槽溝、淤泥坑等地質條件復雜區段應加密勘探孔;2灡3灡槽溝、淤泥坑等地質條件復雜區段應加密勘探孔;于3m時,孔距可取大值;行性研究和初步設計三個階段完成,也可按項目審批要求,合并為1個~2行性研究和初步設計三個階段完成,也可按項目審批要求,合并為1個~2個階段提前實施。3灡3灡6舊堤加固工程,應收集舊堤的填筑材料、填筑時間和結構等情況。當已有資料不滿足《堤防工程地質勘察規程》(SL188)要求時,應進行補充勘察和探查。植被等。工程設計采用的基面相一致。3灡4灡3應通過資料收集、測驗分析、專題研究等方式,掌握工程區的潮位、潮型、潮流和波浪等水文要素。13件下的雨量及雨型分布和相應的潮型。從外省市采購。指標)及其周邊環境和開采、運輸條件,在工程可行性研究階段應有采砂許可論證資料。144設計標準4灡1灡1促淤圈圍造地工程應根據重要性、規模、用途等確定工程等級和設計標準。4灡1灡2特殊用途的促淤圈圍造地工程應根據相應行業規范確定工程等級和設計標準,不宜低于本規范規定。4灡2工程等級劃分與防潮標準4灡2灡1促淤圈圍造地工程應根據圍區規模和圍區的用途及重要表4灡2灡1促淤圈圍造地工程的等別工程等別栺栻栿桇促淤(萬畝)—曒5050~10<10一般農業圈圍(萬畝)曒3030~10養殖及高新農業圈圍(萬畝)曒1010~2<0灡5城市及工業開發區圈圍(重要性)重要中等~一般——4灡2灡2促淤圈圍造地工程中水工建筑物級別應根據工程等別及堤及穿堤建筑物為主要建筑物,促淤區內隔堤、保灘壩、保護期龍堤及穿堤建筑物為主要建筑物,促淤區內隔堤、保灘壩、保護期龍時建筑物。15表4灡2灡2水工建筑物級別劃分表工程等別永久性建筑物級別臨時性建筑物級別主要建筑物次要建筑物栺134栻234栿345桇4554灡2灡3促淤圈圍造地工程中建筑物的防潮標準除本節特別規定上海市主海塘的一部分時,其防潮標準應服從國家、流域和上海市批準的防洪規劃的有關規定。建筑物級別12345防潮標準[重現期(年)]200~100100~5050~3030~2020~10注:1灡業;密集及企業發達程度等多種情況,考慮淹沒后果,選擇2灡,1,重?,F期確定的設計高潮位低于當地歷史最高潮位4灡2灡4當促淤圈圍造地工程的圍堤保護區為特殊用途的工礦企時滿足相應行業規范要求。圍區使用目標為核工業、化學工業等致災后可能產生嚴重環境或社會經濟災難的,防潮標準應不低于200年重現期,并應采用可能最大潮位進行校核。期為5年~10年,設計重現期可取表4灡2灡3中下限;使用期低于5年且期內圍區為一般農業用地,設計重現期可降低一個等級。新建堤防防潮標準必須結合已有圍堤的保護對象統一考慮。4灡2灡7圍堤工程上的閘、涵、泵站等建筑物及其他構筑物的防潮標準,不應低于圍堤工程的防潮標準。定,栺、栻等工程且龍口需跨1個以上3個以下汛期時,龍口保護的防潮標準取10年一遇高潮位,特別重要的、破壞后影響大的,可提高到20年一遇高潮位;龍口不跨汛或工程等別在栿等以下時,龍口保護的防潮標準可取相應保護期5年~10年一遇高潮位???個汛期以上及介于上述兩種情況時,防潮標準應經分析論證確定。潮型以最不利原則確定,可按龍口保護設計高潮位與平均低潮位及平均漲落潮歷時三個參數擬合,或按相應重現期最大潮差擬合。4灡2灡9龍口合龍(截流)設計防潮標準根據工程等別和合龍(截時,合龍(截流)防潮標準取合龍期(汛期或非汛期)5年~10年一遇高潮位,潮型根據合龍期連續三天的最高高潮位潮型和最大潮差兩者方式擬合,取不利者。截流施工期在3天以內,合龍(截流)防潮標準取合龍期(汛期或非汛期)預報高潮位及其相應預報潮位過程。介于上述兩者之間經分析確定。4灡2灡10促淤壩為永久性堤壩的一部分時,應結合永久堤壩要求分析論證。促淤工程結構為后期圈圍工程的保灘結構時,其標準應結合保灘工程標準統籌考慮。