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山師附中2024級高一下學期3月份階段性檢測語文試題考試時間:150分鐘試卷總分:150分命題人:李婧綦審題人:王瑋注意事項:1.答題前,考生先將自己的姓名、考生號、座號填寫在相應位置,認真核對條形碼上的姓名考生號和座號,并將條形碼粘貼在指定位置上。2.選擇題答案必須使用2B鉛筆(按填涂樣例)正確填涂;非選擇題答案必須使用0.5毫米黑色簽字筆書寫,字體工整,筆跡清楚。3.請按照題號各題目的答題區域內作答,超出答題區域書寫的答案無效;在草稿紙、試題卷上答題無效。保持卡面清潔,不折疊、不破損。一、現代文閱讀(35分)(一)現代文閱讀I(本題共5小題,19分)閱讀下列文字,完成各小題。材料一尚勇,是中華民族重要的精神傳統。盤古開天、女媧煉石、愚公移山、大禹治水,這些言說先民心志的神話傳說,都包含著對“勇”的崇仰和贊頌。可以說,“勇者不懼”深深地刻寫在中華民族的寶貴性格之中,成為無比珍貴的民族精神基因。“勇者不懼”之“勇”,是大勇,而非小勇。不能忍小辱小過,睚眥之仇必報,是匹夫之勇,是小勇。循大義、迎難上,義無反顧、無所畏懼,是為大勇。大勇之“大”,在與“義”融。魯莽強悍、好勇斗狠,并不是真正的勇敢;真正的勇敢,是指人們在危難面前堅守道義、堅定前行的無畏氣概。據《史記》記載,趙人藺相如攜璧出使強秦,為國家大義將個人生死置之度外,在秦廷之上理直氣壯地斥責秦王;而面對廉頗的魯莽冒犯之舉,藺相如又能為國家利益計而甘受個人委屈。藺相如的故事生動演繹著“勇者不懼”“義以為上”的品格。《禮記》講:“有義之謂勇敢。”我們之所以推崇勇者,就是因為勇者能夠無懼地堅守并光大道義。勇者在道義的感召下能夠不懼艱險,甚至不懼犧牲,但勇者并非一無所懼。孔子曾經在門人面前稱贊顏回的聰明睿智,一向以勇猛自詡的子路不服氣地問老師,如果您行軍打仗,將會和誰一起呢?孔子回答道:徒手與虎搏斗、赤腳橫涉河灘,如此莽夫,我是不會和他一起共事的;我要一起共事的一定是“臨事而懼、好謀而成”的人。可以說,中華文化推崇的“勇者不懼”,實是“無懼”與“有懼”的統一。勇者的“無懼”與“有懼”應是如此:從大義、大局的角度出發,在堅守道義的同時,不怕外在艱險,藐視一切困難,無懼任何挑戰;從具體行事的角度出發,則對道義心懷敬畏,如履薄冰。時常憂懼道之不行、義之不彰。真正的勇者,有銳氣,也有靜氣。孟子與弟子公孫丑討論“勇”德時曾提到“不動心”的概念。所謂“不動心”,就是指在突如其來的危險面前能鎮定自若、巋然不動,這種不動如山的強大定力、靜氣,又“至大至剛”“折而不撓”,有著壓倒和戰勝一切的韌性與力量。沉著的靜氣,進取的銳氣,一同滋養著勇者的不懼品格。如何培養這種臨危不懼的沉著靜氣與進取銳氣呢?應該在困境中不斷提高自身修養,銳意進取。孔子周游列國時,曾在陳、蔡之間被軍隊圍困而一度絕糧。情勢危機之下的孔子卻始終沉著冷靜,“歌兩柱之間”“修樂不休”。孔子珍視這場坎坷遭遇,把艱難困苦當作了成就英勇人格的重要外在條件。當然,困境本身不能成就勇士,真正成就勇士的,是面對困境時的修為和態度。《周易》謂:“君子以反身修德。”面對外在的艱難險境,我們要反求諸己,在克除內心恐懼、憂愁、煩擾的同時,積極自我砥礪、超越突破,并在道義感召下奮發有為。“艱難困苦,玉汝于成。”中華民族在數千年風雨征程中,沒有被任何外在困難嚇倒,而是憑著自己在其間砥礪出的“勇者不懼”的品格,開辟出文明的新天地,書寫出發展進步的新篇章。(摘編自沈壯海、劉水靜《也說“勇者不懼”》)材料二孟子在繼承前人的基礎上,在對“勇”進行界定和論述的同時,對“勇”作了有層次的劃分。孟子說“北宮黝之養勇也,不膚橈,不目逃,思以一豪挫于人,若撻之于市朝;不受于褐寬博,亦不受于萬乘之君;視刺萬乘之君,若刺褐夫;無嚴諸侯,惡聲至,必反之。孟施舍之所養勇也,曰:‘視不勝猶勝也。量敵而后進,慮勝而后會,是畏三軍者也。舍豈能為必勝哉?能無懼而已矣。’孟施舍似曾子,北宮黝似子夏。夫二子之勇,未知其孰賢,然而孟施舍守約也。昔者曾子謂子襄曰:‘子好勇乎?吾嘗聞大勇于夫子矣:自反而不縮,雖褐寬博,吾不惴焉;自反而縮,雖千萬人,吾往矣。’孟施舍之守氣,又不如曾子之守約也。”(《孟子?公孫丑上》)孟子列舉了三種類型與層次的勇。第一種是北宮黝之“勇”。這種勇,是打在身上不躲避,毫不示弱,不畏權貴。對付萬乘之君就像對付一個貧賤者一樣,只要遭到冒犯就會反擊,這種做法在當時孟子所處的那個貧富、貴賤、尊卑有著森嚴等級的時代也不失為一種“勇”。其次是孟施舍的“勇”,打仗不管能否取勝,都像必勝一樣向前沖,此乃“守氣”的無懼之勇。第三種是曾子的“反求諸己”之“勇”。通過自反,發現真理如果不在自己這邊,即使面對普通百姓,也會自覺慚愧而害怕。如果確定自己掌握著真理,縱然面對千軍萬馬,也會義無反顧,勇往直前。孟子認為,北宮黝雖勇于對抗權貴,憑過人的氣勢彰顯了果斷、堅毅之勇,但卻缺乏理性和思考,因而只是血氣之勇。相較之下,孟施舍要勝于北宮黝,因為孟施舍能夠由心出發,做到內心不畏懼,不過孟施舍養勇的方法又是通過無我或忘我從而達到“無懼”,因而也只是神勇或者說主觀上的勇,他與北宮黝之勇一樣都缺乏“理”的內涵。只有曾子之勇才是“勇”的最高層次和理想境界,才是真正的德勇,因為他勇中有怯,勇中有思,能夠通過道德反省來確定正義與否,進而做出勇與不勇的行為選擇。可見,孟子的勇不是動輒而起、不顧效果的匹夫之勇,而是深明大義,能夠作出進退選擇的“理性”之勇。(摘編自王翠英《浩然之氣與大丈夫之德——孟子“勇”的思想探析》)1.下列關于材料一內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A.中國古代的神話傳說都是贊頌“勇”的,“勇者不懼”是中華民族重要的精神基因。B.勇者受到道義的感召,就會產生無畏的氣概,不論任何情形都能勇往直前、一無所懼。