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40講冷戰與國際格局的演變通過了解冷戰時期的典型事件,認識冷戰的基本特征,理解冷戰的發生、發展與世界格局變化之間的相互影響。一、冷戰與兩極格局1.冷戰(1)原因①根本原因:美蘇國家利益存在嚴重沖突。②同盟破裂:在消滅法西斯這個共同敵人之后,戰時同盟的基礎不復存在。③國家戰略:美國全球擴張戰略和蘇聯保障國家安全戰略的尖銳矛盾。④社會制度:美蘇社會制度完全不同,意識形態尖銳對立。(2)內涵:20世紀40年代中后期至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美蘇為首的兩大集團之間逐步形成的既非戰爭又非和平的長期對峙與競爭狀態。(3)標志:1947年3月,杜魯門發表被稱為“杜魯門主義”的演說。(4)表現陣營以美國為首的資本主義陣營以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陣營政治杜魯門主義共產黨和工人黨情報局經濟馬歇爾計劃經濟互助委員會地緣政治1949年5月德意志聯邦共和國成立1949年10月德意志民主共和國成立軍事1949年,成立“北約”1955年,成立“華約”2.兩極格局的形成——20世紀50年代中期(1)“不對稱”:美國及其盟國的總體實力始終強于蘇聯及其盟國。(2)“不完全”:有些國家處于兩大陣營之外,如印度、印度尼西亞等。二、冷戰的發展與多極力量的成長1.冷戰的發展(20世紀50年代中期以后)特點東西方關系既有緩和,又有激烈的冷戰對抗表現在美蘇開展對話的同時,發生第二次柏林危機和古巴導彈危機,它們所帶來的戰爭特別是核戰爭的風險是空前嚴重的2.多極力量的成長(1)表現西方陣營逐漸分化歐洲共同體的成立和發展;日本經濟“起飛”及其要成為“政治大國”的追求社會主義陣營開始瓦解①原因:蘇聯的大國主義和民族利己主義。②表現:東歐國家反對蘇聯控制的斗爭,中蘇關系的破裂中國發展①標志事件:擁有“兩彈一星”、恢復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美國總統尼克松正式訪華等。②意義:中國成為國際社會中不可忽視的政治力量第三世界興起萬隆會議及在此基礎上形成的不結盟運動,是發展中國家以獨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國際政治舞臺的重要標志(2)影響:對美蘇兩極格局造成了有力沖擊。三、兩極格局的瓦解1.美蘇關系時期特征表現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日趨緊張蘇聯入侵阿富汗;美國實施“戰略防御計劃”1985年以后走向緩和首腦會晤,建立多層次對話機制;裁軍取得重要進展;蘇聯實行戰略收縮2.兩極格局瓦解原因(1)蘇聯放任西方對東歐的“和平演變”攻勢。(2)蘇聯國內改革背離了社會主義方向,放棄共產黨的領導地位標志蘇聯解體影響冷戰結束;世界多極化趨勢不可逆轉[挖教材](1)閱讀綱要下第18課第一目“史料閱讀”。思考:羅斯福這段話說明了什么?這導致美國后來推行什么政策?答案:說明:美國渴望領導世界。政策:第二次世界大戰后推行霸權政策。[拓知識]馬歇爾計劃又稱歐洲復興計劃。是二戰后,美國對被戰爭破壞的西歐各國,進行經濟援助、協助重建的計劃,用以穩定資本主義,遏制共產主義,是冷戰政策的重要表現。馬歇爾計劃表面上是幫助歐洲恢復經濟,穩定資本主義制度,實質上是美國以經濟手段控制西歐、遏制蘇聯,最終達到稱霸世界的目的。[挖教材](2)閱讀綱要下第18課第二目圖片《古巴導彈危機》及文字說明。思考:該漫畫反映了什么?答案:漫畫反映了美蘇領導人肯尼迪和赫魯曉夫在危機中相互進行核訛詐的場景,戰略優勢傾向于美國。[釋概念]不結盟運動不結盟運動興起于冷戰時期的1961年9月,它包括了近三分之二的聯合國成員國,絕大部分是亞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發展中國家,在國際社會具有廣泛的代表性。自成立以來,不結盟運動奉行獨立、自主和非集團的宗旨和原則,支持各國人民維護民族獨立、捍衛國家主權以及發展民族經濟和文化的斗爭。[釋概念]“和平演變”“和平演變”是指西方國家通過政治、經濟、文化滲透,對蘇聯、東歐等社會主義國家進行的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促使它們向資本主義“和平演變”。該詞出現于20世紀50年代,最早由美國國務卿杜勒斯提出。“和平演變”成為美國在冷戰時期對社會主義國家實行的重要戰略之一。主題一冷戰與兩極格局材料一美國在1948年4月實施馬歇爾計劃,是戰后美國第一個大型的官方對外援助計劃,也是二戰后美國對外援助政策的核心內容。1950年,接受馬歇爾計劃的國家的國民生產總值增長了25%,工業生產上升35%,農業生產提高10%。