4灡2灡11納潮口保護期的防潮標準與促淤壩一致,并取表4灡2灡316度、破壞后對主堤的安全影響、修復代價和難易程度等因素確定:確定的重現期對應度、破壞后對主堤的安全影響、修復代價和難易程度等因素確定:1保灘結構與主堤一體,破壞后直接影響堤壩安全時,保灘工程的防潮標準應與主堤一致;2灘勢處于臨界狀態,進一步沖刷將直接導致主堤破壞,保灘工程的防潮標準宜與主堤一致;3保灘結構破壞后不會直接導致主堤破壞,可及時修復,且代價不大,保灘工程的防潮標準可較主堤標準降低1級~2級;4以保護濕地、濕地公園、鳥類保護區等為目的的保灘工程應根據保護內容的重要性和規模專門論證。定,沉降控制基準期可參照下列規定:促淤壩取3年~5年,1級圍堤取30年,2級~4級圍堤取10年~20年;穿堤涵閘等不易加高加固的建筑物宜為50年。4灡3波浪與風速設計標準4灡3灡1促淤圈圍造地工程的波浪與風速設計標準采用與設計潮位相同的重現期,可近似采用與設計潮位相同重現期風速相近的風級風速(上、中、下限)表示(參見附錄A)。據圍堤結構特點、建設維護成本及圍區使用條件論證選用。堤頂有難以中斷的交通要求時,應按不允許越浪設計。越浪量按表1718表4灡3灡3波浪爬高累積頻率標準圍堤越浪設計條件波浪累積頻率(%)按不允許越浪設計2按允許部分越浪設計134灡3灡4對于直立式、斜坡式圍堤護面的強度和穩定性計算,設計波高(Hp)的波列累積頻率標準應按表4灡3灡4采用。當推算出的波高大于淺水極限波高時,設計波高應采用極限波高。表4灡3灡4設計波高的波列累積頻率標準圍堤型式部位計算內容波高累積頻率F(%)直立式防浪墻;墻身;閘門;閘墻強度和穩定性1基礎墊層護底塊石穩定性5斜坡式混凝土板護坡;防浪墻;閘門;閘墻強度和穩定性1灌砌石護坡;干砌塊石、塊體護坡穩定性13*護底塊石、塊體穩定性13圍堤前的潛堤護面塊石、塊體穩定性13注:*當平均波高與水深的比值H/d前小于0灡3時,F宜采用5%。對于1級、2級或有重要防護對象的允許部分越浪圍堤,應通過模型試驗驗證允許越浪量,以及堤頂和背水坡護面的防沖穩定性。19序號允許越浪量[m3/(s·m)]1堤頂為寬度不小于6m的混凝土、瀝青混凝土路面或砌石路面,背坡及內青坎共有寬度不小于15m生長良好的草地,堤內排水條件良好2堤頂及內坡和內青坎共有不小于20m寬度范圍內有混凝土、砌石或瀝青混凝土護面,堤內排水條件良好3堤頂為交通干道(城市次干路以上,公路2級以上)曑10-64堤頂有難以中斷的一般性交通(城市支路,公路3級)曑10-5注:表中第3、第4項按不允許越浪設計時進行越浪量校核。4灡4安全加高值及穩定安全系數4灡4灡1規定。1級圍堤重要堤段的安全加高值經論證后可適當加建筑物級別安全加高(m)不允許越浪允許部分越浪1234520安全系數根據建筑物級別和運用條件而定,不小于表4灡4灡2規定的數值。特別重要或地質條件十分復雜的工程,可考慮采用畢肖普法或其它方法及相應的安全系數復核。表4灡4灡2圍堤整體穩定安全系數允許值圍堤工程級別12345安全系數正常運用施工期地震工況注:地震力(荷載)計算按《水工建筑物抗震設計規范》SL203執行。4灡4灡3圍堤防浪墻的抗滑安全系數不應小表4灡4灡3防浪墻抗滑穩定安全系數圍堤級別12345正常運用施工期地震工況4灡4灡4圍堤防浪墻的抗傾安全系數不應小于表4灡4灡4防浪墻抗傾穩定安全系數圍堤級別12345正常運用施工期地震工況214灡5圍區配套設計標準澇。設計雨型采用修正的上海大團1963年暴雨(參見附錄D),設計潮型采用相應排水口水域實測潮位過程、多年平均最高潮位潮型和最高低潮位潮型三者對排水口門規模最不利者。在圍區使用功能難以確定時,圍區排水標準可按臨時排水考慮,取5年一遇24小時暴雨3日排出與施工期造地吹填排水兩者之大者,汛期吹填等特殊情況經論證可取兩者疊加。4灡5灡3灌排河道、水閘、泵站和引排水系統等建筑物設計標準應滿足防洪排澇總體規劃要求。4灡5灡4圍區交通道路標準應根據圍區使用功能要求,參照《公路工程技術標準》(JTGB01)選定;在圍區使用功能未定時應滿足防汛搶險以及日常管理維修要求。