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科教學課件:中醫方劑解析》_第1頁
《我科教學課件:中醫方劑解析》_第2頁
《我科教學課件:中醫方劑解析》_第3頁
《我科教學課件:中醫方劑解析》_第4頁
《我科教學課件:中醫方劑解析》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5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中醫經典方劑解析歡迎參加《中醫經典方劑解析》課程。本課程將帶您深入探索中醫藥學的精髓,系統講解經典方劑的組成、功效與臨床應用。從《傷寒論》《金匱要略》等古代經典著作出發,結合現代臨床實踐,全面闡述中醫方劑學的理論體系與實際應用技巧。本課程共計50學時,將幫助您掌握100多個經典方劑,建立完整的中醫方劑知識框架,提升辨證論治能力,為中醫臨床實踐奠定堅實基礎。課程介紹全面解析系統講解中醫經典方劑的組成原理、功效機理及臨床應用,幫助學員建立完整的方劑學知識體系。理論與實踐結合基于《傷寒論》《金匱要略》等經典著作,結合現代臨床應用案例分析,理論聯系實際??蒲谐晒谌胝献钚轮嗅t藥學研究成果,將傳統方劑理論與現代實證研究相結合,拓展臨床思維。本課程總計50學時,涵蓋方劑學基礎理論、各類方劑詳解及臨床應用技巧。通過系統學習,學員將掌握中醫方劑的配伍規律、使用原則及辨證施治方法,提升中醫臨床實踐能力。學習目標掌握經典方劑全面理解100多個經典方劑的組成、配比及功效,準確把握藥物配伍關系。理解配伍原理深入學習君臣佐使、七情配伍等理論基礎,掌握方劑構成的內在邏輯。熟悉臨床適應癥系統了解各類方劑的臨床應用范圍、適應證及禁忌癥,提高臨床辨證能力。靈活運用方劑能夠根據辨證論治原則,靈活調整方劑組成,進行合理加減變通。通過系統學習,您將能夠融會貫通中醫方劑理論,掌握經典方劑的臨床應用技巧,提升辨證論治水平,為中醫臨床實踐打下堅實基礎。中醫方劑學概述全球影響方劑學在國際中醫藥領域的重要地位中醫特色整體觀念與辨證論治歷史沿革從《黃帝內經》到現代方劑學方劑定義多種中藥按一定比例組合中醫方劑是指多種中藥按照一定配比組合而成的治療方法,是中醫臨床治療的主要手段。方劑學作為中醫基礎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集中體現了中醫整體觀念和辨證論治的特色。從《黃帝內經》初步記載藥物組合應用,到張仲景系統創立方劑學理論體系,方劑學歷經數千年發展完善。當今,中醫方劑學不僅在國內醫療實踐中發揮重要作用,也在國際中醫藥領域獲得廣泛認可與應用。方劑發展簡史先秦時期馬王堆出土的《五十二病方》記載了早期方劑。這一時期的方劑結構簡單,多為單味或少數藥物組合。漢代張仲景《傷寒雜病論》奠定方劑學基礎,創立了系統的方劑學理論體系,提出辨證論治原則。唐宋時期孫思邈《千金方》、官方《和劑局方》等對方劑進行系統整理,方劑學理論更加完善。明清時期李時珍《本草綱目》系統記載藥物,溫病學派發展形成新的方劑體系?,F代開展中西醫結合研究,推進方劑標準化、現代化,探索有效成分與作用機理。中醫方劑學從先秦時期原始記載發展至今,歷經數千年演變完善。漢代張仲景《傷寒雜病論》的問世是方劑學發展的里程碑,其辨證論治方法至今仍是中醫臨床的核心指導原則。方劑理論基礎陰陽五行學說與方劑配伍陰陽五行理論指導方劑中藥物的選擇與組合,如寒熱溫涼藥性的平衡搭配,確保方劑達到調和陰陽的治療效果。藥物按五行屬性配伍,如肝病配木性藥物。臟腑經絡理論在方劑中的應用方劑組方根據臟腑經絡理論選藥,針對病變臟腑采用相應歸經藥物。如心病選用歸心經藥物如丹參、遠志;肝病選用歸肝經藥物如柴胡、白芍等。氣血津液理論指導方劑組方根據氣血津液失調類型選用相應藥物,如氣虛用補氣藥如人參、黃芪;血虛用補血藥如當歸、熟地;津液不足用生津藥如麥冬、石斛。病因病機與方劑治療原則方劑組成根據病因病機確定,遵循"治病求本"原則。針對外感病選用解表藥;內傷病選用調理臟腑藥;虛證用補益藥;實證用瀉下藥。中醫方劑的理論基礎植根于中醫基礎理論體系,陰陽五行、臟腑經絡、氣血津液等核心理論為方劑配伍提供了理論依據,指導臨床用藥。方劑配伍理論君臣佐使理論是方劑配伍的核心原則,體現了中醫方劑組方的嚴謹邏輯。此外,方劑配伍還遵循七情配伍規律,包括單行、相須、相使、相畏、相惡、相反、相殺等配伍關系。臨床用藥需注意十八反、十九畏等配伍禁忌,如"甘草反大戟、芫花、甘遂、海藻"等,避免產生不良反應或降低療效。合理配伍是確保方劑安全有效的關鍵。