20世紀60年代美國先后制定了1961年和1967年的對外援助法案,受援區已經從西歐發達國家向亞非拉美不發達地區轉移,援助的方式也發生了變化,即由原來的軍事援助為主轉向以經濟、技術援助為主。美國提出對非洲的“新非洲”政策,對拉丁美洲的“爭取進步聯盟”,對西歐的“宏偉計劃”等。許多人說“它將再現馬歇爾計劃的輝煌,不出十年,拉丁美洲就會朝著不可阻擋的繁榮和民主邁進”,事實上這一局面根本就沒有出現。——摘編自劉會清《戰后美國對外援助政策的歷史考察》材料二美國對外援助總是附帶很多條件,例如,民主、人權、自由以及進行必要體制改革等政治條件;不是根據貧困程度進行分配,而是根據該國對美國的戰略地位進行分配。美國以經濟援助作為爭取盟友和對抗的手段,把地區沖突發展成為東西方斗爭的局面。——摘編自呂英杰《淺析冷戰期間美國對外經濟援助》[問題探究](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述二戰后美國對外援助政策的變化及其原因。金版參考:變化:從援助西歐發達國家轉向援助發展中國家;從軍事援助為主向以經濟、技術援助為主。原因:美國進行冷戰和爭奪世界霸權的需要;亞非拉民族獨立并成為重要國際力量;美國搶占市場、資源和發展經濟的需要。(2)根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二戰后美國對外援助的實質和影響。金版參考:實質:美國外交政策的工具,實現美國國家戰略和尋求本國利益的手段。影響:對受援國的經濟恢復與發展起到了一定的積極作用。便于美國進行冷戰、推行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為美國贏得市場和原料產地、促進了美國經濟發展,造成地區矛盾斗爭升級,加劇了世界局勢緊張。冷戰的基本特征主導力量美蘇兩個超級大國作為對立雙方的盟主,在國際事務中起著主導作用雙方陣線美蘇及其盟國互相爭奪和對抗,陣線比較分明和穩定,各自處于超級大國的控制之下斗爭形式冷戰是斗爭的主要形式,表現為政治上的對抗、軍事上的對峙、意識形態上的對立和經濟上的割據內部矛盾除了兩種社會制度之間的矛盾,其內部也有分歧和矛盾,但最終仍要服從美、蘇戰略利益的大局對峙地區歐洲是美蘇雙方最重要的爭奪地區;亞洲是各自勢力范圍的交界地區爭奪目標新興獨立國家控制權;國際經濟主導權;世界科技領先地位主題二冷戰的發展與多極力量的成長材料(2021·廣東卷)20世紀50年代末至60年代,美蘇兩國都建立了足夠毀滅對方的核武器庫。一些歐洲人認為談論“大規模報復”已經失去意義,既然美國也無法逃脫核武器的毀滅,可能就不會再愿意保護他們。在此背景下,法國總統戴高樂公開主張要更多地承認國家利益,呼吁西歐在軍事和防務上扮演更加獨立的角色。戴高樂試圖改組北約,為此建議在北約內部成立美英法組成的理事會,三國對北約事務擁有同等的決策權,但沒有成功。法國先后收回對地中海艦隊和空軍的指揮權,退出美國主導下的北約一體化軍事指揮體系。法國又著手建立獨立的核打擊力量,拒不參加限制核武器談判的國際會議,將原子彈的研制置于國家“絕對優先地位”,先后成功試爆原子彈和氫彈。——摘編自[法]皮埃爾·米蓋爾《法國史》等[問題探究](1)概括20世紀50年代末至60年代法國對北約的訴求,并分析其原因。金版參考:訴求:主張西歐在軍事和防務上更加獨立;改組北約,強化西歐對于北約的影響力;發展獨立的核力量,擺脫美國的控制。原因:美蘇兩國的軍備競賽影響歐洲安全;法國經濟的恢復與發展,綜合國力的提升;戴高樂的治國理念。(2)分析法國上述舉措對冷戰格局的影響。金版參考:加強了法國在國際上的影響力,沖擊了美蘇兩極格局;推動了歐洲走向聯合,提升了歐洲地區的國際地位;有助于緩和歐洲的局勢。世界格局多極化發展的特點和影響(1)特點①和平過渡。它不是通過世界大戰而是由長期冷戰較量引起的。②競爭過渡。美國、日本、西歐、中國、蘇聯(俄羅斯)五個力量中心存在著互相競爭、互相制約的關系。③長期過渡。多極化格局的形成將是一個漫長、曲折、復雜的過程。(2)影響①有利于促進世界和平、穩定和繁榮。②有利于抑制和削弱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③有利于推動建立公正合理的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2024·全國甲卷)1943-1944年,美國發行了幾部電影,贊揚蘇聯在反法西斯戰爭中的態度與行動。到40年代末,這些電影又成為批判對象,劇本撰寫人及主演被納入黑名單或遭遇審查。這一變化反映出()A.兩極格局正式形成B.國際局勢的變動影響價值取向C.雅爾塔體系已崩潰D.美國對蘇遏制集中于文化領域試題情境二戰結束后美國對其發行的贊揚蘇聯的電影的態度轉變考查知識冷戰與兩極格局核心價值通過對冷戰這一必備知識的考查,引導學生充分調動和運用所學知識進行推理和判斷,借此深刻體會冷戰的復雜性,引導學生養成熱愛和平的價值觀1.