圍堤不宜作為等級公路,堤頂路面、路基及堤上橋梁的設計荷載應予以控制,3級以上圍堤不宜低于與公路2級相當的荷載。225設計潮位與波浪5灡1灡1上海地區促淤圈圍造地工程設計潮位的基面宜采用上海城建吳淞基面。站應具有不少于連續20年的年極值資料,并應調查歷史上曾經出現的特高或特低潮位值。行統計。(SL435)相關條文執行。附錄B查算,栿等以上促淤圈圍造地工程的設計潮位除按附錄B查算外,宜進行專題分析。5灡1灡6潮位可能因工程自身影響產生較大變化或者工程位置河床沖淤變化較大時,宜對設計潮位進行專題分析。站應具有不少于連續30年的年極值資料,并應調查歷史上曾經出現的特大風速值。10m高度處,逐時觀測的風速時距為10min的平均值,沿海(江)促淤圈圍造地工程設計風速應采用相應位置所測風速。對于所采用風速資料不符合上述要求的,應采用適當的方法將其換算。置就近按附錄A查算,栺、栻等促淤圈圍造地工程的設計風速除按附錄A查算外,宜進行專題分析。計重現期波高應采用分方向的頻率分析方法確定。測波站的統計資料應不少于連續20年的年極值資料,并應包含歷史上曾經出現的大風影響的波浪資料。波高的頻率曲線可采用P灢栿型或極值栺型分布曲線,經分析論證,也可選配其他理論頻率曲線。5灡3灡2當工程所在位置或其附近有完整一年或幾年的短期波浪實測資料,且具有實測大波資料時,設計波浪可用全部觀測次數不分方向的某一累積頻率的波高計算,相關計算可按《海堤工程設計規范》(SL435)有關條文執行。求分如下三種情況考慮:1工程所在位置面向長江口、杭州灣外開敞海域的,設計波浪要素可根據工程位置按附錄C灡0灡1查算,并宜采用不規則波譜數學模型進行近岸波浪要素的計算;2工程位于杭州灣或長江口內基本不受涌浪影響的水域,可采用風速推算波浪的方法,按附錄C灡0灡2莆田海堤實驗站公式計算確定,在主風向兩側水域寬廣的開敞海域,風區長度可按附23243設計波浪要素的計算也可采用能夠模擬風場輸入的數學模型進行計算,模型的風場范圍應不小于無限風區長度。非深水區域所采用的數值模式還應考慮淺水效應、波浪折射和波浪破碎等影響。5灡4波浪淺水傳播變形堤壩前波浪要素應由近岸淺水區波浪變形計算確定。波射等。對栿等以上的促淤圈圍造地工程,宜采用數學模型進行近岸淺水波浪變形計算,并進行合理性分析。算應符合下列規定:1波浪向近岸淺水區傳播時傳播距離較近且未發生波浪破碎,可假定平均波周期不變,按附錄C灡0灡3進行波浪淺水、折射等波浪變形計算;2波浪向近岸淺水區傳播時傳播距離較遠,還應考慮河床底摩阻對波浪傳播的影響;當傳播距離較遠且風速較大時,除了考慮底摩阻的影響之外,還應考慮風能輸入的影響;3時,設計波高取極限波高。風區平均水深;對口外開敞海區,結合附錄C灡0灡1中給出的深水波要素的位置,可取相應等深線附近的水深。5灡4灡4工程前沿有對波浪傳播有掩護作用的島嶼、出水沙洲、丁浪繞射作用。5灡4灡5大堤前沿有促淤壩等消浪結構,計算堤壩前波要素時,可按附錄C灡0灡4進行消浪計算,若波浪發生破碎,則波周期應分析后重新取值。5灡4灡6破碎波高應按下列規定確定:1規則波在淺水中發生破碎時,破碎波高Hb與破碎水深db的比值可按圖5灡4灡6確定。圖上求得不同水深d處的破碎波高Hb,即為該水深的極限波高。深水波長L0按式(5灡4灡6-1)計算:L0=1灡56T2(5灡4灡6-1)式中L0—深水波長,m;T—平均周期,s;圖5灡4灡6破碎波高與破碎水深比值2不規則波列中大于或等于有效波高的波浪,其破碎波高比值乘以0灡88的系數確定。也可以深水波長L0按式(5灡4灡6-2)計算,按破碎波高與破碎水深之比與規則波相同確定;L0=1灡17T2(525263當海底坡度i小于1/140時,波浪的破碎波高與破碎水深比值的最大值可按表5灡4灡6確定。表5灡4灡6緩坡上破碎波高與破碎水深最大比值i1/10001/5001/4001/3001/2001/140Hb/db0600610630690785灡4灡7在確定堤壩前波高時,對累積頻率F的波高HF與破碎波波高Hb進行比較,如果HF小于Hb,則堤前波高取HF;如果HF大于Hb,波浪在離岸較遠處已破碎,堤前波高取Hb。