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中考語文二輪文言文復習:論述說理 練習題(含答案解析)_第1頁
2025年中考語文二輪文言文復習:論述說理 練習題(含答案解析)_第2頁
2025年中考語文二輪文言文復習:論述說理 練習題(含答案解析)_第3頁
2025年中考語文二輪文言文復習:論述說理 練習題(含答案解析)_第4頁
2025年中考語文二輪文言文復習:論述說理 練習題(含答案解析)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76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2025年中考語文二輪文言文復習:論述說理專題練習題

古代說理類文章類型多樣,據劉勰《文心雕龍》記載,說理類文體有論、說、奏、議等

二十多種,其內容主要以議論和說理為主,目的是表達作者的情感、觀點和態度等。

論述說理類文言文的特點

i.論點明確,邏輯性強

論述說理類文言文通常圍繞核心觀點展開,如《陳情表》以“報養劉氏”為中心論點,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通過“逆境成才”層層遞進論證。觀點多出現在開頭或結尾(如《誡

子書》開篇“靜以修身,儉以養德”),分論點與中心論點形成總分或遞進關系。

說理文言文常見論點總結

命心力民本思想:①讓利于民,使百姓休養生息;②重視教化,使百姓通情達理;③施

政汨觀行仁政,使百姓安居樂業。

小①憂患意識(居安思危,戒奢以儉);②堅持禮義,要有羞惡廉恥之心;③安貧

義利觀舍生取義,以義為先,重義輕利。

戰爭觀①戰時要善于觀察,把握戰機;②善于把握士氣;③戰爭給百姓帶來的痛苦。

學習觀①求學的態度(勤奮踏實、謙虛低調);②學習的方法(教學相長、善于提問)。

人才觀善于考察人才、發現人才、選拔人才、重用人才。

2.論證嚴謹

運用多種論證方法來證明論點,邏輯嚴密。如《魚我所欲也》,通過“魚”和“熊掌”

的比喻,引出“舍生取義”的論點,接著運用舉例論證,列舉了“一簞食,一豆羹”的事例,

論證了“義”重于“生”的觀點,同時通過對比“向為身死而不受”與“今為宮室之美為之”

等,突出了論點。

常用論證方法判別及其作用

論證方法判斷作用

舉了……的例子,具體、有力地論證了,使文章更具有

舉例論證用事實論據來論證

說服力

第1頁共81頁

引用了……的話,充分、有力地論證了“使論證更具

道理論證用道理論據來論證

有權威性

比喻論證打比方來論證把……比作……,生動、形象地論證了“

對比論證作比較來論證將……和……作對比,突出、強調了…“”的觀點

3.語言犀利,善用修辭

用簡潔而富有表現力的語言表達深刻的道理,往往幾個字或幾句話就能傳達出豐富的思

想。如《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短短九個字,就清

晰地闡述了在戰爭中“人和”的重要性。

論述說理類文言文的閱讀方法

一通讀全文,梳理結構

1.抓關鍵詞:標記“夫”“故”“是以”等邏輯詞,劃分層次(如《雖有嘉肴》以“是

故”“故”為分層標志)。

2.明確行文框架:按“提出論點一論證分析一總結結論”梳理,例如《生于憂患》先

舉事例再推結論。

一抓核心論點與論據

1.找中心句:關注標題、首尾段及作者直接評價(如《陳情表》結尾“臣無祖母,無

以至今日”)。

2.分析論據類型:包括事例(如《魚我所欲也》中“乞人不屑嗟來之食”)、比喻(如

《勸學》以“青出于藍”喻學習)。

首段的作用

內容上:引用了名言作為道理論據/舉了……的例子作為事實論據/運用.…的論

證方法,論證了……的觀點,增加了權威性和說服力;引發讀者的閱讀興趣/引起讀

者的思考;運用排比/比喻/反問的修辭手法,生動形象地論述了……,增加了文章

的可讀性和吸引力。

結構上:照應標題;引出論點/論題,為下文進一步論證奠定了堅實基礎。

第2頁共81頁

--解析論證邏輯

1.因果推理:如《諫太宗十思疏》從“積德義”推導出“垂拱而治”。

2.歸納與演繹:如《得道多助,失道者寡助》從“天時不如地利”歸納出“得道者多

助”。

??結合背景,知人論世

了解文章的創作背景和作者的生平經歷,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文章的思想內容和作者的寫作意

圖。例如《過秦論》,賈誼所處的時代,西漢初期社會經濟凋敝,賈誼通過論述秦王朝的興

衰歷史,旨在為漢文帝提供借鑒,以避免重蹈秦朝滅亡的覆轍。

【練習題】論述說理

一.文言文閱讀(共16小題)

1.(2025?確山縣模擬)閱讀。

【甲】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環而攻之而不勝。夫環而攻之,

必有得天時者矣,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

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

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

至,天下順之。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戰,戰必勝矣。

(選自《孟子》)