信息提取時空信息:1943-1944年、1940年代末,美國。現象信息:二戰期間,美國發行贊揚蘇聯的電影,到40年代末這些電影被批判。2.分析探究挖掘隱含前提:二戰結束后,美蘇從戰時盟友變成冷戰對手。解讀顯性信息:二戰期間,美國方面對蘇聯形象的刻畫較為正面,二戰結束后,美國對戰時發行的贊揚蘇聯的影片進行批判,參與者也被納入黑名單或遭到審查,表明美國改變了對蘇聯的態度。邏輯推理判斷:綜上,可歸納得出:從二戰盟友到冷戰對手,國際局勢的變動影響了美國對蘇聯的價值評判,__B__項正確。3.排除干擾兩極格局正式形成的標志是1955年“華約”的成立,排除A項;1991年蘇聯解體,兩極格局崩潰,雅爾塔體系才不復存在,排除C項;冷戰涉及政治、經濟、思想、文化、軍事等諸多方面,并不只集中于文化領域,排除D項。命題點1:冷戰的特征(2023·全國卷Ⅱ)1952年,美國對菲律賓啟動了蔬菜種子項目,次年升級為“民主種子”項目。該項目將募集或低價購買的蔬菜種子在菲律賓農村分發并給予種植指導,同時將西方觀念傳播給受助的菲律賓民眾。美國“民主種子”項目的實施()A.反映兩極格局形成后美蘇對抗的升級B.旨在促進菲律賓經濟發展與觀念變革C.推動了亞非拉地區的民族獨立與解放D.凸顯了對第三世界地區的宣傳與爭奪答案:D解析:在美蘇兩極格局形成的過程中,美國基于政治目的在菲律賓實施“民主種子”項目,通過經濟援助和價值觀的傳播控制菲律賓,這實質上體現的是對第三世界地區的宣傳與爭奪,故D項正確。美蘇兩極格局形成于1955年,與材料“1952年”不符,A項錯誤;經濟援助和價值觀的傳播是手段,控制菲律賓是目的,B項錯誤;材料體現的是美國加強對第三世界國家菲律賓的控制,而非推動亞非拉地區的民族獨立與解放,C項錯誤。命題點2:美國稱霸世界的意圖(2024·河北卷)1961年,美國為解決國際收支問題,迫使西德與之達成協議,由西德增加從美國購進武器的數量,并使用美國在西歐的供應線、倉庫和維修設備,直到足以抵償1961年和1962年美國駐軍西德所需的美元費用。美國與其他北約國家也進行了類似的談判。這主要反映出()A.美蘇關系相對緩和B.世界多極化趨勢進一步加強C.西方陣營逐漸分化D.美國竭力維護經濟霸主地位答案:D解析: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后,美國在海外擴張和復興西歐經濟的過程中,美元大量外流,出現了國際收支逆差,影響了美元信用體系。因此,美國亟須西歐盟國共同維持以美元為中心的資本主義世界貨幣體系。材料中美國的做法有利于減少美元的外流,維持美元的國際貨幣地位,進而維護其經濟霸主地位,故D項正確。材料未涉及美蘇關系,排除A項;20世紀50年代中期以后,兩極格局中孕育著多極化發展趨勢,但世界多極化趨勢進一步加強的現象出現于20世紀90年代冷戰結束后,排除B項;20世紀60年代中期以后,歐共體的成立和發展,日本經濟的“起飛”及其謀求成為“政治大國”,表明以美國為首的西方陣營逐漸分化,排除C項。命題點3:歐洲的聯合(2022·山東卷)1967年,法國學者塞爾旺-施賴貝爾在其著作中宣稱,如果包括法國在內的歐洲國家不迅速采取行動以重新確立對歐洲經濟和社會的控制,歐洲也許會繁榮昌盛,但將在歷史上第一次被更為發達的文明所摧垮并受它統治。該著作出版后在歐洲很快成為暢銷書。這反映出歐洲社會()A.對美國發展模式的否定B.對戰后世界秩序的不滿C.對面臨挑戰和未來發展的擔憂D.對蘇聯威脅下歐洲聯合的反思答案:C解析:根據材料“不迅速采取行動以重新確立對歐洲經濟和社會的控制,歐洲也許會繁榮昌盛,但將在歷史上第一次被更為發達的文明所摧垮并受它統治”“該著作出版后在歐洲很快成為暢銷書”可知,該學者認為歐洲獨立自主地位受到挑戰并對未來有所擔憂,且得到歐洲社會的認可,C項正確。A、B、D三項材料沒有涉及,均排除。命題點4:日本大國主義(2021·湖南卷)20世紀60年代初,日本國民對1946年憲法的共識是“擁護憲法等于和平與革新,修改憲法等于反動與保守”;進入80年代,越來越多的人對“憲法限制日本做出國際貢獻”的觀點表示贊同。這種變化反映當時日本()A.修改憲法無法阻擋B.力圖促進地區和平穩定C.大國主義思潮抬頭D.軍國主義勢力卷土重來答案:C解析:材料表明,日本國民對1946年憲法的態度,由20世紀60年代初的肯定和擁護到80年代越來越多人的否定。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這種變化是日本隨著經濟崛起急需謀求政治大國地位的反映,故C項正確。材料不是強調修改憲法,故A項錯誤;材料沒有促進地區和平穩定的信息,故B項錯誤;材料不能說明軍國主義勢力卷土重來,故D項錯誤。課時作業一、選擇題1.(2025·八省聯考·四川卷)1946年9月,丘吉爾在瑞士蘇黎世大學發表演說,“戰爭是停止了,危險卻并沒有過去。如果我們要想建立歐洲合眾國,那么我們現在就必須行動”。