5灡4灡8不規則波的累積頻率F的波高HF與平均波高H之比值HF/H可按表5灡4灡8確定,當H/d的值介于表5灡4灡8中的數值之間時,可內插換算。不同累積頻率的波高也可按式(5灡4灡8)進行換算:HF=Hê-(1+毿H*)lnFú*1-H2(5式中HF—累積頻率為F的波高,m;H—平均波高,m;H*—考慮水深因子d的系數,其值為H/d;F—累積頻率。27不同累積頻率波高換算H/dF(%)1234510132050 HF/H 0注:d為計算點水深,m。5灡5波浪爬高和越浪量波浪爬高計算應采用不規則波要素作為計算條件,并取堤腳前約1/2波長處的波浪要素;當堤腳前灘涂坡度較陡時,則取靠近圍堤堤腳處的波浪要素。常見護面結構糙滲系數及波浪爬高計算可按附錄E確定。栿等及以上等級圍堤或斷面幾何外形復雜的圍堤,波浪爬高值宜結合模型試驗確定。越浪量可根據圍堤的實際情況選擇附錄F中適當的公式計算。栿等及以上等級圍堤的越浪量宜通過模型試驗確定。285灡6波浪作用力取堤腳前約1/2波長處的波浪要素;當堤腳前灘涂坡度較陡時,則取靠近圍堤堤腳處的波浪要素。5灡6灡2波浪作用力可根據護面型式,按附錄G計算確定。單一坡度陡墻式圍堤的波浪作用力,可按直立堤的公式估算。5灡6灡3對淹沒情況下的半圓型堤壩的波浪力宜采用出水堤公式(修正的合田公式)、潛堤公式(謝世楞修正公式)或其它經驗公式計算分析,有關公式見附錄G。5灡6灡4圓弧面堤壩可采用半圓堤正向水平波浪力乘以修正系數的簡化計算方法。在堤頂淹沒情況下修正系數可取1灡3,在堤頂出水情況下修正系數可取1灡1。出水情況下修正系數可取1灡1。296總平面布置6灡1灡1促淤圈圍造地工程總平面布置應符合長江口綜合整治規劃、長江口航道發展規劃、上海市城市總體規劃,并與上海市海塘劃相協調。的灘涂。宜從技術、經濟、環境和施工等方面論證促淤、圈圍分期實施的合理性。6灡1灡3總平面布置應在分析工程及臨近區域河勢和灘勢演變規律的基礎上,考慮河勢影響與環境保護等方面的要求,根據現狀較后分析確定。6灡1灡4總平面布置應包括堤(壩)平面布置、圍區分隔、納潮口及龍口選址、圍區排水、交通系統布置、河勢影響和環境保護等設計內容。6灡1灡5圍堤外側為沖刷岸灘時,應考慮采取保灘措施。前提下,綜合促淤效果與促淤圈圍造地工程整體效益確定其范圍和規模,可不拘泥于圍堤堤線布置。栺等工程及特別復雜的工程宜進行物理模型驗證。306灡2促淤工程總體設計與壩線布置6灡2灡1促淤工程設計應掌握工程岸段的地形、岸灘組成物質、潮化規律分析,以及工程前后的灘面穩定性分析。6灡2灡2促淤工程可分為兩大類,一為壩式促淤,包括丁壩、順壩(離岸壩)、勾壩等,二為非壩式促淤,包括生物促淤和其它緩流促淤。6灡2灡3促淤工程平面布置應遵循以下原則:1有利于河勢灘勢穩定;2保持促淤區水流交換通暢,既能阻水緩流,加速泥沙落淤,又要力求減少或避免局部沖刷;3有利于后期工程實施。6灡2灡4促淤工程淤積效果分析的內容與要求包括:1收集鄰近區域沖淤實測資料;2分析促淤工程實施前后促淤區內流場、流速變化;3分析工程前后及工程實施過程中灘面沖淤量,有條件時按季節統計分析;4分析風浪對工程區沖淤的影響;5預測促淤合理年限及分年度淤積量。公式計算、泥沙數值模型分析等方法,桇等以上促淤工程宜進行物理模型試驗。6灡2灡6灘面上的泥沙運動及淤積效果計算,可選用附錄H的經驗公式,并宜根據當地經驗分析計算結果的合理性。6灡2灡7促淤工程布置可采用丁壩群、勾壩群或T型勾壩群、順隔31圍較大時,宜采用順隔壩圍合等方式。6灡2灡8丁壩群、勾壩群或T型勾壩群促淤的平面布置應滿足以下要求:1丁壩間距,在凹岸,可取壩長的2倍~3倍;在凸岸和順直岸段,可取壩長的3倍~5倍,重要工程應有專門論證;2丁壩軸線宜與潮流向基本正交,為減小壩頭沖刷丁壩軸線可稍偏向流速較小的方向,為提高促淤效率丁壩軸線可稍迎向含沙量較高的潮流方向;3勾壩、T型勾壩間距較丁壩間距大;勾頭宜朝向主要來沙方向,漲落潮流雙向強度相當時,宜用T型勾壩;4丁壩群壩頭的連線,宜與潮流向大致平行,不宜使個別壩頭突出或凹進。