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2024年中考古詩文備考
闡說事理和見解
教材相關必讀篇目:《馬說》《愛蓮說》
文體小貼士
說,是古代的一種議論性文體。從內容上看,“說”可以敘述事情,可以說
明事物,也可以發表議論。大多是一事一議,要求說出作者對某個問題的深刻見
解。初中階段所學的“說”有《馬說》《愛蓮說》等。
“說”這種文體的主要特點是闡述某一事物、某一問題的義理。如韓愈的
《師說》是闡明師這種職業的道理;柳宗元的《捕蛇者說》是闡明捕蛇者為什么
要以捕蛇為業的道理。
“論”與“說”的界限很難分得那么清楚。一般地說人物論、史論等莊重一些的內容,大都采取“論”
這種體裁;一些接近于文學散文的“說”,常常不采取“論”這種體裁,如周敦頤的《愛蓮說》,就不能
改為《愛蓮論》
?J*T考題陣營
(2022?廣東?統考中考真題)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故雖有名馬,祗辱于奴隸人之手,駢死于槽
楊之間,不以千里稱也。
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馬也,雖有千里之能,食不飽,力不
足,才美不外見,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執策而順之,曰:“天下無馬!”嗚呼!其真
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
(韓愈《馬說》)
1.解釋文中加點詞語的意思。
(1)管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2)孽之不以其道()(3)執策而畸之()
2.把文中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故雖有名馬,祗辱于奴隸人之手,駢死于槽楊之間,不以千里稱也。
答:
(2022?湖南永州?統考中考真題)閱讀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題。
【甲】
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故雖有名馬,祗辱于奴隸人之手,駢死于槽
物之間,不以千里稱也。
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馬也,雖有千里之能,食不飽,力不
足,才美不外見,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執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嗚呼!其真
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
(選自《馬說》)
【乙】
時先主屯新野,徐庶見先主,先主器》之,謂先主曰:“諸葛孔明者,臥龍也,將軍豈愿見之乎?”先
主曰:“君與俱來。”庶曰:“此人可就見,不可屈致②也。將軍宜枉駕③顧之。”由是先主遂詣亮,凡三
往,乃見。
(選自《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
【注釋】①器:用作動詞,器重,重視。②屈致:委屈(他),召(他上門)來。③枉駕:屈尊,這
是請別人到某處去時的客氣話,枉,委屈,駕,車馬。
(1)下列句子朗讀停頓正確的一項是()
A.然/后有千里馬B.故/雖有名馬
C.將軍豈/愿見之乎D.不/可屈致也
(2)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A.耐伯樂不常有/鳴之血不能通其意
B.馬本千里者/將軍宜枉駕顧之
C.才美不外用/徐庶如先主
D.策之不以其道/執策而臨之
(3)下列對【甲】【乙】兩文的理解與分析不恰當的一項是()
A.【甲】文雖為馬說卻意不在馬,而是作者借說馬來抒發自己懷才不遇的憤懣之情。
B.【乙】文從側面襯托出諸葛亮的非凡才智以及他絕不奉迎、為人謹慎的性格特點。
C.【甲】【乙】兩文的表達都是以議論和抒情為主,說理深刻,論證有力,情感鮮明。
D.【甲】文諷刺了統治者摧殘人才的現象,【乙】文則表現了劉備善于納諫和禮賢下士。
(4)請將下列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①一食或盡粟一石。
答:
②由是先主遂詣亮。
答:
(2022?四川瀘州?統考中考真題)閱讀下列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甲】
馬說
唐韓愈
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故雖有名馬,祗辱于奴隸人之手,駢死于槽
楊之間,不以千里稱也。
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馬也,雖有千里之能,食不飽,力不
足,才美不外見,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執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嗚呼!其真
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
【乙】
愛蓮說
北宋周敦頤
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晉陶淵明獨愛菊。自李唐來,世人甚愛牡丹。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
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凈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
予謂菊,花之隱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貴者也;蓮,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愛,陶后鮮有聞。蓮之
愛,同予者何人?牡丹之愛,宜乎眾矣。
【丙】
問說(節選)
清劉開
君子之學必好問。問與學,相輔而行者也。非學無以致疑,非問無以廣識;好學而不勤問,非真能好
學者也。理明矣,而或不達于事;識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細,舍問,其奚決焉?
賢于己者,問焉以破其疑,所謂“就有道而正”也。不如己者,問焉以求一得,所謂“以能問于不能,
以多問于寡”也。等于己者,問焉以資切磋,所謂交相問難,審問而明辨之也。《書》不云乎?“好問則
裕。”孟子論:“求放心”,而并稱曰“學問之道”,學即繼以問也。子思言“尊德性”,而歸于“道問
學”,問且先于學也。
是己而斐人俗之同病學有未達強以為知理有未安安以臆度如是則終身幾無亙問之事。一賢于己者,忌之
而不愿問焉;不如己者,輕之而不屑問焉;等于己者,狎之而不甘問焉,如是,則天下幾無可問之人。
智者千慮,必有一失。圣人所不知,未必不為愚人之所知也;愚人之所能,未必非圣人之所不能也。
理無專在,而學無止境也,然則問可少耶?《周禮》,外朝以詢萬民,國之政事尚問及庶人,是故貴可以
問賤,賢可以問不肖,而老可以問幼,唯道之所成而已矣。
孔文子不恥下問,夫子賢之。古人以問為美德,而并不見其有可恥也,后之君子反爭以問為恥,然則
古人所深恥者,后世且行之而不以為恥者多矣,悲夫!