【乙】

凡治國之道,必先富民。民富則易治也,民貧則難治也。奚①以知其然也?民富則安鄉

重家,安鄉重家則敬上畏罪,敬上畏罪則易治也。民貧則危鄉輕家,危鄉輕家則敢陵②上犯

禁③,敢陵上犯禁則難治也。故治國常富而亂國長貧是以善為國者必先富民然后治之。

(選自《管子》)

【注】①奚:疑問代詞,相當于“何”。②陵:侵犯,相當于違抗的意思。③犯禁:觸

犯禁令。

(1)下面對兩個文段中加點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IE卿的一項是()

A.“固國不以山溪之險”中的“固”是“使……穩固”的意思,與“汝心之固,固不可

徹”(《愚公移山》)中的“固”意思不同。

第3頁共81頁

B.“多助之至”中的“至”是“極點”的意思,與“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記承天

寺夜游》)中的“至”意思不同。

C.“治”有“治理,統治,管理”“治理得好,安定太平”“修造,建造”“經營”等

義項,根據語境推測,“民富則易治也”中的“治”是“治理得好”的意思。

D.“安”有“安定,安心,安穩,安寧,安全;表示狀態穩定,沒有動蕩或危險”“安

適,安逸;表示生活舒適、滿足”“安居,生活;表示安居樂業,生活穩定”等義項,

根據語境推測,“民富則安鄉重家”中的“安”是“安心,表示狀態穩定”的意思。

(2)請把甲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3)孟子說理氣勢充沛,說服力很強。請以“地利不如人和”為例,簡要賞析。

(4)兩文探討的話題不同,但是總看法是一致的。請結合兩文簡要分析。

2.(2025?中山市校級一模)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甲】

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

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

不為茍得也;死亦我所惡,所惡有甚于死者,故中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則

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惡莫甚于死者,則凡可以辟患者何不為也?由是則生而有

不用也,由是則可以辟患而有不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惡有甚于死者。非獨賢者有

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

一簞食,一豆羹,得之則生,弗得則死。呼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蹴爾而與之,乞

人不屑也。萬鐘則不辯禮義而受之,萬鐘于我何加焉!為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

得我與?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宮室之美為之;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妻妾之奉為之;鄉為

身死而不受,今為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謂失其本心。

(《魚我所欲也》)

【乙】

世祖殂,和士開①威權益盛。高取等言于齊主,請出士開為外任。太后曉之數不許。取

日:“吾受委不掾。今嗣主幼沖,豈可使邪臣在側?”旦日,取將復入諫,妻子咸止之,<

曰:“社稷事重,吾寧死事先皇,不忍見朝廷顛沛②”o至殿門,又有人謂曰:“殿下勿入,

恐有變。”取曰:“吾上不負天,死亦無恨。”入見太后,取執之彌固。出至永巷遇兵執送

第4頁共81頁

華林園令殺之。取久典③朝政,清正自守,朝野冤惜之。

(節選自《資治通鑒》,有刪改)

【注】①和士開:人名。下文高取也為人名。②顛沛:動蕩變亂。③典:主持,掌管。

(1)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語意思相同的一項是

A.所識窮乏者得我與/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B.至殿門/色愈恭,禮愈至

C.故審有所不辟也/出則無敵國外審者

D.吾受委不管/等寡人與

(2)把文中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①使人之所惡莫甚于死者,則凡可以辟患者何不為也?

②吾上不負天,死亦無恨。

(3)請用三條“/”給文中劃波浪線的句子斷句。

出至永巷遇兵執送華林園令殺之

(4)《孟子》文章長于說理,請結合材料一的相關內容探究其說理的技巧。

(5)“本心”一脈相承,它是中國古代仁人志士的精神寫照。請結合上面兩則材料的內

容,說說你對“本心”的理解。

3.(2025?林州市模擬)閱讀下面兩個文段,完成問題。

【甲】

里有回肴,弟食,丕知其旨也;里有至道,弗學,一不知其善也。是故學然后知不足,教

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強也。故曰:教學相長也。《兌命》日

“學學半”,其此之謂乎!

(選自《雖有嘉肴》)

【乙】

人之進道,唯問其志,取必以漸,勤則得多。山雷①至柔,石為之穿;蝎②取至弱,木

為之弊。夫雷非石之鑿,竭非木之鉆,然而能以微脆之形,陷堅剛之體,豈非積漸之致乎?

