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安全教育 課件 11提升公共安全 防災減災護航_第1頁
大學生安全教育 課件 11提升公共安全 防災減災護航_第2頁
大學生安全教育 課件 11提升公共安全 防災減災護航_第3頁
大學生安全教育 課件 11提升公共安全 防災減災護航_第4頁
大學生安全教育 課件 11提升公共安全 防災減災護航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50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大學生安全教育模塊11提升公共安全防災減災護航【學習領會】11.1預防自然災害自然災害是指給人類生存帶來危害或損害人類生活環境的自然現象,包括干旱、高溫、低溫、寒潮、洪澇、山洪、臺風、龍卷風、冰雹、風雹、霜凍、暴雨、暴雪、凍雨、酸雨、大霧、大風、結冰、霾、霧霾、地震、海嘯、滑坡、泥石流、浮塵、揚沙、沙塵暴、雷電、雷暴、球狀閃電、火山噴發等。11.1.1自然災害【學習領會】(1)風災。(2)水災。(3)泥石流。(4)地震。(5)其他自然災害。掃描二維碼瀏覽“電子活頁11-1”中的內容,或者直接打開本書配套的電子活頁文檔,認真閱讀與熟悉“常見的自然災害及其成因”。11.1.2常見的自然災害及其成因【學習領會】(1)學:學習有關各種災害知識和減災知識。(2)聽:經常注意收聽國家和地方政府發布的災害信息,不聽信謠傳。(3)備:做好個人、家庭的各種行動準備和物質、技術準備。(4)察:注意觀察周圍的自然變異現象。(5)報:一旦發現某種異常的自然現象,不必驚恐,但要盡快向有關部門報告,請專業部門做出判斷。11.1.3如何防范自然災害【學習領會】(6)抗:災害一旦發生,應發揚大無畏精神,組織大家和個人自衛。(7)避:災前做好個人和家庭躲避與抗御災害的行動安排,選好避災的安全地方,一旦災害發生,個人要組織大家進行避災。(8)斷:在救災行動中,首先要切斷可導致次生災害的電、火、煤氣等災源。(9)救:要掌握一定的醫療救護知識,準備一些必備藥品,以便在災害期間醫療系統不能正常工作的情況下,及時自救和救治他人。【學習領會】11.2公共場所的應急處理(1)在公共場所部位,均有紅底黃字的“報警開關”標志,箭頭指向位置即按鈕位置,下推為報警電話。(2)走廊配有干粉滅火器箱,上面貼有紅色“滅火器”標志。(3)樓層內設有事故照明燈,可見清晰的“緊急出口”標志。(4)在走廊或者樓梯,有消防栓,附近配有消防帶。(5)城市中心有應急避難場所標志。11.2.1公共場所的應急求助設施【學習領會】切記:處在陌生的環境時,如入住酒店、到商場購物、進入娛樂場所時,務必留心疏散通道、滅火設施和緊急出口及樓梯方位等,以便關鍵時候能盡快逃離現場。【學習領會】掃描二維碼瀏覽“電子活頁11-2”中的內容,或者直接打開本書配套的電子活頁文檔,認真閱讀與理解“公共場所如何預防發生人群擁擠踩踏事件”。11.2.2公共場所如何預防發生人群擁擠踩踏事件【學習領會】11.3防范暴雨災害暴雨是指一定時間內強度很大的雨。如果3小時降雨在16毫米以上,或者12小時降雨在30毫米以上,或者24小時降雨在50毫米以上,都稱暴雨。當24小時降雨量大于或等于50毫米且小于100毫米時稱為暴雨;大于或等于100毫米且小于250毫米時稱為大暴雨;大于或等于250毫米時稱為特大暴雨。11.3.1什么是暴雨【學習領會】暴雨預警信號分三級,分別以黃色、橙色、紅色表示。11.3.2暴雨預警信號以強對流運動為動力,形成的巨大積雨云所產生的天氣,稱為強對流天氣。(1)強對流天氣的成因。(2)強對流天氣的危害。