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四章道路橫斷面設計1道路勘測設計§2橫斷面組成§4超高及加寬§5橫斷面視距的保證§3橫斷面各組成部分設計§7路基土石方計算與調配§6橫斷面設計§1道路用地范圍與建筑限界§8平、縱、橫綜合設計1.公路用地范圍§1道路用地范圍與建筑限界一、道路用地范圍公路用地是指為修建、養護公路及其沿線設施而依照國家規定所征用的地幅。1.公路用地范圍規定:
公路的用地范圍為公路路堤兩側排水溝外邊緣以外或路塹坡頂截水溝邊緣以外不小于1m范圍內的土地。在有條件的地段,高速公路、一級公路不小于3m,二級公路不小于2m;在風沙、雪害等特殊地質地帶,設防護設施時應根據實際需要確定用地范圍;橋梁、隧道、互通式立體交叉、分離式立體交叉、平面交叉、交通安全設施、管理設施、綠化以及料場、苗圃等用地,根據實際需要確定用地范圍;
改建公路可參照新建公路用地范圍的規定執行。§1道路用地范圍與建筑限界一、道路用地范圍2.城市道路紅線定義:指劃分城市道路用地、城市建筑用地、生產用地及其他備用地的分界控制線。紅線之間的寬度即道路用地范圍,也可稱道路建筑紅線寬度或路幅寬度。§1道路用地范圍與建筑限界一、道路用地范圍1.建筑限界的概念指為保證車輛、行人正常通行,規定在道路、橋面、隧道的一定寬度和高度范圍內不允許有任何設施及障礙物侵入的空間范圍,又稱建筑凈空。建筑限界由凈高和凈寬兩部分組成。§1道路用地范圍與建筑限界二、建筑限界1.建筑限界的概念凈高:
是指道路在橫斷面范圍內保證安全通行所必須滿足的豎向高度。
§1道路用地范圍與建筑限界二、建筑限界1.建筑限界的概念凈寬:指道路在橫斷面范圍內保證安全通行所必須滿足的橫向寬度。
§1道路用地范圍與建筑限界二、建筑限界2.公路建筑限界
§1道路用地范圍與建筑限界二、建筑限界2.公路建筑限界
§1道路用地范圍與建筑限界二、建筑限界道路建筑限界的邊界線確定:①上緣邊界線,對于一般路拱路段,為一條水平線;對于設置超高的路段,是與超高橫坡相平行的斜線。②兩側邊界線,對于一般路拱路段,兩側邊界線與水平線垂直,設置超高的路段,與超高橫坡線垂直。3.城市道路建筑限界
§1道路用地范圍與建筑限界二、建筑限界1.一般組成(1)行車道:公路上供各種車輛行駛部分的總稱。(2)路肩:位于行車道外緣至路基邊緣,具有一定寬度的帶狀構造物。(3)中間帶:高速公路及一級公路上用于分隔對向車輛的帶狀構造物。§2橫斷面組成一、公路橫斷面組成§2橫斷面組成一、公路橫斷面組成橫斷面形式如圖4-5所示。確定橫斷面形式應符合:①高速公路、一級公路應根據需要采用整體式或分離式路基斷面形式。②雙向十車道及以上車道數的高速公路可采用復合式斷面形式。③二級公路、三級公路、四級公路應采用整體式路基斷面形式。2.特殊組成(1)爬坡車道:設置在高速公路和一、二級公路的上坡路段,供慢速上坡車輛行駛用的車道。§2橫斷面組成一、公路橫斷面組成(2)加減速車道:供車輛駛入(離)高速車流之前(后)加速(減速)用的車道。§2橫斷面組成一、公路橫斷面組成(3)錯車道:在單車道道路上,可通視的一定距離內,供車輛交錯避讓用的一段加寬車道。§2橫斷面組成一、公路橫斷面組成(4)緊急停車帶:在高速公路和一級公路上,供車輛臨時發生故障或其他原因緊急停車使用的臨時停車地帶。§2橫斷面組成一、公路橫斷面組成(5)避險車道:設置于連續長、陡下坡路段右側視距良好的適當位置,為減輕失控車的損失或避免危及第三方安全而設置。
§2橫斷面組成一、公路橫斷面組成3.各級公路的橫斷面寬度組成(1)高速公路、一級公路的路基橫斷面分為整體式和分離式兩類。整體式:應由車道、中間帶、路肩、緊急停車帶、爬坡車道、加(減)速車道等組成。分離式:應由車道、路肩等組成。(2)二級公路的路基橫斷面包括行車道、路肩、爬坡車道等組成部分。二級公路位于中、小城市城鄉結合部、混合交通量大的連接路段,實行快、慢車道分開行駛時,可根據當地經驗設置右側硬路肩,設置慢車道。(3)三、四級公路的路基橫斷面包括行車道、路肩以及錯車道等組成部分。§2橫斷面組成一、公路橫斷面組成城市道路的橫斷面是由機動車道、非機動車道、人行道、綠化帶和分隔帶及其他等部分組成。(1)機動車道:在城市道路上供各種車輛行駛的路面部分,統稱為車行道。(2)非機動車道:供自行車、三輪車、板車等非機動車行駛的部分稱為非機動車道。(3)人行道:在城市道路上用路緣石或護欄及其他類似設施加以分隔的專門供人行走的部分。(4)綠化帶:是指在道路用地范圍內供綠化的條形地帶。(5)分隔帶(又稱為分車帶):沿道路縱向設置的分隔車行道用的帶狀設施。包括中間帶和兩側帶。(6)其他組成部分:路緣石、街溝、路拱、照明等。§2橫斷面組成二、城市道路橫斷面組成1)橫斷面組成