君藥主藥,針對主要病證,一般占方劑總量的15-25%決定方劑的主要功效方向用量較大,藥性較強臣藥輔助君藥加強療效或治療兼證增強君藥作用針對次要癥狀佐藥協調君臣藥或減輕毒副作用抑制君臣藥毒性針對兼癥或合并癥使藥引藥直達病處或調和諸藥引導藥物作用于特定部位協調方中藥物關系方劑劑型與用法湯劑最常用劑型,約占傳統方劑的50%以上。將藥材加水煎煮,取汁服用。特點是吸收快,起效迅速,但煎煮繁瑣,口感較差。適合急性病癥及重癥患者。丸散膏劑丸劑是中藥粉末與黏合劑制成的球狀制劑;散劑為細粉末狀;膏劑則為半流體狀。丸散膏劑攜帶方便,服用簡單,適合慢性病長期服用。丸劑起效較慢但作用持久。現代劑型顆粒劑、膠囊劑、片劑等現代制劑形式,采用標準化生產工藝,質量穩定,服用方便。顆粒劑沖服簡單,已成為臨床常用劑型,解決了傳統湯劑煎煮不便的問題。方劑劑型的選擇應根據病情、藥物特性及患者接受度綜合考慮。急癥多用湯劑,慢性病可選用丸散膏或現代劑型。隨著中醫藥現代化進程,越來越多的經典方劑以標準化制劑形式應用于臨床,提高了用藥便利性和依從性。方劑分類方法功效分類法按方劑主要功效分為解表、清熱、瀉下、溫里、祛風、祛濕、理氣、消導、理血、安神等12大類。這是最常用的分類方法,直觀反映方劑的主要治療作用,便于臨床選方和教學。如麻黃湯、桂枝湯屬解表方;白虎湯、黃連解毒湯屬清熱方。證候分類法按主治證候分類,如表證方、里證方、熱證方、寒證方、虛證方、實證方等。這種分類法與中醫辨證思路一致,有利于根據證候直接選擇相應方劑。如風寒表證選用麻黃湯,風熱表證選用銀翹散,陽明腑實證選用承氣湯?,F代藥理分類法按現代藥理作用分類,如抗炎方、鎮痛方、抗過敏方、調節免疫方等。這種分類便于中西醫結合研究和應用,有助于闡明方劑的現代藥理機制。如部分清熱解毒方具有明確的抗菌抗病毒作用,可與現代抗生素療法比較研究。不同的方劑分類方法各有側重點,反映了中醫方劑學的多維特性。臨床應用時,可綜合考慮多種分類標準,結合患者具體情況,選擇最適合的方劑?,F代中醫藥研究進一步豐富了方劑分類體系,促進了傳統方劑的現代化應用。解表方劑概述定義與作用機制解表方劑是指具有發汗解表功效的方劑,主要通過疏通腠理,調和營衛,促進汗出以驅散表邪。這類方劑主要用于治療外感病初期的表證,即邪氣侵襲肌表,尚未深入的階段。分類與特點解表方劑主要分為辛溫解表與辛涼解表兩大類。辛溫解表方適用于風寒表證,代表方如麻黃湯、桂枝湯;辛涼解表方適用于風熱表證,代表方如銀翹散、桑菊飲。適應證識別風寒表證表現為惡寒重、發熱輕、無汗或汗出不暢、頭痛身痛、鼻塞清涕等;風熱表證表現為發熱重、微惡風、口渴、咽痛、鼻塞黃涕等。準確辨別表證類型是選用解表方劑的關鍵。常用藥物特性辛溫解表常用麻黃、桂枝、荊芥、防風等辛溫發散藥;辛涼解表常用薄荷、菊花、牛蒡子、淡豆豉等辛涼發散藥。這些藥物多具有芳香走竄的特性,能夠開泄腠理,透達肌表。解表方劑在中醫臨床中使用頻率極高,尤其在治療感冒、流感等常見外感病時更為常用。現代研究表明,許多解表方劑具有抗病毒、抗炎、調節免疫等藥理作用,為其臨床應用提供了科學依據。麻黃湯解析經典組成麻黃9g、桂枝6g、杏仁9g、甘草3g功效作用發汗解表,宣肺平喘適應證風寒表實證,惡寒發熱,無汗麻黃湯是《傷寒論》中首創的方劑,為治療太陽病表實證的代表方。方中麻黃為君藥,發汗解表;桂枝為臣藥,助麻黃發汗解表,溫通經脈;杏仁為佐藥,降氣平喘;甘草為使藥,調和諸藥。四藥配合,共奏發汗解表、宣肺平喘之效?,F代研究表明,麻黃湯具有顯著的抗病毒、解熱、平喘作用,其主要成分麻黃堿能促進交感神經興奮,增加汗腺分泌。臨床使用需注意麻黃可能引起心悸、血壓升高等不良反應,高血壓、心臟病患者慎用。桂枝湯解析組成桂枝9g、白芍9g、生姜9g、大棗12g、甘草6g功效發汗解表,調和營衛適應證風寒表虛證,微惡風寒,有汗出現代應用感冒、風濕性關節炎、自汗等桂枝湯是《傷寒論》中治療太陽中風證的代表方劑,其組方體現了張仲景"既汗之,又續其汗"的治療思想。方中桂枝溫陽解肌,為君藥;白芍斂陰和營,與桂枝相伍,一散一收,調和營衛;生姜、大棗、甘草和中調胃,防止發汗傷正。臨床應用桂枝湯時,應注意桂枝需去粗皮,大棗去核,煎煮時應先煎桂枝,后下大棗。服藥時宜溫服,服后蓋被保溫,以促進微微汗出,但不可大汗淋漓,以免傷正氣。銀翹散解析組成銀翹散由金銀花9g、連翹9g、桔梗6g、荊芥6g、淡豆豉6g、牛蒡子6g、薄荷3g、蘆根15g、甘草3g九味藥組成。方中金銀花、連翹為君藥,清熱解毒;荊芥、牛蒡子、薄荷為臣藥,辛涼解表;桔梗、淡豆豉為佐藥,一宣肺氣,一透表發汗;蘆根、甘草為使藥,清熱生津、和中調味。