11.3.3強對流天氣的成因與危害【學習領會】(1)暴雨來臨前請找好一個安全的地方,并停留至暴雨結束為止。暴雨中的安全地方是指牢固的建筑物,地勢較高的建筑物。(2)如果路面開始水浸,則不要貿然涉水。(3)盡量待在安全的建筑物中,保持身體干燥。請不要站樹下、電線桿下,在室外時切勿使用手機。(4)遠離建筑工地的臨時圍墻以及建在山坡上的圍墻,不要站在不牢固的臨時建筑物旁邊。11.3.4暴雨時的防護措施【學習領會】11.4防范雷電災害雷電是大氣中的一種放電現象。雷雨云在形成過程中,一部分積聚起正電荷,另一部分積聚起負電荷,當這些電荷積聚到一定程度時,就產生放電現象。雷電的主要特點如下:沖擊電流大、時間短、雷電流變化梯度大、沖擊電壓高;強大的電流產生的交變磁場,其感應電壓可高達上億伏。11.4.1雷電是怎么回事【學習領會】(1)打雷時,首先要做的就是關好門窗,防止雷電直擊室內和球形雷飄進室內。(2)碰上雷雨天氣,在室內要遠離進戶的金屬水管和與屋頂相連的下水管等。(3)雷雨天氣時,盡量不要撥打、接聽電話,或使用電話上網,應拔掉電源、電話線及電視饋線等可能將雷電引入的金屬導線。(4)進戶電源線的絕緣子鐵腳應做接地處理,三相插座應連好接地線。(5)晾曬衣服被褥等用的鐵絲不要拉到窗戶、門口,以防鐵絲引雷。(6)不要在涼亭、草棚和房屋中避雨久留,注意避開電線,不要站立燈泡下,最好是斷電或不使用電器。11.4.2室內怎么避雷【學習領會】(1)雷雨天氣時不要停留在高樓平臺上,在戶外空曠的地方不要進入孤立的棚屋、崗亭等,因為這些房屋沒有防范設施。(2)遠離建筑物外露的水管、煤氣管等金屬物體及電力設備。(3)不要在大樹下躲避雷雨,如萬不得已,要與樹干保持3米距離,下蹲并雙腿并攏。(4)如果在雷電交加時,頭、頸、手處有螞蟻爬走感,頭發豎起,則說明將發生雷擊,應趕緊趴在地上,這樣可以減少遭雷擊的危險,并拿去身上佩戴的金屬飾品和發卡、項鏈等。11.4.3室外避雷的注意事項【學習領會】(5)如果在戶外遭遇雷雨,來不及離開高大物體時,應馬上找些干燥的絕緣物放在地上,并將雙腳合攏坐在上面,千萬不能將腳放在絕緣物以外的地面上。(6)在戶外躲避雷雨時,應注意不要用手撐地,同時雙手抱膝,胸口緊貼膝蓋,盡量低下頭,因為頭部較之身體其他部位最易遭到雷擊。(7)當在戶外看見閃電幾秒內就聽見雷聲時,說明正處于近雷暴的危險環境,此時應停止行走,兩腳并攏并立即下蹲,不要與人拉在一起,最好使用塑料雨具、雨衣等。【學習領會】(8)在雷雨天氣中,不宜在曠野中打傘,不宜進行戶外球類運動,雷暴天氣進行高爾夫球、足球等運動是非常危險的;不宜在水面和水邊停留;不宜在河邊游泳、玩耍。(9)在雷雨天氣中,不宜快速開摩托、快騎自行車和在雨中狂奔,因為身體的跨步越大,電壓就越大,也越容易傷人。(10)如果在戶外看到高壓線遭雷擊斷裂,此時應提高警惕,因為高壓線斷點附近存在跨步電壓,身處附近的人此時千萬不要跑動,而應雙腳并攏,跳離現場。【學習領會】與遭遇其他突發事件一樣,雷電傷害發生后要保持鎮定,注意以下事項。(1)如果身上的衣服著火,可就地打滾壓滅火苗。(2)查看身體是否有傷,若身上有傷情,可向附近的人求助,及時去醫院治療。(3)即使自我感覺沒事,也應去醫院檢查,確認內臟、骨骼是否受到損傷。11.4.4雷電傷害發生后的處置方法【學習領會】(4)發現有人被雷擊中后,對于輕傷者,應立即將其轉移到附近避雨避雷處休息;如果傷者身上的衣服著火,應馬上讓傷者躺下,使火不致燒傷面部,并往傷者身上潑水,或者用厚衣服、毯子等把傷者裹住,以撲滅火焰。(5)對于處于假死狀態的重傷者,要立即對其進行心肺復蘇急救。(6)如果室內發生雷擊火災,則要趕緊切斷電源,并迅速撥打“119”報警求救。