C.外在的困境成就了勇士,使勇士克服自身煩憂,積極超越自我,成就英勇人格。D.真正的勇者既能藐視困難、勇往直前,又能在突如其來的危險面前保持鎮定、沉著冷靜。2.根據材料一的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A.不能忍受小辱的好勇,沒有敬畏之心的蠻勇,銳氣有余靜氣不足,都稱不上是真正的“勇者無懼”。B.真正的勇者要心系道義,堅守道義,并把困境當作機遇,在困境中修煉自己“勇者不懼”的品格。C.孔子有臨危不懼的沉著靜氣,因此他反對將危機當作不幸的遭遇,而將其視為幸運的事情。D.在數千年風雨征程中,中華民族面對艱難險境,在“克己”中“成己”,體現出了“勇者不懼”的大勇。3.下列各項內容不符合材料二所論述的“理性之勇”的一項是()A.茍利國家生死已,豈因禍福避趨之。(林則徐)B.十步殺一人,千里不留行。(李白《俠客行》)C.必也臨事而懼,好謀而成者也。(《論語》)D.可以死,可以無死,死傷勇。(《孟子?離婁下》)4.請簡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脈絡。5.與“非此即彼”的邏輯思維不同,辯證思維的認知特點是認為事物“亦此亦彼”。請結合材料,分析孔子和孟子對“勇”的理解和態度是如何體現其辯證思維的。【答案】1.D2.C3.B4.(1)首先開門見山提出觀點“勇者不懼”是中華民族的寶貴性格。(2)然后闡釋“勇者不懼”是堅守大義的“無懼”與具體行事的“有懼”的統一。(3)接著指出勇者應兼具“銳氣”與“靜氣”,并論述此種品格的培養方法。(4)最后呼應開頭,論述“勇者不懼”品格之于中華民族的偉大意義。5.(1)孔子推崇“臨事而懼、好謀而成”,即認為“勇”是“無懼”與“有懼”的統一,體現了其辯證思維。(2)孔子被困缺糧仍能“歌”“修樂”,把坎坷遭遇當成自我砥礪、人格修為的機會,體現了其辯證思維。(3)孟子認為“勇”德要有“不動心”的強大定力、靜氣,即勇者是“銳氣”和“靜氣”的統一,體現了其辯證思維。(4)孟子認為血氣之勇、神勇和理性之勇都是“勇”的表現,體現了其辯證思維。【解析】【導語】這篇閱讀文章通過材料一和材料二,深入探討了“勇”的多層次內涵。材料一強調“勇者不懼”不僅是無畏,更是對道義的堅守與敬畏,體現了勇者的靜氣與銳氣。材料二則通過孟子對“勇”的劃分,指出真正的勇是理性之勇,兼具道德反省與行為選擇。兩篇材料共同展現了中華文化中“勇”的辯證思維,既有無畏的勇氣,又有理性的節制。【1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和分析文本內容的能力。A.“中國古代的神話傳說都是贊頌‘勇’的”錯誤。由原文“盤古開天、女媧煉石、愚公移山、大禹治水,這些言說先民心志的神話傳說,都包含著對‘勇’的崇仰和贊頌”可知,原文說的是“盤古開天、女媧煉石、愚公移山、大禹治水,這些言說先民心志的神話傳說”都包含著對“勇”的崇仰和贊頌,而不是“中國古代的神話傳說”都是贊頌“勇”的。B.“勇者受到道義的感召,就會產生無畏的氣概”錯誤。根據原文“勇者在道義的感召下能夠不懼艱險,甚至不懼犧牲,但勇者并非一無所懼”可知,道義的感召是必要條件而非充分條件。C.“外在的困境成就了勇士”錯誤。根據原文“困境本身不能成就勇士,真正成就勇士的,是面對困境時的修為和態度”可知,應該是“面對困境時的修為和態度”使勇士克服自身煩憂,積極超越自我,成就英勇人格,而不是“外在的困境成就了勇士”。故選D。【2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度的能力。C.“孔子有臨危不懼的沉著靜氣”錯誤。涉及原文內容在文章第五段,孔子及其弟子困于陳、蔡之間,解除危機后,子貢要銘記這場不幸,而孔子視之為“幸”。原文的意思是:孔子認為危機是成就英勇人格的外在條件,因此視危機為幸運。而非選項中的“孔子有臨危不懼的沉著靜氣”。故選C。【3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對文中信息進行分析、運用的能力。A.林則徐強調不趨福避禍的前提是有利于國家,這是符合理性之勇的。B.李白寫的是俠客的高超武藝,這種勇敢不屬于理性之勇。C.孔子的話強調要有所懼,有所謀。這是一種理性之勇。D.孟子的話意思是,可以死,也可以不死,如果在可以不死的情況下盲目赴死,就會傷害“勇”德。這句話強調了理性之勇。故選B。【4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分析文章結構和思路的能力。(1)材料一第一段開篇提出“尚勇,是中華民族重要的精神傳統”,并列舉中國古代的神話傳說,指出“勇者不懼”是中華民族的寶貴性格,是珍貴的民族精神基因。(2)材料二第二段進一步指出“勇者不懼”中的勇是大勇而不是小勇,并引用名言和辯證分析。第三段指出“勇者不懼”是堅守大義的“無懼”與具體行事的“有懼”的統一。(3)第四段指出勇者有“銳氣”,也有“靜氣”,第五段則進一步指出培養靜氣和銳氣的方式,即要把握好“克己”與“成己”的辯證關系。(4)最后一段中“中華民族在數千年風雨征程中,沒有被任何外在困難嚇倒,而是憑著自己在其間砥礪出的‘勇者不懼’的品格,開辟出文明的新天地,書寫出發展進步的新篇章”總結勇者不懼的重要意義。【5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問題,提出自己的見解的能力。(1)根據材料一第三段孔子對子路的回答中“徒手與虎搏斗、赤腳橫涉河灘,如此莽夫,我是不會和他一起共事的;我要一起共事的一定是‘臨事而懼、好謀而成’的人”可知,孔子推崇“臨事而懼、好謀而成”,實是“無懼”與“有懼”的統一,體現了其辯證思維。