§2橫斷面組成二、城市道路橫斷面組成2)基本布置形式
1.行車道寬度的確定1)一般雙車道公路行車道寬度的確定行車道寬度:包括車輛寬度和富余寬度。車輛寬度:2.5m富余寬度:是指對向行駛時兩車箱之間的安全間隙、車輛輪胎至路面邊緣的安全距離。
B雙=a+c+2x+2yx=y=0.50+0.005V§3橫斷面各組成部分設計一、公路行車道和城市道路機動車道2)有中央分隔帶的行車道寬度的確定高速公路、一級公路中間帶兩側為同向行駛車輛。根據觀測得如下關系:單側行車道寬度:V=120km/h:每條寬度=3.75mV=100km/h:內—3.75m,外3.50m或3.75m§3橫斷面各組成部分設計一、公路行車道和城市道路機動車道
3)城市道路行車道寬度的確定(1)靠路邊的車道寬
①一側靠邊,另一側為反向行駛的車道
②一側靠邊,另一側為同向行駛車道§3橫斷面各組成部分設計一、公路行車道和城市道路機動車道(2)靠中心線的車道寬度(3)同向行駛的中間車道寬度根據試驗觀測計算結果:B=3.40~3.80m,一般取3.50m
V>40Km,可取3.75m§3橫斷面各組成部分設計一、公路行車道和城市道路機動車道2.行車道寬度及車道數的確定1)公路行車道寬度(1)八車道及以上公路在內側車道(內側第1,2車道)僅限小客車通行時,其車道寬度可采用3.5m。(2)以通行中、小型客運車輛為主且設計速度為80km/h及以上的公路,經論證車道寬度可采用3.5m。(3)四級公路采用單車道時,車通寬度應采用3.5m。(4)設置慢車道的二級公路,慢車道寬度應采用3.5m。(5)需要設置非機動車道和人行道的公路非機動車道和人行道等的寬度,宜視實際情況確定。§3橫斷面各組成部分設計一、公路行車道和城市道路機動車道2)公路車道數(1)高速公路、一級公路的各路段應根據預測交通量、服務水平等確定其車道數。(2)高速公路、一級公路的車道數應為四車道,四車道以上應按雙數增加。(3)二、三級公路應為雙車道。(4)四級公路宜采用雙車道,工程艱巨且交通量小的路段可采用單車道。§3橫斷面各組成部分設計一、公路行車道和城市道路機動車道3)爬坡車道的寬度(1)爬坡車道寬度不應小于3.5m,且不大于4.0m。六車道及以上的高速公路、一級公路可不設爬坡車道。(2)高速公路、一級公路的爬坡車道應緊靠車道的外側設置。條件受限時,爬坡車道路段右側硬路肩寬度應不小于0.75m。(3)二級公路的爬坡車道應緊靠車道的外側設置,可利用硬路肩寬度。當需保留原來供非汽車交通行駛的硬路肩時,該部分應移至爬坡車道的外側。§3橫斷面各組成部分設計一、公路行車道和城市道路機動車道4)加速車道、減速車道的寬度(1)高速公路、一級公路的互通式立體交叉、服務區、停車區、客運車輛停靠站、管理與養護設施、觀景臺等與主線相銜接處,應設置加速車道和減速車道。加、減速車道寬度應為3.5m。(2)二級公路在服務區、停車區、客運車輛停靠站、管理與養護設施、加油站、觀景臺等的各類出入口處,應設置過渡段。§3橫斷面各組成部分設計一、公路行車道和城市道路機動車道5)錯車道寬度四級公路路基寬度采用單車道時,應在不大于300m的距離內選擇有利地點設置錯車道,并使駕駛者能看到相鄰兩錯車道之間的車輛。設置錯車道路段的路基寬度不應小于雙車道的路基寬度(即應不小于6.5m),有效長度應不小于20m。§3橫斷面各組成部分設計一、公路行車道和城市道路機動車道6)避險車道連續長、陡下坡路段,應結合交通安全性評價論證設置避險車道。避險車道應設置在長、陡下坡路段的右側視距良好的適當位置,其寬度不應小于4.50m。有條件時,宜在避險車道右側平行設置救援車道。§3橫斷面各組成部分設計一、公路行車道和城市道路機動車道7)城市道路機動車道寬度(1)一條機動車道最小寬度應符合表4-3的規定。(2)機動車道路面寬度應包括車行道寬度及兩側路緣帶寬度,單幅路及三幅路采用中間分隔物或雙黃線分隔對向交通時,機動車道路面寬度還應包括分隔物或雙黃線的寬度。§3橫斷面各組成部分設計一、公路行車道和城市道路機動車道1.非機動車道寬度的確定城市行駛的非機動車包括自行車、三輪車等。2.非機動車道寬度的規定(1)一條非機動車道寬度應符合表4-4的規定。(2)與機動車道合并設置的非機動車道,車道數單向不應小于2條,寬度不應小于2.5m。(3)非機動車專用道路面寬度應包括車道寬度及兩側路緣帶寬度,單向不宜小于3.5m,雙向不宜小于4.5m。§3橫斷面各組成部分設計二、城市道路非機動車道1.組成及作用組成:右側路緣帶(高速、一級設置)+硬路肩+土路肩作用(1)增加路幅的富余寬度,供臨時停車、錯車或堆放養路材料之用,同時對提高行車道通行能力也有輔助作用。