【學習領會】11.5防范洪澇災害山洪災害是指山洪暴發而給人們帶來的危害,包括人員傷亡、財產損失、基礎設施毀壞及環境資源破壞等。山洪災害分為泥石流災害、滑坡災害和溪河洪水災害。11.5.1什么是山洪【學習領會】洪災是指一個流域內因集中大暴雨或長時間降雨,匯入河道的徑流量超過其泄洪能力而漫溢兩岸或造成堤壩決口導致泛濫的災害。洪災多發于6月至9月,6月中旬至7月中旬的梅雨季節,7月中旬至9月的臺風季節,都易暴發洪災,致使農田受淹,村莊被沖,房屋倒塌,財產受損,甚至造成人員傷亡。11.5.2什么是洪災【學習領會】(1)洪水到來時,來不及轉移的人員,要就近迅速向山坡、高地、樓房、避洪臺等地轉移,或者立即爬上屋頂、樓房高層、大樹、高墻等高的地方暫避。(2)如洪水繼續上漲,暫避的地方已難自保,則要充分利用準備好的救生器材逃生,或者迅速找一些門板、桌椅、木床、大塊的泡沫塑料等能漂浮的材料扎成筏逃生。(3)如果已被洪水包圍,則要設法盡快與當地政府防汛部門取得聯系,報告自己的方位和險情,積極尋求救援。11.5.3遇到洪水應該如何自救【學習領會】(4)如已被卷入洪水中,一定要盡可能抓住固定的或能漂浮的東西,尋找機會逃生。(5)發現高壓線鐵塔傾斜或者電線斷頭下垂時,一定要迅速遠避,防止直接觸電或因地面“跨步電壓”觸電。(6)洪水過后,要做好各項衛生防疫工作,預防疫病的流行。【學習領會】11.6防范地震災害在地震來臨前做好對策預案,加固建筑物,并做好以下準備措施。(1)學習地震知識,掌握科學的自防自救方法。(2)分配每人震時的應急任務,以防手忙腳亂,耽誤寶貴時間。(3)確定疏散路線和避震地點,要做到暢通無阻。(4)加固室內器具。11.6.1震前準備措施【學習領會】(5)落實防火措施,易燃物品要妥善保管。(6)學會并掌握基本的醫療救護技能,如人工呼吸、止血、包扎、搬運傷員和護理方法等。(7)適時進行應急演習,以發現彌補避震措施中的不足之處和正確識別地震謠傳。【學習領會】(1)瞬時抉擇,珍惜12s自救機會。(2)了解自己所處環境,果斷采取相應措施。11.6.2震時應急措施(1)現場指揮。(2)傷員的現場分類。11.6.3地震現場急救措施【學習領會】自救與互救在抗震救災中有極其重要的意義,無論有無救援力量到達,災民自救都是不可缺少的救生措施。據部分資料統計,自救與互救的脫險率可達40%~80%。掃描二維碼瀏覽“電子活頁11-3”中的內容,或者直接打開本書配套的電子活頁文檔,認真閱讀與學會“震后自救與互救”。11.6.4震后自救與互救【學習領會】強烈破壞性地震發生后,短期內很可能還會有較強的余震,使已受到不同程度破壞的建筑物再次坍塌。因此,地震后不能麻痹大意,要積極預防強余震災害。搭建防震棚,一方面可解決住宿問題,也是預防余震災害的有力措施。同時,做好防疫工作。11.6.5預防余震災害【學習領會】(1)為了您自己和家人的人身安全請躲在桌子等堅固家具的下面。(2)搖晃時立即關火,失火時立即滅火。(3)不要慌張地向戶外跑。(4)將門打開,確保出口。(5)戶外的場合,要保護好頭部,避開危險之處。(6)在百貨公司、劇場時依工作人員的指示行動。11.6.6地震中逃生十大法則【學習領會】(7)汽車靠路邊停車,管制區域禁止行駛。(8)務必注意山崩、斷崖落石或海嘯。(9)避難時要徒步,攜帶物品應在最少限度。(10)不要聽信謠言,不要輕舉妄動。掃描二維碼瀏覽“電子活頁11-4”中的內容,或者直接打開本書配套的電子活頁文檔,認真閱讀與熟悉“地震中逃生十大法則”。【學習領會】11.7防范泥石流災害泥石流是山區溝谷或斜坡上由暴雨、冰雪消融等引發的含有大量泥沙、石塊、巨石的特殊洪流。泥石流常與山洪相伴,其來勢兇猛,在很短時間里,大量泥石橫沖直撞,沖出溝外,并在溝口堆積起來。