(2)根據材料一第五段中“孔子周游列國時,曾在陳、蔡之間被軍隊圍困而一度絕糧。情勢危機之下的孔子卻始終沉著冷靜,‘歌兩柱之間’‘修樂不休’。孔子珍視這場坎坷遭遇,把艱難困苦當作了成就英勇人格的重要外在條件”,可知孔子在被困缺糧的危機之下,沉著冷靜,“歌兩柱之間”“修樂不休”,把坎坷遭遇、艱難困苦當作了成就英勇人格的重要外在條件,體現了其辯證思維。(3)根據材料一第四段中孟子與弟子公孫丑討論“勇”德時提到的“不動心”可知,不動心是指沉著的靜氣,進取的銳氣,是勇者的不懼品格。其中“銳氣”和“靜氣”的統一,體現了其辯證思維。(4)材料二中孟子列舉了三種類型與層次的勇,他認為,血氣之勇雖然果斷、堅毅,但缺乏理性和思考;神勇雖然通過無我或忘我從而達到“無懼”,只是主觀上的勇,缺乏“理”的內涵;勇中有怯,勇中有思,能夠通過道德反省來確定正義與否,進而做出勇與不勇的行為選擇,才是真正的德勇。孟子對三種類型與層次的勇的理解和闡釋體現了其辯證思維。(二)現代文閱讀Ⅱ(本題共4小題,16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楚霸王自殺(節選)①郭沫若“大王,請你不要遲疑,”亭長又敦促著,“追兵萬一趕到了……”“不行,不行,”項羽依然搖著頭,自言自語地說,“我們起初起兵的時候,隨處都有人來參加,隨處都有人來歡迎,我們是沒有愁過兵馬和糧食的缺乏的。現在不同了。我們每到一處,人都逃得精光。沒有逃的,連鄉里種田的老百姓都要欺騙我。這正是天老爺在作弄我。呵!”他長嘆了一聲,把兩手握成拳頭,向空中舉了一下,望著天。“我還有這么大的氣力,就要被消滅了嗎?““大王,”亭長又說,“天是助成你的,請你不要遲疑。你身經百戰仍還健在,不正是天意嗎?”“不行,不行,”項羽又搖起頭來,“我是曉得的,亭長,你一定是好人,但我有什么面目回到江東去呢?”他這時心機轉了一下,看到了伏在江邊不能起來的他的那位部下。他指著他說:“那是鐘離昧啦,他腰上受了傷,不能動了。亭長,就請你把他打救了去啦。”“還有我這匹烏騅馬,”項羽接著又指著他的那匹青白色的馬說,“這馬我騎了五年,我不忍殺它,這也讓亭長把它打救了吧。”“大王,我看你的仁心是很可動人的。但我覺得你不好在那種感傷的陶醉里沉湎。古話說得好,‘天道遠,人道邇’,我們應該先盡人事,然后再聽天命吧。只要你把你目前的這種仁心,能夠推廣出去,真真正正把天下的人打救起來,真真正正把還在水深火熱之中的天下的老百姓放在你的念頭上,以你的雄才大略專于用來救世濟人,我看不要說天,什么人都是會幫著你的,江東的父老也一定會幫助你的。現在還不遲啦……”在這時候從西北角上又隱隱騰出了一片聲息,聲息愈見逼近了,聽得出是一大群人馬的馬蹄聲,聽來是有幾百人的光景。“大王,”亭長叫著,“不要再狐疑,你趕快上船!趕快上船!”項羽沒有作聲。他的左手把盾牌拿著了。其他二十五名壯士就像受了命令的一樣,也一同拿起了盾牌。項羽的兩個眼仁②愈見對緊了,把劍拔出了鞘來,向空中舉起。二十五名的壯士也不期而同地把劍拔出了鞘來向空中舉起。二十六道和四圍的冰雪爭著寒意的劍光,在朝陽中交織著了無數的虹彩。二十六個人吶喊了一聲,迎接著涌上了前去。亭長這時候把船離開了岸,隔得一箭遠的光景,又停著了。他爬在烏騅馬的背上去觀起戰來,對著坐在船尾上焦急著的鐘離昧傳達著他的所見。“……就跟沖進了羊牢的一群猛虎一樣啦。哦,只見人在倒,馬在倒,敵人潰亂了,就像一群蜂子啦。”“項王呢?項王呢?”鐘離昧焦急著問。“看不清楚啦。……哦,還在,還在。他最厲害。他是沒有戴將軍盔的……”“哦,那不危險!”“真不愧是身經百戰、力能拔山的大王……二十五個都不弱……哦,真巧妙,真靈敏,真神速呵,二十六個人就像有二十六雙手足的一個人啦。不是人的力量啊!”“項王呢?項王呢?項王沒受傷嗎?……”“……哦哈,他把盾牌也拋棄了,抓著敵人在當盾牌。他把手里抓著的人像肉彈子一樣亂擲!敵人都閃開了,沒人敢應戰,只是把他們重重圍困了起來。遍地都是死傷啦……哦哈,黑盔甲倒了一個,又倒了一個!……”“項王呢?項王呢?”“他沒有倒。但他的頭受了傷,只剩下他一個人了!他的身邊就只有幾個黑盔甲的尸首僵伏著,一個敵人的尸首也沒有。他現在拾起了一把劍來了……哦,你注意聽,他好像在說話,他指著一個好像叫呂馬童的人在說話……”“……你不是呂馬童嗎?我聽說劉邦懸著千金的賞格,購我的頭首,得到我的首級的還可以封萬戶侯。你從前對于我是有過好處的,我現在就把我這個首級送給你罷……”這一片宏大的聲音,幾乎是一字一頓吐出的,連船上的人也聽得清楚。鐘離昧早已經硬著頸子在吞眼淚,亭長依然還在馬上看。“呵哈,”亭長最后叫著,“項王刎了喉,在一群黑盔甲的尸首里面,倒了。”亭長的臉上也懸著了悲愴的眼淚,他不忍再看了,從馬上下來,把船起了碇,向江心搖去。岸上的泥雪中狼藉著一片的劍和戟,人和馬的死尸。……(有刪改)【注】①本文取材于《史記》,寫于1936年郭沫若游歷日本期間,此時國內國民黨仍正實行“攘外必先安內”的政策。后被收入郭沫若歷史小說集《豕蹄》。②據《史記·項羽本紀》,項羽是“重瞳子”,即一個眼睛里有兩個瞳孔。6.下列對文本相關內容和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A.面對亭長的敦促,項羽產生遲疑并拒絕渡江,因為他認識到導致自己失敗的主要原因是失去民心,已無顏面對江東父老B.項羽臨別時不但贈送烏騅馬給亭長,而且請求亭長將其受傷部將鐘離昧渡過江去,體現了他還有亭長所說的那種“仁心”C.“二十六道和四圍的冰雪爭著寒意的劍光”襯托出項羽和他的將士們勇于應戰的英雄形象,與下文具體的作戰過程相呼應。D.小說結尾處寫這次激烈的交鋒過后戰場上一片狼藉,這一環境描寫不僅渲染了悲涼的氣氛,也折射出項羽的悲劇命運。7.關于文中亭長在“觀戰”時與鐘離昧的對話部分,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A.