6灡2灡9順、隔壩平面布置應滿足以下要求:1順壩的離岸距離主要根據促淤的范圍定,同時也要考慮促淤工程整體經濟合理性和河勢影響;2順壩上可設置有利于泥沙進入的納潮口門;物,形成植物帶消浪促淤。促淤壩與大堤之間有條件時可種植蘆葦消浪促淤,蘆葦種植間距1m~2m。植物的種類應因地制宜,優先選用本地物種。6灡2灡11經論證也可采用人工海草、榪槎、柵欄、土工織物和浮簾等制成的緩流設施進行促淤。326灡3圍堤堤線布置6灡3灡1堤線布置應服從長江口、杭州灣治導線或港口、航道規劃岸線的要求。6灡3灡2堤線布置應順應河勢,盡可能選擇工程地質條件較好、灘面沖淤穩定的地基,避開古河道、古沖溝和尚地層復雜的地段。浪的正面襲擊。6灡3灡4堤線宜順直平滑,盡可能避免折點;確需折點連接時,轉折段連接應平順。迎浪向堤段不宜布置成凹向,無法避免時,凹6灡3灡5堤線布置與城區景觀、道路等結合時,應統籌協調,并應結合與圍堤交叉連接的建(構)筑物統一規劃,合理安排,綜合選線。布置應通過多種手段和途徑論證比選確定。略大于1/2波長時消浪效果較好。6灡4圍區分隔與納潮口及龍口選址6灡4灡1應綜合促淤圈圍后圍區的使用功能、施工期交通組織、龍口設置與合龍風險、龍口與隔堤(壩)的總投資等因素,分析比較后確定是否需要分隔以及合理的分隔規模。336灡4灡2促淤工程的圍區分隔還應考慮分隔區風浪及流場等水動力條件,使之有利于抑制風浪掀沙,增加納潮落淤效果。施工交通。內、外水體較為暢通的進出,又減少局部灘地的沖刷。6灡4灡5納潮口的位置還應有利于泥沙在促淤區沉降落淤。6灡4灡6龍口的位置還應有利于合龍工藝的實施。設置水閘的圍區,龍口與水閘間應有一定距離,避免相互干擾。6灡5圍區排水與交通系統布置6灡5灡1圈圍工程設計應考慮圍區永久引、排水要求,并宜將永久引、排水與臨時引、排水相結合,統一考慮。6灡5灡2圍區內的永久性排水系統布置應以批準的區域總體規劃和排水工程專業規劃為主要依據,結合圈圍造地工程建設需求與可能,從全局出發,綜合考慮各種因素,通過全面論證,確保工程用地考慮,水面率取10%~12%,采用產匯流數學模型計算。6灡5灡4圍區排水渠道或管道應布置在排水區域內地勢較低或便于雨水匯集的地帶。地形、排泥管的布置、吹填強度等因素確定。6灡5灡6臨時排水口應設在有利于圍內泥沙沉淀的位置上??刹?4設在圍區死角或遠離排泥管線出口的地方,并應能就近向圍區外排水。6灡5灡7圍區交通系統的布置應結合堤線、圍內隔堤、建筑材料的運輸和施工需要等因素。6灡5灡8圍區臨時道路應盡可能與圍區永久道路相結合。6灡6河勢影響與環境保護6灡6灡1總平面布置方案應通過數學模型或物理模型論證分析其對鄰近重要河段的河勢和相關涉水工程的影響。6灡6灡2總平面布置方案對周邊環境影響應作專門的分析評價。6灡6灡3河勢影響可用平面二維潮流數值模型分析。模擬分析的重點關注區域,數值模型應有實測資料率定驗證。栺等圈圍工宜采用兩套以上數值模型并行模擬分析,并宜對敏感區域開展潮流、泥沙和風浪聯合作用的耦合模擬分析和物理模型驗證。有效的對策措施,控制不利影響的范圍和程度。357促淤壩設計7灡1灡1促淤壩結構型式及材料應因地制宜,經濟實用。7灡1灡2促淤壩結構斷面型式主要有土石斜坡堤、沉箱式直立堤、排架式透空堤、排樁與拋石結合的復合堤,半圓形沉箱等。7灡2促淤工程建筑材料促淤工程主要建筑材料有土料、石料、砂礫料、混凝土和土工織物等,材料的選擇應符合相關規定。7灡2灡2可采用粘性土或砂性土作為促淤壩的填芯土料。采用水力充填法筑壩時,充泥管袋、袋裝砂及軟體排砂肋充灌用砂粒徑粒含量不宜大于10%;壩芯吹填用砂粒徑大于0灡075mm的含量宜大于總量50%,粒徑小于0灡005mm粘粒含量不宜大于15%。