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馬高級中學高二語文第三專題《報任安書》啟發式學案(教師版)_第1頁
新馬高級中學高二語文第三專題《報任安書》啟發式學案(教師版)_第2頁
新馬高級中學高二語文第三專題《報任安書》啟發式學案(教師版)_第3頁
新馬高級中學高二語文第三專題《報任安書》啟發式學案(教師版)_第4頁
新馬高級中學高二語文第三專題《報任安書》啟發式學案(教師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學必求其心得,業必貴于專精學必求其心得,業必貴于專精學必求其心得,業必貴于專精《報任安書》啟發式學案(教師)主備人:時珠峰審核人:胡秀霞學習目標:1.了解《史記》的寫作過程和成書原因及其司馬遷的遭遇,理解文章的背景,積累重要的文言知識。2。體會本文敘事、說理、抒情融為一爐的寫法。3.感受司馬遷逆境中發憤的高尚人格和他的生死觀。學習重點:積累重要的文言知識,增強語感,提高對文言文的閱讀能力。學習難點:1.體會本文敘事、說理、抒情融為一爐的寫法。2.感受司馬遷逆境中發憤的高尚人格和他的生死觀。學習時間:兩課時預習課知識鏈接1.作者簡介司馬遷(前145-前90?),西漢史學家,文學家,字子長,左馮翊夏陽(今陜西韓城市)人。生活在西漢武帝時代,前后曾為郎中、太史令、中書令等職。10歲開始學習古文書傳。約在漢武帝元光、元朔年間,向今文家董仲舒學《公羊春秋》,又向古文家孔安國學《古文尚書》。20歲時,從京師長安南下漫游,足跡遍及江淮流域和中原地區,到處考察風俗,采集傳說.不久仕為郎中,成為漢武帝的侍衛和扈從,多次隨駕西巡,曾出使巴蜀。元封三年(前108),司馬遷繼承其父司馬談之職,任太史令,掌管天文歷法及皇家圖籍,因而得讀史官所藏圖書。此后,司馬遷開始撰寫《史記》。后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辯護,獲罪下獄,受腐刑.出獄后任中書令,繼續發憤著書,終于完成了《史記》的撰寫.人稱其書為《太史公書》。2.寫作背景本篇是司馬遷寫給其友人任安的一封回信。司馬遷因李陵之禍處以宮刑,出獄后任中書令,表面上是皇帝近臣,實則近于宦官,為士大夫所輕賤。任安此時曾寫信給他,希望他能“推賢進士”。司馬遷由于自己的遭遇和處境,感到很為難,所以一直未能復信.后來,任安以重罪入獄,司馬遷擔心任安一旦被處死,就會永遠失去給他回信的機會,使他抱憾終生,同時自己也無法向老朋友一抒胸中的積憤,于是寫下了這篇《報任安書》.司馬遷在此信中以無比激憤的心情,向朋友、也是向世人訴說了自己因李陵之禍所受的奇恥大辱,傾吐了內心郁積已久的痛苦與憤懣,大膽揭露了朝廷大臣的自私,甚至還不加掩飾地流露了對漢武帝是非不辨、刻薄寡恩的不滿。信中還委婉述說了他受刑后“隱忍茍活"的一片苦衷。為了完成《史記》的著述,司馬遷所忍受的屈辱和恥笑,絕非常人所能想象。但他有一條非常堅定的信念,死要死得有價值,要“重于泰山”,所以,不完成《史記》的寫作,絕不能輕易去死,即使一時被人誤解也在所不惜.就是這樣的信念支持他在“腸一日而九回"的痛苦掙扎中頑強地活了下來,忍辱負重,堅忍不拔,終于實現了他的夙愿,完成了他的大業.二、誦讀課文,給加點字注音。曩者()詘體()箠楚()檻阱()圜墻()惕息()羑里()強顏()赭衣()縲紲()倜儻()慍色()刺謬()倡優()暴肌膚()三、解釋加點的字詞。1.司馬遷再拜言(兩次)

2.曩者辱賜書(從前)

3.若望仆不相師(效法)4.幸勿為過(責備)5.特以為智窮罪極(只是)

6.恨私心有所不盡(遺憾)7.不韋遷蜀(貶謫,放逐)8.草創未就,會遭此禍(副詞,恰巧)9.則不知所如往(到……去)10.所謂強顏耳(厚顏,指厚臉皮)11.權傾五伯(超過)12.用之所趨異也(因為)(趨求,追求)13.太上不辱先(最上等)14.剔毛發、嬰金鐵受辱(繞)15.不能引決自裁(引決、自裁:都是指自殺)16.稽其成敗興壞之理(考察)(規律)17.推賢進士(推薦)18.鄙陋沒世(終結一世)四、指出下列通假字。