訓I③曰:“徒學知之未可多,履而行之乃足佳。”政學者所以飾④百行也。

(節選自孔臧《與子琳書⑤》)

【注釋】①露(liu):流滴的水。②蝎(he):木中蠹蟲(蛀蟲)。③訓:教誨,教導。

這里指古人的教導。④飾:同“飭”。整治,修。⑤作者得知兒子孔琳與同學一道講習

《書傳》,異常勤奮,寫了這封家書予以勉勵。

第5頁共81頁

(1)根據語境,參考方法提示,解釋下列加點詞語。

甲文中“雖有毫肴”中的“嘉”字,聯系成語“嘉言善行”理解,可知其意思是①;

根據甲文中“雖有至道”可以推斷出乙文中“山露至柔”的“至”意思是②;

乙文中“敢學者所以飾百行也”中的“故”在《古代漢語詞典》中有“原因”“從前”“因

此”“故意”等義項,在該句中的意思是③。

(2)把甲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是故學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3)結合甲文內容,談談你如何處理自主學習與互助學習的關系。

(4)甲乙兩文都論述了為學之道。請結合兩文中畫波浪線的句子,分析二者使用的論證

方法有何不同。

4.(2025?香洲區校級一模)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問題。

【甲】

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

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

不為茍得也;死亦我所惡,所惡有甚于死者,故審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則

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惡莫甚于死者,則凡可以辟患者何不為也?由是則生而有

不用也,由是則可以辟患而有不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惡有甚于死者。非獨賢者有

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

一簞食,一豆羹,得之則生,弗得則死。呼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蹴爾而與之,乞

人不屑也。萬鐘則不辯禮義而受之,萬鐘于我何加焉!為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

得我與?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宮室之美為之;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妻妾之奉為之;鄉為

身死而不受,今為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為之:是亦不可以己乎?此之謂失其本心。

(選自孟子的《魚我所欲也》)

【乙】

子墨子言①,見染絲者而嘆,曰:染于蒼則蒼染于黃則黃所入者變其色亦.變。五入必而

己則為五色矣。故染不可不慎也!

非獨染絲然也,國亦有染。舜染于許由、伯陽,禹染于皋陶、伯益,湯染于伊尹、仲虺,

武王染于太公、周公。此四王者,所染當,故王天下,立為天子,功名蔽天地。舉天下之仁

義顯人,必稱此四王者。非獨國有染也,士亦有染。其友皆好仁義,淳謹畏令,則家日益,

身日安,名日榮,處官得其理矣,則段干木、禽子、傅說之徒是也。其友皆好矜奮,創作比

第6頁共81頁

周,則家日損,身日危,名日辱,處官失其理矣,則子西、易牙、豎刀之徒是也。詩曰:“必

擇所堪②,必謹所堪”者,此之謂也。

(選自《墨子?所染》,有刪改)

【注釋】①子墨子,是指墨子先生,他是墨家學派的創始人。“子墨子言”就是指墨子

所說的言論或教誨。②堪:當讀為“湛”,浸染之意。

【丙】

辛苦遭逢起一經,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風飄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灘頭說惶恐,零丁洋里嘆零丁。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過零丁洋》)

(1)下列加點詞意思相同的一項是

A.故審有所不辟也生于憂審(《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B.妻妾之奉奉命于危難之間(《出師表》)

C.呼爾而與之未復有能與其奇者(《答謝中書書》)

D.所識窮乏者皆我與得道多助(《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2)下列對【甲】文和【乙】文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甲】文中"一簞食,一豆羹,得之則生,弗得則死。呼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

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舉例論證,從反面論證了“勿使其本心”的觀點。)

B.【乙】文中”見染絲者而嘆”。(“染”的本意是“使物著色”,從全文來看,它的

引申義是“熏陶,沾染”。)

C.【乙】文中“此四王者,所染當,故王天下”。(“王”在這里用作動詞,解釋為“稱

王”,正是他們善于選拔人才,成就了王業)

D.【乙】文中“詩曰:'必擇所堪,必謹所堪'”。(在這里,作者引用《詩經》的句

子,再次強調要謹慎選擇“染料”。)

(3)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①萬鐘則不辯禮義而受之,萬鐘于我何加焉!

②舉天下之仁義顯人,必稱此四王者。

(4)下列對【乙】文中加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染于蒼/則蒼染于黃/則黃所入者變/其色亦變。

B.染于蒼則蒼/染于黃則黃/所入者變/其色亦變。

第7頁共81頁

C.染于蒼則蒼/染于黃則黃/所入者變其色/亦變。

D.染于蒼/則蒼染于黃/則黃所入者變其色/亦變。

(5)根據提示,補全內容。

選擇是一種價值取向。【丙】詩中“①”是文天祥的選擇。

文天祥的選擇與【甲】文中表達的“②的主張是一脈相承的。【乙】文則用染

絲為喻,闡述③對人的影響,提醒人們應謹慎選擇自己的④以追求

高尚的品德和偉大的事業。

(6)孟子、墨子均是雄辯、善辯之人,請結合【甲】【乙】選文,談談二者的辯論藝術

有何相似之處。

5.(2024?江陽區校級二模)比較閱讀下面三則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甲】

富貴不能淫

景春日:“公孫衍、張儀豈不誠大丈夫哉?一怒而諸侯懼,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為大丈夫?子未學禮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

