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談策動整本書閱讀教學的學理_第1頁
例談策動整本書閱讀教學的學理_第2頁
例談策動整本書閱讀教學的學理_第3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內容摘要】《論語》作為經典著作,其教學在中學語文新課程標準任務群里規范,由于教考壓力,加之人教版教材將其大多內容列為選修,所以面對課改壓力,教師在教學方面存在設計上的困境,拙作試圖借助教材編排內容在《論語》教學與整本書閱讀之間找到一點探索與嘗試。【關鍵詞】《論語》教學策動整本書閱讀教學架構17版高中“新課標”中有學習任務群的要求,第一任務群便是“整本書閱讀與研討”,閱讀整本書并不是課堂教學的主要任務,課堂教學的任務在“引導”,幫助“拓展”“建構”“形成方法”“提升”“養成”,教師最大的教學行為是引導和幫助,絕不能“強迫、霸占、取代”學生的自主性,更多的應該關注怎么讓學生學會自己閱讀整本書,而不能陪著學生讀完整本書。“整本書閱讀”對教師教學的挑戰很大,學生的閱讀學習需要一定的“學理支撐”。《論語》在人教03版語文選修教材中以七課內容出現(第六課為自讀部分),教師借助這部分內容開展整本書閱讀教學很有必要,而且《論語》還是教育部規定的中學生必讀書之一。學生“閱讀《論語》……學會通過參證互照,全面接觸原典,認識孔子及儒家文化的原初精神”很有價值,然而教學《論語》整本書閱讀的“學理支撐”在哪兒呢?我們也借機對策動《論語》整本書閱讀教學的必備學理進行了粗淺的探究。一、讀前識書《漢書·藝文志》記載《論語》的成書道:“《論語》者,孔子應答弟子時人及弟子相與言而接聞于夫子之語也。當時弟子各有所記,夫子既卒,門人相與輯而論纂,故謂之《論語》。”1.書名內涵從漢志的記載清楚可見,《論語》書中所記為“語”,即語言、對話,而“論”更是應該讀作“lún”,即條分縷析編纂的意思,《新華字典》“論”字注解“lún”這個音舉的正是《論語》的例子。若追根究底的話,學術界也有稱其為“lùn”者,理由皇皇,但對中學整本書閱讀的課堂教學來說,讓學生以漢志記載和書中內容互參而做出判斷即可。書中很少有“語言”以外的純記述,這也從上引漢志記載看得明明白白,學生必然留有深刻的印象:《論語》就是記載跟孔子有直接或間接關系的言論、對話的。我們專門設計這一教學枝干,想必能引起學生對孔子、孔子的三千弟子、七十二賢者、《史記·孔子世家》《論六家要旨》(其中談及“六種學派”,文獻價值極大,有關研究文章頗多)、“禮崩樂壞”的春秋戰國、“諸子爭鳴”局面等的拓展思考,形成一種強烈的閱讀期待。2.道通為一教材《概說》部分對先秦各學派的思想做了集中的解說,極大方便了學生系統認識先秦諸子各學派的思想面貌,其中寫到“孔子思想的核心是禮”,“孔子理想人格的核心是仁”,“不過仁和禮并不是完全一致的”,“孔子還有一個重要思想是義”,“孔子張揚中庸之德,反對‘過與‘不及”,中庸思想不是“折中主義、騎墻主義或者滑頭主義”。在教學中,應緊緊抓住“禮”這一核心思想,禮就是一整套規范,“九思”最能說明禮的約束性、規范性。孔子離開故國,在五十多歲的高齡周游列國是為了宣揚“道”,而道的本質就是“禮樂”,孔子是經世致用的,這在當時其他思想學者是不理解的(第一課中長沮、桀溺的委婉批評,楚狂接輿的以歌為諷),就是因為所遇為“禮崩樂壞”的亂世,他孜孜以求、為之奮斗的就是恢復禮樂文明,所以以禮為中心,其他如圣、仁、愛、知、信、直、勇、剛、慎、恭、藝都是禮的下位近似概念,但凡提及而表示贊揚的地方,它們都等同于“禮”。如第七課“六言六蔽”之“好仁不好學,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學,其蔽也蕩;好信不好學,其蔽也賊;好直不好學,其蔽也絞;好勇不好學,其蔽也亂;好剛不好學,其蔽也狂。”所好皆過之,皆不合禮,避免的辦法就是學,學什么?學禮!再如同一課“恭而無禮則勞,慎而無禮則葸,勇而無禮則亂,直而無禮則絞”說得更明白了,“君子篤于親”“故舊不遺”乃仁的表現,萬民為仁所激勵,仁在這里便是和禮不齟齬的仁。二、實踐設計1.重整章目每一課,先讓學生根據漢志記載對所選章目進行分類整理,比如第七課“好仁不好學,其蔽也愚”,“子曰”類:1、2、3、5、7、9、10;“弟子曰”類:6;“弟子相與言”類:11;“孔子應答弟子時人”類:4、8。再比如第五課“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子曰”類:1、3、4、6、7、9、10;“孔子應答弟子”類:2、5、8。又比如第四課“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子曰”類:6、8、9;“弟子曰”類:7;“孔子應答弟子”類:1、2、3(也可以啟發學生整理為“弟子問仁”,如第三課“子夏問政”“子貢問政”可整理為“弟子問政”)、4、5。這種利用分類的思想進行教學嘗試也不鮮見,如吳泓老師《用“分類”“推理”的方法閱讀<論語>》中廣泛嘗試了分類教學法。如此一來,學生借助圍繞同一主題選編的課文,能更切實通過認識其中記載的內容從而了解《論語》這部書,還能真切體會孔子“萬世師表”、千古至圣、儒學祖師的文化人格魅力。2.