在亭長傳達自己所見時,鐘離昧始終關心項羽是否安全,可見他很忠誠B.項羽部將人數逐漸減少到最后僅剩項羽,證明他采取了錯誤的作戰策略C.項羽愿意把自己的首級送給呂馬童去領賞,說明他是一個知恩圖報的人D.項羽自刎,照應上文托付鐘離昧、贈送烏騅馬,暗示當時已抱必死決心8.郭沫若在《豕蹄》序言中說,自己始終是站在現實的立場來創作歷史小說,請結合這句話分析小說中劃橫線句子的豐富意蘊。9.在《史記·項羽本紀》中,確有項王臨終托付烏騅馬于烏江亭長的記載,但只字未提鐘離昧。而在這篇小說中,郭沫若特意安排這一人物。這樣安排有什么文學效果?請結合文本談談你的理解。【答案】6.A7.B8.①亭長首先否定了項羽把自己的失敗原因歸為上天的觀點,勸誡項羽不要一味沉湎于“天要亡我”的感傷之中;②然后指出應把目前對部將鐘離昧和烏雅馬的“仁心”推廣到天下百姓身上,暗示項羽失敗的真正原因在于失去民心;③表面上是勸誡項羽“得民心者得天下”,實際上是借歷史題材諷喻政治,呼吁國民黨先“盡人事”,停止內戰一致對外。9.①安排鐘離昧被項羽托付于烏江亭長的情節,更能突出項羽的關愛部將的英雄形象,表達對項羽失敗的惋惜之情。②通過寫鐘離昧與烏江亭長的對話來展示項羽烏江奮戰以及自刎的全過程,營造了緊張刺激的氣氛,增強了文本的“現場感”。③安排鐘離昧這一人物,更能全面刻畫項羽的形象,引發讀者思考其失敗的原因,實現作者借歷史人物來諷喻政治的目的。【解析】【6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對文本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能力。A.“因為他認識到導致自己失敗的主要原因是失去民心”錯。結合原文“我們起初起兵的時候,隨處都有人來參加,隨處都有人來歡迎,我們是沒有愁過兵馬和糧食的缺乏的。現在不同了。我們每到一處,人都逃得精光。沒有逃的,連鄉里種田的老百姓都要欺騙我。這正是天老爺在作弄我”可知,項羽并未認識到他自己失敗的真正原因,還在感嘆是老天爺在作弄他。故選A。【7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對文本語段內容的鑒賞能力。B.“證明他采取了錯誤的作戰策略”錯。證明戰爭的殘酷,項羽的失敗已是必然的。故選B。8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理解重要句子含義、探究文本寫作意圖的能力。畫線句之前,亭長針對項羽“連鄉里種田的老百姓都要欺騙我。這正是天老爺在作弄我”的說法,指出“天是助成你的,請你不要遲疑。你身經百戰仍還健在,不正是天意嗎?”“大王,我看你的仁心是很可動人的。但我覺得你不好在那種感傷的陶醉里沉湎”,亭長首先否定了項羽把自己的失敗原因歸為上天的觀點,勸誡項羽不要一味沉湎于“天要亡我”的感傷之中;接著亭長說“只要你把你目前的這種仁心,能夠推廣出去,真真正正把天下的人打救起來,真真正正把還在水深火熱之中的天下的老百姓放在你的念頭上,以你的雄才大略專于用來救世濟人,我看不要說天,什么人都是會幫著你的,江東的父老也一定會幫助你的。現在還不遲啦……”,指出應把目前對部將鐘離昧和烏雅馬的“仁心”推廣到天下百姓身上,暗示項羽失敗的真正原因在于失去民心;再看畫線句,“我們應該先盡人事,然后再聽天命吧”,“盡人事”指的是項羽應該努力在天下推行“仁”,從而得到百姓的擁護,這樣就能夠得到天下了;聯系注釋部分,“寫于1936年郭沫若游歷日本期間,此時國內國民黨仍正實行‘攘外必先安內’的政策”可知,此句表面上是勸誡項羽“得民心者得天下”,實際上是借歷史題材諷喻政治,呼吁國民黨先“盡人事”,停止內戰一致對外。【9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分析文中次要人物作用的能力。首先找到關于鐘離昧的描寫,“他這時心機轉了一下,看到了伏在江邊不能起來的他的那位部下。他指著他說:‘那是鐘離昧啦,他腰上受了傷,不能動了。亭長,就請你把他打救了去啦。’”項羽已經自身難保,但他還在關系部下,請亭長搭救鐘離昧,由此可見,安排鐘離昧被項羽托付于烏江亭長的情節,更能突出項羽的關愛部將的英雄形象,表達對項羽失敗的惋惜之情。“他爬在烏騅馬的背上去觀起戰來,對著坐在船尾上焦急著的鐘離昧傳達著他的所見”“……就跟沖進了羊牢的一群猛虎一樣啦。哦,只見人在倒,馬在倒,敵人潰亂了,就像一群蜂子啦”“看不清楚啦。……哦,還在,還在。他最厲害。他是沒有戴將軍盔的……”“真不愧是身經百戰、力能拔山的大王……二十五個都不弱……哦,真巧妙,真靈敏,真神速呵,二十六個人就像有二十六雙手足的一個人啦。不是人的力量啊!”“……哦哈,他把盾牌也拋棄了,抓著敵人在當盾牌。他把手里抓著的人像肉彈子一樣亂擲!敵人都閃開了,沒人敢應戰,只是把他們重重圍困了起來。遍地都是死傷啦……哦哈,黑盔甲倒了一個,又倒了一個!……”等,通過鐘離昧與亭長的對話,來展示項羽烏江奮戰以及自刎的全過程,營造了緊張刺激的氣氛,增強了文本的“現場感”。次要人物總是起著烘托主要人物的作用,小說安排鐘離昧這一人物,更能全面刻畫項羽的形象,如他對部下的關愛,作戰的勇猛等,從而引發讀者思考其失敗的原因,實現作者借歷史人物來諷喻政治的目的。二、古詩文閱讀(37分)(一)文言文閱讀(本題共5小題,22分)閱讀下列文字,完成小題。樊噲者,沛人也,以屠狗為事,高祖為沛公,以噲為舍人。項羽在戲下,欲攻沛公,沛公從百余騎因項伯面見項羽,謝無有閉關事。中酒,亞父謀欲殺沛公。樊噲在營外,聞事急,乃持鐵盾入營。項羽曰:“壯士。”賜之卮酒彘肩。噲既飲酒,拔劍切肉食,盡之。項羽曰:“能復飲乎?”噲曰:“臣死且不辭,豈特卮酒乎!且沛公先入定咸陽,暴師霸上,以待大王。