丘吉爾此言()A.意在抵制馬歇爾計劃B.開啟歐洲聯合進程C.正式拉開了冷戰序幕D.折射出英國的衰落2.(2025·河北實驗中學開學調研)1946年9月,美英在德國的占領區合并后,美國國務卿貝爾納斯公開表示:“德國是歐洲的一部分,假如具有豐富煤鐵資源的德國變成一個貧民院的話,歐洲的恢復……必將很慢。”為此,美、英大幅度削減了用于支付賠償的德國工廠數量。這表明()A.美國開始實施歐洲復興計劃B.美英有意推動德國的統一C.西歐的聯合符合美國的利益D.德國成為對抗蘇聯的砝碼3.美國軍方在1947年提出的對外援助報告指出:“一旦由于意識形態而與蘇聯發生戰爭,幾乎所有可能與美國結盟的潛在強國均位于西歐。”報告將美國經濟援助的前幾名定為:英、法、西德、比利時。而馬歇爾計劃中實際援助款額前4位是英、法、意、西德。這表明()A.冷戰的重心是爭奪西歐控制權B.美國軍方主導了對外經濟援助C.馬歇爾計劃包含政治戰略意圖D.美國經濟援助推動了歐洲聯合4.(2025·八省聯考·內蒙古卷)如圖為1962年蘇聯某雜志刊登的一幅漫畫。該漫畫最適合探究的主題是()美國立法正式允許聯邦調查局竊聽電話A.美蘇兩國的實力對比B.美蘇戰略重心調整C.美蘇冷戰的斗爭手段D.美蘇兩極格局形成5.1950年,聯邦德國與民主德國的內部貿易額為6.71億聯邦德國馬克,到1951年則銳減至2.71億聯邦德國馬克,降幅高達60%。此后兩年兩德內部貿易額雖有所回升,但仍沒有恢復到1950年的水平。這體現了()A.古巴導彈危機惡化國際關系B.冷戰對峙形勢的加劇C.修建柏林墻激化了兩德矛盾D.德國統一已迫在眉睫6.(2025·山西普通高中調研)1957年10月4日,蘇聯成功發射人類歷史上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伴侶一號”,引起世界普遍關注。美國隨即于1958年1月31日發射人造地球衛星“探險者一號”,并于7月創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這反映了()A.美蘇爭霸全面轉向科技領域B.美國較蘇聯更重視科技發展C.科技競爭是冷戰的重要內容D.兩極格局之下美蘇勢均力敵7.1959年7月,美國國家展覽會在莫斯科郊外舉辦,美國百事公司總裁不惜“聘用”尼克松為其國際品牌大使。赫魯曉夫在展會上被尼克松注視著飲用可樂的照片,后來被美國媒體大肆渲染,聲稱“成功讓共產主義者嘗到了百事可樂的滋味!”美國的這些舉動()A.炫耀了美國的技術優勢B.帶有一定文化霸權心理C.旨在加強美蘇經濟交流D.刺激了美國外貿的增長8.(2025·福建泉州一模)1961年,肯尼迪提出了“和平戰略”,一方面加強對東歐社會主義國家的援助,另一方面通過派遣“和平隊”等手段,爭取新興的民族獨立國家。這一戰略旨在()A.支持第三世界獨立發展B.致力構筑世界持久和平C.結束與蘇聯的冷戰對抗D.展示實力維護世界霸權9.(2025·廣東普通高中畢業班一調)1954-1965年,蘇聯給第三世界的經濟援助為79億美元,包括阿富汗、印度、印度尼西亞、伊朗、阿拉伯聯合共和國(由埃及、敘利亞等組成的邦聯,后解體)在內的5-6個國家獲得了蘇聯全部對外援助的2/3,其中印度和阿拉伯聯合共和國共獲得約40%,而美國僅給印度和巴基斯坦的援助就超過蘇聯對外援助的總和。這種狀況表明()A.歐洲地區冷戰局勢趨于緩和B.蘇聯外交重心逐步轉向封堵中國C.經濟水平制約蘇聯爭霸能力D.冷戰改善了部分國家的外交處境10.(2025·四川瀘州期末)1962年古巴導彈危機爆發,肯尼迪拒絕對蘇聯在古巴的導彈基地采取先發制人的打擊,赫魯曉夫在蘇聯潛艇被美軍擊毀后,也選擇了將事情悄悄地平息。這()A.標志著美蘇冷戰的全面爆發B.反映了和平與發展成為時代主題C.推動了古巴國家獨立的實現D.表明了冷戰具有自我控制的機制11.右圖漫畫反映的是冷戰時期的國際形勢。該漫畫的寓意是()A.歐洲走向聯合必要性B.世界正面臨核戰爭的威脅C.兩大陣營矛盾日趨激烈D.國際關系緩和與動蕩并存12.(2025·河南信陽一檢)20世紀60年代初,肯尼迪政府對中國持“極度悲觀的態度”,他甚至考慮發動一場核打擊。但是,1962年美國國務院新設了一個“大陸中國事務”科,不久升格為完全獨立的“亞洲共產主義事務”司。1963年,肯尼迪又宣布“我們并不拘泥于一項敵視紅色中國的政策”。這()A.直接推動了中美關系的改善B.標志美國“遏制”中國的失敗C.因為美蘇爭霸美國喪失優勢D.是美國對外爭霸圖謀的需要13.1961年6月,南斯拉夫等20國參加了不結盟運動預備會議,制定了參加首腦會議的標準,要求參加不結盟運動的國家需滿足下列條件:“與會國必須采取或贊成不同社會政治制度國家和平共處和不結盟的獨立自主政策”“與會國不得為大國間的對抗提供軍事基地”。由此可知不結盟運動()A.瓦解了社會主義陣營B.沖擊了美蘇兩極格局C.加速了經濟的全球化D.改變了舊國際經濟秩序14.