往送之門,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無違夫子!'以順為正者,妾婦之道也。居天

下之廣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與民由之,不得志,獨行其道。富貴不能

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

【乙】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

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過,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慮,而后作;征于色,

發于聲,而后喻。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然后知生于憂患,而死于

安樂也。

【丙】

晁錯論?(節選)

蘇軾

昔者晁錯盡忠為漢②,謀弱山東之諸侯,山東諸侯并起③,以誅錯為名④;而天子不以察,

以錯為之說⑤。天下悲錯之以忠而受禍,不知錯有以取之也⑥。

古之⑦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堅忍不拔之志。昔禹之治水,鑿龍門,決大

第8頁共81頁

河而放之海。方其功之未成也,蓋亦有潰冒沖突可畏之患⑧;惟能前知其當然事至不懼而徐

為之圖是以⑨得至于成功。

注釋:①選自朱明倫。唐宋八大家散文,遼寧人民出版社。晁錯(前200年一前154年),

漢族,潁川(今河南禹州)人,西漢政治家、文學家。政治上,進言削藩,剝奪諸侯王

的政治特權以鞏固中央集權,損害了諸侯利益,以吳王劉潺為首的七國諸侯以“請誅晁

錯,以清君側”為名,舉兵反叛。景帝腰斬晁錯于東市。②昔者晁錯盡忠為漢:從前晁

錯彈精竭慮效忠漢朝。昔者,從前。③并起:一同起兵叛亂。④以誅錯為名:以誅殺晁

錯作為名義。以為,把……作為。⑤而天子不以察,以錯為之說:但漢景帝沒有洞察到

起兵的諸侯的用心,把晁錯殺了來說服他們退兵。⑥天下悲錯之以忠而受禍,不知錯有

以取之也:天下人都為晁錯因盡忠而遭受殺身之禍而悲痛,卻不明白其中一部分是晁錯

自己造成的。以,因為。取,招致。⑦之:用在主、謂語之間,取消句子的獨立性,無

實義。⑧蓋亦有潰冒沖突可畏之患:可能也有決堤、漫堤等可怕的禍患。⑨是以:所以,

因此。

(1)選文中劃線句子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惟能前知其當然/事至不懼/而徐為之圖/是以得至于成功。

B.惟能前知其當然/事至不懼而/徐為之/圖是以得至于成功。

C.惟能前知其當然/事至不懼/而徐為之圖是/以得至于成功。

D.惟能前知其當然/事至不懼/而徐為之圖是以/得至于成功。

(2)對下列句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丈夫之愈也,父命之。冠:行冠禮,表示成人。

B.富貴不能浮。淫:不正當的男女關系。

C.困于心,衡于慮,而后年。作:奮起。這里指有所作為

D.天子不以察。察:詳細調查。洞察。

(3)下列對選文相關內容與寫法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人應該有怎樣的品格與志趣,選文從不同角度回答了這一問題。【丙】文中的蘇軾認

為人應該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堅忍不拔之志。

B.【甲】文中孟子針對景春的觀點,先立后破,先批駁景春的錯誤觀點,然后進行“比

喻論證”,其分析含蓄而幽默,充滿諷刺意味。

C.“居天下之廣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這里的“廣居”“正位”“大道”

第9頁共81頁

三個詞分別喻指“仁”“禮”和“義”。

D.【乙】文的“生于憂患,死于安樂”告訴我們:逆境和憂患不一定是壞事。這是對生

命痛苦的認同以及對艱苦奮斗而獲勝利的精神的弘揚。

(4)把下列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①一怒而諸侯懼,安居而天下熄。

②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堅忍不拔之志。

6.(2024?仁化縣二模)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甲】

舜發于吠畝之中,傅說舉于版筑之間,膠鬲舉于魚鹽之中,管夷吾舉于士,孫叔敖舉于

海,百里奚舉于市。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

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過,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慮,而后作;征于色,發于聲,而后鶴。入則無法家

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然后知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也。

(選自《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1)解釋文中加點詞語的意思。

①傅說舉于版筑之間

②困于心,衡于慮__________________

③征于色,發于聲,而后臉

(2)把文中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①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②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

【乙】

古之所謂豪杰之士者,必有過人之節。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見辱拔劍而起挺身而斗

此不足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臨之而不驚,無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挾持①者甚大,

而其志甚遠也。

觀夫高祖之所以勝,而項籍②之所以敗者,在能忍與不能忍之間而已矣。項籍唯不能忍,

是以百戰百勝,而輕③用其鋒;高祖忍之,養其全鋒而待其弊④,此子房⑤教之也。當淮陰⑥

破齊而欲自王,高祖發怒,見于詞色。由此觀之,猶有剛強不忍之氣,非子房其誰全之?