4.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完全正確的一項是()
A.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學有未達強/以為知理/有未安/妄以臆度/如是/則終身幾無可問之事
B.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學有未達/強以為知/理有未安/妄以臆度/如是/則終身幾無可問之事
C.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學有未達/強以為知理/有未安妄/以臆度/如是則終身/幾無可問之事
D.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學有未達強/以為知理/有未安妄/以臆度/如是則終身/幾無可問之事
5.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是馬也,雖有千里之熊能:才能
B.牡丹之愛,宜乎眾矣宜:應當
C.賢于己者,問焉以吸其疑破:破解
D.孔文子不恥下問,夫子賢之恥:恥辱
6.下列對三篇選文的理解和分析有誤的一項是()
A.“說”是古代一種議論文體,寫法不拘一格。甲乙丙三文都運用托物寓意的寫法,表達作者鮮明的
觀點,抒發高雅的情趣。
B.甲文作者借千里馬表達了“有了伯樂,才能發現人才”的觀點,寄寓了作者對人才受到屈辱、被埋
沒的感慨、悲憤之情。
C.乙文通過對蓮的形象和品質的描寫,歌頌了蓮花堅貞高潔的品格,表現了作者潔身自愛的人格和對
追名逐利的世態的厭惡。
D.丙文第一自然段提出“君子之學必好問”的中心論點,分析了“問”與“學”的關系,后面幾段主
要闡明了“問”的重要性。
7.用現代漢語翻譯文中畫橫線句子。
(1)香遠益清,亭亭凈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
答:
(2)非學無以致疑,非問無以廣識。
答:
(2023?湖南懷化?統考中考真題)【甲文】
愛蓮說
(宋)周敦頤
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晉陶淵明獨愛菊。自李唐來,世人甚愛牡丹。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
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凈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
子謂菊,花之隱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貴者也;蓮,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愛,陶后鮮有聞。蓮之
愛,同予者何人?牡丹之愛,宜乎眾矣!
【乙文】
君子亭記
(明)王守仁
陽明子①既為何陋軒,復因軒之前營,架楹為亭,環植以竹,而名之曰"君子”。曰:“竹有君子之道
四焉,中虛而靜,通而有間,有君子之德。外堅而直,貫四肢而柯葉無所改,有君子之操。應蟄②而出,遇
伏?而隱,雨雪晦明,無所不宜,有君子之明。清風時至,玉聲珊然,中采齊而協肆夏,揖遜俯仰,若洙、
泗④群賢之交集;風止籟靜,挺然特立,不撓不屈,若虞廷群后端冕正笏⑤,而列于堂隆之側,有君子之容。
竹有是四者,而以‘君子'名,不愧于其名;吾受有竹焉而因以竹名名不愧于吾亭。一”.
(節選自《王陽明散文選譯》)
【注】①陽明子:即王守仁,明代哲學家,被貶至貴州龍場,自建居所,命名為何陋軒。②蟄:二十
四節氣之“驚蟄”。③伏:暑天。④洙、泗:二水名,流經山東曲阜,孔子與弟子習禮之地。⑤正笏:恭
敬地拿著上朝的笏板。
8.用“/”給乙文劃波浪線的句子斷句。(限兩處)
吾亭有竹焉而因以竹名名不愧于吾亭
9.下列加點字詞的解釋有誤的一項是()
A.濯清漣而不妖(洗)B.貫四時?而柯葉無所改(四季)
C.陶后鮮有聞(新鮮)D.無所不宜(合適)
10.用現代漢語翻譯文中劃橫線的句子。
(1)香遠益清,亭亭凈植
答:
(2)竹有是四者,而以‘君子'名,不愧于其名
答:
11.甲乙兩文都提到了君子,請用自己的語言談一談你心目中的君子應該具備哪些美好品質。(至少
提出三點)
答:
(2022?重慶?統考中考真題)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愛蓮說
周敦頤
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菩。晉陶淵明獨愛菊。自李唐來,世人甚愛牡丹。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
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至清,亭亭凈稹,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
予謂菊,花之隱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貴者也;蓮,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愛,陶后鮮有聞。蓮之
愛,同予者何人?牡丹之愛,宜乎眾矣。
1.下列各項對文中加點詞語的意思推斷不正確的一項是()
A.“蕃”,《說文解字》解釋為:從帥番聲,草茂也,引申為“眾多”。由此可知,“可愛者甚蕃”
中“蕃”的意思為“多”。
B.“蔓”在“青樹翠蔓”中是“藤蔓”的意思,互文印證,可知“不蔓不枝”中的“蔓”也是“藤蔓”
的意思。
C.“精益求精”中的“益”是“更加”的意思,據此推斷,“香遠益清”中的“益”也是“更加”的
意思。
D.查閱詞典,“植”有以下義項:①栽種;②豎立;③生長。結合語境,可知“亭亭凈植”中的“植”
是“豎立”的意思。
2.用現代漢語翻譯下面的句子。
(1)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
答:
(2)菊之愛,陶后鮮有聞。
答:
3.下列對文章內容和寫法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A.本文第一段主要描寫蓮花,第二段對蓮、菊和牡丹的不同品性進行比較和評論。
B.作者賦予了蓮花豐富的象征意味,“香遠益清,亭亭凈植”象征君子孤傲獨立的品質。
C.“予獨愛蓮”一句,作者直抒胸臆,表明自己要像蓮花一樣潔身自好、堅強不屈。
D.作者以“牡丹之愛”反襯“蓮之愛”,意在諷刺官場污濁、世人逃避現實的社會現象。
4.選文與下列鏈接材料對蓮的描寫和表達的情思有何不同?請比較分析。
【鏈接材料】
曲池荷
盧照鄰?