(2)為填方地段通車后的路基提供寬度損失補償,同時也保護路面,作為路面橫向支承之用。(3)示行車道的邊緣線,有利于誘導駕駛員的視線,開闊視野,增加行車的舒適感和安全感。(4)為公路的其他設施(如護墻、護欄、綠化、電桿、地下管線等)提供設置的場地。(5)為公路養護操作及避車提供空間。§3橫斷面各組成部分設計三、路肩2.公路路肩寬度確定路肩寬度應根據在滿足路肩功能要求的條件下,盡量采用較窄寬度的原則確定。高速公路、一級公路的路肩寬度應考慮發生故障車輛隨時都可在路肩上停置所需的寬度。(1)右路肩寬度①高速公路、一級公路應在右側硬路肩寬度內設右則路緣帶,其寬度為0.50m。②二級公路的硬路肩可供非汽車交通使用。非汽車交通量較大的路段,可采用全鋪的方式,以充分利用。③二級公路、三級公路、四級公路在路肩上設置的標志、防護設施等不得侵入公路建筑限界,必要時應加寬路肩。§3橫斷面各組成部分設計三、路肩§3橫斷面各組成部分設計三、路肩(2)左路肩寬度①高速公路、一級公路的分離式路基,應設置左側路肩,其寬度規定如表4-6所示左側硬路肩內含左側路緣帶,左側路緣帶寬度為0.50m。②高速公路整體式路基雙向八車道及以上路段,宜設置左側硬路肩,其寬度應不小于2.5m。③高速公路分離式路基單幅同向四車道及以上的路段,左側硬路肩寬度不宜小2.5m。§3橫斷面各組成部分設計三、路肩(1)路側帶可由人行道、綠化帶、設施帶等組成。(2)路側帶的設計應符合下列規定:①人行道寬度必須滿足行人安全順暢通過的要求,并應設置無障礙設施。人行道最小寬度應符合表4-7的規定。②綠化帶的寬度應符合現行行業標準《城市道路綠化規劃與設計規范》的相關要求。③設施帶寬度應包括設置護欄、照明燈柱、標志牌、信號燈、城市公共服務設施等的要求,各種設施布局應綜合考慮。設施帶可與綠化帶結合設置,但應避免各種設施與樹木間的干擾。§3橫斷面各組成部分設計四、路側帶1.公路中間帶組成及功能高速公路和一級公路必須設置中間帶,中間帶由兩條左側路緣帶和中央分隔帶組成。中央分隔帶分為凹式、凸式及路面齊平式三種型式。§3橫斷面各組成部分設計五、中間帶及分車帶功能:(1)分隔往返車流。避免因快車駛入對向行車道造成嚴重的交通事故。(2)設于分隔帶兩側的路緣帶,由于有一定寬度且顏色醒目,既引導駕駛員視線,又增加了行車所必須的側向余寬,從而提高行車的安全性和舒適性。(3)設置一定寬度的中間帶并種植花草灌木或設置防眩網,可防止對向車輛燈光眩目,并起到美化路容和環境的作用。(4)可作設置公路標志牌及其他交通管理設施的場地,也可作行人的安全島使用。(5)可以避免車輛中途掉頭,消滅紊亂車流,減少交通事故。城市道路除設有中間帶外,還設有分隔同向機動車與非機動車的兩側分隔帶。其作用是分隔同向行駛的機動車與非機動車,防止其相互干擾,減少事故,保證車速,并可作為設置沿線設施之用。§3橫斷面各組成部分設計五、中間帶及分車帶2.公路中間帶1)中間帶寬度(1)高速公路和作為干線的一級公路,中央分隔帶寬度應根據公路項目中央分隔帶功能確定。(2)作為集散的一級公路,中央分隔帶寬度應根據中間隔離設施的寬度確定。(3)左側路緣帶寬度不應小于表4-8的規定。§3橫斷面各組成部分設計五、中間帶及分車帶(4)側向余寬及C值①側向余寬按表4-9采用。②C值(余寬):當左側路緣帶寬度采用值大于或于左側側向安全余寬(見表4-9)時,則無須保留C值的寬度;而當左側路緣帶寬度采用給定的一般值和最小值(見表4-8時,則應保留C值寬度。余寬C值在設計速度大于100km/h時為0.50m,在設計速度小于或等于100km/h時為0.25m。§3橫斷面各組成部分設計五、中間帶及分車帶2)分隔帶開口互通式立體交叉、隧道、特大橋、服務區等構造物前后,以及整體式路基、分離式路基的分離(匯合)處,應設置中央分隔帶開口,其設置應符合下列規定:(1)中央分隔帶開口間距應視需要而定,最小間距應不小于2km。(2)中央分隔帶開口長度不宜大于40m;八車道及以上車道數的高速公路開口長度適當增長,但不應大于50m。中央分隔帶開口處應設置活動護欄。(3)中央分隔帶開口應設置在通視良好的路段,開口設于曲線路段時,該圓曲線的超高值不宜大于3%。(4)當中央分隔帶寬度小于3.0m時,其開口端部的形式可采用半圓形;當中央分隔帶寬度大于或等于3.0m時,宜采用彈頭形。(5)開口方式可參照圖4-15,圖4-16。§3橫斷面各組成部分設計五、中間帶及分車帶子彈頭形:R1=25-120m
R2=M/5