(選自蘇軾《留侯論》,有刪改)

【注釋】①挾持:內心懷有。②項籍:即項羽。③輕:輕易。④弊:疲弊。⑤子房:張

第10頁共81頁

良,字子房,為漢高祖劉邦的主要謀士。⑥淮陰:指韓信。

(3)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語意思相同的一項是

A.古之所謂豪杰之士者/予謂菊

B.人情有所不能召者/所以動心召性

C.當淮陰破齊而欲自王/實是欲界之仙都

D.見于詞自/征于龜,發于聲

(4)請用“/”給文中畫線的句子斷句。

匹夫見辱拔劍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為勇也

(5)小語和小文正在討論【甲】【乙】兩文的論證思路,請閱讀【甲】【乙】選文,把

下面對話補充完整。

小語:兩文都論述了①,但論證思路有所不同。

小文:是的。【甲】文先列舉了②,論述了③的

觀點,再從正反兩方面論述逆境對成才的作用,最后歸納出中心論點;而【乙】文的論證思

路是先提出中心論點:真正具有豪杰氣概的人,能處變不驚,懂得忍耐,再

④?

7.(2024?濟寧模擬)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問題。

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夫學須靜也,

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淫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治性。年與時馳,

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

(諸葛亮《誡子書》)

吾少受先君之教。能言之年,便召以典文。年九歲,便誨以詩書,然尚猶無鄉人之稱,

無清異之名。今之職位謬恩之加耳非吾力所能致也。吾不如先君遠矣,汝等復不如吾。

咨度弘偉,恐汝兄弟未之能也;奇異獨達,察汝等將無分也。恭為德首,慎為行基,愿

汝等言則忠信,行則篤敬。無口許人以財,無傳不經之談,無聽毀譽之語。聞人之過,耳可

得受,口不得宣,思而后動。若言行無信,身受大謗,自人刑論,豈復惜汝,恥及祖考。思

乃父言,纂乃父教,各諷誦之。

(羊祜《誡子書》)

(1)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第11頁共81頁

A.非學無以廣才廣:增長

B.險躁則不能游性治:治理

C.國人之過聞:聽到

D.思乃父言乃:你的

(2)下列句子中,加點“則”字的意義和用法與例句相同的一項是

例句:淫慢則不能勵精

A.余則縊袍敝衣處其間

B.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

C.入則無法家拂士

D.愿汝等言則忠信,行則篤敬

(3)下列對選文有關內容的解釋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甲文根據“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可概括家風為勤

學立志,修身養性,謙虛謹慎。

B.乙文根據“恭為德首,慎為行基”“無口許人以財,無傳不經之談,無聽毀譽之語。

聞人之過,耳可得受,口不得宣,思而后動”可概括家風為恭謙溫良,潔身自好。

C.在表達方式是運用上,甲文主要以議論為主,乙文側重記敘。

D.甲文用了對比論證,從正面論述“靜”“學”“才”“志”的關系;從反面論述不“靜”

的害處,強調“靜”的重要,勸勉兒子勤學立志,修身養性要從淡泊寧靜中下功夫。乙

文通過自己的親身經歷告誡子女要講究誠信,溫良恭謙。

(4)用現代漢語翻譯下面的句子。

年與時馳,意與日去。

(5)用“/”給下面的句子斷句。(限斷兩處)

今之職位謬恩之加耳非吾力所能致也。

8.(2024?息縣三模)閱讀下面兩個語段,完成問題。

甲: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故雖有名馬,祗辱于奴隸

人之手,駢死于槽楊之間、不以千里稱也。

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馬也,雖有千里之能,

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執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

第12頁共81頁

嗚呼!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

(韓愈《馬說》)

乙:《詩》曰:“濟濟多士,文王以寧。”孔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非虛言

也。陛下乘①四海之眾,曾亡柱干②之固守于四境?殆③開之不廣,取之不明,勸之不篤。《傳》

曰:“土之美者善養禾,君之明者善養士。”中人④皆可使為君子。詔書進賢良,赦小過,

無求備,以博聚英俊⑤。

(節選自《漢書》,有刪改)

【注釋】①秉:執掌。②柱干:比喻擔當重任的人。③殆:大概。④中人:中等資質的

人。⑤英俊:杰出人物。

(1)根據語境,參考方法提示,解釋下列加點詞語的意思。

文言語句方法提示解釋

①力不足語境推斷法:由上文“食不飽”可進行推斷A__________

②必有忠信課內遷移法:小信未孚《曹劌論戰》B___________

③中人皆可使為君子成語推斷法:草木皆兵、有口旨碑c____________

(2)把下面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

(3)甲文結尾“嗚呼!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有什么妙處?