浮香②繞曲岸?,圓影?覆華池外
常恐秋風早,飄零⑥君不知。
[注]①盧照鄰,“初唐四杰”之一,才華出眾,但命運多舛,長期飽受病痛折磨,英年早逝。②浮香:
荷花的香氣。③曲岸:曲折的堤岸。④圓影:圓圓的荷葉。⑤華池:美麗的池子。⑥飄零:墜落,飄落。
答:
(2022?湖南常德?中考真題)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愛蓮說
周敦頤
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晉陶淵明獨愛菊。自李唐來,世人甚愛牡丹。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
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凈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
予謂菊,花之隱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貴者也;蓮,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愛,陶后鮮有聞。蓮之
愛,同予者何人?牡丹之愛,宜乎眾矣!
12.下列句子中加點詞意義相同的一項是()
A.不蔓不枝/青樹翠季B.香遠亞清/自以為大有所垂
C.予謂菊/秦王謂唐雎日D.直乎眾矣/誠宜開張圣聽
13.用“/”給下面的句子劃分節奏。(只畫一處)
晉陶淵明獨愛菊
14.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為現代漢語。
答:
15.你從“蓮之愛,同予者何人”中讀出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答:
16.依據上文,談談“出淤泥而不染”的君子人格的現實意義。
琴-
拓展訓練
(一)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驥不稱其力,稱其德也。臣有二馬,故常奇之。日啖豆至數升,飲泉一斛,然非清潔寧餓死不受,介
胄?而馳,其初若不甚穿。比行百余里,始振鬣②長鳴,奮迅示駿,自午至酉,州可二百里。褫?鞍甲而不息、
不汗,若無事然。此其為馬受大而不茍取力裕而不求逞致遠之材也。值復襄陽,平楊么,不幸相繼以死。
今所乘者不然。日所受不過數升,而秣不擇粟,飲不擇泉,攬轡未安,踴躍疾驅,甫百里,力竭汗喘,殆
欲斃然。此其為馬,寡取易盈,好逞易窮,弩鈍之材也。”帝稱等。
(選寶岳飛(論馬))
【注】①介胄:披鎧甲戴頭盔。②鬣:馬頸上的長毛。③褫(chi):解除。
1.請用三條“/”給文中畫線的句子斷句。
此其為馬受大而不茍取力裕而不求逞致遠之材也
2.解釋文中加點詞語的意思。
(1)常奇之:
(2)其初若不甚速:o
(3)簿可二百里:
(4)帝稱春
3.翻譯句子
(1)然非精潔則寧餓死不受。
答:
(2)力竭汗喘,殆欲斃然。
答:
4.結合《馬說》和本文,簡要分析如何發揮“千里馬”的才能。
答:
5.下列關于文化常識的表述,錯誤的一項是()
A.端午節是我國傳統節日,該節日與紀念屈原有關,有賞菊花、吃粽子、賽龍舟等習俗。
B.律詩習慣上稱第一聯為首聯,第二聯為頷聯,第三聯為頸聯,第四聯為尾聯。
C.“社”是土地神,“稷”是谷神。古代文化中,常用“社稷”作為國家的代稱。這樣的代稱還有很
多,如:“桑梓”代指家鄉,“廟堂”代指朝廷,“汗青”代指史冊。
D.《禮記》是戰國至秦漢間儒家論著的匯編,相傳是西漢經學家戴圣編纂的。
(二)閱讀下文,完成下面小題。
鴨沼荷香(節選)
余生甫里,即以唐陸天隨而得名。天隨隱居不仕,自號甫里先生。歿后,亮節高風,里人思之不置。
以先生生平固喜鴨,乃鑿池沼,于池畔另辟鴨舍,方塘如鑒,一水漂澗。蓄白鴨數頭,修潔可愛。紅衣翠
蓋間,點綴以白羽翩趾,亦復不俗。中央筑一亭曰“清風亭”,東西通以小橋,四周環植榆柳桃李,盛夏
新綠怒生。碧陰覆檐際,窗根四敞,涼飆颯然。
池種荷花,紅白相半,清芬遠徹,風晨月夕,煙晚露初,領略尤勝。每歲六月二十四日,為荷花祝生
日。觀荷之約,以花開為始,三日一會,肴核以四蕉為度,但求率真,毋侈華靡。甫里本屬水多,多菱焚
之屬。沉李浮瓜,調冰雪藕之外,青紅錯雜,堆置盤中,亦堪解署。
余定蓮為君子之花,具有四德:香清,韻遠,品潔,色純;乃不解阿諛者流,以高人靜士之容。
(作者:王韜有改動)
1.解釋下面句中加點的詞。
(1)領略尤勝(2)多菱英之展
2.翻譯下面的句子。
四周環植榆柳桃李,盛夏新綠怒生。
答:
3.聯系周敦頤的《愛蓮說》,說說作者為何稱“蓮為君子之花”。
答:
4.花草樹木常常啟迪人們的思考,請選一種植物,用“托物言志”的寫法,寫出其特征及喻意(可不
使用文言文)。
答:
備考方略
一、作家與作品背景
1.《馬說》的作者韓愈,是唐代著名的文學家、哲學家,被尊為“唐宋八大家”之首。他對文學、思
想、哲學等領域都有深遠的影響。
2.《愛蓮說》的作者是周敦顧,北宋時期著名的哲學家、思想家,被認為是理學派的開山鼻祖。
二、主題思想
1.《馬說》通過描述千里馬的悲慘遭遇,表達了作者對人才被埋沒的憤懣,同時也對統治者不識人才、
摧殘人才進行了諷刺。
2.《愛蓮說》則通過描繪蓮花的純潔、高雅,表達了作者對美好品德的追求和崇尚,同時也體現了作
者對世俗態度的批判。
三、藝術特色
1.《馬說》在寫作上采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通過對馬的描繪來抒發自己的情感和見解。語言質樸自
然,又不失磅礴大氣。
2.《愛蓮說》則運用了借景抒情的寫法,將情感融入到對蓮花的描寫中,表現出清新自然的語言風格。