大王今日至,聽小人之言,與沛公有隙,臣恐天下解,心疑大王也。”項羽亦因遂已,無誅沛公之心矣。是日微樊噲入營譙讓項羽,沛公事幾殆。漢王為帝,以噲堅守戰有功,益食八百戶。楚王韓信反,噲從至陳,取信,定楚。更賜爵列侯,與諸侯剖符,世世勿絕,食舞陽。以將軍從高祖攻反韓王信于代。自霍人以往至云中,與絳侯共定之,益食千五百戶,因擊陳豨與曼丘臣軍,戰襄國,破柏人,降定清河、常山凡二十七縣,殘東垣,遷為左丞相。噲以呂后女弟呂須為婦,故其比諸將最親。先黥布反時,高祖嘗病甚,惡見人,臥禁中,詔戶者無得入群臣,群臣絳、灌等莫敢入。十余日,噲乃排闥直入,大臣隨之。上獨枕一宦者臥。噲流涕曰:“始陛下與臣等起豐沛,定天下,何其壯也!今天下已定,又何憊也!且陛下病甚大臣震恐不見臣等計事顧獨與一宦者絕乎?且陛下獨不見趙高之事乎?”高帝笑而起。其后盧綰反,高帝使噲以相國擊燕。是時高帝病甚,人有惡噲黨于呂氏,即上一日宮車晏駕[注],則噲欲以兵盡誅戚氏、趙王如意之屬。高帝聞之大怒,乃使陳平載絳侯代將,而即軍中斬噲。陳平畏呂后,執噲詣長安。至則高祖已崩,呂后釋噲,使復爵邑。孝惠六年,樊噲卒,謚為武侯。太史公曰:“吾適豐沛,問其遺老,觀故蕭、曹、樊噲、滕公之家,異哉所聞!方其鼓刀屠狗賣繒之時,豈自知附驥之尾,垂名漢廷,德流子孫哉?”(節選自《史記》,有刪改)[注]宮車晏駕:古代帝王死亡的諱稱。10.文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且陛下病A甚B大臣震恐C不見D臣等E計事F顧獨G與一宦者絕乎?11.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因,通過,經由,與《鴻門宴》中“不如因善遇之”的“因”意思不相同。B.以,連詞,因為,與《燭之武退秦師》中“以其無禮于晉”的“以”用法相同。C.獨,豈,難道,與《齊桓晉文之事》中“今恩足以及禽獸,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獨何與”的“獨”意思相同。D.適,到,往,與《赤壁賦》中“而吾與子之所共適”的“適”意思不相同。12.下列對材料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A.樊噲和高祖劉邦是同鄉,一開始以屠狗為生,后來做了沛公的侍從,跟從沛公赴項羽設下的鴻門宴,他手持鐵盾守在營外,以備不測。B.樊噲為了保護劉邦,勇闖營帳,面對項羽的威脅,他不僅用喝酒吃肉的方式展示了自己的勇猛,還義正詞嚴地批評項羽不該聽信小人的挑撥離間。C.劉邦當了皇帝以后,樊噲憑借戰功,地位不斷升高,后來又娶了呂后的妹妹,因此和其他的將領相比,他和皇帝的關系最親近。D.樊噲晚年,被人奏言和呂氏關系親近,受到高祖猜忌,高祖命令陳平在軍中斬殺樊噲,陳平因為畏懼呂后,而把樊噲押回長安,由于高祖去世,樊噲幸免于難。13.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①是日微樊噲入營譙讓項羽,沛公事幾殆。②人有惡噲黨于呂氏,即上一日宮車晏駕,則噲欲以兵盡誅戚氏、趙王如意之屬。14.司馬遷評價樊噲“垂名漢廷,德流子孫”,請結合文本概括樊噲得以功成名就的原因。【答案】10.BCF11.C12.B13.(1)這一天如果沒有樊噲闖入營帳責備項羽,沛公的事業幾乎危險了。(2)有人詆毀樊噲和呂氏勾結,假如皇上有一天駕崩,那么樊噲就會率領軍隊殺盡戚夫人、趙王如意這些人。14.①勇猛果敢,臨危救主(如鴻門宴持盾入營);②直言敢諫,忠誠剛正(如勸諫高祖勿近宦官);③戰功顯赫,平定叛亂(如擊敗韓信、陳豯等);④善結親緣,地位特殊(如娶呂后之妹,受高祖信任)。【解析】【導語】這段文言文出自《史記·樊噲傳》,講述了樊噲從屠狗為生的普通人,逐漸成為劉邦的親信和重要將領的過程。他憑借勇敢、忠誠和機智,在鴻門宴上化解了劉邦的危機,并在劉邦即位后獲得重用。然而,晚年因為與呂氏的關系和權力斗爭,他一度受到猜忌,但最終被赦免并保持了爵位。樊噲的經歷體現了亂世中通過個人能力和機遇改變命運的可能性,也反映出權力斗爭的復雜性。【10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文斷句的能力。句意:況且陛下病重,大臣們都很驚恐,不接見我們共謀國事,難道要獨自一人和一個宦官一起過到最后嗎?“大臣”下句主語,其前B處斷開;“大臣震恐”是主謂結構,“不見”前省略主語“陛下”,故C處斷開;“臣等”既是“見”的賓語,又是“計事”的主語,故“不見臣等計事”中間不能斷開,其后F處斷開。故選BCF。【11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對文言詞語中一詞多義現象的理解能力。A.正確。通過,經由/趁機。句意:沛公帶著一百多人馬通過項伯面見項羽。/不如趁機好好對待他。B.正確。句意:因為樊噲堅守和作戰有功。/因為鄭國曾對晉文公無禮。C.錯誤。豈,難道/偏偏、卻。句意:下難道看不見趙高的事情嗎?/如今您的恩德足以推及禽獸,而功效達不到百姓身上,卻是為什么呢?D.正確。句意:到,往/享受,享有。句意:我曾經到過豐沛。/而我和你可以共同享受。故選C。【12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的能力。B.“面對項羽的威脅”無中生有,由原文“項羽曰:‘壯士。’賜之卮酒彘肩。噲既飲酒,拔劍切肉食,盡之。項羽曰:‘能復飲乎?’”可知,文中項羽并未威脅樊噲。故選B。【13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并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①“微”,沒有;“譙讓”,責備;“殆”,危險。