內證深圓《論語》內部的記載是對其形成漸進深圓理解的首選,即“互證法”,第二課“當仁,不讓于師”9、12、13章都涉及弟子顏回,直觀的感受是顏回深受孔子寵愛,甚至有些憐愛、敬愛,“賢哉,回也”倒裝重復足見評贊用情至深,“天喪予”的重復不能理解為簡單的哀傷,“非夫人之為慟而誰為”似乎說明顏回無可替代。聯系第五課3章之“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看,顏回的“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便是“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的體現,從而我們會推斷出孔子對顏回“情有獨鐘”在于他的好學、樂道、尚禮,而成為三千分之唯一也足見孔子對學生甚至時人能倡導、發揚、延續自己哪怕知其不可而為之的“禮”多么渴望。另外關于“禮”,課堂上可以布置找出課文中用不同字數語句表達“禮”的作業,學生可以輕而易舉列舉如下:“恕”,“克己復禮”,“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舉直錯諸枉,能使枉者直”,“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只有把文字上或內在關聯的章目真正關聯起來閱讀,才能形成系統在理的閱讀體會,得出更上層樓的結論。3.鮮活真切孔子似乎為學生熟悉,實則非常陌生,只有認真閱讀《論語》,方可感知一個鮮活而非冰冷的“孔子”,閱人無數的“儀封人”見過孔子之后言“天將以夫子為木鐸”,實際上就是類似“東方紅,太陽升,中國出了個毛澤東”的評價,認為孔子可以引導身處無道已久的天下人尋找光明。“長沮、桀溺”又視其為“辟人之士”,顯然以為孔子不如自己“辟世之士”的高明,可是孔夫子明白:“天下有道,丘不與易也”,還是魯國“晨門”說得好,孔子是個“知其不可而為之者”,這些內容讓我們感受到了一個卡爾·雅思貝爾斯所說的能和“蘇格拉底、佛陀、耶穌”并列的“衛道的夫子”。再看看那個對子路發誓曰“天厭之,天厭之”,對言偃承認“前言戲之耳”,對“二三子”說“無隱乎爾,無行不與二三子”,對曾晳講明“何哂由”并一一評點學生的志向……的孔子是一個“可愛的人”。還有那子貢眼里其賢“無得而逾焉”,且“所謂立之斯立,道之斯行,綏之斯來,動之斯和。其生也榮,其死也哀”,顏回心中“仰之彌高,鉆之彌堅。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循循然善誘人,博我以文,約我以禮,欲罷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爾”的孔子就是一位德高學博的“真君子”。一旦到了自己那里,孔子只以“好學”自許,引以為傲的是“為之不厭,誨人不倦”,不敢承受“圣與仁”,“富而可求,雖執鞭之士,吾亦為之。如不可求,從吾所好”,“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明顯就是一個“真實的人”。除孔子形象外,還可從《論語》中了解形形色色的人,只要我們給學生的向導符合人物形象把握的閱讀要求,學生接觸親近書中鮮活形象從而得出真實認識便不難。三、學而知之1.私淑先師把握住孔子贊賞學習、自許好學,也是將《論語》請下經書架、請至身旁來必須清醒的認識,第七課2章“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夫子將人根據對學的態度分為四種,“生而知之者”,即不靠學習就通達的人,“學而知之者”,“困而學之”者和“困而不學”者,第二類和第三類的區別是前者是主動有為積極向往地學,而后者是被動消極迫使著學,當然最末等的就令夫子有些失望了。到底主張學什么呢?據載,孔子是用“六藝”教授學生的,六藝有說指六經的,也有說指“禮樂射御書數”的,總之,我們以為是所好之“古”,即春秋道微世衰、禮崩樂壞以前的文明,實質上核心還是禮。一個人無論對自己“賢賢易色”(楊伯峻《論語譯注》注解中認為“賢賢易色”是對自己的要求),對父母“能竭其力”,對君“能致其身”,對朋友“言而有信”,都是“學”的表現,學什么呢?當然就是老夫子主張的“禮”。孔子也非常憂慮“今人”好學之淡漠,對魯哀公直言顏回死后無“好學者”,有是肯定有的,但大多不符合夫子的要求,“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學是因為“人能弘道,非道弘人”。足見學禮、復禮之難,難怪連備受稱頌的堯舜,夫子也要夸張說“其猶病諸”。領略了孔子好學之性以后學生們豈不是對讀一本書、對讀書有了更堅毅的精神動力了呢?2.作業成全(1)按照漢志記載分類整理、抄寫列舉《論語》記述內容,自己編訂一部《論語選》,對編選思路和標準要做到心中有數,市面上有很多粗制濫造的《論語》選本,學生為了自學《論語》,就不能選編一本自己稱心如意的選本嗎?(2)按照有關章目內容,寫一篇以《孔子和他的學生》為題的人物述評文章,要求必須是借助《論語》中記載的文字總結出的。有閱讀、有體會、有整合,這不是很好地實現了由讀而作嗎?作業完成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