同時,文中的比喻、擬人等修辭手法也十分精妙。
四、備考要點
1.詞匯積累:重點掌握兩篇文言文中的重要實詞、虛詞及其含義和用法,如“食”、“鳴”、“辱”
等。
2.特殊句式:理解并掌握被動句、省略句等特殊句式的特點,如“祗辱于奴隸人之手”、“牡丹之愛,
宜乎眾矣”等。
3.內容理解:深入理解兩篇文言文的主題思想和藝術特色,能夠準確把握作者的情感和觀點。
4.實踐應用:通過仿寫、擴寫等方式,運用所學知識進行寫作訓練,提高文言文寫作水平。
5.模擬測試:收集或編制與這兩篇文言文相關的模擬試題,進行有針對性的練習和檢測。同時總結答
題技巧,提高解題效率。
五、總結
通過以上的備考策略,考生可以全面提高對《馬說》和《愛蓮說》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在備考過程中,
考生應注重積累詞匯、理解特殊句式、深入理解主題思想和藝術特色等方面的學習。同時,結合實踐應用
和模擬測試等方法,不斷提高自己的文言文閱讀和寫作水平,為中考文言文考試做好充分準備。
參考答案
考題陣營
(2022?廣東?統考中考真題)
【答案】L(1)同“飼”,喂(2)用馬鞭驅趕(3)面對2.因此,即使是很名貴的
馬,也只能在奴仆的手下受到屈辱,(和普通馬)一同死在馬槽之間,不以千里馬而著稱。
【解析】L本題考查重點文言詞語在文中的含義。理解文言詞語的含義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
詞類活用、一詞多義和古今異義詞等。
(1)“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的句意是:飼養馬的人不懂得它有能日行千里的能力而像普通的
馬來喂養它。食:)同“飼”,喂。
(2)“策之不以其道”的句意是:驅使千里馬不能按照正確的方法。策:原指馬鞭,這里是動詞,用
馬鞭驅趕。
(3)“執策而臨之”的句意是:拿著馬鞭面對著千里馬。臨:面對。
2.本題考查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解答此類題目尤其要注意一詞多義、古今異義詞、通假字等特殊
的文言現象,重點實詞必須翻譯到位。同時,還要注意查看有無特殊句式。在此題中,要注意“故(所以)、
雖(即使)、祗(只、僅)、辱(受辱)、于(在)、奴隸人(奴仆)、駢死(一同死)”的意思,必須
翻譯出來。
【點睛】參考譯文:
世上先有伯樂,然后才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但是伯樂不常有。因此即使有名貴的馬,只能辱沒在
馬夫的手里,跟普通的馬一同死在槽楊之間,不以千里馬著稱。
日行千里的馬,吃一頓有時能吃盡一石糧食。飼養馬的人不懂得它有能日行千里的能力而像普通的馬
來喂養它。這樣的馬,雖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但吃不飽,力氣不足,才能和品德就顯現不出來。想要和
普通的馬等同尚且不可能,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驅使千里馬不能按照正確的方法;喂養它,不能夠充分發揮它的才能;聽千里馬嘶鳴,卻不能懂得它
的意思,只是握著馬鞭站到它的跟前,說:“天下沒有千里馬!”唉,難道(這世上)是真的沒有千里馬
嗎?恐怕是真的不認識千里馬吧!
(2022?湖南永州?統考中考真題)
【答案】(1)B
(2)A
(3)C
(4)①吃一頓有時能吃盡一石糧食。
②于是劉備親自前往拜訪諸葛亮。
【詳解】(1)本題考查文言文朗讀停頓。
A.“然后”是連詞,正確停頓為“然后/有千里馬”;
C.“將軍”為主語,正確停頓為“將軍/豈愿見之乎”;
D.意思是:不可隨便召他來。正確停頓為“不可/屈致也”。
故選B。
(2)本題考查文言文詞語的意義和用法。
A.都是“表轉折,卻”;
B.定語后置的標志,不譯/代詞,他;
C.動詞,同“現”,顯露/動詞,拜見;
D.名詞用如動詞,用馬鞭驅趕/名詞,馬鞭;
故選Ao
(3)本題考查對文章內容的理解。
C.有誤,乙文主要運用的是記敘和描寫。選項“【甲】【乙】兩文的表達都是以議論和抒情為主”的
理解是錯誤的。
故選Co
(4)本題考查翻譯文言語句的能力。解答時一定要先回到語境中,根據語境讀懂句子的整體意思,找
出關鍵實詞、虛詞,查看有無特殊句式。尤其要注意一詞多義、古今異義詞、通假字等特殊的文言現象,
重點實詞必須翻譯到位。翻譯時要做到“信、達、雅”。
(1)句中的“一食(吃一頓)、或(有時)、盡(吃盡)”幾個詞是重點詞語。
(2)句中的“由是(于是)、遂(就)、詣(拜訪)”幾個詞是重點詞語。
【點睛】參考譯文:
【甲】世上先有伯樂,然后才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但是伯樂不常有。因此即使有名貴的馬,只能
辱沒在馬夫的手里,跟普通的馬一同死在槽楊之間,不以千里馬著稱。
日行千里的馬,吃一頓有時能吃盡一石糧食。飼養馬的人不懂得它有能日行千里的能力而像普通的馬
來喂養它。這樣的馬,雖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但吃不飽,力氣不足,才能和品德就顯現不出來。想要和
普通的馬等同尚且不可能,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驅使千里馬不能按照正確的方法;喂養它,不能夠充分發揮它的才能;聽千里馬嘶鳴,卻不能懂得它
的意思,只是握著馬鞭站到它的跟前,說:“天下沒有千里馬!“唉,難道(這世上)是真的沒有千里馬
嗎?恐怕是真的不認識千里馬吧!