(2025·江西景德鎮一模)20世紀60年代,聯邦德國各大公司在“聯合起來對付美國巨人”口號下,簽訂合作協定,同美國資本展開競爭。聯邦德國資本積極打入美國市場,報紙鼓吹“真正的伙伴關系不可能是單方面的”,必須“加強德國公司在美國的投資來對付美國的挑戰”。這反映出()A.德美外交關系的惡化B.歐洲經濟一體化的發展C.美國對歐洲政策調整D.國際格局多極化的趨勢15.(2025·浙江三市質檢)冷戰終結的前提是美蘇互相不再視對方為地緣政治對手,從而結束安全和地緣政治領域的對抗。在這方面蘇聯首先伸出橄欖枝,而蘇聯領導人立場的改變源于其安全觀的改變:從主要依賴單方面擴大軍備和維持核優勢以實現自身絕對安全,轉向依賴政治手段與國際合作追求共同安全。據此可知,蘇聯()A.積極主動地退出冷戰B.力圖保障維護國家安全C.喪失外交決策自主權D.旨在逐步建立單極世界16.(2025·山西太原期末)為強化海外信息項目宣傳的有效性,美國政府于1953年成立新聞署。該機構致力于通過各種傳播技術,向世界宣傳美國的政策及價值觀。20世紀90年代末,美國新聞署因使命結束被裁撤。這一變化反映了()A.冷戰側重于輿論對抗B.國際政治形勢的變動C.美國政府職能的變遷D.美國霸權地位的衰退二、非選擇題17.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所遭受的損失與接踵而來的冷戰的壓力一起迫使西歐依靠美國,東歐依賴蘇聯。幾十年前還統治全球的歐洲大陸的前途這時似乎是黯淡的、危險的。但是,20世紀50年代時,東歐和西歐各國卻驚人地東山再起。這一復興同中國日益增長的實力和自信一起導致了一種全新的世界政治格局。美蘇短暫的首要地位讓位于一種新的多元化社會。這實質上意味著全球地方主義的恢復,至少從政治上來看是如此。這種全球地方主義是1500年以前的數千年中世界事務的特點。——摘編自[美]斯塔夫里阿諾斯《全球通史》材料二德國把法德和解看作實現歐洲聯合、實現德國歐洲戰略最關鍵的一環。阿登納在他擔任戰后西德第一屆總理后就談到,“法德之間的良好關系是任何一種歐洲聯合的核心內容”。戰后初期,德國雖已一敗涂地,但法國仍認為德國是法國在歐洲大陸的主要對手和唯一潛在的威脅。1945年,美、英、法、蘇四國外長會議上法國仍提出肢解德國的主張,僅僅由于美英反對才被迫放棄。但是,法國的這種外交抉擇不久就發生變化,其原因源于戰后歐洲及世界局勢的變化。在劍拔弩張、非此即彼的國際氛圍下,法國外交必須重新作出明確抉擇,而且經濟上的依賴必然導致政治上的追隨。正是從這時起,法國放棄其在美蘇之間搞平衡的政策,轉向聯美抗蘇。美國又以經濟援助為籌碼,在外交上誘壓兼施,法國只得放棄其對德強硬態度。正在興起的歐洲聯合運動為法德和解提供了廣闊的歷史舞臺與歷史機遇,1950年,法德和解與歐洲一體化運動同時起步。——摘編自郭華榕《歐洲的分與合》(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二戰后初期美國和西歐關系的特點,并舉例說明。(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法、德最初在雙方和解問題上的態度差異,并分析法國態度發生轉變的原因。18.(2025·福建三明期末)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1961年8月12日到13日夜間,民主德國出動約5000名邊防警察、5000名人民警察、4500名企業衛隊隊員,堵住了所有通往西柏林的大小道路,柏林墻由此豎起。——李杰主編《世界現代史》材料二1989年11月9日,存在了28年零3個月的柏林墻最終開放。那些來自東部的人受到張開雙臂的歡迎。可是,一旦興高采烈的情緒消散以及現實擺在面前,西部德國人認識到東部德國人將與他們爭奪就業機會,接著,為了爭取和支持前德意志民主共和國,巨額金錢從他們的口袋中源源不斷地流了出去。可是,他們所有的人都聽說,作為回報,東部的人抱怨自己的生活是多么艱難,這時情況便開始變得乏味起來。從西部德國人的觀點來看,有一種感覺認為,我們為了把這個國家從戰爭的廢墟中拯救出來,奮斗了40年,但東部那些人期待自己的生活在一夜之間發生改變。——[美]克里斯廷·圖米《看不見的新柏林墻》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原聯邦德國人與原民主德國人對現狀是否滿意,分析原因,談談你的認識。課時作業一、選擇題1.(2025·八省聯考·四川卷)1946年9月,丘吉爾在瑞士蘇黎世大學發表演說,“戰爭是停止了,危險卻并沒有過去。如果我們要想建立歐洲合眾國,那么我們現在就必須行動”。丘吉爾此言()A.意在抵制馬歇爾計劃B.開啟歐洲聯合進程C.正式拉開了冷戰序幕D.折射出英國的衰落答案:D解析:據材料可知,丘吉爾呼吁建立歐洲合眾國來應對危險,從側面反映了英國的衰落,希望通過歐洲聯合維護自身利益,故選D項。