R>15m§3橫斷面各組成部分設計五、中間帶及分車帶3)中間帶的設計要求(1)中央分隔帶形式中央分隔帶寬度大于或等于3.0m時宜用凹形;中央分隔帶寬度小于3.0m時可采用凸形;對于存在風沙和風雪影響的路段,宜采用平齊式。(2)中央分隔帶緣石中央分隔帶寬度大于或等于3.0m、或存在風沙和風雪影響的路段,宜采用平齊式;中央分隔帶寬度小于3.0m時可采用平齊式或斜式。高速公路、一級公路中央分隔帶不得采用欄式緣石。(3)中央分隔帶表面處理中央分隔帶寬度大于或等于3.0m時宜植草皮;中央分隔帶寬度小于3.0m時可栽灌木或鋪面封閉。§3橫斷面各組成部分設計五、中間帶及分車帶3.城市道路分車帶1)分車帶(1)分車帶按其在橫斷面中的不同位置及功能,可分為中間分車帶(簡稱中間帶)及兩側分車帶(簡稱兩側帶),分車帶由分隔帶及兩側路緣帶組成。(2)分車帶最小寬度如表4-10所示。(3)分隔帶應采用立緣石圍砌,需要考慮防撞要求時,應采用相應等級的防撞護欄。2)綠化布置中央分隔帶寬度>4.5m時,一般植草皮、栽灌木,形成道路中央綠化帶;寬度,4.5m的也應綠化或鋪面封閉。§3橫斷面各組成部分設計五、中間帶及分車帶§3橫斷面各組成部分設計中間帶及分車帶為了迅速排除路面上的雨水,路面表面做成由中間高兩邊低的拱形,稱為路拱。1.路拱形式1)拋物線形路拱(1)二次拋物線形路拱
特點:中間平,兩邊陡,有利于行車、排水。但當路寬大時,邊緣坡度過大。適用:<12m橫坡度較大的中級或低級路面。(2)改進的二次拋物線形路拱特點:中間平,兩邊適中。適用:<20m瀝青路面§3橫斷面各組成部分設計六、路拱(3)半立方拋物線形路拱特點:路中橫坡稍緩。適用:<20m路面。(4)修正三次拋物線形路拱特點:改善路中橫坡過緩的缺點。適用:路面橫坡小于3%的各類型路面§3橫斷面各組成部分設計六、路拱2)直線形路拱(1)傾斜直線形路拱特點:橫坡一致,輪胎與路面接觸平均,路面磨耗小,排水不及拋物線流暢。適用:路拱橫坡小的水泥路面,有中央分隔帶的路面,寬度較小的低等級公路。(2)圓頂直線形路拱特點:兩側較平緩、中間改善。適用:>20m柔性路面。3)折線形路拱特點:坡度從中到邊逐步增大利于排水,橫坡變化緩、對行車有利。適用:多車道水泥混凝土路面。4)雙曲線形路拱中心緩適用高等級公路§3橫斷面各組成部分設計六、路拱2.路拱橫坡為了排水的需要,行車道的路拱應具有一定的橫向坡度,稱為路拱橫坡度。路拱橫坡的確定,應以有利于路面排水順暢和保證行車安全、平穩為原則。公路及城市道路路拱橫坡度見表4-11和表4-12。§3橫斷面各組成部分設計六、路拱《公路路線規范》對于路拱橫坡有關規定如下:(1)路拱坡度一般應采用雙向坡面,由路中央向兩側傾斜。當在六車道、八車道的超高過渡段中出現寬而平緩的路面時,可設置兩個路拱。(2)二級公路、三級公路、四級公路的路拱應采用雙向拱坡度,由路中央向兩側傾斜。路拱坡度應根據路面類型和當地自然條件確定,最小宜采用1.5%。(3)高速公路、一級公路位于中等強度降雨地區時,路拱坡度宜采用2%;位于嚴重強度降雨地區時,路拱坡度可適當增大。(4)分離式路基,每一側車道可設置雙向路拱;也可采用單向橫坡,并向路基外側傾斜。但在積雪、冰凍的地區,宜設置雙向路拱。§3橫斷面各組成部分設計六、路拱(5)路肩橫坡①直線路段的硬路肩應設置向外傾斜的橫坡,其坡度值應與車道橫坡值相同。路線縱坡平緩,且設置攔水帶時,其橫坡值宜采用3%~4%。§3橫斷面各組成部分設計六、路拱53②曲線路段內、外側硬路肩橫坡的橫坡值及其方向,當曲線超高小于或等于5%時,其橫坡值和方向應與相鄰車道相同;當曲線超高大于5%時,其橫坡值應不大于5%,且方向相同。③硬路肩的橫坡應隨鄰近車道的橫坡一同過渡,其過渡段的縱向漸變率應控制在1/330~1/150之間。§3橫斷面各組成部分設計六、路拱ic>5%ij≤
5%ij≤
5%ic≤5%ij=icij=ic④土路肩的橫坡:位于直線路段或曲線路段內側,且車道或硬路肩的橫坡值大于或等于3%時,土路肩的橫坡應與車道或硬路肩橫坡值相同;小于3%時,土路肩的橫坡應比車道或硬路肩的橫坡值大1%或2%。位于曲線路段外側的土路肩橫坡,應采用3%或4%的反向橫坡值。⑤大中橋梁、隧道區段的硬路肩橫坡值,應與車道相同。§3橫斷面各組成部分設計六、路拱ij=ii>3%ij=3~4%ij=3~4%ij=i+1~2%i<3%§3橫斷面各組成部分設計六、路拱例如:直線路段ig=2%硬路肩土路肩土路肩硬路肩硬路肩的橫坡值取?土路肩的橫坡值取?i硬J=ig=2%i土J=4%2%2%4%4%§3橫斷面各組成部分設計六、路拱例如:超高≤5%路段ic=4%硬路肩土路肩土路肩硬路肩硬路肩的橫坡值取?土路肩的橫坡值取?i硬J=ic=4%(內側)i土J=4%(內側)i硬J=ic=4%(外側)i土J=3~4%