石料應質地新鮮、堅硬完整、抗風化性能好;塊石重量根據不同部位構造要求及計算確定;砌石料外形宜為有砌面的長方體,邊長比宜小于4,同時單塊尺度應滿足一層砌石厚度不小于30cm。石渣料作為堤身填筑時,其固體體積率宜大于76%。7灡2灡4砂礫料應耐風化,水穩定性好,含泥量宜小于5%。7灡2灡5混凝土宜采用商品混凝土,特殊情況必須現場拌制時,不得使用含氯度高于250mg/l的水。混凝土的標號應滿足鋼筋混凝土不宜低于C30,素混凝土護面、防浪墻身和預制混凝土塊體不宜低于C25,砌石混凝土不宜低于C20,素混凝土墊層不宜低36于C15??椩焱凉た椢锖头强椩焱凉た椢?及土工格柵,主要用于堤壩地根據堤壩部位及其水流和風浪條件、接觸的土質和使用功能等要求,按相關土工合成材料規范計算確定。非織造土工織物的復核土工織物。7灡2灡8土工織物拼縫搭接應滿足下列要求:1土工合成材料幅寬應盡量大,并應盡量工廠化分幅拼接,減少現場搭接;2土工織物采用雙線包縫拼合,縫的抗拉強度應不低于土工織物標稱斷裂強度的60%,加筋帶、砂肋套、綁扎環接縫強度不低于土工織物標稱斷裂強度的70%;3土工材料應垂直于堤壩軸線方向搭接,搭接寬度可為布軟體排水下搭接不小于3m,在流速大的部位軟體排水下搭接不小于3m,在流速大的部位如納潮口及龍口等特殊位置不小于5m。7灡3促淤壩結構7灡3灡1促淤壩壩頂高程確定1設有納潮口的促淤壩壩頂高程,宜在平均高潮位至10%累積高潮位或大潮平均高潮位以上1灡0m之間,并宜比預期的壩內促淤后平均灘面高1灡0m以上,工程區域受波浪作用較小時,壩頂高程取低值,反之壩頂高程宜取高值;372丁壩、隔壩如考慮作為施工通道,則壩頂高程可按滿足圈圍施工通道的要求確定,可取3年~5年一遇高潮位;3促淤壩設計應考慮預留工后沉降量;4為提高工程效益和促淤效果,當設計風浪較小、灘面高程較低(吳淞基面-2灡0m以下)時,可研究采用促淤壩分期加高,待壩內產生一定淤積后,逐步加高至設計高程。值,且在構造上至少應能值,且在構造上至少應能規則安放兩排或隨機安放3塊人工塊體。采用陸上推進施工的隔壩,尚應考慮施工機械作業對頂寬的要求。7灡3灡3非樁式促淤壩壩坡應根據壩身結構、護面材料,經穩定分析確定,初步擬訂時可按1暶1灡5~1暶3選取。壩頂寬和邊坡應通過波浪物理模型試驗確定。7灡3灡4非樁式促淤壩護面應根據具體情況分析選用適當的護面型式。常用的護面型式有理砌塊石、干砌塊石、灌砌塊石、模袋混凝土、預制混凝土異型塊體、格賓網石籠、混凝土砌塊和混凝土柵欄板等,具體技術要求如下:1促淤壩外側和壩頂在設計水位上、下約1灡0倍設計波高范圍內波浪作用最劇烈,塊石、塊體等穩定單重按附錄J計算確定。其它范圍應符合下列要求:倍設計波高和1灡5倍設計波高時,棱體的塊石重量可分別按附錄J計算的塊石重量的1/5和1/10確定;2)外坡在平均低潮位以下1灡0倍~1灡5倍設計波高之間的護面塊體重量可取按附錄J計算的塊體重量的1/5確定;383)外坡墊層塊石的重量可取按附錄J確定塊體重量的1/20~1/10。對于四腳空心方塊和柵欄板護面,其墊層塊石按不超過護面空隙尺度確定;2斜坡式拋石促淤壩內側在平均低潮位以上的護面結構同外側要求,平均低潮位以下的宜采用與外坡護面墊層相同重量的塊石,但不應小于150kg~200kg,且應按堤內側波浪進行復核。7灡3灡5促淤壩兩側灘防護范圍應根據堤(壩)所在區域河勢分析的沖刷范圍和沖刷深度,滿足促淤壩穩定并綜合考慮后續圍堤建設的需要確定。1斜坡堤前波浪底流速引起的沖刷深度可按《防波堤設計與施工規范》(JTJ298)附錄計算;2堤前沿堤流產生的沖刷深度可根據《堤防工程設計規范》(GB50286)附錄計算,并參照鄰近類似工程的實測資料分析修正;50286)附錄和《航道整治工程技術規程》(JTJ312)計算,并參照鄰近類似工程的實測資料分析修正。7灡3灡6促淤壩外海側坡腳抗波浪底流沖刷的護腳塊石或預制混凝土異型塊體的穩定重量按附錄J計算。式,壩基應有一定范圍的護底,宜與拋石結合以提高樁身穩定、減小樁身受力。