功效與適應證銀翹散具有辛涼解表,清熱解毒的功效,主治風熱表證,癥見發熱重、微惡風、口渴、咽喉腫痛、舌尖紅、苔薄白或薄黃等。本方是溫病學派代表方劑,出自吳鞠通《溫病條辨》,為治療溫病初起的常用方,現代多用于治療上呼吸道感染、流感等病癥?,F代藥理研究表明,銀翹散具有廣譜抗病毒、抗菌、抗炎作用。金銀花、連翹含有的綠原酸、木犀草素等成分對多種病毒和細菌有抑制作用;牛蒡子、桔梗中的多糖具有增強免疫功能的作用;薄荷的揮發油可緩解咽喉疼痛。臨床應用時,銀翹散宜及早使用,病初表證明顯時效果最佳。若病情進展為高熱、咽痛加重等熱毒熾盛證,可加入黃芩、石膏、知母等增強清熱作用。其他常用解表方劑葛根湯組成:葛根15-30g、麻黃6g、桂枝9g、白芍9g、生姜9g、大棗12g、甘草6g功效:發汗解肌,解表散寒,緩解肌肉痙攣適應證:風寒表證兼項背強痛,如感冒伴頸項強痛,流感初期麻杏石甘湯組成:麻黃9g、杏仁9g、石膏30g、甘草6g功效:發汗解表,清肺平喘適應證:風寒束表,熱邪壅肺,癥見發熱惡寒,無汗,喘咳,口干等桑菊飲組成:桑葉9g、菊花6g、杏仁6g、連翹9g、牛蒡子9g、薄荷3g、蘆根15g、甘草3g功效:疏散風熱,宣肺祛邪適應證:風熱犯肺證,癥見發熱、微惡風、咳嗽、咽痛等九味羌活湯組成:羌活、防風、蒼術、細辛、川芎、白芷、生地黃、黃芩、甘草功效:解表散寒,祛風除濕適應證:三陽經表證,風寒濕邪雜至,全身關節疼痛這些解表方劑各有特點,臨床應用時應根據患者具體癥狀選擇。葛根湯適用于伴有肌肉僵直的風寒表證;麻杏石甘湯適用于表邪兼肺熱證;桑菊飲適用于輕型風熱表證;九味羌活湯則適用于風寒濕邪合并侵襲的復雜表證。清熱方劑概述常用藥物黃連、黃芩、石膏、知母等適應證各種熱證,如高熱、口渴、煩躁等分類清氣分熱、清營涼血、清熱解毒等定義清泄火熱,治療里熱證清熱方劑是中醫方劑中的重要類別,主要用于治療里熱證。根據熱邪所在部位及性質的不同,清熱方劑可分為清氣分熱、清營涼血、清熱解毒、清熱瀉火、清虛熱等亞類。不同類型的清熱方劑適用于不同階段、不同部位的熱證。清熱方劑多由苦寒藥物組成,藥性沉降,直入里分,具有清熱瀉火、解毒涼血、除煩止渴等功效?,F代藥理研究證實,許多清熱方劑具有抗菌、抗病毒、抗炎、退熱及調節免疫等作用,在臨床上應用廣泛。白虎湯解析石膏30-60g,君藥,大寒清熱知母12g,臣藥,滋陰降火粳米15g,佐藥,養胃和中甘草6g,使藥,調和諸藥4白虎湯是《傷寒論》中治療陽明經熱證的代表方劑,具有清熱生津,除煩止渴的功效。方中石膏用量大,為君藥,質重力大,直達氣分,清泄肺胃之熱;知母為臣藥,滋陰降火,與石膏配合增強清熱生津之力;粳米為佐藥,養胃和中,防止寒涼傷胃;甘草為使藥,調和諸藥。現代藥理研究表明,白虎湯具有顯著的解熱作用,石膏中含有的硫酸鈣能抑制前列腺素E合成,降低體溫中樞溫度設定點;知母中的皂苷類物質具有解熱、抗炎作用。臨床應用白虎湯時,石膏用量大,應先煎30分鐘,使有效成分充分溶出。黃連解毒湯解析方劑組成黃連6g、黃芩9g、黃柏6g、梔子9g組成,為"三黃一梔"。黃連清心火,黃芩清肺火,黃柏清下焦火,梔子清三焦郁熱,四藥配伍,清熱解毒力強。功效作用清熱解毒,瀉火除煩。主治三焦火毒證,高熱神昏,口燥咽干,舌紅苔黃,脈數有力等癥狀。適用于熱入血分,熱毒熾盛證候,如熱病后期、重癥感染等?,F代研究現代藥理研究表明,黃連解毒湯具有廣譜抗菌、抗病毒、抗炎、降血脂等作用。體外實驗顯示對多種細菌的抑制率達95%以上。主要有效成分為小檗堿、黃芩苷、梔子苷等。黃連解毒湯源于《外臺秘要》,是一首純清熱解毒的方劑,被譽為"清熱解毒第一方"。方中四味藥物均為苦寒之品,共奏清熱解毒、瀉火除煩之效。臨床應用十分廣泛,除治療熱毒證外,還用于高血壓、冠心病、糖尿病、慢性肝炎等多種現代疾病。使用時應注意方中藥物均為苦寒之品,脾胃虛寒者慎用,長期服用可能傷害脾胃。清營涼血方劑清營湯組成:犀角(水牛角代)30g、生地黃30g、玄參30g、竹葉卷心12g、麥冬15g、丹參15g、黃連3g、連翹15g功效:清營透熱,養陰生津適應證:熱入營分證,高熱不退,神志微昏,口干舌燥,舌紅絳,脈細數現代應用:流行性腦炎,流行性乙型腦炎,病毒性腦膜炎等犀角地黃湯組成:犀角(水牛角代)30g、生地黃30g、芍藥12g、牡丹皮9g功效:清熱涼血,散瘀止血適應證:熱入血分證,高熱神昏,躁動不安,吐血,衄血,斑疹紫黑現代應用:發熱性出血癥,過敏性紫癜,敗血癥等清營湯與犀角地黃湯是治療熱病深入營血分的代表方劑。清營湯主治熱入營分證,以清營養陰為主;犀角地黃湯主治熱入血分證,以涼血解毒為主。兩方共同特點是均含有犀角、生地黃,具有清熱涼血作用。由于犀角為瀕危動物保護品種,現代臨床多用水牛角代替。