(4)根據語段甲和語段乙的內容,用自己的話填空。

兩個語段都在談人才問題,都認為社會上有人才。人才怎樣才能不被埋沒?語段甲用托

物寓意的寫法,強調①;語段乙用道理論證的論證方法強調

②。

9.(2025?達州模擬)文言文閱讀。

材料一:

君子曰:學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冰,水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繩,以為輪,其曲中規。雖

有槁暴,不復挺有,①使之然也。故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

知明而行無過矣。

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吾嘗踐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登高而招,

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順風而呼,聲非加疾也,而聞者彰。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

第13頁共81頁

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

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備焉。故不

積底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騏驥一躍,不能十步;弩馬十駕,功在不舍。

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

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靖之穴無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摘編自荀子《勸學》)

材料二:

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惑而不從

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生乎吾后,其聞道

也亦先乎吾,吾從而師之。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

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嗟乎!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遠矣,猶且從師而

問焉;今之眾人,其下圣人也亦遠矣,而恥學于師。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為圣,

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于此乎?愛其子,擇師而教之;于其身也,則恥師焉,惑矣。彼童

子之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

焉,或不焉,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巫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士大夫之族,曰

師曰弟子云者,則群聚而笑之。問之,則曰:“彼與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則足羞,

官盛則近諛。”嗚呼!師道之不復,可知矣。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今其智乃反不

能及,其可怪也歟!

圣人無簞師。孔子師鄭子、仁弘、師襄、老聃。鄭子之徒,其賢不及孔子。孔子曰:三

人行,則必有我師。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聞道有先后,術業有專攻,如

是而已。

(摘編自韓愈《師說》)

【注釋】①此處缺字。

(1)文中劃線處有三處需要添加標點,請完成問題。

是故[A]無貴[B]無賤[C]無長[D]無少[E]道之[F]所存[G]師之[H]所存也

(2)關于對文中加點字詞的解讀不正確的一項是

A.者:翻譯成“……的原因”,意思是木條彎曲之后無法復挺的原因是人用外力用力彎

曲。

B.生:此處作動詞,翻譯成“生來”,意思是君子生來就和常人不一樣,能夠很好偽裝

第14頁共81頁

自己。

c.恥:形容詞的意動用法,翻譯成“以……為恥”,描繪當時社會“恥學于師”的不良

風氣。

D.常:文中翻譯成“永久的;固定的”,但是在現代漢語中常常將其翻譯成“平常的”。

(3)下面關于兩則材料的分析錯誤的一項是

A.材料一比喻層出不窮,前半篇幾乎全用譬喻重疊構成,辭采繽紛,令人應接不暇,而

且通篇用排偶句法,也是荀子散文的特點。

B.材料一第三段說明了學習在改變人的素質、提高人的智力方面的重大意義。荀子認為,

學習可以利用外界的事物,向實際學習。

C.材料二發現朝政腐敗,吏制弊端重重,當時的統治階級看不起教書人。在士大夫階層

中存在著不愿求師和“羞于為師”的觀念。

D.材料二開篇提出中心論題,并以教師的職能作用總論從師的重要性和擇師的標準。第

一句冠以“古之”二字表明古人重視師道。

(4)將下面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①吾須臾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吾嘗跋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

②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

(5)材料一強調學習要善于借助外物的力量,而材料二卻強調要虛心向老師有取舍地請

教。二者的主張是否矛盾?請結合文章簡要分析。

10.(2023?濱海縣一模)閱讀回答問題。

君道(節選)

荀子

君者,民之原也;原清則流清,原濁則流濁。故有社稷者而不能愛民,不能利民,而求

民之親愛己,不可得也。民不親不愛,而求為己用,為己死,不可得也。民不為己用,不為

己死,而求兵之勁,城之固,不可得也。兵不勁,城不固,而求敵之不至,不可得也。敵至

而求無危削①,不滅亡,不可得也。危削滅亡之情,舉積此矣,而求安樂,是狂生②者也。

狂生者,不胥③時而落。故人主欲強固安樂,則莫若反④之民;欲附下一民,則莫若反之政;