【乙】其時劉備正駐軍新野縣。徐庶謁見劉備,劉備對他十分器重,徐庶對劉備說:“諸葛孔明這人,
是‘臥龍’啊!將軍想不想見見他?”劉備說:“你陪他一道來吧!”徐庶說:“此人只能拜訪他,不可
隨便召他來。將軍您應該屈尊去看望他才好。”于是劉備親自前往拜訪諸葛亮,一連去了三次,才得以相
見。
(2022?四川瀘州?統考中考真題)
【答案】4.B5.D6.A7.(1)香氣遠播更加清香,筆直潔凈地立在水中。人們只能遠
遠地觀賞而不能靠近賞玩它啊。
(2)不學就不會發現疑問,不問就不能增長知識。
【解析】4.本題考查斷句。
根據文言文斷句的方法,先梳理句子大意,分清層次,然后斷句,反復誦讀加以驗證。句意為:認為
自己對,別人不對,(這是)世俗人的共同毛病,學習有未貫通(不理解的地方),(卻)偏偏以為理解,
(所持的)道理有不穩妥(的地方),(卻)胡亂地憑主觀猜測,像這樣,就終生幾乎(都)沒有(什么)
可問的事(了)。根據句意可直接斷句為: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學有未達/強以為知/理有未安/妄以臆度
/如是/則終身幾無可問之事。
故選B。
5.D.句意:孔文子不以向比他低下的人請教為恥辱,孔子認為他道德學問高。恥,以……為恥。
故選D。
6.A.“甲乙丙三文都運用托物寓意的寫法”有誤,丙文并沒有用到托物寓意的寫法。“抒發高雅的
情趣”有誤,甲文寄寓了作者對人才受到屈辱、被埋沒的感慨、悲憤之情。丙文論證了“君子之學必好問”
的觀點。
故選Ao
7.本題考查文言翻譯。要求:完整,流暢,準確。重點字詞:
(1)益,更加;植,豎立;而,表轉折;褻,親近卻不莊重。
(2)非學,不學習;無以,沒有什么可以拿來,沒辦法;致疑,提出疑難;廣識,增長知識。
【參考譯文】
【甲】世上先有伯樂,然后才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但是伯樂不常有。因此即使有名貴的馬,只
能辱沒在馬夫的手里,跟普通的馬一同死在槽楊之間,不以千里馬著稱。
日行千里的馬,吃一頓有時能吃盡一石糧食。飼養馬的人不懂得它有能日行千里的能力而像普通的馬
來喂養它。這樣的馬,雖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但吃不飽,力氣不足,才能和品德就顯現不出來。想要和
普通的馬等同尚且不可能,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驅使千里馬不能按照正確的方法;喂養它,不能夠充分發揮它的才能;聽千里馬嘶鳴,卻不能懂得
它的意思,只是握著馬鞭站到它的跟前,說:“天下沒有千里馬!”唉,難道(這世上)是真的沒有千里
馬嗎?恐怕是真的不認識千里馬吧!
【乙】水上、陸地上各種草本木本的花,值得喜愛的非常多。晉代的陶淵明只喜愛菊花。從李氏唐
朝以來,世上的人十分喜愛牡丹。而我唯獨喜愛蓮花從淤泥中長出卻不被污染,經過清水的洗滌卻不顯得
妖艷。它的莖內空外直,不生蔓不長枝,香氣遠播更加清香,筆直潔凈地立在水中。人們只能遠遠地觀賞
而不能靠近賞玩它啊。
我認為菊花,是花中的隱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貴者;蓮花,是花中品德高尚的君子。唉!對于菊花
的喜愛,陶淵明以后就很少聽到了。對于蓮花的喜愛,像我一樣的還有什么人呢?對于牡丹的喜愛,當然
就很多人了!
【丙】一個有見識的人,他做學問必然喜歡向別人提問請教。“問”和“學”是相輔相成地進行的,
不‘'學”就不能提出疑難,不“問”就不能增加知識。喜愛學習卻不多問,不是真的喜愛學習的人。道理
明白了,可是還不能應用于實際,認識了那些大的(原則、綱領、總體),可是還可能不了解那些細節,
(對于這些問題)除了問,怎么能解決問題呢?