研究表明,水牛角同樣具有良好的清熱涼血作用,是犀角的理想替代品。此外,還可采用人工犀角或其他藥物如青蒿、丹皮等替代。瀉下方劑概述攻下以大黃為代表,用于積滯內停、實熱壅盛證。代表方有大承氣湯、小承氣湯、調胃承氣湯等。潤下以麻仁、火麻仁為代表,用于腸道干燥所致的便秘。代表方有麻子仁丸、五仁丸等。峻下以芒硝為代表,用于熱結腸道的急性便秘。常與攻下藥合用,如大承氣湯中配伍芒硝。潤腸通便以杏仁、郁李仁為代表,用于津液虧損所致的便秘。適用于老年人、產后、久病體虛者。瀉下方劑是治療里實證的主要方劑類別,具有促進大便排泄,通腑瀉下的功效。根據藥物特性和適應證不同,瀉下方劑可分為攻下、潤下、峻下等不同類型。這些方劑在臨床上主要用于治療實熱積滯,大便秘結的各種證候。選用瀉下方劑時,應根據患者的具體證候選擇合適類型。實熱積滯證選用攻下或峻下藥;腸道津液不足證選用潤下藥;脾胃虛弱、年老體弱者慎用攻下峻下藥,宜選用緩和的潤下藥。孕婦、月經期婦女慎用瀉下方劑。大承氣湯解析藥物組成大黃12g、厚樸15g、枳實15g、芒硝9g配伍特點大黃瀉熱通便為君,厚樸行氣消脹為臣,枳實破氣消滯為佐,芒硝軟堅潤下為使功效作用峻下熱結,蕩滌腸胃主治證候陽明腑實證,表現為大便秘結,腹脹滿痛,拒按,譫語,高熱,脈沉實有力現代應用急性腸梗阻,急性胰腺炎,急性腹膜炎,中毒性巨結腸等大承氣湯出自《傷寒論》,是治療陽明腑實證的代表方劑。方中大黃苦寒瀉下,蕩滌腸中積滯,為君藥;厚樸辛苦溫,行氣消脹除滿,為臣藥;枳實苦寒,破氣消滯,為佐藥;芒硝咸寒,軟堅潤下助瀉,為使藥。四藥配伍,共奏峻下熱結,蕩滌腸胃之效?,F代藥理研究表明,大承氣湯具有促進胃腸蠕動,抗炎,抗菌的作用。大黃中的蒽醌類物質有明顯的瀉下作用;厚樸中的厚樸酚有顯著的抗菌消炎作用。臨床應用時需注意禁用于孕婦、年老體弱者,以及脾胃虛寒者。溫里方劑概述溫中散寒以干姜、肉桂等藥物為主,治療中焦脾胃虛寒證,如脘腹冷痛,嘔吐腹瀉,喜暖喜按等。代表方劑有理中丸、小建中湯等。這類方劑以溫中散寒、健脾和胃為主要功效。回陽救逆以附子、肉桂等溫熱藥物為主,治療陽氣衰微,亡陽危證,如四肢厥冷,脈微欲絕,汗出肢冷,神志不清等。代表方劑有四逆湯、回陽救逆湯等。這類方劑溫熱力強,能迅速回陽固脫。溫經散寒以吳茱萸、川椒、干姜等藥物為主,治療寒邪凝滯經絡,血脈不通所致的疼痛證。代表方劑有當歸四逆湯、吳茱萸湯等。這類方劑具有溫經散寒、活血通絡的功效。溫里方劑是中醫治療寒證的主要方劑類別,具有溫中散寒、補火助陽的功效。根據適應證不同,可分為溫中散寒、回陽救逆、溫經散寒等不同類型。這些方劑多由辛熱溫燥藥物組成,能溫里祛寒,振奮陽氣。臨床應用溫里方劑時,應辨證準確,避免誤治。熱證誤用溫里方會加重病情;陰虛內熱證慎用溫里方,以免耗傷陰液;高血壓、冠心病等患者慎用溫里方,以免加重病情。理中丸解析15%臨床痊愈率對慢性胃炎寒證治療68%顯效率急性胃腸炎寒證治療87%總有效率脾胃虛寒型功能性消化不良25%胃動力提升與安慰劑對比研究理中丸是《傷寒論》中治療脾胃虛寒證的經典方劑,由人參9g、白術9g、干姜9g、甘草6g組成。方中人參、白術共為君藥,補氣健脾;干姜為臣藥,溫中散寒;甘草為佐使藥,調和諸藥。四藥配伍,共奏溫中散寒,健脾和胃之效?,F代藥理研究表明,理中丸能促進胃腸消化酶分泌,增強胃動力,改善消化功能。臨床上主要用于治療脾胃虛寒引起的脘腹冷痛,嘔吐腹瀉,食欲不振等癥狀,對慢性胃腸炎、功能性消化不良等疾病有良好療效。使用時應注意辨證準確,熱證、陰虛火旺者禁用。四逆湯解析附子15g,君藥,回陽救逆,補火助陽干姜10g,臣藥,溫中散寒,助附子回陽甘草6g,佐使藥,調和諸藥,緩和藥性四逆湯出自《傷寒論》,是治療亡陽證的代表方劑,具有回陽救逆,溫補脾腎的功效。方中附子溫補命門,回陽救逆,為君藥;干姜溫中散寒,助附子回陽,為臣藥;甘草調和諸藥,緩和附子、干姜辛熱燥烈之性,為佐使藥。三藥配伍,共奏回陽救逆之效。四逆湯適用于亡陽證,表現為四肢厥冷,脈微欲絕,神志淡漠等?,F代臨床常用于治療休克、心力衰竭等危重癥。使用時必須注意附子的炮制,必須使用炮制后的附子,生附子有毒,不可內服。熱證、陰虛火旺者禁用本方。祛風方劑概述分類功效代表方劑息風止痙平肝熄風,止痙解痙羚角鉤藤湯、鎮肝熄風湯祛風勝濕祛風除濕,通絡止痛羌活勝濕湯、獨活寄生湯祛風通絡祛風活血,通經止痛川芎茶調散、消風散解表祛風發汗解表,散風止癢荊防敗毒散、銀翹散祛風方劑是中醫方劑中的重要類別,主要用于治療風邪所致的各種疾病。根據風邪性質和病變部位的不同,祛風方劑可分為息風止痙、祛風勝濕、祛風通絡等不同類型。常用藥物包括羌活、獨活、防風、蟬蛻等具有祛風作用的藥物。