②“惡”,詆毀,誹謗;“黨”,結黨,勾結;“即”,如果,假如;“之屬”,這些人。【14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分析文章信息、歸納內容要點的能力。①勇猛果敢,臨危救主。原文“樊噲在營外,聞事急,乃持鐵盾入營……項羽亦因遂已,無誅沛公之心矣”,項羽欲殺劉邦時,樊噲持鐵盾闖入軍營,慷慨陳詞,震懾項羽,使劉邦脫險。②直言敢諫,忠誠剛正。在劉邦病重、群臣不敢進諫時,他“排闥直入”,直言勸諫,展現無畏膽識。③戰功顯赫,平定叛亂。擊敗楚王韓信、代地韓王信、陳豨等,穩定漢初政權;討伐盧綰,劉邦晚年派他以相國身份討伐燕王盧綰,展現其軍事才能。④善結親緣,地位特殊。聯姻呂氏,娶呂后之妹呂須為妻,與皇室關系密切;受劉邦信任,雖晚年因讒言險些被誅,但因其功勛和親緣關系,最終得以善終。參考譯文:樊噲,是沛縣人。以宰殺狗為職業。高祖做沛公,讓樊噲擔任舍人。項羽在戲下,想要攻打沛公。沛公帶著一百多人馬通過項伯面見項羽,告訴項羽沒有封鎖函谷關的事情。飲酒半酣時,亞父謀劃想要殺掉沛公。樊噲守在營帳外,聽說情況危急,就拿著鐵盾闖入營帳中。項羽說:“壯士。”賞賜給樊噲一杯酒和一只豬腿。樊噲飲酒之后,拔劍切肉吃,全吃完了。項羽說:“能再喝酒嗎?”樊噲說:“我死尚且不推辭,難道獨怕一杯酒嗎!沛公先入關平定咸陽,軍隊在霸上餐風宿露,來等待大王。大王今天到了,卻聽信小人的讒言,和沛公之間有了嫌隙,我擔心天下分裂,人們心里會不再信任大王。”項羽也因此最終作罷,不再有誅殺沛公的想法。這一天如果沒有樊噲闖入營帳責備項羽,沛公的事業幾乎危險了。漢王做了皇帝,因為樊噲堅守和作戰有功,增加封邑八百戶。楚王韓信反叛,樊噲跟從高祖到達陳地,戰勝韓信,平定了楚地,又賞賜列侯爵位,和諸侯剖符,世世代代不斷絕,又增加封邑舞陽。以將軍的身份跟從高祖到代地攻打韓信。從霍人到云中,與絳侯共同平定了這些地方,增加封邑一千五百戶,后又趁機攻打陳豨與曼丘臣的軍隊,在襄國作戰,攻破柏人,平定清河、常山總共二十七個縣,摧毀了東垣,升為左丞相。樊噲娶呂后的妹妹呂須為妻子,所以和其他將領相比(他和皇帝的關系)最親近。起初黥布反叛的時候,高祖曾經病得很嚴重,討厭見人,躺在宮中,下詔令給守門人不許讓群臣進宮。絳侯周勃、潁陰侯灌嬰等眾多大臣都不敢進入。十多天后,樊噲就推開宮門徑直闖入,大臣們跟隨其后。皇上(劉邦)獨自枕著一個宦官躺著。樊噲流著淚說:“當初陛下與我們在豐、沛一帶起兵,平定天下,多么豪壯呀!如今天下已定,又是多么疲乏呀!況且陛下病重,大臣們都很驚恐,不接見我們共謀國事,難道要獨自一人和一個宦官一起過到最后嗎?陛下難道看不見趙高的事情嗎?”高帝笑著坐了起來。后來盧綰反叛,高帝讓樊噲憑借相國的身份攻打燕國。這時高帝病得很重,有人詆毀樊噲和呂氏勾結,假如皇上有一天駕崩,那么樊噲就會率領軍隊殺盡戚夫人、趙王如意這些人。高帝聽說了以后非常生氣,于是讓陳平帶著絳侯前去代替樊噲擔任將領,到軍中就斬殺樊噲。陳平畏懼呂后,抓捕樊噲到了長安。到了以后高祖已經駕崩,呂后釋放了樊噲,讓他恢復了官爵與封邑。孝惠六年,樊噲去世,謚號是武侯。太史公說:“我曾經到過豐沛,訪問當地的遺老,觀看原來蕭何、曹參、樊噲、滕公居住的地方,所聽到的真是令人驚異呀!當他們操刀殺狗或販賣絲繒的時候,難道他們就能知道日后能附驥尾,垂名漢室,德惠傳及子孫嗎?”(二)古代詩歌閱讀(本題共2小題,9分)閱讀下面這首詩歌,完成下面小題。六么令·次韻①和賀方回金陵懷古,鄱陽席上作李綱②長江千里,煙淡水云闊。歌沉玉樹,古寺空有疏鐘發。六代興亡如夢,苒苒③驚時月。兵戈凌滅。豪華銷盡,幾見銀蟾④自圓缺。潮落潮生波渺,江樹森如發。誰念遷客歸來,老大傷名節。縱使歲寒途遠,此志應難奪。高樓誰設。倚闌凝望,獨立漁翁滿江雪。[注]①舊時古體詩詞寫作的一種方式。按照原詩的韻和用韻的次序來和詩。次韻就是和詩的一種方式。②李綱,兩宋之際抗金名臣,一生力主抗金,但是屢遭排擠;此詞作于建炎四年(1130年),當時詞人被貶謫已將近兩年。③苒苒:時間漸漸過去。④銀蟾:月亮。15.下列對這首詞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詞上片通過所見水云、玉樹,所聽歌聲、鐘聲,烘托了詞人內心的悲涼。B.戰爭痕跡泯滅,六朝繁華不再,只有明月兀自圓缺,見證著世事變幻。C.下片首二句寫長江潮生潮落,江岸樹林如發,使人聯想到身世的浮沉。D.尾句化用柳宗元《江雪》意境,借不懼寒雪、獨立江頭的漁翁表達心志。16.本詞和王安石的《桂枝香?金陵懷古》均為金陵懷古詞,兩者所抒發的感情有何異同?請簡要分析。【答案】15.A16.(1)同:兩首詞都總結了六朝滅亡的教訓,借以抒發對國事的憂慮。(2)異:王詞表達了對北宋王朝沉迷于享樂,不能勵精圖治不滿。本詞表達了詞人壯志難酬的憤懣和矢志不移、堅持抗金的決心。【解析】【導語】李綱的《六么令·次韻》以金陵懷古為主題,通過描繪長江、古寺、鐘聲等意象,抒發了對六朝興亡的感慨與個人身世的悲涼。詞中既有對歷史滄桑的嘆息,又借潮起潮落、江樹如發等自然景象,隱喻人生的浮沉。尾句化用《江雪》意境,以獨立江頭的漁翁表達不屈的志向,展現了詞人在逆境中的堅韌與孤傲。全詞意境深遠,情感沉郁,兼具歷史感懷與個人抒懷的雙重意蘊。【15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對這首詞的理解和賞析能力。A.“通過所見……玉樹,所聽歌聲……”的說法錯誤,詞的上片是寫史,并非親見、親聞,具體而言“歌沉玉樹”的意思是“南朝陳后主創制的《玉樹后庭花》,早已歌聲沉寂”。故選A。【16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對不同詩歌文本所表達的情感的分析和理解能力。