(對于)比自己道德才能高的人,向他們問,借以破除那疑問,(這就是孔子)所說的到有道德有
學問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對于)不如自己的人,向他們問,借以求得一點正確的見解,(這就是曾子)
所說的以高才能向低才能(的人)問,以道德高知識多向道德低知識少(的人)問。(對)同自己水平相
等的人,向他們問,借以共同研究,(這就是《中庸》)所說的互相詰問,詳細地考察,明確地分辨它。
《尚書》不是說嗎?“喜愛問(的人,學問知識)就豐富。”孟子論述:”找回自己的放縱散漫的心”(的
時候),并提“學問之道”,“學”之后(就)緊跟著“問”。子思談“重視品德修養”(時),歸結到
要(好)問(勤)學,(在他的提法中)“問”并且在“學”的前面。
認為自己對,別人不對,(這是)世俗人的共同毛病,學習有未貫通(不理解的地方),(卻)偏偏
以為理解,(所持的)道理有不穩妥(的地方),(卻)胡亂地憑主觀猜測,像這樣,就終生幾乎(都)
沒有(什么)可問的事(了)。(對)比自己道德才能高的人,(就)妒忌他,不愿意向他問,(對)不
如自己的人,(就)輕視他,(認為)不值得向他問,(對)同自己水平相同的人,抱著嬉戲的態度而不
敬重他,不甘愿向他問,像這樣,就天下幾乎沒有可以問的人了。
聰明的人考慮一千次,(也)一定會出現一次錯誤。圣人所不了解(的事物),普通的人不一定也不
了解;普通的人所能做的,圣人不一定能做。真理不專門存在于某人,學習是沒有止境的,那么,“問”
可以少得了嗎?《周禮》(說),朝堂之外(要)詢問百姓(對朝政的意見),國家的大事還問到平民。
所以地位高的人可以問身份低的人,道德才能高的人可以問道德才能低的人,老人可以問年輕的人,只考
慮道德學問方面的成就罷了。
孔文子不以向比他低下的人請教為恥辱,孔子認為他道德學問高。古人把“問”作為美德,而并不認
為它是可恥的,后代的君子反而爭先把“問”當作恥辱,那么古人所深深地(感到)羞恥的(事),后代
人卻做著而不以為恥的(就)多了,可悲啊!
(2023?湖南懷化?統考中考真題)
【答案】8.吾亭有竹焉/而因以竹名/名不愧于吾亭9.C10.(1)香氣傳播更加清香,筆直
潔凈地豎立在水中。
(2)竹子有這四方面特點,因此命名為“君子”,竹是無愧于這個稱呼的。11.堅定正直;潔身
自好;虛心好學;淡泊名利;胸懷天下(任選三點即可)
【解析】8.本題考查文言文斷句。根據文言文斷句的方法,先梳理句子大意,結合語法,然后斷句。
一般來說,主謂之間,謂語和賓語、補語之間應該有停頓。
句意:而我的亭子種了許多竹子,因為有竹而取名“君子”,“君子”之名是無愧于亭名的。“吾亭
有竹焉”是完整的一個短句,焉在句末作語氣詞,故此處后邊應斷開一處,“而”表順承,第一個“名”
是動詞,意思是命名,省略了“吾亭”,故在第一處“名”后停頓,第二個“名”是名詞,意思是名字,
“名不愧于吾亭”是一個完整的短句,應放在一處,故斷句:吾亭有竹焉/而因以竹名/名不愧于吾亭。
9.本題考查文言詞語。解釋詞語要注意理解文言詞語在具體語言環境中的用法,尤其注意通假字、詞
類活用、一詞多義等現象。
C.有誤,句意:在陶淵明以后很少聽到了。鮮:少;
故選Co
10.本題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譯能力。我們在翻譯句子時要注意通假字、詞類活用、一詞多義、特殊句
式等情況,如遇倒裝句就要按現代語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譯時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補充完整。
(1)重點詞:益:更加;清:清香;亭亭:聳立的樣子;植:樹立;
(2)是:這;而:連詞,表順承;其:代詞,它的。
11.本題考查拓展延伸。開放性試題。既可以從文中理解分析,也可以結合所學知識,談談對君子的
理解。言之有理即可。
若從文中分析:
結合甲文“中通外直,不蔓不枝”和乙文中“中虛而靜,通而有間”“外堅而直”可知君子應該堅定
正直;
結合甲文“香遠益清,亭亭凈植”和乙文“清風時至,玉聲珊然”可知君子應該潔身自好;
結合甲文“亭亭凈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和乙文“挺然特立,不撓不屈”可知君子應該不屈不撓,
莊重典雅。
也可以結合課外知識
示例:君子應該內心坦蕩。也就是從容的面對外界和自己,做到心中無愧。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戚戚。
君子應該不苛責,內心豐富。一個人在物質極度匱乏中依然可以保持內心的豐盈和充實,這就是君子,
這就是賢能。
君子應該和而不同。君子有自己的獨立意識,要求自己融入群體,但也時刻保持警惕,不和那些違背
自己意愿和內心的人們同流合污。
君子應該自行反思。反省內求,不斷反省自己的言行,從而使自己的道德人格達到完美的境界,這正
是君子最重要的品質之一。
【點睛】甲文:水上、陸地上各種草本木本的花,值得喜愛的非常多。晉代的陶淵明唯獨喜愛菊花。
從李氏唐朝以來,世人大多喜愛牡丹。我唯獨喜愛蓮花從積存的淤泥中長出卻不被污染,經過清水的洗滌
卻不顯得妖艷。(它的莖)中間貫通外形挺直,不生蔓,也不長枝條。香氣傳播更加清香,筆直潔凈地豎
立在水中。(人們)可以遠遠地觀賞(蓮),而不可輕易地玩弄它啊。我認為菊花,是花中的隱士;牡丹,
是花中的富貴者;蓮花,是花中的君子。唉!對于菊花的喜愛,在陶淵明以后很少聽到了。對于蓮花的喜
愛,和我一樣的還有誰?(對于)牡丹的喜愛,人數當然就很多了!