馬歇爾計劃是1947年提出的,排除A項;1951年歐洲煤鋼共同體的成立,開啟了歐洲聯合進程,排除B項;丘吉爾的該演說是強調歐洲聯合,與冷戰無關,排除C項。2.(2025·河北實驗中學開學調研)1946年9月,美英在德國的占領區合并后,美國國務卿貝爾納斯公開表示:“德國是歐洲的一部分,假如具有豐富煤鐵資源的德國變成一個貧民院的話,歐洲的恢復……必將很慢。”為此,美、英大幅度削減了用于支付賠償的德國工廠數量。這表明()A.美國開始實施歐洲復興計劃B.美英有意推動德國的統一C.西歐的聯合符合美國的利益D.德國成為對抗蘇聯的砝碼答案:D解析:材料表明,隨著美蘇走向對峙,美英扶植德國以遏制蘇聯,德國成為對抗蘇聯的砝碼,D項正確。美國提出歐洲復興計劃(馬歇爾計劃)的時間是1947年,排除A項;德國分裂是在1949年,排除B項;材料未體現西歐的聯合,排除C項。3.美國軍方在1947年提出的對外援助報告指出:“一旦由于意識形態而與蘇聯發生戰爭,幾乎所有可能與美國結盟的潛在強國均位于西歐。”報告將美國經濟援助的前幾名定為:英、法、西德、比利時。而馬歇爾計劃中實際援助款額前4位是英、法、意、西德。這表明()A.冷戰的重心是爭奪西歐控制權B.美國軍方主導了對外經濟援助C.馬歇爾計劃包含政治戰略意圖D.美國經濟援助推動了歐洲聯合答案:C解析: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美國軍方對外援助報告是在二戰后冷戰的背景下提出的,馬歇爾計劃的實際援助款額的排序也與報告中的主要國家基本一致,故選C項。材料沒有明確冷戰的重心,排除A項;B項材料不能表明,排除;材料僅涉及馬歇爾計劃的援助國家,沒有明確歐洲聯合,排除D項。4.(2025·八省聯考·內蒙古卷)如圖為1962年蘇聯某雜志刊登的一幅漫畫。該漫畫最適合探究的主題是()美國立法正式允許聯邦調查局竊聽電話A.美蘇兩國的實力對比B.美蘇戰略重心調整C.美蘇冷戰的斗爭手段D.美蘇兩極格局形成答案:C解析:漫畫中美國竊聽電話的行為屬于冷戰時期美國采取的隱蔽斗爭手段,這種手段是為了獲取情報,遏制蘇聯,而蘇聯則以漫畫形式予以諷刺,符合冷戰的特點,故選C項。漫畫沒有直接涉及美蘇兩國軍事、經濟等方面的實力對比,排除A項;該漫畫沒有提供與美蘇戰略重心調整相關的線索,排除B項;美蘇兩極格局形成是在20世紀50年代中期,排除D項。5.1950年,聯邦德國與民主德國的內部貿易額為6.71億聯邦德國馬克,到1951年則銳減至2.71億聯邦德國馬克,降幅高達60%。此后兩年兩德內部貿易額雖有所回升,但仍沒有恢復到1950年的水平。這體現了()A.古巴導彈危機惡化國際關系B.冷戰對峙形勢的加劇C.修建柏林墻激化了兩德矛盾D.德國統一已迫在眉睫答案:B解析:根據材料“1951年則銳減至2.71億聯邦德國馬克,降幅高達60%”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隨著冷戰的加劇,聯邦德國與民主德國貿易額銳減,B項正確。古巴導彈危機是在1962年,排除A項;修建柏林墻是在1961年,排除C項;此時兩德正在美蘇兩個大國的主導下,經濟交流減少,統一的可能性極小,排除D項。6.(2025·山西普通高中調研)1957年10月4日,蘇聯成功發射人類歷史上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伴侶一號”,引起世界普遍關注。美國隨即于1958年1月31日發射人造地球衛星“探險者一號”,并于7月創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這反映了()A.美蘇爭霸全面轉向科技領域B.美國較蘇聯更重視科技發展C.科技競爭是冷戰的重要內容D.兩極格局之下美蘇勢均力敵答案:C解析:在冷戰期間,美蘇在各領域開展競爭,競相發展人造地球衛星技術,正是冷戰在科技領域的表現,故選C項。美蘇爭霸自始至終都是在各領域展開的競爭,科技只是其中的一個方面,排除A項;材料中體現了美蘇都重視科技發展,排除B項;材料只能體現科技方面的競爭,沒有對美蘇其他方面的比較,排除D項。7.1959年7月,美國國家展覽會在莫斯科郊外舉辦,美國百事公司總裁不惜“聘用”尼克松為其國際品牌大使。赫魯曉夫在展會上被尼克松注視著飲用可樂的照片,后來被美國媒體大肆渲染,聲稱“成功讓共產主義者嘗到了百事可樂的滋味!”美國的這些舉動()A.炫耀了美國的技術優勢B.帶有一定文化霸權心理C.旨在加強美蘇經濟交流D.刺激了美國外貿的增長答案:B解析:美國媒體的評論“成功讓共產主義者嘗到了百事可樂的滋味”,這顯然是居高臨下的態度去評論這一事件,帶有一定的文化霸權心理,B項正確。技術優勢在材料中并未體現,排除A項;美國媒體的這些舉動不利于美蘇經濟交流,排除C項;美國的題述舉動本身并不能直接產生刺激外貿增長的效果,排除D項。8.(2025·福建泉州一模)1961年,肯尼迪提出了“和平戰略”,一方面加強對東歐社會主義國家的援助,另一方面通過派遣“和平隊”等手段,爭取新興的民族獨立國家。