(1)從相同點看,由于所寫的內容都是對六朝古都金陵的緬懷,都采用了借古諷今的手法,因此在情感的抒發上都表達了詞人對北宋時局的憂慮之情。(2)從不同點看,王安石的《桂枝香·金陵懷古》中“嘆門外樓頭,悲恨相續”“至今商女,時時猶唱,后庭遺曲”等句看出:王安石的詞作劍指統治者,在他看來六朝后的統治者不以六朝覆亡為鑒,而是笙歌燕舞、紙醉金迷,沉溺酒池肉林,這表達了他胸中的對當朝者不能勵精圖治的憤慨之情。而本詞李綱在下闋中寫道“誰念遷客歸來,老大傷名節。縱使歲寒途遠,此志應難奪”,表現的是自己的政治失意,屢遭排擠的現狀,抒發的是詞人空有光復河山的凌云壯志,但無奈不被重用的憤懣之情。但他也表示“縱使歲寒途遠,此志應難奪”,雖然“歲寒”,但他要象松柏那樣青蒼挺拔,不畏冰雪侵凌;雖然“途遠”,要趕走金兵,不是短期內可達到目的的,但他不怕投降派的打擊迫害,不管環境多么險惡,不管達到目的的道路有多么漫長,他決定堅持到底,矢志不移。結句“獨立漁翁滿江雪”,借用漁翁形象自喻,讓讀者從一個漁翁傲然獨立江頭,不怕滿江風雪的藝術形象去領會他那種頑強的戰斗精神。(三)名篇名句默寫(本題共1小題,6分)17.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孔子認為“禮”在國家治理中有重要地位。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中,孔子笑子路是因為子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杜甫在《登岳陽樓》中由個人身世轉寫國事危難,感傷涕零的詩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張孝祥《念奴嬌?過洞庭》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兩句寫詩人在澄澈廣闊的湖面上安置自己的一葉小舟,頗有自然造化全都供我所用的意味。【答案】①.為國以禮②.其言不讓③.戎馬關山北④.憑軒涕泗流⑤.玉鑒瓊田三萬頃⑥.著我扁舟一葉【解析】【詳解】本題考查學生默寫常見名篇名句的能力。易錯字:戎、泗、鑒、著。三、語言文字運用(18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當我們仰望星空,遐想宇宙之深遠和神秘的時候,我們可曾想過,腳下這片土壤孕育了萬物生命?當我們圍坐在餐桌前享受一日三餐、品嘗美味佳肴的時候,我們是否知道,人類十有八九的食物最終源自我們腳下的土壤?土壤,從遠古開始就和地球一起演化。土壤和生命相伴而行,推動了地球生態系統的繁榮和多樣,由此,土壤從開始就具備了其自身獨特的價值——地球生命體必不可少的“皮膚”。土壤的形成與發育是極其緩慢的。據統計,每形成1厘米厚的土壤需要成百上千年的時間。土壤的發育過程還記錄了地球演化的歷史,我們可以借此反演地球的過去。①正是因為有了土壤這層“皮膚”的緣故,②植物才能扎根生長,③進行光合作用,④從而地球上的各種生命,⑤包括我們人類在內,⑥提供繁衍生息所需要的養料。倘若我們掠奪性地利用土壤,土壤就會變“瘦”或“生病”。土壤不健康了,(甲),我們就會挨餓或營養不良。土壤作為地球的“皮膚”,(乙),如涵養水分、凈化水質、消納污染物等。土壤通過維系復雜多樣的地下生態系統來支撐整個地球生命系統,保護生物多樣性及其豐富的基因庫。土壤又是地球溫度的“調節器”之一。土壤里存儲的碳約是大氣中的3倍。土壤通過促進植物生長和調控微生物代謝將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收集起來并儲存在地下,有效緩解全球氣候變暖。相反,不合理地利用土壤會導致碳的過度排放,使全球變暖A。土壤甚至還是人類的“藥箱”。土壤中的一些代謝產物可以成為治療人類傳染性疾病的抗生素藥物。土壤,從來就是默默地躺在我們腳下,總是那么低調卻又如此博大地鋪展于廣袤的地表。土壤,看起來如此平凡,以至于人們對它B,甚至認為土壤之存在是理所當然的。只有當我們看到由于不合理的利用導致水土流失、土壤板結硬化以及污染而寸草不生時,我們才意識到土壤之珍貴、偉大!18.下列對文中加點的“反演”一詞,理解正確的一項是()A.通過對土壤的發育過程的研究,反推地球過去的情況。B.由地球演化的歷史反向推出土壤的形成與發育的過程。C.對地球過去和現在的狀態進行對比,得出相反的結論。D.土壤性質的變化與地球過去的狀態呈相反的演變規律。19.請在文中畫橫線處填入恰當的成語。20.文中第二段標序號的部分有兩處表述不當,請指出其序號并做修改,使語言準確流暢,邏輯嚴密,不得改變原意。21.請在文中括號內補寫恰當的語句,使整段文字語意完整連貫,內容貼切,邏輯嚴密,每處不超過12個字。22.本文選自《鮮活的土壤》一書的序言,請根據選文內容,列出本書對土壤進行介紹的要點。【答案】18.A19.A.雪上加霜(變本加厲、愈演愈烈、積重難返)B.習以為常(視而不見、熟視無睹)20.語句:①;修改為:正是有了土壤這層“皮膚”的緣故(或:正是因為有了土壤這層“皮膚”)語句:④;修改為:從而為地球上的各種生命21.甲:植物就無法健康生長乙:還有很多生態功能22.①土壤與生命的緊密聯系②土壤的形成與發育③土壤的多種功能【解析】【18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對詞義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根據文意,“反演”是根據土壤發育的過程逆向推導地球過去的情況。A.正確。“反演”是指通過研究土壤的發育過程(現在的狀態),來推斷地球過去的演化情況。B.錯誤。