乙文:王陽明建起何陋軒后,又就著軒的飛檐,在其前面的空地上打樁立柱,蓋了所亭子,并在亭子
四周種上翠竹,取其名為“君子亭”。因為竹有君子的四種品質:其內部虛極靜篤,互相通透而有間隔,
具備君子的德性。其外部堅韌正直,無論春夏秋冬,均不改變顏色,具備君子的操守。驚蟄時節,便破土
而出,三伏夏天,便暫緩進長,風霜雨雪,或明或暗,它都能調節適應,具備君子的明睿。清風時來,則
如玉佩珊珊聲響,像好聽的音樂,又俯俯仰仰,仿佛孔門弟子在練習禮儀;風停下來,便寂然無聲,挺拔
特立,好像虞舜的大臣們整齊莊嚴地列于朝堂之側,有君子的容表。竹子有這四方面特點,因此命名為“君
子”,竹是無愧于這個稱呼的。而我的亭子種了許多竹子,因為有竹而取名“君子”,“君子”之名是無
愧于亭名的。
(2022?重慶?統考中考真題)
【答案】1.B2.(1)出自淤泥卻不沾染,經過清水洗滌卻不顯得嬌艷。
(2)對于菊花的喜愛,陶淵明之后就很少聽說了。3.A4.周敦頤筆下的蓮是“花之君子者”,
象征品行高潔的賢能之士。借對蓮花的贊美,寄寓了作者不慕名利、潔身自好,要在污濁的世間保持高潔
的品格和堅貞的節操的情感。
盧照鄰的詩,先寫荷花溢香、荷葉田田的景象,暗喻自己才華卓著;又寫荷花對秋風零落的恐懼,暗
寫自己懷才不遇的憂慮。
【解析】1.本題考查重點文言詞語在文中的含義。解釋詞語要注意理解文言詞語在具體語言環境中的
用法,如通假字、詞性活用、古今異義等現象。
B.“不蔓不枝”的意思是:不橫生枝蔓,不旁生枝莖。蔓:名詞用作動詞,橫生枝蔓;
故選B。
2.本題考查學生對句子翻譯能力。重點詞有:
(1)染:沾染(污穢);濯:洗;漣:水波;妖:艷麗。
(2)之:的;鮮:少;聞:聽說。
3.本題考查文章的內容和寫法分析。
B.“香遠益清,亭亭凈植”形容君子通達事理,行為端正,因而美名遠揚;本項中“‘香遠益清,亭
亭凈植'象征君子孤傲獨立的品質”說法錯誤;
C.“予獨愛蓮”一句,作者直抒胸臆,以蓮自況,表達了他不慕名利,潔身自好的生活態度。本項中
“堅強不屈”說法錯誤;
D.文章最后一句,作者以“牡丹之愛”反襯“蓮之愛”,表達出作者對追名逐利、趨炎附勢的世風的
諷刺。本項中“意在諷刺官場污濁、世人逃避現實的社會現象”說法錯誤;
故選Ao
4.本題考查對比閱讀。
本文托物言志,表達了作者周敦頤高尚的情操。根據“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可
知:在污濁的世間保持潔身自好、不慕名利的操守;根據“中通外直,不蔓不枝”可知:作者要保持正直
的品德;根據“牡丹之愛,宜乎眾矣”可知,牡丹在文中象征著功名富貴,特意點明喜愛牡丹的人眾多,
表現了作者對貪圖富貴、追名逐利世態的鄙棄。
盧照鄰的《曲池荷》有三層意思。第一層“浮香繞曲岸”寫荷之香氣,比喻詩人的高貴品格。第“圓
影覆華池”意思是:美麗的荷花卻被陰影覆蓋,其妙質麗容得不到彰顯,難為世人所知。比喻詩人的才華
得不到施展。第三層,“常恐秋風早,飄零君不知”,最令人害怕的還不是這些美麗的事物被遮蓋,而是
擔心無情的秋風提前到來。根據注釋,可知盧照鄰由于身體狀況極差,長期仕途失意,面對人生,常常自
悲。就像一朵亭亭玉立,艷壓群芳,十分圣潔的荷花,其艷質麗容一直為陰影所覆蓋,得不到世人的賞識。
本詩表達了詩人懷才不遇并且所受到的壓抑,以及詩人欲向社會展露才華的憂傷。
I點睛】參考譯文
----水上陸上各種草木的花,令人喜愛的很多。東晉的陶淵明只喜歡菊花。從唐朝以來,世人多
喜歡牡丹。我唯獨喜歡蓮花出自淤泥卻不沾染,經過清水洗滌卻不顯得妖艷。(它的莖)內空外直,不生
枝蔓不長枝節,香氣飄得越遠就越覺得清香,筆直地潔凈地立在那里,只可遠遠的觀看卻不能靠近玩弄它。
----我認為菊花,是花中的隱居避世的人;牡丹,是花中的富貴者;蓮花,是花中的君子。唉!