1.其次關木索(

“關

”通“貫”,套上)

2.其次剔毛發(“剔"通“剃”,剔光)

3.見獄吏則頭槍地(“槍”同“搶”,撞擊)

4.及罪至罔加(“罔”同“網")

5.古者富貴而名摩滅(“摩”通“磨”,消磨,磨掉)

6.大底圣賢發憤之所為作也(“底"通“抵”,大都)

7.思垂空文以自見(“見”通“現”,顯露)

8.則仆償前辱之責(“責”通“債”,此處指下獄受宮刑)

9.其次詘體受辱(“詘”通“屈”,彎曲)

10.網羅天下放失舊聞(“失”通“佚",散失)

五、指出加點字詞的活用現象并解釋。1.太史公牛馬走司馬遷再拜言(牛馬:名詞作狀語,像牛馬一樣,這里是作者的謙稱)

2.倡優畜之(倡優:名詞作狀語。像樂師優伶一樣)

3.太上不辱先(辱:動詞的使動用法。使……受辱)

4.曷足貴乎(貴:形容詞作動詞。尊重,稱道)

5.且勇者不必死節(動詞的為動用法,為……而死)

6.衣赫衣,關三木(名作動,穿)

7.請略陳固陋(形作名,固執鄙陋的意見)8.孫子臏腳(名作動,受臏刑)

9.思垂空文以自見(使

……

流傳)10.曩者辱賜書(使對方蒙受恥辱)11.沉溺縲紲之辱(名詞作動詞,囚禁)六、古今異義.

1.意氣勤勤懇懇

(意氣,古:情義。今:意志和氣概;志趣和性格;由于主觀和偏激而產生的情緒。勤勤懇懇:古,誠懇,懇切。今指勤勞而踏實)

2.素所自樹立使然

(古:立身處世。今:指建立)

3.念父母,顧妻子

(古:妻子和兒女.今:指男子的配偶)

4.何至自沉溺縲紲之辱哉

(古:陷身.今:指陷入不良的境地,難以自拔)

5.唯倜儻非常之人稱焉

(古:不同尋常。今:用作程度副詞,相當于“很”、“十分”)

6.下流多謗議

(古:身處下流,指地位卑微。今:指卑鄙齷齪,不文明。)

7.仆以口語遭遇此禍

(古:說話。今:指談話時使用的言語,與“書面語"相對)

8.恨私心有所不盡(古:自己的心愿.今:為自己打算的念頭。)9.發憤之所為作也(古:抒發憤懣。今:下決心,立志。)10.而文采不表于后也(古:文章.今:指寫作的才華。)11.此言士節不可不勉勵也(古:勉力自勵.今:鼓勵,勸人努力。)11.所謂強顏耳(古:厚顏,意為不知羞恥。今:勉強做出笑容。)

七、一詞多義。1.就:①草創未就(完成)②是以就極刑而無慍色(靠近,引申為承受)2.望:①若望仆不相師(望:怨恨)②七月既望(農歷每月十五)=3\*GB3③德高望重(名望,聲望)3.為:①難為俗人言也(對)②重為鄉黨所笑(被)=3\*GB3③為十表,本紀十二(寫作)=4\*GB3④故士有畫地為牢(作為)4.道:①此人皆意有所郁結,不得通其道(主張,理想,思想,學說)②然此可為智者道,難為俗人言也(說)=3\*GB3③會天大雨,道不通(道路)=4\*GB3④伐無道,誅暴秦(道德,道義)5.審:①審矣,何足怪乎(明白,清楚)②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仔細,詳細,周密)=3\*GB3③審時度勢(察看,仔細研究)6.厥:①思厥先祖父。(他的)②大放厥詞.(他的)=3\*GB3③厥有《國語》。(才)7.仆:①若望仆不相師[(pú)謙稱自己,我]②(pū)前仆后繼[(pū)倒下]8.比:①不能與死節者比(同等看待)②天涯若比鄰(靠近的)=3\*GB3③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鄉(合)④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到)9.重:①古人所以重施刑于大夫者(慎重)②重為鄉黨所笑(更加)=3\*GB3③紛吾既有此內美兮,又重之以修能(加上)④八月秋風怒號,卷我屋上三重茅(量詞,層)10.乃:①今少卿乃教以推賢進士(竟然)②家祭無忘告乃翁(你的)=3\*GB3③臣乃市井鼓刀屠者(是,就是)11.而:①古者富貴而名磨滅(表轉折)②蓋文王拘而演《周易》(表順承)=3\*GB3③而翁歸,自與汝復算耳(你,你的)12.勝:①古者富貴而名磨滅,不可勝記(盡,全)②沛公不勝杯杓(禁得住)=3\*GB3③趙嘗五戰于秦,二敗而三勝(勝利)13.①闕然久不報,幸勿為過(責備)②過猶不及(超過,過頭)=3\*GB3③龜玉毀于渡櫝中,是誰之過與(過錯)④凡四方之士無不有過而拜且泣者(經過)八、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點