因為“反演”不是從地球演化歷史推出土壤的發育過程,而是反過來。地球演化的歷史無法反向推出土壤的形成與發育的過程。C.錯誤。“得出相反結論”不符合文意。因為“反演”不是對比地球過去和現在的狀態,而是通過現在的土壤狀態推斷過去。D.錯誤。“呈相反的演變規律”無中生有。因為“反演”不涉及土壤性質與地球過去狀態的相反演變規律。故選A。【19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正確使用成語的能力。A處,結合“不合理地利用土壤會導致碳的過度排放,使全球變暖……”可知,這里需要一個成語表示不合理利用土壤會使全球變暖的情況,變得更加嚴重。可用“雪上加霜/變本加厲/愈演愈烈/積重難返”。雪上加霜:比喻接連遭受災難,損害愈加嚴重。變本加厲:指情況變得比本來更加嚴重,多用于貶義。愈演愈烈:指事情、情況等隨著時間的推移變得越來越嚴重或激烈。積重難返:指長期形成的不良習慣、弊端,不易改變。B處,結合“土壤看起來如此平凡,以至于人們對它……”可知,因為土壤很平凡,人們會忽視它的存在和重要性,這里需要一個成語表示人們對土壤的忽視。可用“習以為常/視而不見/熟視無睹”。習以為常:指某種事情經常去做,或某種現象經常看到,久而久之,就覺得很平常了。視而不見:指盡管睜著眼睛看,卻裝作沒看見;形容不注意或不關心眼前的事物。熟視無睹:雖然經常看到,卻跟沒有看見一樣;形容對事物漫不經心或不重視。【20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①成分贅余,“因為……的緣故”成分贅余,去掉“因為”或“的緣故”,可改為:正是因為有了土壤這層‘皮膚’”或“正是有了土壤這層‘皮膚’的緣故”。④成分殘缺,“從而地球上的各種生命”缺少介詞造成邏輯不完整,在“從而”后面加上“為”,可改為:從而為地球上的各種生命。【21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語言表達之情境補寫的能力。甲處,根據“正是因為有了土壤這層‘皮膚’的緣故,植物才能扎根生長……提供繁衍生息所需要的養料”可知,這表明土壤健康是植物生長的基礎,植物生長又為人類提供食物。這里需要填入的內容應該解釋“土壤不健康”導致的直接后果,進而引出“我們就會挨餓或營養不良”。結合上文,如果土壤不健康,植物就無法正常生長,進而無法提供足夠的養料,最終導致人類挨餓或營養不良。因此可填“植物就無法健康生長”乙處,結合后文“如涵養水分、凈化水質、消納污染物。土壤通過維系復雜多樣的地下生態系統來支撐整個地球生命系統,保護生物多樣性及其豐富的基因庫”可知,本空是對下文內容的概括,下文提到土壤涵養水分、凈化水質等多種功能,維系生態系統,故本空需要填入的內容應該概括土壤的多種生態功能,并引出后面的具體例子,因此可填“還有很多生態功能”。【22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分析信息,概括要點的能力。①文章開頭提到“腳下這片土壤孕育了萬物生命”,并強調“人類十有八九的食物最終源自我們腳下的土壤”,說明土壤是生命的基礎。后續內容中提到“土壤從開始就具備了其自身獨特的價值——地球生命體必不可少的‘皮膚’”,以及“植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宜賓2025年宜賓三江新區事業單位第一次考核招聘26人筆試歷年參考題庫附帶答案詳解
- 廣安職業技術學院《成本與管理會計學》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漳州衛生職業學院《中外建筑鑒賞》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惠州衛生職業技術學院《組織行為學(I)》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北京政法職業學院《西藏民族與宗教事務管理》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吉首大學張家界學院《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1)》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呼倫貝爾職業技術學院《西醫外科學B》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科爾沁藝術職業學院《資產評估學B》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安徽農業大學《插圖設計》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西北師范大學《機器人技術雙語》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會計師事務所審計業務操作手冊
- 市政道路工程施工組織設計方案
- Mission-Planner地面站操作手冊
- 《節奏控制生產流程》課件
- 醫療護理與人文關懷課件
- 老年患者的安全管理課件
- 2024-2025年高考生物一輪復習知識點講解專題3-2細胞呼吸含解析
- 巡檢員質量培訓
- 2025年甘肅甘南州瑪曲縣輔警招聘29人歷年高頻重點提升(共500題)附帶答案詳解
- 2025年中國遠洋海運集團內部招聘中遠海運發展股份限公司招聘1人信息高頻重點提升(共500題)附帶答案詳解
- 《國父孫中山》課件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