風為百病之長,中醫認為許多疾病與風邪有關,如感冒、風濕性疾病、皮膚瘙癢、眩暈等。祛風方劑在臨床上應用廣泛,現代研究表明,許多祛風藥物具有抗炎、鎮痛、抗過敏等藥理作用,為其臨床應用提供了科學依據。羌活勝濕湯解析方劑組成羌活9g、獨活9g、藁本6g、防風6g、甘草3g、生姜3片、大棗2枚,共7味藥。方中羌活為君藥,主入上焦,善祛上半身風濕;獨活為臣藥,主入下焦,善祛下半身風濕;藁本、防風為佐藥,助祛風勝濕;甘草、生姜、大棗為使藥,調和諸藥,健脾祛濕。功效與適應證羌活勝濕湯具有祛風勝濕,散寒止痛的功效,主治風寒濕痹,表現為肩背酸痛,肢體沉重,頭痛,惡寒發熱,舌苔白膩,脈浮緊等。本方出自清代名醫吳鞠通《溫病條辨》,是治療風寒濕痹的常用方劑。現代臨床多用于治療風濕性關節炎,頸椎病,腰椎病等以酸痛、腫脹為主要表現的疾病。現代藥理研究表明,羌活勝濕湯具有顯著的鎮痛消炎作用,能改善局部微循環,緩解疼痛癥狀。羌活、獨活中含有的揮發油和香豆素類物質具有鎮痛、抗炎作用;防風中的防風內酯具有解熱、鎮痛作用。臨床應用羌活勝濕湯時,可根據病情加減:若偏頭痛明顯,加川芎、白芷;若腰背疼痛為主,加杜仲、桑寄生;若下肢疼痛為主,加牛膝、木瓜。使用過程中應注意辨證準確,陰虛內熱者慎用。川芎茶調散解析70%頭痛緩解率風寒型頭痛3天內85%總有效率治療偏頭痛臨床研究65%鼻塞改善風寒性鼻竇炎患者川芎茶調散出自宋代《太平惠民和劑局方》,是治療風寒上受,頭痛,鼻塞的經典方劑。方劑由川芎6g、白芷6g、羌活6g、細辛3g、防風6g、薄荷6g、荊芥6g組成,具有祛風止痛的功效。方中川芎為君藥,祛風止痛,長于治療頭痛;白芷、羌活、防風為臣藥,共助川芎祛風止痛;細辛、薄荷、荊芥為佐藥,疏散風邪,通竅止痛。七藥相伍,共奏祛風止痛之效。特別之處在于本方需以茶調服,既能增強藥效,又能提神醒腦?,F代臨床主要用于治療偏頭痛,鼻竇炎等疾病。使用時應注意辨證準確,陰虛火旺者慎用,因方中藥物多為辛散之品。祛濕方劑概述祛風勝濕針對風濕合邪所致疾病清熱利濕針對濕熱交蒸所致疾病溫化寒濕針對寒濕內停所致疾病利水滲濕針對水濕內停所致疾病祛濕方劑是中醫方劑中的重要類別,主要用于治療濕邪所致的各種疾病。濕邪性質重濁粘滯,易傷脾阻遏氣機,導致肢體沉重,小便不利,舌苔白膩等癥狀。根據濕邪性質和合邪不同,祛濕方劑可分為祛風勝濕、清熱利濕、溫化寒濕、利水滲濕等不同類型。常用祛濕藥物包括茯苓、豬苓、澤瀉、薏苡仁等。這些藥物具有利水滲濕,健脾除濕的功效?,F代研究表明,許多祛濕藥具有利尿、抗炎、調節免疫等藥理作用,為中醫祛濕方劑的臨床應用提供了科學依據。五苓散解析澤瀉15g,君藥,利水滲濕,瀉膀胱之濕熱。直達下焦,利水消腫,通調水道。茯苓9g,臣藥,利水滲濕,健脾和胃。滲濕而不傷正,兼能補脾,使水濕有出路。豬苓9g,臣藥,利水滲濕。與茯苓配合,增強利水作用,促進水液代謝。白術9g,佐藥,健脾燥濕,使水有所制,濕有所化,防止單純利水傷正。桂枝6g,使藥,溫陽化氣,引藥上行,溫通水道,使水濕得以運行。五苓散出自《傷寒論》,是治療水濕內停證的代表方劑,具有利水滲濕,溫陽化氣的功效。方中五味藥物配伍精妙,澤瀉利水為君,茯苓、豬苓滲濕為臣,白術健脾為佐,桂枝溫陽化氣為使,五藥相伍,共奏利水滲濕,溫陽化氣之效?,F代研究表明,五苓散具有顯著的利尿消腫作用,能調節水電解質平衡。臨床常用于治療水腫、腹瀉、胃腸積水等多種疾病。使用時應注意辨證準確,陰虛津虧者慎用,以免傷陰。三仁湯解析杏仁9g,宣肺化濕1白蔻仁6g,化濕醒脾2薏苡仁15g,利濕健脾3竹葉6g,清熱除煩厚樸9g,行氣化濕三仁湯出自清代吳鞠通《溫病條辨》,是治療濕溫初起,濕邪困阻三焦的經典方劑。方中杏仁宣肺化濕,白蔻仁化濕醒脾,薏苡仁利濕健脾,共為君藥,三仁并用,宣暢三焦;竹葉清熱除煩,厚樸行氣化濕為臣藥;半夏化痰利濕,通陽化氣為佐藥;通草、滑石利小便,為水濕外出之路為佐使藥。三仁湯具有宣暢三焦,化濕解表的功效,主治夏季濕溫,濕阻三焦證,表現為發熱,胸悶,口不渴或渴不欲飲,小便不利,舌苔白膩等癥狀?,F代臨床常用于治療濕溫病,急性胃腸炎等疾病。芳香化濕方劑藿香正氣散組成:藿香15g、紫蘇葉6g、白芷6g、茯苓9g、半夏6g、陳皮6g、桔梗6g、厚樸6g、大腹皮6g、甘草3g功效:解表化濕,理氣和中適應證:外感風寒,內傷濕滯,惡寒發熱,頭痛胸悶,脘腹脹滿,嘔吐泄瀉,舌苔白膩現代應用:急性胃腸炎,食物中毒,感冒等香薷散組成:香薷6g、扁豆15g、厚樸9g功效:解表化濕,和中利水適應證:暑濕證,惡寒發熱,頭痛,胸悶,脘腹脹滿,小便不利現代應用:夏季感冒,急性胃腸炎,水腫等特點:專治夏季暑濕證,藥少而精,使用簡便芳香化濕方劑是治療濕邪為患的特殊類型方劑,其特點是采用具有芳香化濁作用的藥物,通過芳香開竅,化濁醒脾的作用,驅散濕邪。