樁型可采用PHC空心管樁、U型樁、鋼筋混凝土方樁等。樁式壩應考慮運行和維護要求。樁的結構設計可按《水運工程樁基規范》(JTJ254)、《高樁碼頭設計與施工規范》(JTJ291)的有關方法確定。397灡3灡8沉箱式直立堤、半圓形沉箱等形式的促淤壩,參照防波堤相關規定設計,并應充分考慮促淤功能的特殊性。7灡4納潮口設置7灡4灡1納潮口布置應遵循以下主要原則:1有利于形成圍內緩流區,加大促淤效果;2選擇地質條件較好岸段,有利于納潮口的保護;3納潮口底坎高程設置有利于底部高含沙量水體進入促淤區;4有利于今后圈圍工程龍口的布置和施工;5納潮口布置可根據有利于促淤的原則,采用集中布置或分散布置。的促淤工程宜采用物理模型驗證。納潮口規模計算采用與促淤壩相同的防潮標準,潮型取計算流速最大的高潮位潮型或最大潮7灡4灡3納潮口底坎高程宜接近平均低潮位。位于較低灘地上的差潮型等代表性潮型。納潮口上設計控制流速不大于7灡4灡3納潮口底坎高程宜接近平均低潮位。位于較低灘地上的納潮口,經論證可采用分期加高的結構型式,初始底坎高度不宜小于1灡0m;納潮口斷面結構應方便后期加高和后期圈圍工程的實施。潮口與促淤壩連接段灘地的保護。7灡4灡5納潮口護底防沖采用軟體排時,應根據水流、波浪作用計算排體的強度和穩定,軟體排按附錄K計算。排體鋪設應滿足以下幾點要求:1排體搭接寬度不宜小于5m,并不小于排體寬度的1/10;402排體搭接方向應根據運行期主流向確定,上游覆蓋下游;3相鄰排體的長度差別不宜大于排寬1/3,并不宜大于5m,避免突變導致局部沖刷。8堤身設計8灡1灡1堤身結構應安全、經濟、美觀,便于施工和維護,與周邊環境相協調,并應滿足防汛和管理的要求。8灡1灡2堤身設計應滿足在洪、潮、風浪作用下堤身穩定、強度和耐久性要求,滿足工程合理施工及在設計標準下運行的安全。要求分段進行設計。堤身各部位的結構與尺寸,應經穩定計算、沉降計算和技術經濟比較后確定。應妥善處理各堤段結合部位的銜接。8灡1灡4堤身設計應包括筑堤材料及填筑標準、堤頂高程、堤身斷面型式與結構布置、堤頂與護面結構、消浪措施、岸灘防護和龍口與合龍等設計內容。8灡1灡5通過古河道、潰口復堵、港汊等地段的堤身斷面,應根據認真研究后確定。8灡1灡6在滿足工程安全和管理要求的前提下,堤身可與碼頭、道路等適當結合。8灡2筑堤材料及填筑標準規定執行。8灡2灡2采用充泥管袋合龍時,充填用砂粒徑大于0灡075mm的含4142量宜大于總量75%,粒徑小于0灡005mm粘粒含量宜控制在5%以下。8灡2灡3土堤的填筑密度,應根據圍堤級別、堤身結構、土料特性、自然條件、施工機具及施工方法等因素,綜合分析確定。優含水量的偏差宜為暲3%;粘性土的填筑標準,宜按表8灡2灡4規定的壓實度控制。4級以下圍堤,受土源限制時,經論證可適當降低標準。圍堤級別及堤高壓實度1級圍堤2級圍堤和高度不低于6m的3級圍堤高度低于6m的3級圍堤及4級以下圍堤8灡2灡5砂性土的填筑標準應結合施工工藝確定。水力充填的堤壩,干容重不低于14灡5kN/m3;采用干施工工藝筑堤時,相對密度表8灡2灡5砂性土相對密度Dr圍堤級別及堤高相對密度1級、2級圍堤和高度不低于6m的3級圍堤高度低于6m的3級圍堤及4級以下圍堤加大堤身斷面、放緩堤坡并延長工期,同時采取排水固結、添加固化劑等有效處理措施保證堤身穩定。條執行時,設計填筑密度應根據采用的施工方法、土料性質等條件,結合已建成的類似圍堤工程的填筑標準分析確定。等。充泥管袋應符合下列要求:1充泥管袋袋布采用具備強度、抗沖、排水及保土等性能的編織布或機織布,袋布規格及有關設計參數宜根據吹填土的顆確定;2采用充泥管袋作內外棱體、堤芯為吹填土時,充泥管袋充盈度宜控制在85%左右;3全斷面采用充泥管袋及水中拋填砂袋,為保證堤身袋體搭接密實,充泥管袋充盈度宜控制在50%左右。值按式(8灡3灡1)計算,并應高出設計高潮(水)位1灡5m以上。