11.7.1什么是泥石流【學習領會】泥石流將發生時,通常會有以下前兆特征。(1)主河流水位上漲和正常流水突然中斷,泥石流溝谷下游洪水突然斷流或水量突然減少。(2)泥石流溝谷上游突然傳來異常轟鳴聲。(3)泥石流溝谷上游出現了異常氣味。(4)泥石流溝谷出現滑坡堵溝。(5)泥石流支溝出現小型泥石流。(6)動物出現雞犬不寧、老鼠搬家等異常現象。(7)區內突然降特大暴雨等。11.7.2泥石流發生的前兆特征【學習領會】(1)面臨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時,人員應立即撤離,不要貪戀任何財物。(2)已經形成崩塌時,鄰近的人員要立即向滑坡、危巖體兩側迅速跑,嚴禁沿滑坡、危巖體流動的上下方向逃離,如果確實不能逃離,要迅速找一陡坎,背靠陡坎蹲下,千萬不能躲在地勢低洼處。(3)在大、暴雨期間,從事室外各項活動時,嚴禁在滑坡體上、滑坡體后壁、側壁附近及滑坡體前緣地帶停留。(4)在室外從事各項活動時,嚴禁在陡崖陡坡下及附近停留。(5)在泥石流易發區出現大、暴雨時,要選擇安全地帶停留,無論溝谷是否發生過泥石流,都要嚴禁在溝內、溝口地帶停留。11.7.3預防泥石流【學習領會】(1)在溝谷內逗留或活動時,一旦遭遇大雨、暴雨,要迅速轉移到安全的高地,不要在低洼的谷底或陡峻的山坡下躲避、停留。(2)留心周圍環境,特別警惕遠處傳來的土石崩落、洪水咆哮等異常聲響,這很可能是即將發生泥石流的征兆。(3)發現泥石流襲來時,要馬上向溝岸兩側高處跑,千萬不要順溝方向往上游或下游跑。(4)暴雨停止后,不要急于返回溝內住地,應等待一段時間。11.7.4遇到泥石流如何避險【學習領會】11.8防范其他自然災害海嘯是由海底地震、火山爆發、海底滑坡或氣象變化產生的破壞性海浪,波速每小時700~800千米,海嘯預警的物理基礎在于地震波傳播速度比海嘯的傳播速度快,對于“遠洋海嘯”比較有效。11.8.1什么是海嘯【學習領會】(1)如果聽到有關附近地震的報告,要做好防海嘯的準備,注意電視和廣播新聞。(2)如果發現潮汐突然反常漲落,海平面顯著下降或者有巨浪襲來,都應以最快速度撤離岸邊。(3)海嘯前海水異常退去時往往會把魚蝦等許多海生動物留在淺灘,場面蔚為壯觀。(4)發生海嘯時,航行在海上的船只不可以回港或靠岸,應該馬上駛向深海區,深海區相對于海岸更為安全。11.8.2預防海嘯【學習領會】我們平時常說的臺風,是一種熱帶氣旋。所謂熱帶氣旋,是指發生在熱帶或副熱帶洋面上急速旋轉的低壓渦旋,常伴有狂風、暴雨和風暴潮。11.8.3什么是臺風掃描二維碼瀏覽“電子活頁11-5”中的內容,或者直接打開本書配套的電子活頁文檔,認真閱讀與熟悉“遇臺風時的防范措施”。11.8.4遇臺風時的防范措施【學習領會】(1)開放空調,及時調節室內溫度,適宜溫度應調節在26℃左右。(2)保證補充充足的水分,可適當準備綠豆湯消暑解渴。(3)減少戶外活動時間,多進室內活動等。(4)注意多休息,適當延長午睡時間,保證充足的睡眠。(5)針對高溫天氣及時調整食譜花樣,飲食應以清淡為主,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預防腸道疾病的發生。11.8.5防范高溫【學習領會】11.9預防常見疾病傳染病是由病毒、細菌、支原體、螺旋體、真菌等感染人體后產生的有傳染性的疾病。11.9.1什么是傳染病(1)具有特異的病原體。(2)具有傳染性。(3)具有流行性。11.9.2傳染病的基本特征(4)具有季節性。(5)具有地方性。(6)具有感染后的免疫性。【學習領會】1.傳染源2.傳播途徑3.易感人群11.9.3傳染病傳播過程中的三個基本環節【學習領會】傳染病在人群中傳播和流行是由傳染源、傳播途徑、易感人群三個基本環節相互聯系而造成的。