(外側)4%4%3~4%(反超高)4%§3橫斷面各組成部分設計六、路拱例如:超高>5%路段ic=7%硬路肩土路肩土路肩硬路肩硬路肩的橫坡值取?土路肩的橫坡值取?i硬J=5%(內側)i土J=5%
(內側)i硬J=5%(外側)i土J=3~4%(外側)5%5%5%3~4%(反超高)§3橫斷面各組成部分設計六、路拱只有土路肩既有土路肩也有硬路肩工程實例:1.定義為抵消車輛在曲線路段上行駛時所產生的離心力,在該路段橫斷面上設置的外側高于內側的單向橫坡,稱之為超高。當車輛行駛在設有超高的彎道上時,車輛自重力的分力將抵消一部分離心力,從而提高行車的安全性和舒適性。其單向橫坡度稱為超高值。§4超高與加寬一、超高2.超高坡度1)最大超高坡度由前面平曲線半徑計算公式可得超高坡度的計算公式:
最大超高坡度的限值與氣候條件、地形、地區、車輛以低速行駛的頻率、路面施工的難易程度等因素有關。從保證車輛轉彎時有較高速度和乘客舒適性來看,要求超高橫坡應盡量大一點,但考慮車輛組成不同,車速不一,特別是在彎道上停車(V=0)時,有可能產生向彎道內側滑移的危險。另外,在冰雪狀態下,過大的超高對車輛起動及制動不利。§4超高與加寬一、超高公路圓曲線半徑小于規定的不設超高圓曲線最小半徑時,應在曲線上設置超高,并符合下列規定:(1)各級公路圓曲線部分的最大超高值應符合表4-13規定。(2)各級公路圓曲線部分的最小超高值應與該公路直線部分的正常路拱橫坡度值一致。(3)二級公路、三級公路、四級公路接近城鎮且混合交通量較大的路段,車速受到限制時,其最大超高值可按表4-14采用。(4)各圓曲線半徑所設置的超高值應根據設計速度、圓曲線半徑、公路條件、自然條件等經計算確定,必要時應按運行速度驗算。§4超高與加寬一、超高2)超高坡度的確定超高坡度按設計速度、半徑大小計算,并結合路面類型、當地自然條件等最后確定。當超高橫坡度的計算值小于路拱坡度時,應設置等于路拱坡度的超高。§4超高與加寬一、超高3.超高方式1)公路超高的過渡方式(1)無中間帶的公路a.繞內側車道邊緣旋轉
簡稱繞內軸旋轉b.繞路中線旋轉
簡稱繞中軸旋轉c.繞外側車道邊緣旋轉
簡稱繞外軸旋轉§4超高與加寬一、超高§4超高與加寬一、超高內邊軸中軸外邊軸設計標高也可用中線高§4超高與加寬一、超高繞邊軸旋轉繞中軸旋轉旋轉軸旋轉軸7%5%4%5%5%4%2%2%2%2%4%行車道硬路肩土路肩硬路肩土路肩(2)有中間帶的公路a.繞中間帶的中心線旋轉b.繞中央分隔帶邊緣旋轉c.分別繞行車道中線旋轉§4超高與加寬一、超高(3)分離式公路分離式公路斷面的超高過渡方式可視為兩條無中間帶的公路分別予以處理。2)城市道路超高方式城市道路超高方式應根據地形狀況、車道數、超高橫坡度值、橫斷面形式、便于排水、路容美觀等因素決定。單幅及三幅路宜繞中線旋轉雙幅及四幅路宜繞中央分隔帶邊緣旋轉§4超高與加寬一、超高4.超高緩和段從直線段的雙向橫坡漸變到圓曲線路段具有超高單向橫坡的過渡段稱為超高緩和段。Lc設于圓曲線的兩端。為了行車舒適和利于排水,對超高緩和段長度必須加以規定。通常按設超高后行車道外邊緣的漸變率來計算。§4超高與加寬一、超高行車道寬行車道寬(1)超高緩和段長度應采用5的倍數,并不小于10m;四級公路超高的過渡應在超高過渡段的全長范圍內進行。(2)超高過渡宜在回旋線全長范圍內進行。§4超高與加寬一、超高§4超高與加寬一、超高5.超高過渡1)對于無中間帶的公路,當超高橫坡度等于路拱坡度時,將外側車道繞路中線旋轉,直至超高橫坡度;當超高橫坡度大于路拱坡度時,應采用繞內側車道邊緣旋轉、繞路中線旋轉或繞外側車道邊緣旋轉的方式。(1)新建工程宜采用繞內側車道邊緣旋轉的方式;(2)改建工程可采用繞路中線旋轉的方式;(3)路基外緣高程受限制或路容美觀有特殊要求時,可采用繞外側車道邊緣旋轉的方式。2)對于有中間帶的公路,應采用繞中間帶的中心線旋轉、繞中央分隔帶邊緣旋轉或分別繞行車道中線旋轉的方式,設計中應視情況確定:§4超高與加寬一、超高(1)有中間帶的公路均可采用繞中央分隔帶邊緣旋轉的方式;(2)中間帶寬度較小的公路還可采用繞中間帶中心線旋轉的方式;(3)車道數大于4條的公路可采用分別繞車道中線旋轉的方式。3)采用分離式路基斷面的公路,其超高過渡方式宜按無中間帶公路分別予以過渡。4)超高過渡宜在回旋線全長范圍內進行。當回旋線較長時,其超高過渡段應設在回旋線的某一區段范圍內,超高過渡段的縱向漸變率不得小于1/330,全超高斷面宜設在緩圓點或圓緩點處。還有一種處理方式是對路拱橫坡從-ig%過渡+ig%的區間設置較大的漸變率,后面的漸變率設置小一些。§4超高與加寬一、超高5)超高過渡宜采用線性過渡方式。