ZP=hP+RF+hA(8灡3灡1)式中ZP—堤頂高程,m;hP—設計頻率的高潮(水)位,m;RF—按設計波浪計算的累積頻率為F的波浪爬高值(按不允許越浪設計時F=2%,按允許越浪設計時F=13%),m;hA—安全加高值,m,按第4灡4灡1條規定選取。8灡3灡2圍堤按允許部分越浪設計時,堤頂高程按式(8灡3灡1)計算后,還應復核越浪量。計算采用的越浪量不應大于表4灡3灡5所規4344定的允許越浪量。8灡3灡4按允許部分越浪設計的圍堤,當計算越浪量超過規定時,浪林等措施減少越浪量。上海常用的人工塊體有扭王塊體、翼型塊體、四腳空心方塊和螺母塊體等。8灡3灡4按允許部分越浪設計的圍堤,當計算越浪量超過規定時,浪林等措施減少越浪量。上海常用的人工塊體有扭王塊體、翼型塊體、四腳空心方塊和螺母塊體等。條規定的限制,但不計防浪墻的堤頂高程仍應高出設計高潮(水)條規定的限制,但不計防浪墻的堤頂高程仍應高出設計高潮(水)9灡4節規定計算,并根據堤基地質9灡4節規定計算,并根據堤基地質、堤身土質、堤身高度及填筑密度和施工工期等因素,結合施工過程沉降觀測分析確定,不宜小于堤高的6%~10%。景觀等條件,經穩定和沉降計算及技術經濟比較后確定。堤身斷面設計應遵循以下原則:1斜坡式圍堤適用于風浪較大、堤身高、地基軟的情況。當堤身高度大于6m,波浪作用強烈的堤段,宜采用復合斜坡式斷面。在外側設置消浪平臺,平臺高程宜位于設計高潮(水)位附近,平臺寬度可為設計波高的1倍~2倍,且不宜小于3m;2陡墻式圍堤宜用于地基較好或陡墻下部堤身變形均勻且45可較好控制的堤段。斷面外側宜采用箱式或其它重力式防浪墻,內側回填土料,外側基礎應采用拋石等防護措施;芯,也可采用充泥管袋單棱體結合散吹砂土構筑下部堤身。堤身全斷面采用充泥管袋時,應采取可靠的措施防止空洞和貫穿性通道,并注意加強反濾保土構造。123~5堤頂寬度(m)曒8曒6曒3于內側最高水位1灡0m~2灡0m,寬度為4m~8m。在軟基上的圍堤內側交通道應與反壓平臺結合考慮。8灡4灡5圍堤不同填料與土體之間應滿足反濾過渡要求。用作反濾的土工織物設計可按附錄L計算確定。采用灌砌塊石或埋石混凝土;護腳塊石或預制混凝土異形塊體的穩定重量按附錄J計算。對于灘涂沖刷嚴重的堤段,應增設專門的保灘措施。8灡4灡7圍堤兩側邊坡坡比應根據堤身材料、護面型式,經穩定分析確定。邊坡內部穩定計算可按附錄M確定。初步擬訂時可按表8灡4灡7選取,級別高的圍堤取大的坡比。1堤型外側坡比斜坡式陡墻式混合式參照斜坡式和陡墻式8灡4灡8圍堤堤身應設置排水設施,并應符合下列要求:1對不透水護坡應設置有可靠反濾措施的排水孔,孔徑為50mm~100mm,孔距為2m~3m,可按梅花形布置;2高于6m的圍堤宜在內坡上設砌石或混凝土砌塊拱肋集水槽,內側堤腳、堤坡與其他建筑物結合部及青坎上設置縱、橫向排水溝;3按允許部分越浪設計的圍堤,宜設置坡面縱橫排水系統,匯水的排水溝斷面尺寸根據越浪量大小及邊坡坡度計算確定。的硬路肩,同時在內側馬道、坡腳及青坎上設置縱橫排水溝,排水堤頂內側路肩寬度不應小于0灡5m,并宜采用灌砌石等的硬路肩,同時在內側馬道、坡腳及青坎上設置縱橫排水溝,排水溝規??砂锤戒汵計算確定。8灡4灡9以堤身土體為防滲體時,應符合下列要求:1圍堤堤身的防滲土料應就地取材,當采用多種土料時,宜將抗滲性好的土料填筑于臨水一側;2土體應滿足堤身浸潤線和內坡的滲流出逸比降降低到允許范圍以內,并滿足施工和構造的要求。防滲土體頂部寬度不應小于1灡0m,防滲土體頂部應高出設計高潮(水)位0灡5m以上。46478灡5灡1堤頂應進行護面,護面結構應根據防汛、管理的要求,并應符合下列要求:1不適應沉降變形的堤頂路面,宜在堤身沉降基本穩定后實施,期間采用過渡性工程措施保護;2不允許越浪的圍堤,堤頂可采用混凝土、瀝青混凝土、碎石、泥結石等作為護面材料;3允許部分越浪的圍堤,堤頂應采用混凝土、瀝青混凝土、灌砌石等具有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