這一戰略旨在()A.支持第三世界獨立發展B.致力構筑世界持久和平C.結束與蘇聯的冷戰對抗D.展示實力維護世界霸權答案:D解析:據材料及所學可知,美國加強對東歐社會主義國家的援助是為了制衡蘇聯的影響,而派遣“和平隊”則是為了在全球范圍內擴大美國的影響力,因此“和平戰略”更多地為了展示實力維護世界霸權,故選D項。9.(2025·廣東普通高中畢業班一調)1954-1965年,蘇聯給第三世界的經濟援助為79億美元,包括阿富汗、印度、印度尼西亞、伊朗、阿拉伯聯合共和國(由埃及、敘利亞等組成的邦聯,后解體)在內的5-6個國家獲得了蘇聯全部對外援助的2/3,其中印度和阿拉伯聯合共和國共獲得約40%,而美國僅給印度和巴基斯坦的援助就超過蘇聯對外援助的總和。這種狀況表明()A.歐洲地區冷戰局勢趨于緩和B.蘇聯外交重心逐步轉向封堵中國C.經濟水平制約蘇聯爭霸能力D.冷戰改善了部分國家的外交處境答案:C解析:根據材料可知,1954-1965年,美國僅對印度和巴基斯坦的援助就超過蘇聯對外援助總和,體現了蘇聯在對外經濟援助中處于劣勢,反映了經濟水平制約蘇聯爭霸能力,故選C項。材料未體現歐洲地區冷戰局勢、與中國有關的內容和冷戰對部分國家外交的影響,排除A、B、D三項。10.(2025·四川瀘州期末)1962年古巴導彈危機爆發,肯尼迪拒絕對蘇聯在古巴的導彈基地采取先發制人的打擊,赫魯曉夫在蘇聯潛艇被美軍擊毀后,也選擇了將事情悄悄地平息。這()A.標志著美蘇冷戰的全面爆發B.反映了和平與發展成為時代主題C.推動了古巴國家獨立的實現D.表明了冷戰具有自我控制的機制答案:D解析:據材料可知,美蘇雙方在面臨極端危機的時刻,依然能夠選擇保持冷靜態度將事件平息,這都說明冷戰具有自我控制的機制,故選D項。美蘇冷戰全面爆發于古巴導彈危機之前,排除A項;古巴導彈危機不能體現和平與發展的要素,排除B項;古巴在1962年前已經獨立,排除C項。11.右圖漫畫反映的是冷戰時期的國際形勢。該漫畫的寓意是()A.歐洲走向聯合必要性B.世界正面臨核戰爭的威脅C.兩大陣營矛盾日趨激烈D.國際關系緩和與動蕩并存答案:A解析:根據漫畫的信息,兩個導彈分別代表美國、蘇聯,中間的標語是“Europe”,這可以看出歐洲國家在美蘇兩個超級大國的威脅下,走向聯合的必要性,A項正確。兩個導彈下是歐洲而非世界,排除B項;C項在材料中無法體現,排除;D項不符合漫畫的主旨,排除。12.(2025·河南信陽一檢)20世紀60年代初,肯尼迪政府對中國持“極度悲觀的態度”,他甚至考慮發動一場核打擊。但是,1962年美國國務院新設了一個“大陸中國事務”科,不久升格為完全獨立的“亞洲共產主義事務”司。1963年,肯尼迪又宣布“我們并不拘泥于一項敵視紅色中國的政策”。這()A.直接推動了中美關系的改善B.標志美國“遏制”中國的失敗C.因為美蘇爭霸美國喪失優勢D.是美國對外爭霸圖謀的需要答案:D解析:據材料及所學可知,美國逐步改變對中國政策,旨在改善與中國的關系或至少避免與中國發生沖突,以便將更多精力和資源用于對抗蘇聯,在兩極格局中獲取優勢地位,故選D項。中美關系的改善是1972年,排除A項;美國此時仍然遏制中國,排除B項;20世紀60年代美蘇爭霸中美國并未喪失優勢,排除C項。13.1961年6月,南斯拉夫等20國參加了不結盟運動預備會議,制定了參加首腦會議的標準,要求參加不結盟運動的國家需滿足下列條件:“與會國必須采取或贊成不同社會政治制度國家和平共處和不結盟的獨立自主政策”“與會國不得為大國間的對抗提供軍事基地”。由此可知不結盟運動()A.瓦解了社會主義陣營B.沖擊了美蘇兩極格局C.加速了經濟的全球化D.改變了舊國際經濟秩序答案:B解析:不結盟運動要求不與任何超級大國結盟,且采取和平共處的獨立自主政策,可見其沖擊了美蘇兩極格局,B項正確。14.(2025·江西景德鎮一模)20世紀60年代,聯邦德國各大公司在“聯合起來對付美國巨人”口號下,簽訂合作協定,同美國資本展開競爭。聯邦德國資本積極打入美國市場,報紙鼓吹“真正的伙伴關系不可能是單方面的”,必須“加強德國公司在美國的投資來對付美國的挑戰”。這反映出()A.德美外交關系的惡化B.歐洲經濟一體化的發展C.美國對歐洲政策調整D.國際格局多極化的趨勢答案:D解析:據材料可知,20世紀60年代,聯邦德國公司彼此合作,同美國資本展開競爭,積極打入美國市場,體現了這一時期德國經濟實力增強,逐漸成為重要的國際力量,推動國際格局多極化,故選D項。材料未體現外交關系的惡化,排除A項;材料未體現歐洲經濟一體化,排除B項;材料反映聯邦德國公司應對美國的挑戰,排除C項。15.(2025·浙江三市質檢)冷戰終結的前提是美蘇互相不再視對方為地緣政治對手,從而結束安全和地緣政治領域的對抗。在這方面蘇聯首先伸出橄欖枝,而蘇聯領導人立場的改變源于其安全觀的改變:從主要依賴單方面擴大軍備和維持核優勢以實現自身絕對安全,轉向依賴政治手段與國際合作追求共同安全。