6)雙向六車道及以上車道數的公路宜增設路拱線。7)高速公路、一級公路整體式路基的縱坡較大處,其上、下行車道可采用不同超高值。8)硬路肩超高方式應符合下列規定:(1)硬路肩超高值與相鄰車道超高值相同時,其超高過渡段應與車道相同,且采用與車道相同的超高漸變率。(2)硬路肩超高值比相鄰車道超高值小時,應先將硬路肩橫坡過渡到與車道路拱相同,再與車道一起過渡,直至硬路肩達到其最大超高橫坡度。§4超高與加寬一、超高1.定義車輛在曲線路段上行駛時,靠近曲線內側后輪行駛的曲線半徑最小,靠曲線外側的前輪行駛的曲線半徑最大。為適應車輛在平曲線上行駛時后輪軌跡偏向曲線內側的需要,平曲線內側相應增加的路面、路基寬度稱為曲線加寬(又稱彎道加寬)。§4超高與加寬二、加寬2.加寬值1)幾何加寬
e=R-(R1+K)2)擺動加寬§4超高與加寬二、加寬3)標準規定圓曲線半徑≤250m時,應在圓曲線內側加寬。路面加寬后,路基也應相應加寬。二百五雙車道路面加寬值表4-18加寬類別設計車輛圓曲線半徑200~250150~200100~15070~10050~7030~5025~3020~2515~20第1類小客車0.40.50.60.70.91.31.51.82.2第2類載重汽車0.60.70.91.21.52.0-第3類鉸接列車0.81.01.52.02.7-注:單車道公路路面加寬值應為表列規定值的一半§4超高與加寬二、加寬4)加寬值采用(1)雙車道公路路面加寬值應符合表4-18的規定,城市道路每條車道加寬值應符合表4-19的規定,圓曲線加寬值應根據道路平曲線半徑、技術等級和實際交通組成確定。(2)圓曲線上的路面加寬設置在圓曲線的內側。各級公路的路面加寬后,路基也應相應加寬。當受條件限制時,城市道路的次干路、支路可在圓曲線的兩側加寬。(3)雙車道公路在采取強制性措施實行分向行駛的路段,其圓曲線半徑較小時,內側車道的加寬值應大于外側車道的加寬值,設計時應通過計算分別確定。§4超高與加寬二、加寬3.加寬過渡段為了使路面和路基均勻變化,設置一段從加寬值為零逐漸加寬到全加寬的過渡段,稱為加寬過渡段(加寬緩和段)。1)加寬過渡段設置的規定(1)
設置回旋線或超高過渡段時,加寬過渡段長度應采用與回旋線或超高過渡段長相同的數值。不設回旋線或超高過渡段時,加寬過渡段長度應按漸變率為1:15且長度不小10m的要求設置。城市道路加寬緩和段長度應按加寬側路面邊緣寬度漸變率為1:15~1:30
計算,且長度不應小于10m。(2)二級公路、三級公路、四級公路的加寬過渡應在加寬過渡段全長范圍內,按其長度或比例增加的方式設置。§4超高與加寬二、加寬§4超高與加寬二、加寬(3)四級公路可不設回旋線而用超高、加寬過渡段代替。當直線同半徑小于不設超高的最小半徑和規定應設置加寬的圓曲線銜接時,應設置超高、加寬過渡段。(4)四級公路的超高、加寬過渡段長度應分別按超高和加寬的有關規定計算,取其較長者,但最短應符合漸變率為1:15且不小于10m的要求。(5)四級公路的超高、加寬過渡段應設在緊接圓曲線起點或終點的直線上。受地形條件或其他特殊情況限制時,可將超高、加寬過渡段的一部分插入曲線,但插入曲線內的長度不得超過超高、加寬過渡段長度的一半。不同半徑的同向圓曲線徑相連接構成的復曲線,其超高、加寬過渡段應對稱地設在銜接處的兩側。(6)四級公路設人工構造物處,當因設置超高、加寬過渡段而在圓曲線起、終點內側邊緣產生明顯轉折時,可采用路面加寬邊緣線與圓曲線上路面加寬后的邊緣圓弧相切的方法予以消除2)加寬緩和段的長度Lj(1)加寬所需的最小長度。在不設緩和曲線或超高緩和段時,加寬緩和段長度應按漸變率1:15且不小于10m的要求設置。(2)超高緩和段長度Lc。(3)緩和曲線長度Lh。§4超高與加寬二、加寬2)緩和段內加寬值的過渡方式(1)按直線比例變化:適用于二、三、四級公路。(2)切線法:適用于四級公路人工構造物路段。§4超高與加寬二、加寬(3)插入高次拋物線的方法:其路面邊緣線圓滑、順適,適用于高速公路、一級公路以及對路容有較高要求的二級公路。Ljb§4超高與加寬二、加寬(4)二次拋物線加寬過渡:適用于路容要求美觀的公路。§4超高與加寬二、加寬(5)復曲線的加寬過渡方法對于卵形曲線,加寬方法如圖4-38所示,其加寬值按下式計算:(6)插入回旋曲線的方法:高速公路、一級公路、二級公路的下列路段,也可采用插入回旋線的方法公式:回旋線計算公式,只是終點的曲率半徑是
R1=R-B/2-b§4超高與加寬二、加寬(6)插入回旋曲線的方法:高速公路、一級公路、二級公路的下列路段,也可采用插入回旋線的方法。一般適用于:①位于大城市近郊的路段。②橋梁、高架橋、擋土墻、隧道等構造物處。③設置各種安全防護設施的地段。公式:回旋線計算公式,只是終點的曲率半徑是