這類方劑多用于治療暑濕證,脾胃濕滯證等。藿香正氣散與香薷散是芳香化濕方劑的代表,二者共同特點是均含有芳香化濕藥物,具有解表化濕功效,適用于暑濕證。不同之處在于藿香正氣散偏于理氣和中,適用范圍更廣;香薷散偏于清暑利濕,專治暑濕證。和解方劑概述常用藥物柴胡、黃芩、枳殼、青皮等2適應證少陽病證,肝膽不和分類和解少陽、疏肝解郁等定義和解少陽,調和肝膽和解方劑是中醫方劑中的重要類別,主要用于治療少陽病證及肝膽不和證。和解,意為調和、疏通,使氣機調暢。和解方劑具有和解少陽、疏肝解郁的功效,能夠緩解半表半里之邪,調和肝膽氣機。根據功效不同,和解方劑可分為和解少陽類與疏肝解郁類。和解少陽類以小柴胡湯為代表,主治少陽病證;疏肝解郁類以四逆散、柴胡疏肝散為代表,主治肝郁氣滯證。現代研究表明,和解方劑具有調節免疫、保肝利膽、抗炎鎮痛等藥理作用。小柴胡湯解析柴胡黃芩半夏人參甘草生姜大棗小柴胡湯出自《傷寒論》,是治療少陽病的代表方劑,具有和解少陽,疏肝解郁的功效。方中柴胡為君藥,疏肝解郁,和解少陽;黃芩為臣藥,清泄少陽三焦之熱;半夏為佐藥,降逆和胃,消痰止嘔;人參、甘草、生姜、大棗為使藥,益氣健脾,調和營衛,防止表邪內陷。小柴胡湯適用于少陽病證,表現為往來寒熱,胸脅苦滿,口苦咽干,目眩,默默不欲飲食,心煩喜嘔,舌苔薄白或薄黃,脈弦?,F代研究表明,小柴胡湯具有抗炎、抗病毒、保護肝臟等作用,臨床用于治療慢性肝炎、膽囊炎、感冒等多種疾病。四逆散解析藥物組成柴胡9g、枳實6g、白芍9g、甘草6g配伍特點柴胡疏肝解郁為君,枳實行氣破滯為臣,白芍養血柔肝為佐,甘草調和諸藥為使功效作用疏肝解郁,理氣寬中主治證候肝郁氣滯,胸脅脹滿,脘腹疼痛,脈弦現代應用慢性胃炎,膽囊炎,肝膽疾病,抑郁癥等四逆散出自《傷寒論》,是治療肝郁氣滯證的代表方劑。方中柴胡疏肝解郁,為君藥;枳實行氣破滯,消脹除滿,為臣藥;白芍養血柔肝,緩急止痛,為佐藥;甘草調和諸藥,緩和柴胡、枳實的辛散之性,為使藥。四藥配伍,共奏疏肝解郁,理氣寬中之效?,F代藥理研究表明,四逆散具有鎮痛、調節免疫、保肝利膽等多種藥理作用。臨床上廣泛應用于治療慢性胃炎,膽囊炎,肝膽疾病等。使用時應注意辨證準確,陰虛火旺者慎用。若胸脅脹痛明顯,可加香附、青皮;若胃脘痛加木香、香附;若情志抑郁加郁金、合歡皮。補益方劑概述補氣代表方:四君子湯、補中益氣湯常用藥物:人參、黃芪、白術等適應證:氣虛證,表現為疲乏無力,氣短自汗等補血代表方:四物湯、當歸補血湯常用藥物:當歸、熟地、白芍等適應證:血虛證,表現為面色萎黃,唇甲色淡等補陰代表方:六味地黃丸、知柏地黃丸常用藥物:熟地、山茱萸、麥冬等適應證:陰虛證,表現為五心煩熱,口干舌燥等補陽代表方:金匱腎氣丸、右歸丸常用藥物:附子、肉桂、鹿茸等適應證:陽虛證,表現為畏寒肢冷,腰膝酸軟等補益方劑是中醫方劑中的重要類別,主要用于補益人體正氣,增強體質,治療各種虛證。根據補益對象不同,可分為補氣、補血、補陰、補陽等不同類型。這些方劑在臨床上應用廣泛,不僅用于治療疾病,也用于預防疾病,調理體質。四君子湯解析方劑組成四君子湯由人參9g、白術9g、茯苓9g、甘草6g四味藥組成。方中人參大補元氣,為君藥;白術健脾燥濕,為臣藥;茯苓滲濕健脾,為佐藥;甘草調和諸藥,為使藥。四藥配伍,共奏補氣健脾之效。"四君子"意為四位君子,喻指這四味藥物猶如四位品德高尚的君子,能夠扶正祛邪,補益人體。此方是補氣方劑的基礎方,眾多補氣方劑都是在此方基礎上加減變化而來。功效與應用四君子湯具有補氣健脾,益氣養血的功效,主治脾胃氣虛,表現為面色萎黃,食欲不振,倦怠乏力,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脈虛弱等癥狀?,F代研究表明,四君子湯能夠增強免疫力,調節消化功能,促進造血功能。臨床上廣泛用于慢性胃腸病,術后恢復期,貧血,免疫力低下等多種病癥。四君子湯的應用非常靈活,可根據不同癥狀加減變化。如氣虛兼血虛,可加當歸、熟地,稱"八珍湯";氣虛有濕,可加蒼術、厚樸,稱"六君子湯";氣虛兼陽虛,可加肉桂、附子等溫陽藥物。使用時應注意辨證準確,實證、熱證患者慎用。四物湯解析當歸川芎白芍熟地四物湯出自《太平惠民和劑局方》,是補血調經的經典方劑。方中熟地滋陰補血,為君藥;當歸補血活血,養血調經,為臣藥;白芍養血柔肝,緩急止痛,為佐藥;川芎活血行氣,為使藥。四藥配伍,共奏補血調經,養血活血之效。四物湯主治血虛證,表現為面色萎黃,唇甲蒼白,月經不調,脈細弱等癥狀?,F代研究表明,四物湯具有促進造血功能,調節免疫,改善微循環等作用。