1.蓋西伯拘而演《周易》(無被動標志的被動句)

2.雖萬被戮,豈有悔哉(以“被”表被動)

3.下流多謗議(無被動標志的被動句)

4.無乃與仆私心刺謬乎?(固定結構

“無乃……乎"不是……嗎?恐怕……吧?)5.重為鄉黨所笑(被動句)6.灌夫受辱于居室(狀語后置)7.唯倜儻非常之人稱焉(被動句)8.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狀語后置)9.李斯,相也(判斷句)10.所以隱忍茍活,幽于糞土之中而不辭者,恨私心有所不盡,鄙陋沒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也.(判斷句)11.無兄弟之親(定語后置)

12.教以推賢進士(狀語后置)九、翻譯下列句子.1.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用之所趨異也.人總有一死,有的人(死得)比泰山還重,有的人(死得)比鴻毛還要輕,這是因為他們的追求不同。2.古人所以重施刑于大夫者,殆為此也.古人對大夫慎重施刑,大概就是這個緣故啊。3.古者富貴而名摩滅,不可勝記,唯倜儻非常之人稱焉。古代擁有財富、尊位而姓名埋沒的人,不可勝數,只有卓越超群不同尋常的人才被人稱道.4。無乃與仆之私心剌謬乎?恐怕和我個人的想法相違背吧?第一課時文本研習1。司馬遷在遭受奇恥大辱之后為什么仍“茍活于世”?結合文章重點語句談談自己的看法。(1)司馬遷強調“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用之所趨異也。”(2)“所以隱忍茍活,幽于糞土之中而不辭者,恨私心有所不盡,鄙陋沒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世也.”司馬遷之所以忍受屈辱活下來,陷于糞土般的污濁境地中而不肯死去,是因為《史記》沒有完成。(3)“蓋文王拘而演《周易》……大底圣賢發憤之所為作也。"司馬遷歌頌這些古代圣賢,他們雖然身處逆境,受盡迫害,但并不因此而消沉,而是努力給后人留下有價值的東西。他們的事跡激勵了司馬遷。(4)“仆誠以著此書,藏之名山,傳之其人,通邑大都,則仆嘗前辱之責,雖萬被戮,豈有悔哉?”表明作者忍辱茍活是為了著書,又希望終以著書而洗清恥辱。2。司馬遷有著怎樣的人生觀和創作觀?結合文本說明.人生觀:文中體現他人生觀的句子,如“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用之所趨一也",“且勇者不必死節”,“所以隱忍茍活,幽于糞土之中而不辭者,恨私心有所不盡,鄙陋沒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世也",“古者富貴而名磨滅,不可勝記,唯倜儻非常之人稱焉”等。這些都表現出他的人生觀,他以古人為榜樣,完成自己的人生目標。創作觀:“發憤著書”,即在逆境中著書以抒其憤,與現實抗爭,實現人生價值。文中體現他創作觀的句子,如“蓋文王拘而演《周易》……大底圣賢發憤之所為作也”等。他把著書當作實現人生價值的手段,而“究天下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則表現了他并非只是單純地發憤,而是有探究社會本質的目標。3。有人說司馬遷是一位悲劇英雄,他在“身殘處穢”之時,卻能以超人的毅力,完成“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巨著《史記》,成就了“功追尼父”的千秋偉業,在民族文化史上構筑了一尊悲劇英雄高高聳立的塑像.請你結合《報任安書》(節選)》這篇文章,探討司馬遷的悲劇精神。(1)超越生死的觀念。司馬遷超越了“士可殺,不可辱”的傳統觀念,認為為了理想,可以超越生死。他于絕望中看到希望,于黑暗中憧憬光明。這種超越時空的生死觀,極大地豐富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