R1=R-B/2-b§4超高與加寬二、加寬1.概念視線相切的曲線(叫包絡線)稱為視距曲線。視距曲線與行車軌跡線之間的法向距離叫橫凈距。行車軌跡一般取彎道內側車道中心線(未加寬前),駕駛員視點離地面1.20m(貨車2m)。§5橫斷面視距的保證一、視距曲線2.圖解法確定視距切除范圍(1)按一定比例繪制彎道平面圖,并示出行車軌跡線位置;(2)在軌跡線上從彎道兩端相連直線上距曲線起點(或終點)s的地方開始,按s距離定出多組視線1-1、2-2、3-3、……、10-10等;(3)繪出這些視線的包絡線(內切曲線)即為視距曲線;(4)量出相應斷面位置的橫凈距,即可按上面的方法確定相應斷面上的視距切除范圍。§5橫斷面視距的保證一、視距曲線§5橫斷面視距的保證一、視距曲線§5橫斷面視距的保證二、橫凈距計算§5橫斷面視距的保證二、橫斷面視距切除臺平曲線內側及中間帶設護欄及其他人工構造物等而不能保證視距時,可加寬中間帶、路肩或將構造物后移;當挖方邊坡妨礙視線,處于凸形豎曲線或采用停車視距時,則應按橫凈距繪制的包絡線,即視距曲線予以清除邊坡,如圖4-45a)所示;當采用會車視距時,則應按橫凈距繪制的包絡線,即視距曲線開挖視距臺,如圖4-45b)所示。圖4-45邊坡清除斷面與開挖視距臺斷面§5橫斷面視距的保證二、橫斷面視距切除臺(1)路基的結構設計應根據使用要求和當地自然條件(包括地質、水文和材料情況),并結合施工條件進行設計,即應有足夠的強度和穩定性,又要經濟合理。(2)山嶺、重丘區的路基設計,應根據當地自然條件,特別是地形及工程地質條件,選擇適當的路基橫斷面形式和邊坡坡度。(3)路基的斷面形式和尺寸應根據道路的等級、設計標準和設計任務書的規定以及道路的使用要求,結合具體條件確定。一般路基可參照典型橫斷面設計,特殊路基則應單獨設計。(4)路基設計應兼顧當地農田基本建設的需要,在取土、棄土、取土坑設置、排水設計等方面與農田改土、農田水利、灌溉溝渠等配合,盡量減少廢土占地,防止水土流失和淤塞河道。§6橫斷面設計一、橫斷面設計的基本要求§6橫斷面設計二、道路橫斷面布置1.公路橫斷面布置公路橫斷面的布設一般不做單獨計算,其斷面形式可結合當地地形、地質、水文、填挖等情況,參照典型橫斷面(圖4-46)進行布置,而路幅的寬度和路幅內各部分尺寸應根據公路等級、交通量、技術標準和具體情況,按圖中的規定進行布置。(1)一般路堤a)(2)挖方路基b)(3)半填半挖路基c)(4)陡坡路基e)~i)(5)沿河路堤d)(6)吹(填)砂(粉煤灰)路基j)a)一般路堤b)挖方路基§6橫斷面設計二、道路橫斷面布置c)半填半挖路基
d)沿河路堤§6橫斷面設計二、道路橫斷面布置e)矮墻路堤f)擋土墻路基§6橫斷面設計二、道路橫斷面布置g)砌石路基h)護肩路基§6橫斷面設計二、道路橫斷面布置h)護腳路基j)吹(填)砂(粉煤灰)路基§6橫斷面設計二、道路橫斷面布置2.城市道路橫斷面布置1)布置原則(1)橫斷面應與路上交通性質與組成協調。城市道路具有多功能性,但它的主要功能就是要為城市交通創造良好的服務條件。因此,應保證車輛和行人的交通安全與暢通。(2)應與道路的性質和特點配合。對于不同的道路性質,各自的特點和要求是不一樣的。因此,在橫斷面綜合布置上也應有所不同,不同功能的道路應有不同的面貌與建筑。(3)應與沿線自然條件和建筑物相互配合協調布置。對城市的天然湖泊、河流、海面應充分利用,設計成風景優美的海濱或湖濱道路,沿線大型建筑物的高度與路寬應有適當的比例,使之協調美觀。§6橫斷面設計二、道路橫斷面布置(4)應充分發揮綠化帶的作用。綠化帶有美化城市、保證交通安全的作用。在布置綠化帶時,它既可與分隔帶結合,又可與人行道結合;既可作不同平面上橫斷面的銜接部分,又可作橫斷面的備用地帶。(5)應有利于排水。在選擇路拱形式和橫坡度時,應確保雨水(雪化水)的迅速排除,同時,還要注意與街坊內部的排水取得協調。(6)應滿足地上與地下管線的埋設和人防工程的要求。(7)應考慮近、遠期結合。城市道路設計中應注意節約工程費用,節省城市用地,各組成部分的布置既要緊湊,又要留有余地。在城市發展初期,交通量不大,可先開辟公路形式的斷面,以后逐步過渡到城市道路形式的斷面。為了避免或減少道路構造物的搬遷以及綠化的搬遷,必須很好處理近期橫斷面向遠期過渡的問題。§6橫斷面設計二、道路橫斷面布置2)基本布置形式b)雙幅路(二塊板)a)單幅路(一塊板)§6橫斷面設計二、道路橫斷面布置c)三幅路(三塊板)d)四幅路(四塊板)二塊板一塊板三塊板四塊板§6橫斷面設計二、道路橫斷面布置適用條件:(1)單幅路適用于交通量不大的次干路、支路以及用地不足、拆遷困難的舊城區道路。