臨床上廣泛用于貧血,月經失調,產后調理等多種疾病。四物湯是補血方劑的基礎方,眾多補血方劑都是在其基礎上加減變化而來。如氣血兩虛,可加四君子湯,稱"八珍湯";血虛有熱,可加黃芩、黃連,稱"芩連四物湯";血虛有寒,可加肉桂、吳茱萸,稱"溫經湯"。六味地黃丸解析滋陰藥熟地24g、山茱萸12g、山藥12g清泄藥澤瀉9g、茯苓9g、丹皮9g配伍特點滋陰藥與清泄藥配伍,防止滋膩功效作用滋陰補腎,養精填髓六味地黃丸出自宋代錢乙《小兒藥證直訣》,是滋陰補腎的代表方劑。方中熟地滋陰補腎,為君藥;山茱萸、山藥補益肝脾腎,為臣藥;茯苓、澤瀉、丹皮清泄相火,利水滲濕,為佐使藥。六藥配伍,共奏滋陰補腎,養精填髓之效?,F代研究表明,六味地黃丸具有抗衰老,調節內分泌,降血壓,抗氧化等多種藥理作用。臨床上廣泛用于糖尿病,高血壓,更年期綜合征,慢性腎病等多種現代疾病。使用時應注意辨證準確,脾胃虛寒、濕盛者慎用。八珍湯解析組成原理八珍湯由四君子湯與四物湯合方而成,即人參、白術、茯苓、甘草、當歸、川芎、白芍、熟地八味藥組成。四君子湯補氣,四物湯補血,二方合用,氣血雙補,相得益彰。功效特點八珍湯具有氣血雙補的功效,是治療氣血兩虛證的代表方劑。方中四君子湯補氣健脾,四物湯補血調經,共奏益氣養血之效。八珍湯比單用四君子湯或四物湯效果更好,體現了中醫"氣血同補"的治療原則。臨床應用八珍湯主要用于氣血兩虛證,表現為面色萎黃,唇甲蒼白,心悸氣短,乏力疲倦,舌淡苔薄,脈細弱等癥狀。臨床多用于貧血,慢性病恢復期,術后調養等多種情況?,F代研究表明,八珍湯能提高紅細胞計數,增強免疫功能,改善疲勞癥狀。八珍湯可根據臨床需要靈活加減:氣虛偏重者,可加黃芪、黨參;血虛偏重者,可加阿膠、龍眼肉;虛寒者,可加肉桂、干姜;虛熱者,可加黃柏、知母。使用過程中應注意辨證準確,實證、濕熱證患者慎用。安神方劑概述滋陰潛陽安神適應證:陰虛火旺,心神不安,表現為心煩失眠,心悸盜汗等癥狀代表方劑:天王補心丹、交泰丸、朱砂安神丸等常用藥物:生地、玄參、麥冬、五味子、酸棗仁等養心安神適應證:心脾兩虛,心神不寧,表現為失眠多夢,健忘怔忡,心悸等癥狀代表方劑:歸脾湯、養心湯、甘麥大棗湯等常用藥物:人參、黃芪、酸棗仁、遠志、龍眼肉等重鎮安神適應證:驚悸失眠,表現為心悸不安,易驚醒,多夢等癥狀代表方劑:磁朱丸、琥珀安神丸等常用藥物:龍骨、牡蠣、朱砂、磁石等清熱安神適應證:熱擾心神,表現為心煩不眠,口干舌燥等癥狀代表方劑:黃連阿膠湯、梔子豉湯等常用藥物:黃連、梔子、黃芩、連翹等安神方劑是中醫方劑中的重要類別,主要用于治療心神不寧,失眠多夢等神志病癥。根據病因病機不同,可分為滋陰潛陽、養心安神、重鎮安神、清熱安神等不同類型。這些方劑通過不同的作用機制,達到安定心神,改善睡眠的目的。天王補心丹解析組成人參3g、五味子3g、玄參3g、丹參3g、茯神3g、當歸3g、天冬3g、麥冬3g、柏子仁3g、酸棗仁3g、遠志3g功效滋陰補血,養心安神適應證心脾兩虛,失眠多夢,心悸健忘,舌紅少苔,脈細數現代應用失眠癥,神經衰弱,心律失常,更年期綜合征天王補心丹出自明代《攝生秘剖》,是滋陰補血,養心安神的代表方劑。方中人參、五味子補氣斂陰為君藥;玄參、丹參、茯神、當歸滋陰補血,養心安神為臣藥;天冬、麥冬、柏子仁、酸棗仁、遠志養心安神,寧心益智為佐使藥。十一味藥配伍,共奏滋陰補血,養心安神之效?,F代研究表明,天王補心丹具有改善睡眠質量,調節神經系統,保護心臟功能等作用。臨床上廣泛用于失眠癥,神經衰弱,心律失常等多種疾病。使用時應注意辨證準確,濕盛痰多、脾胃虛寒者慎用。溫膽湯解析方劑組成溫膽湯由陳皮6g、半夏9g、茯苓12g、竹茹9g、枳實6g、甘草3g六味藥組成。方中半夏、陳皮、枳實化痰散結為君藥;茯苓健脾滲濕,竹茹清熱化痰為臣藥;甘草調和諸藥為佐使藥。六藥配伍,共奏和胃化痰,清熱安神之效。功效與適應證溫膽湯具有和胃化痰,清熱安神的功效,主治痰熱內擾,心神不安證,表現為胸脘痞悶,痰多易驚,心悸不寧,失眠多夢,舌苔黃膩,脈滑數等癥狀。本方名為"溫膽",實則重在清化痰熱,安定心神?,F代應用現代臨床廣泛用于治療失眠,情志障礙,精神疾病等?,F代研究表明,溫膽湯具有鎮靜催眠,抗焦慮作用,能顯著改善睡眠質量,緩解焦慮癥狀。對于痰熱內擾型失眠效果尤佳。溫膽湯出自宋代《三因極一病證方論》,是治療痰熱內擾,心神不安的經典方劑。方中諸藥配伍精妙,既化痰祛濕,又清熱安神,針對"痰熱擾心"這一特定病機,療效顯著。臨床應用溫膽湯時,可根據癥狀加減:若虛熱明顯,加知母、黃芩;若驚悸嚴重,加珍珠母、龍骨;若失眠加重,加酸棗仁、夜交藤。