據此可知,蘇聯()A.積極主動地退出冷戰B.力圖保障維護國家安全C.喪失外交決策自主權D.旨在逐步建立單極世界答案:B解析:材料中提到蘇聯領導人的安全觀,從單純依賴軍事的絕對安全轉向以政治手段和國際合作追求共同安全,但無論怎樣改變,蘇聯的主要目的是保障和維護自身的國家安全,故選B項。材料主要強調的是蘇聯安全觀的改變,而非主動退出冷戰的意圖,排除A項;蘇聯是獨立國家,在外交決策上依然有自己的主權,排除C項;蘇聯的改變是為了應對國內危機和國際安全環境的變化,而不是建立單極世界,排除D項。16.(2025·山西太原期末)為強化海外信息項目宣傳的有效性,美國政府于1953年成立新聞署。該機構致力于通過各種傳播技術,向世界宣傳美國的政策及價值觀。20世紀90年代末,美國新聞署因使命結束被裁撤。這一變化反映了()A.冷戰側重于輿論對抗B.國際政治形勢的變動C.美國政府職能的變遷D.美國霸權地位的衰退答案:B解析:1953年正是冷戰初期,美國新聞署是為了適應冷戰期間向世界宣傳美國的政策及價值觀的需要而設立的。1991年,冷戰結束,新聞署的使命結束被裁撤,因此這種變化反映了國際政治形勢的變動,故選B項。輿論對抗只是冷戰的一個方面,排除A項;材料未涉及美國政府職能的變遷,排除C項;材料無法體現美國霸權地位的衰退,排除D項。二、非選擇題17.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所遭受的損失與接踵而來的冷戰的壓力一起迫使西歐依靠美國,東歐依賴蘇聯。幾十年前還統治全球的歐洲大陸的前途這時似乎是黯淡的、危險的。但是,20世紀50年代時,東歐和西歐各國卻驚人地東山再起。這一復興同中國日益增長的實力和自信一起導致了一種全新的世界政治格局。美蘇短暫的首要地位讓位于一種新的多元化社會。這實質上意味著全球地方主義的恢復,至少從政治上來看是如此。這種全球地方主義是1500年以前的數千年中世界事務的特點。——摘編自[美]斯塔夫里阿諾斯《全球通史》材料二德國把法德和解看作實現歐洲聯合、實現德國歐洲戰略最關鍵的一環。阿登納在他擔任戰后西德第一屆總理后就談到,“法德之間的良好關系是任何一種歐洲聯合的核心內容”。戰后初期,德國雖已一敗涂地,但法國仍認為德國是法國在歐洲大陸的主要對手和唯一潛在的威脅。1945年,美、英、法、蘇四國外長會議上法國仍提出肢解德國的主張,僅僅由于美英反對才被迫放棄。但是,法國的這種外交抉擇不久就發生變化,其原因源于戰后歐洲及世界局勢的變化。在劍拔弩張、非此即彼的國際氛圍下,法國外交必須重新作出明確抉擇,而且經濟上的依賴必然導致政治上的追隨。正是從這時起,法國放棄其在美蘇之間搞平衡的政策,轉向聯美抗蘇。美國又以經濟援助為籌碼,在外交上誘壓兼施,法國只得放棄其對德強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2025年安徽國控資產管理有限公司第二季度社會招聘5人筆試參考題庫附帶答案詳解
- 寧夏職業技術學院《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西南林業大學《建筑消防設備工程》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燕山大學《機器人學導論》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沈陽化工大學《語言處理與語音識別》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曲靖醫學高等專科學校《民航旅客運輸》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安徽警官職業學院《應用水文氣象學》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重慶建筑工程職業學院《計算機基礎B實驗》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開封職業學院《A芯片應用開發實踐》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漳州理工職業學院《鐵路行車織》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城市園林綠化養護方案
- 人民幣收藏培訓知識
- 籍貫對照表完整版
- 中興基站設備故障處理指導書
- 公路工程地質試卷A
- 渤海大學在線自助繳費平臺操作流程
- 2023年山東省大學生朋輩心理輔導技能大賽筆試題庫
- 聯合利華POSM展策劃案
- 中國石油成品油銷售業務介紹
- 13-3飛速發展的通信世界 教案
- 下第四單元 崇尚法治精神 復習學案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