欲修政美俗⑤,則莫若求其人。彼或蓄積而得之者不世絕⑥。彼其人者,生乎今之世,而志

乎古之道。以天下之王公莫好之也,然而是子獨好之;以天下之民莫為之也,然而是子獨為

之。好之者貧,為之者窮,然而是子猶將為之也,不為少頃輟焉。曉然獨明于先王之所以得

之,所以失之,知國之安危臧否,若別白黑。是其人也大用之則天下為一諸侯為臣;小用之,

第15頁共81頁

則威行鄰敵;縱不能用,使無去其疆域,則國終身無故。故君人者,愛民而安,好士而榮,

兩者無一焉而亡。

注釋:①危削:危險削弱。②狂生:狂妄無知。③胥:同“須”,等待。④反:同“返”,

返回、回到。⑤修政美俗:治理好政事,使風俗淳美。⑥不世絕:世世代代沒有斷絕過。

(1)解釋句中加點的詞語。

①城之凰_________

②不為少壩輟焉

③先王之所以得之

④知國之安危臧冷

(2)用斜線(/)為文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斷句,限3處。

是其人也大用之則天下為一諸侯為臣

(3)用現代漢語翻譯文中畫橫線的句子。

①敵至而求無危削,不滅亡,不可得也。

②故君人者,愛民而安,好士而榮,兩者無一焉而亡。

(4)荀子,儒家代表人物之一,其“君道”與孟子“得道”相通。結合文章內容及孟子

的思想觀點分析“君道”的內涵。

“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

——《孟子》

11.(2025?珠海校級一模)閱讀下面甲、乙兩段選文,完成各題。

【甲】

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

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

不為茍得也;死亦我所惡,所惡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則

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惡莫甚于死者,則凡可以辟患者何不為也?由是則生而有

不用也,由是則可以辟患而有不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惡有甚于死者。非獨賢者有

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

(選自《魚我所欲也》)

【乙】

第16頁共81頁

南唐使者孫晟從帝①至大梁,帝待之甚厚。時召見飲以醇酒間以唐事。晟但言“唐主畏

陛下神武,事②陛下無二心。”及得唐蠟書③,帝大怒,召晟,責以所對不實。晟正色抗辭,

請死而已。問以唐虛實,默不對。十一月乙巳,帝命都承旨曹翰送晟于右軍巡院,翰與之飲

酒數行,更以帝意問之,晟終不言。翰乃謂曰:“有敕,賜相公死。”晟神色怡然,索袍笏,

整衣冠,南向拜日:“臣謹以死報國。”乃就刑。

(選自《世宗征淮南》)

【注釋】①帝:周世宗,后周皇帝。②事:侍奉。③唐蠟書:南唐藏在蠟丸中的密信。

(1)下列句子中加點詞語意思不同的一項是

A.敢不為茍得也敢自號日醉翁也

B.故事有所不辟也生于憂事死于安樂

C.裳以所對不實則蒙攸之、祎、允等之慢

D.帝待之甚厚山川之美

(2)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①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

②唐主畏陛下神武,事陛下無二心。

(3)用“/”為乙文畫波浪線的句子斷句。(斷兩處)

時召見飲以醇酒問以唐事

(4)甲文中“魚”和“熊掌”分別喻指什么?

(5)甲文提出了什么觀點?乙文孫晟的做法能否印證這一觀點,請闡述理由。

12.(2025?老河口市模擬)古詩文聯讀,完成問題。

【甲】

登襄陽城

杜審言

旅客三秋①至,層城四望開。

楚山橫地出,漢水接天回。

冠蓋②非新里,章華③即舊臺。

習池風景異,歸路滿塵埃。

【注釋】①三秋:指九月,即秋天的第三個月。②冠蓋:里名,據《襄陽者舊傳》載,

冠蓋里得名于漢宣帝時。因為當時襄陽的卿士、刺史等多至數十人。冠和蓋都是官宦的

第17頁共81頁

標志。③章華:臺名,春秋時期楚靈王所筑。

【乙】

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故雖有名馬,祗辱于奴隸人之

手,呼死于槽楊之間,不以千里稱也。

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馬也,雖有千里之能,

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執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

嗚呼!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

(韓愈《馬說》)

【丙】

七月三日,將仕郎②守③國子④四門博士⑤韓愈,謹奉節尚書⑥閣下:

士之能享大名、顯當世者,莫不有先達⑦之士、負天下之望者為之前⑧(①)。士之能

垂休光⑨照后世者,亦莫不有后進之士、負天下之望者,為之后焉。莫為之前,雖美而不彰;

莫為之后,雖盛而不傳。星二人者未始丕相須物也然而壬亙載乃二相遇焉。

側聞閣下抱不世之才,豈愈所謂其人(②)?愈雖不才,其自處不敢后于恒人?,謹獻

舊所為文一十八首,如賜覽觀,亦足知其志之所存。愈恐懼再拜。

(節選自韓愈《與于襄陽①書》)

【注釋】①于襄陽:即于^(di),襄陽人,以郡望稱,故稱于襄陽。②將仕郎:散官

名。③守:署理。④國子:國子監。⑤四門博士:學官名。⑥尚書:指于由直。⑦先達:

有德行學問的前輩。⑧前:指導引薦。⑨休光:盛美的光華。⑩相須:相互需要。?恒

人:常人,一般的人。

(1)【甲】詩頷聯“楚山橫地出,漢水接天回”寫出了景象曠遠、雄偉壯麗的襄陽山水,

同樣寫山水,李白在《送友人》一詩中用“,”寫出送別

時輕快明麗之景。

(2)【甲】詩【乙】文都暗含了作者對個人際遇的感慨,遭遇貶謫的杜審言以

“"(引用詩句作答,限五字)表達自己無所歸屬的悲哀之情,而韓愈則

借《馬說》含蓄表達自己之情。

(3)請參考“方法提示”,解釋表格中加點文言詞語。

文言詞語方法提示。解釋

第18頁共81頁

期死字形推斷法:由“馬”和“并”組成A

于槽楊之間

謹奉節尚書閣查閱字典法:①裝訂成冊的著作;②B(填

下信件;③書寫。序號)

星二遷移課內法:星鳥也,海運則將徙于c

人者南冥

雖美而不彰聯系成語法:相得益彰D

(4)選擇合適的文言詞語填在【丙】文中①②的括號里。(只填序號)

A.矣

B.哉

C.也

D.焉

(5)請為【丙】文中畫波浪線的句子斷句(用“/”標示,限兩處)。

是二人者未始不相須也然而千百載乃一相遇焉。

(6)翻譯【乙】文中畫橫線的句子。

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7)你從【乙】文中讀出了韓愈怎樣的人才觀?你同意作者的觀點嗎?請簡述理由。

(8)【丙】文中的韓愈通過哪些行動來主動表現自己,展現自己的才能?

13.(2025?豐順縣模擬)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甲】

舜界于吠畝之中,傅說舉于版筑之間,膠鬲舉于魚鹽之中,管夷吾舉于士,孫叔敖舉于

海,百里奚舉于市。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

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過,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慮,而后作;征于色,發于聲,而后喻。入則無法家

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然后知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也。

(選自《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1)解釋文中加點字詞的意思。

①舜發于吠畝之中

②人恒過__________

第19頁共81頁

③衡于慮__________________

(2)把文中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①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②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

【乙】

昭王①既息民繕兵,復欲伐趙。武安君②曰:“不可。長平之事③,秦軍大克,趙軍大破;

秦人歡喜,趙人畏懼。秦民之死者厚葬,傷者厚養,勞者相饗,飲食鋪饋,以靡其財;趙人

之死者不得收,傷者不得療,涕泣相哀,勒力同憂,耕田疾作,以生其財。今王發軍雖倍其

前臣料趙國守備亦以十倍矣。趙自長平已來,君臣憂懼,早朝晏退,卑辭重幣,四面出嫁,

結親燕、魏,連好齊、楚,積慮并心,備秦為務。其國內實,其交外成。當今之時,趙未可

伐也。”

王曰:“寡人既以興師矣。”乃使五校大夫王陵④將而伐趙。陵戰失利,亡五校。王欲

使武安君,武安君稱疾不行。

(節選自《戰國策?中山策》,有刪改)

【注】①昭王:戰國時期秦國國君。②武安君:指秦國名將白起。③長平之事:公元前

260年,秦國與趙國在長平(今山西省晉城高平市西北)發生的戰事。④五校大夫王陵:

五校大夫,官職。王陵,秦國大將。校,軍隊編制單位。

(3)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語意思相同的一項是

A.復欲供趙/齊師俅我

B.昭王既用民繕兵/北山愚公長昆曰

C.以靡其財/望其旗摩

D.亡五校/今宰亦死

(4)請用“/”給文中畫線的句子斷句。

今王發軍雖倍其前臣料趙國守備亦以十倍矣

(5)甲文表達了什么觀點?乙文中“趙未可伐也”印證了甲文哪個觀點?請結合選文內

容,簡要分析。

14.(2024春?大豐區月考)閱讀下面兩篇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甲】雖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也。是故學然后知不

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強也。故曰:教學相長也。

(節選自《禮記》)

第20頁共81頁

【乙】善學者,師逸①而功倍,又從而庸②之。不善學者,師勤而功半,又從而怨之。

善問者如攻③堅木,先其易者,后其節目④,及其久也,相說以解。不善問者反此。善待問

者如撞鐘,叩之以小者則小鳴,叩之以大者則大鳴,待其從容,然后盡其聲。不善答問者反

此。此皆進學之道也。

(節選自《禮記》)

【注】①逸:安閑,這里指費力小。②庸,歸功。③攻:治,指加工處理木材。④節目:

“節”是指樹的枝干交接處,“目”是指紋理不順處,泛指節疤。

(1)解釋下列句中加點字。

①雖有至道

②軍政學然后知不足

③您后盡其聲

④或其久也

(2)用現代漢語翻譯下列句子。

①知困,然后能自強也。

②此皆進學之道也。

(3)兩篇文章都談到了如何學習,說說【甲】【乙】兩文分別用了哪些論證方法,各自

論證了怎樣的觀點。

15.(2023秋?東平縣校級月考)閱讀下面的文段,完成下列各題。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