對于菊花的喜愛,陶淵明之后就很少聽說了。對于蓮花的喜愛,和我一樣的還有誰呢?對于牡丹的喜愛,
應該有很多人吧。
(2022?湖南常德?中考真題)
【答案】12.D13.晉陶淵明/獨愛菊14.陶淵明之后就很少聽到了。15.①感慨知音少
(對世人缺少君子之德的遺憾);②即使同道不多,也要堅守志趣,潔身自愛(永葆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
品格)做人應該做像蓮花那樣高潔正直的人,要潔身自好,不與世俗同流合污。16.示例:做人應該
做像蓮花那樣高潔正直的人,要潔身自好,不與世俗同流合污。
【解析】12.本題考查一詞多義。
A.橫生枝蔓/藤蔓;
B.更加/好處;
C.認為/對……說;
D.應當/應當;
故選D。
13.本題考查劃分文言文句子節奏的能力。
文言語句的節奏劃分一般以句意和語法結構為劃分依據。主語和謂語之間,謂語和賓語、補語之間一
般要作停頓,謂語中心語和介賓短語之間要停頓。本句句意為:晉代的陶淵明只愛菊花。“晉陶淵明”是
主語,“愛”是謂語,此處限畫一處,故在“晉陶淵明”與“獨愛菊”之間斷開。故斷句為:晉陶淵明/獨
愛菊。
14.本題考查文言句子翻譯。
翻譯時要做到“信、達、雅”,注意重點字詞。重點字詞有:
后,之后,以后;鮮,很少;聞,聽說,聽到。
15.本題考查對文言文思想情感的理解。
由“噫!菊之愛,陶后鮮有聞;蓮之愛,同予者何人?牡丹之愛,宜乎眾矣!”可知,作者深深地慨
嘆:當今之世真隱者少,有德者寡,而趨炎附勢鉆刺富貴之門的小人比比皆是,對世人缺少君子之德的遺
憾;這莽莽紅塵,能有幾個志同道合的人,共同去根治這社會痼疾呢?該句表明作者追求潔身自好的美好
情操。這里先用花進行比喻,讓花的特性喻人,雖平淡但比喻貼切,然后借花喻人,將陶淵明的避世,世
人皆追求榮華富貴的心態描寫的淋漓盡致。作者通過對蓮花的愛慕與禮贊,表明自己對美好理想的憧憬,
對高尚情操的崇奉,對庸劣世態的憎惡。
16.本題考查對文章內容的理解與談看法。
“出淤泥而不染”一句意思是:蓮花從污泥里長出來卻不沾染污穢。這一句既寫蓮本身的特征,又象
征著君子身處污濁環境而不同流合污的美好品質。如:在物質生活日益豐富的今天,我們依然經常會面對
是否隨波逐流的選擇,更應該注重品德修養,學習作者的君子之風,讓我們的人生之路上多一些高尚之舉,
做一個正直的,對社會有用的人。
【點睛】參考譯文:
水里陸地上各種草木的花,值得喜愛的有很多。晉代的陶淵明只愛菊花。自從李氏的唐朝以
來,世上的人們很喜歡牡丹。我唯獨喜愛蓮花,它從污泥里長出來卻不沾染污穢,在清水里洗滌過,但是
并不顯得妖媚,荷梗中間貫通,外形挺直,既不生藤蔓,也沒有旁枝。香氣散播到遠處,更加使人覺得清
幽,筆直而潔凈地立在那里,可以在遠處觀賞,但不能貼近去玩弄啊。
我認為菊花,是花中的隱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貴者;蓮花,是花中品德高尚的君子。唉!對于菊花
的喜愛,陶淵明之后就很少聽到了。喜愛蓮花的人,與我一樣的還有什么人呢?對于牡丹的喜愛,當然人
數眾多了!
拓展訓I練
(一)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答案】1.此其為馬/受大而不茍取/力裕而不求逞/致遠之材也2.對……感到奇怪快
還好3.(1)然而不是精細清潔的飼料和飲水,寧肯餓死也不食飲。(2)力氣用盡流汗喘息,
像死了一樣4.《馬說》指出日行千里的馬,一頓有時能吃下一石糧食,當吃不飽,力氣不足,才能和
美好的素質就不能表現出來;本文中的兩匹良馬食量大,用精良的飼料和干凈的泉水喂養,它們就充分顯
示出駿馬的特點來,由此得知人才一定要受到重視和妥善的照顧,才能適時表現出過人的才智和能力。(或
要善待人才,給人才施展才能提供必要的條件。)5.A
【解析】L本題考查文言文斷句。作答時可結合句意和語法結構來分析。
“此其為馬”充當主語成分,其后應斷開;“受大而不茍取”和“力裕而不求逞”是并列的兩個賓補
結構,它們中間要斷開;“致遠之材也”在句中充當謂語和賓語成分,它們的前面要斷開;句意:這樣的
馬,飲食多而且不隨便食用,力量充沛而不逞能,是能長途行走的良馬啊。
故斷句為:此其為馬/受大而不茍取/力裕而不求逞/致遠之材也。
2.本題考查文言實詞。作答時可結合句意來分析加點字詞的意思。
(1)句意:常常對它們的表現感到奇怪。奇:對……感到奇怪。
(2)句意:開始速度好像不怎么快。疾:快。
(3)句意:還可以行二百里。猶:還。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溫州醫科大學《公共衛生與預防醫學研究進展》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江蘇省泰州市靖江實驗學校2025屆中考英語試題模擬題及解析(全國卷I:)含答案
- 江西省高安五中學2025年初三寒假模擬(二)語文試題試卷含解析
- 上海財經大學浙江學院《土壤微生物》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山東藝術設計職業學院《生物技術制藥概論》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深圳市重點中學2025屆高三聯考物理試題含解析
- 廈門大學《高級俄語I》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天津工程職業技術學院《化工技術經濟評價與項目管理》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四川省綿陽市2025屆高考歷史試題模擬卷(二)含解析
- 2025年植物保護專業考試試卷及答案
- 金屬礦床地下開采復習題及答案
- Cpk 計算標準模板
- 【小升初】2023小學六年級人教版道德與法治升學畢業試卷及答案(時政+上下冊考點)04
- 乳化液廢水處理方案
- 軍事航天技術
- 慢阻肺的管理課件
- 新媒體實驗影像課件
- HP系列培訓手冊
- 游戲王統一規則
- 畢業論文-原油電脫水方法與機理的研究
- 陜西省2022年普通高中學業水平考試(真題)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