如果控制或消除其中任何一個,新的傳染就不可能形成,流行也就終止。因此,預防傳染病的發生,就要采取綜合措施切斷三個基本環節的相互聯系。1.管理傳染源2.切斷傳播途徑3.保護易感人群11.9.4傳染病的預防措施【學習領會】春季是各種流感、麻疹、水痘、風疹、流腦、流行性腮腺炎、結核病、手足口病等常見傳染病的高發季節,不同的呼吸道傳染病有不同的臨床表現。1.流感2.麻疹3.水痘11.9.5春季常見呼吸道傳染病4.風疹5.流腦6.流行性腮腺炎7.肺結核【學習領會】(1)接種疫苗。在傳染病流行季節,可通過接種疫苗達到有效的預防效果,如流感、麻疹等。(2)在人群聚集場所打噴嚏或咳嗽時應用手絹或紙巾掩蓋口鼻,不要隨地吐痰,不要隨意丟棄吐痰或揩鼻涕使用過的手紙。雙手接觸呼吸道分泌物后(如打噴嚏后)應立即洗手或擦凈。(3)避免與他人共用水杯、毛巾、牙刷等物品。11.9.6春季常見呼吸道傳染病的防治對策【學習領會】(4)注意環境衛生和室內通風,如周圍有呼吸道傳染病癥狀病人時,應增加通風換氣的次數,開窗時要避免穿堂風,注意保暖。(5)多喝水,多吃蔬菜水果,增強機體免疫能力。(6)盡量避免到人多擁擠的公共場所。(7)加強體育鍛煉,保持均衡飲食,注意勞逸結合,提高自身抗病能力。(8)如果有發熱、咳嗽等癥狀,應及時到醫院檢查治療。當發生傳染病時,應主動與健康人隔離,盡量不要去公共場所,防止傳染他人。(1)事件簡介。2014年12月31日23時35分,正值跨年夜活動,因很多游客市民聚集在上海外灘迎接新年,上海市黃浦區外灘陳毅廣場東南角通往黃浦江觀景平臺的人行通道階梯處底部有人失衡跌倒,繼而引發多人摔倒、疊壓,致使擁擠踩踏事件發生,造成36人死亡,49人受傷。【案例探析】【案例11-1】“12·31”上海外灘踩踏事故【案例描述】【案例探析】(2)事件過程。2014年12月31日23時30分,警方從監控探頭中發現陳毅廣場上下江堤的一個通道上,發生人員滯留的情況,立即調集值班警力趕赴現場,民警遭超大規模擁擠人流的阻隔,采取了強行切入的方式,進入所用時間比正常時間多5~8分鐘。22時37分,外灘陳毅廣場東南角北側人行通道階梯處的單向通行警戒帶被沖破以后,現場值勤民警竭力維持秩序,仍有大量市民游客逆行涌上觀景平臺。23時23分至33分,上下人流不斷對沖后在階梯中間形成僵持,繼而形成“浪涌”。【案例探析】23時35分,僵持人流向下的壓力陡增,造成階梯底部有人失衡跌倒,繼而引發多人摔倒、疊壓,致使擁擠踩踏事件發生。有處于高處的民眾意識到了危險,揮舞手臂讓其他人后退。樓梯上的人和趕到救援的警察開始呼喊讓臺階上的人群后退,但聲音太小并沒有起到多大作用。于是更多的人被層層涌來的人浪壓倒,情勢開始失控。23時40分,眼見下面的人處于危險,站在墻頭的幾個年輕人就開始號召大家一起呼喊“后退!后退!”樓梯上端的人群察覺到了下面的危險,人流涌動的趨勢開始減慢并停止。10分鐘后人群有了后退的趨勢,然而壓在下面的人已經漸漸不支,當人群終于散開時,樓梯上已經有幾十人無力地癱倒在那里,救援人員立即進行呼喊和心肺復蘇。【案例探析】2014年12月31日23時50分,越來越多的警察趕到,試圖從下端往外拉拽被壓得動彈不得的人,但根本拉不動。2014年12月31日23時55分,所有倒地沒有受傷的人們都站了起來。現場的哭喊與尖叫聲和呼叫救護車的聲音混成一團,趕來的醫務人員和附近的熱心市民對每一個倒地的人進行呼喊和心肺復蘇,試圖進行搶救。(3)事件原因。2015年1月21日,上海市公布12·31外灘擁擠踩踏事件調查報告,認定這是一起對群眾性活動預防準備不足、現場管理不力、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