(2)雙幅路適用于專供機動車行駛的快速路、非機動車較少的主干路或次干路;對橫向高差較大的特殊地形路段,宜采用上下分行的雙幅路。雙幅路單向機動車車道數不應少于2條。(3)三幅路適用于機動車流量較大、車速較高、非機動車較多的主干路或次干路。(4)四幅路適用于機動車流量大、車速高、非機動車多的快速路或主干路。四幅路主路單向機動車車道數不應少于2條。(5)當路側有路邊停車時,應增加設置停車帶的寬度。§6橫斷面設計二、道路橫斷面布置3)四種基本型式的特點適用情況§6橫斷面設計二、道路橫斷面布置1.設計步驟(1)繪制地面線與土石分界線。(2)確定路基寬度及坡度。(3)計算超高與加寬值。(4)完成路基設計表計算與填寫。(5)繪制橫斷面設計線與特殊路基處理措施。(6)檢查視距與障礙物處理。(7)計算橫斷面面積與繪制成果并標注。§6橫斷面設計三、橫斷面設計步驟與主要成果§6橫斷面設計三、橫斷面設計步驟與主要成果K5+300.00右:-0.6/3.7,-1.07/1.8,-2.31/25左:1.2/3.4,0.4/1.8,6.2/13K5+300.00T=4.680.50.56.35.5AW-8.8AT-89.6橫斷面繪制示例(有超高加寬)橫斷面繪制示例(無超高加寬)§6橫斷面設計三、橫斷面設計步驟與主要成果+125T=1.17AW=2.6AT=15.82.252.250.07
2951.82
2950.65
比例:1:2002.設計成果(1)路基設計表
(2)路基標準橫斷面圖(3)路基一般設計圖(4)路基橫斷面設計圖(5)路基土石方數量表(6)超高方式圖。。。K0+800K0+700K0+900K0+600K0+500K0+400由下到上由左到右§6橫斷面設計三、橫斷面設計步驟與主要成果3.城市道路橫斷面圖繪制(1)繪制路段上的遠期規劃橫斷面和近期設計橫斷面圖,即遠期和近期的標準斷面圖。在圖上應繪出紅線寬度、車行道、人行道、綠化帶、照明、新建或改建的地下管道各組成部分的位置和寬度,以及排水方向、橫坡等。(2)繪制各中線樁處的現狀橫斷面圖。圖中包括橫向地形、地物、中心樁地面高程、路基路面、橫坡、車行道、人行道、邊溝等。(3)繪制施工橫斷面圖。各樁號的現狀橫斷面圖上,點出中心線的設計高程,把設計橫斷面圖(即標準橫斷面圖)畫上去。土石方工程量的計算和施工放樣,就是以此圖作為依據。§6橫斷面設計三、橫斷面設計步驟與主要成果方法1:平均斷面法。簡便、實用、常用,精度較差。§7路基土石方計算及調配一、基本公式方法2:棱臺體積法。精度較高,計算稍復雜。例如:A1=60A2=40L=20V平=1000V棱=993.26平均斷面法,其計算結果一般偏大。§7路基土石方計算及調配一、基本公式其中A2>A1體積計算應注意的問題:①土石方的體積以m3為單位,可取至整數。②挖方斷面的土石方比例按估算百分率分別統計,填方斷面當無特殊要求時不分開計算,但若填土或填石相對明確時則應分別考慮。③應扣除大、中橋及隧道段的土石方體積;橋頭引道的土石方,可視需要全部或部分列入橋梁工程項目中,但應注意不要遺漏或重復。④小橋涵所占的體積一般可不扣除。§7路基土石方計算及調配一、基本公式Ah1h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動態生態環境模擬技術-洞察及研究
- 技術驅動下的現代辦公模式變革研究
- 智慧辦公教育大數據下的隱私保護探討
- 全國安全生產月網
- 收費員安全操作規程
- 關于安全生產責任制心得體會
- 教育心理學在孩子學習動力提升中的應用
- 有機污染物光催化降解機理-洞察闡釋
- 高山動植物種間關系網絡研究-洞察闡釋
- 信息技術與教育心理學的結合智慧教育探索
- 2022年劍河縣事業單位考試真題及答案
- 電氣控制與PLC應用技術(三菱機型)高教版YL-235A送料機構控制電路的連接與編程教學案例高教版
- GB/T 5163-2006燒結金屬材料(不包括硬質合金)可滲性燒結金屬材料密度、含油率和開孔率的測定
- GB/T 17989.2-2020控制圖第2部分:常規控制圖
- 建設項目安全設施‘三同時’課件
- 2022語文課程標準:“語言文字積累與梳理”任務群解讀及實操
- DB15T 489-2019 石油化學工業建設工程技術資料管理規范
- 內蒙古自治區通遼市各縣區鄉鎮行政村村莊村名居民村民委員會明細及行政區劃代碼
- 螺旋溜槽安裝標準工藝
- 2022年人教版六年級下冊語文期末考試卷
- 《土地開發整理項目預算編制暫行辦法》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