使用過程中應注意辨證準確,脾胃虛寒者慎用。芳香開竅方劑概述作用特點芳香開竅方劑以芳香走竄、開竅醒神為主要特點,多用于治療神志昏迷,痰濁、瘀血或熱毒蒙蔽清竅的急癥。這類方劑多由芳香走竄、辛溫通竅的藥物組成,具有迅速開竅醒神的作用。分類芳香開竅方劑根據開竅機制不同,可分為豁痰開竅、溫陽開竅、涼開等不同類型?;硖甸_竅如蘇合香丸;溫陽開竅如紫雪丹;涼開如安宮牛黃丸。不同類型適用于不同病因所致的昏迷。適應證芳香開竅方劑主要用于治療各種原因導致的昏迷,如中風昏迷、熱病神昏、痰厥、氣厥等。臨床表現為神志不清,昏睡不醒,甚至昏迷不語,舌苔厚膩或焦黃,脈象多滑數有力或沉伏。常用藥物芳香開竅方劑常用的藥物包括麝香、蘇合香、石菖蒲、郁金等芳香藥物。這些藥物多具有芳香走竄的特性,能通過嗅覺刺激或內服后直達大腦,迅速開竅醒神,恢復意識。芳香開竅方劑在急癥搶救中有重要價值,特別是對于各種昏迷證的治療。現代研究表明,許多芳香開竅藥物具有改善腦循環,保護神經元,抗炎抗氧化等作用,為其臨床應用提供了科學依據。蘇合香丸解析組成與配伍蘇合香丸由蘇合香6g、安息香6g、檀香6g、乳香6g、沉香6g、丁香6g、木香6g、麝香1g、龍腦1g、牛黃1g、琥珀3g、朱砂3g、雄黃3g、冰片3g、熊膽1g共15味藥組成。方中蘇合香、安息香、檀香、龍腦、麝香等芳香走竄藥物為君藥,開竅醒神;乳香、沉香、木香、丁香行氣止痛為臣藥;牛黃、琥珀、朱砂、雄黃、冰片、熊膽清熱解毒為佐使藥。十五味藥配伍,共奏開竅醒神,行氣止痛之效。功效與應用蘇合香丸具有開竅醒神,行氣止痛的功效,主治中風昏迷,胸痹心痛,暑厥等證。臨床表現為神志不清,昏迷不醒,胸痛心悸等癥狀。蘇合香丸是中醫急救的重要方劑,具有見效快、作用強的特點?,F代臨床常用于治療心肌梗死,中風急癥,休克等危重癥。由于方中含有多種芳香走竄藥物,能夠迅速通過血腦屏障,直達病所,開竅醒神?,F代藥理研究表明,蘇合香丸具有改善腦循環,保護心肌,抗炎抗菌等多種藥理作用。臨床使用時,可將藥丸研末,用溫開水送服,或鼻腔滴入,或含化,以便迅速發揮藥效。由于方中含有麝香等珍貴藥材,現代多采用合成麝香代替天然麝香,既保證了療效,又保護了瀕危野生動物。使用時應注意辨證準確,孕婦慎用。安宮牛黃丸解析牛黃麝香珍珠犀角黃連黃芩梔子其他安宮牛黃丸出自清代《溫病條辨》,是治療熱病神昏的代表方劑。方中牛黃、麝香、珍珠、犀角清熱解毒,開竅醒神為君藥;黃連、黃芩、梔子清熱瀉火為臣藥;郁金、朱砂、雄黃、冰片開竅豁痰為佐藥;金箔包裹,取其鎮心安神之意。十一味藥配伍,共奏清熱解毒,開竅醒神之效。安宮牛黃丸主治熱病神昏,中風昏迷,表現為高熱神昏,譫語,抽搐,舌紅絳,脈洪數等癥狀?,F代臨床常用于治療腦中風,腦炎,高熱神昏等危重癥。由于方中含有牛黃、麝香、犀角等珍貴藥材,現代多采用人工牛黃、人工麝香、水牛角等代替品,既保證了療效,又降低了成本。止血方劑概述涼血止血適用于血熱妄行所致的出血證,如咯血、鼻衄、尿血等伴有熱象的出血。代表方如小薊飲子、清營湯等。常用藥物:地榆、側柏葉、白茅根等。溫經止血適用于寒凝血滯所致的出血證,如崩漏、經血過多等伴有寒象的出血。代表方如炮姜止血湯、溫經湯等。常用藥物:艾葉、炮姜、肉桂等。補氣止血適用于氣虛不攝所致的出血證,如久病出血,面色蒼白等。代表方如歸脾湯、圣愈湯等。常用藥物:黃芪、黨參、炙甘草等?;鲋寡m用于瘀血阻滯所致的出血證,如外傷出血、經期延長等。代表方如復元活血湯等。常用藥物:三七、茜草、蒲黃等。止血方劑是中醫方劑中的重要類別,主要用于治療各種出血癥。根據出血的病因病機不同,止血方劑可分為涼血止血、溫經止血、補氣止血、化瘀止血等不同類型。不同類型的止血方劑適用于不同性質的出血證,臨床應用時應辨證準確。中醫止血強調"止血不留瘀"的原則,許多止血方劑中同時配有活血化瘀藥物,以防止止血過程中形成新的瘀血阻滯?,F代研究表明,許多中藥止血成分具有促進血小板聚集,收縮血管,增強凝血功能等作用。小薊飲子解析方劑組成小薊飲子由小薊15g、蒲黃9g、茜草9g、梔子9g、大小薊根9g、藕節9g、生地黃15g七味藥組成。方中小薊、蒲黃涼血止血為君藥;茜草、梔子清熱涼血為臣藥;大小薊根、藕節止血散瘀為佐藥;生地黃滋陰涼血為使藥。七藥配伍,共奏涼血止血,利尿通淋之效。功效與適應證小薊飲子具有涼血止血,利尿通淋的功效,主治血熱尿血,小便澀痛,表現為尿血色鮮,夾有血塊,小便短赤疼痛,舌紅,脈數等癥狀。本方是治療熱性血尿的代表方劑,臨床療效確切?,F代研究現代藥理研究表明,小薊飲子具有顯著的止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